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捅马蜂窝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谋篇立意
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的故事。它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使“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文章描写细致,充满情趣,表现了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以及淘气、单纯的特点。㈡文章脉络
全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原因:奶奶的叨念和爷爷的担心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经过:“我”去捅马蜂窝,妹妹由于害怕忘了事先的约定,把“我”关在门外,我被蜂蜇了。
结果:“我”被马蜂蜇病了,并且因害怕马蜂而不敢去后院了。㈢写作方法
文章最精彩的当属“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了。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纵观全文,“我”经历了“渴望一迟疑—好奇一惊呆—害怕”的心理变化过程。听了爷爷奶奶的对话,“我”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渴望”,心想,那多么有趣呀!那颗本就极富好奇的心,在爷爷“捅不得,捅不得”的劝阻声中,越发鼓动出一种极强的渴望。虽然“我”曾因胆怯而迟疑过,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终于不顾一切地断然行动了。可是,当“我”看到了马蜂拼死的气势时,“我”“惊呆”了。被蜇之后,“我”再“也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我”从好奇渴望到胆怯迟疑,由胆怯迟疑到浑然不顾,直至受惊害怕这段心理活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个顽皮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表现出孩子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心地和好奇、探险的本心。
二、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四年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预习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关键词的词义在交流中随文加以检测、指导。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每册的教材中都出现过这样的的要求。高年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键在于理解课文,认同作者的基础上,良好的感悟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描写的精当,这是指导朗读的抓手,教学时需注重方法,并在课内加以落实。
在理解重点句上,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通过学习,认识本课的生字,并在具体语言情景中理解“迟疑”、“胆怯”等词语。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蜇”、“胆怯”等字音;掌握“蛰”、“撼”等几个难写字的写法;在语境中理解“迟疑”、“胆怯”等词语的含义,从而体会“我”内心的感受。
目标二:读懂文章充满情趣的语言,了解“我”情感的变化,有感情的朗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然后抓住表示“我”在捅马蜂窝之前、捅马蜂窝之时、捅马蜂窝之后不同心理的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相关词句,结合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帮助学生梳理情感线索,体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同时感受写作方法。有感情的朗读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虽然在各年级段都有有感情朗读,但在高年段关键是教给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办法。
目标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作者的感受,拓展作文的选材。
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尤其是对过程的注重。这里的过程不仅包含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还包括体会情感、提高认识的过程。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人物内心感受部分的研读和想象,让学生从内心理解作者的感受并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情感的认同,感悟作者选材的技巧。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和体验,以读贯穿始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捅马蜂窝时的情景进行描写,课件辅助呈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境;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想象内心感受,体会儿童自然而纯真的心灵,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淘气、单纯、喜欢探险、敢于尝试的特点。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语言,读出个人感受。
(二)目标达成注重方法,强化自主体验。
新课标强调过程的体验,强化方法的习得。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字词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通过课前预习,课内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反馈方法进行教学,在课文朗读中,正音 “蜇”、“怯”、“撼”等字;结合课文理解时随机板书指导“蛰”的写法;在课文语境中理解“迟疑”、“胆怯”。
单元目标“有感情的朗读”也主要注重方法的指导: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厘清文章脉络,形成初步情感体验,然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解关键字词,感受作者精当的语言表达,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心理想象,从而真正使学生被故事打动,有情感认同,才能做到真正的动情朗读。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则通过作者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在研读中渐次达成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精心阅读获得感悟,并通过规范的表达促使其思维的发展,加深文本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在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地引导,层层深入,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对后两次的想象是在第一次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景象的,在第一次的想象过程中,教师就抓住了方法的指导,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这一部分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尤其是学生想象的合理性,语言的准确性上更需引起关注。
(三)阅读写作有机结合,深化主题理解。
本文不仅适合阅读,同样是一篇很好的例文。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读写结合点,如,在整体感知时,感受作者的叙事脉络(起因、经过、结果);在研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具体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最后又指导学生课后拓展:“结合自己的经历,选择一个内容,抓住你的内心变化,以《冒失的童年》为题,把它写下来”。这样,将课内的学得和课后的迁移有机整合,能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这种能力的训练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第二篇:捅马蜂窝说课稿
永城市第七小学
朱玉侠 《捅马蜂窝》说课稿
《捅马蜂窝》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的故事。它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使“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文章描写细致,充满情趣,表现了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以及淘气、单纯的特点。
全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原因:奶奶的叨念和爷爷的担心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经过:“我”去捅马蜂窝,妹妹由于害怕忘了事先的约定,把“我”关在门外,我被蜂蜇了。
