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预习设计】
一、认知前提:秦朝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实行了怎样的政策来加强期统治?
二新知认知:
(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2-65页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从整体上对本节课有所认识。
预习任务一:详细阅读课本62-63页,了解秦朝的暴政。
暴政的表现:(1)繁重的 ;(2)沉重的 ;(3)残酷的。(秦二世更加残暴)
(记住: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预习任务二:详细阅读课本63-64页,掌握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及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
1、第一阶段:由陈胜、吴广领导
(1)时间:(2)政权:在 称王,建立政权(3)结果:起义失败
(4)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 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
2、第二阶段:由项羽、刘邦领导
(1)战役:时间,名称,以少胜多,项羽大败秦军。
(2)战役结果:秦朝灭亡
3、西汉建立: 年,建立汉朝,定都,刘邦就是。【课堂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交流展示: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学生思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小组讨论,按“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结果”可以自行拟订一个表格,在书中找出这些内容。然后小组交流,理请线索。
5、学生自主思考: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起义失败了,秦末农民战争就此结束了吗?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知道,不仅没有结束,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在这之后,是谁又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框“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6、合作探究: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然后讨论搜集那个时期的成语故事。注:最熟悉的是“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霸王别姬”等,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把同学们带入那个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去。①同学们细说“破釜沉舟”。从而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中,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项羽因此英名远扬,成为各路起义军中公认的领袖。②同学们细读P59小字“楚汉之争”。细说“约法三章”成语故事。知道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③引导探究分析“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者为什么是刘邦?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新的朝代西汉,定都长安。
三、拓展提升:(教师寄语:通过讨论增长自己的见识!相信自己!)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某同学这样写到:“公元前207年,九百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到咸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巨鹿,遇上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的小队长陈胜、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同学写的对吗?如有错误,请在错误处划线并改正。
(2)如果陈胜、吴广在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处理:①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写出答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②由某几个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点评答案。
③总结出做题方法:依据材料分析问题,审准题意,回顾教材联系相关知识点,概括答案。
四、系统总结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公元前209年淮北的这场大雨,浇醒了一个民族,加快了秦王朝灭亡的脚步。从此,中国历史又开始了新的一页。学习这课后告诉我们与民为敌必覆灭的道理。楚汉之争又告诉我们民心的向背,决定了事业的成败。这两场战争都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宰者。从而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板书设计】
【达标检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每小题1分,合计10分)1.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2.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秦的暴政 B、焚书坑儒
C、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 D、戍卒路途遇雨,误期当斩
3.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地点是在()
A、渔阳 B、荥阳 C、大泽乡 D、陈 4.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起义不一样,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A、首先提出平均田地的口号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着后人起来推翻残暴的统治 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5.从修骊山墓、长城可以看出,秦朝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在()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残酷的刑法 D、可怕的殉葬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朝刑法严酷,其中一人犯罪,家族和邻居都要受到牵连。B、秦朝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C、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D、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7.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A、秦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刑法严酷
C、当时的市场竞争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8.比较一下,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失去民心 B、骄傲自大 C、不善用人 D、刑法严酷 9.攻克咸阳,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是()
A、刘邦 B、陈胜 C、吴广 D、项羽 10.西汉建立的时间和都城分别是()
A、公元前202年 洛阳 B、公元前202年 长安 C、公元前220年 长安 D、公元前222年 长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如“如何学习农民起义”,注意引导学生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几个方面自学该目内容。
教学中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适时的点拨、引导,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突出了新的教师观。
在“课堂感悟”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秦亡汉兴带给我们的感悟。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究,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发挥了历史明镜的作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中最突出的地方。
我觉得成功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通过讲成语故事的方式,既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
2、学生通过故事叙述,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表现自己,从实践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3、在讲授陈胜吴广起义时,设置情境教学,还原大泽乡起义的场景,让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实际教学中,该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学生活动时间的把握不够紧凑,导致课堂前松后紧,拓展、巩固时间偏少,《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使用不够充分等。
