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0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诗。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3.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明白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

3、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齐读)。

4学习生字:佳(横多的字写时要注意:距离要相等,长短有变化)、倍(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谁来读这首诗?

3、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自读要求。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⑴、出示词语:重阳节、茱萸、思念,指导学习。

(师: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习汉字不光要知其音,还要悟其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他们。)

⑵、出示句子: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学习生字词、做动作理解“扶老携幼”,指导朗读。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自学生字词,指名朗读,师范读。

4、指导写字。

⑴、刚刚生字宝宝们在诗句中大家都认识,现在他们一个个单独蹦出来了,你还能叫出他的名字吗?

⑵、(师:汉字我们不光要知其音,悟其义,还要观其形)出示生字,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的注意点。⑶、师范写部分生字。

⑷、生描红,临写。(孩子们:提笔写字即练字,抱着这种态度来写字一定会把字写好的。)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学习总结课文内容的方法,适时板书。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⑴、(板书:王维)简介王维。

⑵、15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如果是你,别说是两年,两个月不见你父母亲人,心里面是什么滋味?(指名说)那就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⑶、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谁能读一读这句诗?(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和“异”最能表现王维内心的悲凉?请你再读给大家听。⑷、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现在你们就是那个孤独的王维,让我们一起发出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

2、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如此年轻的王维独自一人客居他乡,凄苦孤寂与其相伴,这叫人怎能不思念自己的亲人?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板书:思念)尤其是当逢年过节时,这种思念的心情就更加强烈。这不,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⑴、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节日的?(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⑵、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很高兴)哪些词语让你感到高兴?(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⑶、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我感到特别高兴)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

⑷、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指名读。)

⑸、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对比,体会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3、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读。

(师:千家万户登高游玩,此时此景何其相似,王维看在眼中,叫他怎能不想起以前和兄弟欢聚的情景,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读。)

过去,他是怎样和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

相聚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愉快,可现在他们还能如此欢聚吗?文中的哪一个词给了我们答案?(天各一方)(简笔画画华山,板书华山)

回忆着与兄弟们共度重阳的画面,此时的王维还想到了什么?(师:高高的华山虽阻挡住了王维与兄弟们的欢聚,却阻隔不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板书:兄弟)

4、过渡:孩子们,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他还想到了很多很多,文中的一个词就写出了王维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引出“思绪万千”)。

(师:是啊,千思万绪,万千思绪都融入了王维的这首诗中。)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一读诗。

(师:千家万户合家团圆独王维一人漂泊他乡,思念孤独与其相伴,读:)学生再读诗。

(师: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浓浓之情全都浓缩在这28个字里。读)学生三读诗。

四、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走进了王维的心里,品味了他的孤独、思亲之情。思念是一杯苦涩的茶;思念是一封绵长的信;思念更是一首诗,下节课我们再来品读王维的这首诗,体会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PPT出示)

(1)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父母听,感受与家人团聚的温馨之感。

(2)搜集以“思念”为主题的古诗、文章、歌曲等,下次来交流。

板书设计:

王维

华山

兄弟

思念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文辞优美,简洁。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什么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什么?”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角色体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学课时] 1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师生齐读)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你能读准确吗?(1)出示第一组词语: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 “重”“携”“兴高采烈”

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学生说)这是多开心的事啊!让我们用开心的语气读一遍。(师手指第一组)(2)出示第二组词语: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

“思绪万千”:你读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词语。

3.过渡:(师熟练地说)重阳节是多美好的节日啊(手指幻灯片面对大家),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有一个人却和家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是——王维(齐说)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一)独在异乡为异客

1.你了解王维吗?(知道)指名说,唐代大诗人。你是怎么知道的?(不知道)文中第一段就告诉我们了,请你打开书找一找。指名读。

2. 生讨论:出示: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什么时间离开家乡?(15岁)到哪里去?(到京城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重读),中间还隔着高高的(重读)华山,(板书画华山)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王维在华山的西面,这不是他的故乡,而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板书:异乡)。像他这样离开家乡来到别的城市就是在异乡的一个——(板书:异客)他们真是:(板书:天各一方)。(4)此时的王维一定感到很——孤单。像他这样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外地多——孤独啊!——板书:独。

