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
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1、机械运动
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思考讨论: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是否做机械运动?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参照物
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向后退。
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实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⑴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⑵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⑶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⑷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能明白什么问题?
总结:⑴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⑵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⑶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思考:
⑴现在你明白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⑵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竞赛: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呢?(让另一辆汽车与这辆车沿相同的方向行驶,当两辆车并排行驶速度相同时,乘客就可以安全撤离到另一辆汽车上。即让两车保持相对静止。)
⑶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
①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②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③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⑷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
(三)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巡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第2节
《运动的描述》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C.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对任何参照物而言结果都是相同的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3.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为了方便市民,我市在市区不同位置设立了自行车停取处。一天,小明用卡取自行车去上学,如图1所示,在行驶途中,他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公路两旁的房屋
B.公路两旁的树 C.他骑的自行车
D.对面驶来的汽车
4.一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可能上升 5.在新型飞机研制中,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空中的飞行情况,如图2所示。此时,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A.飞机
B.气流 C.地面
D.风洞
6.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绕地心转动,但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地球
B.月亮
C.太阳
D.飞行的飞机 7.如图3,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的橡皮船,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B.以橡皮船为参照物,江水是运动的
C.以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D.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船是运动的
8.观察图4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9.车站上并排停着待发的甲、乙两列火车,在甲火车上的人从窗口看到乙火车正向东运动,从车厢的另一侧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木也向东运动,但比乙火车运动得要慢些。若以大地为参照物,则上述的现象表明()
A.甲、乙两列火车同时开始运动,甲火车向东运动,乙火车向西运动 B.甲火车开始向西运动,乙火车末动
C.甲、乙两火车同时开始运动,都在向西运动
D.甲、乙两火车同时开始运动,甲火车向西运动,乙火车向东运动
10.如图5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
二、填空题
11.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携带“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上软着陆。当月球车缓缓驶离“嫦娥三号”探测器时,以探测器为参照物,月球车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2.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小时。13.图6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只有在他们保持________时,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
图6
图7 13.诗人常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述物体的运动。图7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月”运动的诗,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
三、问答题
14.如图8所示,是飞机在空中加油的示意图。当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请你分析一下,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能进行?
图8 15.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在向上运动,你能判断,甲、乙、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吗? 16.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第二篇: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
1.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作用.3.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自主探究
1.质点:.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2.,称为参考系.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运动的描述.3.坐标系相对参考系(填“运动”或“静止”),在坐标系中用 表示质点的位置;用 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化.合作探究
一、物体和质点
【演示实验一】
羽毛在下落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二】
竹蜻蜓的运动跟羽毛的运动一样吗?它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探究:描述物体运动的困难和麻烦出在哪里?能不能克服这些麻烦呢?
归纳:详细描述物体运动的困难就在于.【案例分析一】
情景一:地球绕太阳公转.情景二:远洋航行的轮船,指挥部要确定它在海洋中的位置.情景三:从斜面上滑下的木块.情景四:火车在从南京开往上海的途中.情景一研究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情景二研究轮船的位置坐标;情景三研究木块的运动;情景四研究火车全程所用的时间.在以上四种情景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没有影响?
结论:.1.质点:.2.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3.质点是一种理想的.【巩固练习】
在研究下列运动时,能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是()
A.研究跳水运动员在空中的跳水动作
B.研究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最佳运行轨道
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并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是朝上还是朝下
D.研究汽车在上坡时有无翻倒的危险
二、参考系
【案例分析二】
汽车在公路上向左匀速行驶,如图甲,经过一棵果树附近时,恰有一颗果子从树上自由落下,图乙是其运动的轨迹.地面上静止的人看到果子的运动轨迹是 ,车中的人看到果子的运动轨迹却是(不计阻力).同样的果子落地,为什么会观察到不同的轨迹呢?
1.参考系:.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3.参考系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巩固练习】
如图所示,飞行员跳伞后飞机上的其他飞行员甲和地面上的人乙观察跳伞飞行员的运动后,引发了对跳伞飞行员运动状况的争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人的说法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B.他们的争论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引起的C.研究物体运动时不一定要选择参考系
D.参考系的选择只能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三、坐标系
【案例分析三】
如图所示,某人从学校门口A处开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m到达B处,再向东走了100m到达C处,最后又向北走了150m到达D处,则A、B、C、D各点的位置如何表示?
