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理解三位科学家发现的小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2、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资源和课件,采用“激趣,研读”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同时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采用了“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教学准备】
实验(演示)教具:
1、课前自制表格。
2、课外搜集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3、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生齐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谁来概括一下? 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师:你真会读书,能够借助文中的语言来概括。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深入学习这三个事例,从而领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深刻含义。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师:我们先来看看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谁来大声清晰地读一读。
1、出示自学提示:
(1)认真默读文中的三个事例(3—5自然段),按照下面表格中的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画下来,用心读一读,并做批注。
(2)再想一想,从这三个事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中的要求开始学习吧!
2、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交流。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边读书边进行了圈画批注,在书上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真会学习。
提示:第一个内容学完了以后,就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第二个问题了。
3、汇报交流。(9:03分)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交流的很认真,很投入,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读书的收获,来填一填第一个事例中的内容?指名汇报,教师引导订正。谁来填写第二个事例的内容?你能抓住关键词来概括,很好!第三个事例呢?(你很细心,都找对了)师:我们来看这张表格,刚才你们找到的内容和这三个同学的一样吗?(一样)
4、师:通过刚才小组内的学习交流,你发现这三个事例中的相同点了吗?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作者提出的观点来写的。
(师:是啊,作者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写能让人更加信服。)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探索,最后找到了真理。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很会概括。作者在写这三件事时都是先写偶然发现问题(板书:发现问题),然后写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板书: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板书:解决问题)写法是一样的。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1)学习见微知著的精神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中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事例中的人物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的确如此,这些平平平常常的小事,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但三个事例中的人却能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这说明了什么呢?(2人)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细心。
师: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能够体现这一点呢?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找3个学生)指名汇报,出示课件
生: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我从敏锐这个词语体会到善于观察生活„„ 生:我从“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感受到他很细心„„ 生:我从感到很奇怪中体会到他好奇心强,喜欢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从“敏锐、敏感和奇怪”这几个词中,体会到了这三个人都能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都善于从细小的事情中发现事情的发展趋势,这用文中一个四字词语形容就是——见微知著(板书)
师: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我们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读词)(2)品读“追根求源”
师:我们知道,任何真理的诞生绝不会仅仅止步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从问题中引发深入的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头脑中冒出来的一连串的问题吧。找3个同学合作读一读。——出示问句: 师: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些问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 ②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 ③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系„„
师:很好,你们都读出了疑问的语气。在她们朗读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们很善于追问,头脑中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师:是啊,因为真理就是在提出许多问题之后诞生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体会?(指好学生)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抓住问号紧紧不放,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精神 点评:你能透过这一连串的问号体会到科学家们的精神,真了不起!师:像这种不断追问,不断探索事物根源的精神,就是——追根求源(板书)或者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是啊,一个微小的细节,仿佛就是一颗石子,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这时,他们的心情该是怎样呢?——兴奋、激动、急切„(找2人)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任选一处就可以。把你体会到的这种心情读出来。(点:你的朗读激起了我们探索问题的欲望。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和科学家们在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我感受到你强烈的探究欲望。)师:好,请同学们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与同桌合作读一读。
小结:是啊,陶行知先生曾说: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科学家们追根求源的精神,最终让他们把一个个“?”拉直,变成“!”,这不恰好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3)品读“锲而不舍”
师:提出问题后,他们又是怎样研究的呢?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屏幕上的句子。出示句子:
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师:相信大家读完这些句子后,一定有那么几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来说说
生:紧紧、反复、许多(师:为什么?)生:我体会到他们那种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精神。(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师:是啊,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外,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生:我体会到他们,都要经历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艰辛。
师:探索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背后科学家们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师:老师在课下搜集到了有关谢皮罗教授的资料,他从20世纪40年代就发现了洗澡水的漩涡这个现象,直到1962年才发表论文,向世界公布这一现象。在这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他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找到真理,以后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谢皮罗现象”。
师:二十余年只为一个真理,这又是怎样的精神啊?(指几个学生说)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执着追求
师:好,就让我们在读中去赞美他们那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吧!(齐读)(板书)板书:锲而不舍
5、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科学家们身上的这种科学精神真令人肃然起敬!谁发现了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了吗?
