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本《新茶经》 记录千年茶文化
一本《新茶经》 记录千年茶文化
来源:钱江晚报
摘要:近日,《新茶经》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引起专家学者的热烈反响。该书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原主席、“茶为国饮”战略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绿色中国焦点人...由陆羽撰于公元8世纪中唐时期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堪称中外茶文化史上的“圣典”。近日,《新茶经》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引起专家学者的热烈反响。该书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原主席、“茶为国饮”战略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绿色中国焦点人物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刘枫主编。
《新茶经》参照陆羽《茶经》的体例,共12章,包括茶之源流、茶之传播、茶之种植、茶之品类、茶之加工、茶之器具、茶之品饮、茶之诗文、茶之艺道、茶之功效、茶之经贸、茶之科教,基本反映了数千年来茶文化、茶产业发展的概貌,特别对现当代的茶文化、茶产业概况进行了精到的表述。
“《茶经》中所记录的农耕文明茶事象,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进步过程中,已被新的茶叶文明形态逐渐取代置换,需要新的记录、总结、提炼和归纳。” 2005年,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刘枫,开始萌生《新茶经》梦。
2008年,《新茶经》撰稿正式启动。刘枫约请了宋少祥、程启坤、姚国坤等专家、茶友,经过无数次讨论、走访,于2010年底完成了48万字的初稿。刘枫逐章逐句地进行多轮审改,还邀请知名作家、茶文化学者王旭烽教授等参与修改,力求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逻辑、凝练的语言来成就一本新经典。十年光阴、六年锤炼,48万字初稿终于浓缩成今天26万字的《新茶经》。
陈宗懋院士日前专门点赞《新茶经》。他认为,此书有三个显著特点:全、新、大。全书覆盖了历史、文化、科技、礼艺等多个方面;内容简明扼要,并归纳进新的知识进展;就茶的社会功能宏观地讲述了“茶为国饮”的重大意义及茶在民生、社会和谐和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10月22日,省政协的会议室里高朋满座,30余位从事茶业和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为《新茶经》出版举行学术座谈。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新茶经》的学术价值和对于弘扬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的独特贡献,认为《新茶经》的出版是茶界的一大盛举。
第二篇:《 茶经》与中国茶文化
系部:工商管理系班级:10金融保险班姓名:宋佳佳学号:10103021281、请根据课程内容,简述我国6大基本茶类的各自的品质特点与冲泡方法。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品质特点与冲泡方法。答:
1、绿茶的品质特点:绿茶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有蒸青、烘青、晒青和炒青。
蒸青绿茶特征:采用蒸气杀青制成的绿茶称蒸青,有中国蒸青、日本蒸青、俄罗斯蒸青、印度蒸青等。蒸青应具三绿特征,即干茶深绿色、茶汤黄绿色、叶底青绿色。大部分蒸青绿茶外形做成针状。中国蒸青有仙人掌茶、煎茶、玉露茶等。仙人掌茶外形片状似仙人掌,翠绿色,茸毛披露,香味清鲜爽口。煎茶和玉露茶的外形细紧伸直似松针状。煎茶采用一芽二、三叶鲜叶用机械制成,针状不及主露茶细秀。玉露茶采一芽一、二初展鲜叶以手工制成,针状紧直平伏锋苗好,香清高、味甘醇。
烘青绿茶特征:锅炒杀青后烘干的绿茶称烘青,分普通烘青和特种烘青两种。烘青绿茶一般有耐泡的特点。普通烘青采用一芽二、三叶制成,毛茶精制手称素烘青,主要供作窨制各种花茶的茶坯。特征是条索长直带扁,有毫,色泽深绿,香清纯,味醇和,汤色叶底黄绿明亮。特种烘青一般都在清明节前后采取一芽一叶或二叶初展的幼嫩芽叶手工精心制成。
晒青绿茶特征:锅炒杀青揉捻晒干的绿茶称晒青。晒青一般特征是色泽墨绿或黑褐,汤色橙黄,有不同程度的日晒气味。其中以云南大叶种鲜叶制成的品质较好,称滇青。其特征是条索肥壮多毫,色泽深绿,香味较浓,收敛性强。炒青绿茶特征:锅炒杀青揉捻炒干的绿茶称炒青。分长炒青、圆炒青和特种炒青。①长炒青特征:条形紧直浑圆有锋苗、色绿润、香清高、味浓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炒青比烘青条紧而身骨重,汤味较浓。
②圆炒青特征:圆炒青又称平炒青,制成出口珠茶称平绿,因起源于绍兴县平水镇加工集散而得名。圆炒青颗粒细圆紧实,色泽绿润,香味醇和。精制后的珠茶颗粒更圆紧光滑似珍珠,乌绿起霜,香味也提高,叶底有盘花芽叶。从珠茶中筛分出来的长形茶称南茶,条短肥实,又称平绿珍眉。轻片称秀眉。
③特种炒青特征:按形状可分为扁片形、卷曲形、针形圆珠形、直条形等。西湖龙井是特种炒青绿茶,叶片扁平光滑挺直,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
四绝著称。
2、红茶的品质特点:红汤红叶,味醇厚,是把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制成。
3、青茶的品质特点: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青灰有光;内质香气馥郁芬芳,汤色清沏全黄,滋味浓醇鲜爽,叶底绿叶红镶边。
4、黑茶的品质特征:外形黑润,汤色褐黄或褐红,香气有樟香、槟榔香和清香,滋味醇厚不涩,叶底黄褐粗老——黑茶加工要求鲜叶有一定成熟度,一般为一芽三四叶或一芽五六叶。黑茶较为耐藏,品质越陈越优,药理作用也越好。
5、白茶的品质特征:白茶白色芽毫多,汤浅黄,毫香显,毫味重。按芽叶嫩度和鲜叶的茶树品种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和贡眉三种。白毫银针纯为毫芽,不带梗蒂,肥壮长大,形状如针,色泽银白,香气清鲜,毫香浓。汤浅杏黄色。白牡丹、贡眉(寿眉)外形毫芽多而肥壮,叶张肥嫩,叶态平伏舒展,叶缘垂卷,叶面有隆起波纹,叶尖微翘、芽叶相连而稍并拢。叶面色泽灰绿、墨绿或翠绿,叶背银白色、叶脉微红。香气毫香浓显,滋味鲜爽醇厚清甜,汤色橙黄明亮。叶底匀亮,灰绿到黄绿,梗及叶脉微红。白牡丹毫芽特别肥壮长大,两叶抱芽,遍披白色茸毛,毫香特显,滋味醇厚,品质胜贡胥。
6、黄茶的品质特征:黄茶以三黄(色黄、汤黄、叶底黄)为品质特征。
一、绿茶的冲泡方法:绿茶的冲泡方法很多,选用哪种方法冲泡,不但取决于茶叶的品种,还取决于该茶叶的鲜嫩程度。掌握好茶量与水量的比例以及水温、冲泡时间,是冲泡绿茶的关键(其实也是冲泡所有茶叶的关键)。如果掌握不好,不但容易失去该茶叶特有香气和细腻口感,而且会有苦涩感。冲泡细嫩度高的名优绿茶,茶叶与水的标准比例是150㏕水/3g茶叶,即50/1。依据茶叶嫩度,水温可从70-95℃。冲泡时间因茶叶品质和注水方法而不同,一般可从15秒—2分钟不等。
现在介绍几种常用的冲泡方法:
1.上投法:先一次性向茶杯(茶碗)中注足热水,待水温适度时再投放茶叶。此法多适用于细嫩炒青(如特级龙井、特级碧螺春、特级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等等)、细嫩烘青(如竹溪龙峰、汀溪兰香、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敬亭绿雪等等)等细嫩度极好的绿茶。此法水温要掌握得非常准确,越是嫩度好的茶叶,水温要求越低,有的茶叶可等待至70℃时再投放。因此平常品饮操作难度较大,不很方便。
2.中投法:投放茶叶后,先注入三分之一热水(尤其是对于刚从冰箱内取出的茶叶),待茶叶吸足水分,舒展开来后,再注满热水。此法适用于虽细嫩但很松展或很紧实(如英山云雾、竹叶青、婺源茗眉)的绿茶
3.下投法:先投放茶叶,然后一次性向茶杯(茶碗)注足热水。此法适用于细嫩度较差的一般绿茶。
4.先凉后热法:投放茶叶后,先用少许可饮用的常温凉水浸泡三分钟左右,使茶叶吸足水分,充分舒展,在将热水一次注足。此时的热水温度要求可以略高些,85-95℃。冬天水温在100℃也可以。此法适用于冲泡各级嫩度茶叶,但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以上各法冲泡的每一泡茶水,应在3-5分钟之内品完,或先将茶水沥出至品尝杯中之后品饮,这样边冲泡边品饮,每一泡茶汤的浓度均匀,口感会比较好。而茶叶在茶汤中浸泡时间过长,随着茶汤温度降低,汤色和口感都会变差。