另外,对难点的突破做的不好,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区分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楚汉之争的不同性质,而且在讲到巨鹿之战和楚汉之争时,学生混淆了这两个战争,也有学生课下向我请教这一问题。对秦始皇的评价也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磨砺中,更好的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师分析释疑的关系,同时教学案的编写要注意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拓展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善和发展教学案。努力避免一体化教学案的使用给学生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
第二篇:《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
1、秦的暴政
2、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3、汉朝的建立。其中,秦末农民战争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战争的性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13—14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模仿、接受能力强,特别争强好胜,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此外,他们还活泼好动,无法持久专心听讲,他们渴望亲身体验,需要在同伴的影响下激发学习兴趣,需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新知。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对学生组织引导并引进激励机制,使学生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就能达到互相帮助,共享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就本课来说,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初一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些困难,如果单凭老师一张嘴满堂灌,既枯燥无味,也违背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再予以适当的点拨,如 “走进秦朝,了解和体会当时的社会生活”,组织学生编排历史剧“大泽乡起义”等等。
三、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图片、地图、视频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两大特色。第一大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例如:我课前让学生准备有关本课的课本剧(根据在课外阅读的历史知识,师生在共同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编排表演,排练,尽量简短生动。);有关的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我还设计了“历史剧场”“练测平台”“评古论今”“畅想历史”等题型,既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二大特色是,我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小组表演,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大屏幕出示影片《英雄》的宣传照,谁能告诉老师大屏幕上的人物是谁?(李连杰、陈道明)。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秦的暴政的学习兴趣,激发
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2、主题一秦的暴政 材料一: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材料二: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三: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这一环节涉及秦朝的四大工程,残酷的刑罚等。因此,通过历史材料让学生真实的感受秦的暴政,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运用动画效果,直观、生动的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短时高效的掌握重点。
让学生深刻体会秦的暴政,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对秦的暴政进行分析、归纳。
1、徭役繁重
2、赋税苛重
3、刑法严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的统治。
2、主题
二、农民起义推翻秦朝(1)、陈胜、吴广起义:说明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是反秦起义的第一阶段,时间不到半年。
首先,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大泽乡起义”,然后结合《史记》中陈胜的话,让学生感知陈胜、吴广的英雄气概及陈胜、吴广起义的特点是“揭竿而起”,突出了反对残暴统治的首创精神。
接着,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如果陈胜、吴广被征发前去渔阳戍边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认识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戍边遇雨误期按秦法即被处死。这与前面所讲的严刑峻法前后呼应,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联系起来,从而认识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指导学生得出结论:陈胜、吴广起义是“伐无道,诛暴秦”的起义。
最后,多媒体展示《陈胜、吴广示意图》由学生上台指图讲解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突出攻下“陈”并建立政权;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镇压下去了。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星星之火已经燎原,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农民军进行反秦斗争。(引出)
(2)、项羽、刘邦起义:说明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是反秦起义的第二阶段,时间为两年半。
首先,带领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导学生说出历史故事—“破釜沉舟”,提问破釜沉舟反映了哪次战役?学生说出“巨鹿之战”。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P73的内容,介绍巨鹿之战的情况,学生讲述,指出这次战役是反秦斗争中的关键性战役。然后用正当项羽与秦军酣战的同时,刘邦也在进行反秦斗争引出刘邦的情况,指导学生介绍。
最后指出在“秦的覆灭”中项羽、刘邦起义起了决定作用。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入关推翻了秦王朝,残暴的秦朝统治终遭覆灭,这完全符合人民的利益。
(3)、总结秦的覆灭是由于秦的暴政,大规模的反秦起义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4)、学生讨论:
1、项羽为什么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2、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主题
三、汉朝建立
1.楚汉之争:这次战争是双方为了争夺帝位而战,已经不再是农民起义了。
引导学生讨论刘邦取胜的原因:结合 P74小字回答,从中获得教益。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指出刘邦获胜后建立又一个封建王朝史称西汉
2.西汉建立:让学生根据P73最后一段内容了解、掌握西汉的建立情况。
3、小活动:看谁找的多?(本课所涉及的成语故事)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然后指导学生完成练测平台,最后组织学生全面正确评价“秦始皇”。(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了加强与巩固统一的措施,历史功绩不可否认;同时秦始皇又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是个暴君。对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提升了能力。
结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伐无道诛暴秦》公开课说课稿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年级上册中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我主要从课程资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五个方面来说。
