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上:《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三上:《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三上:《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三上:《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1、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那、背、跟、着、答、怕、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

教学重点:1.学会16个生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生字词卡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学习1-2段。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

2.同座互相交流。

3.指名回答。

4.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孙中山背得这么流利,可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却一点也不懂,那孙中山会怎么做呢?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卡。

二.学习3-4自然段。

过渡:面对不懂的问题,孙中山会怎么去做呢?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同座交流各自学习的情况。

3.全班讨论读懂的内容。

重点指导:孙中山为什么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

指导朗读孙中山的话。

5.拓展训练: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三朗读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什么道理?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片。

2.出示四个生字。

3.生交流如何记忆字形。

4.重点字师范写。

5.生描写。

板书: 4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 勤学好问

课后反思: 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当学生问道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个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像他学习不要害怕被责备,不同就要大胆的问。同时我也反思自己平时有没有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在无意间扼杀了学生提问的勇气很积极性。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三上:信箱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上:信箱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一封被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把它丢在台阶上,妹妹娃丽却冒着风雪把信送到了收信人手中。

课文以信箱钥匙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叙事清楚,脉络清晰。爸爸把信箱钥匙交给哥哥管哥哥把邮递员送错的信丢在台阶上娃丽担心信被弄丢娃丽冒着风雪送信娃丽拿到了和哥哥一模一样的钥匙。作者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娃丽的优秀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培养学生多读多想和复述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优良公民道德品质的熏陶与教育。

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娃丽具有高度责任感,急人所急的美好品质是教学重点;复述课文是教学难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学习用较快速度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3.体会娃丽的美好心灵,学习娃丽关爱他人的优良公民道德。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较长,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读,边读边思考。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把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提出1~2个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3.学生再次读一读石铁潘诺夫给娃丽的信,想象那封邮递员送错的信主要内容是什么,自己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同学互相交流。

4.自由组合成小组,自排课本剧表演。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5.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并听听对方对你的评价。评价参考条件:声音响亮,叙述清楚明白,有条理。复述课文是本课训练的难点,因为课文很长,复述起来有难度。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每个部分编小标题或列简单提纲。先复述每个部分内容,再连起来复述全文。复述有困难的学生可看着小标题或提纲说。

6.如果有条件,举行小小辩论会。红方观点:哥什提亚没有错。蓝方观点:哥什提亚错了。可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红方与蓝方,按照本组的观点作好辩论准备,通过辩论使学生深刻体会娃丽的美好品格,并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一、读读背背

古诗《三衢道中》是一首著名的写景小诗。教师不用把诗句意思告诉学生。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大家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诗。参考资料

《三衢道中》的作者是曾几(1084—1166)字吉甫,宋代诗人。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泛”,指乘船。“却”,再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梅子成熟的季节,天天都是晴天,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黄鹂”,黄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苍翠的树阴还和来时路上的情形差不多,只是在山林中添了几声黄莺清脆的叫声。这里用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又通过写黄莺、绿阴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第一句强调“晴”,第二行主要讲“行”,第三行主要讲绿阴,第四行突出黄莺,是山行中的景色。作者在诗里描述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阅读

阅读短文《小海龟找到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学,质疑,讨论,体会到居里夫人不仅善于调查研究,分析判断,而且善于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阅读的重点是“说说伊芙是根据什么找到小海龟的。”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读居里夫人的话,让学生体会,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参考资料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原籍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895年和巴黎大学物理学教授比埃尔·居里结婚后,成为人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她和居里既是恩爱的伴侣,又是勇攀科学高峰的亲密战友。他们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获得诺贝尔奖。1906年居里去世后,她接替了丈夫的教授职务,负责主持物理实验所,1910年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块纯净的金属镭。科学名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她是唯一的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请教”,目的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谦虚、诚恳的品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想一想,平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不了解的情况或遇到的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再准备一两个需要向别人请教的问题。上课时,先引导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向别人请教过什么问题,是怎样请教的;别人向自己请教过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小组内互相请教、解答。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有的问题小组内解答不了,可以在全班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可以说说小组同学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答的;也可以将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请教班上同学或老师。再共同总结一下,向别人请教应注意些什么。

