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案8
1.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测力计
第二篇: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学生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本课开始,我从上一节课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在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的不同表现引入,直奔探究主题,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科学课探究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我选择用小组合作实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推测与验证、多媒体课件、教师讲解等多种方法,学生易于接受,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深入地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性质有关系。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处于引导、组织、架桥梁的疏导地位。本课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比较同体积的物体和同体积的液体的轻重有困难,所以我组织学生“引导推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与验证得出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再通过判断塑料块的沉浮实验,最后可以得出:马铃薯、塑料块(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以教师讲解为主,最后是整个单元的总结。这个活动比较重要,我采用师生共同回顾的总结方式,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第一个实验:一个钩码、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浓糖水、一杯酒精、一张实验记录单。
第二个实验:一个马铃薯、一个量筒、一架天平秤、清水、浓盐水、同样的烧杯3只。
第三个实验:1立方厘米0.9克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食用油、量筒、试管、烧杯备用。
教师准备:课件:一立方厘米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食用油的轻重的表格以及第20页其它图制成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我们已经知道了马铃薯在清水中是下沉,在浓盐水中是上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板书课题 师:你能猜测一下马铃薯沉和浮的原因是什么吗?(学生猜测)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师: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否有大有小呢?为了证明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实际测量一下,怎么测量呢?大家看,用马铃薯测量不方便,我们用钩码代替马铃薯来进行研究就方便多了。下面我们就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2、学生小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实验数据
4、得出结论: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第一手材料,发现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三、推测与验证:
1、师: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学生猜测)
2、组织学生推测:同体积的马铃薯与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比较,重量会怎样?理由是什么?
3、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是不是像我们推测的一样,马铃薯比清水轻,比浓盐水重呢?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⑴我们怎样获得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 ⑵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呢?
5、全班交流,明确验证方法。
6、学生实验验证,获得测量数据,7、交流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看一看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实验、交流,使学生发现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出示课件)师:这是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的轻重表,你能根据里面的数据推测一下,把这块塑料块分别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吗?理由是什么?
2、学生小组内推测
3、全班交流小组的推测
4、师:我们的推测是不是正确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实验验证的材料:一个1立方厘米0.9克的塑料块已经备好; 1立方厘米的清水、1立方厘米的浓盐水和1立方厘米的食用油可以用量筒分别量出,并分别倒入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个试管中。注意量1立方厘米液体的过程中,可以用烧杯来帮忙。都量好之后,我们就可以实验观察了。现在,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5、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6、交流得出结论:马铃薯、塑料块(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推测、实验验证,进一步使学生发现塑料块(物体)比同体积的清水重,上浮;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下沉。从而确定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五、沉浮原理的应用
1、应用拓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出示课件)⑴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图中,软木塞浮在油上,塑料块浮在水上,葡萄在糖浆上这些现象吗? ⑵你能解释铜砝码漂浮在水银上的原因吗?
⑶教师补充数据:水银1立方厘米重13600千克,铜1立方厘米重8900千克,所以铜砝码能漂浮在水银上面。
2、出示课件:酒厂里,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比重计,我们了解其中的原理吗?
学生试说之后,教师讲解:在生产上,比重计一般是测量比较单位体积液体轻重的,根据比重计在液体中沉浮状况的比较,测出液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皆科学,从生活中学有用的知识,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不断进行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做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乐于探索的人,提高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学以致用的精神。】
六、整个单元的总结:
经过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来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整个单元的核心概念,促进学生关于沉浮的科学概念的建构。】
第三篇: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习题1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一、填空。
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如()(),它们比同体积的水();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它们比同体积的水()。
二、判断。
1、马铃薯在浓酒精中会上浮。()
2、相同体积的盐水要比清水重一些。()
3、铜砝码能漂浮在水银上。()
4、不同液体产生的浮力的大小是相同的。()
三、选择。
1、塑料块在()中会沉。A清水 B盐水 C食用油
2、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相比,最轻的是()。
A马铃薯 B清水 C浓盐水
四、分析题。
1、把两个重量相等的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中,在甲槽中的马铃薯是沉的,在乙槽中的马铃薯是浮的,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答:甲槽中的液体是清水或是油,乙槽中的液体是浓盐水或浓糖水等;
2、你有什么办法让乙槽中的马铃薯沉下去?
答:加入足够多的清水,或绑上一些能在浓盐水、浓糖水下沉的物体。
第四篇: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说课稿
班级:10初教(科学)学号:1031601024 姓名:王卷生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八课《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教学目的
(1)科学知识
①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②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③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2)科学探究
①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②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4.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5.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演绎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法、讲授法、引导法、开放、自主。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课堂引入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三)推测与验证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五)出示图片
(六)看插图介绍认识“比重计”
(七)整个单元的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教师:运用上节课所学马铃薯的知识引入课堂。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教师:引导设计实验,指出注意点,指出用钩码代替马铃薯。学生:学生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记录数据。汇报交流。
(三)推测与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推测,并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学生:推测并设计实验方案。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教师:将一张同食体积的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用油的中的沉浮情况如何?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三种液体混合后情况会怎样?把塑料块放入三种液体混合的杯子中,它的情况又会怎样?
学生:学生推测结论,并验证。
(五)出示图片
教师:铜砝码在水里是沉的,在水银上是浮的。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补充出示数据:水银1立方米重13600千克,铜1立方米重8900千克,所以水银能浮起铜。学生:解释铜砝码浮在水银上的理由。
(六)看插图介绍认识“比重计”
教师:展示“比重计”的图片,并且配合多媒体讲解。
(七)整个单元的总结
教师:提出本单元的重要问题,并且引导对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进行梳理和知识框架的建立。学生:回答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教师:作业布置,下课。
六、说板书
主板
标题: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实验验证后得出的结论。副板
记录学生的猜测及实验现象
第五篇: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新教科版五
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测力计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