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佳佳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21:2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项佳佳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项佳佳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第一篇:项佳佳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红山农场学校——项佳佳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七课时,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前面几课的研究使学生关注到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等特征,而这一课的研究,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马铃薯、盐水”为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浸液体的性质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本课还使学生经历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帮组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提升综合素养。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饿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基于以上的分析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到物体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科学课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做一做,四个环节与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一个环节:看一看

首先:教师出示两杯同体积的液体,将一颗马铃薯先放入1号杯,观察一下沉浮,再将同一颗马铃薯放入2号杯,学生们会观察到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同一颗马铃薯在一号杯是沉的,在2号杯为什么浮起来了呢?

第二个环节:想一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在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沉浮状况,联系之前学过的,是不是重量或者体积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第三个环节:比一比

经过小组讨论学生都把目光聚焦在了液体本身,有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验证它,由此学生在这里又想到了多种多样的方案来比较两种液体的不

同,有闻一闻,尝一尝,晒一晒,烧一烧,这里我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这几种方案的优劣,最后得出:闻不出来,尝不安全,晒时间太长,那就用烧的办法,等水分蒸发再观察,接下来开始实验。

第四环节:做一做

这里包括教师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两方面 1.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拿出仪器,用酒精灯分别对两种液体进行加热、蒸发。一边做一边指导如何点燃和熄灭酒精灯,如何使用滴管、蒸发皿等

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痕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认识液体中溶解了盐,而使马铃薯浮起来了。

2.接下来是学生自己操作的实验,学生亲手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实验前:小组设计实验:明确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全班交流,完善方案。

实验时:学生经历了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没有浮起来-添加盐或糖-还是没有浮起来-继续添加-马铃薯终于浮起来的过程。为了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启发学生可以准备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两颗,先让小的马铃薯浮起来,然后再放大的,看一下沉浮情况,如果浮不起来,自然想到要再加盐,也就明确了液体浓度越大越能让物体浮起来。

实验后:学生完成实验记录报告单并汇报总结。认识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这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给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时间,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四、说特点

1.教学过程的的四个环节“看-想-比-做”与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紧密结合在一起。

2.突出学生主体,在比一比环节中,学生想到了多种方法比较两种液体不同,并让他们自己评价方案的优劣,比教师武断否定其中一种方案会更有印象。

3.对教材灵活处理,“做一做”环节中准备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两颗,更能让学生明白实验效果。让学生体会在“做中学”,做中探究、感悟、创造。

第二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宁乡金海实验小学:刘明

一、教材的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七小节知识。本课共编排了4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做加热液滴的实验;第三个活动是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第四个活动是拓展延伸,了解有关死海的资料。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大约是在11岁左右,对周围依然充满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有了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难点: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五、教学准备:马铃薯、酒精灯、火柴、铁勺、食盐、味精、烧杯、筷子。

六、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大约需要5分).在这一个环节里,我利用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孩子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教学,一下子将所有孩子的眼球吸引过来了,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两次追问一是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是对学生科学态度的挑战。还为接下来的实验验证环节做好了心理铺垫。

活动

二、引导实验验证(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让他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开始亲身经历一个思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对现象的仔细观察,有根据看到现象的和自己过去经验的大胆推测。试验中,出示方法指导,利于学生规范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提高效率。实验结束整理好材料再汇报,能使孩子们更集中精力于汇报与聆听,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活动

三、探究哪些液体会使马铃薯浮起来(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9分钟)

这一环节中,每个小组每个孩子亲历了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探究活动以后,他们的原有认识已被推翻,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开阔了。通过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了物体在比水重的液体中会浮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经历这个过程,使他们初步养成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应该说是非常有益的。

活动

四、拓展延伸 本课小结(这个环节大约需要4分钟)

课件出示关于“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小老师介绍。师介绍“中国死海”。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同时也让孩子们懂得了神奇的科学现象也是可以联系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用四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使学生较完整地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动手、动脑中解决问题、学会科学的检验方法及操作技能,这正是我们科学课的价值所在。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要特别感谢郭漫老师的无私帮助,李君辉老师、谢主任、谭总,赖总等各位老师和领导的悉心指导。我对科学接触时间不长,处于摸索阶段、学习阶段,希望各位多多指导!