四、习作

本次习作是写一种水果或蔬菜。目的是使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培养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

教学前,可布置学生选择一种水果或蔬菜进行观察,着重观察形状、颜色,也可以品尝味道。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其有关知识,如产地、栽培、生长等,增加对自己观察的水果或蔬菜的了解。

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和描写的。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在各自练说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说说,看是否将水果或蔬菜的特点说清楚,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然后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写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听,互相提提修改意见。

第三篇:人教三上《找骆驼》教学设计

《找骆驼》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找骆驼》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改编自阿拉伯故事,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了骆驼。

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都十分清楚,以对话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一开始讲老人向商人描述骆驼的特点,而并不讲他是如何知道这些特点的,并在商人与老人之间了一个小小的误会,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老人和商人的不同语气和他们各自的心情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与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师导语:上课!生:老师好!

①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②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③教师导学:同学们眼睛真亮,接下来,老师还要考考大家。我们再来猜个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生:是骆驼。师:对了。看骆驼的图片。

师:同学们的小脑袋转的可真灵活!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一 1

定会解决各种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关于骆驼的一篇课文。

师:下面请举起你们的手来,和老师一起来写一个词语(板书:骆驼,要求学生书空)。师:你们听说过骆驼的另一个称呼吗?

生:(齐)听过,叫做“沙漠之舟”。

师:哪位小朋友知道骆驼为什么叫做“沙漠之舟”呢?

生:因为骆驼能在沙漠里行走,不怕风沙。

生:骆驼很耐渴,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饿。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骆驼的一些特点。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17.找骆驼 板书 动词“找”。看到这个题目你们就会问“为什么要找骆驼”呢?请看“课文导读”。师:主要人物有老人、商人和骆驼。三者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出示投影)。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主要内容。

1.师:请同学们大声的读课文,读完后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看谁填的准确。生:„„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这篇课文就是讲了《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一只骆驼,向老人(),经老人(),()骆驼的事。(看大屏幕)填空。

2.现在让我们进入沙漠,来找一找这一只骆驼吧。(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师:这个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心情是怎么样的呢?生:很着急。师:那他碰见一位老人会怎么问?让学生读出着急的语气来。从“您”字看出商人虽然着急但是很有礼貌。再读体会一下。

3.恩,读得不错。故事继续在发展。下面让我们来看2-9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虽然简短,可是老师却有了疑惑。这里那么多对话,可惜没有写出谁说的,你还能分清楚吗?(课件出示,分清后进行对比:你觉得哪一种好? 课件出示:两人对话时,没有第三人,可以省略提示语,也就是谁说,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现出商人的着急心情。)

2.师:老人说看见了吗?老人说出了骆驼的哪些特点?请大家默读2——9自然段两人之间的对话。(老师巡视)生:老人没有说看见骆驼,而是说出了这只骆驼的一些特点,是什么特点呢?生看(大屏幕)说。“跛”是什么意思呢?

5.通过老人和商人的对话,细细体会一下商人的心情,体会一下老人是根据什么说得就像真的见到了骆驼一样,说得有鼻子有眼的。6.学生说特点,教师相机板书。

7.师:商人听老人说出了这只丢失骆驼的这些特点后,马上心里会怎么想呀?是怎么问老人的?生回答,再读读对话体会。(高兴)

8.师:老人说没有看见这只丢失的骆驼后,商人马上翻脸了,是怎么说的呢?从哪个词语里可以看出来。你知道“愤愤”是什么意思吗?(生气)9.师:就是呀!不是你藏起来了,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呢?

10.我们看看老人没有看见这只丢失的骆驼,但他是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的?你从哪一自然段出来的?那么老人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告诉商人的?(不紧不慢)11.课件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是因为————

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米,右边驮着蜜,是因为————

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

12.师:哦!原来老人知道的这么详细是因为什么呢?(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板书)

13.师:最后的结果呢?读最后一段就知道了。(只有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指点”“果然”的意思是什么?)

