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1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 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 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3 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这节课对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提高。重点难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运动的描述

看三幅图片彗星造访地球、飞奔的猎豹、在树叶上爬行的蜗牛,我们说他们都是运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有同学说桌子不就是静止吗,桌子虽然看起来静止,但它随地球一起绕着太阳转,还随地球自转,所以说它是运动的。为什么我们还说公路上的汽车是运动的,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请一位同学回答彗星、猎豹、蜗牛、汽车有什么共同点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板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介绍地壳板块移动,播放动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的运功,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书上图中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师可以找一些实例,或者一教室中的同学、物体做参照物来描述选取不同参照物时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评论(0)活动3【活动】运动的描述

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运动的描述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第二篇: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能力目标:

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1.动物运动的录像片;2.雅典奥运会运动员图片 观察、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媒体播放 新课

观察鸡足(爪子)关节的结构 设疑:如果人的肘、肩、膝等部位如果不活动,运动情况会怎样?关节的结构又是如何呢?它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呢? 1.解剖和观察鸡足关节。

2.讨论并总结关节的结构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实验操作(强调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器械伤手)。

人体关节 设疑:人体有哪些关节?我们在运动中应注意哪些? 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在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的知识。学以致用,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并突出STS的教育。讨论

骨骼 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结,骨骼在运动中起支持作用。观察、思考。

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图片展示

骨骼肌的结构 1.设疑:运动中牵拉骨完成运动的结构是什么? 2.展示骨骼肌结构的动画。

观察、思考、讨论。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内部的结构。

播放动画

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1.设疑:有了灵活的关节,骨骼肌牵动着骨可以绕着关节活动,然而运动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2.制作肘关节的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

3.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动画。1.制作肘关节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2、体验屈肘和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加深理解骨骼肌的协作关系。1.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2.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适时发现制作不同关节模型的典型学生,请他们为大家做示范和说明。模型制作 播放动画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评价。

动物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运动 设疑: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方面的参与呢? 讨论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讨论

动物运动的意义 设疑: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 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分组讨论 小结

运动系统由骨和骨骼肌组成;关节具有牢固灵活的特点适于运动;骨骼肌在运动中是动力器官。动物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能够充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巩固

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布置作业: 练习册

六、课后反思

第三篇:《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稿 、教学设计(公开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稿

长底乡上海有视希望小学:宋留铸

一、说教材

1、教材体系:

《一切都在运动中》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课。苏教版教材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理念。(单薄了一点)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运动的要求,《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共有三部分内容: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其中识别运动(即《一切都在运动中》)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本课的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等。(此处在视频上用“概念图”或“树状图”形式表示比较好)

2、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教材的编排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理解概念的特点,很有层次感。教材意图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本课重点:学生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本课难点:使学生理解参照物这一概念。(要交待一下为什么确定它们为本次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其理由是什么?)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运动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的生活积累,但对运动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明显看得出位移的。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如大地、房屋、大树等,学生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学生习惯选择临近的静止物体与之比较,表明参照物已进入他们的思维过程中,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使学生意识到作为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并不难,难就难在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也是运动的,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为求更加形象地进行体验和解释,我在上课时通过课件的设计、问题的递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加明确利用参照物的价值。然后,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此处前移作为解释难点的辅助,但文字多了点)

3、教学目标:

遵循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关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乡镇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4、教学安排:一课时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等。学生准备: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及思维方式在个体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交流。采用视频导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处从策略上讲宜总说理由,然后叙述方法,否则容易说得碎)

(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我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借助各种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交流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同上)

三、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导入,引出“运动”的话题。

视频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边说课边展示),让学生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在水里的剑了呢?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出“运动”的概念: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剑来说它的位置已经移动了,所以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对“运动”的常识不了解是多么的可笑,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运动。(板书:运动)

这样设计能很快抓住学生注意力,同时初步揭示了运动的概念:运动就是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学生意识到不懂科学是多么可笑,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下面内容的兴趣。

(二)理解参照物。

1、体会参照物的作用

我谈话: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呢?比如有一架飞机,你说它是运动的呢还是不运动的呢?无论学生回答是或不是,我都会加以反驳。这时,学生会很疑惑:老师我们不能判断了。我出示两段视频:一个为天上正在飞的飞机,一个为停在飞机场上的飞机。有了具体的环境,学生会很容易就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小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找出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参照物。(板书:参照物)

