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美版——第14册美术教案
浙美版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 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标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了解和掌握标志的种类、特征以及设计方法。
3.欣赏作品,体会现代标志的美感。
二.教材分析
在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标志,标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标志一般比较简洁、醒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它起着提醒、警示、禁止等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安全教育功能。全课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标志设计作品欣赏,另一部分则是标志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将标志设计应用在生活中。前一部分占的篇幅较大,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标志设计的兴趣,课文中的标志各具创意,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部分是标志设计的制作方法及标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首先编排的是生活中具安全作用的标志,如交通中的禁令标志,以圆形造型,红黑两色搭配。第二排是黄黑两色搭配的三角造型标志,再后又是红黑搭配的圆形标志。这种编排,造成一定的视觉变化。红色表示禁止的意思,黄色表示警告、引起注意。圆形造型在视觉上易被接受,而三角造型具有稳定性,有扩张之意,即具危机感和不安全感。黑白两色对比强烈,易形成更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编排,让学生对标志有更深刻的认识。
以上这些编排,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紧张感,以引起对学习标志的重视。随后,文中又编排了一些轻松的标志供学生作常识性的了解,比如中国联通公司标志、Windows软件标志、美国麦当劳公司标志等。联通公司的中国结标志,表示“联通”四通八达而又紧紧相连;Windows软件标志意喻从多个窗口了解世界;麦当劳标志的“m”字母,为门的形状,含有通向成功之门的意思。接着安排的是奥运会标志,因为我国申奥成功,在这种背景下,教材中编入了奥运题材的标志,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为主,同时编排了一些其他国家成功的奥运会标志,以供比较。奥运会标志的内容及形式比较欢快,可以让学生较为放松,然后教材又转入了严谨的阶段,即篇幅中编排了标志的类别与设计形式,进入了如何设计标志的阶段。从字母造型标志到象形标志的设计,再将标志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教材最后介绍了标志设计的制图方法,以图表形式列举出来,并布置了学生作业。“学生作业”板块中列举的四个例子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到标志设计就是自己身边的设计。
第一课是遵循着“紧张(难)——轻松(易)——紧张——轻松——紧张”的节奏设计的。具体来说,在课文开始编排了表示禁止、注意之意的标志,引起视觉紧张,然后介绍麦当劳、奥运会等标志,起到放松作用,后又转入标志的具体学习、制作等主要阶段(紧张),再将标志以可爱的造型形式具体运用于生活设计中(放松),最后布置作业(紧张)。
三.重点、难点。
重点: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特点。
难点:标志象征意义的表现,色彩在标志设计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标志设计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设备、中外优秀标志设计作品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用多媒体设备演示一系列交通和公共场所标志。
(2)演示过程中,教师讲解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示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都有哪些特点?
(3)演示中外标志设计中的经典作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他们较熟悉和喜爱的标志设计,可以边演示边进行讲解。
2.深入教学。
(1)演示课本中的标志设计。
内容包括“中国联通公司标志”、“Windows软件标志”、“美国麦当劳公司标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及不同国家的奥运会标志等。演示重点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及其设计步骤。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讲解各国的奥运会标志,向学生讲述标志的象征意义及标志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重点演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步骤,提示学生思考:该标志的造型象征什么?五种色彩各代表什么含义?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
演示其他国家的申办奥运会标志。
提问:不同国家的奥运会标志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提示学生从不同标志产生的文化背景因素进行思考。
(3)组织学生讨论:标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标志在现代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待学生讨论后,教师作出补充,然后进行归纳。
3.课堂延伸。
根据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国家的奥运会标志,寻找这些国家的相关资料,了解背景知识,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设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4.布置作业。
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公共标志的含义。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类型的标志设计作品图片
(教师)录像机或多媒体课件、拍摄制作的资料、标志设计制作步骤图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录像展示飞机降落的过程,放大显示机身标志(手形鸽子或其他标志符号)。
(1)用录像或多媒体演示这段影像资料,当显示机身标志时,启发学生思考:标志设计如何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2)教师作出总结:标志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深入教学。
(1)演示并讲解标志的种类,可按商业性标志和非商业性标志分别演示。
提问:标志设计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提请学生思考:商业性标志与非商业性标志有何异同?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进行引导。
(3)介绍标志设计的象征意义,展示具象标志和抽象标志,并试着说明哪一种更利于表达象征含义。
(4)重点演示标志设计制作的方法,包括课文中的“比例标识法”、“方格标识法”以及其他方法。
3.课堂延伸。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用电脑设计制作出标志设计作品,并说说标志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浙美版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二课 校园环境标识设计 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习以协作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与第一课内容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体现了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
课文在整体布局上,首先展示的是一系列优秀的环境标识设计,培养学生学习环境标识设计的兴趣;其次是环境标识在校园环境中的实际运用;最后是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流程以及安装过程。
环境标识设计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特定目的进行设计与制作,起到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环境的目的。本课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实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为:切入、感受和表现。
(1)切入——标识设计的范例。
标识设计内容的选择,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培养学习兴趣,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因此,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和着眼点进行本课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将有助于丰富和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
(2)感受——优秀的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作品欣赏。
教材中,首先编入的是一些优秀的标识设计,包括校园指示牌、停车场指示牌及社区环境标识等,说明环境标识设计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然后是一些名校的环境标识设计,如斯坦福大学典雅的校园环境,北京师范大学“绿草茵茵,踏之何忍”的环境标识,根据所选图片,从工具材料、造型、设计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3)表现——学生动手参与。
教材最后要求学生策划、设计并动手制作校园标识,加强协作,如集体讨论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并安装,一切都是与他人互相协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通过深入尝试、体验,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受,从而引发对美术课程的喜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环境标识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考察环境——确定内容——选择材料加工制作——安装,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环境标识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难点:校园环境标识设计及其制作。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外环境标识设计作品图片
(教师)欣赏挂图、不同材质的环境标识设计优秀作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不同材质的标识设计,设计作品的形式要独特,色彩要鲜艳,以引起学生兴趣。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什么样材质的标识。
(2)教师讲解环境标识设计的种类及其作用。环境标识包括指示导向标识、识别标识、警示规则标识、装饰标识等,其主要作用是用于指示和导向。
2.深入教学。
(1)用幻灯片演示中外经典标识设计作品,教师同时讲解哪些标识设计适合哪些环境。
(2)教师提问:环境标识设计与第一课的标志设计有什么异同?标识设计的原则是什么?提示学生注意:环境标识要与环境互相协调。
(3)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形式的几何图形与现代建筑环境互相协调?选出两名学生讲解讨论结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3.布置作业。
请学生设计一个标识,要求体现出校园精神风貌,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4.课堂延伸。
(1)组织学生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其他校园内的优秀环境标识设计。
(2)学习、借鉴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的优秀环境标识设计,用于校园内。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设计的标识作品一幅、各种有色纸、裁纸刀等设计工具
(教师)各种校园风景图片、幻灯机、有色纸、裁纸刀等设计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教师首先检查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先整体评述,然后重点评述其中两个学生的作品。
(2)幻灯片放映,内容为优秀的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作品。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然后进入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标识的设计流程。
2.深入教学。
(1)重点讲解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流程,设计流程共包括五个部分。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课前设计的校园标识,利用有色纸,设计制作出标识模型,然后将所有标识排列一起,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比。
(3)请几个设计好的小组派出代表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最后,教师对本课学习作出总结。
3.课堂延伸。
(1)教师与木工或铁匠联系,根据学生设计制作的模型,加工制作成各种材质的标识。要求:在专业人士制作标识的过程中,学生可在现场进行观察,或在制作人员的指导下自己进行操作。
(2)征得校方领导批准后,选择优秀的环境标识作品在校园内进行安装。
浙美版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三课 图标设计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体会图表在生活中的作用。
2.学习图表的绘制方法,能够独立运用电脑或其他工具绘制图表。
3.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工具进行工作交流,传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伴随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信息的整理与传递显得尤为重要,大量复杂的信息同快速准确的传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在许多方面采用图表这种视觉表达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图表的形式与内容及其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其他视觉形式所难以比拟的。
图表的种类很多,由于篇幅所限,在本课中仅选编了一些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图表,包括示意图表、统计图表、道路指示图、多媒体图表等。示意图表是以图画语言和象征符号为基本特征的图表表示方法,以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外部形态或内部构造来示意某种事物的存在状态;统计图表来源于数学,是将各种统计数据图式化、表格化;地图图表消除了文字与言辞在表达空间状态时的局限性;立体图表在表达方式中采用三维和四维形式,即空间状态的立体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图表设计更多地出现在网络页面和电子图书上,即多媒体图表。
《图表设计》摒弃了以往采用大量文字介绍的方法,选用彩色图例及多种设计形式,让学生在色彩和形式的多种变化中感悟学习图表的乐趣。本课形式及内容均较为新颖,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在多媒体图表知识点的学习中,应结合电脑设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组建一个班级网,参与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提示:开展这类活动可以请计算机课教师协助指导,并与学校的网络建设工作相结合。)选择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有益的形式,从跨学科的角度设计与组织本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图表的理解。如地图图表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知识,统计图表应结合数学学科知识,多媒体图表则结合电脑设计等。
本课的编排着重在于使学生对图表有个清晰的认识,以培养学生学习图表设计的兴趣为基本点。本课是融多科知识于一体的范例,必要时可以邀请其他任课教师及社会专业人士参与本课教学。
课文内容的编排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科学性。首先是利用各种形式的彩色图表,引起学生对学习图表设计的兴趣;其次是图表知识点的学习,包括图表的构成元素和表达手段,以及图表设计的方法;最后,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学习用电脑绘制图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重点、难点
重点:图表设计的构成元素,图表设计的对比手法。
难点:利用电脑绘制图表。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多种图表
(教师)中外优秀的图表设计作品
教学过程
1.引入教学。
(1)展示图表设计作品,请学生相互比较并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
(2)引入对图表设计的介绍,侧重点在于图表的应用和图表分类知识。
(3)结合不同种类图表的特点,介绍图表设计的艺术特色。
2.深入教学。
(1)结合演示“树形示意图表”的制作方法,介绍示意图的创作特点和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校各班级的“树形示意图表”应该如何设计?每组设计出一个方案,然后由学生进行评比,选出最佳方案。
3.布置作业。
在自己的居住区范围内,选择一个景点,用速写形式勾画出景观图,标注名称。
4.课堂延伸。
思考:图表设计除了教材中编排的内容外,还有没有其他种类?收集其他的图表设计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的图表资料、有关的绘图工具和材料
(教师)优秀图表挂图、绘制图表的步骤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展示教学挂图,讲解图表设计的构成元素(图像、文字和数字)和特点。
(2)请学生思考:图表设计与标志设计、标识设计有什么不同?
2.深入教学。
(1)教师重点讲解图表设计的几种对比手法及其适用范围,例如“生活中的道路指示图”与“疏密对比”手法。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不同对比手法的对应图表作品。
(2)提问:一张完整的图表应包括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所学图表设计的知识特点,对现有的素材进行修改创作。
3.布置作业。
参照教材中的“学生作业”部分,设计创作一张图表,内容、形式不限。
4.课堂延伸。
把全班学生按照居住区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做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是自己生活区周围的道路交通状况,然后设计出道路指示图草稿。教师选择一个优秀方案,与学生一起绘制出完整的道路指示图。
浙美版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四课 诗情画意 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2.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初步掌握诗意画的创作步骤与画面意境的处理方法。
3.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山水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技法学习,而是通过山水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山水画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承袭,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认识作品,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表达出一种寂寥的意境,而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则表现祖国山河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表达出对祖国大地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欣赏这些作品,一定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它们的意境。
本课以欣赏山水画的意境为切入点,转到学习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如何正确对待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学术界会有不同见解,但有一点是明了的:传统是基础,创新是发展,只讲传统没有创新,墨守成规,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只讲创新,丢弃传统,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山水画的创作手法上,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问题。山水画的欣赏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中进行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学习山水画以传统树、石画法为起点,然后学习云及瀑布的画法。初步学习了这些基本技法后,可尝试进行山水画 的创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树、石、云、瀑布的画法,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难点: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作具有意境美的山水画作品。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意境的山水作品
(教师)教学挂图、名山大川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演示我国一些著名景点风光照片,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出示一些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山水画作品,请学生谈谈体会。
(3)把课本中的这三幅作品及其相关的诗词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引出课题——《诗情画意》,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学习。
2.深入教学。
(1)把从宋代至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家的作品按年代顺序向学生展示,并介绍作者的生平、艺术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提示学生思考:不同年代的山水画作品都有哪些风格特点?
提问: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相比有了哪些形式及内容上的创新发展?你喜欢现代山水画还是古代山水画?为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将讨论结果用文字进行表述。
(4)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作一总结发言。
3.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的诗词和山水画,并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砚台、宣纸、毡布、笔洗等国画学习的工具材料
(教师)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简要回顾第一节课的知识点,说明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需要有一定的技法来表现,引出学习山水画技法这一课题。
2.深入教学。
(1)介绍树的画法。
首先讲解画树的重要性:树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树画得好坏,决定了一幅山水画的成败。
演示画树步骤图。教师按照这些步骤,用毛笔在宣纸上演示,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介绍山石的画法。
山石的画法在山水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石的画法也包括五个步骤:勾、皴、擦、染、点。其中的“皴”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斧劈皴和披麻皴两种。斧劈皴,常用来表现峭壁、山崖;披麻皴,多用来表现纹理细密的山体。
教师向学生讲解并作范画,要求学生临习。
3.布置作业。
比较树、石画法的特点,练习用皴法绘制山水作品。
4.课堂延伸。
用中国画的形式描摹自然界的树木,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实地写生。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云(瀑布)画法的步骤图、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教师讲解:树、石是山水画的基本要素,云、瀑布等也是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往往起到一种渲染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引入云和瀑布的画法概念。
2.深入教学。
(1)演示勾云墨块画法步骤并配合讲解画法要点。
(2)教师将完成的画稿挂贴在大演示板上,供学生观摩。
(3)巡回指导,发现学生绘画中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4)演示瀑布画法,教师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练习。
(5)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画的笔墨特点是什么?如何运用笔墨来表达不同意境?教师应多加引导并详细讲解。
3.布置作业。
要求选择一幅课本中的作品进行临摹。
4.课堂延伸。
选择一个多云的天气,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运用中国画工具对自然界中的云进行实地写生,教师作示范讲解,指导学生如何把课堂上画云的方法运用到实景写生中。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砚台、宣纸、毡布、笔洗、中国画颜料
(教师)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名家山水画作品幻灯片(配有诗词)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放映山水画名家的代表作品,每幅作品下都附有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再对诗词加以分析(可结合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使学生认识到诗词与山水画作品所表达的相同意境。
(2)教师总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道理。
2.深入教学。
(1)从学生的语文课本中选首唐诗,分析诗的意境。
(2)根据唐诗表达的意境,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用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表达,根据讨论结果,勾出一幅单色山水画草稿。
(3)教师示范创作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作品,讲解分析山水画与唐诗所表达的是同一种意境。
(4)展示几幅山水画作品,请学生思考:每一幅山水画各表达了一种什么意境,可以用何种诗词来表达?要求用文字作分析说明。
(5)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与诗词在表达意境方面有哪些区别?
3.布置作业。
(1)结合语文诗词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山水画,准确体现诗词的思想内涵。
(2)创作一幅山水画,根据意境题写合适的诗词。
浙美版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五课 暑假生活记录册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封面设计、版式设计。
2.通过制作记录册,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和事先规划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的点滴进行记录和感悟,进而懂得珍惜光阴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艺术审美为核心。
审美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贯穿于本课的始终,是本课设计的主导脉络。课文中首先编排的是生活记录册的形式、色彩及内容,通过形式的美感,培养学生学习书籍装帧设计的兴趣;接着是赏析封面设计的艺术美感;最后介绍封面与版面协调统一的关系。
(2)以技能训练为手段。
课文以大量篇幅介绍书籍装订的知识,用不同形式装订的书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书籍装订技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书籍装订也是书籍装帧设计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协调发展。
本课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制作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到开发。在教学上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配合小组协作,互相帮助。如在书籍制作过程中,封面设计、内页编排、装订成册等各项工序都可通过分工合作、协作来完成。
(4)内容安排首尾呼应,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科学性。
本课以介绍书籍装帧设计为主,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篇首先以“暑假生活记录册”导入该课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通过学习书籍装帧设计的一系列知识后,在最后的“学习建议”中,又回到“暑假生活记录册”,即以“兴趣”开头,以“兴趣”结尾,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封面设计、版面设计和整体设计方案。
难点:书籍整体设计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书籍设计的资料、准备几本不同形式的书籍
(教师)设计精美的书籍图片、有关书籍知识介绍的详细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展示几本不同造型的书籍,让学生感受书籍设计艺术的魅力,请学生谈谈自
己的直观感受。
(2)结合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入“暑假生活记录册”的介绍,侧重其中的艺术形式,如独特的造型及其色彩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展示几本书籍与暑假生活记录册。
提问:书籍与暑假生活记录册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作出总结:设计完整的暑假生活记录册就是一本书籍。引出本课学习主题——书籍装帧设计。
2.深入教学。
(1)展示书籍结构解析图,讲解书籍设计中的名称。
(2)演示并讲解书的几种开本示意图。教师提问:开本大小表现了书籍的什么特点?哪类书适合大开本,哪类书适合小开本?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结果用文字进行表述。
(3)介绍并演示书籍的几种装订形式,如骑马钉、锁线订、活页订、线装等。
3.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册记录册样本。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不同颜色的彩纸、剪刀、糨糊、麦克笔等工具材料
(教师)优秀封面设计作品、不同类型的内页设计书籍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出示一些优秀的封面设计作品,教师讲解书籍封面设计的风格、形式及要素。
(2)教师说明:封面设计是书籍设计的重要内容,封面设计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书的销量,好的设计能够起到吸引读者的重要作用。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所以封面设计要体现该书的特色,要为表述其内容服务,并引出“内页设计”的学习。
2.深入教学。
(1)重点讲解内页设计(版面设计)知识。在传授这些知识前,先请学生翻阅几本书,提示学生注意书籍的版面设计特点,使学生对内页设计有一个直观认识。
(2)结合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讲解版面设计的专有名词,如扉页、目录、书眉、页码等。
(3)教师重点讲解排版的格式和标题,以及插图在版面中的位置等。师生讨论这些内容,并得出设计的一般规律。
3.布置作业。
动手设计制作一本完整的暑假生活记录册。
4.课堂延伸。
(1)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本书籍,要求用剪纸、粘贴的形式。
(2)将制作完成的书籍排放在学校橱窗内,举办一次书展。
浙美版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六课 北京故宫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三.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古代绘画资料、有关故宫的资料
(教师)故宫资料图片、教材中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幻灯放映故宫资料图片,教师对故宫历史、建筑特点及其藏品作一简要介绍。
2.深入教学。
(1)幻灯展示作品《千里江山图》,请学生观察并思考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教师应从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上引导学生欣赏,然后作出总结。
(2)幻灯放映《韩熙载夜宴图》,对有关活动场面局部放大,提示学生观察韩熙载本人的神态特征,向学生讲解、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提示学生观察作品的创作形式,主人画得较为高大,其他人物较小,符合当时的绘画风格。
(3)幻灯放映《清明上河图》,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渐次放映,使学生犹如亲身游历一般。提示学生观察人物服饰及建筑特点,对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服饰与建筑样式。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作品意义:《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风俗画,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真实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以上三幅作品,都要从作品形式、内容和意义三方面去进行分析。
(4)简要介绍故宫藏品中的玉器、青铜器、漆器等艺术作品。
3.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作品内涵。
浙美版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七课 巴黎罗浮宫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三.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巴黎罗浮宫的相关资料
(教师)幻灯机、罗浮宫建筑图片、罗浮宫三宝图片、教材中其他绘画作品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演示巴黎罗浮宫建筑(最好从不同角度),教师简要介绍罗浮宫建筑的艺术特色。
(2)将罗浮宫平面图局部放大,标划出参观路线。
2.深入教学。
(1)幻灯演示罗浮宫三宝图片,教师讲解三件作品的历史典故,着重从人文内涵方面讲解,指出这些作品在欧洲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后让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
(2)幻灯演示《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结合艺术表现手法,重点从故事情节方面分析,引起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
(3)幻灯演示《自由领导人民》,教师重点讲解创作该作品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自主分析作品的构图形式、情节、色彩等艺术表现手法,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4)幻灯演示教材中其他作品图片,以年代顺序进行编排。
3.布置作业。
课后请学生集体讨论:欧洲古典美术作品与中国古代绘画的区别以及共同之处。
第二篇: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17册 1.城市雕塑 2.鲁迅
3.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4.用泥造型 5.用纸造型 6.盛唐气象 7.文艺复兴三杰
城市雕塑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风格,提高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兴趣,加深其对现代城市雕塑发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对城市雕塑作品欣赏与评述,开阔学生知识层面。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教材所提供的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并引发学生对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
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城市雕塑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
三、教学过程
1.创建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教材第2~3页上的范例及在屏幕上出现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①你对哪一张图片感兴趣?为什么?(提示:可以从风格、造型、色彩、材料及人文内涵等方面加以引导。)②现实生活中的雕塑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③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2)点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分析讨论,激发创意。
(1)师生讨论:如果让我们设计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色彩?达到什么功能?如何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2)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可见的城市雕塑作品,说说各自印象最深的城雕作品并谈其理由。(通过要求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思考设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了解到城市雕塑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发展趋势及设计方法。)
3.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国内外经典城雕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雕塑作品富有亲和力?哪些雕塑作品是象征性的,哪些是追求和环境相协调或具有互补性质的?雕塑设计和建筑的关系是截然的吗?
(2)通过实例来分析艺术设计规律,说明艺术设计不能脱离生活这条原则,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4.表达感受,层层深入。
(1)教师出示图片资料,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教师补充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价的方法。
5.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有关城市雕塑的知识,结合自己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城市雕塑作品资料,并对其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鲁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评述。(1)教师放映录象《鲁迅》,让学生感性认知鲁迅的形象。(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谈谈对鲁迅的感受和评价。
(3)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归纳鲁迅的相貌特征与精神气质。学生在课前准备扮演的形象在这里进行展示。2.加深理解,提升内容。
(1)出示课件,欣赏其他艺术家们创作的鲁迅形象,提问:这些作品中哪个最能体现鲁迅的精神与相貌特征?(提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用美术语言加以分析、理解。)
(2)教师归纳各艺术形象特征,指出美术作品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观众,突出表现形象的精神内涵,是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已展示的鲁迅形象及以前语文课中对鲁迅的描述,概括地谈一谈鲁迅的特征与气质。
(4)课件再次展示鲁迅形象,用图例解释表现鲁迅的各种艺术手法,进一步加强对鲁迅精神、气质的理解。3.理解分析,学会评述。
(1)教师提问: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你能说说有哪些吗?
(2)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艺术形象。
请学生分小组具体介绍自己欣赏的艺术形象,并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创作做好铺垫。4.巩固新知,课外拓展。
(1)请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点,回顾本课的内容,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2)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鲁迅的图片资料或制作幻灯片,也可以制作有关鲁迅的简报及撰写文稿,采用粘贴形式把有关鲁迅的图片及作品在学校画廊里举行一次展览。
(3)尝试临摹鲁迅或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会鲁迅的精神内涵。
鲁迅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作业展示,复习旧知。
(1)学生展示介绍鲁迅的研究报告。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小组报告做展示(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鲁迅的身平及内容等),并随后展示学生收集的各种相关鲁迅的艺术形象。
(2)学生再次阐述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2.讲授新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鲁迅笔下作品,分析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版画、漫画等。
(2)教师总结,指出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家,而在版画艺术上也有着很高的造诣,展示鲁迅为自己的书籍所做的木刻版画作品。
(3)出示鲁迅参与木刻讲习班、座谈会等活动的图片。说明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的关系。
(4)提问:同学们是否也想尝试一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后,介绍木刻的过程。3.深入刻画,激发创意。
(1)请学生说说课本上的鲁迅形象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形象模仿着画下来。
(2)教师总结,采用雕、刻的主要表现形式,体会刚才观看的木刻技法。课件再次展示刚才的技法过程,让学生学习技法。欣赏图例《孔乙己》,学生情境感知,让他们评述作品的艺术造型。请学生穿上旧长衫,上来表演孔乙己的神态,激发学习兴趣。4.临摹练习,提升难度。
(1)在刚才临摹的艺术形象上,进行仔细刻画,并转印到材料(如肥皂)上,进行雕刻,或者为某部鲁迅作品中的情景设计一个插图。(2)课件放一段轻音乐,教师巡回指导。5.课内延伸,课外拓展。
(1)课件展示鲁迅的美术作品。总结:鲁迅虽然不是美术家,但他与美术有较深渊源。课件展示《祝福》、《孔乙己》等影视片。
(2)请学生课外寻找相关的资料,思考电影、戏剧与美术的关系,制作相关的研究性报告,为下节课做铺垫;让学生寻找相关内容的资料图片,与学生作业一起进行展示。
鲁迅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作业巡展,巩固旧知。
(1)把上节课的优秀学生作业在课堂内做展示,在上课前布置好展览,并请学生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作业。
(2)将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自己评述作品的特点及制作体会。在评述中,再次检验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3)播放《祝福》、《孔乙己》等影像,请学生说明电影、戏剧与美术的关系,为知识拓展打基础。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展示《鲁迅故居》的片段,教师引语:今天我们去绍兴参观一下鲁迅故居。
(2)在观赏的过程中,播放到某个场景时,请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两个——三个场景,让事先准备好的小组演示,如《孔乙己》、《阿Q》等,并让学生说说课本剧有哪些要素。3.研究学习,加深印象。
(1)各组展示研究的报告,介绍鲁迅的身平事迹或展示介绍鲁迅的网站。(2)学生陈述,教师同时展示课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鲁迅相关的资料图片及网站。
4.实际应用,形成体系。
(1)教师提问:我们了解了鲁迅的身平,理解了鲁迅的精神,学会了相关的美术知识,我们能为纪念鲁迅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制作纪念网站、表演课本剧等。教师适当引导,注重实用性。
(2)用课件图例展示学生分组制作的网站、插图等,穿插教师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请小组派代表评述各自的内容,推选最佳小组。5.课外拓展,作业展示。
(1)针对学生最后设计完成的各种美术作品,进行一次从“纪念鲁迅”为主题的展览会,要求课代表协调各组作品,在教室的黑板展示。同时将内容放置到网上,制作一个以“民族魂”为主题的网站。
(2)举办鲁迅作品课本剧表演大赛,通过比赛,进一步升华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掌握课本剧表演的要素。
用纸造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纸造型作品的欣赏、评述、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设计特色,以及纸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初步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技法:切挖、折叠、卷曲、接插等。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汲取有用信息,增强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培养他们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纸造型的基础知识,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难点: 在欣赏、评述与设计练习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纸造型的形式美感,在学生作品中体现个性化风格。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引导,新课导入。
纸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文具了,它们静静地躺在文具店的货架上,是那么的不起眼!可你知道吗?纸在有心人的手中,能变幻出很多精致奇妙的作品呢!
