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主备:牛丽 万慧芳 实验小学 修订:王巧玲 刘建霞 教研室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还有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三首诗词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独坐敬亭山》表现了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怀才不遇,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学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策略和手段
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运用形象思维,结合注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作者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是这条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熠熠光辉。唐代诗人更是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被世人称为“诗仙”,知道他是谁吗?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对李白的了解,教师补充。
3.你会背李白的哪些古诗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如:《赠汪伦》写的是珍视友情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寄情山水、浪漫悠闲的……)
4.这节课我们要学他写的《独坐敬亭山》,从中我们又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看到一位不一样的李白。
5.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1)简介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江南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6.师:要想学好这首诗,我们需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呢?出示学习目标,指名生读。
二、诵读感知,领悟诗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学习生字“亭”。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2.再读诗歌,借助注释,领悟诗文大意。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住“尽”“闲”等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抓住“厌”字理解诗句意思: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4.配乐,教师范读,指名生读,再齐读,深入理解。
三、品读感受,体会诗情
1.再读诗句,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品读一、二句,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感受“孤独”。(1)出示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教师点拨:前两句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孤独之感。“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动”中有“静”,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3.品读三、四句,感受诗人“不独”(1)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2)教师点拨: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寂寞……)对这个孤独寂寞,与山惜惜相怜的李白。
4.有感情吟诵《独坐敬亭山》。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指名背诵《独坐敬亭山》。听写“亭”字。2.说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3.写话练习。(选做)
4.总结: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
2.搜集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与山的相知相悦”。板书设计
鸟飞尽 云独去
孤独寂寞 独坐敬亭山
与山相知相悦
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通过课前搜集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3.接下来我们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古诗。出示学习目标,生读。
二、诵读感知,领悟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听录音,再次感知洞庭湖的美。
2.自学“庭、潭、螺”三个生字。
3.再读,借助注释,想象当时的情境,理解诗句,不懂的做记号。
4.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体现了洞庭湖宁静、柔和的美。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诗文大意: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5.有感情地朗读,领悟诗文大意。
三、品读感受,体会诗情
1.品读诗句,体会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2.再次有感情地吟诵《望洞庭》,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2.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选做)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听写《望洞庭》。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板书设计 湖月 相和
洞庭秋色 潭面 如镜 和谐宁静
望洞庭 热爱 赞美
洞庭山水 山水 青翠
君山 青螺 山水相称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是一首词,你们对词了解吗?生说,师补充。简介词的常识。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今河南郑州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创作背景: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3.让我们明确学习目标,用心学习这首词吧!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1.自读《忆江南》,学习生字“谙”。(同桌互查,订正读错的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3.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说说词句的意思,也可小组交流、补充。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引导学生理解准确“旧、曾、谙”的意思。“蓝”字是什么意思?“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生说,师点拨。)4.默读词句,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小组合作,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生想象)。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出示图片,句意。)
(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背诵《忆江南》,并能想象所描绘的景色。2.古诗文中游名胜。(选做)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积累赞美祖国山河的词语。
2.了解并尝试背诵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板书设计
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 赞美 怀念
江水绿如蓝
第二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回顾上册书的三首诗词和古诗新唱的视频。
(2)预习。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篙、棹”,会写“牧、蓑、遮”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牧童、蓑衣,掌握
多音字“铺”。
2.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suō 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
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
你们的影子。
二、讲授新课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
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3.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三、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
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
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四、课后练习
1.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默写《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至少一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媪、剥”,会写“醉、媚、锄、剥”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鸡笼、莲蓬,掌握多音字“乐”“剥”。
2.学习宋词《清平乐·村居》,理解词的内容,掌握词句意思,想象词描写的意境,体
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分发印好的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
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打“√”。
醉里吴音相媚(méimèi)好,白发谁家翁媪(wēnǎo)?
最喜小儿亡(wúwáng)赖,溪头卧剥(bāobō)莲蓬。
2.辨字组词。
牧()蓑()遮()醉()媚()锄()
枚()衰()庶()碎()楣()助()
一、复习导入
1、诵读并抽背前两首诗
2、检查诗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意思。
二、讲授新课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词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说说这首词作者最着力描写哪个孩子?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
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请学生说说这首词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
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清平乐•村居》()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
喜小儿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2.这首词是宋代词人()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
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
3.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五、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读书交流。
2.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古诗词三首》学案
预习步骤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2.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诗词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7.资料链接: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课前三分钟
第一课时: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suō 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第二课时: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打“√”。
醉里吴音相媚(méimèi)好,白发谁家翁媪(wēnǎo)?
最喜小儿亡(wúwáng)赖,溪头卧剥(bāobō)莲蓬。
2.辨字组词。
牧()蓑()遮()醉()媚()锄()
枚()衰()庶()碎()楣()助()
课中练习
1.学习《牧童》: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
会是怎样归来呢?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
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⑶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把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学习《舟过安仁》:
(1)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
像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
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怪生”一词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2)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词句子意思。
(3)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小练笔
选取《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
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比如表演、实物投影等和大家交流。A组:(能写通顺就可以了)B、C组:(能用上好词好句写具体、写生动.)
课后练习
第一课时:
1.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默写《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清平乐•村居》()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
喜小儿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2.这首词是宋代词人()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
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
3.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第三篇: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 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
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7.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8.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9.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第四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第五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