这里设计让学生就单独的一架飞机进行是否运动的判断,无论他们判断是否运

动我都给以反驳,利用他们的疑惑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老师的双面反驳中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个无法判断的问题,这个问题缺少前提条件,很自然也很期待地引出书上的一个结论: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接受。把很难解释的参照物的概念有趣地渗透给了学生。学生感受到这个道理之后,在下面的活动中就会自觉地去寻找参照物,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比老师生硬地要求他们去做要好得多。

2、以“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

我用书上第26页的图,让学生说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因为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估计能很快说出:以树木为参照物,汽车在向前运动,以天空为参照物,老鹰在运动,以湖水为参照物,鸭子在向前运动„„小结:我们通常把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当作参照物,比如:大地、树木、墙壁、建筑物等。这里采取让学生同桌交流的方式,再指名说,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避免无谓地浪费时间。

3、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

我问: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是怎么发现车在前进的呢?追问:你以什么为参照物发现树木在倒退的呢?学生能回答出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我可以启发学生:除了坐汽车感觉道路两旁的物体在运动,你还在什么时候有过类似的体验?这样处理能将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使这一新知识点很快内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接着教者播放摄像机在摇晃中拍摄的教室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会说我发现教室在摇晃。我通过谈话使学生意识到以摄像机镜头作参照物,教室是在运动的。

设计这两个生动且视觉效果十分明显的小例子,让学生明白:选好了参照物就要从参照物的角度去观察,你要透过参照物去看其他物体,在你的眼中参照物没有运动。

4、学生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视频展示学生说的过程)

三、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1、学生分小组讨论: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里坐着一个人,这个人是运动的还是没运动呢?

预计学生会说出:车里的人可以说是运动的,如果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的话。也可以说是不运动的,那就以汽车为参照物了。(视频展示学生交流、小结的结果)

2、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会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3、引导小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不一样,对判断运动的物体运动得快还是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上一环节的感受,这里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已经懂得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几个小例子的分析加深了对选择参照物的理解,也体验到换位看世界的乐趣。

四、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谈话:我们看到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你认为是谁在运动?选什么作为参照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大多数认为是太阳在运动,我加以点拨:以太阳为参照物呢?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学生可以展开辩论,说明自己的理由。最后得出结论:世界上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一切都在运动中。而我们生活中说的静止都是相对而言。所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一定要先找好参照物。(板书:一切都在运动中运动绝对

静止 相对)(视频展示学生小结的结果)

这里的知识点很容易理解,设计也很明了。学生都知道地球在转动,所以地球上的一切理所当然也在和地球一起转动。这样设计起到点明课题,突出运动主题的作用。

五、知道参照物对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作用,为下节课作铺垫。我讲述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

有趣的故事又一次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人怎么可以抓住子弹呢?当真相大白的时候,学生也体会到参照物对判断物体快慢的作用了。这里的知识点的渗透完全是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开展的,学生学得一点也不乏味,接受得很容易。同时也为下节课《运动的快慢》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拓展作业。

1、课堂总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课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如果是运动的,运动得快还是慢?

这里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通过学生的练习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体会到科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长底乡上海有视希望小学:宋留铸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难点:理解“参照物”。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科学书和橡皮。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动画播放:刻舟求剑)

师:你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吗?结果怎样呢?为什么没找到剑呢?(船的位置发生的了变化。)师: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科学知识——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运动。(板书:运动)

二、认识参照物。

师:生活中你观察到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怎样观察得到的?(师生对话。)师:请同学们看一幅图片,(出示书上26页的图)图上有什么?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上下两幅图,哪些物体运动了?你是怎样知道的?(„„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是我们在判断物体运动时用来做比较(或做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参照物(板书)

三、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师:(教师走动)老师现在是运动还是不运动?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单单一个物体能判断物体运动还是不运动吗?判断物体的运动必须得有参照物。

师:请同学们把橡皮放在你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用手把它推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运动了吗?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桌子为参照物,橡皮运动了。)师:桌子、树等等,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可以做为参照物,那么正在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做参照物呢?