生:我发现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师:你真善于发现。作者在写这三件事时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板书)
师过渡:其实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已经把真理诞生的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谁来读一读。
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指名)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 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师:结合我们刚才学习的三个事例,谁来说一说:这里的“?”和“!”分别指的是什么?(板书?!)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指的是发现了真理。师:谁还能说得再具体些?
生:?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的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师:那么把“?”拉直变成“!”表达的意思就是——(读课题)板书—— 师:在这里,作者用?和!来表现文字,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说说你的看法。(2人)
生:(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有趣味性)点评:理解得很透彻。你能对问题有自己独特见解。
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也能试着用符号来表示文字,使你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创意!
师:是啊,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我们知道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学生接读
(出示课件: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让我们把目光一起投向这四个红色的词语,发现——发明、创造、成就,它们的位置能颠倒吗?(为什么)生:先有发现,才有发明„(体会得很好)
师:也就是说这四个词语是按照科学贡献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这样排列,既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说明了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来自于生活中细 小的发现。作者的语言多么科学严谨啊,我们读一读,体会体会。(齐读)师:其实在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发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试着举出一例吗?(3—5人)师相机点评(在科学发展史上,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5、学习结尾段落。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所列举的这些真实的事例,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出示课件,师引读第七自然段——只要你见微知著„„就能发现真理。
师:同学们读懂了吗,这一段告诉我们,“发现真理”难不难?!(不难)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师:对,因为真理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所以发现真理并不难。师:我们接着往下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第八段,自由读一读。师:这一段告诉我们,“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发现真理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
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师:我们看这两段话,一段说发现真并不难,另一段却说发现真理并不易。作者这样写是不是自相矛盾啊?你是怎样理解的呢?(点评:)
师:其实他说发现真理并不难,是在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说科学发现也不易,是告诉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做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不要盲目和冲动。作者说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
三、总结练笔
师:课文学到这,让我们一起回顾全文,文章的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提出观点)师:接下来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证观点。(板书:论证观点)师:最后总结观点。(板书:总结观点)
师:像这样按照“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谋篇布局的文章,是我们新接触的一种文体,叫议论文(板书),阅读这样的文章就是要把握“观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
1、练笔
下面,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一次小练笔,用一个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结就是力量” “失败是成功之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学生练笔,汇报交流,分享成果。
2、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 深刻含义,还初步了解了议论文的写作方式。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学习科学家们身上这种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将来有所成就时也能自豪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熟记。
2、仿照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的写法写一段话。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七、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
不断探索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
产生疑问发现真理(!)
第二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广州市天河区长湴小学汪欢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语文第十二册第20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追根求源、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三个故事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3.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学习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在读中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学生对于议论文比较陌生,对于议论文的写法更是不熟悉,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与议论文的写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名言交流,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许多有关质疑的名言,是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发言)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信你会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和词语掌握情况。
生字注音,词语认读,解释“无独有偶”和“打破沙锅问到底”。
(白板上学生书写生字,再使用漫游功能将书写的内容移上,既方便学生书写,又方便全班同学交流订正,对于错误的地方用橡皮擦掉,再用醒目的颜色补上,既避免了黑板书写的凌乱,又增强了记忆效果,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遮屏效果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积累词语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弄清道理
1、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哪些句子讲述了其中的道理,画下来。
2、指名读句子。
3、如果让你用几个词语来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的原因,你会选哪几个词语?