13.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着老人是个怎么样的人?生:聪明、有智慧。

师:其实老人这么聪明呀就是靠平时多注意观察积累的经验。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二,通过理解故事,再读加深理解。

师:故事我们弄明白了。下面我们这样来读课文,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的话)。师:伙伴们,“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要读得快一点,读出你的着急来,因为你丢失了骆驼,找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肯定很着急。

生:还要读出“你”的气愤来,“你”后来以为老人家藏了你的骆驼,对他很不相信。师:那你们呢?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要读得不紧不慢。分角色朗读开始

生: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师:是的。

生: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师:不错。

生: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师(着急地):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生:那我可不知道。

师(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么详细!

生: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骆驼的左边有一些蜜,左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师小结朗读情况:同学们这次读得比前面好多了。读出了商人着急的心情和语气,也读出了老人有把握的不紧不慢的语气。

三、学法指导,拓展练习

1.同学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十分清楚,并且以对话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刚开始商人到处找丢失的骆驼,哪儿也找不到心里很着急。遇见老人后课文一开始讲老人向商人描述骆驼的特点,而并不讲他是如何知道这些特点的,并在商人与老人之间了一个小小的误会,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我们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2.拓展练习:那么如果你是商人老人,你想对对方说些什么。3.小练笔。

第四篇:人教三上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集锦16篇)

篇1:三年级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是三年级上册非重点但难度最大的一个单元,它与二年级学习的认识钟表内容紧密相连,题型繁多且难度加大,考验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于三年级来说,很难一下适应,需通过今后生活中逐步熟悉,后期习题逐步巩固。

通过单元测试,分析失分原因,发现全班整体是解决问题失分最多,一、二年级时的解决问题会很直接的从字面看出解题方法,但本单元的解决问题需要孩子们更多的理解题意,用心动脑。例如解决问题第3、5小题孩子们还是按照以往的固定思维,看到问题中出现“一共”这样的字眼就用加法;第2、4小题没有通过理解题意,仔细分析思考故失分较多;第7小题,难度拔高,大多孩子没有理清解题思路,故失分较多。由于孩子们注意力相对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老师使之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着重培养孩子们戒骄戒躁,养成先审题,后思考,再解答的答题习惯,顺利完成低年级到中年级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的过渡。

篇2:三年级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整时、大约几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认为要把这节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学好,就需要遵循“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的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的:

一、设境激趣以情导课

过年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事情,我利用春节过年的场景,让孩子看现在是几时几分?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情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动机一旦产生,就会由这种动机引发一种强烈的行为倾向。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相信学生,学生能做的是教师决不代替。在认识钟面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借助手中的钟表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有顺序的说一说,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亲身体验培养珍惜时间的习惯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我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1分钟的长短,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篇3:三年级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丰富感性认识,建立秒的时间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学生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兴趣很高。能有这样好的效果,是因为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了以下三点:

一、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伊始,给学生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园园家有一个钟表,时间到几点钟就敲几下,每到半点时敲一下。有一天夜里,他听到钟不知是几点敲了一下,过了一阵又敲了一下,再过了一阵又听到钟敲了一下。园园知道是几点钟了,你想一想,这时是几点钟?

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自然、亲切地感觉,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联系。接着呈现一个钟面:你能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刻吗?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学生十分高兴地把时刻读了出来,我也及时地复习了读时刻的方法。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你还知道关于它的哪些知识?简单的一问激起了学生高度热情,学生的发言非常全面地概括地出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量及分针、时针的走动情况,这样,我既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又达到了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目的。

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信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静静地、仔细地观察,秒针、分针、时针是怎样走动的?(学生充分地发言: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等等)

(2)验证:1分=60秒。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看着时钟,我们跟着秒针一起数,从数字12开始:1、2、3、……60。在这里我运用课件的目的有二个:一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这个时间进率,我让学生观察走动的时钟,通过观察,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小格,从而抽象出秒与分的进率,这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二是运用多媒体呈现秒针的走动和嘀哒声,让学生看见“时间”一步(一秒)一步地走来,听见“时间”嘀哒嘀哒地过去,加深学生对秒的印象。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出了知识要点,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3)在学生认识了秒之后,我让学生描述1秒钟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秒的价值,丰富对1秒、1分的感性认识。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这节课我把课本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课本第一课时是认识时与分的关系、学会看钟表,第二课时是秒的认识。我想在本课中讲两个知识点:一是认识时、分、秒及其关系,二是学看钟表。由于对课堂实际情况估计不够,第二个知识点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而且没把难点讲清楚,又没有时间进行补救,只能拖到下节课了。所以感觉这节课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首先,小学二年级《时、分、秒的认识》是继一年级认识了整时、几时半,以及大约几时的基础上学习的。为此,我在教学中按排了复习以往旧知的环节,使学生回忆起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以及时针和分针的知识。接下来认识钟面,我让学生先尽情地发言,然后再总结出要点:

1、顺着指针走的方向转叫顺时针,逆着指针走的方向转叫逆时针。

2、又粗又短的叫时针,比它稍长是分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3、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之间有5个小格,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五个五个地数,一共有60个小格)

4、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走一大格是五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其中第一条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发现了指针转动的方向,我顺势说明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知识,这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很有用的。

第二是观察钟表,发现时、分、秒的关系,学生观察表达得都很好。我让学生跟着秒针一起数,体验一秒和一分有多长,跟据自己的感受说出一秒有多长、一分有多长。当有的学生说“我一分能写一个字、我一分钟可以拉上窗帘”时,应马上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可我这节课只停留在估计的层面上,学生对于一分钟的认识仍不太准确,这是我这节课最失误的一个地方。

第三是认识时刻,我侧重了“几分”的认识方法,而学生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在“几时”的认识上。由于对学生易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因此没有重点强调学生观察时针,轻描淡写的几句语言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篇4:三年级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间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但是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在本节课,师从两方面建立起学生的时间概念:一是理解时间可度量的属性,并掌握时间单位系统和测量工具。二是体验和估计时间的长短。

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时间是存在的?这个看似有些哲学的问题,孩子们做了很好的解答,虽然大多同学是用钟表来说明时间的存在,也有孩子提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来证明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睡眠与活动来表明时间流动的痕迹。

师从孩子的感知出发,讲解了古人计量时间的发展史,对现代钟表的设计追溯到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是一种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在此基础上又对为何钟面上1分=60秒,1时=60分,而不像长度计量单位等进率为10,100做出说明,时针分针秒针的尖端运动轨迹是一个圆,如果你尝试对圆形做等分的话,你会发现把圆形分成四的整数倍是非常容易的(比如四等分,八等分,十二等分等),由于人们在其他的地方都是用十进制,在时间上却使用十二(或二十四)进制,换算起来非常麻烦,如果能用一个能够整除十二还能够整除十的进制,能够大大减少换算的难度,满足条件的最小进制是60,所以当人们开始有了精确测量时间的需求的时候,就给时间按了分秒这两个六十进制的`单位。

在上课过程中,师试图逐渐构建相互倾听的关系,将孩子们的发言串联起来,注重对话内容的反诌,但是学困生仍不敢说出自己的疑问或表述不清自己的疑问,在之后的作业中,有八个同学全对,十三个同学中,有些虽然了解单位换算方法,但仅仅会用加法来计算的,所以出现了错误,近期要对二年级所学的乘法的意义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技能要加强巩固。

篇5:《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时、分、秒》教学反思。 学生在一年级时曾学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对整时、半时和分都有了认识。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认识秒和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考虑到与以前所学知识相隔时间挺长,在课刚开始,我引导学生对钟面和之前所学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习。在《认识秒》的这节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1秒钟写字、拍手、跺脚,1分钟写字、跳绳、转呼拉圈等体验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教学反思《《时、分、秒》教学反思》。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由于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与以往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都不同,所以时间单位的换算是个难点,课上虽然进行了细心的辅导,也还有不少学生会迷糊,出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篇6:《时分秒》教学反思

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共有14个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教学,很好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钟表演示;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曳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只有2个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篇7:《时分秒》教学反思

1、复名数与单名数的化聚:一二年级的时间认识,重在具体时间的指认,从一开始的整时的认识到半时的认识再到几时几分的认识,虽然都知道1小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但是它只运用到了时间的认识上,所以对于复名数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化聚就特别难了。为了让学生明白复名数的意义,可以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后再教学,问题就少多了。

2、经过时间的计算:同时不同分的计算中,问题不大。通过有序的计算,发现了可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不同时的,即跨时的计算困难较大。为了让学生明白计算的道理,我采用了多种办法:

A、从12时之前的几时到12时之后的几时,不是24时计时法如何计算?可以用数的办法;也可以适当渗透24时计时法再计算;还可以找到12时后的同时数,看相差几小时再算。

B、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可以借用退位减法来计算,需要提醒的是,平常的计算中是退一当十的,时间里要退一当60计算。可以适当运用竖式帮助计算。

篇8:《时分秒》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在电视上看过火箭发射卫星吗?发射前要怎样?

