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诗词

时间:2019-05-15 04:4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鹤楼诗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鹤楼诗词》。

第一篇:黄鹤楼诗词

篇一:黄鹤楼等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处为:搴手换足】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处:王干】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莽莽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宋之问

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

岳飞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

陆游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范成大

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白居易

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刘禹锡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王维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醉翁亭记》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野芳桤似柳,江霁雪和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夏风多暖暖,树木有繁阴。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篇二:黄鹤楼等诗词赏析 【解题】

黄鹤楼,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旧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俯瞰江汉,极目千里。旧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崔颢《黄鹤楼》是诗人登楼抒怀之作。格调优美,最为传诵。传说李白见此诗,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都是模拟这首诗的。【注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已经。乘:乘坐。去:离去。指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副词,只,仅。余:剩下。○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描绘登楼所见景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寄寓故土之思。【古诗今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

【赏析】

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暝:日落,夜晚。2.空山:幽静的山。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也指竹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本人。11.留:居。

12.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

1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1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它春芳消歇,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15.全文中心: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 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古诗今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变得更加清朗空旷,秋天的傍晚,天气也格外的凉爽。皎洁的明月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银光,清清的泉水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竹林深处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衣归来的农家女;莲花摇动的地方,那是沿流而下的打渔的小船。任凭春天的芳菲随着时令消逝吧,秋色如此令人流连,我自可留居山中。

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李白《送友人》篇三:毛泽东诗词黄鹤楼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第二篇:毛泽东诗词黄鹤楼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第三篇:崔颢《黄鹤楼》试释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崔颢《黄鹤楼》试释中国古代文学-北大中文论

坛 www.xiexiebang.com.co...崔颢《黄鹤楼》试释 崔颢《黄鹤楼》试释

廖钟庆

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盛唐时代诗人崔颢的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记述他登黄鹤楼触景抒怀的作品,而所抒的明确地便是思乡的情怀!《唐诗纪事》里记载说,传说李白游黄鹤楼读到这首诗后大为佩服,曾慨叹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最后是李白“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而传为佳话。也许李白游黄鹤楼时果曾试作七律,欲与崔诗一较短长,而终未能成篇,才作此叹语。这可由李白的《鹦鹉洲》诗与一年多后写成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跟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的风格近似去确认这一点。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奥妙能令诗才盖世的诗仙李白也为之折服?甚至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更推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但是,依照现在的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实在看不出其中的奥妙在那里!

二、先说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现在的湖北武昌蛇山的黄鹤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而有史籍可考的已三十多次,最后一次为大火所毁是光绪十年(1884年)。1957年因为筑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黄鹤楼故址,并将楼前塔迁往附近的高观山。1981年在距故址约一千公尺之遥的蛇山西端高观山西坡现址重建,1984年岁末落成,距上一次黄鹤楼被毁正好一百年。古今诗人题咏的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崔颢这首七律和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宋代陆游的《入蜀记》卷五上说:“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费祎又名费文祎,是三国时蜀人。《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二所记大体与陆游所记相同。《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也许陆游的《入蜀记》有所取材于它。但《南齐书》州郡志下则说黄鹤仙人是指仙人子安,而《报应录》则记载辛氏沽酒获仙人之助致富的故事,最后仙人跨黄鹤乘云而去,辛氏建楼于此,名为黄鹤楼,这又是不同的故事,而此仙人便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中的吕洞宾。然而乘黄鹤飞去以及仙人或成仙则是不同版本故事的共同处。原址的黄鹤楼由于在蛇山黄鹤矶上,居高临下地可俯瞰江汉,极目千里,陆游《入蜀记》说“号为天下绝景”可能是有点夸张,但毕竟楼建在高处而又面向着滚滚大江则属于登临的胜地殆无疑义。以下我便采用陆游《入蜀记》把仙人说成是费祎来试释这一首诗。