结果:“我”被马蜂蜇病了,并且因害怕马蜂而不敢去后院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本课的生字,并在具体语言情景中理解“迟疑”、“胆怯”等词语。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蜇”、“胆怯”等字音;掌握“蛰”、“撼”等几个难写字的写法;在语境中理解“迟疑”、“胆怯”等词语的含义,从而体会“我”内心的感受。
2、读懂文章充满情趣的语言,了解“我”情感的变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然后抓住表示“我”在捅马蜂窝之前、捅马蜂窝之时、捅马蜂窝之后不同心理的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相关词句,结合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帮助学生梳理情感线索,体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同时感受写作方法。有感情的朗读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虽然在各年级段都有有感情朗读,但在高年段关键是教给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办法。
3、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作者的感受,拓展作文的选材。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尤其是对过程的注重。这里的过程不仅包含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还包括体会情感、提高认识的过程。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人物内心感受部分的研读和想象,让学生从内心理解作者的感受并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情感的认同,感悟作者选材的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
我先让孩子分角色朗读,明白故事的起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懂文章充满情趣的语言,了解“我”情感的变化。
2、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作者的感受,拓展作文的选材。
3、有感情的朗读。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围绕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1、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2、小组交流:
1)、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
2)、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
3、小组集体汇报。
五、拓展延伸:出示有关关爱小动物的图片和资料。
六、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好奇
5、捅马蜂窝
惊恐
愧疚
企盼
第三篇:《捅马蜂窝》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姓名:王莹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一、课题:《捅马蜂窝》
班级:四年级3班
二、教材分析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也必须要经历童年时光。所以多种不同的经历和小插曲构成了我们的童年,让我们可以不断探索、学习和成长。本节课主要体现学生童年的美好时光,有好奇、喜乐、忧愁,展示的是作者童年的独特经历,描述了童年时难忘的回忆,这个过程中情感变化鲜明,语言天真活泼,这件事情最终也让“我”引发思考,并且学到不伤害旁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内容易懂,语言活泼,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感受,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单纯和心理认知,可以及其学生兴趣。对于本课的内容马蜂窝,城区的孩子可能比较少见,不容易联系实际。而本校位于郊区大兴,学生可能接触自然的机会比较多,有过和作者类似的经验或是近距离观察过马蜂窝,这是一点优势,教师应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分享,从而激活课堂氛围。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写本课“挖”等11个生字,会认“嬉”等13个生字。理解“嬉戏”、“反驳”、“捣毁”、“惊魂稍定”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反驳”一词造句。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话,朗读,合作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理解课文最后作者想表达的主旨:不伤害旁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理解我
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2、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理解不伤害旁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六、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制作。
2.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七、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人观察过马蜂窝或是捅过马蜂窝?当时是什么情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和作家冯骥才来感受一下他童年的独特经历吧!
(二)学习生字词(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写课后的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这些字、词,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2.小组讨论
要求:讨论11个会写生字写时应注意那些地方容易写错,13个会读生字应如读,不要读成其他的音。这些字可以如何组词,都是什么意思。
3.解决字词。
(1)解决要求会写的生字
概(右面是我们学习过的既,不是即——展示小篆,解释字义)
驳(右面是撇、点、撇、捺,不要写成叉子)
绑(绞丝旁,用绳子绑住;右面是帮的上半部分,区分绑、帮:帮助、绑住)
(2)解决要求会认的生字
扎(za zha zhá 区分三个读音,分别组词,在文中读什么音)
疙瘩(gē da 轻音)
(3)指名读,齐读,正音,小组读。4.听写词语
(一组选一个上台写,其他人在听写本上默写)
大概 反驳 挖出 复仇 尸体 拖进 眉心 剧烈 趁着 绑起来
嬉()13个要求会读的音 5.用“反驳”造句
(先理解字义,小组组内造句,写在书上,挑三个人造句)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预习课文
(要求:标注自然段,分段落)
2.一个小组说段落划分,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纠正。3.学生写段落大意,小组讨论汇报,老师总结、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课文了,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看(出示马蜂窝的图片),这是什么?小作者对马蜂窝做了什么?(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1-5段,思考“我”捅马蜂窝的原因以及“我”此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原文语句中找答案)。
(1)学生自读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一致答案
A.“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形状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说明我对马蜂窝观察的很仔细,你们在什么时候才会仔细观察了解一些事情?人只有在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物下才会认真观察——好奇)
B.“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这句话暗示了什么?(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C.奶奶“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马蜂窝捅下来” 爷爷“不行,要蛰死人的”(爷爷奶奶的不同意见和奶奶说明如何去做激起了我同马蜂窝的好奇心,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2.学生自读6段。回答“我”在捅马蜂窝前都做了哪些准备(找动词),我此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从文中哪里找到的?
我找来妹妹,乘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通往后院的校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A.“我”捅马蜂选在爷爷午睡的时候进行——因为爷爷不让捅,害怕被爷爷看到(当你们做不被大人期许的事情时,心情是怎样的?——忐忑,害怕?)
