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春季版)《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都听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吧,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吗?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赵匡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建立北宋政权以后的巩固措施。讲授新课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事件 教师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
教师归纳: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北面,是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南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另外泉州、漳州也有一些小的割据政权,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
板书:“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
教师设问: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必然性 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设问:宋初的统治者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 课件展示:措施(1)、集中军权 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杯酒释兵权”
请一位同学用生动的语言给大家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B、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C、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教师讲述:改组后禁军统领权归属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简称“三衙”、“三帅”。他们分统禁军,互不统属。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D、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 教师讲述:枢密院调兵要奏禀皇上,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2)集中行政权
A、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分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B、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立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4)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讲述:措施我们分析好了,那么怎样来评价这些措施呢?评价事物一般都要从两个方面 来分析,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下面我给大家一段时间大家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和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并举例说明北宋的哪些措施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教师讲述:北宋通过一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此外,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也起到了强 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重文轻武政策 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师提问:北宋为什么会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难道北宋不重视军队防卫吗?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阅读课件“为什么?”回答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教师设问:北宋的科举制度有了哪些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设问:怎样评价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发展? 总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第二篇: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 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原因和结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3教学准备
1.下载截取视频:纪录片《陈桥兵变》 与《杯酒释兵权》片段。2.制作课件《北宋政权示意图》 《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4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的综合法。5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百家姓》片段。只截取前四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教师提出问题“这段文字出自哪本书,为什么赵姓排在第一位?”如果学生回答出来,教师则继续新的内容,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则适当补充,这段文字出自《百家姓》,该书中赵姓排在第一位是 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
教师:这个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来了解。学习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课件或板书展示)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陈桥兵变》,如无条件可阅读教材第 37 页的小字部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出处:21教育名师】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和教材上的内容,大家是否知道陈桥兵变之后成立的政权的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学生回答: 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 南开封)建立宋朝。
教师课件展示《北宋政权示意图》,让学生找一找北宋的疆域范围和北宋的都城,并适当补充北宋称呼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今天所学习的朝代是北宋。【版权所有:21教育】
教师进一步讲解:陈桥兵变中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黄袍加身”,赵匡胤通过兵变这种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是否能够稳定住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由此导入下一子目。21教育网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课件或板书展示)1.历史背景
通过继续观看《北宋政权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当时北宋的统治区域与唐朝相比有哪些变化?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当时北宋的情况并不乐观,与唐朝时期的大一统不同,北宋政权周边存在着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所以北宋的形势并不安全。
教师提问:陈桥兵变有没有什么危害?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总结,危害就是武将专权,这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也是导致五代十国**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解决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宰相赵普的献策,进行汇总,从赵普的话中学生归纳出:第一,集中军权;第三,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政权。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具体措施
(1)军事上,集中兵权。
教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将的权力。(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杯酒释兵权”,进一步了解该事件的经过。)教师:中央设置枢密院,代替原来的机构管理军事。地方上将强壮的士兵调入中央军队禁军,地方不得另行征兵。
(2)行政上,集中行政权,加强皇权。
教师:中央设置政事堂管理政务,设置三司管理财政,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地方上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即知州知县,由皇帝统一任命。
(3)财政上,集中财政权于中央。
教师:地方设置转运使,收地方财政于中央,只留少量收入给地方。
教师分析:这些措施对于宋朝中央政府的统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想一想它们是否存在什么弊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进行补充和汇总: 军事措施的危害是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削弱,尤其是地方抵抗外敌的力量薄弱。行政措施的危害是设置的大量新机构新增了很多官员,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各种机 构职权混乱,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措施的危害是财政收归中央,地方没有财力解决当地的各种问题,加大了人民的负担。