三、我以前是这样讲解这首诗的:诗人崔颢来到黄鹤楼,首先他是从楼下往上看,他抒写了那“一去不复返”的“昔人”与“黄鹤”以及抒写了在这座遗留下来的黄鹤楼与黄鹤楼上历千载仍“悠悠”不停地飘浮着的“白云”。当然,从三国费祎的时代到盛唐开元、天宝间崔颢的时代也只不过五百多年而已,但黄鹤楼还没在这黄鹤矶建造之前,白云不也是在这上头悠悠不停地飘浮着?这种从逝去之往古以来今并指向未来去彰显出时间之无尽,更着“空”字,显然是由这一去不复返的昔人与黄鹤此不存在的“虚”以及悠悠千载仍在这眼前的黄鹤楼与黄鹤楼上飘浮着的白云此具体的“实”-这一虚一实的对比而形成的心理的落差去引发出内心的“怅然若失”的客观描述,这种怅然若失的感叹是预为结尾的乡愁蓄力,写作的方式用的是步步进逼的方式向着这怀乡主题收摄。到了登上了黄鹤楼居高临下俯瞰,极目楚天所见的空阔景物,在晴空万里下,隔江汉阳城的树木就历历如在眼前,视线之所及便顺着这绵延的空间更沿着滚滚的江水向下游伸展到绿草如茵的鹦鹉洲。这种空间的无穷地向四面拓展开去,并不能停下来,竟乘着诗人想象的翅膀,借着这夕照残阳的余晖那一点子光亮的引领下,直奔向诗人崔颢的故乡河南开封-汴州!这种写法,在诗词中,恐怕当推宋初镇守西北边陲陕西延安的“龙图老子”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最多层次而曲折-“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他步步写秋景,情思便步步顺着这边城的秋景逼向他的故园苏州!“黯乡魂”便是这步步进逼而要导向的主题,一点出后便把全幅边城的秋色收摄无遗!当然,词的抒情方式绵密曲折而层次繁富与诗的温婉含蓄究竟孰为高下恐怕只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已。但是,范仲淹在他的这一首词里所用的写作的方式显然与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是相同的,而崔颢更使用了“日暮乡关何处是?”这一设问的方式,一下子便把前面时间之无尽伸展与空间之无穷开拓引向于对故乡的想念中,黄昏时分,速鸟归巢而顿兴游子思家的情怀,“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是王仲宣《登楼赋》里的感叹,然而弥漫在江上的蒙蒙的水气却使故园望断无寻处,他用了一个“愁”字来回答这自我设问,同时也把整首诗的意旨完整地收摄于这个“愁”字而无所遗!这种将外在的、客观的时间之无垠与纵深以及空间之无穷与广袤使之完整地收摄于内在的、主观的心灵之真实感受-乡愁,也许就是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所说的“气势雄大”吧!也许我以上的讲解还算能代表一般对这首诗的主流看法。但是,光是这样便能让李白佩服这首七言律诗吗?这样就能被严羽推尊为唐人七律第一吗?恐怕我们很容易在唐代两位七律大家杜工部和李义山的七言律诗里各找出五首比崔颢这首七律更让我们叫好的作品来!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是李白并不擅长写七言律诗,所以才会“无作而去”。但《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七律吗?李白不爱写七律是事实,并不是不能!他那横溢奔放的才情本就不喜欢绑手绑脚的律诗,尤其不爱七律,这可以从他的全集中极少七律可证,非不能也,不为也!你看他那首《登金陵凤凰台》诗,很多评论诗词的人都认为比崔颢的《黄鹤楼》优胜呢!但是,宋朝的严沧浪为什么不说李白这首诗是唐人七律第一呢?我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必定有别的解法。让我们先看崔颢这个人。