二、红茶的冲泡方法:要冲泡一壶好茶要注意的事项为茶叶、水、温度、时间、茶具等,只要掌握这些要素,必能冲泡出一壶好茶。1.茶叶好,茶量适中。
要冲泡一壶好茶,选择高品质的茶叶是必要条件。基本上,冲泡一杯红茶约一茶匙或6克的茶叶量,用150-200cc的热水冲泡;冲泡壶茶则视容量大小决定。条形茶可冲泡2-3次,碎茶或茶袋泡至香味及汤色已尽失时。
红茶的冲泡方法与过程♀铁观音是什么味道。
2.水质与水温。
自古饮茶即注重水质,好的水可以让茶益加发挥其甘醇美味。一般而言,无色无味且含氧量高的水最适宜用来泡茶,又以泉水、井水及溪水最佳,市售的矿泉水若是纯水或天然水亦可代替。
家中的自来水由于多添加有氧,宜在大容器中静置一夜,待氯气散失再以煮沸。此外,煮过的水则空气已减少,若二度用以煮沸冲泡,会使红茶特有的芳香及色泽大打折扣。至于冲泡的水温要在90-100℃之间。最精确的做法是以温度计
测量,但如此未免失去情趣,一般的做法是让水沸腾后,熄火稍待片刻再行冲泡等待时间的多寡需视室温而定。若难以控制时间,另有方便之法为“高冲法”,即将热水壶高举,如此热水注入壶中时会有一段缓冲,亦有降温效果。
3.冲泡时间。
红茶的冲泡方法与过程♀铁观音是什么味道。
要冲泡出一壶好茶,泡好后茶叶需与茶汤分离,此时冲泡时间的掌握便成为关键。若冲泡时间过久,则茶叶中的单宁酸和儿茶素会全部释放出来,使茶汤变得苦涩。反之,冲泡时间过短,茶叶中的氨基酸释放量不足,则泡不出红茶的香甜,茶汤会带有明显的水味。若无法以时间控制,可根据茶汤的色泽来判断,只要茶汤颜色正确,必可泡出一杯好茶。由于不同茶叶的茶汤色泽不同,必须凭经验加以判断,但大体来说,茶汤要明亮清澈、色泽潋艳,不可有混浊状。
4.茶具。
红茶诱人的香气主要是藉着热气散发出来。煮沸的水若直接注入冰冷的茶壶,泡好后再倒入冰冷的茶杯,热度会因此大为降低,香味即不能发挥出来。故在冲泡前,应先将茶壶以热水烫过,并在茶杯中盛以热水,待茶叶快冲泡好时,将杯中的水全掉,再注入泡好的茶汤。茶壶内若还有茶尚未倒出,最好套以保温罩以维持茶温,尤其是在秋冬饮茶时,茶温瞬间即降,保温罩是必备的道具之一。
三、青茶的冲泡方法:
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
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倒茶:(1).先提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是因为一般壶都是红色,刚从茶池中提出时热气腾腾,有如关公威风凛凛,带兵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执壶的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2).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3).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俗称“韩
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以备后用:客人离去后,洗杯,洗壶以备下次用。
四、黑茶的冲泡方法:
1、冲泡黑茶宜选择粗犷、大气的茶具。一般选用茶具以一般用厚壁紫陶壶或如意杯冲泡;公道杯和品茗杯则以透明玻璃杯为佳,便于观赏汤色。此茶宜过滤后用玻璃杯饮用,其汤色十分漂亮,极具观赏性。
2、先放入适量的茶叶(视喝茶人数而定,如一人喝的话一次取茶十克以内即可),散茶直接放入;茶砖、饼茶取一块打碎放入茶具中。
3、注入100℃的开水冲泡。可快饮也可三泡再饮。此茶极耐泡!可随时添加开水泡饮多杯,如添加一次开水您都长泡不饮尽的话,可以从早到晚喝一天,中途不必换新茶冲沏。
4、黑茶是发酵茶,所以,第一次冲泡的水一般不喝,即第一次冲入水便倒掉,从第二次冲泡喝起。
五、白茶的冲泡方法:
安吉白茶冲泡前的准备
1、茶叶选择:要选择一芽二叶初展,干茶翠绿鲜活略带金黄色,香气清鲜爽,外形细秀、匀整的优质安吉白茶。
2、泡茶用水:冲泡安吉白茶选用境内黄浦江源头水是最佳选择。由于安吉白茶原料细嫩,叶张较薄,所以冲泡时水温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0-85℃为宜。一般泡茶选用纯净水或过滤水为好,不适合使用矿泉水或矿物质水,矿泉水或矿物质水中的矿物质粉味会影响茶汤的味道。
3、茶具:冲泡安吉白茶选用透明玻璃杯或透明玻璃盖碗。通过玻璃杯可以尽情地欣赏安吉白茶在水中千姿百态,品其味、闻其香,更能观其叶白脉翠的独特品格。除冲泡杯外,冲泡安吉白茶还需要备有:玻璃冲水壶,观水瓶、竹制的本色茶盘,茶托、茶荷、茶匙、茶枝、茶巾和白色瓷质漂盘等器具。
安吉白茶的冲泡:
1、备具:将安吉白茶冲泡时的用具逐一端到表演台上。
2、备水:将沸水倒在玻璃壶中备用。
3、观水:取黄浦江源头水,高冲于观水瓶中,再插入白茶鲜
叶枝条,泉水清彻,枝条在水中漂浮,给人以动感。
4、赏鲜叶:安吉白茶鲜叶形似兰花,叶肉玉白,叶脉翠绿,鲜活欲出。
5、温杯:倒入少许开水于茶杯中,茶艺小姐双手捧杯,转旋后将水倒于孟。
6、置茶:用茶匙取安吉白茶少许置放在茶荷中,然后向每个杯中投入3克左右白茶。
7、浸润泡:提举冲水壶将水沿杯壁冲入杯中,水量约为杯子的四分之一,目的是浸润茶叶使其初步展开。
8、运茶遥香:左手托杯底,右手扶杯,将茶杯顺时针方向轻轻转动,使茶叶进一步吸收水分,香气充分发挥,遥香约0.5分钟。
9、冲泡:冲泡时采用回旋注水法,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杯中上下旋转,加水量控制在约占杯子的三分之二为宜。冲泡后静放2分钟。
10、奉茶:用茶盘将刚沏好的安吉白茶奉送到来宾面前。
11、品茶:品饮安吉白茶先闻香,再观汤色和杯中上下浮动玉白透明形似兰花的芽叶,然后小口品饮,茶味鲜爽,回味甘甜,口齿留香。
12、观叶底:安吉白茶与其他茶不同,除其滋味鲜醇、香气清雅外,叶张的透明和茎脉的翠绿是其独有的特征。观叶底可以看到冲泡后的茶叶在漂盘中的优美姿态。
13、收具:客人品茶后离去,及时收具,并向来宾致意送别。
六、黄茶的冲泡方法:黄茶对于紫砂的器型并不挑剔,但是水温不宜太高,70-80度之间比较合适。如果用盖碗冲泡,则可以欣赏到黄茶美丽的茶叶变化。以君山银针为例,将70度左右的开水先快后慢地冲入盖碗,以一半水为宜,稍候将水加七八分满,加盖使茶充分吸收水分,5分钟后去掉盖,茶的形态在水和热的作用下会发生奇特的变化--茶叶会在杯中上下浮动,最终个个直立,出现罕见的“三起三落”现象。
第三篇:茶经中的茶文化
目录
《茶经中的茶文化》.......................................................................................................................2
一、《茶经》的文章概括.................................................................................................................2
二、作品影响...................................................................................................................................2
(一)对国内的影响.......................................................................................................2
1、对(作者陆羽的)友人.............................................................................................2
2、对唐代社会.................................................................................................................3 3.对宋代社........................................................................................................................3 4.对明清社会....................................................................................................................3
(二)对国外的影响...............................................................................................................4
1.对英国的影响................................................................................................................4 2.对日本的影响................................................................................................................4