教学活动:编写《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进一步强化对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学生自己先进行总结,教师提醒学生图 示可以用不同的样式展现,并选出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最后教师可展示已经准备好的例图让学生观看。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课件或板书展示)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39 页的小字部分,教师提问:针对文中提出的情况,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重文轻武。教师继续提问:宋朝实施的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1)重文教:中央和地方均重用文臣,科举制度日趋完备。(2)轻武事: 抑制武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施重文轻武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继续削弱武将权力,保证了宋朝的政权稳定;对于文人的重视,让北宋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得到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硕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不利影响:由于对于武将的过度压制,整个宋朝经常遭到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最终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王朝的崛起,这个王朝就是宋朝,北宋的中央集权措施让其快速地巩固了政权,而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让宋朝成为一个文化繁荣但是军事积弱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情况,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学习。
教学设计后记
1.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的一些基本素养,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各种历史素养。
2.本课新课导人,教师希望通过对于古代启蒙用书 《百家姓》 的使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要素。对于北宋的建立这一环节,教师希望通过对于视频和史料的分析,强化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中央集权的加强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以教师讲述分析为主,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希望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历史框架,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脉络、熟悉历 史图表有一定的好处,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地制作不同形式的图表。
4.本课对于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事件的历史观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第三篇: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东馆中学 杜艳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原因和结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让学生知道做任何事情,要辩证的、长远的看问题。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铁律。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3教学准备
1.下载截取视频:纪录片《陈桥兵变》 片段。
2.制作课件《北宋政权示意图》 《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4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5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百家姓》片段。只截取前四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教师提出问题“这段文字出自哪本书,为什么赵姓排在第一位?”如果学生回答出来,教师则继续新的 内容,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则适当补充,这段文字出自《百家姓》,该书中赵姓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
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建立者,一件黄袍,人臣变为人君,一杯清酒,权臣告老还乡,他和他的子孙们,创建了一个雅致富裕的王朝。有人说,宋朝是一个可爱的王朝,知识分子得到空前尊崇,太祖誓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国家富庶,百姓安乐。可是在宋朝,为什么说好男不当兵,为什么宰相由坐到站,为什么史学家称其为弱宋?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王朝——宋朝。
学习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课件或板书展示)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陈桥兵变》,看完后阅读课本28页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和教材上的内容,大家归纳出陈桥兵变之后成立的政权的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学生回答: 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 南开封)建立宋朝。
教师课件展示《北宋政权示意图》,让学生找一找北宋的疆域范围和北宋的都城,并适当补充北宋称呼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今天所学习的朝代是北宋。
教师进一步讲解:“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通过兵变这种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是否能够稳定住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由此导入下一子目。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课件或板书展示)1.历史背景
通过继续观看《北宋政权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当时北宋的统治区域与唐朝相比有哪些变化?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当时北宋的情况并不乐观,与唐朝时期的大一统不同,北宋政权周边存在着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所以北宋的形势并不安全。出示图片《宋朝形势图》
教师提问:陈桥兵变有没有什么危害?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总结,危害就是武将专权,赵匡胤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解决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宰相赵普的献策,进行汇总,从赵普的话中学生归纳出:加强中央集权。第一,集中军权;第二,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政权。
2.具体措施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P29-30,找出下列答案。之后做出归纳:
(1)军事上,集中兵权。
教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将的权力。(组织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进一步了解该事件的经过。)教师: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具体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讨论该项措施的影响。
(2)政治上,在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副宰相若干人,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讨论其影响。
在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具体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利;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分析: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想一想它们是否存在什么弊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进行补充和汇总: 军事措施的危害是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削弱,尤其是地方抵抗外敌的力量薄弱。行政措施的危害是设置的大量新机构新增了很多官员,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各种机 构职权混乱,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措施的危害是财政收归中央,地方没有财力解决当地的各种问题,加大了人民的负担。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课件或板书展示)展示课件,教师提问:从唐朝“尚武轻文”到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重文轻武。
教师继续提问:宋朝实施的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1)重文教:中央和地方均重用文臣,科举制度日趋完备。(2)轻武事: 抑制武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施重文轻武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结合P32知识拓展)有利影响:继续削弱武将权力,保证了宋朝的政权稳定;对于文人的重视,让北宋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得到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硕果 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不利影响:由于对于武将的过度压制,整个宋朝经常遭到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最终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王朝的崛起,这个王朝就是宋朝,北宋的中央集权措施让其快速地巩固了政权,而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让宋朝成为一个文化繁荣但是军事积弱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情况,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学习。
教学设计后记
1.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的一些基本素养,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各种历史素养。