四、崔颢(704?-754)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下文苑下与其它诗人合传,《旧唐书》上说:“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适官达自有传。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蒱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屡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新唐书》所载大体相同,只增加“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去。”一段,(李邕是当时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留下的名言有:“学我者死,似我者俗。”而闻名后代。)整体来看,可见他是一个爱赌博,爱喝酒,好色而又动不动就休妻的大男人,尽管有文才,但也就如《新唐书》所说的“有文无行”的诗人!并且他早期的诗作多半就像“十五嫁王昌”那种轻薄尘下的风格而已!但是,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可见他诗风丕变是从军边塞之后的事。现存的《崔颢诗集》一卷共有四十三首诗,只有几首艳体诗,风格浮华而内容轻佻,殆为早期诗作无疑。除了《长干曲》四首五绝是江南民歌风格外,大多写边塞戎旅的激昂感情及对和平的热切企望,而《黄鹤楼》诗展现出的登临怀乡的深刻感情应属他后期的诗作。可见边城艰苦的戎旅生涯的体验确能一洗大城市(汴州是大城市)浮滑少年的习气,而战争必带来死亡,这又让人对人生的偶然与不确定和无保证产生了对生命的困惑。开元后期他出使河东军幕的真切体会,与天宝后仕途不顺畅与远离家园的落拓飘泊,都驱使中年的他面对了人生更深刻的问题。《黄鹤楼》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五、对诗人崔颢有了基本了解后,就能进入较深层次去探究这一首诗。这首诗的主题是由登临而引发怀乡之情是第一层意思,然而隐藏在这主题之外,却是仙人的无限生命与一般人的有限生命的对照而引发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所带来的困惑,这便是第二层意思,也是这首诗的深层的意旨。乘黄鹤而去的“昔人”-费祎,照我们对仙人的基本了解,他不像我们一期的生命有一个终结点,显然他在时间上是拥抱着永恒,他就是那样乘着黄鹤冲出了白云向着仙乡飞奔!崔颢来到黄鹤楼前只见到黄鹤楼楼顶上悠悠无尽的白云在飘荡着,仙人所居的仙乡是否就在这白云的背后?他内心迷惑并且带着轻轻的失落与惆怅登上了那三层高的黄鹤楼,他在高楼上极目眺望所见是汉水汇流入那“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的滚滚长江。然而见证了时间的消逝的不单是诗人崔颢而已,隔着大江对岸汉阳城滨河的树木似乎更早就在崔颢来此之前已在见证着时间的消逝,下游鹦鹉洲的无情芳草亦然!生命真是一个奇妙而令人难以掌握的东西,树木恐怕就是具有生命现象中活的最长的一种存在,而无情的芳草也展现了它顽强的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管它是“一岁一枯荣”,但它的生命却是顽强的。而人呢?恐怕就是汉代人的挽歌所唱的一样如“易晞”的“薤上朝露”,“人死一去何时归?”这不正是崔颢的困惑?人的生命就是如此的脆弱,死后归向何处?有一个新的开始吗?在崔颢的时代,天台宗,华严宗,甚至禅宗都已大盛于时(禅宗的六祖慧能于开元元年圆寂),生命里的“常”与“无常”、轮回之说等恐怕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每一个人,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假如真如佛教所说的有下一期的生命,那这继起的生命又会从什么地方开始?“日暮乡关”,这太阳跑了一整天不也就是一个明显的象征?它总向着西方奔驰,明天它又在东方升起来。但是人呢?人走完生命的全程后他又归向何处?有一个新的开始吗?不单止如此,那不尽而滚滚东向的江水之恒流,汉阳城沿江的树木与鹦鹉洲茂密的芳草之恒绿,以及那亘古迄今的日出日没之不变,这些现象似乎都在暗示着一样事实-常。但是,为什么人的生命却是这般的脆弱?这般的不确定-无常?而“乡关”的意思却只有一个,说的就是故乡。“庾信位望通显,长有乡关之思。”见于《北史》。《梁书元帝纪》:“瞻望乡关,诚均休戚”。《陈书徐陵传》:“萧轩靡御,王舫谁持?瞻望乡关,何心天地?”隋孙万寿诗:“乡关不再见,怅望穷此晨。”跟崔颢同时代的岑参诗:“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袗袖泪痕斑。”所引的“乡关”毫无例外地都是故乡的意思。但是,故乡的意思不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开始的地方?假如佛教的教义可信的话,六道众生的生命总在那里生死流转不息、轮回不已,那么,下一期的生命(假如还取得人身的话!佛教说:“人身难得。”)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开始的地方吗?那一个开始的地方不就是新生命的故乡吗?它又在哪儿?站在黄鹤楼上、在丽日当空下、面对这东流的滚滚大江、眺望着对岸的树木和下游的芳草,被这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的崔颢,他渴望知道答案又在那里?然而他的内心却正像夕照余晖下江上蒙胧的水气一样的凄迷而不确定!这种从仙人的无限生命与我们的有限生命的“常”与“无常”对比而引向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转进到对一期生命的结束与下一期生命继起之“乡关何处”的设问,谁又能说出一个精确的答案?有限生命这种存有,依海德格,这些问题是个有意义的问题,问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泄露他的有限性。而无限的存有是不会问这种问题的,因为这些问题跟祂的无限性是自相矛盾的。但是,这些问题除了困惑着崔颢,让他苦恼-“愁”之外,不也让我们同样的困惑?同样的苦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想除了有表层意义故乡的思念之外,应当还含着一个深层意义对生命本身的终极关怀,必如此,才能让诗仙李白叹服!才可获得严羽推尊为唐人七律第一!也许我这样进一步去解释崔颢的这首七律,仍算能依循着崔颢生平际遇,和创作这首诗的心理背景,以及当时的主流思潮,与紧扣着文字本身去解说。当然,这必须对“乡关”有崭新的体会和佛学思想已在当时的一般人的内心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一确认下才可能。诚然,一般人是仙佛不分的,我相信崔颢亦然!不要说崔颢,就算是现代的人,对佛教是无神论这一客观事实,究竟又有几个人弄清楚?那就更不必说天台、华严、禅宗等深微思想了!