一、课程资源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课程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网络媒体上的各种资源、图片、影视资料、文物、遗址等等,都可成为我们的课程教学资源。所以,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课程教学资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重点课文。本课主要讲述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通过本课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使后来的统治者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宽松政策,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兴盛的历史。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12—13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模仿、接受能力强,特别争强好胜,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此外,他们还活泼好动,无法持久专心听讲,他们渴望亲身体验,需要在同伴的影响下激发学习兴趣,需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新知。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对学生组织引导并引进激励机制,使学生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就能达到互相帮助,共享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就本课来说,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初一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些困难,如果单凭老师一张嘴满堂灌,既枯燥无味,也违背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3.其它资源
对于教材来说,涉及到的知识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关于“伐无道,诛暴秦”的史实,我除了采用教材的有关知识外,还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如岳麓版、北师大版教材的相关历史图片和史料、网络资源、影视作品、史学作品(《史记》)等,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教材一起,进行教学。
二、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及其历史意义;秦朝灭亡和汉朝的建立。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秦末农民战争。首先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包括繁重的摇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人民怨声载道,加上秦二世更加残暴的统治。致使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秦末农民战争爆发。
2.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主要从战争的目的、项羽和刘邦身份的变化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图片、地图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前文知识的基础上,设问: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呢?从而进入本课学习。
(二)感知新课
从学生分析课题的过程中,进入本课第一个问题的学习
秦的暴政
本目内容是课文的重点。“秦的暴政”主要通过徭役繁重、赋税苛重、刑法严酷和秦二世更加残酷四方面体现。
首先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秦的暴政,然后通过边听边看“秦朝见闻”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秦的暴政,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对秦的暴政进行分析、归纳。1.徭役繁重2.赋税苛重 3.刑法严酷4.秦二世更加残暴的统治。
秦末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说明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是反秦起义的第一阶段,时间不到半年。
首先,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大泽乡起义”,然后结合《史记》中陈胜的话,让学生感知陈胜、吴广的英雄气概及陈胜、吴广起义的特点是“揭竿而起”,突出了反对残暴统治的首创精神。
接着,组织四人小组讨论认识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戍边遇雨误期按秦法即被处死。这与前面所讲的严刑峻法前后呼应,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联系起来,从而认识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指导学生得出结论:陈胜、吴广起义是“伐无道,诛暴秦”的起义。
最后,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解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突出攻下“陈”并建立政权;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镇压下去了。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星星之火已经燎原,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农民军进行反秦斗争。(引出)
2.项羽、刘邦起义:说明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是反秦起义的第二阶段。
首先,带领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导学生说出历史故事—“破釜沉舟”,提问破釜沉舟反映了哪次战役?学生说出“巨鹿之战”。
介绍巨鹿之战的情况,学生讲述,指出这次战役是反秦斗争中的关键性战役。然后用正当项羽与秦军酣战的同时,刘邦也在进行反秦斗争引出刘邦的情况,指导学生介绍。
最后指出在“秦的覆灭”中项羽、刘邦起义起了决定作用。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入关推翻了秦王朝,残暴的秦朝统治终遭覆灭,这完全符合人民的利益。3.总结秦的覆灭是由于秦的暴政,大规模的反秦起义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汉朝建立
1.楚汉之争:这次战争是双方为了争夺帝位而战,已经不再是农民起义了。
引导学生讨论刘邦取胜的原因,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指出刘邦获胜后建立又一个封建王朝史称西汉
2.西汉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西汉的建立情况。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然后指导学生完成练测平台,最后组织学生全面正确评价“秦始皇”。(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了加强与巩固统一的措施,历史功绩不可否认;同时秦始皇又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是个暴君。对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提升了能力。
结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第四篇:伐无道 诛暴秦教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及楚 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导入:歌曲《霸王别姬》引出霸王项羽,引出农民起义,引出秦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1、压迫——秦的暴政
由图片引出秦的徭役繁重
(1)徭役沉重
提问: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恶劣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算一算 P57页“动脑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结论:
(2)赋税沉重。
(3)刑法严酷。(死刑有十多种,连坐、诛连、轻罪重罚等,)
(这些都说明统治者残暴,引起民怨。人们诅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提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
教师小结: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
2、反抗——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A 学生口述战争经过.(时间地点人物进过结果意义)
B教师小结: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C思考:假如没有遇到雨期,还会有农民起义吗?得出秦末农民起义的必然性。直接原因是雨期延误,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D陈胜、吴广起义意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这次起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学生答P58页第二自然段)他们鼓舞着后世人们反抗暴政,在他们之后其他的起义军继续抗秦,最终秦朝灭亡。
(2)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 提问:继陈胜、吴广之后,众义军中出了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谁?