三、对茶文化的发展.......................................................................................................................4
(一)、《茶经》书名以“经”名茶,表明陆羽对茶有着“道”的追求...........................4
(二)、茶之有道,首先是和人的美好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5
(三)、《茶经》所体现的陆羽茶道.......................................................................................5
1.饮茶需用全套茶具........................................................................................................5 2.完整的煮饮茶程序。....................................................................................................5 3.相关的思想理念............................................................................................................5 4.自然主义的关照。........................................................................................................5 5.诚实客观的态度。........................................................................................................5
四、饮茶内涵与时代风貌...............................................................................................................6
(一)、儒家精神.....................................................................................................................6
(二)、道家精神.....................................................................................................................6
《茶经中的茶文化》
一、《茶经》的文章概括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1
《茶经》共十章。“一之源”详细描述了茶树的样貌与养殖,茶字的解析,茶的品质与功能;“二之具”详细描述茶叶采制的工具;“三之造”描述了采茶的时间讲究与茶饼的形状与工序;“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八之出”介绍了茶叶的原产地。“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
二、作品影响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民间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一)对国内的影响
1、对(作者陆羽的)友人
天宝十一年(752),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很赏识陆羽,相与交游三年,“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雅意高情,一时所尚”2。成为文坛佳话,并有酬酢歌诗合集流传。与崔国辅相与较定茶、水之品,是陆羽在茶方面才能与天赋的最初公开展现。崔国辅离开竟陵与陆羽分别时,以白驴乌犎一头、文槐书函一枚相赠3,其所作《今别离》一首疑为二人离别作4。
乾元元年(758),陆羽寄居南京栖霞寺研究茶事。其间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数次来访。与其交往的皇甫冉、皇甫曾、皎然等写有多首与陆羽外出采茶有关的诗5。12[唐]陆羽《茶经》详解(解题+原文+翻译+注释)作者:红叶主人 2013年著(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 3据陆羽《陆文学自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三三,4《全唐诗》卷一一九录崔国辅《今别离》诗:“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5如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鰕花。”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皎然《访陆羽处士不遇》:“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上元初,陆羽隐居湖州,与释皎然、玄真子张志和等名人高士为友,“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燕永日。”
2、对唐代社会
据两《唐书》记载,李季卿行江南在代宗广德年间(763—764),则常伯熊得陆羽《茶经》而用其器习其艺当更在764年之前。表明《茶经》在758—761年完成初稿之后即已流传,北方的常伯熊就得而观之,因而润色并以其中所列器具区分指点行演茶事。
皎然等唐人诗文中,文学化地记录了陆羽《茶经》在当时的影响。皎然《饮茶歌送郑容》:“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用反语表现出当时陆羽《茶经》所负有的盛名。
李中《赠谦明上人》:“新试茶经煎有兴,旧婴诗病舍终难”,表明当时人依照陆羽《茶经》煎茶修习茶事之况。
僧齐己《咏茶十二韵》:“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则称赞陆羽《茶经》穷尽了茶事的精妙。
陆羽被人们视为茶业的行业神,经营茶叶的人们将陆羽像制成陶像,用来供奉和祈祀,以求茶叶生意的顺利:“巩县陶者多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6
3.对宋代社
北宋初年大型官修类书,对陆羽及其《茶经》都有足够的重视。李窻等《太平御览》卷八六七《饮食部二十五·茗》中,照录了《茶经》卷上“一之源”和“三之造”的绝大部分内容。
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二文论宜茶之水时,皆以陆羽《茶经》中所论为评水标准7。南宋朱熹讲禹贡地理有人问及三江、东南水势和“味别地脉”时,亦曾举陆羽之论为一大类:“禹治水,不知是要水有所归不为民害,还是只要辨味点茶,如陆羽之流,寻脉踏地,如后世风水之流耶!”宋人秦再思《纪异录》“饮必羽煎”记录了智积师父“知茶”之事,言其自陆羽离寺后就不再喝茶,从侧面反映了陆羽茶艺的高超水平。
北宋文人私家藏书有多种《茶经》版本,表明文人士大夫对此书的重视。据陈师道《茶经序》述其所见,北宋时至少可见有四个版本的《茶经》,当为唐五代以来的旧钞或旧刻,惜皆不可见。
南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家书目之一,是秘书省访求秘阁阙藏图书的书目,内中有《茶经》,表明官府藏书对此书的重视。
宋代,陆羽《茶经》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被视为茶事活动及茶文化的指归。辛弃疾《六么令·用陆羽氏事,送玉山令陆隆德》:“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8。而苏轼在看了南屏谦师的点茶之后,作诗赞曰:“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9;在饮用虎跑泉水点试的茶汤之后,欲“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10。
4.对明清社会
明清之际,陆羽《茶经》影响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茶经》的多次刊刻印行,而且出现了众多的版刻形式。
对一些茶书体例的影响。比如陈鉴《虎丘茶经注补》、陆廷灿《续茶经》,直接采用《茶经》“一之源”、“二之具”等篇目,增补内容。67见(唐)李肇《唐国史补
南宋人黄震在其《黄氏日抄》卷六一中有言:“《浮槎山记》取陆羽《茶经》善论水„„” 8《全宋词》 9苏轼《送南屏谦师》 10苏轼《虎跑泉》
