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7 13: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相关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第一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学习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二、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三、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食盐水、两个胶头滴管。

3.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50克食盐、5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五、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马铃薯图片,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

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或者糖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要求:取2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或者糖,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或者糖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或者糖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或者糖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200毫升

200毫升

200毫升

200毫升

200毫升

3.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5.你能使上浮的马铃薯下沉吗?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六、教学反思

本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自主构建问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自主开展探究过程,自主完成探究结论,亲历探究活动完成总结和应用的过程。

为了使学生发现一定浓度的液体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我在设计调配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这一活动中,没有像教材中那样,让学生调配一杯盐水,而是采用了两种材料:盐、糖,调配出多种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材料,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索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中的“一定浓度”,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10包实验材料,每包10克,要求学生将实验材料一包一包的加入清水中,每加入一包后,都要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并做好实验记录。从最后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们认识到,在水中加入一包、二包材料,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只有加入更多的材料,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这是因为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学生对于本课实验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真正做到了在实验中总结,在理解中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本次教学也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课堂中当我演示完两个马铃薯放进两个水槽中沉浮不一样,学生都在质疑第一个水槽中的水里有盐时,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有什么方法证明第一个水槽里装的是盐水呢?同学们如我所料,想到了用火烤,但同时也有我没想到的方法,一个学生说把第一个水槽里的水全倒掉,再放入清水,看看马铃薯能不能浮起来,如果马铃薯沉下去,说明原来水槽中的水里有盐:接着另一个孩子说要向另一个水槽中加盐,如果马铃薯能浮起来,就说明第一个水槽的水里有盐。这时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学生们已经懂得了如果去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是多少难得的一件事啊!

这堂课,让我明白,作为科学教师,最大的挑战不是设计多少巧妙的实验过程,而是怎样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探究、思考、表达、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空间。教师只有将这种空间和权力真正交给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有能力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形成一种自主构建的学习文化。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我期盼着,有一天,我能说:“我没有教他们,但他们学得很出色。”

第二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②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究未知液体的性质。③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依据。

教学重点:怎样使马铃薯在清水中浮起来。

教学难点:验证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有一定浓度的溶液。

教学准备:教师:浓盐水、清水、一个马铃薯、胶头滴管。学生: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两把勺子、清水、40克食盐(或200克白糖)、一根搅拌棒。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有一杯清水,现在我把乒乓球放进去了,它怎么样了?(浮在水面。)我把棋子也放进去了,棋子怎么样了?(沉下去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现象? 学生: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的,落叶在水中是漂浮的,泡沫在水中是漂浮的„„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接下来别眨眼,看,这是什么? 学生:土豆,马铃薯。

教师:对了,这就是一年四季经常出现在餐桌上大家都熟悉的一种蔬菜——土豆,学名马铃薯。它可是今天的主角,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1号溶液,如果我将这个马铃薯放进去会怎么样呢? 学生1:浮起来。学生2:沉下去。„„

教师:有说浮起来的,有说沉下去了,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清楚了吗?马铃薯它„„(沉下去了。)板书:沉

教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老师这还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2号溶液,还是这个马铃薯,如果我把它放进这杯液体中会怎么样呢? 学生1:沉下去。学生2:浮起来。„„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看看谁猜得对。怎么样?马铃薯它„„(浮起来了。)板书:浮

教师:老师奇怪了,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号液体中却是浮起来的呢? 板书:1——沉 2——浮

学生:可能两杯液体不一样。

教师:两杯液体不一样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必须要用实验去验证。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辨别液体的办法? 学生1:尝一尝。

教师:能尝吗?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液体,万一对我们的身体有害怎么办?所以大家记住:不知名的物质不要随便尝!学生2:闻一闻。

教师:请第一桌的同学代替你闻一闻。你闻出来了么?(没有)说明这个办法„„(行不通)

学生3:可以用眼睛观察,我发现2号液体有一点浑浊。教师:你观察地可真仔细,一看就是个学习认真的孩子。还有什么办法能辨别这两种液体呢?

学生4:可以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把水分蒸发掉看看它们留下的物质都是什么。

教师:你真聪明,请坐。这位同学的办法非常的科学,我们就采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来进行探究。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第17页,自己先看看怎么做这个实验。(生读书。)看懂了吗? 学生:看懂了。

教师:那好,结合书上的要求,再看一看小组实验桌上,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实验器材,想一想怎样用托盘内的东西来做这个加热液体的实验?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再全班交流。(学生讨论)

教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

学生:可以用勺子来盛放液滴,在酒精灯上加热。教师:你说的真好!请坐。用酒精灯加热液滴,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学生回答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全面,老师给你们总结一下。(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及要求,指名朗读。)