接下来,老师带同学们去看看纸艺的世界,好吗?
2.自主探究,新课展开。
(1)感受纸造型的形式美。
①课件展示,作品欣赏。(配背景音乐)
提出问题:你了解纸造型吗?你曾接触过纸造型吗?作品的哪些地方紧紧地吸引了你的眼球?你能感受这些作品的特点吗?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拿出来共享,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②教师引导并归纳:a.纸的来源,纸造型的历史。b.纸造型在世界各国的发展。c.纸造型中的形式美法则。
(2)表现纸造型的形式美。
①课件展示课本范例,并引导欣赏。
提出问题:a.你喜欢这些作品吗?为什么?b.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的造型特点吗?
(提示:造型、组合、构成、色彩、肌理„„)
②学生自主探究,并分组汇报。
③教师引导,并结合欣赏范例,介绍纸造型的不同形式及表现方法。
(3)观察体验,欣赏评析。
①课件展示典型作品,观察体验。
提出问题:a.你从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 b.你了解作者的设计思路吗?c.你领会作品的情感表述吗?你能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吗?
②小组讨论,自主研究。
③教师归纳、引导。对课本第22下图范例进行评述:作品通过切割、弯曲成形,使线条通透与交错,视觉上产生丰富而优美的空间构成形式。顶部细小轻盈的线条与底部宽厚的支撑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3.拓展思路,表达评论。
从这节课欣赏的作品中,选一件你最喜欢的,尝试写60字左右的小评论。
4.作业展示,体验成功。
把优秀评论在全班展示,同学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评出“最佳评论家”。
5.教师小结。
愉快的一节课快结束了,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地展现了自我,希望这节课能给你带来美的享受,并留给你们一些思索或借鉴。
用纸造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纸造型作品的欣赏、评述、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设计特色,以及纸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初步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技法:切挖、折叠、卷曲、接插等。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汲取有用信息,增强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培养他们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纸造型的基础知识,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难点: 在欣赏、评述与设计练习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纸造型的形式美感,在学生作品中体现个性化风格。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出示课件:校园雕塑。
提问:你喜欢这些雕塑吗?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除了这些材料外.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现?用纸能做吗?你了解纸造型的种类吗?
(2)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归纳引导:
①纸造型的适应性。②纸造型的种类。
2.引导探究。
(1)课件展示作品。
提问:知道浮雕和圆雕的差异吗?纸造型可以用哪些表现方法?借助什么工具?立体构成和纸造型的关系?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研究探讨制作方法,并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拿出来共享。
①制作中有什么困难?②如何使折痕又直又挺。
(3)代表汇报小组成果。
(4)教师归纳并小结。①浮雕圆雕的异同点。②圆雕的基本造型手法。(教师在视频转换器上边讲边示范。)
3.尝试设计。
假设你现在是一位知名的艺术设计师,我要求你为我们学校实验楼的空地上设计一件圆雕作品,美化我们的校园。接到这个业务,你将如何展开工作呢?
提示:①设计方法:构思、构图、选材、制作。②小组分工,各尽所能。③学生可用电脑表达自己的创意,还可以配以光、色、背景等。可以不断修改设计方案,完善各项设计要素,这样在制作时既可以节约时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
4.成果展示。
优秀作品展评:自评、互评、师评。
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色彩奖。
5.课后思考。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学到了„„
欣喜的发现„„
我终于明白„„
我开始思考„„
用纸造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纸造型作品的欣赏、评述、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设计特色,以及纸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初步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技法:切挖、折叠、卷曲、接插等。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汲取有用信息,增强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培养他们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纸造型的基础知识,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难点: 在欣赏、评述与设计练习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纸造型的形式美感,在学生作品中体现个性化风格。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播放音乐:《百鸟朝凤》
提问:①同学们从刚才悦耳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②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 ③花草虫鸟除了用绘画的方法外,还可以有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④你能用前两节课学到的纸造型知识来表现花鸟吗?
学生小组讨论,利用收集材料,汲取有用信息,进行处理、整合。
2.欣赏。
(1)出示课件:①这幅以花鸟为题材的纸浮雕作品,你能用简短的篇幅,对它进行评述吗?② 你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投入吗?
(2)学生讨论:每组派同学代表发言。
(3)老师小结评述:作者准确地抓住花鸟的特征和神态,并用细腻的造型、清新的色彩,表现了自然与生命。从作品中能看出作者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拜自然为师的态度。
(4)德育渗透: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不热爱生活,不热爱自然,怎么会创作出如此生动的形象?
下面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3.设计制作。
你能用前几节课学到的技法,用纸浮雕形式创作一幅花鸟作品吗?
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就是一个艺术设计公司,确定经理(全盘负责)、总策划(构思)、总技术(绘制)、总制作(具体加工)、总后勤(提供工具、材料),给公司取个响当当的名号,发挥团队精神,拿出优异作品,打响公司品牌。
4.学生作品展示、评析。
5.教师归纳小结
用泥造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雕塑艺术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理解雕塑三维实体的艺术特征。
2.感受泥土材料原始天然的独特质感,熟悉泥土的性能,体验泥塑造型生动细腻的表现力。
3.掌握基本形体造型的泥塑语言,学习初步的空间造型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大胆生动地制作出自己的泥塑造型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体验泥塑造型丰富的表现力,学会用泥进行空间造型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泥塑造型的形体语言,掌握空间造型的规律,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泥塑作品。
三、教学过程
1.对比欣赏。
(1)同时出示主题相同或相近的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如古希腊群雕《拉奥孔》和画家格列柯的绘画作品《拉奥孔》,或是吕德的浮雕作品《马赛曲》和德拉克洛瓦的绘画《自由引导人民》作对比欣赏。
(2)教师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雕塑作品与绘画作品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3)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总结出雕塑艺术区别于绘画艺术就在于雕塑三维实体的造型特点。
2.结合教材图例,对古今中外雕塑代表作品进行有重点的介绍与赏析。
(1)静穆的古埃及雕塑,古典的希腊雕塑,流派众多的西方现代雕塑。
(2)中国古代雕塑,如:原始彩陶泥塑、汉代说唱俑、宗教泥塑造像等,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代雕塑家精湛的技艺和伟大的艺术想象力。
3.雕塑使用的材料与手段。
(1)雕塑运用的是可塑的、可雕的材料,如:泥土、石头、木材、金属等。
(2)材料决定了手段,简介各种雕塑手段的区别与联系,如:雕、塑、刻、铸、焊等。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材料作为雕塑创作的媒介和手段,因此无论雕塑大小,都会对空间具有实际意义的占有与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雕塑的本质所在。
4.在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对比中,引出泥是雕塑造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材料。
(1)泥塑本身就是雕塑作品的一种材质形式。
(2)许多雕塑作品是在泥塑的基础上翻制成其它各种材质的。
(3)泥塑作为雕塑创作的重要基础,是雕塑艺术家们的必修课程。
5.欣赏分析泥塑作品。
(1)《齐白石胸像》是雕塑家张充仁对齐白石老人的艺术气质与精神气韵的传神写照。
(2)《四爷、四奶奶》,陶土的天然的质感与简约的造型暗含了这对土生土长的北方老人的纯朴、善良、乐观本性。
(3)《吹糖人》为天津“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所作,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民间工艺品小巧、精致、细腻的作品美感,带有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它们都是用泥作为材质的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凹凸变化,方或圆、钝或锐、光洁或粗糙、流畅或滞缓等因素却各有不同。再通过泥塑作品与玉石雕塑、金属雕塑的比较,得出用泥塑手法造型具有生动、细腻、丰富的特点。
6.总结。
泥土是雕塑艺术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泥塑作品中生动自然的创作痕迹,可以消除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隔阂,更容易感受到作品的审美追求与思想内涵。
7.回顾、评价,并布置下一课时的课前准备。
用泥造型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雕塑艺术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理解雕塑三维实体的艺术特征。
2.感受泥土材料原始天然的独特质感,熟悉泥土的性能,体验泥塑造型生动细腻的表现力。
3.掌握基本形体造型的泥塑语言,学习初步的空间造型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大胆生动地制作出自己的泥塑造型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体验泥塑造型丰富的表现力,学会用泥进行空间造型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泥塑造型的形体语言,掌握空间造型的规律,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泥塑作品。
三、教学过程
1.熟悉泥土,体验泥性。
(1)出示泥土,讲述泥土的来历或取土的经过,增强亲切感。对选择泥土的条件作简单说明:要求色泽统一、无杂质、含沙量少、质地细腻、粘性强,泥的软硬程度要适中,太硬塑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泥块之间不易粘连,太软,泥土粘手,可塑性就不强。
(2)简介泥塑工具:手是最好的“泥塑工具”,有些造型必须使用工具,出示泥塑工具(可自制)。
(3)让学生对泥土揉一揉、团一团、掂一掂重量,取一小块泥捏一捏、搓一搓,并要求学生说说对泥土的认识与感受。
2.指出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方体、球体、锥体等基本体块是构成各类复杂形体的基础。
(1)学生用手把整个泥团逐渐演变成各种基本形体,与同桌同学交流演变的过程:是从什么形体变成什么形体的。
(2)每位学生把自己的泥土分成几大块,做出几个基本形体的“变体”。
3.合作完成形体组合,制作立体小造型。
(1)同桌之间合作,把各自的基本形体的“变体”集中起来加以组合粘接。
(2)对已完成的造型进行重组、延展、切挖等各种尝试,并提示学生注意虚实空间的穿插与变化。
(3)对最后确定的造型进行相互评价与展示。
4.依形想象,循泥造型。
(1)把立体小造型随意稍作变形,不断变化放置角度,学生根据泥团形状进行大胆想象,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哪一个角度最像什么。
(2)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某一泥团进行想象。教师示范泥塑的各种基本技法,边讲解边示范捏、卷、刻、贴、粘、连、挖等泥塑手法。
①强化某种物象的基本形。
②深入刻画,注意保留最初最生动的印象。
③装饰与修改。
④完成泥塑作品。
(3)作品欣赏,选择原始时代较为生动简练、有趣的雕塑造型给学生以启发。
(4)创作性练习,学生根据已有的想象,按难易程度分层次完成练习,教师提示泥塑的形体语言。
(5)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交流创作的心得。
5.课后延伸:根据需要,可以等泥塑干后给作品着色,使它更具有趣味性和欣赏性。
用泥造型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雕塑艺术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理解雕塑三维实体的艺术特征。
2.感受泥土材料原始天然的独特质感,熟悉泥土的性能,体验泥塑造型生动细腻的表现力。
3.掌握基本形体造型的泥塑语言,学习初步的空间造型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大胆生动地制作出自己的泥塑造型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体验泥塑造型丰富的表现力,学会用泥进行空间造型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泥塑造型的形体语言,掌握空间造型的规律,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泥塑作品。
三、教学过程
1.给学生欣赏国内外一些经典的人物造型泥塑作品,用这些泥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泥塑头像,为同桌同学泥塑头像。
(1)同桌之间相互观察对方的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
(2)扎骨架。一个好的骨架本身就是一件雕塑,它确定了雕塑整体的比例和动态,并且骨架对雕塑能否顺利完成和最后的保存都非常重要。
(3)上大泥。引导学生观察同桌同学的基本头型和脸型特征,从整体上接近同桌同学的外部特征。
(4)定大形。人物头像造型复杂,但塑造时仍然可以用形体组合加以概括。
(5)深入刻画。把握同桌同学的五官特征,对某些体现个性的地方可以略加夸张。
(6)修改完成泥塑头像作品。
3.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塑造时的感受和体会,评价各自作品对人物外形特征、性格特征的捕捉程度。并根据交流结果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作品。
4.人物动态造型泥塑,根据头像泥塑学习的经验创作一个有简单的人物动态泥塑作品,可以添加适当的道具,把完成的作品摆在一起,组成一个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群体”。
5.评价。学生自我讲述创作的过程与感受,同学之间从生动、有趣以及表现的情节性等方面相互评价。
6.作品汇报,总结展览。
盛唐气象
一、教学目标
1.逐渐形成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促进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唐朝多元艺术文化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积极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唐朝文化的艺术特色,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
难点:理解唐朝丰富历史文化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⑴录像展示唐朝艺术,包括雕塑、绘画、书法、工艺、建筑作品,配以我国古典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感受唐朝艺术的博大精深。
⑵教师提示学生思考:唐朝艺术形式都有哪些特点?与现代艺术有什么不同?唐代由于各民族交往频繁,中外交流也多,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渗入中原,使唐朝社会生活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
2.深入教学。
⑴作品赏析唐朝雕塑艺术。教师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昭陵六骏”,并展示局部,讲解“昭陵六骏”的历史典故,提示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教师总结并简要分析其它雕塑作品。
⑵作品赏析《步辇图》。教师首先讲解唐朝政治、社会背景,录像演示《步辇图》作品,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并讲解作品,反映出当时唐朝作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风范,表现出了当时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盛况。
录像放映《虢国夫人游春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的宫廷生活。
⑶展示颜真卿、怀素书法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字体结构、意境方面分析。
⑷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唐朝工艺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特色,重点演示、讲解“唐三彩”工艺,从“唐三彩”的色彩特点到制作程序逐一进行分析,说明唐朝工艺在中国古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地位。
⑸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展示唐朝建筑图片,用效果图、全景图的方法演示。从画面中可以感受到当时唐朝强大的国力,其艺术风貌也显示出恢弘、博大、朴质,同时还体现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时代精神。
提示学生分析、比较唐朝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不同之处。
3.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欣赏有关唐朝盛期的艺术作品,并根据雕塑、绘画、书法、工艺、建筑五个方面总结其艺术特点。
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以剪纸艺术简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欣赏、评述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欣赏民间艺术的方法,能做简短的评述。
难点: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的奇葩,要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等来分析,涉及面较广。由于学生年龄、知识面的局限,对作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教师多作一些指引和辅导。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展示各自准备的剪纸及其相关的图片、资料等,相互交流评述。2.剪纸基本知识的学习。
(1)剪纸的种类(单色、彩色或阴刻、阳刻)。(2)制作剪纸的工具材料以及基本步骤。3.教师介绍剪纸的历史与发展过程。
(1)剪纸的起源——商代的刻花装饰品。(2)剪纸发展——成熟于汉、南北朝。(3)剪纸艺术的繁盛——清朝中期。
4.提问: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标准,如何来鉴赏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呢?
(1)刀味与纸感: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必须具备剪纸艺术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2)情趣感与装饰性: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中的形象应具有生活的情趣和造型的装饰性。
5.介绍剪纸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学生分组讨论,评述南北方剪纸的不同,在哪方面最吸引你。
6.引导欣赏陕西剪纸艺术家库淑兰的作品《剪花娘子》。品味剪纸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寓意和人文特色,了解剪纸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7.欣赏评述,加强体验。
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请学生观赏、分组讨论、评述。8.教师小结。
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以剪纸艺术简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欣赏、评述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欣赏民间艺术的方法,能做简短的评述。
难点: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的奇葩,要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等来分析,涉及面较广。由于学生年龄、知识面的局限,对作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教师多作一些指引和辅导。
三、教学过程
1.学生欣赏教材范例,分析民间艺术家采用什么材料?(布、泥、草、木„„)运用什么方法(剪、刻、卷„„)来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
除了剪纸艺术,说说你了解的其他种类的民间艺术和特点。2.欣赏同学制作的剪纸艺术作品,分析其构思和制作技巧。(学生分析,教师补充归纳。)
3.学生实践。要求创作或临摹民间工艺作品。(建议学生采用剪纸的形式。)4.教师及时指导,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或临摹作品,给予鼓励。5.学生交流作品,可自评,互评。6.教师小结。
文艺复兴三杰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美术形式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方面探索作品的特点。
2.使学生能够从美术史的角度,从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作品的意义。
3.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同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相比较,找出其不同及共同之处。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作品的欣赏。
难点: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⑴录像展示达·芬奇作品,请学生欣赏画面,然后教师对作者进行生平介绍。
录像展示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作品,展示作者简介,使学生对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作品有较全面的了解。
⑵通过互联网欣赏文艺复兴三杰的相关作品,教师讲解三杰在艺术上的杰出贡献,分析其历史意义。
2.深入教学。
⑴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首先从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知识,重点讲解《蒙娜丽莎》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提示学生要从画面构图、透视和人物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欣赏。
详细介绍达·芬奇个人资料,包括他在绘画、解剖、数学等方面的成就及其贡献。
⑵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展示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首先,引导学生从作品形式上分析他的艺术特色。然后,教师介绍米开朗基罗的个人经历和他在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指出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建筑师和诗人。《创世纪》是他的杰作,作品通过录像或多媒体展示,局部放大,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技法。
请学生思考雕塑与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之处,教师做出总结。
⑶ 录像展示拉斐尔的作品。
拉斐尔以圣母画像最为著名。录像展示《西斯廷圣母像》和《雅典学院》,教师从画面构图、色彩、空间透视、人物表情和动态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表现的宗教题材作品与以前的作品有何不同?为什么?
⒊ 布置作业。
将文艺复兴三杰艺术特点进行归纳,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
第三篇: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神奇的工具 青春风采
奇特的视觉图形 让世界更美好 以刀代笔 中国书法
神奇的工具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了解电脑这一现代工具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初步学习用于美术创作的主要电脑软件。
2.尝试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进行简单的网页设计。
3.通过欣赏电脑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兴趣,深刻认识电脑这一神奇的工具,引发学生探索和掌握高科技工具的欲望。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1)教材首篇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建筑设计以及绘画等不同领域中使用电脑进行创作的美术作品。教材以Photoshop软件中的工具栏为例,对同样的一只苹果经过电脑图像处理后产生的不同效果展示,以及三维图像对一只苹果的立体制作过程的展示,使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电脑创作所营造的独特的美。电脑这一工具不但具有妙不可言的强大功能,还有着极广泛的应用性。初中生对网页并不陌生,教材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大胆地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网页设计的了解和设计的尝试。学生通过对教材中网页的分析和欣赏,初步了解一个完整的网页应该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本课编写意图,是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运用基本的电脑美术技巧,尝试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进行一个网页的设计。
(2)本单元以欣赏·评述为主,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材第2页至第4页)欣赏电脑美术作品和了解相关的应用软件;第二课时(教材第5页)学习网页设计。
本课学习要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可以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教师、学生对电脑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对教材的内容和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本课教学时,教师需在了解学生已掌握多少电脑知识水平的情况下进行备课。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电脑美术作品,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电脑教室教学并安装Photoshop等软件,或与电脑老师合作进行教学。教学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电脑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应用,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和感受电脑美术创作的魅力。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对比、提问、交流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对电脑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2.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电脑这一神奇工具的功能及它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进行网页的设计。难点:对某一绘图软件工具的合理使用以及网页设计中内容的选择、版面的布局、色彩的处理、导航按钮的设置等。
教学设计:
●方案一
(适合于此前已掌握一定电脑美术知识的学生和教师,以及具有相关电脑设备的学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电脑美术作品。
(教师)补充收集运用于其他不同领域的优秀美术电脑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数码相机和相关电脑绘画软件及图像处理软件。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激发兴趣。
(1)展示教材第3页《被腐蚀的水乡风景之一》和水乡风景素描作品一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这两幅作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主要分析作品的画种和使用工具的区别)
教师归纳:这两幅作品表现的都是水乡风景题材,但在画种以及使用的工具方面有所不同。一幅是用我们最常见的用铅笔进行实地写生的素描作品,而另一幅作品是在电脑上运用图像软件,将一幅素描作品加以图像编辑创作的一件数码版画作品。运用电脑进行照片润色、图像编辑、彩色绘图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广告设计者的得力助手。(2)欣赏《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吉祥物》动画。
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制作的软件工具、使用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作品的造型、色彩、表情、动态等,围绕如何体现足球“融洽、团结、合作”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介绍:这是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改变了过去把动物拟人化的形象。它们是一大二小来自太空的三个被称为“ATMO”的精灵。其中一只年长高个子的领袖浑身金色,手举一只足球,取名为“阿托(ATO)”;另两只小些的,紫罗兰色的取名为“卡兹(KAZ)”,蓝色的取名为“尼克(NIK)”。年长的金色精灵像是古代东亚勇士,两个年轻的精灵则头上长着触角。这一利用高科技创作的吉祥物,生动有趣,使人充满幻想,并且考虑兼顾到了各种文化的因素。据介绍,这些外太空的精灵生活在大气层,踢着“太空版本”的足球,象征着“融洽、团结和合作”。
(3)观赏教材上的其他作品,与同学分享自己带来的电脑美术作品,进一步认识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的广泛性、实用性和效率性。
讨论以下问题:这些作品创作的主题分别是什么?属于哪些不同的设计领域(网页设计、海报设计、工业设计、景观效果设计、展示设计)?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利用电脑进行创作的美术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哪些电脑软件进行设计的?在计算机应用日趋广泛的今天,你认为使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创意和平面设计,有哪些强大的功能和意义?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
(1)教师运用数码相机,现场给全班同学拍一张集体照,将集体照存入电脑,或用扫描仪输入自己或学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电脑绘画软件中进行写生创作或将电脑中未经加工的图片调出,随后用Photoshop软件对其进行图像处理,得到一张类似油画、水墨画等效果的精美作品。让学生在观赏老师现场进行电脑创作的演示过程中,直观感受用计算机进行美术创作的魅力。(2)认识工具栏。
教师一边在电脑上操作,一边对学生进行介绍:Photoshop软件中的界面主要由菜单栏、工具箱、浮动面板三部分组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工具箱一栏主要有哪些工具?除了书上用文字介绍的重要工具外,说说这个工具栏中其他符号的名称(还有着色工具、喷枪、选框工具、套索工具等),也可以用文字在教材上进行注明。这些工具分别有什么作用,与真实的美术创作工具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些工具又是如何操作和使用的?(电脑工具使用方便、效果显示快)
移动工具:移动选区的内容,如果没有选区,则移动整个图像。套索工具:自由画出选择范围,适合选择较小的不规则区域。画笔工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大小、边缘和软硬程度不同的画笔。选框工具:用来产生矩形或椭圆形的选框。着色工具:用来选择“颜料盒”中的颜色,还可以画出从前景色到背景色的渐变效果。文字工具:利用文字工具来改变文字的大小、字体和颜色。缩放工具:用于图片的放大和缩小。橡皮工具:擦去不需要的部分。裁切工具:选定不需要的部分,进行裁切。图章工具:用来复制特定的图案。修饰图像工具:对图片进行模糊、锐化、涂抹的改变。(3)电脑图像的处理。
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教材中的六只苹果图片,第一只是未经过电脑处理的苹果,请学生观察对比后面五只苹果经过电脑“模糊、光照、变色、透视、扭曲、三维图像制作”图像处理后,有哪些区别并产生了哪些不同的效果?学生讨论交流。②教师讲解并演示苹果图像“模糊”效果的制作方法。
前面我们认识了许多工具,大家一定感受到了Photoshop的强大功能。其实,Photoshop的滤镜功能也是功不可没的。打开“滤镜”菜单,会出现Photoshop的十四组自带滤镜,每一组又包括多个效果各异的滤镜,总共有90多种效果的滤镜。“滤镜”是一些集成的特效单元,只需做简单的设置,就能创作出不俗的作品。刚才我们看到的几种图像处理效果,都是在滤镜菜单中完成的。
以苹果图片为例,选择“滤镜”菜单,依次指向“模糊”到“径向模糊”,单击鼠标左键,则弹出“径向模糊对话框”,上面有“数量”、“模糊方法”、“品质”,如设置数量为“20”,模糊方法为“转动”。品质为“好”,单击“好”按钮,一个很有动感的旋转苹果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模糊工具主要起到一个软化硬边缘的作用,产生模糊的效果。
使用滤镜的基本操作步骤:a.在要添加滤镜特效的图片中创建选区,若对整幅图操作,则不必建立选区。b.从“滤镜”菜单中选取一种特效滤镜,弹出对话框。c.结合预览效果,设置滤镜对话框里的选项和数值。d.对效果满意时,单击“好”或“确定”按钮,完成滤镜效果。(4)学生作业。
①在电脑上尝试利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工具栏”及“滤镜”功能,对电脑中未经加工的图片,进行“版画”效果的处理。
②运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工具栏”和“滤镜”功能,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一幅“水墨画”。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网页设计所需要的照片、文字资料、光盘等。
(教师)可以即时上网的电脑教室,收集具有不同典型风格特点的网站页面设计。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上过哪些网站?你最喜欢哪个网站,为什么?你认为优秀的网站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到优秀的网站浏览,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搜索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上网聊天、收发邮件、玩游戏、下载软件、听音乐、阅读、看电影等等,网络功能不胜枚举,同学们早已深深地体会到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网站的类型多种多样,设计的风格也依据功能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你在上网的同时注意过网站的网页设计吗?一个图文并茂、简洁清晰、操作方便、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的网页更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使人浏览起来心情愉快,接收信息也更加容易,从而提升网站的形象。网站具有把各种信息以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传达给大众的功能。2.优秀网页赏析。
通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以及优秀网站的学习,初步了解网页设计的基本要素。(1)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见教材第5页)。提问:主页的主要位置是一幅什么作品?为什么选择青铜器《戊母方鼎》作品来作为国家博物馆主页的代表图片?背景图与《戊母方鼎》作品以及所设置的灯光效果和所采用的主色调互相之间有什么联系?给人带来了什么感觉?整个主页的布局你喜欢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构图简洁明快、主题突出,以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戊母方鼎》作品放在画面中间的上方,所设置的灯光、标题以及按钮都集中于《戊母方鼎》的下方,再加上浓郁的古铜色调,整体色彩效果古朴、和谐,紧紧地抓住了浏览者的视线。(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赏析“中国美术学院网站”、“浙江博物馆”、“杭州美术馆”、“迪斯尼中国”网站。)
(2)结合学校网站进行对比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请学生推荐并介绍自己喜欢的网页。3.学习网页设计。
观赏教材第5页作品提问:一个完整的网页应该有哪些内容?网页制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想一想”一栏图例后谈谈自己的看法。网页设计的几个步骤:
(1)确定网页的目标(给谁看?提供什么种类的信息?达到什么目的?希望呈现出怎样的个性风格与面貌?网站的时效怎样?其他一切设计都要围绕着这些最基本的原则)。
(2)做好网页的蓝图框架(确定页面级数、信息清晰传达的方式、页面互相链接的关系),画出一张完整的框架图并配上详细说明。
(3)设计完整的视觉系统(从标志、文字到动画、图片,都要仔细考虑,做到协调、统一。色彩、文本和图像要有自己的样式)。
(4)设计制作具体的页面(定好页面尺寸、版式、格式等,将文本、图片组织安排在界面中,确定导航形态与位置以及页首尾的格式等)。
网页的主要内容有:标题(横幅位置)、标识、导航栏(一组文本或按钮超链接)、广告、文字、色彩、插图、音乐、版权信息等。用电脑设计网页的很大优势,那就是可以随时保存或删除旧的文件。
网页制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①注意视觉效果。②少用或不用特殊字体(一般选用宋体和黑体)。③不宜多用闪烁文字。④适量使用图片动画(由于网络带宽有限,图像文件一般都要经过压缩)。⑤不要有错别字。⑥每个页面要有导航按钮。⑦避免错误链接。⑧出色的版面设计(和谐恰当的字体、字号、行距、栏宽;合适的照片与插图;完美的色彩和色调搭配;最后,切记空白的重要性)。⑨表格的有效使用(用表格来设计、分割页面,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控制图片和文本的位置)4.网页设计尝试。(1)直接将设计优秀的网页下载到自己的网页编辑软件中,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自己的需要试着改一改各种参数,看看会出现什么效果。
(2)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自己熟悉的软件,设计一页网页。5.学生作品评价。
教师将学生设计的网页,放大到大屏幕。进行自评和互评,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作品。6.观赏教材中第5页右下方作品,说说这幅画的含义,以及你对电脑工具的认识。教师简介:这是一幅电脑创作画。主要表现了现代人对传统绘画工具与电脑绘画工具选择的态度。作品的上方两只鼠标线紧紧缠绕着一枝手绘画笔,象征着当今的美术手绘工具正在逐渐地被电脑绘画工具所替代。而在下方的人对周围大自然中的景色全然不顾,奔跑着并回首仰望着上方,寓意着现代人对电脑的迷恋和依赖。讨论: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现代人在追逐电脑绘画技术的同时,是否应该完全抛弃传统绘画技术?应该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电脑技术能完全替代传统绘画技术吗?你对“全新的电脑绘画技术”这个说法持什么态度?