(二)对国外的影响
海外有多种语言文字的《茶经》译本,从这一现象中,也可以看到《茶经》的影响。共有日、韩、德、意、英、法、俄、捷克等多种文字《茶经》版本刊行。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来说,也很罕见。
相传的《茶经》大约有60余种版本,迄今可见的50余种版本,这其中还有不少在海外流传。尤其在日本,历代被奉为经典,几经翻刻。各国在接受《茶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
1.对英国的影响
在欧洲直至17世纪之后才有相当的影响。英国大百科全书、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蓬皮杜图书馆均藏有《茶经》的较早版本。其中英文译本主要有两种:一是英国人卡朋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所译的《茶事》(All About Tea),这是一个节译本,许多与茶文化相关的典故传说和历史人物均被略去;二是美国人乌克斯(William Ukers)所译《茶的经典》(The Classic of Tea),这种译法目前更为流行,而且这个版本也被收录到英国大百科全书中,配有精美插图,通俗易懂11。
《茶经》流传欧美后,不仅出现了许多模仿它而写成的茶文化专著,而且英国结合自己的风情形成了变异的中国茶道。这种“变异”呈现了跨文化交流中十分有趣的会通,同时又能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他者”眼中的形象。
17、18世纪的英、法等国在茶具方面喜欢用中国特定的陶瓷器皿,而认为使用锡壶、铁壶或不锈钢茶壶是缺乏教养的表现。这种风气与那个时代英国整体的“中国风”是相呼应的,中国成为了欧洲文化的乌托邦,中国茶道作为风雅的象征,融汇入欧洲的绅士精神中。
英国在17、18世纪流行饮茶之风,尤其是中国的红茶。18世纪末,大众化的茶馆在伦敦就有两千多个。19世纪末,中外之间又开辟了一条新的茶叶之路,即从中国云南途经缅甸、印度,转入西藏。其中很大一部分途中转运英国。由于能源源不断地进口茶叶,英国人曾一度形成极有规律的饮茶习惯:清晨的“床茶”、上午的“晨茶”、下午的“午后茶”、晚上的“晚饭茶”。19世纪,英国人开始尝试在红茶中加入玫瑰、薄荷、柠檬等,有时还会加些鲜奶和糖,这与同期浪漫主义的流行密切相关。
2.对日本的影响
据说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完全照搬了《茶经》。总之日本研究《茶经》最透彻。
三、对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在它对中国茶文化、中国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看到茶道、茶文化的几乎所有元素都在《茶经》中提出了。
(一)、《茶经》书名以“经”名茶,表明陆羽对茶有着“道”的追求
陆羽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为唐代名僧智积收养在龙盖寺。陆羽在寺院里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但他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因而逃出龙盖寺,为维持生计到戏班里演戏写戏做“伶人”。唐代法律规定包括伶人在内“工商杂类”是不允许取得和士大夫一样的社会地位的,所以陆羽“伶人”经历对他想通过科举进入士大夫阶层的道路障碍很大。但不能通过科举入仕并未阻止陆羽对社会的关注,以及他要对社会有所作为的理想。
初唐至盛唐盛行制定礼仪的历史潮流。在开元盛世时期出生的陆羽自然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潮流。在无缘进入庙堂参与国家制度仪礼制定的情况下,陆羽撰著了以“经”名茶的《茶 11LU Yu,The Classic of Tea,Intro&Translation By Francisross Carpenter,Illustrated by Hitz,Demi;Boston,MA: Little,Brown & Co.1974. 经》,用茶的品质、礼仪规范个人行为,希望给社会提供关于个人的行为之礼。
(二)、茶之有道,首先是和人的美好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
《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12,首次把“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在《茶经》中,茶不是一种单纯的嗜好物品,茶的美好品质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强调事茶之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之人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趣、陶冶情操的方法。
(三)、《茶经》所体现的陆羽茶道 1.饮茶需用全套茶具
茶道艺与完整成套的茶器具是密不可分的,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茶具的尺寸、材质、功能甚至装饰,包括生火、煮茶、烤碾罗取茶、盛取盐、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八大方面,二十四组二十九件茶具。大者厚重如风炉,小者轻微如拂末、纸囊,无一不备。在《九之略》的最后,陆羽又特别强调“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即在有庙堂背景的贵胄之家和文人士大夫集中生活的城市里,也就是在社会文化的重要承载者那里,二十四组二十九件茶具缺一不可,否则茶道艺就不存在了。
2.完整的煮饮茶程序。
《茶经·五之煮》系统介绍了唐代末茶煮饮程序:炙茶→碾罗茶→炭火→择水→煮水→加盐加茶粉煮茶→育汤华→分茶入碗→热饮。同时强调,只有能解决饮茶过程中的“九难”———造茶、别茶、茶器、生火、用水、炙茶、末茶、煮茶、饮茶,即从采摘制造茶叶开始直至饮用的全部过程的所有问题,也即是若能按照《茶经》所论述的规范去做,才能尽究饮茶的奥妙。
3.相关的思想理念
①匡时济世。陆羽在《四之器》中以自己所煮之茶自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表明了他对茶可以凭藉《茶经》跻入时世政治从而有助于匡时济世的向往与抱负。
②社会和平。这体现在陆羽所设计的风炉上。风炉凡三足,一足之上书“圣唐灭胡明年铸”,表明陆羽对社会和平的向往。
③和谐健体。风炉一足之上书“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之上书“体均五行去百疾”,五行相生均衡协调,表明通过茶对自然和谐、养身健体的追求。
④讲求茶具与茶汤的相互协调映衬。陆羽在《四之器》中通过对茶碗的具体论述表达出的追求器具与茶汤效果的协调与互相映衬的观念,可以说是择器的根本原则,对于现在的择器配茶、茶席茶会设计,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4.自然主义的关照。
陆羽在《茶经》中多次表达了他朴实的自然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他认为茶叶“野者上,园者次”,造茶饮茶用具,多为木、竹、铁等质地。同时,无论是自然也好,还是朴实实用也好,都以不能损害茶味为前提,如煮水所用燃料不可随便,最为要用者是炭,“次用劲薪”。而“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的炭材,与“膏木、败器”等都不可用,因为这些材料都会污染茶水之味。所有这些可以给现代人的启示是:对茶叶的过度加工,和对器具的过度追求,都是不必要的,它们或者会损害茶味品质甚至人体健康,或者会伤及事茶之人的“精行俭德”。
5.诚实客观的态度。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指出,茶叶对人体有好处,也可能产生危害。茶如人参,上等才有作用,一般的效用会降低一些,差的没有效用;假冒伪劣的,对人有损害。而在《八之出》中,对于熟悉者详细记之,不熟者则客观诚实地言以“未详”,再次体现了陆羽客观 12,以下引《茶经》原文皆同,不复出注 诚实的科学态度。陆羽对茶叶客观诚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茶经》茶道茶文化的体现之一,用现代的词语来说就是“科学主义”的态度与精神,在大力宣扬茶的同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绝不回避、绝不虚词掩饰,这对后人永远都有垂范作用。综观世界茶文化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到,陆羽《茶经》为后世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茶文化茶道艺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蓝本。