教师:为了方便实验,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两把勺子,一把勺子有红色标记,一把勺子有绿色标记。我们事先约定一下,用带有红色标记的勺子来盛放1号杯中的液体,用带有绿色标记的勺子来盛放2号杯中的液体,记住了吗?(记住了)那好,现在每组派两名代表来老师这取液滴。(学生取液滴)开始做实验吧。

(学生进行加热液滴的实验)

教师: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1,学生2拿勺子及报告单到前面边说边展示)教师:你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吗? 学生:一样。

教师:1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它就是一杯„„(清水),2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有白色的物质,那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盐、糖、味精„„

教师:同学们,光有白色的物质,我们还不能判断它是什么,必须要有更多的依据,以后进入高年级就会学到验证它的方法,现在老师就先解开这个谜底,2号液体就是一杯盐水。板书:清水——沉 盐水——浮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漂浮,这与马铃薯的本身有关系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与什么有关? 学生:盐,液体。

教师:那么也就是说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板书: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只要在清水中溶解了盐或者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会浮起来呢? 生:不是

师:同学们考虑的非常全面。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吧。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学生:烧杯,水,盐,搅拌棒,马铃薯„„

教师:真聪明,我们还需要搅拌棒搅拌来加快溶解。像老师这样拿起来搅拌可以么? 生:不可以,要放桌子上。

师:对了,但是最好用一只手握住杯壁,这样会更安全。

为了我们的实验更有说服力,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盐和糖两种物质,都是随机摆放的。你们拿到的糖就调制糖水,是盐就调制盐水。请大家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展示,指名读)教师:现在开始做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带上你的实验报告单。

(生1、生2汇报)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只有一定浓度的盐水或糖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也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物体浮起来。(板书: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物体浮起来)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湖,人们可以漂浮在湖面上读书,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学生:死海。

教师:你想了解它吗?(想)请你打开课本18页,阅读《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教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学生汇报)

课后实践作业:除了我们课堂上实验的这两种物质外,同学们回去后探索一下这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比如说洗衣粉水、肥皂水、醋水等等,我们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第三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 杨国强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浮》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3、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2、培养学生做事严谨的态度,注重安全的意识。教学重点:液体的性质会影响物体的沉浮。教学难点:

证明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多种证据。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一水槽清水,一水槽浓盐水,课件;

小组准备:一个酒精灯,两个勺子,一盒火柴,两支滴管,一个150毫升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支玻璃棒、食盐50克,白糖50克。

教学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播放死海视频片段 教师引入谈话,板书课题。(出示马铃薯以及两杯液体)

师:把这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马铃薯会沉还是会浮? 生:进行猜测。

教师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生观察现象。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沉浮和物体本身有关。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烧杯里沉而在另一个烧杯中浮,可能是什么原因?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用同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引入本课研究内容,通过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进行的时候说明自己的理由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进行有理有据的推测的科学习惯,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观察比较两杯液体:

师:同学们都认为马铃薯沉浮情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个烧杯中的液体不同,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两杯液体是不同的呢?

生答,教师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加热法来进行比较。师:出示实验材料。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汇报实验方法,师生共同完善。复习酒精灯的使用,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生实验,教师指导。

师:这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分析讨论,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对两种不同液体的比较,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种方法,在这里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实验中的危险和不必要的失误。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作出科学判断,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想试一试吗?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师生共同完善。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1、取100毫升的水。

2、往杯子里一次次地加食盐(或糖),每加一次,搅拌溶解后,放入马 2 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设计意图:同时用食盐和白糖来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只是食盐,其他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只要达到一定浓度,都能够改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这样的验证不是简单重复的验证,而是拓展性的验证。让学生一次次加食盐(糖),是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马铃薯的沉浮和液体浓度之间的关系。)

生:实验,观察,记录。师:出示讨论问题:

加少量食盐(糖)的时候马铃薯浮起来了吗? 需要加多少食盐(糖)马铃薯能够浮起来?

马铃薯浮起来之后再加食盐(糖),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分析讨论,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的提示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实验结果,理清分析实验的思路,发现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因为如果学生只是发现了加一定量的食盐(糖)能是马铃薯浮起来,思维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经过继续添加,马铃薯会上浮得更多些,这些发现也为下一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作了铺垫。)

四:课外拓展

师:一定浓度的盐和糖能使马铃薯浮起来,那么还有哪些材料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除了马铃薯能在一定浓度的液体中浮起来以外,比如像鸡蛋、梨这些物体能不能浮起来呢?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把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第四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彭州市磁峰中远学校

文安良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体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了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的思维难度不太大。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和方法:

1、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总结归纳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准备:

马铃薯14个,烧杯16个,食盐若干,酒精灯14盏,火柴14盒,筷子14双,铁匙14个,小匙14个,滴管两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马铃薯

2、提问:马铃薯是我们平时吃的蔬菜,今天我们把马铃薯拿到课堂上,老师这还有一杯液体,想一想,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马铃薯的沉浮