●方案二
(适合于此前对电脑美术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和教师,以及没有专用电脑教室等相应软硬件的学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的电脑绘画作品,准备画笔、颜料和画纸。
(教师)收集身边的电脑绘画作品,准备电脑并安装相关的图形图像软件。教学过程
1.观赏作品,感受电脑美术的魅力。
(1)引导学生观赏教材上的电脑美术作品,进行问答式评述。说说这些作品与我们平时看见的手绘美术作品有什么不同?主要分析作品的使用工具、表现技巧、功能效率等。你觉得这些作品应用于哪些领域?你还在其他的哪些领域见过电脑的特技作用(电影、电视、舞台、广告、音乐等)?与同学交流共享自己收集的电脑作品,并谈谈你对电脑美术作品的看法?(2)教师简单介绍教材上的作品(题材、构思、内容、色彩、表现技巧等)。
(3)分析比较教材上展示的对一只苹果(原图)所进行的六种不同电脑图像处理后产生的不同效果。想一想如果用手绘的方法去进行这六种效果的处理需要多少时间? 2.认识Photoshop软件工具。
(1)教师简单介绍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处理的功能,以及教材中工具栏已注有名称的符号。
(2)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工具栏中其他符号的名称,并在教材上注上文字。谈谈这些工具与真实的美术创作工具有何不同(教师可展示手绘工具进行教学)?(3)对比作画,尝试体验。以“扭曲的苹果”为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请一位电脑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教室的电脑上进行创作,其他学生每人用色彩和画笔在画纸上创作。(4)作业评价。
将学生当场创作的电脑画和手绘的“扭曲的苹果”美术作品进行展示,从作品完成的时间、作品的效果上进行分析对比,从而亲身感受电脑的魅力。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和准备网页设计所需要的图片、文字资料和绘画工具等。(教师)收集或打印优秀网站的主页和部分内容,准备一份小报。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或看见过别人上网吗?你最喜欢哪个网站,为什么?
教师:到优秀的网站浏览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搜索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上网聊天、收发邮件、下载软件、看电影等等,网络功能不胜枚举,同学们早已深深地体会到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网站的类型多种多样,设计的风格也依据功能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你在上网的同时注意过网站的网页设计吗?一个图文并茂、简洁清晰、操作方便、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的网页更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使人浏览起来心情愉快,接收信息也更加容易,从而提升网站的形象。网站具有把各种信息以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传达给大众的功能。2.优秀网页赏析。
(1)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见教材第5页),提问:主页的主要位置是一幅什么作品?为什么选择青铜器《戊母方鼎》作品来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的代表图片?背景图与《戊母方鼎》作品以及所设置的灯光效果和所采用的主色调互相之间有什么联系?给人带来了什么感觉?整个主页的布局你喜欢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构图简洁明快、主题突出,以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戊母方鼎》作品放在画面中间的上方,所设置的灯光、标题以及按钮都集中于《戊母方鼎》的下方,再加上浓郁的古铜色调,整体色彩效果古朴、和谐,紧紧地吸引了浏览者的视线。(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赏析“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博物馆”等网站)(2)结合学校网站,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请个别学生推荐并介绍自己喜欢的网页。3.网页设计。
教师将打印的网站主页与手绘设计的小报同时展示进行对比,提问:网页设计与小报设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网页的主要内容有:标题(横幅位置)、标识、导航栏(一组文本或按钮超链接)、广告、文字内容、插图、音乐、版权信息等。用电脑进行网页设计的最大优势,那就是可以随时保存或删除旧的文件。
网页设计最重要的设计要素——版式。一个出色的版式设计依赖和谐恰当的字体、字号、行距、栏宽;合适的照片与插图;完美的色彩和色调搭配;还有重要的空白。4.网页设置的尝试。
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和有关资料的内容,在画纸上为自己设计一页个人网页。5.学生作品评价。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自评、互评。
6.观赏教材中第5页右下方作品,说说这幅画的含义以及对电脑工具的认识。
青春风采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服装色彩和花色搭配的基础知识,学习简单的服装设计方法。
2.尝试运用手绘线描、剪贴或材料拼贴,进行简单的服装设计和服装搭配练习,并尝试服装展示。
3.进一步了解着装的意义和服装的文化内涵,提升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增强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1)本单元的设计以学生最熟悉的校服和最向往的硕士学位服、博士学位服引入。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探讨自己对当前中学生的穿着有哪些看法和建议。教材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的铁路列车员、航空乘务员的职业装与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和裘海索所设计的展示装,加以直观形象的对比、赏析和介绍,使学生通过对展示装和成衣装的穿着对象、品种用途、款式造型、实用功能、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懂得服装不但具有展示人体、修饰人体的作用,更是一种语言,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念、表达出自己的品位、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气质特征甚至追求和理想。
教材编写设计了“色彩搭配”和“花色搭配”以及“小饰物搭配”的知识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到要做到着装得体,不但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职业、体形以及气质和个性来进行搭配,还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服装设计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以衣服领子的设计为学习突破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同时在了解对服装外形轮廓线与人的不同体形联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采用服装展示、手绘线描和剪纸拼贴等表现手段,进行简单的服装搭配和服装设计的尝试,从而激发学生对服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服装搭配的基础技巧,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元素,搭配和设计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美好。
(2)本单元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教材第6页至第7页)为服装欣赏;第二课时(教材第8页至第9页)为色彩和花色搭配;第三课时(教材第10页至第11页)为服装设计。本课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侧重于服装的色彩和花色搭配的学习。教学设计要以学生自主活动展开,把看、想、说、练和分析、评论、展示、设计、创作、实践等方面巧妙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与单纯学科教学的显著不同。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服装搭配的基本要素,进行着装的审美体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难点:搭配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提高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穿着校服上课,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到同学或家长处进行一次“你心中最喜欢的校服”的情况调查。
(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收集补充相关的图片和资料,教师穿校服。设计调查表。教学过程
1.服装展示,情境导入。
教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着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有人说:“服装是无声的语言,服装是人的第二张面孔”,服装的“美”能使自己显得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服装的欣赏。(1)请一男一女学生上台展示身上的校服。
教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分小组对校服的使用情况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下面请各小组长将调查情况向全班同学作一个简单的汇报。说说喜欢校服的有多少人,不喜欢的有多少人,认为校服还可以的有多少人,为什么?在校服的款式、面料、质量、价格等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2)观赏教材上的校服,小组讨论交流:你们喜欢这样的校服吗?为什么?你对运动款式的校服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学生穿校服好吗?你最喜欢穿什么款式的校服?怎样的校服最适合你?
教师:以细条纹和小方格为主调的校服,配以深蓝色和白色的衣领和袋口,起到了一个点缀调和的作用,学生运动装轻松、便捷、活动自如,给人以一种青春靓丽、充满朝气的感觉。硕士学位服和博士学位服更是学生追求和向往的服装。(3)欣赏教师的校服,请学生进行评述。
教师:一套好的有特色的校服是学校最好的招牌。校服对于改善学校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教师和管理者营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和校园氛围。校服可以使学生区别于社会其他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可起到一种潜移默化作用。还可以使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团结、相互尊重的精神。但校服必须做到符合学生心理、质量过硬、价格合理。
2.图片欣赏,深入探究。
(1)展示装与成衣装图片欣赏。出示教材上的职业装与展示装图片,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两套服装在穿着对象、品种用途、款式造型、实用功能、色彩搭配、材质运用、风格特点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可参考教材上的介绍,讨论后发表意见)
展示装是指服装设计师设计的、代表最新的理念和思潮的服装,并利用音乐、灯光,通过模特在舞台上的表演来展示的,也称“艺术装”。
成衣装是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普及的穿着,例如工作服、运动服、休闲服和晚服等,其中的工作服也称职业装。从产品的角度分主要有西装、时装、夹克、中式、西式服装、制服和特种服装等。
提问: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职业装和展示装?(2)欣赏服装展示录像。
(3)教师小结:其实服装的种类还有很多,不同场合、体形、年龄、性格、职业,就有着不同的服装造型。服装不但具有展示人体、修饰人体的作用,更是一种语言,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念,表达出自己的品位和个性修养。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现有的服装和配件进行搭配,着装或携带到课堂上。课前从网上或服装杂志上自学和收集有关服装搭配的资料。
(教师)制作教学相关的课件(音乐、图片、知识点)。为方便学生进行服装展示,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摆放成U字形。课前挑选几位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有关协调色调、对比色调以及花色搭配的着装。教师自己穿和谐色调的服装。教学过程
1.问题讨论,导入新课。
教师:服饰的美不美,并非在于价格高低,关键在于配饰得体,适合年龄、身份、季节及所在环境的风俗习惯。那么,在不同的场合中怎样才能穿出适合自己的服装,穿出自己的风采,使自己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呢? 2.师生表演,尝试实践。
(1)采用舞台表演方式,师生穿着自己搭配好的服装,个人或几人组合,随着音乐的旋律,以唱歌、跳舞、体操、运动、走步等形式上台进行展示。
教师:同学们经过自己的精心装扮,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服装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那么我们的着装有什么不同特点?怎样才能穿出符合审美情趣,体现审美特点的着装呢?(鼓励学生讨论服装搭配的想法,大胆发表自己对着装的观点)
(2)学生自评:自己的服装为什么要这样搭配,有什么特点和想法。
(3)学生互评:选出“你心中最喜欢的服装”,说说为什么?对同学的服装搭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认为服装的色彩搭配和花色搭配要注意什么问题? 3.自主探究,理论提升。
(请出课前搭配好协调色和对比色着装的几名同学)
教师:请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着装在色彩搭配上,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1)色彩搭配。
教师:服装色彩是服装感观的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吸引力,要想让色彩在着装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必须充分了解色彩的特征。①色彩的主要特征。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第8页“小知识”一栏,了解色彩有哪些主要特征? 教师:浅色调与艳丽的色彩一样,给人以前进感和扩张感,深色调与灰暗的色彩一样,给人以后退感和收缩感。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的视觉特点,不但可以修正掩饰身材的不足,而且能强调突出你的优点。(学生讨论、交流)
②探究色彩的搭配。有人认为色彩越多越“丰富多彩”,也有人认为“色不在多,和谐则美”,你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一个身材高大、丰满的女孩,适合用深色还是浅色?
教师:一个身材高大、丰满的女孩,适合用深色轻软的面料做裤子或裙子,以此来削弱下肢的粗壮。服装的色彩搭配与纯绘画作品色彩不同,纯绘画作品追求画面视觉美感,不用顾及实用功能,而服装色彩在追求美感的同时还应注意其实用功能。
多色配色由于色彩众多,如果缺乏秩序感,整套服装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在搭配时一般选择一两个系列的颜色,以此为主色调,占据服饰的大面积,其他少量颜色为辅,作为对比,来点缀装饰重点部位,如衣领、腰带、丝巾等,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见教材“小知识”一栏)。
服装的色彩搭配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协调色搭配,另一类则是对比色搭配(见教材暖色调、冷色调、对比色调的搭配范例)。黑、白两色一般可与任何颜色搭配,但也要搭配得巧妙。
教师: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某种色彩的偏爱,凡被一个人偏爱的颜色,这个颜色通常和他自己的肤色相和谐。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偏爱的颜色中去充分发挥,向邻近的颜色延伸,那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和自己颜色相协调的色彩系列,利用这一系列色彩来搭配自己的服装,再顾及自己的性格、体形,最后必然会取得理想的穿着效果。(2)花色搭配。
教师:一条随意的条纹围巾,一件简单的条纹上衣,或者一双别致的条纹袜套,就能为心灵带来一些快乐的色彩。一个善于用图案装饰进行服装搭配的人,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新奇与惊喜。
①根据体形进行花色搭配。想一想:胖的人和瘦的人应该分别选择什么样的条纹衣服,为什么?
教师:胖的人选择直条纹衣服,在视觉上会显得瘦一些,相反瘦的人选择横条纹的衣服会显得胖一些,这是人的“视错”在起作用。②条纹、花色搭配小窍门。
(请出课前进行花色搭配的几名同学)
教师:这几位同学服装的花色搭配好看吗?为什么?
结合教材上大花、条纹、小花的搭配图例,自学“小知识”一栏。
教师:单色基调与明快条纹搭配,可以增加动感,使视觉充满灵动。将条纹与花卉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呼应。繁杂的图案不适合复杂的服装结构,选取简单线条的服装才是最佳对策。(3)小饰物搭配。
教师:巧妙利用小物件进行服饰的搭配,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小物件主要指除了上衣、裙子、裤子外的鞋子、袜子、帽子、手套、围巾、提包、眼镜、胸花、首饰(项链、耳环、手镯)、腰带、披肩、手帕等。用小物件搭配时要考虑与服装整体的协调关系,不要太多也不能滥用。
欣赏教材上“围巾的不同围法”图例。
教师:围巾的功能和装饰在服装的搭配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时能配有一条合适的围巾,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如一身黑衣固然神秘,但配有一条色彩丰富的围巾就立刻会有生动亮丽的感觉。一身过于花俏的服装,如果有一条中性色的围巾相配,也会压住喧闹,有了一分沉稳感。
(4)实践尝试,巩固知识。
①试着用一块围巾给同学进行服装的搭配。
②根据服装色彩和花色的搭配要求,调整自己或同学搭配的服装。③讨论教材上的几组颜色,说说分别属于什么色调?尝试着在单线描绘的服装图案上,进行色彩搭配的涂色练习。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彩纸或包装纸、挂历纸等其他辅助材料和工具。
(教师)准备展示服的资料和图片,服装设计范例若干幅,辅助材料和相关工具。教学过程
1.切合课题,导入设计。
同学们,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服装的得体与否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显得重要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展示服装的创意设计。
(1)衣领设计。你们觉得一件衣服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哪个部分?观察同学和老师的衣服,想一想:有哪些不同式样的衣领(自学教材“小知识”一栏的图例)?衣领的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即兴用线描的形式画出几个不同脸形,请个别学生上台根据这些不同的脸形进行衣领设计。
自评:说说设计这个衣领的理由。互评:为同学设计的衣领提出自己的建议。尝试:依据同学的脸形特点,进行衣领设计。展示评价学生设计的衣领作品。
(2)服装造型与人体形的联系。服装造型的轮廓线千变万化,在造型上一般可分为H形、A形、V形、X形、T形等(见教材)。H形:就是直身的衣裙;A形:就是上小下大的造型;V形:与A形相反,上大下小的造型;X形:两头大中间小,突出女性特征。T形:欧式古典女性的服装造型。
请你从服装造型的角度来考虑,以H形、A形、V形、X形、T形为主要设计风格,为身材较瘦和身材较胖或身材匀称的人,进行服装造型的设计。
教师:一般来说,身材较瘦的人可以考虑用较宽松的服装造型,即H形造型;身材较胖的人要考虑稍长大些的上衣配上较合体的下装,即V形造型。而身材匀称的人,可以用合体的A形或X形,显出腰身来。(3)激发思维,创意无穷。
①大屏幕展示教师收集的一系列蝴蝶图案,教师启发联想:看到蝴蝶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联想到蝴蝶结、蝴蝶形状的项链坠子、蝴蝶形的裙摆等。你们知道服装大师看到了蝴蝶会联想到什么呢?
②展示一组以蝴蝶为设计元素的服装。请学生观察设计师在服装的哪个部位进行了蝴蝶的联想?
教师:以一只蝴蝶图形可以设计出许多不同款式的服装,这是设计师创意设计的多变之处。③大屏幕出示一系列的展示装图片,提问:从这些展示装中你看到了哪些设计元素? 2.合作设计、动手动脑。
(1)以“我们是小小设计师”为评价方法,激励学生用钢笔、彩笔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套有创意的服装。
(2)展示作品,评评议议。学生展示作品,全班交流点评。(3)归纳感受,领悟设计。归纳感受,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服装设计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并说说自己对服装设计意义的理解。
教师归纳:服装设计是人类改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把美融入人人都离不开的服装之中的创意。让我们更加关注服装艺术,关注生活中的艺术!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有关服装设计的资料与图片。(教师)收集一些我国不同时期的青年服装方面的资料和图片。农村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收集具有当地特色的着装资料,如蓝印花布做的服装,民族特色的服装等。教学过程
1.从我国青年服装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了解服装文化。教师:服装不但具有取暖御寒的作用,还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对服装美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展示中国不同年代的青年服装,有“封建时期”、“五四时期”、“文革时期”和当代青年的服装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观赏我国不同时期的青年服装,这些服装的设计和搭配有什么不同点,产生这些不同点的原因是什么?与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审美标准等有什么联系?(鼓励学生观察对比、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服装设计领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服装设计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们对着装审美标准的不同,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2.欣赏成衣服与展示服,了解两大类服装的特点。
(1)(观赏教材上的校服)教师问:这些校服你喜欢吗,为什么?你认为学生穿校服好不好?你想穿硕士服和博士服吗?为什么?(2)作品欣赏。
教师:服装主要分展示服与成衣装两大类(见教材)。①成衣装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是根据人的体形和活动来进行设计的。像我们平时穿的服装都属于成衣装。
展示不同的成衣装图片:医生服、厨师服、军装、警服、消防服、环卫服、驾驶员服装等。教师问:这些服装分别与哪些职业有关?有什么不同特点?你还看见过哪些职业装、制服和特种服等?为什么要穿职业装,有什么意义?
②展示装主要用于体现设计师的一种最新设计理念和思想,一般请体形匀称的男女模特,结合灯光、音乐,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展示,展示装也称“艺术装”。欣赏裘海索“春天的故事”系列之一。教师问:通过欣赏你能感觉到作者通过这套服装的设计和展示,向人们体现和表达她的哪些理念和思想?作者运用了哪些设计元素,来体现“春天”这个主题的?(引导学生从图案、款式、色彩等方面去考虑)欣赏三宅一生的展示装。看到三宅一生设计的这套服装,你会联想到什么?(从服装的款式、穿戴的方法、布质、色彩、布的纹理褶皱等方面去考虑)你认为这两位设计师在理念、思想、性格、创作风格等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说一说。
(1)说出几种不同场合的服装穿着(如婚宴、运动会、季节、追悼会等)。(2)谈谈中学生的穿着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服装及服饰并带到课堂上。(教师)课前挑选六名同学,帮助他们对服装进行有关和谐色调、对比色调以及花色的搭配;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自己穿和谐的服装。教学过程
1.服装展示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班来了几位明星,大家看看他们是谁(六名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穿着搭配好的服装进教室)。这几位同学的服装搭配,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2.服装搭配。
(1)教师:我们中学生怎样才能穿出青春的风采呢?他们的着装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共同处是:整洁、得体、舒适、大方、色彩明快,显示出中学生健康的精神风貌。不同处是:款式、图案、色调搭配等。(2)色彩搭配。
教师:有人认为色彩越多越“丰富多彩”,也有人认为“色不在多,和谐则美”,你对这两种不同观点持什么态度?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觉,会给人冷和暖、膨胀和收缩、轻和重、柔和与坚硬、华丽与朴素、兴奋和沉静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我们需要不同的感觉。选择色相相近或纯度相近的颜色搭配,能取得和谐的效果(如红与橙、黄与绿、橙黄与黄色、绿色与蓝色等);选择颜色为黄与紫或黑与白、红与绿的对比色搭配时,其效果感觉强烈。(参考教材上的范图或以教师搭配的服装为例,进行色彩搭配的比较说明)教师:搭配时一般选择一两个系列的颜色为主色调,占据服饰的大面积,其他少量颜色为辅,作为对比来点缀装饰重点部位,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见教材“小知识”一栏)。(3)花色搭配。
教师:布料上的图案有很多,但基本以小花与大花、横条纹与直条纹为主。你认为服装的花色搭配与人的体形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胖的人和瘦的人应该分别选择什么样的条纹衣服?花色搭配有什么好的技巧?利用小物件进行服饰搭配时是否要考虑与服装整体的协调关系?(自学教材“小知识”一栏)
观察教材上的范图或赏析几位学生穿着花色搭配好的服装。3.尝试体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利用带来的服装,在组内选出的一位“模特”,并为他搭配一套符合他年龄特点、气质、个性的服装。4.服装展示评价。
每组推选的“时装模特”上台进行服装展示,小组选出一位主持人对本组搭配的服装,进行现场解说。
评选采用投票的方法,每位同学参与投票,评出“最佳现场解说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积极尝试进行了服装搭配,效果很好。关于着装的技巧还有很多,有待于同学们日后继续探索。其实,本来就不存在不美的颜色和花色,只有不美的搭配。美是没有定义的,但美是一个整体。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但要注意自己的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努力提高自己内在的心灵美。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旧挂历纸、剪刀、胶水等。
(教师)服装设计范例若干幅,辅助材料和相关工具。教学过程 1.观赏导入。
教师展示自己穿着的服装引导学生观察:一件完整的衣服主要分哪几个部分组成?你认为设计衣服最重要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设计衣服的领子应该考虑哪些问题?(遮蔽缺陷,突出优点,并与衣服的整体要协调)2.衣领设计。
(1)教师:请观察同学的衣服并回忆你在服装店看见的衣服,说一说衣服主要有哪几种领子?(2)观察教材上“小知识”一栏中不同的衣领,你觉得这些不同的衣领,符合怎样的脸形?(3)请根据长形脸和圆形脸的特点,进行衣领设计。3.体形与服装轮廓线。
教师:人的体形各种各样,有的胖、有的瘦,有的娇小玲珑、有的苗条修长、有的高大威武、有的短小粗壮。根据人的不同体形,为了可以更好地表现人体美,服装外形轮廓线也是千变万化,服装在造型上一般可分为H形、A形、V形、X形、T形等(见教材)。你认为体形胖的人和体形瘦的人更适合穿着哪一种类型的服装?
教师:一般来说,身材较瘦的人可以考虑用较宽松的服装造型,即H形造型;身材较胖的人要考虑稍长大些的上衣配较合体的下装,即V形造型。而身材匀称的人,可以用合体的A形或X形,显出体形来。4.尝试设计。
观赏教材上的学生作品,用了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你准备如何进行设计?