四、饮茶内涵与时代风貌
(一)、儒家精神
1.精行俭德
开篇《一之源》中就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没有直接对茶德做出论述,而是通过描述怎样的人适合饮茶来含蓄的表达,将茶品与人品结合起来。何为“精行俭德”?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意思是说说话忠实诚信,做事忠厚谨慎的,即使在蛮荒落后的国家也能行得通。此为品行端正。“忠实”、“诚信”、“忠厚”、“谨慎”等一直都是儒家修身立德的不二章法。更何况“茶性俭,不宜广”,煮茶过多会淡其味道,而且在茶事活动中,种茶、制茶、择器、备具、煮茶,皆需一丝不苟,若“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则会“饮之成疾”。因而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品德端正简朴、做事精细有序之人饮茶为最宜,饮者也正是通过这种精细的茶事活动,使心灵回归清净与恬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2.中庸
所谓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四之器中讲到“鍑”也就是锅的时候强调要“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意为锅的“耳”作成方形,取其方正端庄之义;锅缘宽一些,取其伸展广阔之义;锅脐做长一点,取其长久居中之义。这样制作,除其实用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陆羽所表达的“正令”、“务远”、“守中”的中庸思想。
除茶之器具外,烤茶饼的火候亦有讲究:“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票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灸之。”这是说烤茶饼的时候,注意不要在通风的馀火上烤。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受热不均匀。烤饼茶时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当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其中的受热均匀、减火又反复过程正是中庸所指的中正、平和。人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于煮茶也同样适用,火太大不可,太小不可,受热不均不可,持续加热更不可。
(二)、道家精神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听任万物自然而然的发展。“《茶经》中论起茶的品质是“野者上,园者次”,即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最好,在园圃中种植的就较差。采摘之时更要顺应自然规律“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即为采茶,天若下雨则不采,晴天有云也不要采。天气晴朗时才采摘。水质则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认为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如此看来,《茶经》从采摘到水质无一不体现了陆羽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烙印。
唐初饮茶之风盛起,其目的也不再单单是为了解渴、提神、治病。而是被置于一种悠然闲适的姿态。世人修养身心、以茶怡情。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第四篇:论文--简析《茶经》与茶文化
简析《茶经》与茶文化
茶叶,是一种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饮品,是一种蕴藏中华文明精神内涵的载体,是一种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媒介。中国西南方和南方多丘陵盆地,且气候温和湿润,适合茶树的生长,中国茶叶的产量与品质都为世人所称道。茶对国人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它似乎已经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到文化传承。有人那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茶: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茶,在中国的文化中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时,神农氏尝百草那个年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足见茶叶是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文化非但没有消散,反而越来越浑厚,更具内涵。以茶寄情,以茶会友,陶冶情操,修身养性,饮茶不仅“润喉”,还能“涤心”,这是中国茶的独特魅力,远非咖啡和可可能够比拟的一种内涵。
茶叶也长期作为一种商品,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中,茶一直扮演着亲善的角色。在那个交通与信息极度不发达的时代,西方人只有贵族能够喝到来至神奇而美妙的东方大陆特有的珍贵饮品--茶,饮茶是一种高雅的行为。
中国的文化似乎催使人们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总是寄情于物,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忽远忽近,若即若离,更具内涵,耐人寻味。从古到今,关于茶的著作层出不穷,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比如,裴文的《茶述》、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采茶论》、宋徽宗《大观茶论》、苏东坡《和钱安道惠寄建茶》、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唐庚《失茶具说》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著有的《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经》全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茶经》系统地总结了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摘自当当网
一、茶叶的起源
这章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书中首先介绍了茶叶的产地,总所周知,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和茶文化是由茶的饮用开始的。接下来生动而形象的描述“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叶对土质要求比较高,不同的土质出产的茶叶品质相差很大。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这跟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我国南方多丘陵地,浙江、江西等地的红壤,种出的茶树,茶叶品质普遍较高。接着介绍了适宜茶叶的生长环境,向阳出林荫下最佳。茶叶具有降火的功效现在是总人皆知的事实,从市面上各种茶的畅销程度就可见一斑,在唐朝,陆羽就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详尽的纪录了下来,这点实乃难能可贵啊!
二、茶叶采制工具
今人能用到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数茶农都是背着一个筐,工具远远赶不上古人的丰富。陆羽为今人介绍了一些,如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
三、茶叶的采制