结论:一般说来,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 的.2.坐标系的三要素:、、.3.用 表示质点的位置.4.用 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巩固训练】如图所示,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点出发到达C点再返回B点静止.若AC=100m,BC=30m,以B点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则:出发点的位置为 m,B点的位置是 m,C点的位置为 m,A到B的位置变化是 m,方向.C到B的位置变化为 m,方向.【课堂检测】
1.如图所示是体育摄影中“追拍法”的成功之作,摄影师眼中清晰的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运动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运动的美.请问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
A.大地
B.太阳
C.运动员
D.摄影师本人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做质点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做质点
C.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时可以将地球看做质点
D.研究某学生骑车姿势的变化时可以把学生和车看做质点
3.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是()
A.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
B.研究做课间操的同学们的动作
C.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D.研究运行中的人造卫星的公转轨迹
4.桌面离地面的高度是0.9m,坐标系的原点定在桌面上,向上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有A、B两点离地面的距离分别为1.9m和0.4m.那么A、B的坐标分别是()
A.1m,0.5m
B.1.9m,0.4m
C.1m,-0.5m
D.0.9m,-0.5m
5.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位同学骑自行车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由此可以判定()
A.当时刮的是西风
B.当时刮的是东风
C.若以乙为参考系,甲向西运动,丙向东运动
D.若以乙为参考系,甲向东运动,丙向西运动
6.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中,参考系的选取符合描述的是()
A.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以“飞流”作为参考系的B.“钱塘观潮时,观众只觉得潮水扑面而来”是以“潮水”为参考系的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为参考系的D.升国旗时,观察到国旗冉冉升起,观察者是以“国旗”为参考系的7.关于参考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不选定参考系,就无法研究某一物体是怎样运动的B.参考系就是不动的物体
C.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可能有不同的观察结果
D.任何情况下,只有地球才是最理想的参考系
8.如图所示,桌面离地面的高度为0.8m,若将坐标系原点定在水平桌面上,取竖直向上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通过测量,A、B两点距离桌面的距离都为0.2m.则A点的坐标为 ,B点的坐标为.9.某运动物体在平面内,由点(3,1)出发,沿直线运动到点(1,4),然后又由点(1,4)沿直线运动到点(5,5).试在图中完成坐标系的建立并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单位:m)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
2.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 可能不同
3.静止 坐标 坐标的变化
合作探究
一、物体和质点
1.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
3.物理模型
【巩固练习】B
二、参考系
1.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2.对同一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要使运动描述尽可能简单
【巩固练习】B
三、坐标系
1.静止
2.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3.坐标
4.坐标的变化
【巩固练习】-70 0 30 70 向东-30 向西
课堂检测
1.C
2.C 3.AD 4.C 5.AC 6.C 7.AC 8.0.2m-0.2m
9.
第三篇:红十字运动教学设计
《 红十字运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红十字会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特殊组织,起着救死扶伤、赈灾济贫的作用。
2、体会国际红十字会在战争与冲突中救死扶伤的精神和中国红十字会在赈灾济贫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国际红十字会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特殊组织,起着救死扶伤、赈灾济贫的作用。难点:体会国际红十字会在战争与冲突中救死扶伤的精神和中国红十字会在赈灾济贫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教学准备:
多种途径查找和收集国际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开展的各项工作。
四、课时计划: 本课需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看到“红十字”,你知道它是什么组织?这有什么作用吗?今天我们就来初步了解一下。
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说说国际红十字会是一个什么组织?
(2)红十字会是如何诞生的?
(3)创使人是谁?
(4)国际红十字会会旗有什么含义?
3、小组交流红十字会开展的各项工作,了解红十字事业的伟大意义。
4、结合实际说一说中国红十字会在世界和平、赈灾济贫等方面做出哪些巨大贡献?
5、每个人都能为红十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请同学们说说自已准备为红十字事业的做哪些事?。
6、画一幅红十字会会旗的画。
六、学习评价:
1、举例说明红十字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
2、说说我们能为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3、是否能为红十字会献一次爱心?