师:请同学们把科学书放到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把橡皮放到科学书上“科”字的上面,用手推动书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是运动还是不运动?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以桌子为参照物,橡皮运动了。以书为参照物,橡皮不运动。)

师:看来,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做为参照物,并且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出示树后退的视频)

师:坐在车上的人,看路边的树为什么会后退呢?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出示汽车里的人视频)

师: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她是运动还是不运动?(出示飞机在天空飞动画。)(你都看到了什么?)(蓝天、白云、大飞机、小飞机)

师:你都看到什么在运动?你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师:看来,利用参照物还可以判断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出示两辆汽车运动动画)

师:你都看到什么在运动?什么不在运动?你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师:枪打出的子弹运动速度怎样?(快)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可还是有人徒手、轻而易举地抓住了它,你相信吗?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师讲述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

师:他怎么会轻而易举地就抓住了子弹呢?(课件演示徒手抓子弹)师: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速度也不一样。师:下面请同学们轻松一下,来欣赏一首歌曲。

(出示小竹排视频)读一读这两句歌词。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你怎样理解这两句歌词?(一句一句地来分析)

师:小竹排上的人说青山在走,可山上有个砍材的人听见后,说山根本就没有动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认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咱们学校这幢大楼它在运动吗?地球自己在转动,同时也围绕太阳在运动,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跟着地球在运动着,月亮绕着地球在运动,所有的星体都在运动中。所以说一切都在运动中。(板书)我们所说的静止都是相对的。

老师的名字你还记得吗?一匹骏马在长长的森林里奔跑,谁在运动?谁不在运动?

第四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 练习三 》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亳州八中 张卫东

二零一五年十月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教学难点:

1.乘法竖式、乘法估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

做第2题:

二、乘法估算练习

教师注意解析题目内容,学生注意听讲: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板书设计: 练习三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四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张卫东

在学校整体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总结如下: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我相信学生在我的主导作用下能管好自己,所以,首先,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体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创建和谐的班集体,班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于是,我着手对管理体制进行“放权”:通过几次班干部例会,要求班干部敢想,敢做,不仅要做实干家,更要做决策者,只要能发动同学们自觉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和各种爱好的发展,什么想法和活动都可以讨论。这样一来发挥了班干部的主体性,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工作起来轻松许多,而且效果也较好,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在班内还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大都由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总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

三、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使孩子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一一对应的帮助差生活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重视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由于本班男生较多,差不多占全班的三分之二,一部分男生不但难于管理,而且学习不刻苦,成绩也较差,所以利用课间、课后找他们谈心,深入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划分学习小组,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这样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当然我做的还很不够,有时是缺少了会发现的眼睛,因此才让班级管理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可以说班主任工作是任重道远。有人曾说,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一个成长进步的过程。通过这半年的学习锻炼,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投入到其中。

浅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张卫东

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它是数学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并及时总结以逐步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一、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

中学数学知识结构涵盖了辩证思想的理念,反映出数学基本概念和各知识点所代表的实体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学实体内部各单元之间相互渗透和维系的关系,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便形成相对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对数学知识整体性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确立后,便超越了具体的数学概念和内容,只以抽象的形式而存在,控制及调整具体结论的建立、联系和组织,并以其为指引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一切适合的范畴中去解决问题。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会对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审美活动起着指导作角,而且会对个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数学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甚至包括从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实现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飞跃。

可见,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更应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结合和组织方式,把握结构的层次和程序展开后所表现的内在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能够优化这种组织方式,使各部分数学知识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去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核心和灵魂,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那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呢?

二、认识初中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中蕴含多种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突出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中学数学知识的精髓。

1、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应用广泛,灵活巧妙。”数缺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名言,是对数形结合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1]。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定律、定理及公式等常可以用图形来描述。而利用图形的直观,则可以由抽象变具体,模糊变清晰,使数学问题的难度下降,从而可以从图形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如代数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往往借助几何图形,靠图形感知来”支持”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寻求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例如: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追上小彬?此时,我们可画出如下的线路图: 依据线路图,我们可以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 S小明=S小彬+10,然后设未知数列方程即可。

2、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对数学内容进行分类,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按不同的情况去对同一对象进行能够分类,帮助他们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的思想。如当取何实数时,对当时,;当<3时,的值的分类讨论:。

3、转化思想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处处都体现出转化的思想,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高次为低次等,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常用的很多数学方法实质就是转化的方法,从而确信转化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其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方法。例如:当求