学习建议:①在对折的纸上画出服装设计草图,剪出一个对称的服装形状,接着剪出各种纹样加以装饰。②为自己设计一套具有新意和个性特点的服装。5.点评。
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奇特的视觉图形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何谓新奇?新奇即独特,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是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在这方面我们的前辈如荷兰画家埃舍尔、西班牙画家达利、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威斯特、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等为我们创造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设计图形。他们能根据观众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物体对视觉细胞刺激程度的不同,使观众产生奇特的情感体验和联想。现在这些图形的创意方法被广泛应用到设计领域。本课提供的各种图形就是在为了给学生的视觉产生强烈刺激的同时,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作者画这个图形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么表现这点的?教材中有四个篇幅的内容,其中的一面单独设置一整幅埃舍尔的《上升与下降》的作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奇特,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如利用正负形、利用影子、利用置换组合、元素替代、错觉等不同的创意方法进行的尝试训练。2.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2)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3)揭示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2.图形体验,师生互动。
(1)请大家看看并谈谈《上升与下降》(教材第12页)这张图形的奇特之处在哪里?(2)讨论后教师小结: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于矛盾之中。在画面中,图形和底纹不再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的图形还会变成三维立体的物体,三维立体的物体也可以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图形。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3)教师简介作者。
(4)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说图2:究竟是静的还是动的?教师提示观察的方法: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电灯树》的新奇之处在哪里? 3.启发想象,自主探究。
(1)在欣赏了一些设计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讨创意图形怎样设计?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新的分类:通过欣赏、对比了解了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部分的两个形,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图3中,张着血盆大嘴的鳄鱼嘴里,正好是一只可怜的白天鹅的形象,人们不禁为正被吞吃的天鹅担心、忧愤。(3)小结与提升: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鲁宾,他的《鲁宾杯》(见教材14页)就是的一个精彩的例子,你认为是一个酒杯还是两个人头的侧面像? 【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面孔或只能看见酒杯。如果你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使这个经典的背景幻觉图广为人知。鲁宾是从一张19世纪的智力玩具卡片上获取的灵感。鲁宾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个面则会被看成是“底纹”。在一般情况下(其他因素相等),较小的区域或更为封闭的区域容易看成是“图”,较有意义的区域可能会被看成“形”。而当两个毗连的区域中,图形与图形没有较大的区别,或者图形之间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互为依存,无法单独分开时,图形即底纹,底纹也就可以成为图形,正形与负形正是运用了这种视觉可调节的特点。中国的八卦图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与负形的组合。4.布置作业,表达创意。
(1)请同学们利用正形、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图形,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构思。(2)要求:生动、构思巧妙、奇特。
(3)下课前请同学们上台展示并表述自己的创意,教师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你们会做吗?同桌一起大胆的做。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打开投影仪,在光影下做“石头、剪子、布”手形。你们看到这些影子想到了什么?你还能用手变成什么?
(2)用手能做出更有创意的影子吗?鼓励学生到投影前展示手形,同学们大胆地联想影子上出现的是什么?(3)出示课题:《影子的联想》。2.赏析图片,主动探究。
(1)课件展示钢笔的形象。同学们从影子里看到了什么?并联想到了什么?犀利的笔尖犹如锋利的刀剑。
(2)继续用课件展示书上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说说这些作品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把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教师小结: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会投下影子,影子是物体的真实奴仆,影子是虚的、消极的。然而在诗人和设计师的丰富想象下,影子活了起来,有了生命,成了实体。李白有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把影子看作是可以与之对酒当歌的知音。在设计师的眼中,物体投下的影子,可以是与本体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其他物体,它可以是虚幻的,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与它握手,可以与它起舞,可以把它当凳子坐,也可以把影子中的自己的头发剪去。神奇的影子就在大家的手中创造出来了。3.构思作业,探索实践。
(1)根据某一个物体,利用其影子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作品的含义。(2)建议利用影子的形状来丰富视觉语言,可以传达某种特定的含义。4.交流创意,评价拓展。
(1)师生共同探讨作业存在的问题:影子的联想是否合理?是否把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表达出来了?是否合理地利用了各种美术工具、观摩过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作业是否有创新?
(2)布置课后作业:找一些奇特的视觉图形,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十六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幻灯机、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1.观察感知,强化概念。
(1)课件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的海报作品。先请同学们观察感知,然后谈谈构成画面的元素有哪些?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讨论后教师小结: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吸引受众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何谓新奇?新奇即独特,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这幅法兰克福的爵士音乐节的广告招贴中,设计者运用了同形异构的表现手法。在树与小号两个熟悉的形象之间寻求具有共性的元素,发现其造型之间的相似性,并使之在视觉中得到融合,造成视觉形象的陌生感,从而使广告画面产生清新悦目的感召力。
(3)强化概念: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在视觉艺术表现上,我们称之为陌生感,这种陌生感至少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二是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我们称之为“同形异构”和“异形同构”。今天要学习的同构图形是指把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再是物的再现或并举在同一画面,而是相互展示个性,将共性物合二为一。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课件展现图片《为什么和平迟未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和平鸽与人头骨两者联系在一起?有何寓意?
(2)归纳:作者利用异形同构的方法,将和平鸽、人头骨这两样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和平与战争这对立的两极、差异的双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为一个紧密的视觉幻象,给人的视觉造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发人深思。(3)说说教材中第16页其他作品的创意。
(4)说说图
4、图5和教材第17页作品有什么奇特之处?除了能同构图形之外,他们又有了哪些不同之处?
眼睛的形状没有变化,但是把眼白部分替换成了晴朗的天空。
(5)教师归纳:上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中虽然保持了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这种构思方法称为元素替代。3.同构图形,元素替代。
(1)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或构思。建议小组合作,也可单独完成。
(2)教师巡回辅导。4.表述构思,展示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内在创意。
(2)先将完成的作业悬挂在教室进行观摩,再在课后选拔优秀作业在校园橱窗展览。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16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幻灯机、有关错觉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1.欣赏激趣,感知错觉。
(1)课件展示图7,图中究竟有几个人?分别有哪里?据说可以找到9张脸的人,智商可以达到180。
(2)图7的圆线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课件将图片遮住一半再让学生观察,能看到一样的幻觉吗?每一个小圆的“缠绕感”通过大圆传递出去产生了螺旋效应。遮住图片的一半,幻觉将不再起作用。1906年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创造了以整个系列的缠绕线幻觉图片。(3)睁大眼睛看看这两个“疯狂”的螺帽(图8):你知道直钢棒是怎样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吗?
【解析】两个螺帽实际是中空的,虽然它们看起来是凸面的,所以两个螺帽并不互相垂直。螺帽被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线应来自上方),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了错误信息。
(4)托兰斯肯弯曲幻觉(图9):哪条线的曲线半径最大?
【解析】这三个圆弧看起来弯曲度差别很大,但实际它们完全一样,只是下面两个比上面那个短一些。视觉神经末梢最开始只是按照短线段解释世界。当线段的相关位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延伸概括后,弯曲才被感知到。所以如果给定的是一条曲线的一小部分,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不能察觉它是曲线。(5)教师归纳总结:错觉就是指人不正确的知觉。在图形创意中,利用错觉设计图形,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2.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两个人坐在同一个台阶上吗?走这个奇怪的楼梯会发生什么?最低一级和最高一级台阶分别在哪儿?哪个人是坐在井口的上沿的?看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同心圆,为什么?学生欣赏讨论各个图形的有趣之处,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是猫躲着老鼠还是老鼠躲着猫呢?英国艺术家彼得·布鲁特斯在幻觉的基础上创作了这幅迷人的令人模棱两可的图形。请同学们着重分析这幅《猫和老鼠玩捉迷藏》作品的巧妙、奇特之处。3.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1)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到因特网上收集有关错觉的图形资料。(2)根据收集到的图片,准备相应的文字解说。4.共享成果,开拓视野。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小组成果,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错觉图形。(2)课外继续收集有关错觉的图形资料。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幻灯机。教学过程 1.演示激趣。
(1)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快速板演《大鱼吃小鱼》,请大家看看这张图里究竟有几条鱼?画面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导入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2)幻灯展示《上升与下降》,请大家欣赏并畅谈这张作品的奇特之处在哪里? 2.观赏探究。
(1)幻灯逐幅展示奇特的视觉图形,请同学们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大胆地用语言描述作品的奇特之处。
(2)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天与水之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水天交接处,看看有什么变化?探究并梳理出图形创意的手法之一:正形与负形。3.自主发现。
(1)再来看看这个白色的《鲁宾杯》,你看到的仅仅就是杯子吗? 4.表现创意。
(1)利用正形、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图形,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构想。(2)幻灯出示《啄木鸟与树》、《猫和鱼骨》、《调色盘》、《大鱼吃小鱼》等图形启发学生思维。
5.作品展示。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幻灯机。教学过程 1.游戏入题。(1)上节课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奇特的图形世界,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形状,只要我们稍加创意,就可以变幻信息。如普普通通的手(教师在幻灯机的光线前演示鹅的造型和狗的造型),大家在投影幕布上看到的就不再是手了。(2)邀请有创意的同学到投影机前也来做一做。2.赏析图片。
(1)幻灯首先展现钢笔产生投影的普通画面,其次钢笔的投影渐变成锋利的刀剑。同学们探讨两个不同的画面给人以怎样不同的心理感受?锋利的刀剑传达了怎样一种特定的信息?
(2)幻灯展现《脱去表皮,露出本质》以及《橄榄叶》的图片,作者是如何把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请同学们说说这些作品的含义和创作思路。(3)学生研究讨论并畅述,教师归纳。3.尝试设计。
(1)根据某一个物体,利用其阴影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作品的含义。
(2)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意,但要注意如何把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而且可以传达特定的信息。
4.作业欣赏。
(1)学生展示并表述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2)小结本节课内容。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有关同构图形和元素替代的图片资料、幻灯机。教学过程 1.改画游戏。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改画游戏:请同学们在老师事先已画好的香蕉、西瓜、萝卜和茄子的画面上分别添加或是稍作改动,要求在不破坏原有造型的前提下出现新的形象。(2)建议不参照教科书范画,而另作创意。
(3)教师总结:这种把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叫同构图形。在视觉艺术表现上,同构图形既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又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这种结合不再是物的再现或并举在同一画面,而是相互展示个性,将共性物合二为一。2.探究学习。
(1)幻灯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与《红模型》,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并述说其中的创意。
(2)幻灯放映《上火》、《自然凉风》、《安步当车》、《精神食粮》等图片,除了能同构图形之外,他们又有了哪些不同之处?运用了何种创作手法?
(3)引出元素替代:图形创意中的元素替代是指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的组合方式。3.构思设计。
(1)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构思或创意。
(2)要求: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同构图形或元素替代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4.展示评价。
开一个展览会,学生之间相互观摩、评价。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有关错觉的图片资料、幻灯机。教学过程 1.体验错觉。
(1)幻灯出现埃舍尔创作的版画作品:只见两层落差的瀑布飞流而下,但流下来的水是如何返回源头的?两层高的落差哪里去了?这样的空间场景在现实中有可能存在吗? 幻灯展示《不可能的楼梯》,请同学们找一找最低一级和最高一级分别在哪儿?再看看这个《疯狂板箱》,真的能做出来吗?
(2)学生欣赏讨论各个图形的奇妙之处,体验错觉的视觉存在,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2.引导探究。
(1)分析《猫和老鼠玩捉迷藏》作品的巧妙、奇特之处。是猫躲着老鼠还是老鼠躲着猫呢?英国艺术家彼得·布鲁特斯在幻觉的基础上创作了这幅迷人的令人模棱两可的图形。(2)展示《克塔卡的螺旋》,提问:画面中真实的一系列同心圆为什么看起来像螺旋?(3)教师总结:在图形创意时,利用错觉设计图形,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3.作业实践。
(1)试着临摹书中有关的错觉图形的作品。
(2)有错觉图形创意想法的同学可以尝试表现出草图。4.小结拓展。
(1)说说自己作业中产生矛盾空间的原因并互评作业,教师肯定有独创性的构思,并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有关错觉的图形资料,并做相应的文字解说。以开拓视野,储备信息。
让世界更美好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公益海报的概念、种类、表现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公益活动,使学生形成关注人类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同时在活动中增强对美术的热爱、对现实生活关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通过对公益广告等知识的引导学习,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广告艺术的现实表现力,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造出生动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公益海报,并尝试将各种艺术形式运用于生活实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心。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地球环境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个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愿望,但事实上总有一些情况跟这种愿望格格不入,如过度砍伐森林、浪费水电等现象。由于这些现象的发生,使我们的家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总的来说,缺少环保意识、对现实的漠不关心造成了我们现在的环境困境。青少年作为世界的未来,更应该成为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积极宣传者,环保意识正成为每个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因此让学生关注社会、设计公益海报、开展公益活动,成为本课教材的重点。本课的第一部分从图形创意出发,将形象生动的几幅公益作品展示给学生,在感性认知中了解生活中的环保等各种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公益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公益海报设计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并说明设计原理,从学科体系上建构学生的知识点。然后分析事例《心灵之窗——目染篇》,详细了解海报的基本结构,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创作一幅公益海报。从这个结构安排上,可以见到本课的编排体系采用建构主义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从学生兴趣出发,逐渐由兴趣过渡到知识的学习,逐步巩固知识。
在本课的第二部分以各种形式的公益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借鉴学习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引入了环保小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课的第三部分主要整合前面介绍的知识点,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设计一个公益活动。这里包括宣传活动的各个环节的介绍制作等,这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成为宣传环保的重要内容,同时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下,理解公益活动方案的制作过程,真正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2.重点、难点。
重点:是设计公益海报,关注社会并能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适当开展一些公益活动。难点:是公益活动与美术学科的结合以及公益海报设计的创意。
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海报、环保资料等。
(教师)课件、《地球之肾——湿地》、《生命之水》等环保视频及各种环保海报。1.情境导入,欣赏评述。
教师出示《地球之肾——湿地》、《生命之水》等视频,让学生在观赏环保片的同时,感性认知地球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介绍他们所见到过的环境污染引起的事件或现象,并引发学生思考该如何行动?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举例分析教材中典型海报的意义。2.加深理解,明确概念。
(1)出示课件,欣赏其他海报。请学生分别从作品的特点加以评述,归纳海报设计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公益海报的设计内涵与表现形式。让学生谈谈他印象最深的海报设计是什么,说说该作品的特征与表现形式(教师适当引导,从美术语言上加以分析、理解)。分析公益海报的要素有哪些?
(2)课件展示公益海报图片,并用各种图例解释各种艺术手法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加强对海报内容的深入理解。即图案、色彩、构图、文字、创意等。举例说明《酒鬼雕塑家的杰作》:主体色是黄色更能吸引人的眼光,运用叠加的汽车组成一个酒瓶的造型,同时在色彩上同黄底色形成反差,突出酒瓶的形象,在酒瓶的顶上注名“酒鬼雕塑家的杰作”,极具讽刺意义,下面的文字注明了它的危害,而瓶底的文字更指明了该海报的主题:珍惜生命,禁止酒后驾车。3.理解分析,明晰构成。
教师:公益海报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一个成功的公益海报的结构要素有哪些?它是怎样组成的? 学生自己分析归纳。
课件展示《心灵之窗——目染篇》,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内容具体分析,即与主图有关的文字、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主图、表达的文字等。
请学生具体介绍自己喜欢公益海报,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面的创作做好铺垫。4.巩固新知,即兴创作。请学生归纳本课知识点,回顾本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公益海报的了解:色彩、图案、构图、文字、创意等。
要求学生在分析、欣赏课件展示的作品的同时,以“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设计一张环保公益广告,主要突出创意的指导。在课后举办展览,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选出最佳创意奖。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宣传公益活动的道具、活动设计方案等。(教师)各种公益海报的类型、范作,各种宣传公益广告的倡议书、道具等。教学过程
1.作业展示,复习旧知。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意广告,在评选的基础上事先应有选择,找一个创意比较好的小组报告做展示——用课件形式展示他们对自己作品的理解等。并随机展示其他学生的作品。
再次阐述公益海报的要素及构成,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问:我们除了用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外还有其他形式吗?引入新课的学习。2.作品演示,掌握特征。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还可以运用雕塑、摄影、绘画等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请学生具体分析作品,例如《大眼睛的小姑娘——“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渴求知识的小姑娘的形象,请学生介绍他们在网上找到的相关资料,作为课外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问: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各种公益或环保内容的?这些内容主要通过什么形式和手法来传达的?师生共同分析,达成教育目标。3.激发思维,制作方案。
请学生说说本组设计的公益活动的创意,并展示本组配合设计的道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这几个小组的创意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主题的体现。将环境日小知识作为重点向学生做介绍,突出每年的主题内容。课件展示上述内容,加深学生认知。
提问:课本中的相关作品是如何设计的,请分析说明。(引出场景——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道具演示,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
课件展示教材第25页图片。学生情境感知,说一说公益活动的方案包括哪些内容,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两个人物的表演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教师应加以引导。4.临摹练习,提升难度。
在理解公益宣传活动内容的基础上临摹创作活动需要的各项材料等。
课件展示:学生完成的倡议书、标识、展板等,教师巡回指导。针对部分学生,提高学习难度,讲解创意的内容与表现,使他们对绘画与电脑应用的能力有所提高,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5.课外延伸,举办展览。请学生将制作好的各种资料联系社区或在校内进行公益活动的宣传等。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海报、环保资料等。
(教师)各种环保海报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感受公益。
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致四到六人一组,要求各组介绍本组收集的环保海报(要求从美术语言上分析,写好相应的研究报告)。
学生将这些作品上交,请各组派代表审核研究报告,评出优胜作品。将优胜作品的报告与图片在5分钟内向全体同学介绍,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与内容,请学生寻找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公益海报。导入本课的学习。2.深入理解,提高审美。
结合几个小组精彩的演讲,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教材上的内容,请学生评述各作品,例如《2050年的杯子》画面上是一只倒放的杯子,正中央是浑浊的水,水的颜色与背景形成对比,突出图案。底下的文字揭示了这个广告的主题——想想将来,请节约用水。在同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加以鼓励,并颁发最优秀演讲奖,将奖项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促进学生的演讲意识。3.归纳总结,明晰种类。
请学生在理解公益海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明确公益海报的基本概念:即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于公众(公共)利益的广告宣传,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他们的行为与做法,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提出问题:地球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作为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解中突出关心社会、关心家园的主题,确立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突出学习本课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析教材中各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说一说都运用了哪些设计原理,让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
在讲述、分析设计创意手法时,可展示教师收集的一些作品,并请学生根据分类原则归类、比较,加深理解,拓展知识。有意展示运用雕塑等形式制作的公益活动作品,引出公益活动的其他表现形式——雕塑、摄影、绘画等。并结合教材第23页图例进行欣赏分析。4.深入理解,知识拓展。
请学生分析教材上的《心灵之窗——目染篇》,综合前面介绍的知识,请学生分析这幅海报设计的基本结构。分以下三个内容介绍:与主图相关的文字、具有冲击力的主题图片,表达主题的文字。分析公益广告创意的组成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强化学生设计的注意点:主题是公众关注、关心的问题,主题文字应鲜明,图形或图像视觉冲击力强,构图别致,色彩突出。举例分析《正在失去平静的校园》,拓展学生的公益海报的创意因素,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按小组设计一幅公益海报,并说明该海报的构成要素,为下节课做铺垫。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学生收集和制作的各种海报、表演的道具。(教师)收集的各种公益宣传活动的图片、道具等;各种表演的图片。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将学生制作的公益海报在教室里按类别区分进行展示。请各小组阐述本组的创意,每组选一人参与评判,选出最佳创意奖。
在交流的基础上再次阐述公益海报的构成因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正因为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居住的环境,于是就有了环境保护日,那么如何来宣传类似的节日或公益活动呢?
2.竞争表演,评选最佳。
请各组根据自己的创意表演公益宣传活动,评选最佳表演艺术奖,并当场颁奖。该小组其他同学同时在本课堂作业中予以加分。在学生表演的同时,适时提问,最佳环保创意的作品有哪些因素组成?(制订的计划、方案、标识、海报、倡议书、传单、展板、活动秩序册)在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各项设计,同时请其他组同学评判。3.指导学习,艺术创作。
提问:如何把握整个公益宣传活动呢? 首先应确立公益活动的主题,介绍世界环境保护日等知识,让学生根据每年的主题结合学生刚才的表演分析自己的创意的合理性,或者谈谈自己的创意的新颖性。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介绍活动所需道具的制作方式与宣传用途。
如放在水龙头边的节水标识,各种宣传资料,收集资料的途径,制作节能展板等。在学生原来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创作,为真正的课后宣传做准备。展示教师收集的各种道具、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外拓展,深化教育。
到社区及公共场所进行大型公益活动宣传,提高学生及社区人员的环保等公益意识,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以刀代笔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木版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通过绘、刻、印的一系列制作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熟悉版画的制作步骤,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体验以刀代笔的造型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根据版画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构图知识有创意地构思并印制版画作品。3.通过欣赏版画作品,使学生对版画艺术的表现语言有初步的认识,体悟版画的独特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本单元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由三课时共同组成。版画是造型艺术的形式之一,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它是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版画的艺术特点,体验版画创作中以刀代笔的造型手段,了解制版、印刷在版画创作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版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本单元第一课时通过对《村寨》、《净水》、《春潮》、《开江》、《交班》等一系列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好生活的木刻版画作品的欣赏,了解木版画的艺术特点、木版画的分类和木刻的基本步骤,并让学生初步尝试、体验以刀代笔的技法,使用各种木刻刀做不同线条的练习。第二课时选取了五幅黑白与线面对比明确、造型相对简单的单色版画风景作品,使学生对版画所特有的“刀味”和“木味”有更深刻的认识,之后建议学生以刀代笔,用刀作画,刻一幅简单的风景作品,要求每一种线条都应有鲜明的刀雕凿痕的味道,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印刷。本课内容集绘画、雕刻木版、印刷为一体。学生构思绘制画稿,用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制,借助油墨,拓印出效果不一的作品,展现强烈的黑白效果。第三课时既对多版套色版画的刻制步骤作了具体的介绍,又对版画创作中的构图样式以一些实例作品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引导学生根据版画的特点,运用所学的构图知识创作一幅套色版画作品。由于木版画制作的三个步骤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艺术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所以学生在体验版画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提高了艺术的创造能力、整体概括的能力,培养了做事的预见性和计划性。2.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体验版画创作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构图、刻版、印制活动。难点:使学生理解版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在欣赏、评述与刻绘印制练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学会运用恰当的版画语言来表现。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木蘑菇、印纸等工具材料。(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教学过程
1.对比认知,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国画(韩国榛作品)、油画(汤小铭作品)、版画(赵延年作品)、雕塑(许叔阳作品)四幅鲁迅先生人像作品,请同学们先来认识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画种?不同的画种又带给我们怎样不同的视觉感受?
(2)课件定格在赵延年的版画《鲁迅先生像》上,请同学们谈谈欣赏感受,教师归纳:本幅作品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体现了木刻作品单纯、强烈、鲜明的表现特征,刀在木板上留下的痕迹与笔在纸上的痕迹有着不同的艺术感觉,果断、直率的刀法更富有感染力。(3)导出课题《以刀代笔》,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26页,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学如何以刀代笔作画,先自习一下书本上的版画知识,欣赏一下其中的版画作品。2.欣赏感悟,强化概念。
(1)多媒体课件相继展示书本范画:《村寨》、《开江》、《春潮》、《交班》。教师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版画的定义?版画作品与一般的绘画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版画的分类?(2)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版画作品的同时,教师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对版画作品的观察、比较、讨论来引导他们的体验,感悟版画的形式美,并让他们多谈自己的感受,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味。
(3)教师根据同学们的答案总结归纳:版画是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绘画,一般的绘画是用笔或其他工具在纸、布等材料上通过勾、画、点、涂直接绘制而成的。版画与之相比,有着较多的工艺制作过程,在设计好画稿后,还要用某一种平面材料制成印版,然后再用印版在纸上或某种平面上印成画面。人们从事版画创作,画画、制版、印刷三者缺一不可。比较其他绘画而言,版画通常被人们称为“间接的艺术”。根据板材的不同,版画可以分为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等。
木版画又称为木刻,是版画中最主要的样式,也是初学版画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黑白木刻更是以刀法、刻法加上单纯的黑白语言来体现版画的魅力。同时对同学们进行过讨论的范画作一些简略的补充:《春潮》创作在改革开放之初,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同一方向飞翔的鸟儿,同一方向澎湃冲击的海浪,给人一种齐头并进的感觉,在形式上塑造了一种重复的美;《交班》表现石油工人的斗志和风貌,画面是雄伟多姿的油井平台和工人下班的矫健身姿,或是凝重厚实的油管组合排列,画面雄浑大气,构图明快,意境深邃。
3.传授方法,互动探究。
(1)刚才我们了解了木版画与一般绘画的不同之处,不同的绘画步骤当然需要不同的作画工具,那么木版画创作又需要哪些工具呢?
根据同学们所说的答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相继展示:木刻刀、板材(可以选用梨木、三夹板、纤维板等)、油墨、滚筒、拓印用的纸张等工具材料。
(2)课件演示木刻的基本步骤:绘制画稿,刻出主体形,刻出背景,刻出细节。让学生了解木版画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3)师生互动:老师演示用不同的刻刀(切刀、平刀、圆三角刀)刻相同的点和线,却印出不同的效果,学生观察后谈谈它们可以表现什么样的事物或场景。4.以刀代笔,尝试体验。
(1)让学生大胆地以刀代笔使用各种木刻刀做不同的线条练习,也可以随机刻出有一定具体形象的物体。
(2)尝试把刻好的版印出来。
因为版画的最终效果是通过印刷完成的,就黑白木刻而言,要注意两点:一是上墨,二是拓印。先用调墨刀在墨台上调好油墨,再以滚筒均匀滚墨,油墨要薄而适量,不可太厚太多以免版画线条模糊,如墨量太少也不易印黑。把油墨滚好后就可铺纸(以铜版纸或宣纸为佳)印刷了,再用各种擦板、木蘑菇(也可用废报纸压成团代替)等拓印工具仔细磨压印纸,使版面的油墨全部转印于纸上,达到墨色饱满乌黑、点线清晰。5.展示自我,表达感受。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中展示,师生共同分享“以刀代笔”的乐趣。(2)让学生谈谈自己用木版画工具作画的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画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小品底稿。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或已经刻好的风景底版)、木蘑菇、印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现木刻的基本步骤,加深对版画技法的认识。
(2)对照木刻的基本步骤,学生小组讨论:构思版画底稿时要注意些什么?