六、最后,我也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这两首诗稍加比较以结束本文。首先,让我们来看这首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依据唐宋典籍所载,凤凰台之兴建,唐释道世的《法苑珠林》说:“白塔寺在秣陵三井里。晋升平中,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但是,宋代张敦颐的《六朝事迹》则说:“凤台山,宋元嘉中(指南朝刘宋)凤凰集于是山,乃筑台于山椒,以旌嘉瑞。在府城西南二里,今保宁寺是也。”《方舆胜览》所记大体与此相同,并且具体指出“凤凰台故基在寺后。”至于李白的这首诗,也是前四句写怀古之思而引出今昔兴亡的感慨,后四句由当前的开阔的景色进而写浮云蔽日望帝乡而不见之情。由时间空间之无穷拓展步步逼向主题-愁”,既有虚与实的对照,也有常与无常的比论,灵禽选的是凤凰,同样的长江,有云也有日,崔颢见不到故乡而愁,李白则见不到帝乡而愁,最有意思的是不仅用韵相同,而且最后两次押韵连用字也一样-“洲”,“愁”!但是,李白这里却少了个仙人,似乎大为失色。然而我们看看他在长安曾写下的那首唐词《忆秦娥》,看看秦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凰事及秦穆公为筑凤凰台事,以及“一旦,夫妇随凤飞去”的故事(见《列仙传》),并且在《李太白全集》乐府卷六中有《凤凰曲》与《凤台曲》二诗俱歌咏弄玉与萧史吹玉箫登仙事。恐怕李白便是在金陵凤凰台借题发挥了!“长安”也可以是双关语,除了帝都之外,当然也可以理解成生命的“永恒安顿”处!这样看的话,你可以看出来李白当年游黄鹤楼不能成篇那种苦闷,而终于在金陵凤凰台得到了感情的澈底宣泄!从李白这首诗写成来看,显然难度要比崔颢的《黄鹤楼》要困难得多,因为《黄鹤楼》诗写在前面,把意思都设死了,也真有李白那种不服气的精神才会有这一首诗!但是,从这两首诗立意的原创性去看,李白是不如崔颢的。假如我以上对这两首诗的了解为不误的话,那么,后代很多在黄鹤楼题诗取笑李白的“所谓诗人”就真是皮相之见了!也可见真能读通前人的一首诗亦非易事!中国韵文中写登临的好诗好词多得很,而王国维先生独钟情于太白的《忆秦娥》,他在《人间词话》里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读完崔颢这首《黄鹤楼》之后,你还同意他的说法吗?

写于2001年11月我很谢谢我的太太谢文瑛在本文第五段解释原诗时我本来是用“烈日当空下”,但原诗并不支持烈日,因为没有任何季节的表示,后改为“朗日”,定为“丽日”是她的提议,最后的定稿是:“在丽日当空下”。去年十月写完《谁是人间的四月天?-与梁从诫先生商榷兼论徐志摩与林徽音的关系》一文后枫叶已开始变红,也许写得太投入,该文写就后竟一直困在徐林悲伤的诗作的氛围中,久久不能去!幸好十一月有一星期的假,我便花了四天半把崔颢《黄鹤楼》试释写出来,一下子我就从现代返回到唐代。黄鹤楼一文构思已有十多年,前年暑假回港便把相关资料带回来,终于把它写成!十二月又把《登鹳雀楼》试释写出,过一阵子再在这儿张贴,请各位指正!我把黄鹤楼一文也用楷体pdf档放在学校的网上,连结如下:http://www.modersmal.lund.se/sidor/spraksidor/lsimp.pdf繁体的连结是:http://www.modersmal.lund.se/sidor/spraksidor/ltrad.pdf[ 本帖由 chliu 于 2004-4-5 15:30 最后编辑 ]UID 9 帖子 4220 精华 57 积分 4732 阅读权限 102 在线时间 767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2-3-17 最后登录 2010-8-12 查看详细资料TOP

第四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用一个故事再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境。诗话互照,古诗是故事的浓缩,故事是古诗的扩展。

教学思路

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先通过对古诗的设疑,再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层次阅读,在自读中自悟,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和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背诵古诗。2.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古诗,学会抓住重要词句进行品悟和交流的方法体会文本内涵。

3.能够体会朋友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谊。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深入文本。

教学过程

导入:引读质疑

1.师:同学们会背古诗吗?在你们所背的古诗中有描绘送别的吗?请哪个同学给大家背一背。(学生背送别诗。)预设一:(没有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师这里也有一首送别诗:出示古诗。预设二:(有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刚才有同学背诵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

2.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

师播放配乐古诗朗读。

师: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朗读哪种比较有味有感情?