刘邦 项羽简介(学生自己谈谈他所了解的项羽和刘邦)
教师总结:项羽有勇、刘邦有谋,他二人互相配合呼应,秦末农民起义进入第二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奋战,起义军与秦军展开主力决战。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动脑筋”P59页,请一名同学讲述经过,并分析项羽以少胜多的原因,成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源于此战役。当巨鹿之战激烈进行时,刘邦的军队呢?(学生回答)
2)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亡。
算一算,秦朝存在多少年?(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呢?(暴政失去民心失去天下)
想一想,秦虽亡,但天下出现双雄,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怎么办?
3)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A楚汉之争的性质是什么?帮助学生区别和前面的刘邦项羽农民起义的性质
B请同学们口述历史剧──《鸿门宴》,从中领会刘邦的机智。C提问:楚汉之争的结局如何?为什么呢?(通过表格对比刘邦项羽得出刘邦得天下的原因)
教师激情: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二人最后一战在垓下,名曰“垓下之围”。项羽的军队中了刘邦的“十面埋伏”之计,“四面楚歌”响起,军心动摇,故而惨败。
师生共同分析项羽败之因。从而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提问:胜利者刘邦建立了什么王朝?
3、改朝换代——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他又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下一节课讲述汉朝的历史。
教学小结:总结本课内容,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压迫——秦的暴政
二、反抗——农民起义
第五篇:伐无道_诛暴秦说课稿
《伐无道 诛暴秦》说课稿
大家好,我来自十四中学的历史教师刘文敬。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伐无道、诛暴秦》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二课,主要讲述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展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王朝迅速灭亡的过程。该课是全面了解秦始皇的重要要补充,又是掌握汉朝建立过程的必经环节,所以本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枢纽位置。
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作如下设定:掌握秦朝暴政的表现,了解农民起义的概况,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秦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所以我认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于我所教授对象为初一学生,历史知识比较薄弱,且该课内容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应该多方面调动学生思维。针对此情况我主要采用活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课前一周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排练大泽乡起义短剧,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创设情境。通过相关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
具体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创设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神话》为背景,出示图片,吸引学生视听,提出问题:主人公穿越时空来到古代见证了秦朝的灭亡,秦朝是怎样灭亡的呢?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点击新课。
讲授新课我主要抓住重点,把本课分为三个模块进行
1、教师引导、互动释疑 模块一 秦朝的暴政
我采用历史回放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资料,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做到论从史出,如秦朝徭役繁重,由学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并出示秦朝大规模工程建筑图引发学生想象;赋税沉重,展示文献材料,辅之以直观数据图来展开说明,刑法严酷通过趣味探究:秦末市场上的鞋子卖不出拐杖抢手的怪现象的原因进行讲述,秦二世统治更加残酷,我用“指鹿为马”典故来证实当时宫廷的黑暗。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从获取的历史信息中产生情感共鸣,深切体味到暴政统治下人民生活的悲惨境遇,最终起来反抗。
2、汇报表演、成果展示 模块二 秦末农民起义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美感,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这个板块的主体是学生.组织学生表演大泽乡起义场景,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感知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英雄气概,突出反对残暴统治的首创精神。针对表演内容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如果没有遇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必然性。接着用角色换位法令学生作为百家讲坛受邀学者,来讲述秦末农民战争史实,启发学生从从时间、地点、领导者、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展开,学生讲述的过程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动口、动脑能力,成果展示后,我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多媒体出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一边讲解,加深学生形象思维。通过简短总结明确由于秦朝的暴政统治,最终在农民起义的战火下覆灭,从而化解重难点。
3、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结合鸿门宴的故事给学生讲述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设置相关问题在课堂进行讨论: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一个主题,联系现代实际我们党和国家深入群众、以人为本、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自然而然渗透思想教育,升华主题。
小结部分举行成语故事会,让学生查找本课涉及成语来解说历史典故,并按因果进行排序,藉此归纳整理课堂内容,延伸课堂知识,在余味中结束新课。
特色
1、课中灵活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多样活动形式,鼓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心能力,把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3、与时俱进渗透思想教育,做到读史、育人、明智相结合,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性和时代性特点,4、我还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本课的内容有因果关系,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打破以往的板快式设计,采取链条式的设计方式,使课文的内容更加直观、清晰。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的地方。
老师是课堂的导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课堂和学生却是灵动变化的,学生的表现有可能不在教师的预期内,这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课中应该根据变化了的学生,调整教案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而不能一律按照教师的设计,生掰硬套。其次,我认为历史要察古鉴今,如讲述秦朝赋税沉重时,反观今天我们国家废除农业税,还通过各种途径补贴人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热情,达到生命化育人的效果,这点我还做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