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古人采茶叶有很多的讲究“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茶经》如是写到。“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采茶到封装,总共七道工序。陆羽将茶叶从优到劣分了八个等级。“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足以见他实在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后才做出的精确分类的。
四、煮茶的器具
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茶之器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古人煮茶时用到的这些器具大多数今人已经无从考究了,但就凭用到这么多的器具就可以看出古人对煮茶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以及工艺的精湛程度。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为喝到一口纯正的茶而花费这么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学习这些技艺。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真正爱茶,真正懂茶的人,还是会不断的追求茶道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将身心全部投入,精益求精,不断超越现有的技术,不断传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提到茶道,就不得不提我过得近邻,日本和韩国,虽然这两个民族有很多为人不齿的习性,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茶道从中国传了过去,直到今天他们仍保留了很多古时候的茶道的习惯,比如,煮茶之前必须沐浴,更衣,甚至焚香。虽然茶道的精髓他们不一定真正的掌握了,但他们这种尊重传统的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
五、煮茶的方法
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煮茶在用火,用水方面有很多的注意事项。考茶饼是,受热一定要均匀,要不停的翻动。“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应该分而视之。“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从选择木材上就不能马虎。随着世界的发展,今人煮茶除少数人之外,大多数都不再用木材,因而我觉得煮出来的茶就会少掉一种自然的味道,少了一份天然的气息。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与天地同化的境界上,我们与古人已经相去甚远了。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这种水流动不急),奔涌湍急的水不要饮用,长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热天到霜降前,也许有龙潜伏其中,水质污染有毒,要喝时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陆羽关于选水的介绍在近日看来是十分符合科学依据的。活水泡茶永远好过死水。但今天主要的生活用水是自来水,经过各种处理,已经失去天然水的那一种纯真了。少数极爱茶者,为了喝上一壶地道的好茶,都会不辞辛劳的长途跋涉到山间去取那受到大自然青睐的潺潺流动的山泉的。
六、茶的饮用
何时饮用茶最合适呢?陆羽如是答道:“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为了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和多种生物碱,因而有提高神经兴奋性的作用,陆羽可能并不知道茶叶对身体机能作用的具体原理,但他能从实际中总结出这条真理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陆羽以前,茶只是作为一种饮料,以他为代表的唐代茶人首倡了品引艺术,这是他们一项伟大的功绩。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一系列的从煎到饮的理论、一系列的工具、一整套的程序,我认为目地就在于引导饮者在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的境界,将精神注入茶中,使饮茶成为一种陶冶性情的手段,开茶道之先河,为后世之典范。随着饮茶风尚在唐朝流行开来,茶具从酒器、食器中分离出来,人们从饮茶进入品茶的境界,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现代的茶具一般分为煮水器(水壶)、备茶器(茶罐)、泡茶器(茶壶)、盛茶器(茶杯、茶盘)等。冲泡不同的茶叶,选择适当的茶具。“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在唐代,茶饼仍是制茶的主要形式,中唐后,由于陆羽的倡导,才开始由加料的羹煮发展成清茶的烹煮。“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这因为要掌握如此之多的工艺,饮得一壶好茶才愈显珍贵。
七、茶事的历史记载
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茶经》中共记录了四十七处关于茶的名人名事。神农氏,周公旦,晏婴,司马相如等人对茶都有特殊的感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轶人轶事都跟茶叶息息相关,足见茶在古代人生活与文化中的重要性。茶的药用功能已经得到大量临床应用证明,如防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血管等疾病,防龋齿,细菌抗病毒,抗癌,抗过敏等多种功效,越来越为大多数人而推崇。尤其是绿茶,富含茶多酚,在美国,绿茶不仅仅是一种“抗癌饮料”,而且即将成为一种抗癌药物。早在唐朝,“药王”孙思邈的徒弟孟洗著有的《食疗本草》中对茶疗就有如下记载:“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同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足见茶疗在唐朝就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体系,并在中国中医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八、茶叶的产地
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他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唐朝时,从陆羽的记载中能够看出,茶树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已经逐步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后的历史中,茶叶的产区不断的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些年,茶叶的栽培地区又有了新的扩展,长江以北的山东鲁东南、甘肃陇南和西南边陲的西藏察隅、墨脱的地区,相继试种茶树成功。我国的茶树广植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三个气候带。产茶种类有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发酵后的普洱茶以及在加工的花茶。各地盛产名茶上千种。现在中国划分为四大茶区:江北茶区,范围为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大巴山以东至沿海生长区域;江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北部、湖北、安徽、江苏南部和湖南、江西、浙江全境;西南茶区,包括四川、贵州、重庆、云南中北部及西藏东南部,为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华南茶区,包括福建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海南省、台湾省。-----------------------------摘自《大江南北四茶区--宗拾》
九、茶具的省略
论述采茶、制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省略某些用具。“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复以火干之,则棨、扑、焙、贯、棚、穿、育等七事皆废”,为了追求一种更高的饮茶、品茶境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作调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啊。
