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范文)

时间:2019-05-15 06:5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6课 北宋的政治(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6课 北宋的政治(范文)》。

第一篇:第6课 北宋的政治(范文)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❶教学分析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 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 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了解 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来源:Zxxk.Com]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

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 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来源:学科网]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来源:学科网]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担任知州等。(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2.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做一个对比的表格)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目标导学三 重文轻武的时代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 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表现)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多媒体出示材料:宋朝发达的经济)重文轻武的后果,读材料: [来源:学科网ZXXK]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 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

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 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3)教师讲述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 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 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 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❸板书设计➷ [来源学科网 Z|X|X|K]

❹教学反思 ➷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 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二篇: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安徽省滁州市十二中学

徐继仕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教具准备:收集有关五代十国的地图和北宋与少数民族并立形势图,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结合教学过程制作ppt.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心辞典”里曾有这样一题: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朝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同学们你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朝代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大家学习第一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大家阅读28页第一段回答:“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

一、北宋的建立

()年,()在陈桥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以()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

师:这里有一个“黄袍加身的故事”。哪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大家议一议“陈桥驿兵变”的实质是什么? 师:大家看正文第二段

北宋的统一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宋朝建立时以出现()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和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师:大家看投影仪上面的两个图对比下两图,说说国家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五代十国时:

国家分裂,朝代更换频繁;

北宋初期:

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

观察下图思考: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当时有哪些政权与北宋并立?

生:没有。

生:辽、西夏、吐蕃、大理、西州回鹘

师:下面学习“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师:看材料 一”杯酒释兵权”。那几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看材料 二

:思考 宋太祖为什么这么做? 生:(1)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2)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稳定。(君弱臣强)

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上面的史料上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君弱臣强”的措施? 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宋太祖时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呢?

军事上(收兵权):他是如何做的?看课文29页第一段 生:军事上: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师:行政上(夺臣权):他是如何做的?大家看课文30页一二两段。生:

1、在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师:财政上(制财权):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回答。

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看该页的第三段 生: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二目“重文轻武的政策” 师:大家看课文30页最后一段回答

一、宋朝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

二、什么是重文轻武的政策?

生: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师: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生:使得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方和待遇高于武将。师: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是哪两个方面?或者说宋朝是如何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 生:1是武将收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地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2是改革发展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师:刚刚讲到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改革发展科举制的措施又有哪些?

生: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师:改革发展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生: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最后我们来看看“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有哪些?

生:

1、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2、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

2、政策

3、结果

4、措施

5、影响

当堂训练:

一、填空题

1、北宋建立的时间()

2、北宋建立者是()

3、北宋建立是经过()兵变完成的。

4、北宋的都城在()

二选择题:

1、七(2)班赵欣敏同学说:“如果处在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的皇帝同姓)”,这个朝代是()。A、唐朝B、隋朝C、宋朝D、夏朝

2、下列人物中采取过重文轻武政策的有()。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

三问答题:

书上32页第一题

课后思考

思考题:想一想,议一议:“重文轻武政策的利与弊?”

板书设计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1、原因

2、政策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4、措施

5、影响

教学反思:

3、结果

第三篇:高中北宋政治知识点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北宋政治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北宋政治知识

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2)北宋的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军事:解除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②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③地方:分散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利;

(4)作用:中央集权被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

(2)表现: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

①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②弊端: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增加财政支出。

高中北宋经济知识

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写画中的写实风格。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商业的繁荣

(1)表现: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市”发展

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④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3)对外贸易

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高中北宋思想和科技文化知识

思想

1.程朱理学

(1)背景:北宋时期,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主张

(3)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九渊的心学

(1)宇宙观

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识论:只需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科技文化

1.科技成就

(1)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2)火药: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3)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文学成就

(1)宋词

①出现:唐代。

②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作家:婉约派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等。

3.书法:北宋苏轼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4.绘画

(1)两宋: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2)风俗画是北宋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高中北宋政治知识点

第四篇: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江西省丰城市梅林中学 皮多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 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 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三、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 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 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 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第五篇: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归纳北宋政治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隋唐以来的,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认识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与执政者的政策紧密相关。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本课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原因和影响。

二、说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说学法 学生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意义容易理解,措施和带来的利弊不易理解,教师要逐条分析讲解举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毛泽东得眼里,他最佩服的五位帝王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其中宋太祖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北宋政治有着密切关系。宋太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了以后的分裂割据,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也带了军队战斗力弱,使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北宋王朝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从此兵威不振成为中原王朝顽疾,正是功也千秋,罪也千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功罪千秋的伟人做了那些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六课

2.阅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回答下列为题

(一)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事件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三)宋初的统治者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和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四)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和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并举例说明北宋的哪些措施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北宋通过一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措施(1)、集中军权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杯酒释兵权B、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C、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 D、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军队战斗力削弱)

(2)集中行政权A、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B、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政府效率低下官僚机构臃肿)

(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立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4)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政府效率低下)

3.阅读重文轻武政策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一)北宋为什么会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难道北宋不重视军队防卫吗?

(二)学生阅读课件“为什么?”回答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三)北宋的科举制度有了哪些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四)怎样评价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发展?

4.总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五、说板书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总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下载第6课  北宋的政治(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6课 北宋的政治(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东馆中学 杜艳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

    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课程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核心目标】知道北宋建立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并分析其......

    (2017年春季版)《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北宋教案1

    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北宋的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评价;科举制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 (1)、北宋结束五代十......

    读《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有感(共五篇)

    读《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有感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祖籍涿郡。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

    北宋词人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临川人。自幼聪明,《宋史》记载“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后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是一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