你能读好第一自然段吗?指名读,齐读。

小结:而年少的王维离开家乡已有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和爸爸妈妈见面,他不能和兄弟在一起玩耍,这真是——(板书:独在异乡为异客)补齐板书:在 为 3.指导诵读:你能读好这一行吗?个别读(读时划出斜线:独在/异乡/为/异客)点评:(1)你读的很准,把节奏读出来了。(2)读得很好,读出了韵味。

(3)从“独”这个字我听出了王维的孤独,(“独”板书加点)从“异”这个字我也听出了一个异客的独单。(“异”板书加点)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1.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正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这真是个美好的节日,像春节、端午、重阳这样的节日就可以把它叫做——(加点:佳节)2.看!师(逐一出示图片和对应的词)出示“唱歌跳舞”问:这是在()?

出示“登山”问:这是在()?出示“喝菊花酒”问:这是在()?出示“吃重阳糕”问:这是在()?

3.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我们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出示课件填空:重阳节到了,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热闹极了。)

4.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种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请你拿出笔来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指名说。

(课件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热闹”变红。)(“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变红)听了他的朗读有没有感受到大街上热闹的情景?

“扶老”(师做动作)“携”(师做动作)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平时你的爸爸妈妈带你去瘦西湖玩过吗?这就是兴高采烈。

指名读(齐读全句)再次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

5.过渡:看到人家欢度佳节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想想自己(指黑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更加)是啊!更加思念亲人就是——(加 点:倍)你能把这句的意思说出来吗?

6.指导朗读:佳节并不只是重阳节,还有春节、中秋节等。谁能读好这行。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

点评:

1、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不到思念之情。

2、我能感受到你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三)第三自然段。

1.王维看着大家热闹的情景不禁想起以前和亲人一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2.师范读第三段。

边听边想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生答(出示:以前„„高兴啊!)(1)想到兄弟。重阳节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头插茱萸)指名说。为什么头插茱萸?(出示图片:茱萸)

师补充:茱萸是一种很香的草,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登高、插茱萸,传说可以辟邪。他和兄弟们插茱萸也希望给对方带来好运。还会干什么?(手挽着手登山)

(2)(师拉着两个学生的手)手挽着手聚在一起登高远眺,可见兄弟的感情多好,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3.可如今(手指简笔画)王维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出示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1)“„„”(变红)。大家看这个符号是——省略号。在这里是一声长叹(哎!)现在是重阳节,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出示填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不能。(指名填空)

(2)点评:是啊!如今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吃重阳糕,也不能手挽手登高远眺。诗人想到了很多很多,(换课件)所以用了省略号,从“······”读懂了什么?(思念)

(3)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指两名学生读。评:听出你想了很多。

4.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看,(出示:兄弟图)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这就是——板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 读好好这行,指名读。

是啊!他的兄弟也在思念他,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6.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齐读。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又到了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生说(“思绪万千”字体加粗)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板书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次有感情的读诗。3.指导背诵。

“忆”更能感受到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配乐诵古诗。),齐读。

指名读:谁能读好这首诗。此时此刻,加入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看着远处,你无限深情地吟诵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让我们一起当一回王维,此时我们已经站在山坡上(手势起立)眺望着遥远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站)

4.听,人们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变成一首动听的歌曲(播放,带着学生轻轻拍手)有些同学听着就唱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唱一唱。(再播一遍)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佳句,现在,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交流。2.老师出示:

《静夜思》《夜书所见》

五、课后作业:(出示)1.读一读,默一默。

2.读一读,背一背。王维还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如《相思》,这是一首表达对朋友眷恋之情的诗。出示《相思》大家读一读。

3.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可以是思念家乡的,也可以是王维其他的诗,你可选一首写下来。