4、作者只讲述道理了吗?(板书:举事例)作者讲述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课前预习我们每个人填写了这样的表格,下面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表格,互相评价补充,待会儿请同学们再来汇报。
5、学生四人小组内交流表格。
6、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台下的同学进行评议。
(将PPT课件与电子白板完美的结合起来,运用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及时地在白板上圈点,使教学节奏紧凑,更具时效性。运用电子白板的黑板页的功能,在上面板书课题,使教学更方面轻松。)
四、细读感悟、理解含义。
1、你认为作者举的这三个事例把作者的观点表达清楚了吗?让我们再认真研读这三个故事,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去寻找答案。勾画出故事中能体现这些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这几方面的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以下三点可根据学生所答相机调整)
(1)品读“见微知著”
重点句品读: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敏锐„„
„„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区别敏锐和敏感,体会用词的准确)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指导朗读)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2)品读“追根求源”
重点句品读: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系„„
师:这一连串的疑问说明他们善于——用文中的一个词:追根求源,或者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一个微小的细节,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时,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疑惑、激动„„)咱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跟随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生齐读)
(3)品读“锲而不舍”
重点句品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这一奇怪的现象„„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
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更需要什么精神?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件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写法上:都是先写发
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3、这三个故事都清楚地告诉我们真理的获得需要我们具有见微知著的本领,追根求源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仅这三个故事中的科学家如此,(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怎么将问号拉直成感叹号的?(回顾板书)能不能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什么?大家想想,当科学家找到了真理会是怎样的心情?让我们再看看这个感叹号“!”,它仅仅是一个符号吗?不是,他更饱含着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会激动地、骄傲、兴奋、自豪地对世人说——(齐读课题),你能理解课题的真正含义了吗?
(将PPT课件与电子白板完美的结合起来,运用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及时地在白板上圈点,使教学节奏紧凑,更具时效性。运用电子白板的黑板页的功能,在上面板书课题,使教学更方面轻松)
五、课外阅读,搜集资料
在科学发展史上,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观点)
讲道理: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 举事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并有效的识字解词的方法,掌握5个生字及相应的生字词。理解“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等词语。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4.能从具体事例中初步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课前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坚定信念,求实创新,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从我们所熟悉的居里夫人身上,我们知道“美丽”还表现在为科学贡献生命,也知道中华民族千年圆梦在于不断地追求与探索。那么,科学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19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朗读课文,学生预习分享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大家对文章的作者有什么了解?
【预设】:叶永烈,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以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有《傅雷与傅聪》、《行走中国》等文学作品。
【评价】:你关注了他的作品,谢谢你的分享!原来我们喜欢读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就是叶永烈先生。
2.接下来步入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认真读几遍,稍后检测一下预习效果。
3.预习效果检测与评价
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读准了字音,认清了字形,理解了词义呢?我们来看——(出示PPT)
花圃
应用
玫瑰
漩涡
机械
领域
百思不得其解
师:
生:(生1读,其他生跟读。教师指导读音和字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读“玫瑰”这一词语十分准确,你用什么方法区分这个词语的读音呢?
生:(结合预习本,字典)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词义,你能根据它的意思写出正确的词语吗?(找两名同学到台前来写,其他同学请根据出示的内容把答案写在语文书上。)
(逐条出示,学生在课堂笔记上写出正确词语,交换,互批,反馈正确率。)关注“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一成语,扩充词语(追根求源、刨根问底),典故。
4、以上是本课涉及的一些基础内容,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预习还有哪些补充吗?
【预设1】:生字字形
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械字的右半部分,戒一定要写竖撇和竖。
逆:“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逆字右边的竖要出头。
玫: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玫的四笔反文一定要注意规范。
域: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或字左边是一提。
【评价】:你的分享让我们加深了对词语的记忆。
【预设2】:词语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在文中指: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
【评价】:你的分享很有价值,原来......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样吗?(好,补充在你的课堂笔记上)
【预设3】:体裁
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很不一样,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多数是写人,写事,写景,状物,而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如何通过事例证实自己的观点,是议论文。
【评价】:他的分享让我们想到了什么?(生:《匆匆》这篇课文是散文。《为人民服务》是议论文),联系到了学过的课文进行了比较和思考,我们又接触了一篇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设计意图】:以上补充的内容由学生交流汇报,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词语解析等拓展内容,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为人民服务》是议论文,还记得它的论点是什么吗?