B.“我”做的准备是(理解相关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
窝,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悄悄溜”——害怕被爷爷发现,因为爷爷不让捅,担心被爷爷说;“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害怕被马蜂蛰,做好防护措施;“接绑”——捅马蜂窝的工具准备好,说明“我”是想捅马蜂窝的;“约定”“开门”“关住”——害怕被马蜂蛰,做好防护措施。(包裹得很严实——害怕被蛰)
3.文中第7段是怎样具体描写“我”捅马蜂窝的,抓住原文中“我”的动作形容马蜂的词语?(既然“我”都准备好了,接下来做了什么?开始捅马蜂窝)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跑了。
(1)分析词语,理解作者的心情以及当时紧张的氛围
A.“我”的动作:“赶紧”、“使劲摇撼”、“扔掉”、“跑”——我很紧张 形容“马蜂”的词语:“轰地”、腾空而起——马蜂动作很快,受到惊吓后立即飞起;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B.“一团”——形容马蜂很多; C.“嗵”——声音,紧迫感随之而来。(2)指读读原文(2-3个)
捅马蜂窝的情景是多么紧张而扣人心弦呀。谁来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段话?(3)我捅完马蜂窝后,妹妹却因为害怕把门关上了,我回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是什么样的?在原文中找答案。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A.从这只马蜂的表现,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把马蜂比作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可以看出马蜂拼死一搏保卫家园的决心。
B.引导朗读
谁来说说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应该读出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拼死一搏保卫家园的决心。
谁来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段话?学生读,进行评价(3)我最后被马蜂怎么样了——蛰了
4.自读第8-9段,思考问题“我”被马蜂蛰后的心理——害怕马蜂,不敢出屋。
5.读第12-15段,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
因蜇“我”而死的。
问1:为什么马蜂明知道自己会死还要蛰小作者?——“我”破坏了马蜂的家园
问2:“我”听完爷爷的话后,对马蜂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捅了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的看法是: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好奇-害怕-佩服和感动)
“我”产生这样的看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在捅了马蜂窝之后,一只“不顾一切而拼死的”马蜂狠狠地蜇了我。另一方面是爷爷的讲述。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蜇“我”而死的。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新的认识。
问3:在文章开头,奶奶说捅马蜂窝时,爷爷说的捅不得,一方面是担心马蜂蜇人,通过刚才爷孙的对话,你们想到爷爷说这话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什么吗?——因为爷爷知道马蜂的这种精神,所以才不让捅。
问4:在看到一只小小的马蜂在遇到破坏自己家园的敌人时都可以有这样视死如归的勇气后,我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愧疚、后悔。
6.自读16段,从哪里体现了“我的后悔”?——用胶水粘......7.自读17-19问:我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原文那里体现?——期盼它们回来
8.当马蜂回来搭建窝时,我的心情是——舒畅 9.第四、五年“我”会做什么呢?
(三)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1.再次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
2.引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第四篇:捅马蜂窝教案
捅马蜂窝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至“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写“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当夜,我发了高烧”至“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通过“我”挨马蜂蜇后对马蜂的再认识,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5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时候,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
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2、绕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1、为什么捅马蜂窝?
2、怎样捅?
3、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2、教师巡视,相机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重点字音:蛰 粘 沉甸甸、罪孽 一刹那 重点字形:疙瘩 痊愈
指名读,齐读,正音,自主识记。
4、听写词语 纠缠 褂子 捣毁 复仇 罪孽前襟
(1)指名演板。
(2)相机指导书写。
(3)用黑板上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相机渗透对词语的识记理解。
5、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
6、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示:谁干了什么事
三、熟读课文(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回顾课文内容:浏览课文,用比较简练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评价)
2、回顾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结合回答板书:为什么捅?怎样捅?明白什么?
小结: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课文。
3、“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句子,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出批注。教师巡视。
(2)学生自学,教师适度照顾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二)班级汇报。
1、我为什么要捅马蜂窝?
(1、)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
体会以下句子:“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失鬼(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积、开头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一头闯进来。”(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2、)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2、我是怎样捅马蜂窝的?
(1、)“我”作了哪些准备?
出示:
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理解相关动词。“脱下‘蒙住”“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这一段。)指导下学生朗读这几句话。(2、)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
出示:
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指导朗读、读出紧张、害怕、慌乱的语气。知名读——评价
a、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紧张气氛。“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c、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d、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3、)我明白了什么?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
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课文学习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1)文中许多心理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他有忏悔之心)
2、引导学生自由质疑,并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5分钟)
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
学生展示自编题。
2、教师建议作业:
进行一次小练笔: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3、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强烈渴望→吃惊→盼望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教学反思
第五篇:《捅马蜂窝》习题
《捅马蜂窝》习题
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 →“我”捅了马蜂窝-→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
4、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 》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
5、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
6、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妹妹-和马蜂 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
7、文中加()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8、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9、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10、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参考答案
1、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只要你不去伤害他们,同样他们也不会伤害你。
2、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后悔捅马蜂窝
3、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6、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怕蜂进屋关门逃跑、拼死复仇的气势
7、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8、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9、说明了“我”从捅马蜂窝这件事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0、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