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学案

时间:2019-05-12 21:1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鹤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鹤楼》学案》。

第一篇:《黄鹤楼》学案

黄鹤楼(崔颢)

————主备人:杨新国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在赏析基础上,体会诗中的情感。【重难点】 目标2、3。【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本诗选自《全唐诗》,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作者游历到湖北武昌,登临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这首吊古怀乡之作。

二、【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骑鹤仙人。

悠悠:久远的意思。晴川:

历历: 萋萋:

乡关:

烟波:

三、【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四、赏析: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本联是虚写。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只有“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本联发出了对世事迷茫、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空悠悠”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鹤去楼空、岁月无情的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本联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一个“愁”字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诗人感叹人生,感叹乡愁,同时与开篇那种渺茫的境界相照应,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人生的失意,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全诗主旨:

作者通过抒写登上黄鹤楼是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人生的失意,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篇:25黄鹤楼送别学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学案

黄鹤楼送别

主备:中华路小学 臧晓春 审核: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

学校 班级 姓名 教材简析:

同学们,《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语言环境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感。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默默无语、心潮起伏;第二部分是把酒话别、兄弟情深;第三部分是依依惜别,诗情涌动,李白即兴吟诗。学习目标:

1.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并会背诵、默写。2.诗文对照,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学习方法:

通过读课文来理解这首诗。学习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学习时能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材料一:

飞檐,指屋檐向上翘起,尤如飞鸟展翅。材料二:

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一共有五层,高51.4米,相当于16层楼房,层层飞檐。它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材料三:

李白与孟浩然

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学案

是是唐代非常有成就的诗人,也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他洁身自好、刚正...................................不阿(ē)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读课文,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并会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一.预习导学:

1.默读课文一遍,思考课文主要内容。要求:读完思考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提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有这些方法: ①(时间)谁(地点)干什么(结果)。②关注课文题目,适当扩展。③留意诗的题目,适当补充。2.大声读课文两遍,要求读正确。

具体步骤:先自学课文后生字,做到会读,会写,然后再练读课文2遍。3.借助工具书,弄懂“比邻、饯行、脍炙人口”这三个关键词及加点字的意思。4.读拼音,写词语。

Mù chūn mâng hào rán yì yǐn ãr jìn wã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比邻:“比”的意思是,词语的意思。(2)脍炙人口:“脍”的意思是,“炙”的意思是,词语的意思是。(3)饯行:。

3.尝试概括课文大意: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学案

课堂研讨:

一.预习成果交流。1.检查预习。

2.请学生把这段话中带拼音的词语写下来,打开书,互相批改。3.概括主要内容。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本节课学习任务: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并会背诵、默写。

(一)先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要求:

1.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下面这些词,自由地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浩浩荡荡 脍炙人口

2.练读古诗3遍,读出韵味。3.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学习步骤:

(1)默读全文,找出文中与诗句对应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再把相应的诗句写在它旁边。

(2)诗文对照,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4.把划出的句子稍加整理,先自己尝试说说全诗的意思,再与同桌交流全诗的意思。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学习成果交流、展示。当堂训练

一、抄写下列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浩浩荡荡 脍炙人口()()()()

二、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学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熟读课文,诗文对照,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温故导学:

1、听写词语。

2、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研讨:

一、出示学习第二个学习任务:诗文对照,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出示诗)1.感受“不言”。

要求: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好朋友分别,应有千言万语,可他们为何不说话? 学习步骤:抓住第2自然段中人物的动作,先独立想想不说话的原因,想好后再与同桌交流交流,在书上作好旁注。(注明不言的原因)2.感受“言”。

要求:(1)思考从第3自然段中人物对话里,你读出了什么?至少答出两点,写在书上。(李白对好友的敬仰、不舍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2)自己练读第3小节至少2遍,记住人物的话,与同桌再练习分角色读,读出情感。(小结:人物的语言传递着情感,今后在阅读其他文章时同学们要学会在言语中揣摩人物之间的感情,全面思考问题。)3.自学第4小节“目送”。

方法:默读这一小节,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体会体会人物的内心,在书上写出你的感受。(伫立、凝视)直接描写李白对好朋友的情谊深,眼里只有他。“杨柳依依,„„”侧面描写,通过写景来抒情。

(五)学生按要求自学。

(六)学习成果交流、展示。.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学案

二.背诵这首诗。当堂训练

写出诗中关键字的意思。

“之” : “广陵”: “故人” “碧空尽”。“辞”: “孤”: “唯”: “天际” 巩固练习:

一.理解下列关键字词的意思。

(1)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誉“的意思: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誉“的意思是:(2)“西辞”你理解吗?