2.本课新课导人,教师希望通过对于古代启蒙用书 《百家姓》 的使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要素。对于北宋的建立这一环节,教师希望通过对于视频和史料的分析,强化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3.中央集权的加强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以教师讲述分析为主,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希望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历史框架,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脉络、熟悉历 史图表有一定的好处,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地制作不同形式的图表。
4.本课对于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事件的历史观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第四篇: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安徽省滁州市十二中学
徐继仕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教具准备:收集有关五代十国的地图和北宋与少数民族并立形势图,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结合教学过程制作ppt.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心辞典”里曾有这样一题: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朝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同学们你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朝代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大家学习第一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大家阅读28页第一段回答:“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
一、北宋的建立
()年,()在陈桥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以()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
师:这里有一个“黄袍加身的故事”。哪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大家议一议“陈桥驿兵变”的实质是什么? 师:大家看正文第二段
北宋的统一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宋朝建立时以出现()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和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师:大家看投影仪上面的两个图对比下两图,说说国家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五代十国时:
国家分裂,朝代更换频繁;
北宋初期:
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
观察下图思考: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当时有哪些政权与北宋并立?
生:没有。
生:辽、西夏、吐蕃、大理、西州回鹘
师:下面学习“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师:看材料 一”杯酒释兵权”。那几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看材料 二
:思考 宋太祖为什么这么做? 生:(1)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2)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稳定。(君弱臣强)
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上面的史料上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君弱臣强”的措施? 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宋太祖时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呢?
军事上(收兵权):他是如何做的?看课文29页第一段 生:军事上: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师:行政上(夺臣权):他是如何做的?大家看课文30页一二两段。生:
1、在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师:财政上(制财权):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回答。
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看该页的第三段 生: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二目“重文轻武的政策” 师:大家看课文30页最后一段回答
一、宋朝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
二、什么是重文轻武的政策?
生: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师: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生:使得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方和待遇高于武将。师: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是哪两个方面?或者说宋朝是如何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 生:1是武将收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地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2是改革发展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师:刚刚讲到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改革发展科举制的措施又有哪些?
生: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师:改革发展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生: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最后我们来看看“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有哪些?
生:
1、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2、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
2、政策
3、结果
4、措施
5、影响
当堂训练:
一、填空题
1、北宋建立的时间()
2、北宋建立者是()
3、北宋建立是经过()兵变完成的。
4、北宋的都城在()
二选择题:
1、七(2)班赵欣敏同学说:“如果处在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的皇帝同姓)”,这个朝代是()。A、唐朝B、隋朝C、宋朝D、夏朝
2、下列人物中采取过重文轻武政策的有()。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
三问答题:
书上32页第一题
课后思考
思考题:想一想,议一议:“重文轻武政策的利与弊?”
板书设计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1、原因
2、政策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4、措施
5、影响
教学反思:
3、结果
第五篇:高中北宋政治知识点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北宋政治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北宋政治知识
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2)北宋的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军事:解除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②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③地方:分散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利;
(4)作用:中央集权被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
(2)表现: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
①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②弊端: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增加财政支出。
高中北宋经济知识
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写画中的写实风格。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商业的繁荣
(1)表现: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市”发展
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④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3)对外贸易
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高中北宋思想和科技文化知识
思想
1.程朱理学
(1)背景:北宋时期,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主张
(3)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九渊的心学
(1)宇宙观
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识论:只需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科技文化
1.科技成就
(1)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2)火药: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3)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文学成就
(1)宋词
①出现:唐代。
②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作家:婉约派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等。
3.书法:北宋苏轼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4.绘画
(1)两宋: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2)风俗画是北宋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高中北宋政治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