第一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1、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深圳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讴歌改革开放的政策。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了解诗中描绘的深圳的巨大变化,体会作者对这种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从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可喜变化的重义。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作者对深圳巨变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教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触变化
1.同学们,课前老师想放一首歌给大家听,想听吗?(首先播放 《春天的故事》的前几句歌词),同学们要注意听好歌词的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启发提问学生:歌词中那个“圈”指的是哪里?——深圳,那位老人又是谁呢?——邓小平爷爷。
2.过渡: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深圳已成为国际花园城市,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具有时代特征的画面——深圳的今天。问:今天的深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整齐的街道,五彩的霓虹灯,林立的高楼大厦。)今天的深圳如此美丽,如此壮观,那么邓爷爷没有画这个圈之前深圳又是什么样的呢?——《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变化
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检查生字。
2、以这首诗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给每部分写提纲,(板书)“深圳昨天今天”从总体感知课文。
3、读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三、研读感悟,说变化
(一)感受“昨天的贫穷落后”。(学习第1、2小节)
1.自由朗读第1、2小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原来的深圳是什么样子的?感受深圳的过去。
这就是让人听了都会有一丝忧郁的过去的村庄。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呢?(贫穷落后)
2.昨天这座村庄是怎样落后的?它给人们带来了那些困扰?找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谁来和大家一块分享一下原来的样子。(课件)
3.找的完全正确,有“贫穷落后、劳作、灶旁、打滚、挑水”。那 你从这些词汇中体会到了什么?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跳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你从“一担担摇晃的夕阳”体会到了什么?(课件)
4.“劳作”体会到了原来都是在田里劳动,没有在工厂里上班,没有现代化的机器;“灶旁”体会到了没有煤气、电磁炉;“打滚”体会到了孩子们没有娱乐场所,没有玩具……从“一担担摇晃的夕阳”体会到了人们用水不方便,路途遥远。除此之外,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省略了什么?请同学们看图片,再结合课本插图,你想到了什么?(课件)
你也许想到了,茅屋低矮破旧;你也许想到了,人们衣衫褴褛;当然你也许想到了,生活困苦不堪;聪明的你也许会想到,道路尘土飞扬。
5.说得真好!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呢?善于思考的你想到了吗?(课件)
噢,体现了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6.下面请你,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景,读第1、2小节,读出人们的无奈、贫穷的感觉。
(二)体会“今天的焕然一新”。(学习第3—7小节)
师:深圳的过去已成为历史,只不过用了短短几年时光,祖国边陲的这个小镇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现在的深圳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昨天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自由读诗歌)指名回答:①村庄的道路、房屋的变化,②城市环境的变化,③人们生活变化等。
2、面对这样的变化,作者的心情怎样?哪些词让你感受到的?(啊、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的)
3、乡亲们有什么变化呢?读一读。
4、作者由乡村的变化写到人们的变化,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读到这里,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惊喜、快乐、幸福??)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快乐、幸福送给别人吧!在小组里尝试读一读。
师:是啊,生活在深圳的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谁能仿照我们刚才对村庄过去的总结来概括一下现在的深圳,可找出与昨天对应的词语。板书:焕然一新 升华总结,颂变化
四、升华总结,颂变化
展望“明天的美好春光”。(学习第8小节)
师:通过对比深圳的过去与现在,深圳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一座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富有文明的大都市呢?是改革开放让他们插上了翅膀,如果没有邓小平爷爷,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还是一个小村庄,我们也生活在过去的模样里。同学们现在都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作为新兴一代的我们,要时刻心怀感恩,努力学习知识,将来为把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中唱的是邓小平及其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
师:看到深圳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此时内情怎样?(兴奋,激动)能不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下这首诗呢?