1、预测:假如把马铃薯放在这个装液体的杯中,你们猜它是沉还是浮呢?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2、演示:谁愿意上前面来试一试,请大家认真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板书:观察,发现)

师:怎样放马铃薯?扔进去吗?(轻轻放)

(生操作 :马铃薯放在1号杯中沉,在2号杯中浮)

3、猜测:同一个马铃薯,在1号杯中沉,在2号杯中浮,马铃薯在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生:(在教师引导下推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可能与杯中装的液体有关。师:我们不知道这个杯中装的是什么液体,但根据刚才看到的现象我们可以推测出什么?(两个杯中的液体不一样)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知道这两种液体不同呢?怎样验证呢?

生讨论、汇报检验方法。

师:你们要想用加热的方法检验,需要些什么材料呢?(板书:验证)(生讨论汇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并加以说明。)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

4、小组分工,取液滴,1号勺取1号杯中的液体,2号勺取2号杯中的液体。

5、分组实验。

6、汇报研究结果:

师: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加热一号杯中的液体,铁勺中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加热二号杯中的液体,铁勺中留下了白色的痕迹。(白色的颗粒状物体。)

师:这两杯液体一样吗?我们的推测对不对?这说明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生:里面溶解了一些物质。(板书:溶解物质)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能让马铃薯上浮的液体中溶解了一种白色物质,那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盐、糖、碱都可以溶解在水中,你能用其中一种材料做实验去验证你的猜测吗?你打算怎样调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呢?需要什么材料?每种材料用来做什么?

1、师生讨论:调制盐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杯中盐是一次性加入,还是分批加入?

生:一勺一勺地加。

师:一勺盐是多少呢?

生:一平勺。师:加入后还要做些什么?

生:加入后要用筷子搅拌,使盐充分溶解,再放入马铃薯看它是不是浮起来了?

2、投影:温馨提示

调制盐(或糖、碱)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每次加一平勺。

(2)每加一勺,都要搅拌至完全溶解,停下来观察,看看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在表格上做好记录。

(3)夹出马铃薯,继续加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再放入马铃薯,再继续观察记录。

3、小组合作: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4、汇报:

师:说一说你们调制的过程和发现。

(生汇报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调制的方法和过程。)

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生:不是的。

5、教师小结:水中溶解了足够多的食盐等物质时,马铃薯能够浮起来。足够多就是液体达到了一定的浓度(板书:一定浓度)

也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种。

四、阅读资料:课件演示相关图片

1、死海

2、中国运城盐湖

五、课外延伸

1、你能使刚才浮起来的马铃薯沉下去吗?

2、除了食盐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其他可溶性物质也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吗?

第五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1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共有8课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教材分为四部分内容,分别是:(1)马铃薯的沉浮;(2)观察比较两种液体;(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4)阅读材料。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物体的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沉浮的了解,大都停留在物体本身的重量、大小等因素,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本课将在学生动手实践、观察的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

教学策略:

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本节课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我在教学中突出这一过程的展现,让学生去亲历这个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初步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和方法:

1.经历“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2.学会用加热蒸发液体的方法探测液体性质。

3.掌握逐步增加盐水浓度的方法研究马铃薯的沉浮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2.通过实验,感知科学探究应该要有严谨的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到马铃薯在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上浮。教学难点:理解马铃薯为什么会在盐水中上浮。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课件(实验要求、实验记录表)。

学生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蜡烛、火柴、胶头滴管2支、不锈钢勺子2个、镊子2个、100克食盐或100<><1001100克糖>糖糖、装有100毫升温水的烧杯、小塑料勺、一双筷子、实验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物体的沉浮首先老师先给大家演个魔术,看谁能揭开老师的谜底。(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学生会说是土豆,告诉学生土豆的科学名称是马铃薯。(先把马铃薯放入清水——1号杯中——沉,取出擦干吹口气说“变”,再放入盐水2号杯中——浮)谁来猜猜看为什么?

2.学生自由猜测发言。(可能烧杯中的水是不一样的)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3.交流汇报想法。(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尝一尝。师先表扬会想办法,但强调:这样做是不卫生不安全的,对于不明物体是不能轻易尝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放到太阳下晒。表扬也是个好办法,但是速度可能会慢,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用酒精灯加热。明确肯定)

【设计意图】 首先创造一个趣味性生活情景把同一个马铃薯放入两个水杯中,结果一个沉,一个浮。学生观察沉浮现象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猜想并充分阐述猜想的理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可能与所浸入的液体有关。

二、引导实验,观察比较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议的液滴加热方法(板书)来证明我们的猜测。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不锈钢勺子2个、镊子2个、胶头滴管2支、镊子2只、蜡烛和火柴,有了这些材料你准备怎样做呢?在这个实验中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师出示演示文稿)

1.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2滴液体滴在不锈钢勺子,两支滴管分开用;

2.用镊子夹住不锈钢勺子放在蜡烛上加热,对比观察液滴加热后留下的痕迹,填写记录表(附表一)。

3.实验中及结束后不能直接接触不锈钢勺子,防烫伤; 4.实验结束后组长负责将实验器材全部放入抽屉中。

师:认真读懂要求后组长到前面来取液滴,材料员从抽屉取蜡烛和火柴。准备实验!