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学生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2.学习1分=60秒。

教师演示钟表模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学生演示学具,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六十下,即六十秒,也就是一分钟。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同学们自己数自己的脉搏。

教师出口算题30个题,看学生能做多少。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大家回去在生活中好好地验证一下时间,也可以请亲戚朋友帮忙。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由于“时分秒”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四是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在电视上看过火箭发射卫星吗?发射前要怎样?

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学生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2.学习1分=60秒。

教师演示钟表模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学生演示学具,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六十下,即六十秒,也就是一分钟。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同学们自己数自己的脉搏。

教师出口算题30个题,看学生能做多少。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大家回去在生活中好好地验证一下时间,也可以请亲戚朋友帮忙。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由于“时分秒”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四是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

篇9:《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由于“时分秒”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四是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

篇10:《时分秒》的教学反思

在时分秒的认识这节课中,我坚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丰富感性认识,建立秒的时间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学生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兴趣很高。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伊始,给学生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芳芳家有一个时钟,时间到几点钟就敲几下,每到半点时敲一下。有一天夜里,他听到钟不知是几点敲了一下,过了一阵又敲了一下,再过了一阵又听到钟敲了一下。园园知道是几点钟了,你想一想,这时是几点钟?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自然、亲切地感觉,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联系。接着呈现一个钟面:你能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刻吗?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学生十分高兴地把时刻读了出来,我也及时地复习了读时刻的方法。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你还知道关于它的哪些知识?简单的一问激起了学生高度热情,学生的发言非常全面地概括地出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量及分针、时针的走动情况,这样,我既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又达到了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目的。

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信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静静地、仔细地观察,秒针、分针、时针是怎样走动的?

(2)验证:1分=60秒。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看着时钟,我们跟着秒针一起数,从数字12开始:1、2、3、……60。在这里我运用课件的目的有二个:一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这个时间进率,我让学生观察走动的时钟,通过观察,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小格,从而抽象出秒与分的进率,这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二是运用多媒体呈现秒针的走动和嘀哒声,让学生看见“时间”一步(一秒)一步地走来,听见“时间”嘀哒嘀哒地过去,加深学生对秒的印象。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出了知识要点,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3)在学生认识了秒之后,我让学生描述1秒钟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秒的价值,丰富对1秒、1分的感性认识。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篇11:《时分秒》的教学反思

1、时间观念的建立,还需想办法真正内化。

尽管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了1秒、1分。但要真正理解、内化这些单位时间,从而建立时间观念,如14秒、90分、45分的理解、迁移。我想在感受1秒、1分时,还应让学生当场迁移、扩展,并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最终建立时间观念,并会迁移、应用。

2、认读时刻这一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显得较薄弱,需加强

尽管学生有生活经验,但在认识好钟面,认识单位时间1秒、1分、1小时后,能否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并转化为能力,还需细细考虑。如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几大格是几小时,如果及时让学生发现时针走几大格多是几小时多,这样便能自然想到多多少,再看分针;几大格缺一点点,几时还不到,应是前一格的小时再多几分。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对于钟面的认识不够形象、深入。

本课中,时针、分钟、秒针的认识是通过一部分学生的回忆介绍展开的,不够形象直观,使另一部分学生印象不深刻,以至产生了不少的错误。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再找找各自的特征,如时针短而粗,分针比较长,秒针最长、最细,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在认识时刻时会更直观,减少一些不必要错误,当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篇12:《时分秒》的教学反思