(如:参加红十字会的募捐活动或宣传活动)
七、教学反思:
让学生搜集红十字会开展的工作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查找一些具体的实例,以便在课堂交流时可以更具说服力。对于红十字事业的关注和热爱要从小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如何为红十字事业奉献自己的爱心,能够说出具体做法。
第四篇:《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范文]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新标必修1第三单元[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2)能力要求: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的能力。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中国农民战争的新特点,即在反封建同时还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3)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表现了太平军将士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4)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讲授1时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认识。[型、教学方法]新授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设计]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播放电视连续剧《天平天国》主题歌,调动学生情绪。教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情况。讲授新: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原因(板书)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学生: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引申出太平天国反侵略性质。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2、酝酿(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板书)(投影:洪秀全塑像)教师: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①思想: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板书)②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③教义:a“皇上帝”唯一真神论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打倒“阎罗妖”(投影:教材第4页[学思之窗]节选材料)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很显然,这则材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而斗争。教师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指出洪秀全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造和利用,以适应农民战争需要,主张信仰上帝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不同于基督教中死后升入天堂的说法,认为地上也有天国。这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教师进一步指出拜上帝教起了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反清行列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科学的理论。(2)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形成──组织准备(板书)教师: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发展焦土,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他们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推翻清朝的统治,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
3、兴起和发展(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①
金田起义──运动爆发181年(板书)教师:181年初,各地拜上帝会会员2万人携带各种武器齐集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表达了起义农民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愿望。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在此,洪秀全称“天王”。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板书)教师: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投影:《永安封王表》)此时,清军3万余人包围了永安。由于城中粮盐弹药缺乏,使太平军陷入困境。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重大的损失。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3年占领南京。②
定都天京──同清对峙(板书)教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教师提问: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各种回答。教师总结:主要是因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和支持太平军;清军腐败无能。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4)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上全盛(板书)(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①北伐(板书)教师: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18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结合地图)北伐将士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教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北伐的意义。教师指出:北伐的同时,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并举的。②西征(板书)教师: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18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18年,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西征的胜利使千里长江变成了天国的一条内河。北伐、西征之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东征。③东征(板书)教师: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6年,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投影:《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措施目的时间将领意义北伐
西征
东征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了在军事上采取一系列行动外,在运动的前期和后期还分别颁布了指导性的文《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板书)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板书)教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投影:“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太平天国处理土地问题的原则,也就是天下的土地归天下的人耕种。这里,有关”天下田”当时的占有形式是谁的?学生思考并试图做答。教师:(启发)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要求,如“均贫富”、“均田免粮”等。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分配土地的一个原则;还有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无处不均匀”。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投影:“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从这段资料中,你能看出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呢?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教师:从这段资料中不难看出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投影:“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投影:“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它是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从分配的方法来看,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平均得到一份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再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现这一方案。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那么,应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呢?教师指出可从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除了运动前期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外,太平天国的指导性文还有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板书)投影:《资政新篇》书影)教师:18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回答。教师分析:《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教师布置下作业: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教师:186年,当太平军东征胜利,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由于争权夺利,矛盾却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天国的事业开始由盛而衰。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板书)(1)天京变乱教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天王身居宫中,生活奢靡;东王外出,仪仗达千人之多;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终于在18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教师讲解经过、投影:教师分析影响: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2)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板书)①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②后期防御战教师提问: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进行了哪些军事斗争?学生看书回答。(投影: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教师简要讲解:188年,陈玉成、李秀成击溃了江北大营,随后,太平军又获三河镇大捷。1860年,太平军依洪仁玕计策率兵奔袭杭州,这一计策实际上就是古代“围魏救赵”的战术,清军调江南大营将士驰援杭州,李秀成回师,与陈玉成会师,江南大营被击溃,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同时为太平军进取江浙奠定了基础。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乘胜东征苏南,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进攻上海的战役里,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英勇苦战,不敌联军,退回苏州。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时,湘军再次包围安庆。陈玉成从浙江回师安徽以解安庆之围,但激战几月未能成功,安庆终于陷落,天京失去屏障,陈玉成退守庐州,1862年因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面对审问,陈玉成大义凛然,厉声斥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铙舌也!”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大损失。清军占领安庆后,全面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太平军展了天京保卫战。(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板书)1862年初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李鸿章率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湘军一部进攻浙江。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天京告急,李秀成回师,救援天京。在城外,太平军与湘军恶战,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6日,洪秀全病逝。但太平军将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决心与天国共存亡。湘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天京城破,太平军将士又与湘军展开巷战,宁肯战死,决不投降。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争史上的壮丽篇章,其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训(板书)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有人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有人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我们现在不做统一的界定,但有一点大家是能够达成共识的,即这场运动是农民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由农民来领导的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那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提示学生从领导力量、斗争对象,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角度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教师:那么这场运动的意义又有哪些呢?总结: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学生发言。教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教师小结: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①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称其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②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③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尽管它有诸多新特点,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的革命指导思想,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因此它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它最终也不可能给中国指出光明前途。投影:和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一些外书籍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郭毅生著:《太平天国经济史》张一文著:《太平天国军事史》巩固练习1.洪秀全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中提出来要共击之的“阎罗妖”是指A.清朝最高统治者
B.外国侵略者
.中外反动势力
D.地主豪绅答案:A2.《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规定的实质是: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答案: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
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答案:B4.《资政新篇》在当时不可能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能够实行的社会条
B.列强的侵略.体现的经济思想落后
D.军事斗争非常紧张答案: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答案:A6.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答案:后作业教材49页练习。
第五篇:图形运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对称现象及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3、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2)、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3)、欣赏对称的图形。五角星、京剧脸谱、蜻蜓、亭子、雪花、苹果、民间剪纸„„
4、教师小结。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创设故事情境。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出示例1。动手操作,剪一件上衣。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
2、剪其他图形。松树、桃心、葫芦。(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2)、学生操作,集体评价。
3、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1)、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请看屏幕。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请看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2)、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3)、交流评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三)小结知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 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对称现象。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29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3小题。(1)、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4、补充练习。
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分别有几条?(1)、请你折一折、画一画。(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5、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多条对称轴。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五、板书设计、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欣赏教材P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感受生活的中对称图形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