(3)教师归纳版画制版过程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形、色上追求简洁性、单纯性、平面性和抽象性。因而单色版画创作时要充分运用黑白对比与线面对比。2.启发思维,提升内容。
(1)结合课件赏析《阳光下的系列之一》、《树的习作》、《渔舟》等五幅黑白版画作品,再问: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强调别具一格的黑白处理是木刻版画的一大特色,是构成木刻版画美的重要形式因素。黑白木刻只用黑色油墨或单色油墨印制,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因而设计黑白稿时,不仅要夸张主体,还要注意省略不必要的细节与层次,画面不宜太复杂,要主题明确,对比强烈。(3)小组讨论本组同学课外完成的风景画底稿是否适合翻制成版画?如何改进画稿以更能体现版画的特征?
3.实践探索,加深理解。
(1)鼓励学生尽量用概括的手法绘制完善画稿。造型结构要鲜明清楚、单纯准确、简洁概括,黑白灰层次分明、对比强烈,并应适宜用刀刻制表现。
(2)尝试以刀代笔,用刀作画,这是木刻创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创作者心中的意象、情感都将通过刻制的刀痕表现出来。
一般步骤:首先刻出画面中主要形体结构中大块的白色部分,即先把大的黑白关系刻出。其次再细刻中间色调,木刻中的灰色部分最能充分发挥刀法的各种丰富变化,用刀刻制出不同疏密的点和线,才能产生不同的灰色层次。最后再刻黑色部分中的灰色和精细部位。整个过程要求每一种线条都应有鲜明的刀雕凿痕的味道,以创作出版画特有的“刀味”和“木味”。(3)作画过程中,针对学生容易照描画稿死板雕刻的现象,提醒学生刻板时要充分发挥刀味木趣和刀痕之美,让刻刀在木板上以刀代笔,自由随意发挥创造、放刀直刻,顺其自然求其生动。刻刀既要表现形,更要表现情,发挥刀触的个性和生命,只有突破形的束缚,木刻才能成为有生气的创作。
(4)根据上节课已尝试的油印步骤印制作品。因为版画是要经过刻制和拓印才能成为作品的,因而刻与印必然要产生特殊的画面痕迹,这种痕迹往往丰富了木刻的表现力,增强了它的艺术魅力,具有其他画种难以取代的艺术效果。为了更好地表现版画的痕迹美,在具体操作上请学生们注意油墨要薄而适量,滚筒一定要均匀滚墨。作品在印制完成之前可掀起一角检查木色效果,如墨色不足可再补墨印刷,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补墨时轻轻掀起印纸的一半滚墨印刷,然后再补另一半墨色,切不可全部掀起。4.交流展评,课后延伸。
(1)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合适的评价。鼓励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版画作品,介绍制作技巧和设计经验。
(2)互评:引导学生合理的评价他人的作品。评出最喜欢的版画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3)总评: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能力,对学生作品以及印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同时对知识点作一个总结回顾,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4)提问:除了用油印,是不是可以用其他材料来印制?鼓励学生课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印制版画。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或已经刻好的风景底版)、水彩颜料、木蘑菇、宣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展评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上节课学生印制的优秀作业,作简单的讲评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点评学生作业的形式达到复习旧课的目的。
(2)课件定格在两张学生作品上(最好是描绘同一景物的,但一张构图合理,一张构图有明显不足),师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共同找出两张作业的优缺点。得出结论:一张作品的好坏不仅需要掌握技法,更应该注意整幅画面中个体的位置安排。2.欣赏感悟,尝试归纳。
(1)运用课件并结合书本展示一些构图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木版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它们在画面结构上具备什么特点?这种结构给欣赏者什么样的感受(感觉)? 《朦胧的秋天》是三角形构图,《长河行》是横线式构图,《静静的丛林》是纵横式构图,《栅栏》是折线式构图。
(2)小结:一幅完整的构图应多样统一,既有疏密、聚散,静止与运动的对比,又可以使各种因素达到均衡。3.自主探索,合作练习。
(1)本节课的作业是:根据所学的构图知识创作一幅套色风景画,建议小组合作完成。(2)创作之前先请同学们自习课文,然后讨论套色版画的定义、艺术特点、制作方法步骤以及即将进行的创作构思。根据讨论结果结合书本内容用课件展示多版套色版画的刻制步骤。
(3)多版套色版画的多个版面小组成员如何分工?而且还要仔细想一想如何将多版的套色版画印准?
4.作业展示,体验成功。
展示作品,学生互评,教师归纳小结。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木蘑菇、印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教学过程
1.启发引导,感知版画。
(1)初步了解版画知识。教师出示木刻年画“门神”的实物或数字图片,提问:“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类似的门神年画。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年画是如何制作的?是一幅一幅画上去的吗?(学生回答:是印刷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是通过画稿、刻版、印制完成的图画。
(2)讨论版画的定义及版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2.欣赏激趣,述说感受。
(1)课件展示:结合课本的范画《村寨》、《开江》、《春潮》、《交班》和其他的优秀木版画作品提出问题:这些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好生活的木刻版画作品是用什么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创作出来的?
(2)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相继导出:木刻刀、板材、油墨、滚筒、拓印用的纸张等版画工具材料。
(3)欣赏《村寨》,想一想这幅画描写的是什么地方怎样的一个场景?你觉得它表达了画家什么样的感情。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的木版画作品,如《春潮》、《开江》、《交班》等。3.以刀代笔,操作体验。
(1)让学生大胆地尝试用各种刻刀在木板上试刻,体会不同刻刀刻出的不同效果,了解木版画材料的特性,感受木版画的特点。(2)分组讨论用刻刀怎么样在木板上表现出生动的效果,边探讨边实践。
(3)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木版画材料特点的前提下,课件演示木刻的基本步骤和木版画的用刀、上墨、拓印的基本方法。4.畅谈感受,刻制底稿。
(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用木版画工具作画的感受。
(2)布置作业:刻一幅简单的风景作品底稿。要求充分运用黑白对比和线面对比。以刀代笔,用刀作画,每一种线条都应有鲜明的刀雕凿痕的味道,创作出版画特有的“刀味”和“木味”。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水彩或国画颜料、木蘑菇、印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教学过程
1.交流讨论,引导欣赏。
(1)展示上节课优秀的风景作品底稿,老师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作品的优点,找到不足之处,并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
(2)小组讨论本组同学上节课完成的风景画底稿是否适合翻制成版画?如何改进画稿以更能体现版画的特征?
(3)课件展示书本上的作品《阳光下的系列之一》、《树的习作》、《渔舟》等五幅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景、不同的感情表达要用不同的刀味去表现。2.技法指导,提升难度。
(1)展示同一个底版印出来的油印(黑白)、水印(黑白)的画。教师提问:你比较喜欢哪幅画?为什么?你觉得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
(2)得出结论:同样一个底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拓印。
(3)油印木刻用油性颜料,一般用油墨印刷。水印木刻则选用吸水性强的纸张(多为宣纸),颜料以水彩、国画等水溶性颜料为主。
油印时注意:①滚筒要先将油墨滚匀后再上版;②用磨压器(或汤匙)摩擦的时候要注意一小部分一小部分进行;③不要一次就用很多墨,先浅后深,逐渐添加。
水印拓印的注意点是:①在宣纸(或夹宣)喷上的水要适当,不能过多;②因为宣纸(或夹宣)比较薄,所以上面需叠上几张旧报纸;③因水印需要的水分比较多,所以应该选择夹宣比较理想。
3.尝试体验,作业实践。
(1)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拓印已刻制完成的风景画作品。(2)教师巡回辅导。4.现场展示,课外拓展。
(1)学生作品现场展示,师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喜悦。
(2)教师提示:木版画不仅印成黑白,也可以印成彩色。请同学们找出套色版画与黑白版画的区别,并了解套色版画的刻制步骤。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木蘑菇、印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构图。(1)课件展示在构图上极具特色的版画作品,如教材中例举的《朦胧的秋天》、《长河行》、《静静的丛林》、《栅栏》等作品。提出问题:作品的哪些地方紧紧地吸引了你的眼球?你能说一说这些作品的特点吗?
(2)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虚化作品的色彩,突出画面的构成线,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常见的构图:《朦胧的秋天》——三角形构图,主体故意安排在下方,上部留下大面积的空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富有韵味和情趣。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长河行》——横线式构图,具有平静、安宁、舒适、稳定等特点。常用于表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微波荡漾的水面、一望无际的平川、广阔平坦的原野、辽远广阔的草原等。《静静的丛林》——纵横式构图,多用于有稳定排列组合的物体。《栅栏》——折线式构图,画面上的景物呈折线式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常用于表现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2.赏析感悟,深入理解。(1)欣赏《静静的丛林》。分组讨论:为什么表现的是船只却用丛林来命名?下半部大块面积的空白和上半部密密麻麻的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是画家特意安排的吗,为什么?
(2)教师总结归纳:一幅完整的构图应多样统一,既有疏密与聚散、静止与运动的对比,又可以使各种因素达到均衡。3.临摹练习,加深印象。
(1)师生共同分析书中版画作品的构图和刻印方法,学生选其中之一进行临摹。(2)教师巡回辅导。4.展示评价,颁奖鼓励。
(1)优秀作品展评:自评、互评、师评。
(2)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印制奖、最佳色彩奖。
中国书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2.了解书法的基本结构规则。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是中国书法欣赏课。沿着中国书法发展演变这根主线进行欣赏,使学生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了解书法结构规则。以“永”字为代表,剖析书法结构。本课最后以大量篇幅编排了古代书法名作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1)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了解书法的发展演变。
从文字的发端“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名家苏轼作品欣赏,展示了不同面貌的书法演变,包括甲骨文、金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等,这种编排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欣赏中国书法作品。(2)使学生了解书法结构知识。
欣赏书法艺术,不仅要从形式上去分析,更要剖析书法结构内涵。本课重点以书法的构成要素——平衡、匀称、参差、连贯、对比、动静等方面分析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结合书法与体操等艺术的共通性,分析书法的结构规律。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表现形式构成的要素,体会书法所表达的内涵。难点:理解几种不同书体的结构规律。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书法资料。
(教师)从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教师讲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2)录像放映中国几大旅游景点的书法艺术,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教师讲解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2.深入教学。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自商代甲骨文至秦、汉、晋、唐、宋代的优秀书法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书法的特点,提示学生思考:书法艺术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2)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结合音乐、体育等分析书法的节奏及其所表达的生命感。
(3)录像或多媒体演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不同书体,教师分析其艺术特点,提示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将这些特点作出归纳。(4)录像展示名作“天下三大行书”,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用笔、结构、意境等方面感悟、赏析。3.布置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常见的书法,分析其与古代几大书体有哪些共通之处。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书法碑帖等相关资料。
(教师)幻灯机,有关古代书法名作等相关资料、教材。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幻灯放映商代甲骨文至宋代的书法名作,教师分析中国书法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2.深入教学。
(1)教师分析“永字八法”中各笔画名称及结构,让学生体会“永”字每一个点画用笔的动势与力量。
(2)幻灯放映《伯远帖》,然后放映体操运动员表演的动作图片,提示学生分析二者的相通之处,教师重点从书法结构的“动态中求平衡”这一方面提示学生思考。
(3)幻灯演示几种不同书体,包括甲骨文、隶书及唐宋名家的行书、草书等,教师分析并总结规律。
(4)幻灯演示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从作者的生平及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以及书法作品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3.布置作业。
根据个人爱好,临摹一幅书法作品,经过简易装裱,挂于学校美术橱窗中展览。
西冷印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西泠印社,初步认识篆刻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2.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西泠印社是蜚声中外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在教材篇首编排了西泠印社相关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学习兴趣。教材中以大量篇幅对西泠印社作出介绍,图文并茂,强烈吸引学生注意力。西泠印社的风景图片、吴昌硕的塑像、三老石室珍藏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石碑和中国印学博物馆,使学生对西泠印社和篆刻艺术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课在设计上注重以篆刻艺术欣赏为核心,把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目的。课文中编排了名人印章和各种篆刻作品,使学生产生学习篆刻的浓厚兴趣。课文最后编排的内容是印章刻制的步骤方法,可以让学生尝试篆刻,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本课欣赏中,可以通过形、音、色、动画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篆刻技法。2.重点、难点。
重点:西泠印社在印学方面的价值,篆刻知识及其文化内涵。难点:篆刻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篆刻实践。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篆刻的相关资料。
(教师)西泠印社的相关资料,录像教学设备,刻制印章工具。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伴着优美的音乐,录像放映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镜头锁定在西湖孤山一隅,放大建筑画面,显示出四个大字“西泠印社”,教师讲解这四个字是金石大师吴昌硕所题,简要介绍吴昌硕生平简历。
(2)教师介绍“西泠印社”概况,指出“西泠印社”是海内外有着巨大影响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录像放映西泠印社的三老石室及其藏品。2.深入教学。
(1)录像放映吴昌硕“我爱宁静”印章,教师详细介绍印章的一般知识,包括印章名称、质料、篆刻。
(2)展示“西泠印社”篆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以篆刻风格和人文内涵方面分析作品。(3)教师讲解篆刻方面的知识,请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方面常用到篆刻艺术,提示学生从印章方面进行思考。录像放映名人印章作品,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4)录像放映印章刻制的一般步骤,有些技术性较强的步骤需要重复放映,便于观摩和掌握。教师进行技术讲解。(5)组织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3.作业。
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印章刻制的方法步骤,尝试刻制一枚印章。
第四篇:浙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的特色栏目之一。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本栏目在内容安排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作品为主。中学阶段的具体安排是第13册为中国古代花鸟画欣赏,第14册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第15册为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第16册为中国古代书法欣赏,第17册为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第18册为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每册选取的内容与小学有一定的区别,不是用多幅作品,而是选择一幅既有代表性又可以较为容易地让学生欣赏接受的作品。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古建筑艺术之一。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从城市规划到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处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本栏目编选的《布达拉宫》就是代表作品之一,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①审美价值与道德伦理价值的统一;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
【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我国古代建筑,使学生率先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初步学习欣赏古代建筑。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初步了解有关我国古代建筑的知识。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建议】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学生可以在课内或课后学习。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本册的《寻访古民居》和《江南园林》来思考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也可以提出要求,如进行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比较等。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自从人类有了建筑,居室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居室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居室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居室环境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居室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课在内容编排上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评述,展示了很多能体现各种设计风格的居室实例,让学生通过感受认知,培养自己鉴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概念。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建议从直接认知的方式入手,让学生看看、说说,从情境教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是设计与运用,从平面图、立面图的设计到对效果图的介绍以及最后的居室模型制作,从平面设计到立体制作层层递进,这样的安排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把握制图与模型制作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传授新的设计理念。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家居设计的特点,初步学会居室的平面制图与模型制作。
难点:在欣赏不同风格家居设计的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居室设计的基本要素、风格特点、设计原则,提高学生对室内环境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设计制作活动,让学生学会对作品的评价;学会平面图、立面图绘制以及居室模型制作;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环境。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
(教师)有关中外优秀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制作成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1.展开讨论:说说自己喜欢的家居是怎么样的。
2.播放录像(已设计完成的两套不同风格的住宅)。
(1)一套理想的家居包括哪些居室空间?(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等。)
(2)根据录像中的两套住宅特点,分析一下主人的职业、爱好等。
结论:成功的家居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需要,其次才是美丽大方。
3.引导欣赏,分析理解。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1)结合教科书第4页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具有西方现代感的居室设计》、《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居室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家具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的家居设计,讨论这些不同风格的居室设计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结论:《具有西方现代感的居室设计》注重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居室设计》更注重图案的装饰。
4.了解居室设计要素。
(1)居室设计色彩。
欣赏教科书第4页的范例,让学生谈谈书上的设计作品在颜色上是如何运用的,给你有什么感觉?
总结:室内色彩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所以处理得当才能符合功能要求,取得美的效果。合理运用对比色或调和色的搭配,能在室内环境中加强视觉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使视野扩大或缩小的作用。在室内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陈设,背景色调应处于从属地位。同时室内整体空间应以低纯度的色调为主,然后再以高纯度色彩在局部和重点进行点缀,这样便可以起到典雅、丰富的视觉效果。冷暖色调的搭配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的环境气氛。冷色调给人以清静感,而暖色调容易使人兴奋。作为家具的布置,其色块的点缀是影响室内效果的主要因素。
(2)居室设计的材料运用。
欣赏教科书第5页的范例,让学生谈谈书上的设计作品是如何选择和运用材料来体现文化精神和人文感受。
总结:现代生活的居住环境要求室内设计符合生态学,运用无毒无害的纯天然材料和绿色建材,创造出回归自然、环保节能、宁静清新且自然、简朴、高雅的室内环境。
新材料的出现赋予室内装饰丰富的物质基础,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质地特征进行合理搭配,从而获得千变万化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人们在材料选择上已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大胆地尝试运用新材料。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5.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运用课件出示一些居室设计的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居室设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3)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卧室或书房的长、宽、高以及家具的长、宽、高。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的居室设计的图片资料,并对它们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图工具,自己回家测量卧室或书房的数据。
(教师)本教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教学过程
1.动手实践,激发兴趣。
教师把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学生按小组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宽以及教室四个立面尺寸(每个小组可以测量一个立面)。
在测量前教师提出测量的要求:①测量时小组里的同学要合作完成;②测量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
2.分析理解,示范操作。
(1)教师出示教室平面图,提问:你们从平面图上可以了解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理解教室平面图的内容: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a.表明教室形状、内部的布置及朝向。
b.表明教室的尺寸。
c.表明教室的结构形式及主要建筑材料。
d.表明教室门窗的编号及朝向。
(2)教师以教室为例,示范绘制平面图。
a.线的运用:实线、虚线、点断线(—·—·—)。
b.门和窗平面的画法。
c.家具平面的画法。
d.尺寸的标注。
(3)教师出示教室立面图,提问:你们从立面图上可以了解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理解教室立面图的内容。
a.表明教室外形、门窗、家具等等的位置。
b.用标高表示出教室的总高度,各种门窗、家具高度等。
c.表明教室墙面所用材料及装饰。
(4)教师以教室为例,示范绘制立面图。
a.线的运用:实线、虚线、点断线。
b.门和窗立面的画法。
c.家具立面的画法。
d.尺寸的标注。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5)居室效果图。
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页左下两张居室效果图,说说《电脑效果图》与《手绘效果图》的区别以及效果图的作用。
居室效果图就是将设计完成的空间,通过我们的笔、电脑等工具将它的体积、色彩、结构展示在我们眼前,以便使我们更直观的看到所设计的效果,电脑效果图比手绘效果图更加逼真。
3.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按10∶1的比例绘制自己房间或卧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房间模型的工具及材料。
(教师)室内建筑模型资料图片(幻灯)。
教学过程
1.展示上节课的作业,导入新课。
教师有选择地讲评上节课学生绘制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教师出示居室设计流程:
设计制图(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实物模型
这堂课的任务是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新课)。
2.投影展示家居模型,开拓思路。
(1)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这套家具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各房间的功能安排。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2)分析制作此模型的材料。
(3)对此设计方案及制作步骤提出自己的想法。
3.观察课本中的示范作品。
家居模型的制作流程:(教科书第7页)
画出设计图纸—→用塑料板搭出模型框架—→用泡沫材料制作家具—→根据设计意图,粘贴家具
4.布置作业,表达感受。
主题: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的模型。
要求:
(1)先设计绘制平面图、立面图。
(2)根据平面图、平面图进行模型制作,制作时注意比例、色彩、肌理等关系。
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
(老师)有关中外优秀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学生欣赏教科书中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第2页、第3页),展开讨论。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你心目中一套理想的家居包括那些居室空间?(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等。)
2.引导欣赏,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中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第4页),讨论三套家居的设计风格。
a.西方现代感的居室设计:造型简洁,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装饰感。
b.中国古典风格的居室设计:造型高雅、完美,做工讲究,色彩朴实庄重。运用高级红木材料制作的家具来装饰房间;墙面用锦缎、高级墙布、墙纸等材料来装饰;用大理石或地毯铺地;房间内摆放一些古玩或艺术珍品。把中国古典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c.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家具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现代国际潮流已发展得越来越简约,越来越金属化,这多多少少和我们的文化有些区别。东方人的文化比较温情、比较有人情味,基于此,一些现代设计室创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主题设计。比如“中西合璧”的主题就非常适合见识广博、爱好广泛的业主,设计师以中西文化内在的共通性作为设计的主旋律。
(2)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中第4、5页,中的家居设计(教科书第4页、第5页),讨论家居装饰的设计要素。
a.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地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b.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室内光影的变化能给人以多种美的享受。
c.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d.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得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e.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种花栽木,利用绿化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3.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运用课件出示一些居室设计的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居室设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3)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卧室或书房的长、宽、高以及家具的长、宽、高。
4.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的居室设计的图片资料,并对它们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图工具,自己回家测量卧室或书房的数据。
(教师)本教室的平面图和一个方位的立面图。
教学过程
1.回顾知识点,导入新课。
(1)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居室设计的风格与要素。(讨论)
(2)要进行居室设计,首先要了解居室的结构,然后依据生活的需要进行规划。在设计中,通常用各类图纸来展示设计意图,如平面图是展示居室的整体结构的,立面图是用来说明墙面或家具的式样的,而效果图则是呈现设计最终达到的直观效果的。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学习绘制平面图与立面图。(导入新课)
2.引导欣赏,如何识图。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1)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的平面图,分析功能区域。
客厅、卧室、书房、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
(2)学习制图的常用图例及符号(平面图)。
墙体、门、窗、楼梯、家具、电器等。
(3)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第6页的立面图,学习制图的常用图例及符号(立面图)。
a.射灯、镜子、洗手盆、橱柜等。
b.尺寸的标注。
3.教师示范制图(教室平面图)。
墙体—→门和窗—→课桌橱柜—→电器—→其他—→尺寸的标注
4.教师示范制图(教室立面图)。
基线—→墙体—→门和窗—→课桌橱柜—→电器—→其他 尺寸的标注
5.引导欣赏,认识效果图。
家居效果图就是已设计完成的空间,通过我们的笔、电脑等工具将它的体积、色彩、结构提前展示在我们眼前,以便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所设计效果。(教科书第6页手绘效果图、电脑效果图。)
6.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按10∶1的比例绘制自己房间或卧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房间模型的工具及材料。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教师)室内建筑模型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平面图的作用:展示居室的整体结构。
立面图的作用:说明墙面或家具的式样。
效果图的作用:在平面中达到设计的最直观效果。
模型的作用:更准确、更直观地看到设计效果。
这节课的任务是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的模型。(导入新课)2.尝试了解制作材料的特性。
(1)纸类材料:各色卡纸、瓦楞纸、绉纸„„
卡纸特性:有一定的厚度,色彩较多,适合家具的制作。
瓦楞纸特性:肌理效果明显,适合制作装饰物件。
绉纸特性:质地较软,可以制作窗帘、桌布等。
(2)泡沫材料:泡沫板、KT板„„
泡沫板特性:裁切方便,适合制作墙面、家具等。
KT板特性:表面光滑、平整,色彩较多,适合制作墙面、地板等。
(3)布类材料:各色质地的布、毛线„„
布的特性:柔软,图案丰富,适合制作窗帘、地毯等。
毛线特性:色彩多,不宜断,适合制作一些装饰物。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观察课本中的示范作品。
家居模型的制作流程:(教科书第7页)
画出设计图纸—→用塑料板搭出模型框架→用泡沫材料制作家具—→根据设计意图,粘贴家具。
4.布置作业,表达感受。
主题: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的模型。
要求:
(1)先设计绘制平面图、立面图。
(2)根据平面图、立面图进行模型制作,制作时注意比例、色彩、肌理等因素的协调关系。
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按学习领域划分应属于设计·应用课,即是对大学校门建筑造型的欣赏与设计,分为两课时内容完成,分别强调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与美术学科主题。人文主题为“校园生活”,即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学习环境;而美术学科主题则是建筑造型设计。“大学之门”教学内容的编写与设置是这两个主题的有机结合,它以小见大,大学的校门作为标志性建筑,对它的欣赏与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树立志气,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从建筑造型上来讲,大学的校门作为整个校园建筑的“门面”,它既是内部空间入口的标志,又是建筑风格与美感的浓缩,与整个校园环境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就它的体量与大小也是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设计练习的。
教材先是呈现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这两所名声显赫的高等学府的校门,以引起学生对大学及大学校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继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两座校门设计的各自特色,引出本单元的课题。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材第二部分讲述了门作为内部空间入口标志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北大、清华校门的基础上分别列举了新建的中国美术学院、武汉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的校门设计,所选的几所大学在年代、地域、学校性质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几所大学校门设计的欣赏以及结合教师对学校情况的简介,让学生感受各所大学校门造型设计体现出的独特风格和美感,领悟其中反映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认识门设计的不同风格,课本设置了“小知识”,从建筑风格的概念范畴加以说明,还举了几种典型的建筑风格的图例。
教材第三部分以浙江大学校门设计为例,分析了校门的一般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形式与作用,使学生掌握校门造型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化知识,根据课本中新近设计的几所大学的校门,启发学生思考,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建筑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改进必定会带来建筑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门的设计的造型与材料也必定会越来越丰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下一步学生进行初步的校门设计实践奠定了基础。
教材第四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完成动手设计实践练习。学习中所用到的平面徒手画或立体模型制作的知识与技能,为已学内容,课本只安排了学生对各种大门门顶设计进行欣赏与分析。再通过“学生作业”的借鉴与参考,按照“学习建议” 完成学习全过程。
2.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欣赏不同风格与美感的大学校门造型,懂得校门的一般建筑结构,初步学会利用徒手画或制作模型设计出校园的大门。
难点:理解大学校门造型中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有一定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且结构合理的学校校门造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校门建筑作为学校出入口标志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欣赏、领会大学校门造型所体现的各自独特风格和美感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2.初步学习校门的设计,懂得校门的一般结构,认识校门造型的形式美,掌握校门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利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设计练习,提高空间设计的创造与实践动手能力。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树立志向;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并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美术设计的独特价值。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询收集相关大学的资料。
(教师)课件,当地一些学校校门设计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出示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宣传资料或录取通知书,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大学,是每个学子都向往的地方,被称为“双子星座”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更是每位学子心中理想的求学殿堂。
(1)设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学?”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请学生讲出中外一些著名大学的校名。
(2)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一看到上面的建筑,人们能够立刻知道这是哪一所大学。得出大学的校门是学校的标志与象征,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校门设计的各自特色?