①方法一:看看下面的简笔画,你懂了吗?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西 ———————————————————————————— 东 黄鹤楼 广陵(扬州)湖北武昌 江苏

②方法二:理解“西辞”,你还可以读图,书P138至P139是一个通版插图,你仔细看看,知道什么是“西辞”吗?

回答:“西辞”就是指:。(3)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江面上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为何诗中却说是“孤帆”?谈谈你的理解:(4)自己也试着来品词析句。

同学们,中国的语言丰富,细细品味下面这几个词,它们都有“看”的意思,但也不尽相同,想想它们的差别。

仰望: 远眺: 凝视: 你还能再写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吗? 三.再默写两句关于送别的诗句。

1.。2.。.

第三篇:黄鹤楼送别导学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沙华中

【设计理念】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教学时是先学诗还是先学文,大家争论不少。笔者以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的内容就将诗的意思、意境“还原了其本来面目”。从这个意思上考虑,“文包诗”的教学应该先学文,再学诗。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紧紧抓住“文”的语言,在品味文本语言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从而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情感。教学中,我按照文章的本来顺序,重点依次放在“不愿触动离别情”(第二自然段),“饮酒诚挚话友谊”(第三自然段),“目送天边仍不回”(第四自然段),在品味语言,适度补白,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再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层层推进,渐入佳境,效果良好。

【教学过程】

一、读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朗读,整体连贯朗读。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师问:这八个词语中,哪两个词是写暮春三月之景的?哪两个词是写黄鹤楼气势雄伟的?哪两个词是写李白赞美孟浩然的?最后两个词是写什么的?(既是写江水,又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友情很深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后教师板书“饯行”,并让学生说说“饯行”的意思(设酒食送行)。

【所出示的八个词语是有用意的,一是突出了别景,二是突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三是突出了两人的情深,更主要的是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蕴含其中,同时勾勒了文章的意境。学生在连贯朗读中产生了整体感。】

二、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师:李白为孟浩然饯行,在酒席之上当然要敬酒,可是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却用了“终于”一词,难道这酒杯有千斤重,难道李白不愿意敬酒?你是怎样理解“终于” 一词的?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不愿分别,不忍分别)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师:你从哪里知道他们不忍别?(1)从这段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什么?(无心赏景)如果是在平时,他们在黄鹤楼上会做什么呢?(喝酒、赏景,吟诗,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藏心上”;“他们的心不在景,他们的心全在情”啊!

(2)师:为什么都有意不去触动?(怕引起对方伤感)

【将别时与平时两位诗人在黄鹤楼之上的不同表现进行强烈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离别之情,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的理解和感悟,为学习下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3.指名再读第二自然段后,师:不忍别,终须别。酒还是要敬的,别言还是要说的。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在自己感触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1)读后先组织交流“李白的话”。

①李白是怎样称呼孟浩然的?——“夫子”,这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一连用了六个“您”,李白对孟浩然是何等的尊敬!“兄长、老师”,也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李白曾经到襄阳拜访过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讨论之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这种尊敬之情。

②你还体会到什么情?——敬仰之情。“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孟浩然是个大诗人,写了不少好诗。李白对他十分敬仰,曾写过《赠孟浩然》,出示(在第一课时教师已引导学生进行了初步学习):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 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学生读后,出示译文:

孟夫子,我特别敬爱您,您飘逸洒脱天下闻名。您这一生远离官场,不羡权贵。您隐居山林,常在月色中把酒临风,至于沉醉,或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您清幽芬芳的人品太令人敬仰了,我远比不上您,只能在此向您拱手行礼了。

对照诗和译文,师问:李白爱孟浩然的哪些方面?(风流潇洒、流连山水、不羡权贵、品格高尚)

③你还体会到什么情?——惜别之情。“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有分别就想着再见面,友情是多么深啊!)

再次朗读李白的话。读后,师: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饮下的仅仅是酒吗?这酒中包含了什么?(深厚的友谊、深沉的敬仰、深情的留恋„)齐读李白的话。

【李白的话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深沉。在学生自读自悟后,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深入理解这段话很有必要。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敬仰、惜别之情是学生凭借语言体会到的,而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的感悟更丰满,教学中补充了《赠孟浩然》这首诗,这首诗使学生对孟浩然的了解更形象了,对他们的友谊理解也更深刻了。有了这样的过程,读出情感才水到渠成。】

(2)再组织交流孟浩然的话。

指名读孟浩然的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读后组织交流。

要点有:一是“知己”。(① 说说“知己”的意思。②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哪些共同的地方?——爱饮酒吟诗,爱流连山水,不羡权贵„„)

二是宽慰。(是知己,就是相隔在天涯,也觉得是在近邻,所以不必难过)三是感情很深。(友谊就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对于“知己”的理解是具体独到的,这是两人友谊深厚的原因所在。这是建立在理解李白拜访孟浩然,吟《赠孟浩然》诗基础上的,这个教学过程是实实在在的。】

4.在古典音乐声中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巧对白,真切体验依依别情

学生读了第三自然段后,教师在音乐声中继续范读第四自然段,读后组织交流。

1.“伫立”是什么意思?(长时间地站立)在“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是“依然”,你体会到什么?(已经站了好长时间了,还将长时间地站下去)李白一直站到什么时候?(一直站到孟浩然所乘的船消失在天的尽头,还要长时间地站在那儿)

2.此时的孟浩然在干什么呢?

