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5篇)

时间:2019-05-12 21:1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

第一篇: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2.能力目标:

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象同于不同之处。3.情感目标:

理解诗人借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

难点:结合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生平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电脑,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板书:房兵曹胡马

理解题目 1)“胡马”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知道“房兵曹”是什么意思吗? 3)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2.读一读

1)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诗,可以同位读、好朋友读,还可以学着古人的样子来读。美美地把古诗多读几遍。3.理解诗句意思

同学之间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的范围内交流。因本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的教导显得分外重要。

要点:

1)篇首直接点题,交代出胡马产地,令人感到它不同寻常。因为“大宛”一向以出产汗血马而著称于世。接下来写马的形态:骨相瘦劲,状如锋棱。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马的审美情趣:他总是重视马的清骨神韵,偏爱瘦马而厌弃肥马。这种审美情趣在以胖为美的盛唐时期,不能不说是超然脱俗的。

2)颌联写了马的外部形态。诗人略去胡马的首尾、毛色等不写,只取具有特征性的“双耳”和“四蹄”来写,形容“耳峻”,象竹筒削成;夸张“蹄轻”,能急速生风。这是对也的气质、品格的刻划,同时也借以言志,寄托情怀。

3)颈联承接上句,品评之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能有这样纵横飞驰、勇往直前的马,主人真是可以与它同生共死、共患难了。

4)尾联更是因马及人,人马合写,表达了对马主人的殷切希望之情。“骁腾有如此”是对上文的总结,“万里可横行”希望友人能够英勇杀敌,保卫祖国横行于疆场之上,立功于万里之外。这也是诗人壮阔胸怀的自我写照。4.体会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

1)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同时指出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生平也是理解诗歌情感的方法之一。

2)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显示出了健康积极的思想。这与他后来的艺术风格有所不同。3)学生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5.有感情地读诗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放古诗的录音 2)指名读一读。

3)带着自己的感情读出这首诗的韵味。4)配乐朗诵古诗。5)一起背诵这首诗。

三、小结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枝奇葩,希望大家运用我们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自己尝试说一说本诗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引出新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于马的诗歌。虽然也是唐代的诗人所作,虽然也是关于马的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尽相同。希望大家将上节课所用到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三、学习《马诗》。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哪位同学对李贺有所了解,讲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做适当的补充。2.学生初读古诗。1)学生自己尝试读通顺。

2)读给自己的同位听,注意将字音读准确,最好能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3)全班的范围内读一读。3.理解诗意。

1)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以前学习古诗时运用的方法来读懂诗意。2)全班交流这首诗的意思浅显,教师只对个别难以理解的字加以指导即可。金络脑:把黄金笼头套在马的脑袋上。络,戴、套。何当:什么时候。快走:指马飞奔。全诗的意思:

大沙漠里,黄沙像厚厚的白雪;燕山山头,弯弯的月亮像钩子一样挂在天空。我什么时候才能骑上戴着黄金笼头的骏马,在秋天的大地上飞奔呢? 4.结合诗人李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并背诵。

四、两首古诗进行比较。

两位唐代诗人杜甫、李贺均写了与马有关的诗歌,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布置:

1.写本课的生字。特别指导“骁”。2.背诵《马诗》。

3.尝试说一说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第二篇:2018年秋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过渡: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古诗?(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二、设疑自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 〈1〉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引读,思考:通过自学,你明白了哪些词语,诗句的意思了。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一说”。读诗句,想画面。

同桌俩用自已的话说诗句的意思。〈2〉体会思想感情

同桌交流自已的体会。

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带着自已的体会朗读古诗或表演或朗诵古诗。

教师小结。

四、质疑再探

朗读古诗。

古诗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五、知识达标题

1.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2.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如:(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3.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4.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李白《关山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5.我当小老师,学了本诗,请你设计一道测试题

第二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设疑自探

预设:“暮”是什么时间?