(1)简单介绍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北京大学是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许多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都出自该校。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就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后,“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阵地。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2)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所大学,它的校门设计整体上给人什么感觉?与平时所见到的其他大学校门比较有什么不同?
得出北京大学校门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其他大学校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样式,这种木结构的殿门式的大门,具有古香古色的建筑美感,且显得古朴、庄严、典雅。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座校门造型中的传统建筑构件或元素。
a.三开间古典朱漆宫门,圆柱方枋、雕梁画栋,斗拱彩绘、大红宫灯,显得庄严典雅。
b.门正中悬挂着“北京大学”的匾额。“北京大学”四字是根据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亲笔题字放大而成的,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牌匾微微向前倾斜,给每一个人的瞻望提供了一个极为恰当的角度,也会使人顿生一种庄严肃穆感。
c.威武的石狮,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使校门凝重里透着一种威严。
(4)思考或分析:北京大学的校门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据说当初修建此门时,曾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力求设计出与校园内建筑风格一致的校门,最后终于选定现在这样一个三开大门的殿门式建筑。这一古典民族建筑风格,体现出的正是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历史与内涵。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或者将来,该校门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是人们认识北大的重要窗口。如今,该校门已经不单单是师生进出的校园大门,而是已经演变为北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进入这座大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5)与北京大学校门进行对比,欣赏分析同样有着近百年校史的清华大学的老校门造型:
a.西方古典复古主义的风格。
b.拱券、立柱、装饰线、涡卷。
与北京大学校门传统建筑风格不同,为什么清华大学老校门有外来文化的痕迹?
从校门造型的建筑风格引起学生对学校历史与文化的探索。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6)简介清华大学的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发展初期,显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
(7)清华大学新旧两座校门设计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学生在比照中观察、寻找、分析、理解,新校门在体量与形式上与旧校门相似,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统一与继承,但新校门整体的现代建筑几何形体构成风格,也符合清华大学作为一所偏重于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的特征。
(8)要求学生思考清华大学老校门不仅是一个围合空间的入口,它作为一个校门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再次强调校门的象征意义。学校大门不仅仅是一个进出的通道,同时反映了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3.欣赏分析中国美术学院校门、武汉大学校门、香港教育学院校门。
(1)简介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1928年初,美术教育先驱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杭州西子湖畔,创建了“国立艺术院”。国立艺术院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是第一所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美术教育机构,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几十年来,学院十迁其址,六易其名,以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已是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之一。
(2)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校门设计特点或与其他大学校门的区别,得出该校门设计不只是作为一个完全独立性的建筑,引入校门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a.校门的造型。中国美术学院整个校园没有围墙,左右两座大楼与跨架之上的顶棚形成了一个暗示为开放式的学校大门,加上几根矗立的方柱,校门的设计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体现出了美术学院开放性的校园文化。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b.校门的材质。古典与现代交融,细节与大气并存,其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加上中间一圃修竹的映衬,增强了建筑的层次感与立体感。大面积的玻璃的运用也使得凝重中透出几分空灵,高大和连贯的建筑将美术学院厚重、儒雅的底蕴表现得淋漓尽致。
c.校门的色彩。素雅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与西湖环境浑然一体的格调,可见优秀的校门设计本身也是一道风景。
(3)先出示武汉大学校门造型的图片,指出这座校门采用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牌坊形式。牌坊,在古代就是一种门的称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是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1930年,武汉大学在校门口修建了一个木制校名牌坊,正面写有“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背后刻着“文、法、理、工、农、医”六个篆字,代表学校在上个世纪就设有六个学院。5年后毁于飓风,现在看到的是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造的。
(4)简介武汉大学的历史: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893年11月的湖北自强学堂,作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洋务运动”的产物之一。该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数易其名、几迁其址,横跨两个世纪后,最终发展成今天的武汉大学。
(5)欣赏香港教育学院校门:该校门采用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绿色的建筑色调,象征着这所学校现代师范教育的性质,以及香港教育学院年轻人的理想、成长、活力和健康。
(6)简介香港教育学院的历史:香港教育学院于1994年成立,是香港特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八大高等院校中惟一专注师资培训及专业发展的院校。作为全香港最大的师训机构,香港教育学院的工作继续以师资培训为主,致力培育兼具大学学位以及专业训练的新一代教师,建设一支富有创造力、活力和魄力的教师生力军,为香港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教师小结:门一般是围起来的内部空间入口的标志。门由于其地位的重要性,故在设计时除了在功能上要满足人流和车流出入的需要外,更要注意其造型,使其可以起到体现内部重要性质、美化周围环境的作用,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门的造型设计必须体现独特的风格和美感。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4.启发学生阅读理解“小知识”,对门的造型设计体现出的风格和美感从建筑风格的范畴加以解释。
(1)门作为建筑中的基本元素,门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古今中外历史上已经形成了许多的建筑风格。
a.欧洲古典建筑风格。
b.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c.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5.知识回顾,实例评述。
(1)强调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以及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回顾前面几座校门设计赏析,用建筑风格来划分,北京大学校门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清华大学老校门为欧洲古典风格,中国美术学院校门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等。
(2)出示当地一些高等院校或其他学校的校门设计,要求学生从造型、布局、装饰以及建筑风格和是否体现学校性质与特色等角度对其进行欣赏与评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与交流。
6.总结评价,并布置课后实践,利用课余时间组成学习小组,实地参观走访当地的大学或其他学校,对这些学校大门的设计特点进行欣赏与评述,并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这些校门。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相关材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复习导入,展示、评价上节课的课后实践成果。
2.以浙江大学校门为例,分析校门的一般结构,校门通常由门柱、门扉、门顶、校名组成:
门顶:原来的门顶通常在大型门上有,主要考虑雨天开门的便利。现在,门顶成了设计时造型变化最多的要素。
校名:往往是名人或书法家的手迹。
门房:门卫所在地,即通常所说的传达室。
门扉:为了限制出入者而设置的。目前以采用机械式的移动铁栅栏为多。
门柱:一般要两根,用于联结门扉。
出示一些校门设计的实例图片,可以先是具有一般结构的校门,要求学生观察指出校门组成的各个部分,再逐渐变到对结构中各个部分有所取舍或对某些部分进行夸张、变异的校门设计,从一般到特殊,在造型结构上启发学生的设计思路。
3.校门设计的变化不仅表现在造型结构上,也体现在校门的建筑材料选择上,并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改进必定会促进建筑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与科技的日益进步,门的设计造型也越来越丰富。
列举各种材料以及各种材料具有的不同美感,木、砖、石、混凝土、钢铁、铝塑、玻璃等,或简洁或稳重,或精美或朴素,或明快或肃穆,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为校门的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采用钢架结构,颇为壮观。钢架结构、略带弧形的门顶,矗立挺拔的门柱,显示出一种现代、科技、力量的设计主题。
(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门,深色铁栅栏门扉,大理石雕像石立柱,显现出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3)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门,斜拉桥式的钢筋混凝土弧线,体现出该校开放与包容的胸襟与气势,追求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大气而不张扬。
(4)西安交通大学校门,混凝土结构外贴花岗石,加上锻铜浮雕,显得简洁而凝重。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要求学生思考并讲述,以上这些学校大门设计各具特色,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
4.学校大门门顶是整个校门设计的重要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学校大门设计中门顶的设计有什么变化?
(1)弯曲的面创造了舒展的空间效果。
(2)简单的空间通过相似的累积显得丰富多变。
(3)“百年树人”是设计者的立意点,方柱加上“斗拱”,构造出了“树”的形象,而“斗拱”作为中国建筑独有的奇特构件,常被用来代表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真髓所在,兼具结构、造型、装饰多重功能。
(4)透明材质、钢架结构与混凝土组合,显示出科技、理性的设计主题。
(5)门顶的架空别具一格。
(6)倾斜向上的形赋予作品动感与力度。
5.深化知识。
(1)通过在校门造型图片上画基本形与形式线,让学生发现校门设计都非常重视形式美感,每个设计都能概括为基本形体的组合或横、竖、曲、折的形式线。教师可以采用平面剪贴,或是形体拼接,对已经剪制好的校门的各部件进行重新组合,向学生讲解设计中需要运用形式美法则: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
(2)对同一个校门造型,配以不同的校园环境背景,启发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哪一个设计更合理,引导学生从构图以及校门与整个校园环境的关系上加以分析,既要与背景相互映衬,形成对比,又要能与整体设计相协调,融为一体。
6.校门设计中的思考。
(1)功能与形式。无论如何去追求校门独特的风格与美感,但毕竟从中是要通过人流或车流的,它还具有出入口的功能,设计中要尽量让形式美感与实用功能相统一。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2)设计中也不能忽视建筑的色彩因素,如北京大学校门的朱门红柱、宫灯彩绘,中国美术学院校门的青黛素雅,香港教育学院校门的绿色生机等等都表现了自己的色彩语言。
(3)恰当的体量。不能只追求高、大、全,追求所谓的气派,大学校门拒绝奢华与豪华,大学校门为什么吸引人?是气质,是学校的文化底蕴。
(4)现代与传统。在学校大门设计中,既要体现出时代特征,又要能反映出学校的历史与传统,在保持现代感的基础上,又恰当地糅合传统造型的元素,使整体建筑风格达到现代与传统完美的和谐统一。
7.设计实践。
(1)用钢笔或彩色铅笔等工具,设计自己学校的大门。
(2)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自己心目中大学的校门。考虑到学生基础和地方资源的差异,为适应不同的情况,建议学生在练习时要注意难易的选择,并分层次完成。
8.总结、评价。
9.课外延伸,以《我心中的校门》为题,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询收集相关大学的资料。
(教师)课件,当地一些学校校门设计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1)生活中人们会看见各式各样的门,通常每座房屋或是每个园子都会有自己的门,为什么需要门?门有什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得出门的一般功能:门是围起来的内部空间的出入口,人流和车流出入的通道。
(2)从“门面”、“门第”、“门望”、“门风”、“门当户对”这些词汇的解析中,指出门除了上面的自然功能外,不同造型的门还具有识别、标志、象征、体现内部性质的重要功能。
(3)由于门在建筑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因此在设计门的时候除了要满足出入通道的功能外,更要注意其造型,使门的造型设计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美感。
(4)大学,是每个莘莘学子都向往的地方,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那些有一定历史的校门设计,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国内一些高校斥巨资、请专家来设计、建造学校的大门,以美化周边环境,提升学校的影响。其中也不乏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杰作,它们都是值得我们继承与学习的。
2.讲授新知。
设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学,在你居住的城市,或附近城市也有大学吗?学生回答,相互交流。
(1)北京大学校门赏析。
a.学生讲述北京大学的历史背景资料,要学生讲一讲他们想象中北京大学的校门会是怎么样的,与课本上的北京大学校门一样吗?
北京大学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科界许多有影响的人士出自该校。当初修建校门时为了与校园的整体建筑相协调,曾征求了许多的方案,最终选择了这样一座三开间的,风格古朴的中国传统式建筑作为校门。这是西校门,也是学校的正门。如今,它已经成为北大的标志与象征,进入这座大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b.欣赏校门造型以及装饰。开间、进深、朱漆宫门、门上铜钉、宫灯、圆柱、斗拱、彩绘、匾额、瓦顶以及威武的大石狮。这样的建筑形式符合北大的最高学府的性质,反映出北大的历史与文化。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c.与西校门相对,还要修建一座东校门,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采用透明的玻璃幕和灰色厚重沉稳的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现代材料与城市景观相对话;方案二,采用仿中国传统牌坊的样式。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建议。
(2)清华大学的校门设计各有怎样的特色?
a.学生一起欣赏分析校门的造型。石结构、对称式,一大二小的拱门,古典的柱式,曲线型涡卷,整个造型稳重而精致。
b.教师提问:这样的建筑造型会是属于什么建筑风格的呢?在得出西方古典复古主义风格后,再追问,为什么一所中国著名的高校的校门会设计成西方的建筑风格呢?启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c.校门的设计风格与学校的历史有关,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可见清华大学的发展初期,包括校门的造型都有着西方文化的烙印。
d.1952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国家重点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让学生谈一谈对课本中清华大学新建的西校门的评价,新校门与旧校门在造型风格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新校门是怎样体现新的学校性质的?
将北大校门与清华校门这两个一中一西的建筑风格进行对照欣赏。教师提示,学校大门不仅仅是一个进出的通道,同时反映了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3)中国美术学院校门赏析。
着重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中国美术学院校门这一设计体现了古典与现代交融,细节与大气并存的建筑设计风格,讲述校门设计与整体建筑和西湖环境是如何达成浑然一体的。引导学生体会从中反映出的中国美术学院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
(4)武汉大学校门赏析。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校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看见这个校门,是否可以大致感受到学校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这是一个以牌坊的形式来设计的校门。牌坊是中国古老建筑形式,具有导向、指示、标志的作用。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5)香港教育学院校门赏析。
香港教育学院校门采用框架式结构,简洁现代。教师提示校门建筑的色调也能传达信息, 香港教育学院校门绿色的基调就象征着年轻人拥有的理想、成长、活力和健康,也很好地体现了师范院校的教育性质。
(6)总结回顾上面五所大学的校门设计,得出不同年代的校门设计会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地域的校门设计也会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所以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就构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3.小知识的辅助学习。
承接前面的讲解,学习“小知识”,指出门的设计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建筑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古今中外历史上已经形成了许多的建筑风格。利用课本中图例,分别分析欧洲古典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特点、功能布局、装饰构件。可以重点介绍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装饰构件,如屋顶、垂花门、须弥座、斗拱、榫卯等,以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课堂练习。
请学生讲述自己学校的历史,教师补充,师生一起分析自己学校的校门设计,指出设计中闪光点以及存在的缺憾与不足。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下自己学校的校门。
5.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相关材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出示古代象形文字“门”,从文字说明门的历史非常久远,无论今天门的种类与样式十分丰富,其基本的形式基本保持不变。用文字的象形性引导学生得出门的最基本的结构,即有两旁的立柱,立柱之间有门扉或门顶。
2.以浙江大学校门为例,分析校门的一般结构,校门通常由门柱、门扉、门顶、校名组成。但在设计时,往往有所取舍。
门顶:原来的门顶通常在大型门上有,主要考虑雨天开门的便利。现在,门顶成了设计时造型变化最多的要素。
门房:门卫所在地,即通常所说的传达室。
门扉:为了限制出入者而设置的。目前以采用机械式的移动铁栅栏为多。
校名:往往是名人或书法家的手迹。如北京大学的校名就是毛泽东主席所题。
在对校门一般的结构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一些对基本结构有所取舍、强化、变化的校门设计,如门顶与门柱合为一体的,省略了门柱的,变化了门顶的。
教师从这些校门造型中强调造型的形式美感,提示学生可以用画形式线的方法概括整个校门的设计。为了能更为直观地体现形式美法则,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教师简要地在黑板上手绘校门造型的示意图,解释形式美法则在其中的体现。
3.教师画出的这些造型示意图,按传统的砖、木、混凝土材料是无法完成造型的,引出建筑是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发展为新颖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可能。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校门的设计造型越来越丰富,从简洁明快到精美华丽,材料的选择也多种多样,除了木、石以外,还有金属等许多材料可供运用,教师要启发学生说一说各种材料具有的不同美感,要强调并不是越现代的材料就越好,关键是能够体现出你的设计构思。
4.欣赏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校门采用钢架结构,颇为壮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门、西安交通大学校门,这些不同的造型结构,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建筑美感。要求学生想一想:从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校大门中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不同的造型结构与建筑材料就是为了追求文化内涵与建筑外形的和谐统一的结论。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5.校门设计中,门顶是最具造型变化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例说一说学校大门门顶的设计可以有些什么变化?
①弯曲的面创造了舒展的空间效果。
②简单的空间通过相似的累积显得丰富多变。
③“百年树人”是设计者的立意点。
④透明材质、钢架结构与混凝土组合,显示科技、理性的设计主题。
⑤门顶的架空别具一格。
⑥倾斜向上的形体赋予作品动感与力度。
⑦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让他们谈一谈门顶还可以设计成什么样子。
6.结合对课本中学生作业的分析与借鉴,简单介绍几种表达设计创意的方式,如剪贴浮雕、钢笔画、彩色笔画、立体纸模型等。着重介绍立体纸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7.根据学生情况与学习建议,分层次完成实践练习。
(1)引入一些当地的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校门造型,由学生谈谈对这些校门设计特点的理解,并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这些校门。
(2)用钢笔或彩色铅笔等工具,设计自己学校的大门。
(3)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自己心目中大学的校门。
8.总结、评价。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我国建筑艺术有着辉煌的成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选用的内容可分三大方面:一是介绍中国古民居的建筑模式、外观造型和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二是介绍中国古民居的主要建筑构件、装饰手法等。三是以古民居为切入点,介绍所延伸的艺术创作活动,欣赏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名家名作、工艺设计和学生作品,体会古民居的美。
在教学安排上,选择本地区学生相对熟悉的古民居,并以自然、人文环境作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由外而内,从真实到抽象等各个角度去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各民族古民居的艺术风格,理解中华民族这一宝贵遗产价值之所在。并体验中国古民居的独特魅力:布局美、装饰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也可以结合目前城市建设、商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利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讨论、评述中国古民居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人文内涵。
难点:在欣赏中国古民居的同时,涉及中国建筑史,掌握有关历史知识、文化背景、地域特点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古民居有所了解和认识。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主要成就以及重要价值,提高视觉感受能力。通过对古民居的欣赏和评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设计】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查阅有关当地的名胜古迹。
(教师)准备好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1.身临其境,提出问题。
①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老街和名胜古迹。杭州的学生可以参观清河坊步行街,胡雪岩故居和孩儿巷98号。
②教师出示有关杭州孩儿巷98号的新闻资料,被拆前的照片和被修缮保护后的照片。
提问:有谁知道这些传统建筑是如何受到保护的?为什么要保护?你还能说出别的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吗?你觉得城市建设和传统建筑存在矛盾吗?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你觉得需要保护所有的老房子吗?你知道如何区别它们的价值吗?你觉得政府该有哪些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初步探究,表达感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述。教师总结。
3.课外作业,学习评价。
组织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和业余时间,对本地区的古民居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且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学生)搜集有关当地名胜古迹的相关材料。
(教师)多媒体条件。
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分清概念。
教师出示传统民居资料,引导学生浏览图片,分组讨论:传统建筑与传统民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根据建筑的使用目的来进行区分的)。
2.重点欣赏,分析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福建土楼。
提问:这些建筑的外观造型有什么特点:与它们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什么关联?(可以说说华侨出洋、倭寇横行、风水习俗等)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福建土楼的空间布局、内部结构、雕刻工艺等。(福建土楼的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到,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依山傍水,人文景观丰富。)
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各民族的民居上,欣赏教科书第14页到第15页的建筑构件图例。
3.层层深入,加强理解。
教师出示名师名作,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民居外观造型有什么特点?民居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处理有什么独到之处?色彩的搭配上有什么讲究?建筑装饰、图案构成上有什么含义?照片上的真实效果和经过创作处理过的抽象艺术美之间的关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何理解教科书第14页吴冠中《江南春》作品中所处理的构图色彩:非常简洁,以黑、白、灰为主,营造出令人向往的山村生活,宁静安详;第16页的《中国民居》邮票设计,学生的油画棒及钢笔作品;第17页的学生作业等,这些都体现古民居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学生分组讨论、评述。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归纳:我们在学习欣赏古民居的时候,要以本地民居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从外而内,从真实到抽象,各个角度去欣赏,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这一宝贵遗产价值之所在。
4.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教师出示有关乌镇、周庄等地的民居图片,要求学生采用刚学的民居欣赏评述方法,选择一至二幅照片进行练习,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提示:从自然人文环境入手,由宏观到局部,由外而内,真实到抽象,包括色彩处理手法等角度欣赏,而后延伸至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过度修缮,过度开发,破坏原来的特色和风貌,希望政府采取什么措施等。
5.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分组活动:搜集有关中国古民居的资料、图片,进行版报设计,学生间相互交流设计方案。
(2)除了老师介绍的几种表现古民居美的形式外,你还可以提出什么与众不同的形式?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自带工具。
(教师)安排好教室。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1)复述前两课时内容,搜寻关键词语:建筑模式、空间布局、内部装饰、色彩搭配等,从宏观到细部,从内而外,从平面到主体,从真实到抽象,自然到人文,做一些总结。提出本课的教学任务: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古民居的美?
(2)学生分组讨论方案,进行交流、选择。
教师总结:可以采用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处理手法是多样的,同学们完全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手法来进行创作。
2.分组练习,巩固知识。
分组进行活动,学生自由选择到电脑教室、陶艺教室、美术教室进行练习,老师组织教学,安排任务,轮流辅导。
3.及时反馈,综合评述。
师生讨论,教师课堂小结。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观察身边的建筑,它们借鉴了古民居的哪些特点,使建筑既有现代感而又不失民族特色?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导入。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出示课本,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古建筑。
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哪些古建筑?
2.分清概念,直入主题。
教师引导欣赏教科书范例,提出问题:它们的建筑年限,你能分清中国古建筑和课本提出的中国古民居之间是什么关系?(古民居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使用功能是不同的,那么古民居的建筑更注重满足什么要求?(居住的功能。)如果站在它们面前,你会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它?接近它?理解它?描述它?如何走进它的世界,了解它的历史,理解它的内涵,体会它的美感。
3.层层深入,加强理解。
教师:出示图片。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每一座老房子,都有它的故事,在这里,让我们走进它们的世界,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山西古城平遥,除了书本上介绍的平遥百川铜钱庄,著名的还有平遥石头坡、窑洞式民居、赵大第旧居、王荩庭旧居、张生瑞旧居等。
提问:这些古民居建筑在布局上有什么特色?在空间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它的建筑模式与它的自然、人文环境和谐吗?它的内部装饰极为精湛,图案吉祥,反映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和心态?请你仔细观察它的环境、外观、色彩,以及围墙、大门、回廊、楼梯、窗户、栋梁„„你喜欢它们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分组讨论,简短评述。
教师总结:平遥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也反映在其他地区、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古民居上。例如,教科书第14页、15页的课本图片,可以从中品味出古建筑内深藏不露、不动声色的含蓄之美,体现了古民居的文化内涵。除了课堂介绍的这些以外,生活中你碰见过类似的老房子吗?请举例分析。
4.归纳总结,加深印象。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引导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范例,分析吴冠中的《江南春》作品:画面简洁大方,以黑白灰为主,充分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古朴、安详、宁静之美。
教师提出问题:除了这些名家名作和学生作业中所运用的表现古民居美的形式外,你觉得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古民居的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拿出方案,进行交流。可以采用陶艺、电脑海报、油画棒„„方式进行创作。
5.课堂作业,及时反馈。
(1)教师出示图例,请学生欣赏分析评述。
(2)学生交流,教师课堂小结。
6.课堂小结,布置学生下一节课的工具携带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带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提出要求。
教师出示课本,复述上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除了课本上介绍的创作方式、材料以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更体现出古民居的美?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方案,进行交流。
2.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组织安排:选择屏幕上的一幅或一组照片,进行创作。提示学生注意构图、色彩上的安排,如果是采用陶艺的创作手法,还要注意平面与空间的处理等。
3.交流学习,增进理解。
组织学生动手办一个小展览,相互切磋,互通有无,进一步加强对古民居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美的体验。
4.深入学习,拓展思路。
教师出示课本,提出问题:你欣赏了古民居的美,也了解古民居的历史价值,针对目前过度开发,过度修缮,破坏原有特色的现状,你有什么不同的认识?你能说说对政府希望和要求吗?希望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你认为保护的范围有多大?哪些是必须保护的?哪些可以视情况而定?