那么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你们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1】: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预设2】:开篇就说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一个真理,文章在内容上也都是在说很多科学家发现一些问题去好好研究得到一些真谛的过程,都在围绕这句话的意思写的。
【评价】:那我们不难发现,原来题目就是论点。
3.我们再回到文中默读并思考,作者围绕论点都说了哪些内容?修改你预习时的思维导图,稍后在组内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大多数都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记录文章内容的)
(第二次读—默读,然后进行内容梳理)
【预设1】:
该同学论点清晰,结构划分稍微不明确,没有标注明显的段落,三件事例的概括啰嗦。
生1:汇报
师:通过你的思维导图对于论点掌握清晰准确,也为我们划分了文章的结构,还三件事例的梗概。内容很丰富,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是与他的图有所不同?
【预设2】:
该同学论点清晰,结构划分明确有明显的段落标注,三件事例概括清晰。
生2:汇报
师:同样都是论点清晰一致(板书:提出论点、阐述论点、总结论点),不同的是结构的划分更加的详尽了!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2:再次汇报(根据老师的提问重点说一说自然段的结构划分)
【设计意图】:重点考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生2如果划分的是2-6,教师可以追问并调查台下同学的情况,3-6是故事的典型事例和总结,这样放在一起不是更合适吗?)
师:问生1,你认为他补充的对你有没有帮助,请补在你的思维导图上。
(留生2的图在展台)
师:同学们,细致,有理有据的划分文本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再次回到思维导图上,集中论据部分,请你再回到课文中默读,看看有没有要修改和补充的。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清楚了作者的观点,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聚焦这三个事例,都写了什么?(展台思维导图)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内容啰嗦)
2.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三个事例讲了什么?
(追问:平时你是怎样概括一件事的?生:起因、经过、结果)
【评价】:这样的概括确实比思维导图上的内容简洁多了。
(剩下两个事例找同学分别概括)
【小结】:在3个事例的表达上,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我们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故事的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老师的要求再高一些,你能不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呢?
(板书: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的变色
睡觉时眼珠转动)
四、仔细观察,在比较中发现
1.3个事例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3个事例都是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到结果的过程,都是在说要经历很多的疑问和研究才能得到真理。
2.同学们,确实是这样的!(齐读)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小结】:是啊,透过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科学家们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小小的问号,小小的叹号,会有这么深刻的内涵?我觉得它们仿佛不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它们散发着温度,洋溢着情感,所以透过标点,你看到了什么?透过这三个简约而不简单的故事,你又发现了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第二课时一定会得到答案。
板书设计
(议论文)
提出论点
19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睡觉时眼珠转动
紫罗兰的变色涡
洗澡水的漩涡
阐述论据
总结论点
作业设计
阅读叶永烈的文集《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四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导语:作者在课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作者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与前面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默读第一件事,思考:第一件事讲的是什么?分几层来讲的? 一.词语(小黑板)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二.思考题:
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你能说说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吗?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讨论题:
1.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2.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人物现象“问号”过程“真理” 谢皮尔 教授
(敏锐地注意到)
洗澡水的旋涡
化学家 波义尔
溅到盐酸的 紫罗兰变红色(敏感地意识 到紫罗兰中有
这种物质到底是 什么?别的植物 会不会有同样的 物质?别的酸对 为什么总是朝逆 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 验和研究
许多实验
水的旋涡与地 球的自转有关
发明了 石蕊试纸
一种成分遇
盐酸会变红)
这种物质会有什 么样的反应 ?这 对化学研究有什 么样的意义?
会不会与做梦有
关呢?会是什么
关系呢?