十、书写张挂
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采茶、制茶、煮茶、饮茶各个环节都了解的时候,才能品的一杯好茶,一杯与天地之道相协调的佳酿。
小结
通过对《茶经》的阅读与了解,看到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一朵绚丽奇葩。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它融入了历代先贤“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被赋予“淡泊、朴素、节俭、清廉”的人格理念,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结合;它涉及到人文、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茶文化,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这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因为茶的内在价值吻合人类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应该把真正的饮茶提倡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茶内在精神的发掘,来弘扬民族文化;继续像古时一样,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促进交流。
第五篇: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正是由于陆羽及其 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 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
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 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年龄稍长,他“以《易》自 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
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 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 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 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 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在一次 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 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 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崔国辅与李 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 憎校然。《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 然为细素忘年之文。”校然(720 约8[)())。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 [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陆文学e4豹说:“广正初,结庐 于苗涅之泪,闭关对拓,不杂1F类,名佰高士,谭燕水日。”陆羽指的名憎高 :L。除了较然之外,过有颜真卿、皇南冉、孟郊、李季兰等一批著名诗人、义 人。大历几年(774)、汹州刺史领真卿主持编修大列韵书《韵沁镜源》,邀陆
羽参加该书的编撰工作。大约仟府建,14年问。陆羽被记拜太子文学,又促太常 寺太祝.但陆羽尤心仕途.皆未就职。
陆羽相貌丑陋,极有个性,rt吃却很有辩才。“闲人善,若在己,见食过 者,规切至件入。朋友燕处,意有所行钒上,人疑其多咳。与人期。雨雪虎狼 不避也”.又“为性杭躁.多自用意。朋友现谏,豁然不惑。”在茁溪居住的,“往往独行野“体诵佛经、吟古诗.杖市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 暮,至日黑兴尽,号依而U1。放楚人相谓,队子盂今之接舆也。”陆羽又是— 个关心国事的人,他公《陆义学自传》中称;“白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 刘胶窥江淮.作《大之未明赋入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泣沸泅。”除了《条经》 之外,防羽还著有《君E契)三卷,《源解》二1卷。
附I表四姓诺》八卷。(t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上、巾、下二卷.可惜这此著作都已大化。
(二)《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性作品。《荼经》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公冗758年左 右,《茶经》是我国条文化发展到—‘定阶段后的产物。佛门出身的陆判4;似熟 悉茶事,而且还煎得一下好茶。陆羽收集历代茶叫‘史料,经过灾地调金和实 践,授成《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 制、煎点以及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丁充分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t\茶经》 是我国占代最允备的部条书,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冈条文化任唐代中期已正式 确立。
《茶好》今K 7000众宁,艾分二卷十节。
《茶经》
之源内论述茶的起 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条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山宜茶的 上壤、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茶树的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小理保 健功能*二之具许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菜M L种类和采制方法。钽电容指出来莱的重要件和采条的要求,提出了适时 耍答烟爬阶.勿冰r饼签制待的[席。并烙饼英报外形gI匀斡和向泽仆为8个 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9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菜场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 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 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 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谈饮茶风尚的起源、传 播和饮条习俗,提出了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了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 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人之出评价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 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并将每个茶区所产的茶叶按品质高低分为 上、中、下、又下四个等级。