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华

(西)长安 山 家乡(东)[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活动,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单纯的初读词语变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吸收,也就是在弄懂意思的基础上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通过通过说这一句话明白课文大意。再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写诗前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在理解“天各一方”时,考虑到三(6)班学生平时课堂上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不太积极的特点,我采取了由图直观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介绍王维,再介绍王维当时实住地和家乡所在地隔着一座高高的华山(画出图),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很轻松的感受到离家之远而产生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 6 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动情诵诗,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老师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海口第十六小学

王萍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文最大的亮点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内涵及意境均通过课文表述出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古诗的教学和课文结合起来,展开一一对应的教学。

备课中,我将本堂课的目标预设如下:目标

一、能把每一行诗和课文内容对应起来,并且读顺课文;目标

二、能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读好课文;目标

三、能准确地朗读古诗,读出停顿感、画面感,并能够背诵。总体上,是按照读顺课文——读好课文——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主线进行的。相应地,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安排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一为诗文建立联系,读顺课文;二为借文理解古诗,读好课文;三为由读到背,内化理解。

在教学第一个板块诗文建立联系,读顺课文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古诗和课文之间建立联系。上课伊始,在通过指名分别朗读课文后,我出示了如下教学任务:1.轻声读课文,体会诗和课文的联系;2.默读课文,找出每一行诗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个小节;3.自由读——读一行诗,读一节课文。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依靠

一方面鼓励他们自由朗读,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巡视,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适时地予以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基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稍个别存在困难,经过老师的简单点播,学生就能够理解。

教学第二个板块——借文理解古诗,读好课文,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一一对应着学习。如第一行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和课文第一小节连起来学习,抓住“独”感受作者王维一个人的孤寂,抓住“15岁”“两年”体会作者离家年龄小、离开家远的现实情景,学生联系实际,很容易引发自己的共鸣,学生朗读起来也就自然会流露出思念之情。同样地逐一学习二三小节,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得比较到位。遗憾的是,在二三小节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没有朗读出情感的起伏。如第二小节,学生的朗读未能呈现出人们过重阳的欢快和王维自身的孤独,没有一个情感的对比在朗读中体现。

第三板块、由读到背,内化理解,主要是由学文转移到学古诗。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遵循着由读到背的顺序。在读的过程中,又涵盖着要求的逐步提高。在学生自由读,读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第一个要求——有停顿。读出了停顿感之后要求提高——读出画面感。这一处,教师通过“独”“少一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能够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在这三处读中,我有意识地叫了同一名学生来朗读,而这名学生的基础在班级处于中下游。通过这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孩子在朗读上的进步。当学生能读流利、读出停顿、读出画面感了,我再引到背诵的层面,这样子,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背诵已然水到渠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主要是通过气氛的营造,语言的感染来和孩子读文、品诗。还有做得较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说在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范读,在画面想象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来说出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这些不足之处对于今后我在教学文包诗的类似课文时,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重:第二笔横要长一些。采:第四笔应是撇。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五、作业 1.朗读课文。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分自然段讲读。(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3)小结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业设计:

搜集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古诗。

第五篇:苏教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计划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计划

集体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集体备课就是年级组内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并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年级内语文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结合以往集体备课的经验,特制定本年级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要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工作目标:

1、每周开展一次业务学习活动,在本组内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之风,共同提高本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

2、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抓紧课堂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组织年级组内老师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内涵。

三、集体备课制度

1、集体备课由三年级语文教师参加,由组长根据教学内容做出相应安排。

2、主备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书写教案,宣讲时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系统规范,条理分明,讲解清楚。

3、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应阅读主备教师教案,并对教案及主备教师的宣讲提出意见和建议,做出评价。

4、主备教师和其他教师均应认真对待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准备充分,发言积极,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工作及措施:

1、组织本年级老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课改精神,认真研读各种教育理论书籍,撰写学习心得。

2、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经历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

3、认真做好年级内学生的提优补差工作,尽量照顾好班级内的学困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下载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内容与学情分析】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富有奇丽色彩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

    2018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读文中逐步理解......

    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培养学生......

    小学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全校刚刚进行了古诗文检测的活动,你们还记得这句诗吗?(——记得)。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里有三个生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温度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 沈燕琴 教材浅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