师:因为大家对古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如果理解透彻了,你一定也会读的很有味道。

3.大家看一下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学生质疑。)

预设一:可能会提出很多,甚至每一个词语都会被提到。预设二:提问的人很少。(老师设疑:如,题目是什么意思?“之”怎么解释?“广陵”指的是哪里?“烟花”什么意思?“下”什么意思?等。)师:这些问题老师都不用讲,只要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黄鹤楼送别》,就会解决了。

(师板书课题)二 初读: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诗文对照,看看哪些语句是写诗句的意思的,并作出标记;

(3)边读边画,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如重点字词,不理解的地方等。(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读。

(学生分段读)相机正音。

解释重点词语。

预设:饯行、依依惜别、誉满天下、伫立、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方法举例:饯行。围绕“饯”的偏旁,理解词义,与食物有关,学生说出词义:设酒食送行。)

(词语理解让学生动手查字典)三 细读:体会诗意

1.再读课文。出示新的要求:

(1)读1-3小节,找出具体写1、2两句诗的句子;(2)读第4小节,找出具体些3、4两句诗的句子;(3)边读边画,边画边读,直到弄懂诗的含义。(学生按要求读书)2.出示古诗1、2句。

(1)指名读写1、2句诗意的句子。(学生回答)

(2)对“故人”、“西辞”、“烟花”、“下”提问。

(学生分别解释)

(预设:故人,老朋友,文中指孟浩然;西辞,东去扬州,向西辞别;烟花,烟雾迷蒙,繁华似锦;下,江水由西向东,顺江而下)(3)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练习)

3.出示古诗3、4句。

(1)指名读写3、4句诗意的句子。(学生回答)(2)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练习)4.对孤帆设疑:“孤帆”什么意思?难道浩大的长江上只有一只船、一片帆吗?谁能联系“伫立”“凝视”来思考一下?(学生思考)(指名说)

预设一:李白心里想着老朋友,眼里只看到朋友的船。预设二:朋友走了,李白心里感到孤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出示: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这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仔细读一读,感受一下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的魅力,以及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感。(学生自由品读)四 精读:进入情境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古诗的理解,相信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就会不一样了。试一试,能不能读出一些味道来。(学生自由有感情读古诗)

2.播放音乐,指名学生读,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析。3.出示课本插图。

师: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正在江边为他的好朋友孟浩然送别,想像一下此时两人的心情,试着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能不能读出他们的内心感受。我们停一会找两个同学到前面来表演一下。(学生自由练习)4.推荐学生表演。

(学生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比如加上双方的称呼、动作等)

5.现在,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李白,你正伫立江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学生有感情读古诗。)我们不但会读,还会背诵。(学生齐背)

6.大家能把古诗的题目的意思说出来吗?(学生解题。)

预设:之,到;广陵,扬州。五 作业

出示图片:窗外一轮圆月,一人站立窗前望月。

师:转眼间到了中秋节,李白又想起了远方的好友,此时内心澎湃,他有很多话想对好友倾诉,可是只能寄语明月。揣摩李白的心境,把他想说的话写下来。

第五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相应成趣,旨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诗文对照学习,求融合,不割裂。让诗成为学生进入文章的桥梁,促使他们在文章中探究与发现“诗的痕迹”,扮演文中人物进入诗的意境,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练说,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深一层地了解这首诗的成诗过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b、评价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 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

下载黄鹤楼诗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鹤楼诗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当年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

    黄鹤楼导游词

    黄鹤楼导游词 黄鹤楼导游词1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一路上辛苦了,我是你此行的黄鹤楼景点导游,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小张,很高兴能在这风各日丽的好天气陪同大家一起畅游江南三大名......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学习课文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黄鹤楼送别

    教学时间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呢,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做《黄鹤楼送别》,请看老师写的课题。(板书课题)鹤这个字笔画比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结构要紧凑些。鸟这......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潍坊市奎文区樱桃园小学 张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学案

    黄鹤楼(崔颢) ————主备人:杨新国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在赏析基础上,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 目标2、3。......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1、2两个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