九之赂论述了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 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十之图提出把 《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三)陆羽及慨经》在我国传统茶学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在我国茶 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 羽不仅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而且通过整理、研究中唐以前的历史文 献,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亲身实践,把与茶有关的历史经验、知识进行总结 并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从而构建了包括条文化在内的传统茶学知识体系,同 时也奠定了中华条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陆羽之前饮茶的情形,如晚唐诗人皮 日休所说:“与夫治蔬而吸者无异”,也就是说把条当作菜吃,这种情况在陆羽 《茶经》问世之后有了较大的改变。《新唐书·陆羽传》认为:“羽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认为: “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井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这就说明,在陆羽及其《茶 经》的影响和倡导下,饮条之风才盛行起来,形成了“茶道大行”的局面,因 此,《茶经》也是我国策一部关于茶道的专著。王玲先生在谈到《茶经》一书 的文化学内涵时,将《茶经》在条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 苗、列具、品饮这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之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第二,《条经》首次把“精神”二字 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精行俭德”,进 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 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透视中国条文化的历 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茶从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 健市饮条的过程而非饮茶本身。陆判在《条经3小不借笔墨详细地论述茶之 法、茶之县,初看木免繁琐.但An果没有了饮茶过程中的“繁琐”.饮茶的精 神寄托就没有了附着的蛙础。“为饮最宜梧行俭德之人”厂足陆羽第一个提出 来的,如晋代陆纳把以茶果来待客看做“素业”,汉武帝临终[访嘱咐以茶为祭 都足这一恩想的根源,但只有在《茶经》小,;惰行俭德”才作为茶的精神正 式确方F术。即使到J末代,饮接已经列丁穷极精功的地步.末徽宗赵倍在 《大观谈论》一书巾仍然强调“大F之士励怎清白„„44以蓄接力羞,可谓盛 世之清尚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茶的“裕”、;俭”性质刘后世的影响。在 《条歼》之厂。历代斐汉仟共所著《条述》*k较全面地概括了饮公文化的内涵: “具性精惰。其味浩沾.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阿4;混。越众饮而独 而,”除了著《茶经》外,眺羽的饮条实践活动也为条文化的确市做出了交出 贡献.夫妥表现在煎茶择水、茶宜联6J以及创建条京等方圆。
总之,《茶经》在店代出现仆不是偶然的现象.晰足我国饮茶文化发展的 必然结果。陆羽通道《茶经》一凡将我国仑义茶的加以与经验进行理论上的 Jt华.外通过对饮条相义内容的规范化,把儒、释、迈等思想融合到饮茶的过 程之小,饺饮茶的文化内涵渐趋于深刻和丰富,对找同条文化的发展赵到了承 前启后的作用。
分被发现并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的分布范M又十分广阔,阑此形成 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对条的称谓不同。历史上出现的代表“茶”意Xb6 名同/1二十来个,如茶、菜、苦朵、捐、给、范、裤、诧、菏、皋芦、瓜芦、苫菜等。
茶(畜tu):
“朵”宇最早出现十t持鲜》。古文午“荣”宁的含义较多. 有的指野菜。有的指茅单、荆棘等.也有的指茶,《持经》小的条则可能既指 茶,也指苫莱、茅单等.一宁多义。现在普遍认为“荣”宁是“条”宇的前 身,汉化只’始借城“茶”宁指茶,源于蜀地入言。古时蜀地方言称茶为“苫 荣”。均“荣”宁指茶.在共后的古文献小很常LA。
我国最早的一部辟书一一《尔雅》的《释木篇》小将“横、齿荼”的记 教。郭碳(276 324)注为“叶小如梳子。冬生。M十可煮羹饮、今呼r采者为 策、晚取者为若,名苏。蜀人名之苦朵”。三国时就有把荣念成“cha7’的记 载,西汉时荣险候刘沂的钡地之一茶陵县.即现在湖南省茶陵县。汉时的读行 为“cha”,《汉K‘地些志》中荣陵的“茶”字.KEMET代理商据额师占注为:音七奢反,又合丈加反。故《邮州光荣记》小说,颠师古的注“虽已转为茶音,而未敢轨 易字文”。
权(音加、g凹、gu):
“捐”字代表茶,始见于郭磋的《尔雅·注9l “授,苦菜。”以后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模”之本义指高大的乔木型茶 树。据考证,公元前2世纪长沙马王堆一号基(公元前160)和三号墓(公元 前154)的随葬清册中都有“慎”的异体字,这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 “模”字已普遍使用。
诧(音ha、da、duo、du):“诧”是一个古“茶”字。《尚书‘顾命》
篇中有“王三宿、三祭、三诧”之说,是记述周成王遗嘱“三条、三诧”的,表明周成王强调在条招中提倡以茶代洒。
英(音chM、tuM):“裤”亦为一古“茶”字,专指茶。意为采摘后期 的老茶叶及其制品。南北朝《魏王花木志》中说,“条,„„其老叶谓之苏”。明代陈继儒在《枕棵》中说,“茶树初采为茶,老为若,再老为苏”。“萍”字 最早见于《凡将篇》中的“焚荼”一词,从汉代到南北朝时用得较多,一般都 与荣若等字并用,如三国《吴志·韦暇传》记载孙皓知道韦哩不胜酒力,便 “密赐茶猜以当酒”,晋孙楚《出歇》记载有“姜、桂、荼苏出巴蜀”等。隋唐 以后,“萍”字少用,并逐渐被“若”字所替代。
若(音ming):它出现得比“茶”、“授”、“菇”等迟,而比“茶”字早,最早见于吴人陆玑《毛诗·草木琉》:“蜀人作茶,吴人作若”。“若”字的释 义,古时不尽相同,汉代以后,“苗”宁用得较多,尤其是唐代以后,在诗词、书面中很常见。现在茵已成为茶的别名,因其更具文雅之感,常为文人所用。
径(音既、Bhe、劝;《茶经》一之源中指出,“其名,一曰茶,二曰棺,三曰菠,四曰若,五曰英”。杨执朝也称“蜀西南人谓荣曰菠”。清代郝强行在 《证俗文》中说,“按菠、诧即茶也.茶有茶音,盖始于此”。可见“菠”字指 的是茶,但古书上用“菠”字代表茶较为罕见。
茶(音dm):古时的“荣”字多义,有时指茶,有时指苦莱等。为了区 别茶与其他物品,就在“荼”字的左边加上“木”夯,成为“搽“字,用来专 指茶树或用茶树叶子加工成的饮料。“茶”字出现在中唐以前(8世纪初),可 能是由“徐”字转化而来。至于茶的读音du,三国时(220年)就有把荼念 成“ch”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注中说:“从草当做茶,其字出 《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为唐玄宗御撰,是一部字书,成书于735 年,现已失传。陆羽的《茶经》因其普及和影响力之大,使得“茶”字逐渐为 世人所接受,《茶经》成书后,“荼”字仍没有立即被“茶”字完全取代。两者 混用了一段时间,到9世纪,“茶”字才被普通使用。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尽管茶在文字上得到了统一,但不同地区、不 M民族的人民对茶的称呼,在发音上仍合很大R则—如华北的发古为“cha”,福建、广东的发音为“te”“ti”“tei”长汀流域的发音为“cha”“zhou”、“zha”等:云南傣族、彝族、湘西苗族的发音为la’,贵州侗族的发育/J “si“.藏族发育为“jla”.川默
带少数民族(瑶、亥、彝族)的发行为“si” 或“she”等。
海外各冈对茶的称呼,也虹接成间接地受到我同对扶的称呼的影响汽—L革本 可分为购人类。条M1从我闪海船传播左的凹队各旧,TDK电容其发音近似于我 国福建闽南沿海地区的“tey”“tui”“te”音.如拉丁语thee、英语tea、法语the、语tee 西班牙语te、意大利te等。系列从我冈陆路向北、向凹仕
格占的闰家。其发育近似丁找冈华北的“cha”百.如日本cha、俄罗斯chai波斯语(伊朗、阿富汗)为chay、印度语cha、越南jsa、朝鲜语la等。w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