五、拓展延伸,写变化
1.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都有哪些变化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谁能谈一谈家乡的变化?四人一组讨论一下,我们的国家,我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发现了哪些变化请告诉我。(找生谈)如:为什么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奥运会,天宫一号太空站,“神州六号”成功返航,神舟十号发射,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企业出国投资等。9月1号咱们免费发放的营养餐,多媒体教学,高大的教学楼,家家户户的汽车楼房,村村通的水泥路等。
2.也许你了解的不够多,不够深,那么请采访一下自己家的长辈,听听他们经历的改革开发的变化。
六、作业布置
1.以“家乡的变化”为题,仿写一首小诗。
2.以“家乡的变化”或“祖国的变化”或“XX的变化”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任选一题做)
七、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
昨天
——————
今天
(贫穷落后)
改革开放
(焕然一新)
第二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一座村庄(深圳特区)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全文一共有8个小节,它借诗歌的形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县城直属的一所小学,良好的教学条件,先进的教学设施给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大多来自于城镇,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由于年龄小,对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感受不深,缺乏生活、情感的体验,所以对这首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及情感的体悟会相对困难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学习“灶、庞、焕”等生字,理解并积累“渺茫”、“晨曦”、“焕然一新”等词语。
4.引导学生找一找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5.找出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具体情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深圳吗?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播放课件,出示深圳的图片。教师配乐解说:)看,这就是深圳,中国南部一个海滨城市,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这里高楼林立,花园广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发达,美不胜收的旅游景点令人向往,扑朔迷离的霓虹灯璀璨闪烁„„一切的一切无不展现着令人眩目的繁华!深圳——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想,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1.轻声读课文,思考:昨天,小村庄是什么样子?
2.谁能说一说,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村庄原来的样子吗?(贫穷落后、一贫如洗、偏远闭塞)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一担担摇晃的夕阳”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用水的不便,路途的遥远)。
第2节中的省略号后面省略了什么内容?从这个这个省略号中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当时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茅屋低矮破旧、人们衣衫褴褛、生活困苦不堪、道路尘土飞扬„„
5、体会“今天的日新月异”
(1).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
贫穷落后)
(2).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课文,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6.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1)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2)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是啊!村庄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高速公路;高大宽敞的厂房代替了低矮破旧的土屋;欢声笑语弥漫着儿童乐园;彩灯喷泉把城市装点得宛如人间的天堂„„村庄还会有哪些巨大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7.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
(1)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想象深圳人(自己)的现在─将来,加深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教师激情总结:是啊!无论是经济、城市建设还是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似乎只在一夜之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蜕变成了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繁华城市。深圳是现代中国发展的一个奇迹,一个缩影,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神话!那么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
2想一想,说一说
因为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还有了哪些变化?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教后反思
要上好一堂课,我认为重要的是把握好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和学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花力气,下功夫对二期课改背景下的教和学的过程做锲而不舍的探索,以求语文课堂教学主动、高效。
教和学过程的探索,我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的“三性”入手。即“全体性”:教学的总体设计要最大限度地适应全体学生、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主体性”:高度尊重、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共生性”: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学生和教师主导之间是共生共存的。教师必须以教科书为凭借,把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机制、教学境界有机地联接、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教师就不仅仅是告诉学生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朗读、合作等能力,真正使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教育教学新理念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设计从“全体性、主体性、共生性”着眼,探索体现新理念的教学过程。认真地钻研教材,解读文本,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即紧紧围绕领悟小村庄的“变化”展开。运用看、读、悟、想、议、说、唱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积累知识。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如:新课伊始,在舒缓、动听的乐曲中,媒体出示美丽繁华的深圳的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这一情景导入,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揭示课题后,教师抛出“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这一开放性问题,创设了积极的思维氛围。这样,在课始,学生就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又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本课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由读、轻声读、想象读、默读、赛读、引读中探究、感受村庄的巨大变化。这样,教师减少了许多烦琐的讲解,学生乐学,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朗读训练也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了解,我在课末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欣赏、哼唱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曲中所歌颂的人物——邓小平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学生热情高涨,情感达到了高潮,由此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设计了一道作业,阅读新闻《中国一日》以及找找身边的“变化”。这样做既实现了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地体会时代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第三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题,概括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的重难点: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教学准备:图片、《春天的故事》VD等。时安排:两时
教学设计
第一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设计理念