3.他们相互看着对方,一直到看不见对方了,还在看着,他们的心里肯定有许多话要向对方说。请用你的笔写下来。(分两大组,一组写李白对孟浩然说的话,一组写孟浩然对李白说的话。)

数分钟后,在音乐声中,在教师的语言渲染中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交流。(1)岸边繁花似锦,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望着岸边的李白,心里默默地说——(2)岸边烟雾迷蒙,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白云悠悠,孟浩然望着渐渐模糊的李白,心里默默地说——(3)岸边杨柳依依,李白再也看不到孟浩然了,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波涛汹涌,孟浩然同样看不到李白了,心里默默地说—— 【由李白在岸上遥望想到孟浩然在船上同样的遥望,由外在的遥望想到两人内心的独白,加上古典音乐的渲染与教师语言描述的情境,学生就进入到了送别的美妙意境之中,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这样的体验是深刻的,也是久远的。】

四、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景

1.师:望着望着,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吗?现在来考考你们。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与“依依惜别之情”的“之”意思一样吗?

(2)为什么是“西辞”?(结合第三自然段和地理位置理解)

(3)为什么是“孤帆”?(江上船再多,但在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

3.在音乐声中再读这首诗。适时点拨:烟花三月的时节里,李白送孟浩然去了美丽的扬州,同样爱游山赏景的李白何尝不想去啊,这既可陪伴好友,又能赏景,多好的一件事啊。

再读整首诗,下课。

4.布置作业:课后搜集送别诗,下一周将组织交流赏析。

【“文”学好了,“诗”的意思自然会明白,重要的是检查“诗”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之”、“西辞”、“孤帆”是不能放弃的,特别是“孤帆”一词,有力地突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很有意味。】

【总评】

对于文质优美的文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也是十分美妙的事情。这已成为广大教师自觉的共同做法。但如何让学生读出情感——内心真实的情感?这又是一道难题!笔者以为,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是一条最有效的方法,而产生共鸣的最好方法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这篇课文的教学采用了如下几种。

一是在比较中体验。比如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就让学生比较“平时与离别时”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通过“反比”突出别情;再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比较李白和孟浩然的性格、爱好,知道他们两人在哪些方面是“知己”,在“正比”中突出情深。

二是在想象中体验。比如教学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结合李白在岸边长时间地伫立遥望,想象孟浩然在船上会是怎样,从而理解他们是在彼此相望,彼此留恋。

三是在情境中体验。教师开始就通过八个词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送别的意象性情境,再点明了“饯行”的酒席情境,然后是两人相望的浓浓的离别情境,使学生始终是在情境中学习,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的学习而逐步升华。四是在角色中体验。还是在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写李白或孟浩然内心说的话,在角色对白中增加了情感的体验;还有就是对“孤帆”的理解,学生体会到在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这种情令人回味无穷。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的,相融的,共同起作用的。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了诗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入了佳境。

(本文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3 期,全文计3682字)

第四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案

20、《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送别情深。

二、预习指导

1、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我通过()的方法理解了古诗中的一些词语,如:

三、预习检测

1、学生介绍作者。

2、介绍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3、我通过()的方法理解了古诗中的一些词语,如:

四、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1、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

2、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4、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6、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7、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8、学生试着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此时此刻,李白伫立在江边,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他的心声吧!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实景:黄鹤楼烟花三月

抒情: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流

第五篇:黄鹤楼范文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朝代】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载《黄鹤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鹤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短文《黄鹤楼》两篇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4课时 参入: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阅读理解 1、解释黑体字词。(16分) 州城西南隅()遂以名楼 () 其耸构() 上倚河汉() 重檐翼馆( )坐窥井邑( ) 2、翻译下列语句。(9......

    黄鹤楼--练习题

    《黄鹤楼》检测题 翻译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

    黄鹤楼诗词

    篇一:黄鹤楼等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送盂浩然之......

    黄鹤楼导游词[范文大全]

    黄鹤楼导游词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在游览时为口头表达而写的讲解词。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导游词,欢迎阅读......

    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意,品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 (3)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的乡思乡愁。 2、过程与方......

    最新黄鹤楼导游词[本站推荐]

    最新黄鹤楼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官港小学:张冬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 禇翠萍 学习目标: 1、参考书下注释和教师适当点拨,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