5.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你调查你所在的城市古建筑资源以及现存问题,写出一个调查报告。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摄影在世界上兴起,不过是二三百年的历史,而摄影真正融入我们生活中,蔚为风尚,渐入佳境,成为艺术,也不过是近百年来的事。但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摄影在我们社会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闻、传媒、科研、广告宣传等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摄影。在21世纪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摄影更是被人们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本教材把摄影编入课程,也是基于这种时代的需要。
教材在编排上让学生从感知入手,教材第18页、教材第19页安排了一些中外优秀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意义深刻,视觉冲击力强,有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还介绍了摄影的历史与分类,让学生对摄影有初步的了解。接着教材第20页介绍了相机的基本知识。教材第21页、第22页、第23页介绍了如何拍摄。这样的安排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与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培养摄影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重点、难点。
重点:对摄影这门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学会对作品的综合评价,对单反相机的正确使用。
难点:能根据光线,准确地调整速度与光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历史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通过欣赏与拍摄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对摄影作品的评述,学会对单反相机的使用方法;学会取景、对焦、曝光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摄影图片和有关摄影的历史资料等。
(教师)中外优秀摄影作品(投影)。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要求学生收集关于摄影的历史资料,并分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谈谈关于摄影的历史情况。
(2)教师总结。
a.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尼埃普斯是这样得到照片的:他用一架照相机,从窗口把景物拍摄在锡和铅的合金片上,感光材料是一种感光后能变硬的沥青,那张照片共曝光8小时。
b.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2.欣赏作品,表达感受。
(1)同学们谈谈摄影的类别。
内容分:风景、人物、静物等。
形式分:新闻摄影、艺术摄影。
用途分:商业摄影、非商业摄影。
(2)结合教科书第18页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经典摄影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你能说说对这些照片的感受吗?请你说说印象最深刻的照片。作品中的小男孩有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第19页的两幅作品色调上有什么不同,请想想这两幅作品的拍摄时间。
(3)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感受,提高学生对摄影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教师投影出艺术类摄影作品、记录类摄影作品、商业类摄影作品数张,引导学生如何来区分这三类作品,谈谈这三类作品的不同用处。
(2)教师投影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让学生选出其中最喜爱的一幅,并说说对作品的感受。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3)教师分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述的方法。
4.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教师出示摄影作品,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摄影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家里有相机的同学请带相机。
(教师)单反相机一台,中外优秀摄影作品,不同时期的照相机图片(课件)、实物投影机。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你们见到过哪些相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照相机发展的历史。主要展示不同时代的照相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介绍单反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傻瓜相机的不同之处。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简单地对这三类相机进行拍摄示范。)
2.实物展示,分析理解。
教师把照相机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介绍相机的各个部件与功能(快门按钮、液晶显示屏、指令波盘、镜头、外置闪光灯接口、曝光模式盘等)
3.讲解示范,学习实践。
(4)请学生看教科书第20页拍摄成像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成像原理。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5)教师讲解曝光模式盘上的不同符号代表不同的拍摄模式,拍摄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拍摄模式。
(6)相机的持拿: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老师边讲解边让学生操作。拍摄时,左手托住镜头,右手握住相机把手,右手食指按在快门上,眼睛看取景器。按下快门时,要屏住呼吸,防止抖动。
(7)取景:请学生看教科书第21页右上四张照片,来讲讲这四张照片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取景的。能理解远景、中景、近景的概念。
(8)曝光:曝光是胶片为产生一幅画面所需的光线量,精确曝光是拍出高质量照片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用数码相机示范拍摄不同曝光量的照片给学生看。(在快门速度固定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光圈拍摄同一对象。)
欣赏教科书第22页左边一天中光线变化的不同照片,让学生感受理解光线的变化对拍摄效果的影响。
教师提示:一般来说测光显示快门速度低于三十分之一秒时,应考虑使用三脚架或者添加闪光灯进行拍摄。
(6)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2页右边两张摄影作品,讨论作者是如何用光的。教科书第23页左上面两张摄影作品拍的是同一景物,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拍摄。)
4.布置作业。
正确使用照相机拍摄人物、风景、静物各一幅。
作业要求:构图完整,曝光准确。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学生)收集摄影图片和报纸一份。
(老师)中外优秀摄影作品。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报纸,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报纸上找一张照片,从拍摄角度、内容上加以评述。
(2)教师出示三幅摄影作品,请学生认真思考,谈谈这三幅作品的区别?
区别:艺术类摄影作品,记录类摄影作品,商业类摄影作品。
教师简单归纳出三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以及用途,让学生形成概念。
2.欣赏作品,表达感受。
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经典摄影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你能说说对这些照片的感受吗?请你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照片。作品中的小男孩有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教科书中第19页的两幅作品色调上有什么不同,请分析这两幅作品的拍摄时间。
3.讨论研究,激发创意。
(1)出示几幅优秀的摄影作品,讨论: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构图、色彩、表现内容等方面阐述。)
(2)出示主题《秋》的作品,再出示几幅不同作者表现秋的主题的摄影作品。提问:这些摄影作品你是怎样来理解秋的含义的?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秋表示一个季节,也喻意着丰收,也可以代表人生的某一阶段。
4.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教师出示摄影作品,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摄影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摄影图片。
(教师)单反相机一台,一盆花(拍摄用)。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摄影从发明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相机又是谁发明的呢?
摄影从发明到今天,还没有走完200年的路程,它是一门年轻的视觉艺术。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2)教师提问:目前照相机分为哪几种?
单反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傻瓜相机(教师可以用准备一些相机图片,让学生更形象的感知。)
2.教师示范相机的使用。
(1)教师先请一位自己认为会使用相机的学生上讲台,让他拿着相机给讲台上的一盆花拍摄,请下面的学生认真观察拍摄的学生对相机的操作。
(2)拍摄完毕,请下面的学生说说刚才那位学生在拍摄时,你认为哪些地方不正确。(拍摄时,左手托住镜头,右手握住相机把手,右手食指按在快门上,眼睛看取景器。按下快门时,要屏住呼吸,防止抖动。)
(3)教师示范:正确握好相机—→取景—→测光调整光圈与速度—→对焦—→按下快门。
3.传授方法,加强体验。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1)取景:教师以讲台上一盆花作为拍摄物,让学生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形成直角状,然后左手的大拇指和右手的食指相连,右手的大拇指和左手的食指相连,形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就作为取景框,闭上一只眼睛,取景框放在另一只眼睛前取景,让学生学会取景。
(2)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1页下面四张照片,请思考,照相机如何调节可以改善照片的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
教师提示:大多数相机用光圈和快门速度来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快门速度越快;反之亦然。
(3)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2页右边两张摄影作品,讨论作者是如何用光的。教科书第23页上面两张摄影作品拍的是同一景物,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4.布置作业。
正确使用照相机并拍摄人物、风景、静物各一幅。
作业要求:构图完整,曝光准确。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生活是一本最完整、最精美的设计大全,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资料库,如气势磅礴的山川河流,身手敏捷的飞禽走兽,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它们丰富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以及奇特的功能,耐人寻味,使人浮想联翩。能否从大自然中获取设计的灵感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本课就是以仿生设计为切入点,用大量的优秀设计范例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蕴藏着的各种艺术要素,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处处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就能挖掘出艺术的美,并从艺术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如课本展示的花卉、蔬菜、贝壳等有机生物的形态,给人以无限的童趣,却又充满着智慧、幽默和想象,在这里物质与精神找到了视觉上的结合点。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界中无处不有的优美造型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资料库;第二部分是仿生设计在建筑领域中的运用;第三部分是仿生设计在日用品设计、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第四部分是仿生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该课从对自然的观察、分析到提炼、感悟,最终应用于设计,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综合性的完整的单元。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重点、难点。
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仿生设计的基础表现方法。仔细观察生活,用美术的语言去表现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
难点:以敏锐的眼光从生活中寻找创意和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使学生能借鉴自然界中优美的形状、结构、色彩、韵律等要素,进行艺术设计。
2.尝试自主思索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初步掌握仿生设计的构思和造型方法,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艺术设计的互融、互动、互补的关系,从中吸取大自然的精髓。
3.通过生活与艺术设计的链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树立大文化观及形成美术、自然、生活综合运用意识和策划意识,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师)哑剧、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哑剧表演)。
(1)教师表演哑剧《拉大锯》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提问:
①你能猜出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吗?
②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工具吗?
③你知道这工具是谁发明的吗?
(由表演引导学生知识回忆,由锯子让学生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从草叶的齿形边缘中,“悟”出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锯子。)
2.新课展开。
(1)启发联想。
教师:看了老师的表演,我们了解了“建筑祖师爷”鲁班从生活现象中悟到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它,可见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是从生活中吸取灵感的。
引出仿生设计概念:通过研究生活中各生物系统的优异功能、形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有选择性的在设计过程中应用。
提问:
①“齿叶边——锯”让你联想到什么?
②锯子设计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③仿生设计还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七嘴八舌地议论。
教师概括小节:建筑设计、日用品设计、玩具设计、服装设计、图案设计等都广泛运用了仿生设计学。
(由哑剧表演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起点题和揭题的作用。)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2)仔细观察。
学生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大家共享,投影仪显示。
提问:
①在你周围有这样的设计吗?
②你喜欢吗?为什么?
③仿生设计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模仿”
(提示: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学生自主研究,并组织汇报。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欣赏,重点欣赏悉尼歌剧院和杭州大剧院。
分析:①两者建筑设计上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②同样的仿贝壳造型,为什么风格会截然不同?
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多角度欣赏去认识自然美,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通过讨论、研究、了解仿生设计的类别、风格及构成原理,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3)探究设计。
课件展示,讨论研究。
重点剖析法国里昂机场。
①知道作者怎么设计的吗?
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③你理解作品的构成原理吗?
④你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教师小结:设计步骤。
①观察生活,选取摹仿物。
②选择切入点: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③设计草图。
④修改定稿。
极具创意的设计:利用横、竖线条的差异,表现了生物的骨架,即美观又牢固,是审美和实用的完美结合。
(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艺术设计的互融、互动、互补的关系,从中吸取大自然的精髓。)
3.自由创作。
主题“我最喜欢的„„”,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种进行仿生练习;平面图案设计,玩具设计,日用品设计,建筑设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对象的特点,大胆表现,不拘一格展示自己的个性。
4.作品展示。
进行“模仿秀”表演,自评、互评。
①看谁仿得最像。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②看谁仿得最巧妙。
③看谁仿得最有价值。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诗朗诵《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提问:①知道这是谁的诗吗?
②诗人用什么来描绘了美丽的春天?
(2)学生讨论,并组织汇报。
教师归纳并适当补充: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诗人用花枝繁茂,蝴蝶飞舞,黄莺歌唱的美景来描述他眼中的春天。蝴蝶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和青睐的小生灵,蝶形蝶色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历来是诗人画家吟诵描绘的对象。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学生讨论,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理蝴蝶泉》,师生互动。
(3)(蝴蝶诗、蝴蝶图、蝴蝶简介。在诗与画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蝴蝶产生新的认识)
2.新课展开。
(1)欣赏评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观赏《大理蝴蝶泉》,让学生感受美。
提问:①观赏了壮观的蝴蝶泉,你认为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②一只蝴蝶美还是首尾相接的一片蝴蝶美?
③静态的蝴蝶美还是翩翩起舞的蝴蝶美? 启发学生思维,各抒己见。
(蝴蝶泉的景致美,由来已久。大理一年一度的“蝴蝶会”十分引人注目。每当春末夏初,农历四月中旬,雨季未到之前,周围田野庄稼将要收割,在蝴蝶泉上,顺着倒垂水面的树枝,无数蝴蝶,一只咬着一只的尾部,形成千百个蝶串,人来不惊,投石不散,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胜景„„)
(2)引导观察。
打破学科界限,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蝴蝶的优势
提问:①你了解蝴蝶的结构吗?
②你知道蝴蝶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模仿的啊?
③我们可以把蝴蝶的这些优势运用到哪些设计中去啊?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教师归纳并适当补充:
①蝴蝶的身体由四大部分组成:头、胸、腹、翅。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②蝴蝶美丽的翅膀(图案设计、面料设计、防伪纸币设计„„)。
蝴蝶的外形(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玩具设计、日用品设计„„)。
触角、复眼(电视墙、机器人传感器、国防、科技等设计„„)。
虹吸式口器(日用品设计、医学用品设计、工业设计„„)。
(3)设计探究。
教师:看不出,小小蝴蝶不仅外表美丽,身体结构竟有这么多的奥秘!下面我们尝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蝴蝶的仿生设计。
回忆设计步骤:①确定设计主题。(仿什么——蝴蝶的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②设计方案集体讨论。(仿在哪里——建筑、服装、玩具、图案、日用品。)
③设计草图。(考虑设计的审美性和实用性。)
④修改定稿。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
3.学生自主合作,自由创作。
学生巧妙地模仿蝴蝶,大胆联想,发散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体验创作的神奇力量。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夸张,避免机械地模仿,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作品展示。
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我最喜欢的蝴蝶”作品展,师生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评出奖项。
●方案二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仿生资料。
(教师)仿生实例。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哑剧表演)。
教师表演哑剧《拉大锯》。
提问:①你能猜出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吗?
②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工具吗?
③你知道这工具是谁发明的吗?
(由表演引导学生知识回忆,由锯子让学生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从草叶的齿形边缘中,“悟”出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锯子。)
2.新课展开。
(1)启发联想。
教师:看了老师的表演,我们了解了“建筑祖师爷”鲁班从生活现象中悟到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它,可见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是从生活中吸取的灵感(由哑剧表演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起点题和揭题的作用。)
提问:①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②“齿叶边——锯”让你联想到什么?
③锯子设计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第五篇:浙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2018最新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 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难点:巧妙地设计茶文化卡片。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教科书。
(教师)课件、茶具、茶叶包装盒等。教学过程
1.情境导人。
(1)教师拿出有包装盒的茶叶,问: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茶”字,并在玻璃茶杯里泡上一杯热茶,让学生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姿态,欣赏茶水的色泽,闻一闻茶水散发出来的清香。课件完整呈现课题:茶香四溢。
(2)请几位学生品尝茶的味道,并交流喝茶的感受。
2.初步交流。
(1)教师谈话:刚才通过看、闻、尝,对茶有了初步的感受,请问:你喝过茶吗?是什么茶?你家里有什么茶?你对茶的知识还有哪些了解?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发言。
(2)教师谈话:我发现同学们对茶知识的了解还是比较丰富的,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有关茶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3.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
①茶的历史有多久? ②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③茶叶有哪些品种?
④茶叶的制作过程大概是怎样的? ⑤你了解的茶具有哪些? ⑥你了解的茶叶包装有哪些?
⑦你见过的茶馆的环境设计是怎样的? ⑧饮茶有哪些好处?(2)分组逐一交流汇报,教师逐一归纳小结。①茶的历史有多久?
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陆羽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据历史的记载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②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三国前茶文化启蒙:有文献记载茶的制法和饮用。晋代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出现茶的诗词歌赋,茶被赋予文化的印记。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出现专业品茶社团,茶仪形成礼制,民间出现斗茶。明、清茶文化的普及:茶类增多,茶具丰富,茶技有别,茶事、茶书、茶诗及绘画等丰富多彩。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茶具、包装精彩纷呈,茶博馆、茶艺馆不断增多,茶文化研究、茶文化节、国际茶文化研讨层出不穷。
a.茶叶的种类。
茶叶一般分为六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其他还有花茶、砖茶等。
我国十大名茶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庐山云雾、安奚铁观音、武夷岩茶(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十大名茶排名)。
b.茶叶的制作过程。
不同的茶叶品种有不同的制作过程,采摘鲜茶叶后,主要是杀青阿、揉捻、干燥、加工成成晶等。
c.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碗、茶盅、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
d.茶叶包装。
茶叶包装有金属罐包装、纸盒包装、塑料包装、薄膜袋包装、纸袋包装等。
e.茶馆的环境陈设。
茶馆的环境陈设有不同的风格,主要有:传统风格、乡土风格、自然风格、复古风格、西洋风格、混合风格等。
f.饮茶的好处。
据科学测定,茶叶含有蛋白质、脂肪,以及10多种维生素,还有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近300种成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发挥多方面的保健和药理的作用。
4.发表感受。
通过学习,你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什么感想? 小结:
(1)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为祖先的勤劳、智慧而骄傲。
(2)人们饮茶,不仅仅把它当作解渴的饮料,还把它看作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和养生保健的途径。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3)从各种茶具、各类茶叶包装及茶馆的形态中感受茶文化的信息。
5.拓展延伸。
了解本地的茶叶产品及本地的饮茶文化。搜集本地茶叶的图片、文字及纸质包装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有关茶的图片、文字及纸质包装袋,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师)课件、范作、搜集的各种茶叶包装盒。教学过程
1.谈话导人。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茶叶的历史,还欣赏了各种茶具和茶叶的包装,感受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还让同学们了解本地的茶叶产品及本地的饮茶文化。同学们搜集的本地茶叶的图片、文字及茶叶包装袋等,都带来了吗?
(2)请学生汇报自己搜集了什么。介绍自己了解的本地的茶叶。(3)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了解本地的茶叶?
(4)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课件呈现有关茶叶的宣传卡片。问:这些是什么?(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2.探究学习。
(1)了解茶文化卡片的设计要素。
提问:茶史化卡片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
学生交流问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呈现茶文化卡片的组成内容。
①文字。提问:文字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文字的内容与茶有关。一般可以写茶叶的历史、不同茶的特点、饮茶的好处、诗人写茶的诗句等。
②图案。提问:茶文化卡片上图案的内容都有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案的内容也与茶有关系。
③色彩。卡片、文字、图案都有不同的色彩。
(2)探究茶文化卡片的设计形式、通过欣赏讨论,我们了解了茶文化卡片的—些内容,有文字、图案、色彩等。下面我们来探究荼文化卡片的设计形式。
①文字。提问:这些文字为什么有大小?都是横写的吗?是写满整张卡片的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字有大小,主题写大的字,内容写小的字。字的排列有横写和竖写,而且不是写满整张卡片的。留出一些空间,视觉上较为舒服。
②图案。这些图案不仅有大有小,而且位臵也各不相同,请同学在课件图片中说明。这些图案呈现的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有摄影、绘画、纹样等。
③色彩。文字、图案、卡片底的色彩非常丰富,如何使这些文字、图案更清晰?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要注重色彩的对比。
(3)探究茶文化卡片的外形设计。①提问:这三张茶文化卡片的外形有什么不同?茶文化卡片的外形可以设计成哪些形状?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呈现各种卡片形状。
②欣赏其他各种茶文化卡片的外形设计。3.尝试创作。
(1)作业要求:设计一张有创意的茶文化卡片。创作建议:
①可以根据学到的茶文化知识和教科书中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设计一张宣传茶文化的卡片。
②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本地茶叶的资料,设计一张介绍本地茶叶的茶文化卡片。
③可以通过绘画、剪贴等方式进行创作。(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学生课堂练习,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好的、有新意的设计进行表扬,以此来启发其他同学。
4.作业展评。
(1)展示学生创作的茶文化卡片。
(2)学生自我评价:介绍自己设计的茶文化卡片,说兑自己的创意及作品的创作过程。
(3)同学欣赏评价: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张茶文化卡片,并说明理由。(引导学乍主要从茶文化卡片在造型,文字、图案及色彩等方面进行评价)
5.拓展学习。
课外上网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如茶马占道、功夫茶、茶艺表演等,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了解更多与茶有关的生活用品。
第二课
年年有余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鱼纹装饰的形式与特点以及传统鱼纹的艺术美感,知道中国文字“鱼”和“余”的谐音寓意,学会绘制鱼纹装饰。
2.运用变形、概括、夸张等方法,绘制出简洁生动的鱼纹,并能将鱼纹进行简单的装饰运用。
3.领会鱼纹装饰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鱼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鱼在中国文化的谱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中的福娃贝贝,其形象为鱼,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年有余”象征财富与收获,“鱼跃龙门”寓意光荣与梦想。自古至今,人们用鱼纹来装饰器物及日常用品,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这些人文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加强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课强调对鱼基本特征的把握,运用变形、概括、夸张等方法,创造出天真、富有童趣的鱼纹。而鱼纹不仅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也能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课特别强调美术学习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引导学生用鱼纹装饰身边多种造型的物品,有圆形、方形、扇形、菱形等。教科书中具体安排的图片,便于教学时赏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鱼文化及鱼纹的设计与运用。
2.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鱼的基本特征,能运用概括、夸张的方法进行鱼形纹样的设计。
难点:鱼纹设计的新颖性及美感,运用鱼纹去装饰各种造型的生活用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鱼纹图片资料、有关鱼的故事,绘制工具。
(教师)课件、范作、鱼纹图片资料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猜一猜:五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画鱼的?并与自己平时厕的鱼作比较。
(2)出示鱼纹彩陶盘(陶器),让学生欣赏。
2.深入赏析。
(1)从陶盆上看出,j条鱼纹,它们首尾相连……教师与学生一同欣赏分析特点。
(2)欣赏实物——鱼:了解鱼各部分的结构特征以及和鱼纹比较异同,得出方法。
教师:看看,你比较喜欢哪条鱼的造型?和你画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思考并评述交流。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四条鱼之间有什么联系?(共同点)
学生观察比较并交流成果。
3.强调方法并设计鱼纹。
(1)比一比。
比较两组鱼在表现方法上的区别,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线描表现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以面为主的表现形式和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
(2)试一试。
运用变形、概括和夸张等方法,用线描的形式设计鱼纹,并展示讲评。
4.吉祥寓意及同龄人作品欣赏。
(1)欣赏作品《连(莲)年有鱼》,知道谐音的用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2)欣赏同龄人作品,进一步了解鱼纹的装饰运用。
5.作业练习。
学生创作提示:设计鱼的纹样,构思组合方式,装饰自选图形,寄托美好祝福。
6.作业讲评。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
7.课后拓展。
欣赏不同时期关于中国鱼文化的艺术作品,并简要介绍其特点,激励学生课外去学习。
第三课
节日的徽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节日文化、掌握徽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欣赏不同的节日徽标,发现其中的设计原理,尝试用手绘的形式设计一个节日徽标。
3.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树立继承传统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欣赏经典的节日徽标设计作品,了解节日文化,感知徽标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创意思路,探究和总结出徽标设计的创意方法和思维途径,学会图形徽标、文字徽标和复合徽标三种不同的徽标设计形式,从而提高设计能力。本课的学习将应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了解设计与应用的密切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徽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尝试设计节日徽标。
难点:设计有创意、有内涵的节日徽标。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可自由选择彩色水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签字笔等。
(教师)课件、范例、浅色卡纸。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1)教师宣布学校体育节即将举行,要为体育节征集一个有意义的徽标,因此开展体育节徽标设计大赛。
(2)揭示课题:节日徽标。
2.新课。
(1)欣赏各类活动徽标设计,了解徽标设计的作用。
(2)以“第9届亚洲艺术节”徽标设计为例,分析节日徽标的设计要素。(图案、文字等)
(3)教师讲解徽标设计的主要原则:简、准、美。
(4)教师展示徽标设计稿,分析徽标图案的特点和创作过程。
(5)分小组讨论,徽标有哪些不同的版式设计?请同学们画出简单的设计稿(图形徽标、文字徽标和复合徽标)。
(6)教师总结徽标设计常用排版形式,鼓励创新。
(7)欣赏各类徽标设计。
(8)提出设计问题:如何使你设计的徽标引人注目且有内涵?
(9)布臵作业:为学校体育节设计徽标。
3.展示评价。
(1)自主展示、自主评选出最佳徽标设计,颁发入围奖状。
(2)你会在学校体育节的哪些地方运用徽标设计?
4.小结延伸。
(1)徽标设计在生活中运用很广泛。徽标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用,它能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2)课后,可以将你设计的徽标绘制在入场式的运动服上。
第四课
安全标识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了解它们的特征及作用。
2.识别常用安全标识,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元素来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安全标识。
3.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呼吁身边人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种形式各异的安全标识。为了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更好地生活,需要认识并熟知各种安全标识。安全标识主要包括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每个标识的作用各不相同,它们通过色彩、图案、形状来区别各自的安全标识作用。安全标识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运用了简洁的标识方法来提醒人们安全意识,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设计安全标识,提高安全标识作用的认识。
2.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元素来合理设计安全标识。
难点:设计的安全标识实用且美观。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绘制图案工具(画纸、记号笔、水彩笔或马克笔、水粉颜料),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识并了解其中含义。
(教师)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识图片、范作、教案及课件等。教学过程
1.视频导人。
(1)教师播放关于生活中安全标识的视频。
(2)教师提问:视频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给你们什么启示?
(3)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安全标识。它们用简洁的图案、色彩和形式来提醒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如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
(4)引出课题:安全标识。2.分辨标识。(1)课件播放。
学生观察这些安全标识的色彩、图案和形式以及张贴的位臵。(2)分辨安全标识,出示一些常见的安全标识图片。教师提问:安全标识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红色代表禁止标识,黄色代表警告标识,蓝色代表提示标识,绿色代表指令标识。图形简洁,形状有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
教师与学生交流。
(3)出示学习单和常见的安全标识图片,提问:这些安全标识应该被张贴在什么位臵?
3.设计安全标识。
(1)提问:校园内外应该张贴哪些内容的安全标识?
(2)举例说明,如校园内外应张贴什么样的安全标识?如当心触电、禁止喧哗等安全标识;当心触电的安全标识应该怎样设计才能既清楚又醒目呢?与学生分享交流:运用红色和向下转弯箭头及三角形边框的图案,并用文字加以说明。举例说明,如果运用其他颜色、图案、形状,则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3)欣赏学生作品。
(4)要求:分组设计,每组设计一种安全标识;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安全标识。
建议:运用合适的视觉语言(色彩、图案及形状等);合适的标识用色:红色和黑色搭配用作禁止的标识,黄色和黑色用作警告的标识,蓝色和绿色等其他颜色可以作提示标识;考虑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如在露天的地方张贴,材料纸张应当防水、防晒,颜料可以采用丙烯等。
4.学生作业。(1)教师巡视指导。
(2)互相欣赏各组设计的安全标识作品。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设计多样的安全标识。
5.小结与拓展。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课外分小组把设计好的安全标识张贴在校园的合适位臵。
第五课
时钟造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时钟的造型结构特征,将身边各种事物巧妙地重组,进行创意设计。
2.欣赏具有创意的时钟造型设计,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寻找设计灵感来设计个性化的时钟。
3.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懂得爱时、惜时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计时器——日晷,通过日光影移动记录时刻。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 64-1642)发现了等时性原理,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使人们能更加精确地认识并计算时间,随后又发明了时钟,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时钟的形状、图案、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现在,钟表的样式已是五花八门,计时越来越准确,形式越来越多样,用途越来越广泛,最先进的有原子钟、电波钟等。未来时钟的发展,肯定也会随着时代的要求更加多样化,或许有朝一日传统样式的时钟消失了,但时间是永恒的。
教科书选取的一些时钟实物、绘画手工作品,都是造型美观、色彩丰富、富有新意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可爱的时钟让学生认识时钟、欣赏时钟,进而设计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未来发展特点的时钟。
书中的时钟设计步骤和学生作品图例,一是为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设计,二是让学生知道使用各种材料和多种方法来设计制造独特造型的时钟。
2.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一个富有创意的有独特功用的时钟。
难点:运用身边各种事物巧妙地重组,设计制作独特的时钟。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时钟图片资料、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时钟图片资料、课件、范画、绘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1.欣赏认知。
(1)出示《水果时钟》作品,感受创作理念。提问:你看出它是什么了吗?这里面有哪几样东西?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介绍《水果时钟》小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这是一个水果闹钟,适合用在吃早饭的时候,那是因为这个闹钟看上去就会想吃;同时还是个小蜗牛的造型,告诉小朋友吃饭要像小蜗牛一样慢慢地吃。
(3)思考:这个闹钟适合哪类人使用?适合摆放在哪些场合?(4)分析时钟的基本结构:钟面、指针、时刻、基座。
(5)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师作品的设计构思,走近设计师,猜猜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思考:有没有特殊的含义?适合摆放在什么场合?