第三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说课稿(本站推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班级:10初教(科学)学号:1031601024 姓名:王卷生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陈沉与浮的特征。

3、教学目的

(1)科学知识

①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②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科学探究

①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②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③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4.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5.教学难点

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演绎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法、开放、自主。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引入: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魔术)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三)实验验证

(四)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五)介绍死海

(六)课堂小结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魔术)

教师:以一个魔术将学生引入课堂——做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实验。引导学生猜测。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猜测并验证猜测(包括实验的设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教师:让学生猜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测。学生:学生猜测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

(三)实验验证

教师:指导加热方法提出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做液体加热实验观察;比较加热后两种液体残留物的异同;得出实验结论。

(四)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出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开始试验调制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五)介绍死海

教师:叫学生读有关死海的介绍;介绍中国的死海。学生:观看介绍死海的幻灯片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六)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教师:布置作业,下课。

六、说板书

黑板分为主板和副板 主板:

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加热后得出结论:2号烧杯中的液体里溶解了其他物质

调制液体后得出的结论:当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才会浮起来。副板:

一、记录马铃薯的沉浮

二、记录学生的猜测

三、记录加热液滴后残留物的现象

第四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七课,也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相有关呢?前面的研究使学生只会关注到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等特征,而这一课的研究,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马铃薯、盐水等”为例,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仅知道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而是更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着密切的关联。

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观察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质疑—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活动一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⑴、准备两个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⑵、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老师把两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在盐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两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沉在水里;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浮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时,就会迫不及待想去验证它,于是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活动二、做加热实验

当学生探究有了发现一定喜不自禁,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两杯水中的液体是否相同,当大家看见B杯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物质”时,学生兴奋的喊起来——盐,白色物就一定是盐吗?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对白色物还做出了各种猜测,还有可能是味精、白糖„„接着我因势利导:那B杯水到底加了什么物质呢?接下来我们该怎么研究呢?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运用“反证”的方法想到:把盐、白糖、味精分别溶解在水里,看看马铃薯会不会浮起来?于是进入下一个实验活动:

设计意图: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有哪些不同?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尝、闻等方法来鉴别。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陌生的物质,不能用尝和闻的方法来观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水里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呢?教师引导学生研讨,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质,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蒸发,然后看有没有一些物质出现。通过加热,学生发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有的学生说是盐。到底是不是盐呢?学生说可以尝一下,能不能尝?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确实溶解有一些物质,至于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水中加盐,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科学讲求实证,但是仅凭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就认定是溶解有盐,显然是不够的。

活动三

3、配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首先,我让小组设计实验,如:需要用什么材料做,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完善方案。为了拓展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三种物质:分小袋装好的盐、白糖、味精,让学生从中任选一种进行实验。为了加强实验的对比效果,我没有让各组的马铃薯都能在盐水中浮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液体中盐的浓度要达到一定比例后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在实验时,学生经历了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没有浮起来——添加物质——还是没有浮起来——继续不断地添加物质——马铃薯终于浮起来这一过程。这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实验完毕后,我让各小组进行汇报:说一说你们如何使如何沉在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你们发现了?最后大家不仅认识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盐或白糖、味精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接着就进入第三阶段:

活动一:分二个层次,第一层次,课本中出示三幅图,主要提示是把二只大小不等的马铃薯分别放入二只大小相等或者不等的烧杯里,让学生猜一猜两只马铃薯的沉浮会怎样?当学生观察到一只烧杯中马铃薯沉,一只烧杯中马铃薯浮时,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假设。如马铃薯的大小,烧杯的大小,烧杯中水的质量都会影响马铃薯的沉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层次,教师把大小不一的两只马铃薯放入同一杯子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马铃薯都沉入水底,然后再把它放入第二只烧烧杯中学生又发现两只马铃薯都浮起来浮,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与分析之发现两只烧杯中的水是不一样的。哪么水中到底有什么会影响马铃薯的沉浮呢?我们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活动二: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活动二也分两胩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其中一只烧杯里含有溶解与水的物质(这时千万不能让学生进行品尝)。这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溶解于水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例举出盐、糖、高蒙酸钾、味精等)。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一种物体进行实验。然后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液体,水为什么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而盐、糖、味精溶液能使马铃薯浮浮起来呢?