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每组的实验现象都很明显了。师:比一比,看哪一小组的材料收拾得最快,只留下记录单,准备向大家汇报你的发现。

师: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2号杯液体有什么特点?

生:我看到了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盐粒,1号杯中的液滴没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我们认为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

师:你看到的是盐粒?能确定吗?(不能肯定)

师: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学生交流认识:是2号杯中的白色颗粒物质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但不能确定是什么物质。

【设计意图】 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一种液体是清水,但是用肉眼观察两种液体差别不大,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尝。究竟另一种液体有什么特点呢?这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会试着做自己的猜测(或解释),教师提供有效的实验操作指导,及时让学生了解和感知实验操作的规范,这样充分利用学生认知中的“最近发展区”为形成正确的技能作铺垫。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说明液体中溶解了物质,是不同于清水的物质结论的得出。从严谨的实验中得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三、深入探究,得出结论

1.师:现在我们还是不能确定水中是盐或者其他物质。你们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能是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自己调制一杯盐水或糖水等进行研究。)师:好主意!如果我们调制的糖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了,就说明放入水中的物质是糖,如果我们调制的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了,就说明放入水中的物质是盐,如果都不能浮起来则说明放入水中的物质既不是糖也不是盐。而是其他物质。想不想马上动手试一试?

2.出示研究材料:糖、盐(各100克分别包在不同的纸中)一杯100ml的清水、筷子、小马铃薯、小塑料勺、实验记录表(附表二)。3.引导实验操作:是不是只要在水中溶解了某种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一勺一勺地加,溶解一勺后看看马铃薯是不是能浮起来)(师出示演示文稿)

每次只加一勺子食盐或糖,搅拌,完全溶解后再放入马铃薯,观察其沉浮状态,并做好记录;每次要取出马铃薯后再加食盐或糖。实验完成后,组长负责及时整理器材,放在抽屉里。老师出示实验记录表指导填写。

师: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给予肯定。教师要强调一勺一勺逐渐加入,直到马铃薯浮起来。)

4.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在需要处帮助,及时获取各组实验的信息。

当每个小组的马铃薯都浮出水面后整理材料,材料员收进抽屉。师:留1分钟时间给大家,请各小组整理器材,根据你们的记录讨论一下,从实验发现中你们有哪些新的认识?

5.汇报实验发现,将各组实验记录表用投影展示出来。6.引导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认识呢?是什么样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7.学生交流认识。

师:2号烧杯中可能是什么液体?

学生汇报可能是浓盐水、可能是浓糖水等。8.师生小结:不是糖水、盐水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而是当糖、盐的水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才会浮起来。

【设计意图】 一是调制一杯糖水或盐水,没有限制学生用何种溶液做实验,是学生用不同的液体来检验自己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二是当学生发现液体中含有溶解的物质后,肯定会想到,是不是只要在水中溶解了某种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 这样学生就卷入到了推测和验证活动中去了。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提高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读书上第18页下阅读内容。

2.师:在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的这个海给你最深的印象是?(淹不死人)为什么?(盐的浓度太大了)

【设计意图】 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会成为学生解释“死海不死”的理论依据。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我们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已发现浓糖水、浓盐水都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如果将这些液体混合起来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吗?其他液体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吗?课后同学们对此会有更多的发现吗?好!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发现最多,请你把研究的结果写成科学小论文,下节课汇报!

【设计意图】 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本身的密度有关呢?拓展性科学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后续的有效学习开拓了更宽广的研究空间。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 液滴加热后无白色颗粒 浮 液滴加热后有白色颗粒

动手操作: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实验结论: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看重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精神。

下载《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模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液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学校:乌市第116中学 授课人: 对于本节课我我在课前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准备,但由于是第一次上录像课,并且也是首次接触到本节课,因而在上课时......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宁乡金海实验小学:刘明 一、教材的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七小节知识。本课共编排......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与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与反思 威州镇中心小学 李立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推荐五篇)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七课,也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相有关呢?前面的研究使学生只......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案[模版]

    《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设计 土门关小学 韩建虎 一、学习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不一样。 2、初步了解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与盐水浓......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于学军

    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第七课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执教者:滨城区滨北办受田小学 于学军 指导者:滨城区滨北办受田小学 吕延忠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太村镇中心小学:宫海燕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