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说课

时间:2019-05-12 21:2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说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说课》。

第一篇: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说课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三骏乡第一中心小学 麻红伟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七课,也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相有关呢?前面的研究使学生只会关注到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等特征,而这一课的研究,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马铃薯、盐水等”为例,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仅知道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而是更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沉和浮”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观察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指导学生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让学生了解液滴加热的技能。

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承载的液体有关,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质疑—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三、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一个天平。小组实验:每组二个马铃薯、浓盐水、食盐、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搅棒。

四、设计理念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踏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课标指出科学课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拓展延伸。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杯水和一大一小的马铃薯,你们猜猜,这节课我们可能研究什么问题?这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导入新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⑴、准备两个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⑵、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老师把两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在盐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两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沉在水里;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浮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时,就会迫不及待想去验证它,于是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2、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⑴、讨论验证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为B杯加了某种物质,科学是讲究证据的,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两杯水不一样呢?接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方案多种多样,有:闻一闻,尝一尝,晒一晒,烧一烧„„对于这些方法我让学生一一评价,有的还进行了验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闻不出来,尝不安全不卫生,晒时间太长,最好的办法就是烧一烧,让水分蒸发再观察。那好,我们就来做个加热实验吧!

⑵、做加热实验

当学生探究有了发现一定喜不自禁,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两杯水中的液体是否相同,当大家看见B杯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物质”时,学生兴奋的喊起来——盐,白色物就一定是盐吗?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对白色物还做出了各种猜测,还有可能是味精、白糖„„接着我因势利导:那B杯水到底加了什么物质呢?接下来我们该怎么研究呢?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运用“反证”的方法想到:把盐、白糖、味精分别溶解在水里,看看马铃薯会不会浮起来?于是进入下一个实验活动:

设计意图: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有哪些不同?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尝、闻等方法来鉴别。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陌生的物质,不能用尝和闻的方法来观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水里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呢?教师引导学生研讨,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质,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蒸发,然后看有没有一些物质出现。通过加热,学生发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有的学生说是盐。到底是不是盐呢?学生说可以尝一下,能不能尝?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确实溶解有一些物质,至于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水中加盐,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科学讲求实证,但是仅凭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就认定是溶解有盐,显然是不够的。

3、配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首先,我让小组设计实验,如:需要用什么材料做,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完善方案。为了拓展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三种物质:分小袋装好的盐、白糖、味精,让学生从中任选一种进行实验。为了加强实验的对比效果,我没有让各组的马铃薯都能在盐水中浮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液体中盐的浓度要达到一定比例后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在实验时,学生经历了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没有浮起来——添加物质——还是没有浮起来——继续不断地添加物质——马铃薯终于浮起来这一过程。这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实验完毕后,我让各小组进行汇报:说一说你们如何使如何沉在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你们发现了?最后大家不仅认识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盐或白糖、味精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接着就进入第三阶段:

3、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首先我出示三杯同体积的液体:米和水。让学生猜一猜把米和水放在一起后的液体能否让马铃薯浮起来,然后一一验证。当学生发现同样是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后却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时,我趁势追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想说什么?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到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而且产生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两种液体对马铃薯的沉浮起着不同的作用吧?„„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下课,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兴趣。

六、教学特色

⑴、“猜”——放飞学生探究的心灵

课始猜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原因,课中猜白色物是什么?到课猜塑料、葡萄、木块在液体的停留位置,环环相扣,不仅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且让孩子们体验到先猜测后验证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⑵、“做”——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做中学”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本课我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亲历了“加热实验”“配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两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探究,做中感悟,做中创造。

七、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 “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不到之处,你主“沉浮”。

第二篇: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反思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土门关小学

韩建虎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五年级下册的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回顾前后教学,进行以下反思

1、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给科学探究“把把脉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解决的方法。就在这探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学生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没料到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比如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我回想原先在做这一步时,我的设计只是让学生以八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接着我就指名汇报。现在想想这实际上变成了变样性的“一言堂”。这就会造成其他同学因没有具体任务和组间的竞争而不去认真思考“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结果弄得课堂讨论的效果不佳。而“这一节课”我要求每组学生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做?在汇报时,我让学生以八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要求台下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思考,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己提出“建议”。没料到这一课堂设计理念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而且还能让台下面的学生清楚明白实验的具体过程。反之,如果汇报时只让个别学生说,这也会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使其他同学不明白该组具体的实验过程,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一个尚待探讨之处,科学教学中将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即有效地评价学生,我推想这更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第三篇: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及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只有水中溶解的物质达到足够的量,这时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2.科学探究: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3.习惯与情感: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观察细致客观、记录科学及时、数据收集真实准确。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有序而愉快.【教学重点】