奥地利 医生睡觉时眼睛 的转动(百 思不得其解)反复的 观察实验当睡觉的人眼 珠转动时,他 确实真正在做 梦。
4.最后把“?”拉直成为“!”,找到了真理。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这里的“?”是发现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现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
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涵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 能发现真理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首尾呼应 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我们知道“见微
知著”中的“微”分别指()、()和();
而“著”则分别指()和()。
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我们知道“见微
知著”中的“微”分别指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
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和奥地利医生从
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
而“著”则分别指 水的漩涡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发明了酸碱试纸和凡睡者眼
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 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的含义:
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五.作业: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用的句子。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第一部分 提出观点;第二部分 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 总结观点)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的二三部分,体会作者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学写一篇议论文。
导语:作者在课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作者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与前面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默读第一件事,思考:第一件事讲的是什么?分几层来讲的?
(讲的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原因。分三层来讲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仔细读读这三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家善于发问、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件事与作者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证明了观点)
2、接着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这三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边读边画并在书上做批注。
读后交流:
⑴相同点:都是由一件普通的小事引起的;科学家由这件小事提出了若干问题,然后进行耐心的研究,最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这三个事例与作者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反复证明了观点)
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
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追根求源 打破沙锅问到底)
作者最后是怎样总结自己的观点的?默读第三段画出重要的语句想想该怎样理解?(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
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议论文,开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运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认识了议论文这种写作形式,你想不想也试试写一篇议论文?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五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体裁的文章?
第一组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谁能给它们正确连线:
出示第二组:题目
小结:我们学过这么多体裁的文章,今天学习一种新的文体?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昨天通过研学单进行了预习,下面我们检查一下: 1.出示词语
洗澡 机械 旋转 旋涡 花圃 石蕊 酸碱 妻子 盐酸 敏锐 转动 玫瑰(指名读、齐读)评价: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流利 2.出示第二组词语 这组成语呢,谁来领读?
锲而不舍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你知道“司空见惯”“锲而不舍”词语的意思,请你来说。
词语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会运用,出示词语填空,谁来? 3.指导书写:妻
经过午写的训练,我们班有好多同学书写有了很大的进步,写字环节我想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有请小老师——徐洳梦:
(1)字根字源
同学们,我们的汉字非常有趣,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历史,这是小篆体的“妻”字。在过去,“妻”“屮”象家具形, 是手形,下面这个字是“女”。合起来象女子手拿家具从事劳动的形象。从字中可以看出,女子被压迫在最底层。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妻”这个字,怎样才能把它写得正确、工整、美观?
结构: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关键笔画:竖在竖中线上而且下面不能出头,女字的横要长而舒展。评价:刚才两位同学用上了我们平时训练的写字方法,观察地很仔细。
(2)师范写,请同学们跟我写。
(3)生练写 同学们根据我们的要求,正确一颗星、工整一颗星、美观一颗星,快和你的同桌交换、评价吧。
师:感谢小书法老师徐洳梦,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三、阅读感悟,研读文本
1.端起书大声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围绕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呢?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2.研读第一个事例:
指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产生疑问,经过探究,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列举的这个事例就是围绕观点,指着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展开的。
3.请同学们看第二、三个事例中问号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从第二、三个事例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所举的事例必须围绕观点来举。
4.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事例,你看在添加在后面行吗?为什么?
事例的选择还要符合文章的观点。你说的太好了,你不仅指出了我们总结的方法,还找出了这个事例的观点。你真了不起(表扬)
5小结:同学们,文章中的观点我们称为论点,所举的事例称为论据,论证,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视频。
6.思维导图助推课文理解
同学们,我们先找到论点,又找到了论据,最后得出了结论,很自然的就把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就画出来了。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过渡:学习了就要会运用,老师这里有一个观点:“做人要有礼貌”,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这个论点,认真读一读手中的四个事例,从中选出三个切合观点的三个事例在后面括号里打上对号。
通过做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表扬)
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五、小组合作
合作提示:
1、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1号负责选材;2号负责粘贴;3号负责画思维导图;4号负责汇报。
2、小组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3、交流汇报要大方得体。
课前,老师让大家围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观点,收集相应的事例,要求:
1.小组合作,交流事例
2.把这些事例放到一起,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就成了一篇议论文。快点和你的小伙伴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写一篇属于你们自己的议论文吧。3.画出思维导图 4.交流汇报
五、总结收获
1.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3.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我爱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