“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它的意思是什么? “暮江吟”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解疑合探

1.自读,要求大声朗读。2.小组讨论前面提出的问题。3.班级交流。

四、质疑再探

大家在自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提出来议一议。预设:

为什么了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五、运用拓展

请你设计一道和本课有关的测试题 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指名大声朗读)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江边

残阳

美 静4

鸟鸣涧

山中月夜

第三篇:古诗二首(2018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下)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 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C: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教案 北师大版

古诗二首

三维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世人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法:朗读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计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鸟鸣涧》。

1、认识生字“涧”。介绍诗人王维。

2、释题:“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回想一下,以前我们是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三、合作探究,精读点拨。

1、开展“古诗挑战赛”。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画出节奏);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2、小结。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全班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月亮有关的古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明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介绍作者。

知道“暮”是指什么时候吗?“吟”是什么意思?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画出节奏。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评价。

4、师小结,再读古诗。

三、品味古诗《暮江吟》。

1、再读古诗,你知道了什么?

2、解释: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瑟瑟----形容江水的碧绿。铺----铺展。形容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可怜----可爱。似-----好像。真珠----珍珠。

3、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师适当点拨。

4、品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5、再读诗歌,比赛读。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鸟鸣涧 暮江吟 美 残阳 山中月夜 江边 静

教后反思: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3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生字组词,找一形近字并组词。(小组探讨识字方法)

2、由题目猜一猜《宿石邑山中》讲了什么?

3、请学生默读古诗,想:诗中谢了哪些事物呢?(有浮云、山、月亮、银河、树木等)

4、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想象画面,你的画面中至少有两种有关联的事物。(石邑山看起来比云都高;云气围绕着石邑山;月亮飞进了树林里;银河在向西沉,被山峰挡住了)

5、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得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6、小组合作学习。

7、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学习情况。

你想汇报哪句就先读这句,而后说你们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评价。“望转迷”想象山中云气围绕的景象,此时你想四周能看到什么,感觉怎么样?(看山若隐若现,看到太阳、晚霞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看大树颜色有时深有时浅„„ “迷”是分辨不清,你猜到原因了吗?

首先是有云气的原因,其次是天色已晚,天要黑了。这也是作者投宿的原因。月亮怎么会飞进树林?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这种现象? 当人走动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作者已经出发了,又开始了他的旅程。“飞”说明作者走得很快。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作者很辛苦,没有作伴的也很孤独。

8、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宿石邑山中》。同学评价。

9、想象画面试着背诵古诗。

10、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望洞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望洞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背诵《宿石邑山中》。

2、学生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成诵

二、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白居易尊称他为“诗豪”。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三、感悟诗境。

1、出示三、四句古诗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思考:诗中是怎样描绘这幅画面的?

3、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4、反馈:这两行诗句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5、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

6、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课堂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4中秋节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搜集并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秋节的习俗、由来以及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3、培养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美好,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和相思。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的由来,热爱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句,传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全文,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以及有关月亮的传说。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以及有关月亮的传说。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要说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

2、交流:你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3、揭示课题:《中秋节》

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的有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问:

课文介绍了关于中秋节的哪些知识?

读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的读音。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关键词语

中秋节的时间人们的活动

中秋节的来历有关习俗

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关月亮的诗句

5.再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和文中引用的诗句。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课文重点介绍了中秋节的哪些习俗?

(赏月,家人团聚、品尝月饼)

2、摸读课文,找出叙述中秋节习俗的段落。

3、找出你觉得最能体现中秋节气氛的词语。

其乐融融:沉浸在欢乐、祥和的喜悦气氛中。形容一片欢乐融洽的样子。

4、引导学生对这一段质疑,集体交流解疑。

5、“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是赏月的好时机,那么赏月有何历史渊源呢?请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6、指名反馈:读了第三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7、教师小结: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热爱它。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默写生字。

2、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和传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有关月亮的故事以及人们吃月饼、过中秋节的意义。

2、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在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总结全文,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积累优秀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听写词语。

2、大家收集了哪些与中秋节有关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3、根据大家分享的内容,板书诗句进行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继续学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说“嫦娥奔月”的故事。

2、你还能说出一个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吗?