细致观察事物的微小变化,客观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通过调制液体的活动,知道液体的性质能够改变马铃薯的沉浮。【教学难点】

通过调制水溶液的活动,感受并理解水溶液中溶质的量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我们非常熟悉的物体——看看它是什么?(土豆)老师这里有两个烧杯,如果将马铃薯放入其中烧杯中,根据你的经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预设:学生会说沉或者浮,那么让学生说说沉以及浮的理由。)演示:讲马铃薯放入其中一杯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2.谈话:那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把马铃薯放入另外一个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接着把马铃薯放入另外一个烧杯中,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思维碰撞)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把马铃薯在两个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短暂的小实验可以很好地为下面的实验作了铺垫。)4.提问: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学生的回答会有很多很杂,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液体上去。强调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

5.总结过度:看来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烧杯中的液体上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谈话:同学们,看来杯子中的两份液体肯定是不同的,我们该怎么区别呢?

2、学生交流。

尝:先赞扬,但在不确定安全的情况下这样的水你敢喝吗?如果没有呢?通过这个办法,我们能不能比较出两种液体的不同?

闻:可以让学生闻闻看。(发现闻不出是什么东西)。

摸:可以让学生默摸摸。(发现摸不出是什么东西)。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用酒精灯加热。(明确肯定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或者在学生没有回答在点子上的时候,提示:在我们科学上区别液体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给液体加热。

3、谈话:如果液体中溶解了一些物质,在加热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留下一些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

老师为大家准备这些材料:酒精灯、2个金属调羹、火柴。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

4.同学们想的很详细、周到。还有一些细小的地方,老师补充一下,我们共同看一下实验提示。(实验前把提示读一遍强调)

5.谈话:看清楚实验提示了吗?还有问题吗?开始实验。

6、谈话:下面我们就用加热液体蒸发水分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 7.小组实验,巡视指导。

8.交流汇报:按实验记录进行汇报。

(1)两种液体加热水分蒸发后,在金属调羹上是否留下痕迹?是怎样的痕迹?这两种痕迹相同吗?

(2)你观察到的现象能解释马铃薯上浮的原因吗? 9.生活中都有哪些物质是白色颗粒?

10.小结:由于在我们生活中白色颗粒的物质很多,所以我们不能断定这种液体中溶解的白色颗粒就是食盐;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老师事先是用食盐调至液体的,马铃薯就浮了起来。那么这白色的颗粒是食盐。

三、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师:我们到底加入多少液体可是使马铃薯浮起来?接下来我们就来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学生讨论、汇报交流)课件出示“记录表”简单说明:

(1)第一次不加任何物质把马铃马铃薯薯直接放在清水中观察沉浮情况(2)分次逐渐加量,直到把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说说发现(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4、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确实是因为液体的原因才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那么什么样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是不是只有这三种物质的浓溶液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我们有经过验证是不能轻易下结论。

四、拓展阅读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假如有一个足够大的容器,足够浓度的液体,能否让一个人也浮起来呢?地球上有这样的地方吗?

2、学生阅读教材18页的内容。

3、死海的秘密在哪里?看课件图片。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今天,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了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同学们课后想不想继续探究还有哪些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为什么它们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A

B 沉

当液体中溶解的物质,达到足够的量时,才能使马铃薯在液体中浮起来。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后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五年级下册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但是我认为这一节课还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

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对实验进行并没有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比如说

1、看到马铃薯在杯中浮起来了,很多学生忍不住喊起来:“这杯是盐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看着桌子上的器材很快地说出了答案,让我有点不知道怎么接话。

2、对这两杯液体加热检验后,发现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的物质,很多同学确定是食盐,然而这时候我并没有反问他们:“你真的确定它就是食盐吗?”而是肯定地说这就是食盐。在科学课堂中我犯了严重的错误,忽略了科学的专业性以及对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有一部分同学会动摇自己的观点,他们很好奇这里面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把这项研究任务交给学生课后来探索,会让他们更有兴趣,可是事实并不如所愿。

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环节中,教科书要求的是100毫升水,但我发现很多小组在放第二勺食盐的时候马铃薯浮起来了,学生实验时间很短,在对于“浮”这个概念,在实验之前我没有很好地作好说明,这样就给实验的结论带来了很大的误区。