活动三:推测与验证:

活动三也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测量水的质量,怎样测量?可让学生进行讨论(用同样多的液体放在天平称上称),师生共同来完成测量,使学生发现带有溶解于水的液体比水重,比重比较重的液体比比重轻的物体浮力大。

第二层次,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想办法使沉在盐水中的橡皮浮起来。

第五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案[模版]

《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设计 土门关小学 韩建虎

一、学习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不一样。

2、初步了解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与盐水浓度有关。

3、知道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很多。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

2、学会用加热蒸发液体的方法探测液体性质。

3、掌握逐步增加盐水浓度的方法研究马铃薯的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和态度:

1、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2、通过实验,感知科学探究应该要有严谨的态度。

二、学习重点

认识到马铃薯在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上浮。

三、学习难点

理解马铃薯为什么会在盐水中上浮。

四、学习准备

1、演示实验:干毛巾、一个马铃薯,两个烧杯:一个装水,酒精灯,不锈钢调羹、镊子、滴管、2、分组实验:100克食盐、100克糖、装有200毫升温水的烧杯、小塑料勺、烧杯8个,土豆2块、胡萝卜块、鸡蛋、搅拌棒1个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孩子们会说是土豆,告诉学生土豆的科学名称是马铃薯。老师先把马铃薯放入1号杯中的水里,它怎么样了?(沉),取出插干吹口气说“变”,再放入2号杯中又怎么样了?(浮)

2、揭示课题:把一个马铃薯放入一个杯子里,下沉;取出马铃薯擦干,放入另一个杯子,马铃薯却浮了!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3请学生自由猜测自己的看法。(可能烧杯中的水是不一样的)

4、交流汇报想法。(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尝一尝。表扬会想办法的同学,但强调:这样做是不卫生不安全的,对于不明物体是不能轻易尝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放到太阳下晒。表扬也是个好办法,但是速度可能会慢,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用酒精灯加热。明确肯定)

二、引导实验验证(观察比较两种液体)(教师演示)

1.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2滴液体滴在不锈钢勺子,两支滴管分开用; 2.用镊子夹住不锈钢勺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对比观察液滴加热后留下的痕迹 3.教师提示:实验中及结束后不能直接接触不锈钢勺子,防烫伤;

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下了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教师提问:说明什么?能使马铃薯浮上来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说明这两种液体不一样。

水里加了其他物质。

三、探究活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某种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比如说往水里加食盐„„

我们来试试看!准备好实验材料:马铃薯、搅拌棒、食盐、白糖、塑料勺子和记录 单。请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呢?

2、取200毫升水,往烧杯里加食盐,搅拌,等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看它是否浮起来了。

提示: 在这个实验中我想提醒大家 :每次只加一勺食盐,搅拌,完全溶解后再放入马 铃薯,观察其沉浮状态,并做好记录;每次要取出马铃薯后再加食盐

3、小组回报。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的实验情况?还有哪一组愿意汇报你们的实验情况? 根据这个实验,我们现在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呢?

加了一定量食盐或糖的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一定浓度的液体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液体的性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我们还了解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死)、拓展阅读

如果液体的浓度很高很高,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8页最后一部分的资料: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五、总结和拓展

我们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已发现浓糖水、浓盐水都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其他液体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吗?课后同学们对此会有更多的发现吗?请你把研究的结果写成科学小论文,下节课汇报!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 沉

马铃薯 { 浓盐水 → 浮

浓糖水 → 浮

小结: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下载项佳佳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项佳佳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重庆市北碚区东阳小学杨卫红一、教材分析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在本单元前六课,学生在一......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彭州市磁峰中远学校文安良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学生对沉浮的......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模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液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 ①......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 杨国强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浮》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通过“引导、启发、实践、发现、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分析、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自己......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学校:乌市第116中学 授课人: 对于本节课我我在课前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准备,但由于是第一次上录像课,并且也是首次接触到本节课,因而在上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