关于时间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一年级认识几时几分,三年级认识“秒”和经过时间的计算,每次遇到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学起来都比较困难。去年和今年连续教两年三年级,总结了去年的教学经验,今年在教学时分秒时更注重难点的突破,有了一些提升,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反思了很久,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时间是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生在没有学的时候,都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可为什么作业就不会做了呢?我觉得,首先是生活经验积累不足,现在学生看的电子表比钟表多,对钟面的认识不够深刻;然后,生活中的直观经验,没有很好的过渡、迁移到抽象的数学知识中,有些学生知道答案,但表述不出来,作业经常出现会答,不会列算式。还有些学生,在心理上就害怕数学,一遇到数学题就胆怯,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会联系实际生活。

教学中,我用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了1秒、5秒、10秒、15秒、30秒、1分钟的时长,学生对时间概念有了深刻的感知,学生都能准确的选择出合适的时间单位。

光靠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是不够的,生活中多引导学生去观察、熟悉钟表,教室里有钟表,让学生多去看时间。

难点是经过时间的计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还有提前、晚点的类型。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结束时间和开始时间都是时刻,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其次,统一书写格式。虽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但最终还要优化成通用的.格式,这样面对不同类型的题目,不会混淆。

篇13:《时分秒》的教学反思

《时、分、秒》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一年级时曾学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对整时、半时和分都有了认识。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认识秒和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考虑到与以前所学知识相隔时间挺长,在课刚开始,我引导学生对钟面和之前所学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习。在《认识秒》的这节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1秒钟写字、拍手、跺脚,1分钟写字、跳绳、转呼拉圈等体验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由于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与以往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都不同,所以时间单位的换算是个难点,课上虽然进行了细心的辅导,也还有不少学生会迷糊,出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篇14:《时分秒》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分、秒的认识”是继二年级上册认识了整时、几时半,以及1时=60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秒”及知道1分=60秒,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忘记了认钟的方法了,尤其是当初本来就学得不扎实的个别孩子。为此,我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复习以往旧知的环节: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同时认识新朋友“秒”,根据学生的讲述,用钟面演示;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分与秒的关系时,又用钟面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分与秒的内在联系。三是复习看钟表的方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四是进行时间的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本单元最难教学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我由浅入深,从数钟面上的大格入手,逐步教学算出先到整时经过的时间,再过几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分或几小时几分。等学生理解方法并熟练掌握后,学生会想到把几时中拿出1时当成60分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再把计算结果转换成几时几分的计算过程,当然这种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理解难度的,学生往往习惯了十进制的换算方法,很容易在换算时不理解方法由来及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而出错。因此,还要学生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多体会,切实做到灵活自如的应用。

篇15:《时分秒》的教学反思

“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概念是十分抽象的,鉴于时间的抽象性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我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时,使用了直观的课件与真是教具结合让学生进行感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由此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密不可分。

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有什么,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最基本的角度入手进行那个教学!

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我还把这课延伸到课外,让他们随时看钟或表,读出自己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加强练习。仅管如此,还是有好多的学生对这课掌握不牢固。

教学过程的开始设计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谚语引入教学,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部分:首先是认识钟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接着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然后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最后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时刻。在进行教学时,我感悟到教师不是要纯粹地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应该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学习。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老师使之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篇16:《时分秒》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一单元主要是教学秒的认识及经过时间的计算。对时分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应该掌握了。这一单元主要是对秒的认识,以及一秒钟、一分钟做些什么事。针对这个知识点,我就利用课堂上让学生一分钟能跳几个绳、拍几个球、写几个字、做几道口算等等,让学生实际感受一分钟能做什么。

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疑惑,教材中对时间、时刻这两个概念没有作出区分。如妈妈上午8时上班,显然这里的8时就是8:00,即指时刻。又如妈妈一天工作了8时,显然应该是8小时,即指经过的时间。可现在教材里把这两个是混为一谈了。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是强调了“经过的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比如妈妈早上9:00带你去超市,11:00买完回家,求9:00------11:00经过了多长时间?这2小时是指一段时间。但在应用中总有部分学生分不清时刻和经过的时间。因此我就索性将错就错,要求学生在算经过的时间时就用普通计时法来表示,如11时—9时=2小时,即使有些学生分不清时刻和经过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2时,根据教材应该也是对的。但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要让学生分清这两个概念。