第四篇: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三年级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沉浮实验主要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沉浮这一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通过比较增进学生对木头的特性的了解,强化学生珍惜自然资源、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沉浮能力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并通过比较发现材料不同物理特性。

能用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增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和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准备:塑料玩具,塑料块、塑料圆柱、木板、木块、回形针、螺丝钉、铁制圆柱、、小方巾。(全部装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物体的很多特性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得到了我们充分的应用,比如说毛巾洗脸就应用了棉布良好的吸水性,小刀削铅笔应用铁片了的硬度,圆珠笔的外壳应用了塑料的柔韧性制成,聪明的人类能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也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教师出示课件(木船)提问:老师这幅图片展示的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做成的服务于我们的一件交通工具,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呢?我们本节课就将把纸、金属、塑料、木头这些常见的材料放入水中,探究它们一个重要的物理特性,当然我们也将重点对木头的特性作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探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二、新课教学

(一)沉浮实验:验证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今年8月在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今天材料王国也举办运动会,推选水中仰泳健将。

1、教师演示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把小纸片和小碎石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又是以什么作为判断材料沉浮的标准的呢?

小纸片在水中为什么会出现沉浮两种现象呢?(学生自由说)小结:因为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由于吸水性强,全部浸润后就会沉入水底。

教师小结并直接演示: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2、材料分类:

金属、塑料、木头这些材料小伙伴也想知道自己在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大家愿意帮忙吗?请各组组长从纸袋里拿出材料,快速识别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汇报交流。请动作最快的小组派代表到展示台上进行汇报(学生汇报)其他小组有不同分法吗?(学生补充汇报)达成共识后请学生回到座位上去

教师板书:金属、塑料、木头

3、分组预测:

(出示记录单P57页)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接触过,观察过。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各组组内交流,然后预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为了简明方便,我们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利用简单符号描述我们的预测结果。如果各小组成员出现了不同预测结果可以在记录单的预测结果侧标注“?”。(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请各组组长派代表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4、分组实验要求:

①实验要求:只有规范严格的实验活动,才能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② 温馨提示:

a、请组长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探究;

b、请操作员每次拿一件物品,轻轻地将物品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后再拿出来,允许多次操作(特别是与预测结果不符的材料);

c、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

d、请卫生员将实验后的物品的水擦干,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沉下的物品放在一起。

③开始实验,教师板书(沉浮实验),然后巡视。④请组长派代表汇报结果。⑤教师小结:

a、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刚才预测结果存在分歧,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标准作为判断的依据呢?

(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小结:是呀实验是验证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尊重事实,相信科学。

b、总结规律:金属类材料制成的实心成品一般在水中下沉,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上浮。

板书:金属 ↓ 塑料、木头↑

5、请组长统计各组预测和实验结果是否接近,准确率有多高,教师以示鼓励。(学生统计后教师找出准确率最高的一组,在记录单上印上“科学小明星”奖章。)事实胜于雄辩,恭喜你们!准确率这么高,说明你们小组成员平时能够认真观察材料,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材料!

(二)、认识木头

师: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学生汇报)

老师收集了一些木制品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木制品分别利用了木制品的哪些特性?

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介绍木头的特性 火柴,它容易被燃烧。(生:木头有易燃性)

用木头做的门比较坚硬 餐桌和椅子也用木头做的,它们也比较坚硬。木头做的桥,结实。坚硬。

木桥使用了木头有较强的(承重力)这一特性。在我老家,许多房子的梁都用很粗的木头做的,也使用了木头的承重了这一特性。

木船使用了木头能(浮在水中)的特性

(师)柳条编成的篮子使用了木头的什么特性呢?柳条这样弯曲都没断,我知道了使用了木头的(柔韧性)

我们用的筷子用了木头的什么特性呢?(不导热)(师):同学们在气泡图上记下我们了解的木头特性。

(师)生活中离不开木制品,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使用,树木的生长过程是如此的漫长,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这样做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容易引发沙尘暴。

(师):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协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学生自由说)。

小结: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开发,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生活的需要。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说)

2、结束语: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其他的材料,科学的使用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够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五)、实践作业:老师愿意和大家一样做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同学们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五篇: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材料在水中沉浮》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本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不同,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其他有关沉与浮的问题将在五年级的科学课里去研究。

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将对木头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的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材料的特性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本内容的研究与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实验,本课就是想通过实验前的启发与引导,对实验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给出的物品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进行分类,提出验证的方法。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对实验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金属、木头和塑料制的物体各三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3、材料盘,毛巾。