《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上成语文素质教育。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诗歌叙述的是一座村庄——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城市的故事。小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对诗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不易理解,我先让学生从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入手,进而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谈话(之前访问家长关于改革开放前的一些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主要是想让学生自己从深圳过去与现在的图文对比中了解深圳特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作者对巨大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在观察、朗读、对比、谈话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准备: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顺利导入新课,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2、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我准备了一些显示深圳改革开放前后面貌的图片;
3、学生准备好访问长辈的关于改革开放前的一些情况。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说明歌曲唱的就是诗歌中的事,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通读感知,初识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充分自学。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学生思考:诗歌主要讲什么?(村庄——深圳的情况)
三、细读感悟,体会变化
1、课件出示深圳原貌图片:(1)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人和物。
(2)找出与图片对应的诗歌内容,细心认真默读。(3)说说观察和默读后的感受(贫穷落后)。
2、课件出示深圳现在图片:
(1)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人和物。(2)找出与图片对应的诗歌内容,认真朗读。(3)说说观察和朗读后的感想(焕然一新)。
3、讨论交流:
通过刚才两组图片的观察和诗歌的朗读,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深圳变化太大了:翻天覆地)
4.学习最后一节:
(1)集体朗读本节思考:因为什么使深圳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为他们插上了金翅膀。)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男生读:深圳原貌的内容。女生读:变化后的内容。最后集体朗读。)
四、总结升华,畅谈感受
1、学生交流访问长辈的情况,体会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谈谈自己这些年看到的身边人们生活的变化(运用诗歌中原来与现在对比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
第五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执教者:岱峰中心小学 吴美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学习“灶、庞、焕”等生字,理解并积累“渺茫”、“晨曦”、“焕然一新”等词语。
4.引导学生找一找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5.找出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具体情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深圳吗?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播放课件,出示深圳的图片。教师配乐解说:)看,这就是深圳,中国南部一个海滨城市,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这里高楼林立,花园广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发达,美不胜收的旅游景点令人向往,扑朔迷离的霓虹灯璀璨闪烁„„一切的一切无不展现着令人眩目的繁华!深圳——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想,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困扰 渺茫 晨曦 边陲 面庞
翩翩起舞 焕然一新
(2)重点指导“曦”、“渺”的写法。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4.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5.学生提出自读时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感受“昨天的贫穷落后”。
1.轻声读课文,思考:昨天,小村庄是什么样子?
2.谁能说一说,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村庄原来的样子吗?(贫穷落后、一贫如洗、偏远闭塞)
3.默读课文的第一、二小节,边读边想:昨天这一座村庄是怎样的贫穷落后的状况?它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困扰?划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
4.学生汇报。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5.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6.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一担担摇晃的夕阳”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用水的不便,路途的遥远)。
7.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还省略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当时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茅屋低矮破旧、人们衣衫褴褛、生活困苦不堪、道路尘土飞扬„„)
8、指导朗读。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的第一、二节。(读出人们的无奈、贫穷的感受。)
四、体会“今天的日新月异”
1.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 贫穷落后)
2.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课文,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3.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1)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2)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过渡: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第4~7小节。
(1)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那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通过读,自己知道了什么?读后可以与同学交流交流。(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你从哪知道的?用书上的话来回答(指名学生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个小节的朗读。)
(3)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村庄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指名朗读第4小节,评价。
(4)是啊!村庄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高速公路;高大宽敞的厂房代替了低矮破旧的土屋;欢声笑语弥漫着儿童乐园;彩灯喷泉把城市装点得宛如人间的天堂„„村庄还会有哪些巨大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5)你能不能把自己想象的内容模仿这一小节的句式再写几句。(略)
(6)这一小节,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读出惊喜、赞叹的语气)5.教师过渡:旧貌换新颜!村庄的生存环境彻底地改变了,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他们又有什么改变呢?学习第5~7小节:
(1)乡亲们有什么变化呢?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想一想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交流后回答。(人们投资办厂,与外商谈判、洽谈业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充实头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等)
(3)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人们告别了贫困,放眼世界,开拓进取,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4)读到这里,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惊喜、快乐、幸福„„)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快乐、幸福送给别人吧!在小组里尝试读一读。
(5)指名同学读、赛读、引读、配乐读。
6.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1)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想象深圳人(自己)的现在─将来,加深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7.展示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出自己的感受,尝试背诵下来。
五、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教师激情总结:是啊!无论是经济、城市建设还是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似乎只在一夜之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蜕变成了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繁华城市。深圳是现代中国发展的一个奇迹,一个缩影,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神话!那么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
2.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歌唱的是邓小平和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也许深圳以及其他城市乡村,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起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春天,去聆听春天的故事吧!齐唱歌曲。(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3.作业:
(1)阅读《中国一日》,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找找“变化”。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