另一个问题比较多的地方是算结过的时间时,很多学生容易算错。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例:上午第二节课是9:40开始,10:20下课,求第二节课上了多长时间?很多我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0时20分—9时40分=40分,但也有些学生算式会列,但不会算。于是我就让会算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学生会说分与分想减,20分减40分不够减,那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学生会说出向时借1小时,1小时=60分,60分+20分=80分,80分—40分=40分。时与时相减,即9时—9时=0时。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算理。结果这样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算经过的时间,因此有时数学的学习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说”。

第五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冀教版三上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问题,经历了解信息、制定购物方案和根据现实情况制定购物计划的过程。

2、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购物方案,能表达制定购物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购物计划。教学难点:

能表达购物计划的过程和结果。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华的爷爷上了年纪,走了有些困难,妈妈计划给爷爷买一辆手摇车,手摇车的价钱在500元到750元之间,妈妈只带了380元。算一算:(1)妈妈最少还要取多少元钱?(2)妈妈最多还要取多少元钱?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有没有参与过自己家里购买家用电器的计划?强强一家人现在正在为购买电视机的问题犯愁呢,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计划,我们来帮帮他们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图片:教材13页例题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发言。共同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帮助强强家制定一个购买液晶电视的计划。师巡视指导。

/ 2

3、小组交流意见。说一说制定的计划。

(1)考虑到强强爸爸妈妈工资不算很高,为了节约,选择购买价值4600元的电视。先算出强强家每个月收入2080+1830=3910(元),每月可以剩余3910-1500=2410(元),两个月就是2410+2410=4820(元),4820>4600,所以用2个月剩余的钱就可以购买一台价值4600元的液晶电视机。

(2)强强一家人可能喜欢9800元的液晶电视机,先算出强强家每个月剩余2410元,两个月就是2410+2410=4820(元),三个月就是4820+2410=7230(元),四个月就是7230+2410=9640(元),五个月就是9640+2410=12050(元)。12050>9800,所以5个月就可以购买一台价值9800元的液晶电视。

4、师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购买计划很合理,可是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强强家每个月的生活费大约是1500元,另外还可能有计划外的开支,这就是说可能支出会大于1500元。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再重新修改一下计划吧。

5、补充修改计划:4820元和4800元相差不是太多,在2个月的基础上再加上1个月,用3个月剩余的钱就足够购买一台价值4600元的液晶电视机。

12050元和9800元相差的不少,所以不用加时间,5个月也可以购买1台价值9800元的液晶电视机。

6、总结:同学们做的很好,应该注意到生活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在做数学题时要兼顾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板书: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四、快乐尝试:

1、玲玲的妈妈再过两个月就要过生日了,玲玲想积攒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件生日礼物,已知她每个月的零花钱是30元,她每个月最多要花10元买文具。请你帮她计划一下,她可以买哪件物品送给妈妈作为生日礼物。

2、白菜特价,每棵3元,买五赠一。小兔子准备买13棵白菜,怎样买比较合理?

3、小强的爸爸每月的工资是2300元,妈妈每月的工资是1500元。它们加每月的生活支出大约是1800元,全家商量决定用每月攒下来的钱买一台电脑和一台空调,请你帮小强算一下,大约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图示:电脑4600元,空调2500元)

五、总结本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2

下载人教版三上:《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三上:《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三上《不懂就要问》教案

    《不懂就问》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

    人教三上语文《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课题 9 古诗两首 一、教学内容: 《夜书所见》教学时间:9.18 二、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

    人教语文三上八单元教案

    课题:29 掌声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

    人教语文三上二单元教案

    课题:5、灰雀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

    人教三上:《测量·解决问题》教案(合集5篇)

    人教三上:《测量·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运用列表方法解决问题,学会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

    人教小学语文三上生字组词

    戴:爱戴、戴花、戴孝、戴帽子、戴眼镜、披星戴月、不共戴天 招:招供、招认、招标、招手、招收、招风、招引、招惹、招呼、不打自招、招兵买马、招摇过市 孔:孔穴、针孔、气孔、......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知规律,设......

    三上教学设计Module10

    Module10教学设计 主备人:唐梅授课人:唐梅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是介绍身体部位,说明所属关系。让学生通过听、说、做、画的过程,向学生渗透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