时,的值。该题可以采用直接代入法,但是更简易的方法应为先化简再求值,此时原式。

4、函数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重视函数的思想方法的教学。华东师大版教材把函数思想已经渗透到初一、二教材的各个内容之中。因此,教学上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函数的思想方法。例如:进行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通过强调解题的第一步“当„„时”的依据,渗透函数的思想方法--字母每取一个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如代数式x2-4中,当x=1时,则x2-4=-3;当x=2,则x2-4=0„„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将静态的知识模式演变为动态的讨论,这样实际上就赋予了函数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以运动的观点去领会,这就是发展函数思想的重要途径。

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呢?我认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体会。

1、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华东师大版第二章《有理数》,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在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以“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课堂教学为例,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增强运用化归思想处理多边形问题的一般策略;掌握运用类比、归纳、猜想思想指导思维,发现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结论;学会用化归思想指导探索论证途径,掌握化归方法;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蕴涵类比化归思想。教师: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四边形内角和是如何探求的?(转化为三角形)那么,五边形内角和你会探索求吗?六边形、七边形„„ n 边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2)鼓励大胆猜想,指导发现方法,渗透类比、归纳、猜想思想。教师:从四边形内角和的探求方法,能给你什么启发呢?五边形如何化归为三角形?数目是多少?六边形„„ n 边形呢?你能否用列表的方式给出多边形内角和与它们边数、化归为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猜一猜 n 边形内角和有何结论?类比、归纳、猜想的含义和作用,你能理解和认识吗?(3)暴露思维过程、探索论证方法,揭示化归思想、分类方法。我们如何验证或推断上面猜想的结论呢?既然多边形内角和可化归为三角形来处理,那么化归方法是否唯一的呢?一点与多边形的位置关系怎样?(分类思想指导化归方法的探索)哪一种对获取证明最简洁?(至此,教材中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 O,连结点O与多边形的每一个顶点,可得几个三角形的思维过程得以充分自然地暴露)(4)反思探索过程,优化思维方法,激活化归思想。教师:从上面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化归思想有很大作用,但是,又是什么启发我们用这种思想指导解决问题呢?原来,我们是选择考察几个具体的多边形,如四边形、五边形等,发现特殊情形下的解决方法,再把它运用到一种特殊化思想当中。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式子: n 边形内角和 =n×180°-360°,你能设计一个几何图形来解释吗?对于 n 边形内角和=(n-1)180°-180°,又能作怎样的几何解释呢?(至此,我们又可探索出另一种思维方法,即”在多边形某一边上任取一点 O,连结点O与多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来分割三角形)让学生亲自参加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同时,他们也体验到“创造发明”的愉悦,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因此,在数学问题的探索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2]。

例如:求下图中∠BCA的度数。

方法1:先求出∠BAC=600,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BCA=1800-600-350=850 方法2:直接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得∠BCA=1200-350=850 显然上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加强了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4、及时总结以逐步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因此,适时对数学思想做出归纳、概括是十分必要的。概括数学思想方法要纳入教学计划,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尤其是在章节结束或单元复习中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摄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可以加紧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意识,也使其对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式有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活化所学知识,形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括数学思想一般可分两步进行:一是揭示数学思想的内容、规律,即将数学对象共同具有属性或关系抽取出来;二是明确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的联系,即将抽取出来的共性推广到同类的全部对象上去,从而实现从个别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比如,通过解方程(x-2)2 +(x-2)-2=0,发现也可用换元法来求解。在此基础上推广也可用换元法求解。由此概括出换元法可以将复杂方程转化为简单方程,从而认识到化归思想是对换元法的高度概括,还可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是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

由于同一数学知识可表现出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分布在许多不同的知识点里,所以通过课堂小结、单元总结或总复习,甚至是某个概念、定理公式、问题数学都可以在纵横两方面归纳概括出数学思想方法。

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诚然,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了有个性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通过几堂课就能达到,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就一定会日趋成熟。

第五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前数学《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 余湾小学 赵丽

设计意图: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大班初期幼儿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将两个两个数,正好数完的那个数是双数,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的那个数是单数等抽象词句让幼儿记背区分,虽然幼儿反复记背后,说得十分流利,但一遇到实际区分某数是单数还是双……

设计意图: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对学前班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将“两个两个数,正好数完的那个数是双数”,“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的那个数是单数”等抽象词句让幼儿记背区分,虽然幼儿反复记背后,说得十分流利,但一遇到实际区分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时却十分困难,不是胡乱猜测就是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是本次活动设计的主导.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初步体验,感受单双数,理解单双数的含义.活动名称:区分单双数