3、过渡语:同学们,中秋节人么不仅赏月,还一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人们为什么要吃月饼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过渡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常在月圆之时,思念家人、思念亲人。古代很多诗人都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情。

请用横线划出课文中的诗句,读一读。

6、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7、小结和月亮有关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大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寄托着人们对全家团圆、生活美满的向往之情。

8、你还能背诵一首借月抒情的古诗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一背搜集到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和诗句。

3、你的亲人又远在他乡不能回来过中秋节的吗?请给他们写几句话。

5母亲的纯净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敢于直面生活的困难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习课文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指导从读学写。

二、教学重点:

领悟写作方法:从身边小事入手,感悟爱心,选择典型事例反映生活。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亲近文本。

⒈教师导语: 纯净水——对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母亲的纯净水》。看看课文中母亲“纯净水”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写母亲的纯净水的目的又是什么。

⒉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二、默读课文

1、思考:(1)课文写了一件事?

(本文记叙了一位母亲为女儿准备“纯净水”的经过,当女儿发现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责备母亲时,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错误。)(2)母亲的纯净水有何特别之处?“我”前后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尽量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分析。

(3)你知道母亲为什么会这么做吗?“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了吗?(4)评价文中的母亲和女儿。

2、小组合作交流

师:母亲的纯净水有何特别之处呢?为了不让女儿在班上同学面前丢脸,用凉白开代替了纯净水,然而,女儿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呢?分析女儿心理的前后变化。理清本文是以女儿心理活动为主线的特点。

引出母亲的话,理解穷的意思。

(1)母亲的这段话非常深奥,极富哲理,你能读懂吗?请大家认认真真地把这段话读3遍(穷只是日子的一种过法,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如看不起自己,那可就真穷了。)

重点理解三个“穷”字的含义。

第一个:物质上、经济上的贫穷、贫困,不宽裕。第二个:思想上、精神上的贫穷,即“看不起自己” 第三个:希望破灭,精神匮乏。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完成补充填空。引导学生讨论正确看待穷和富?(3)朗读指导:语境、语气、语调。

3.过渡:母亲的话,如春雨一般,默默的滋润着女儿,影响着女儿,最终女儿听懂了母亲的话,引读“那天晚上”,理解“如果„„那么”。

三、思考:女儿长大后,变富了,她为什么还喜欢喝“凉白开”呢?在文中找句子回答。体会母亲的教育,体会“纯净水”的两层含义:(1)凉白开(2)净化心灵的水,质朴、纯洁的思想教育。理解本文结尾“一语双关”的特点。

四、对文中“小女孩”或“母亲”进行评价。

掩上书卷,我们眼前仍然浮现着这位母亲和女儿,这两位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小女孩:很懂事(隐隐不安、母亲是对的);听从教导(想明白);从母亲的纯净水事后,她能正确地认识“穷”与“富”;心中永远铭记着妈妈的教导„„ 母亲:一向节俭;善于理解人(体育课拿纯净水,与女儿的对话);言传身教(听听我是怎么想的);心不穷„„

五、、结束语:一篇《母亲的纯净水》,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爱不会是轰轰烈烈的,它是在平淡中显现出来的。母爱所在的价值,其实蕴含在是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心去观察、感悟,如果再用上这些方法,我们也一定能将过往事情中那些感人的故事写得真切感人,生动具体。

板书设计:

母亲的纯净水

(爱)——“纯净水”——(教育)

下载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5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精选文档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语文A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体会两首诗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新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8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二、教学重难......

    北师大版四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第二单元 明月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编排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月亮,介绍月亮。所有的文字都能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引领大家向往......

    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

    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微笑范文大全

    微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并理解“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懂得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