4、记录单。

师演示材料:水槽、小木块、塑料梳子、铁钉、小彩纸片、塑料泡沫、课件。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观看课件,要求边看边思考。

课件演示故事:暑假里的一天,天气非常热,铅笔和钢笔相约去游泳馆游泳,一进游泳馆,他们就迫不及待的跳进水里,游了一会儿,铅笔出来找钢笔,发现钢笔不见了,铅笔找了好久,终于在水下找到了钢笔。)

2、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铅笔能在水中游泳而钢笔却不能水中游泳而躺在水里呢?(铅笔浮在水面上能游,钢笔沉到水下不能游。)

3、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材料跟钢笔与铅笔一样在水中有沉有浮,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运用情景教学、启发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本课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导入点题效果。)

二、预测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不同

1、老师出示不同的材料,做好编号,编号为(A1、A2、A3、B1、B2、B3„)让学生观察这些材料,用手摸一摸,看一看,猜测那些编号的材料在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2、分组讨论,并填好预测表(老师提示浮↑,沉↓)

3、要求学生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汇报,对有争议的地方加以标注。

(设计意图:探究第一步就是大胆猜想,通过对物体触摸观察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预测,这样充分调动他们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让他们主动参与。)

三、物体沉浮实验的探究

1、谈话:你们刚才做了预测,那怎么样判断你们做的预测是否正确呢? 生: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含义。

3、出示实验要求:

(1)请组长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任务;

(2)请操作员每次只能拿一件物品,轻轻放入水中,再放手,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现象后才拿出来,要多实验几次,反复验证;(3)请记录员做好记录,填好记录表;

(4)做完试验后请卫生员把物体从水中拿出,擦干水,摆好。

4、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还比较陌生,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提高实验的效率。)

5、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收集、整理、汇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6、汇报结果:(课件出示实验表格及填空题)像铁、铝、铜这样的 金属 材料,在水中容易 沉 ;像 木头、塑料 这样的材料,在水中容易 浮。物体的沉浮跟 材料 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材料沉,什么样的材料浮,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样以填空模式出示实验结果,降低了学生实验总结的难度。)

四、认识木头

1、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木头具有浮于水面的这一特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它的这一特性呢?我们继续探究。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木头制成的物品,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学生汇报)

3、老师收集了一些木制品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木制品分别利用了木制品的哪些特性?(课件出示“木制品”图片)(设计意图:出示一些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木头的其它特性,使学生再次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帮助学生整理木头的特性起到了引导作用。)

4、这些木制品有什么用途呢?人们利用了木头的哪些特性呢?请各组进行组内探究,并且填写气泡图。

5、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木头的特性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探究。

6、师:生活中离不开木制品,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需要生长十几年,由于环境污染和人工采伐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容易引发沙尘暴。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屑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学生自由说)师介绍有木塑材料、科技木等。

7、小结: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生活中木材的替代品以及教师的小结,帮助学生明白了木材替代品不但可以节约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我们的环境,又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说)

2、设计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个易拉罐和一个吕钉同时放入水中,他们是沉?还是浮?让学生猜测,然后和老师一起做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相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也会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整合所学的知识,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后面的拓展会让学生的脑子里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从而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教学反思:

一、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开课的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启发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本课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导入点题效果。

二、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对材料的研究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在“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中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悉心引导学生科学学习活动。

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观察、分析为主,力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多媒体一方面强调活动的要求,从而强化三年级学生还没形成的探究习惯;另一方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交流,直观展示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木质材料的物品对于学生直观认识木头特性提供了可视的资料„„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理智。同时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理,以此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学生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中需改进的地方:

1、如猜测沉浮前,我指导学生用沉浮符号来表示沉浮,但在实验之前没有再次强调,因此在巡回指导时,发现有些小组预测用沉浮符号,而实验结果却用“沉”“浮”文字来表示。

2、填写木头特征气泡图时,学生关于木头特征的很多文字不会写,由于时间的关系,使得一些小组没能够完成气泡图。在这些环节上,我感觉自己备课时的预设还不够全面,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估计的不到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下载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说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说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研讨探寻事物本质。 3、 初步了解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4、 培养学生观察、对比、......

    材料在水中沉浮说课稿(改)

    材料在水中沉浮说课稿 永昌小学肖亮 一、 教材 分析 (一) 教材 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的第5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本......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

    教学设计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材料在水中沉浮》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本课有两个内容:一是沉浮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哪些东西......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1、展示乌鸦喝水的图片,说一说图片说的是什么故事?用树枝行不行?为什么? 出示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25......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以及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 能......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