活动目标:

1、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知道两个两个的数数,正好数完的数是双数,两个两个的数数,还剩下1个的数是单数。

2、能进行10以内的单双数的相互转换,感受事物的多变性,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和灵活性。

3、能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单数、双数,快乐的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实物:一双袜子、一个沙包

2、幼儿每人1张五角星练习纸,每人10块插花

3、PPT图片(练习10以内的单双数)、钢琴曲《雨的印记》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单双数的实物,让幼儿感知“单”“双”数的概念。

1.出示沙包

提问:几个沙包?用数字几表示?他有好朋友吗?

小结:像这样没有好朋友的数字,自己很孤单,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单数(幼儿学说)

2.出示小袜子

提问:几只袜子?他有好朋友吗?我们通常说一双袜子。

小结:像这样成双成对的数字我们也给他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双数。

二、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认读。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宝宝吗?一起来读读。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做几个游戏,想不想做?看看谁最聪明?

1.教师出示星星表,幼儿先观察后做题。

小朋友你们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的数字宝宝,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仔细看,每个数字下面都有相应数量的小星星,请小朋友把星星两个两个的圈起来,看看哪个数字下面的小星星没有好朋友了?(幼儿做题)

小结:1、3、5、7、9

刚才我们说了没有好朋友的数字是什么?(单数)2、4、6、8、10是什么数?(双数)

2.请小朋友拿出数字卡片把单双数分出来,看谁分的快又对?(幼儿操作)

小结:小朋友你是这样分的吗?教师出示“小房子表”幼儿检查。

3.教师出示综合图幼儿找数字宝宝,并说明谁是单双数。

三、游戏《数插花》

1.提供插花,幼儿自由抓一把,两个两个得计数,判断单双数,可反复练习。

2.启发幼儿操作思考:怎样才能把单数变双数,双数变单数?如:添上一个或去掉一个。

四、游戏《找一找》

幼儿照照自己身上或周围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五、游戏《抱一抱》

1.听音乐学小鱼在大海里游泳,当听到老师说单数就自己抱自己,双数就两个好朋友抱在一起。

2.可以加深难度,当说出一个数字,先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决定抱一抱。如“7”幼儿就自己抱自己,“4”就好朋友互相抱一抱。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反思:

活动的第一环节圈画。出示十六张星星图片,让幼儿数数图片上的星星数,并贴上相应的数卡。这让幼儿巩固了点与数的相对应。以要完成任务为由,让幼儿对星星图片进行圈画,要求是让每张图片上的星星两个两个抱在一起。为了让幼儿有从下手,我分别拿一个单数和双数进行示范。在让幼儿完成任务之前,我对任务的要求重点强调。幼儿圈画时,我让他们自由选择一张星星图片进行任务,因为时间有限,我请一位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结果,其他幼儿只是对照答案,没有很好的总结交流,师幼一起小结了星星全部圈完的数字,和星星没有圈完的数字,并告诉幼儿:没圈完的1、3、5、7、9叫做单数,圈完的2、4、6、8、10叫做双数。

下载3 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3 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开课 教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 (第一课时) 高新区虹桥小学 张圆圆上课时间: 2011.9.12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

    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白鹅》教学设计 一、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3课《白鹅》 2.单元及课时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

    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夏感》 任职学校:邵岗中心校 授课学校:邵岗中心校 授课教师:周勇贤 2007年10月20 授课时间:日......

    公开课教学设计[定稿]

    公 开 课 教 学 设 计 课题:难忘的泼水节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上午第三节 授课人:简跃 听课人: 教学目标: ⒈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 ⒉体会图画内容,......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名”工程培养对象—“名师”示范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龙子心小学 张瑞芬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

    公开课教学设计

    “蹲踞式跳远”的教学技巧 一、“蹲踞式跳远”教材简介 ??? 蹲踞式跳远是田径运动中田赛项目跳远姿势的一种,动作简单、自然,它是通过直线助跑,以单脚起跳,跳起后跨步飞跃滑行到......

    公开课教学设计

    《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公开课教学设计

    《引导层动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具体内容是“巩固已学知识(动作补间动画),了解运动引导层的作用,学会创建运动引导层”,突出引导线与图形元件等基本知识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