(6)引导学生欣赏其他设计师的作品。
2.尝试设计。
(1)教师出示练习题:以圆(部分)的变化图形为主体进行组合,根据科学的时钟构造理念,进行时钟造型的联想设计,创造出不同形态的时钟。
(2)教师提问:对圆(部分)图形为主体运用了哪些方法进行重组?
(3)欣赏作品,师生共同分析组合方式。
(4)学生分组讨论,展开科学的联想设计。
(5)教师请学生以圆(部分)为主体,展开它的变化图形组合,设计创造不同形态的时钟。
(6)欣赏构图草图样式。
(7)欣赏同学们的创意时钟草图,说说自己的设计理念,相互简单评价。
3.提升设计。
(1)教师出示设计练习题二:任选物品进行时钟联想设计,让它成为一个有特定意义的时钟。
(2)欣赏同学创意作品。
(3)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各类富有特殊功能的时钟。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展示评价。
(1)同龄人之间相互欣赏作品,浅谈心得。
(2)学生将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美丽的时钟群,评选出各种特色的时钟。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从创意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
6.拓展欣赏。
(1)欣赏富有科幻色彩的时钟。
(2)拓展延伸,让学生懂得在以后的人生中应该合理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的道理。
第六课
家乡的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特点,用联想、夸张等艺术手法设计表现一座具有家乡特色的泥塑桥。
2.欣赏不同特征的桥,了解与桥有关的文化和知识,运用叠加、排列等方法将泥片、泥球、泥条巧妙组合,塑造一座桥。
3.增进对家乡桥的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架设在江河湖海上的桥,作为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便利。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开始跨越水道和峡谷。随着历史的推移,“桥”在造型与种类上进行了丰富的演变。在历史的沉淀中,桥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一件艺术品。隋朝开始建造、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泥塑桥,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知识,感受丰富的桥文化,同时通过家乡桥的设计,增添对家乡的浓浓之爱!
本课跨及“造型〃表现”领域与“设计〃应用”领域,分2课时进行设计。第一课时在认识桥的种类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泥片、泥球、泥条等泥塑语言,结合组合、叠加等方法,塑造一座稳固的泥塑桥。第二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图纸绘制、小组讨论、欣赏教师示范、动手探究、总结方法等教学活动建构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灵活运用多种泥巴零件,设计完成一座具有家乡特色的泥塑桥,使设计的桥美观与实用并重。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家乡的桥,用泥塑表现家乡的桥。
难点:表现有家乡特色的桥。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泥、泥塑工具。
(教师)陶泥、图纸、泥塑工具、课件。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感知桥的结构。
(1)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桥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桥包括桥栏、桥墩、桥面三个部分。
2.归类游戏,进行桥的认知。
(1)欣赏各种桥的图片,进行分类。
(2)试着说一说你归类的理由。(种类、外形、材质)
3.欣赏图片,感受泥塑零件的丰富性。
(1)教师出示任务:用陶泥塑造一座桥。
(2)学习运用泥塑零件,感受泥片、泥球、泥条的不同变化。
(3)运用大小、重叠、组合、刻画等泥塑方法深入学习泥片、泥球、泥条三大零件库。
4.图纸探究,感受泥巴零件的多样性。
(1)欣赏教师绘制的桥的图纸,找一找分别运用的泥巴零件。桥墩——泥块 桥面——泥片 桥栏——泥条
(2)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运用泥巴零件更好地表现一座桥,并完成桥的小稿图。
(3)欣赏同学绘制的小稿桥。说说哪一部分设计得最独特。(4)完善小稿。
5.分工合作,泥塑表现稳固桥。
(1)欣赏同学的泥塑桥,说一说独特之处。
(2)小组分工合作,选择最佳图纸方案,运用泥巴零件塑造一座稳固而独特的桥
6.参观欣赏,相互学习。
第二课时 课前准务
(学生)陶泥、泥塑工具。
(教师)陶泥、图纸、泥塑工具、课件。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回忆泥塑稳固桥的方法。说一说塑造一座泥塑桥的重点。(1)注重桥的稳固性尤为重要。
(2)桥墩应选择粗壮、坚实的泥巴零件。桥栏则应该选择小而细薄的零件。
2.列举代表家乡特色的事物。寻找“家乡特色”与“桥”的共通之处。
(1)列举代表家乡特色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特征。(2)思考“桥”与“家乡特色”的共通之处。(3)运用夸张、联想的方法。①观(事物特征)。②寻(局部特征)。③用(放大、缩小)。④加(排列、组合)。
3.以杭州的桥为例,探究设计方法。
(1)出示有杭州特色的图片,小组讨论,如何从特色事物中寻找灵感,设计创作一座杭州特色的桥。
(2)小组讨论,如何设计一座家乡特色的桥,完成创作小稿图。(3)欣赏同学的图纸,说一说最吸引你的地方。(4)欣赏同学塑造的家乡桥作品,寻找最巧妙之处。4.学毕创作.教师指导。5.欣赏展示,互评互学。
第七课
生长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尝试用纸版画的形式表现植物的生长形式。
2.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抓住植物的形态特征,用黑白纸版画的形式进行表现。
3.体验纸版画创作的乐趣,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大自然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这些千姿百态的植物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美好的生活环境,也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它们让大地生意盎然,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因此,让学生从美术角度和美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对植物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书提供了一组不同时期的植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有关植物的生长规律,认识植物的个性化特征,发现植物细节的美,从中感受植物的勃勃生机。通过赏析画家王琦的作品《古墙老藤》,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画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植物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同龄人作品的赏析,又让他们从中明白,纸版画的特性更能表现出植物的立体感和动感。
教科书还提供了用纸版画表现生长的植物的方法与步骤,图示清晰明了。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用纸版画的形式表现植物之间的前后穿插关系。创作中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抓住植物的形态特征,使用纸版画的不同印制方法表现植物之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纸版画制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纸版画的造型表现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纸版画的形式表现植物的生长形态。
难点:抓住植物的形态特征,用纸版画的形式大胆地进行造型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
(教师)课件、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及有机玻璃板等)。教学过程
1.欣赏种子发芽的图片,感受植物勃勃生机之美。
2.出示课题:生长的植物。
3-欣赏一组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植物的特征。
4.赏析木版画《古墙老藤》,说说画家是怎样来表现生长的植物的。
5.学习纸版画表现生长的植物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6.教师示范纸版画表现植物的基本步骤,强调应注意的事项。7.欣赏同龄人作品,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8.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9.展示评价。10.拓展延伸。
第八课
爱书藏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藏书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了解藏书票的来历、特点及其作用。
2.学会用绘画或纸版画拓印等形式制作藏书票。
3.在藏书票的创作、设计过程中体会艺术创作的快乐,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读书、爱书、藏书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融“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为一体,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藏书票,并使学生掌握藏书票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去用自己的方法标识自己的爱书。藏书票是贴在书籍扉页上的小型装饰画,表明书的主人是谁,同时也表达了书籍主人对所藏之书的珍爱之情。藏书票大都是以版画的形式表现的。课本中提供了不少的藏书票供学生欣赏,展现了藏书票的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体现了美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社会价值。
起源于德国的藏书票,是贴在书籍扉页上的小小装饰画。翻开书,首先看到一幅与精美的装帧设计相衬的美丽的藏书票,这是藏书票独有的形式美感,对于所爱的藏书能起到装饰的效果。书签也是读书时经常用到的,既实用又美观。小小的藏书票、书签的画面虽不大,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从内容说,它可以表达藏书者的思想、感情、修养、兴趣;在表现手法上,它可以是写实的、写意的、象征的、抒情的;在技巧上,它可以运用版画、水彩画、手工等技法;在形状上,也不限于是方,可以是圆,也可以是三角;在色调上,根据个人喜好可以自由创造,只要求对于书籍有美的装饰效果。藏书票为读书、爱书、藏书人所使用,不仅仅起装饰作用,还标志着藏书者的所有权,表达读书人的心愿,更可使藏书留给后人作为某些方面的研究资料。本课通过欣赏、制作藏书票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读书、爱惜书的思想情感。
如果要学生在没有任何经验与方法的情况下,设计制作一枚藏书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开始,会影响兴趣。所以,必然要引导学生学习创作的思路与兴趣,将藏书票与读书的关系作为学生创作的兴趣与动力,使学生能够学习获取藏书票创作的灵感方法,激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独立创作,把自己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发掘藏书票与读书的关联和意义,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读书、爱惜书的思想情感。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藏书票的构成及制作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用吹塑纸板印制或直接绘制。
难点:设计出新颖、独特、富有特殊含义的藏书票。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藏书票制作材料、用品(教师)课件、示范作品、藏书票实物展示。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最喜欢看的是什么书?
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喜欢看书,并且老师把自己喜欢读的书都好好地珍藏起来了。
对你最喜爱的书你用什么办法来保护它?你有没有想过给你喜爱的书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想知道爱书人是怎样做的吗?(他们会在书内贴上一种小小的标志)
引导学生观察这种小型装饰画,问学生是否知道这种小型装饰画的名字。这时板书“藏书票”,引出本课内容:爱书藏书。
(教学设想:用设臵悬念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
2.艺术探究。(1)看一看。
①了解藏书票的来历,介绍藏书票的知识。
(出示课件: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是“刺猬藏书票”)教师进行简单介绍:全球最早的一张“刺猬藏书票”,制作于1450年左右,现存于德国伊格勒,故又称“伊格勒藏书票”。此书票为木刻制版,图中是一只口衔野花的刺猬,在落叶上向前徐行。上端绸带上有一行“慎防刺猬随时一吻”的德文,意思是告诫读书者切勿盗书,以免被刺猬刺痛了手。
教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藏书票开始传人中国,很快就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不少书画文人对藏书票特别钟爱。这一枚藏书票就是1935年发表的中国最早的藏书票之一——关祖章藏书票。(课件出示中国最早的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
“关祖章藏书票”是中国最早的藏书票,充满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画面上一位头戴方巾的书生,翻箱倒箧之余,正秉烛展卷,潜心攻读,四周散落大量的线装古籍和卷轴,书籍上还标有“书林”、“易书”字样。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
教师小结:藏书票是用在藏书上的一种标志,它是将图案与文字刻在木板上,并拓印成小幅的版画贴于书本封面内页之处,作为藏书的标志。
②探究学习——分析藏书票的特点。
欣赏藏书票,提出问题:藏书票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a.以方形为主,在12-17平方厘米以内。b.图案简洁美观,达到装饰书籍的效果。
c.要刻上“EXLIBRIS”字样,原为拉丁文,是“我的藏书”的意思,还要刻上票主(即藏书者)的名字。
d.多选用版画形式,便于拓印。
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新作品以及学生作品,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关于藏书票的知识。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与观察,比较、分析,便于学生理解藏书票的结构特点。)
③欣赏后,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a.藏书票的设计要有图案和文字(板书)。
b.图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藏书内容,藏书者的兴趣、爱好等,构图上力求简洁明了,内容上讲求主题突出并具有一定的含义。
c.文字可以用中文、英文、拼音等书写,包括设计者的姓名或“××藏书”等内容,文字简短含蓄。
d.每一枚藏书票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国际通用标志EXLIBRIS,并向学生介绍这一拉丁语的意思:我的藏书。(板书:藏书票的组成:图案、文字、EXLIBRIS)
④人们为什么用藏书票来作为自己藏书的标记?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讲出藏书票的欣赏价值、装饰价值、促进阅读的价值等。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通过先让学生感受作品,组织学生讨论,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藏书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了解藏书票的特点。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印一印。
直观演示藏书票的制作。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藏书票,你们也一定想让它成为自己书籍的好朋友吧,那就跟我一起学一学、做一做吧!
教师讲解藏书票的纸版画的制作方法(随机出示课件,展示纸版拓印的技法演示):
①画稿、雕刻。
先在卡纸或吹塑纸上画出自己想设计的图案,画出藏书票的外框,在合适的位臵写上“XX藏书”或“XX之书”和国际通用标志“EXLIBRIS”字样。
②上油墨。
吹塑纸上在印版处涂上油墨。(也可在彩色颜料中加入几滴洗洁精,利用滚筒滚均匀,上色进行彩印)
③覆盖后背面用力磨压。
将图画纸覆盖在印版上,拓印出作品。
④小心揭起,签上印数、姓名和时间,完成作品。(3)赏一赏。
我们认识了藏书票,欣赏了优秀藏书票作品,也了解了藏书票的不同制作形式,印的种类有粉印、油印、胶印、水印,刻的种类有橡皮刻板、木刻板、金属刻板等。那同学们想不想动手为自己设计一张藏书票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创意,然后找几个同学一起来交流。
①确定藏书票主题。通过集体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可根据什么确定自己的藏书票主题。如依据书的内容、个人喜好等。
②说说自己的藏书票的主题,准备用怎样的构思来表现主题,并用铅笔尝试几个小构图,教师对比点评修改后确定构思构图。
设计要求:设计时要尽量做到图形简洁、构思新颖或能代表自己的个性爱好。
③学生选定创作构思构图,用色彩进行描绘或尝试吹塑纸板印,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创作、表现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独立创作,把自己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去思考,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开导、指导、辅导,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空间。做到既要教给学生新的知识,又要对学生做好服务。)
3.评价。
(1)各小组选出几幅藏书票参加展示。(2)作业点评:
①自评:设计者说出作画意图及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并说明原因。
②互评:学生依照评价标准评判作业。
③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小结。
(3)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对藏书票草稿进行适当修改。
(教学设想:新课程评价理念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设计创作出来的藏书票都是独特的,这个环节对每个学生抱以热切、积极的期望,并从各个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让学生寻找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潜力)
4.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藏书票的设计和制作,请同学们回去以后选几本自己喜爱的书,精心设计适合它们的藏书票。并把设计好的藏书票贴在你心爱的书上,让它们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漂亮。让我们做一个读书、爱书的好少年。
(教学设想:通过课后让他们亲手为自己喜欢的书籍设计制作藏书票,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发学生爱书、读书、藏书的欲望)。
第九课
奇妙的点彩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点彩绘画艺术特点,简要分析点彩画的基本原理,掌握点彩画的基本技能。
2.在欣赏分析名家点彩画作品的过程中,研究点彩画的各种画法,大胆地尝试,并创作一幅有趣味的点彩画作品。
3.体验和感悟点彩画的艺术之美,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表现以及创造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色彩是最能打动他们心扉的,也是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语言之一。点彩画派源于法国,是从印象派的光与色彩的原理发展而来,并以“色彩分割原理”为依据所形成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又被称为“点彩画法”、“新印象画派”和“分色主义”。其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纯色点和块并列在一起形成的画面。教科书中展示了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大碗岛的塞纳河之
春》和保罗〃西涅克的作品《纳蒂布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提高研究点彩画的兴趣。而且通过学习了解简单的点彩画,让学生初步接触点彩,知道点彩的特点及简单技巧。教科书中还列举了不同种类的色点混合的效果,提示学生也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色点来表现色调,丰富学生的表现力。2.重点、难点。
重点:明白点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使用点彩的方法完成一幅点彩画。
难点:能够使用点彩的方法创作相对完整的作品,丰富表现手段。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画颜料、大中小号画笔、调色盘、小水桶、抹布、铅画纸等。
(教师)画在透明塑料片上的黄色色点苹果、画在铅画纸上的蓝色色点苹果、课件、学生作业、水粉颜料、画笔、调色盘、笔洗、抹布、铅画纸等。教学过程
1.魔术导人,激发兴趣。
(1)教师变魔术。先出示苹果教具:蓝色色点苹果和黄色色点苹果。将它们叠在一起,请学生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奇特的现象。(变出了一个绿苹果)
(2)共同探讨,寻找谜底。把苹果依次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仔细寻找看到绿苹果的原因。(当我们从一定的距离去看这些紧挨在一起的黄色小点和蓝色小点,我们的视网膜就产生了一个调色反应,所以我们看到了绿色)
(3)这个变色魔术老师是从一位大师那儿学来的。他就是点彩派画家修拉。今天我们跟着修拉一起走进《奇妙的点彩》。
2.了解大师,欣赏名画,探究方法。
(1)修拉和点彩画派的出现。
修拉,法国画家,点彩派的创始人。修拉受画家保罗〃西涅克邀请参加了印象派,在他们的影响下修拉开始对光与色彩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印象派的用色方法不够严格,调色中出现了不透明的灰色。于是他尝试着将物理学上色彩分解与综合的方法运用到绘画中,提出了分色主义的理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他发现,两种不同纯色的色点并臵堆积在一起,在一定的距离内就会产生一种比用笔调出的更明亮、更纯净的色彩。于是他便不再在调色板上调合颜色,而是直接运用原色小圆点进行作画。成功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安涅尔浴场》、《马戏团的一幕》、《喧闹》等,这些图画被称为点彩画.修拉也成了点彩画派的创始人。
(2)重点欣赏《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教师简要介绍《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画中画了些什么?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画中橙色的裙子、绿色的叶子、紫色的影子,主要是由什么颜色的小点点组成的?
③整幅图画带给你一种怎样的美感?
(3)体验与尝试。
用修拉的方法来画一个你喜欢的物体,如一顶小帽子或者一把小雨伞等。(利用小号画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色点密密地点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体验变色的魅力)
(4)简要介绍另一位点彩派大师保罗〃西涅克,欣赏其作品:《圣特罗佩港的出航》、《小镇海滩》、《大运河》等,体会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5)分析比较《纳蒂布港》与《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的不同。
色彩方面:没有修拉那么严谨,必须用原色进行绘画色彩。西涅克的画色彩很亮,基本不采用黑色。
点的形状和数量:不像修拉那样必须用很小很小的小圆点,比较多地采用马赛克形状的大点进行作画,画面更加追求一种明快轻松的光色效果。
(6)小游戏。
玩一玩:你能用你手中的笔来画出多少种不同形状的点呢?
说一说:这些不同的点,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探讨与思考。
课件出示一些同龄人的点彩画作业,讨论:
(l)你最喜欢哪一幅的内容?可以给它取个什么题目?(2)这幅点彩画的主体不是很明确,谁可以想办法,怎么修改一下?(先说一说,再改一改)
(3)你准备画一幅什么样的点彩画?
4.作业的要求及注意点。
(1)要求:用点彩画的方法创作完成一幅作品,或者把课中的小练习进一步加工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2)注意点:
①主体物要画得大。
②轮廓线的点的色彩要和底色有明显的对比。
③颜料宜厚不宜薄,尽量不要往颜料中加水。
④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要紧密。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6.作业展示评价。
(1)在黑板上展示出学生作品,谈谈哪件作品是你喜欢的。
(2)选择几张特别好的作品,请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3)选择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
7.课外拓展。
欣赏了解后印象派及代表画家的经典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搜集学生优秀的点彩画作品,布臵点彩画作品展。
第十课
落日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落日美景的色调特点,掌握暖色调的相关资料。
2.欣赏落日美景,用暖色调表现观察到的落日美景。
3.学会观察、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夕阳西下,落日发出漫天红霞。由于大气层整整一天都受到了太阳光的强烈照射,因此,日落的颜色比日出时更为亮丽。当太阳在空中渐渐下落时,形成暖色调。天空的色彩由远处的亮黄色依次过渡到红色、紫色、蓝紫色等。这绚丽多姿的天空,带给孩子们无尽的联想。
教科书中选用了几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视角的落日图片:有水天一色的落日,有绚丽多彩的晚霞,还有以天空和山为主体的西湖雷峰夕照。这些照片上的天空的颜色各不相同:一幅以红色、橙色为主,一幅以红色、紫色为主,还有一幅则以黄色、橙色为主。教科书中展示了日落时天空中主要的几种色彩,大致讲清了它们的变化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日落时天空色彩变化的原因,帮助他们理解: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不同地点、不同天气、不同时段,落日都有很大的不同,促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去了解、认识落日的色彩,感受到不同的日落之美,领略大自然无限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对英国画家透纳的美术作品赏析,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感受用画笔来表现美,表达情感。通过欣赏、比较水粉和油画棒这两种不同媒材不同绘画方法表现落日美景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创作的方法及基本技巧。此外,教科书还选取了两张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这两张作品都较好地运用了暖色调,使画面中天空的色彩有了绚丽的变化,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日落时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难点:用暖色调大胆地表现观察到的落日景象。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画纸、水粉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
(教师)多媒体课件、画纸、水粉画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1)欣赏落日的图片,说说带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2)揭示课题:落日。
2.欣赏感知。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印象最深的落日美景。
(2)观察日落图片,找寻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3)思考:你还发现了哪些日落时的色彩?
(4)欣赏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找寻画家表现落日的好方法。
(5)小知识: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称为色调。描绘落日景色的画面因大量的红色、黄色、橙色等而显得十分温暖、热烈的色调,我们常称之为暖色调。
(6)学习水粉色表现落日美景的方法。
(7)学习用水粉、油画棒这两种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落日的绘画技法。
(8)欣赏同龄人作品,拓展创作思路。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观察日落时的色彩变化,选择喜爱的工具,用暖色调表现一幅落日美景。
(2)学生创作,可按书中的步骤画,也可跟着视频的演示学画。
(3)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落日”绘画作品展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是否用暖色调表现了自己对天空落日的独特感受展开评价。
5.课后拓展。
第十一课
夜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绚烂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掌握冷色调的相关色彩知识。
2.感受夜色所带来的美妙,用生动的色彩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
3.观察、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看、赏、闻、想、悟、画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在城市亦或在乡村,不论皎洁的月色、闪烁的星星,还是五彩斑斓的灯光、千变万化的焰火,都使我们的夜晚变得美丽、动人。教科书以此为描绘对象,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回忆夜晚万家灯火披上绚丽的霞衣,感受生活的美好,引发学生美好的回忆,强调色彩在美化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及美化生活的能力,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科书的教学意图是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美丽夜色的特征,体会美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创造力的造型表现能力;其次,深层解读夜色,理解黑夜隐没,黎明将至之时,即是万物即将苏醒,新一天到来之时。此刻虽然沉寂,但是是一种积淀,光明就在前方等待。暗夜中既有绝望,又有如灯火般的希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惧困难、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
2.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夜色所带来的美好与绚烂,能运用深色和浅色、冷色和暖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夜色的美感。
难点:构思夜景,用各种冷色表现出色彩的丰富性。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夜景照片、水粉画的工具和颜料。
(教师)视频、多媒体课件、摄影作品、自制色标卡、水粉画的工具和颜料。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欣赏夜色,体验夜晚所带来的美妙,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教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何感想?(泛谈感想,“走”入学生当中)
(2)展示照片——城市的夜景,教师小结。
教师: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好的景物,日出日落、山海湖泊、名胜古迹、城镇村落、街道庭院、高楼大厦……这些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去生活、去热爱。当最后一轮夕阳归落,夜幕降临,灯火斑斓,我们的家、我们的生活披上了别样的色彩……
(3)板书课题:夜色
设计意图:随音乐播放一段从F1天到夜晚的视频,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2.深入感知。
(1)多媒体展示摄影作品,引导学生对比欣赏同一景色的闩天与黑夜。
了解白天景色与夜色的异同。(生机与生动,和谐与对比)
(2)组织“找不同”游戏,展示另一组同一景色白天与黑夜的摄影作品,要求:
①看谁找到的色彩不同的地方最多。
②看谁找出最多的色彩。
分析夜晚色彩、明暗对比规律:将学生找到的色彩书写在黑板上,并贴上相应的色标卡。(板书:色调、冷暖)
设计意图:
a.了解更多夜晚景物的特点,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创作资源。
b.找出能表现夜晚的色彩,使学生了解夜晚色彩的特点,了解光赋予美丽的色彩,为学生表现夜景打基础。
(3)探索明暗色彩规律。(板书:明度)
教师:天空、背景色与前景色有什么不同?如果背景换成浅色,这些明亮的色彩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多媒体演示黑背景与白背景上相同的色彩对比效果。
总结:深色的背景可以衬托浅的色彩,使它们显得更加明亮。
设计意图:进一步分析表现夜晚的颜色特征,引导学生感悟暗色与亮色的互相衬托作用,学会使用亮色与暗色的衬托方法。
(4)欣赏油画作品《夕星》,师生共同感受画家笔下夜色的魅力。
①教师简单介绍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
②多媒体展示油画作品《夕星》,请学生从色彩、表现内容、技法上谈谈对这件作品的认识、理解。
教师:这件油画作品,从色彩上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画面是什么色调的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技法?有何艺术特色?
小结:作品倾诉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依恋。蓝灰的色调、平衡的构图、细腻的笔触、寂静的表现素材,皆描绘出作者对生命的淡淡伤感。淡雅、静寂、清澄,空灵而又富有东方文化的诗韵,净化着每一位观者的心,这正是东山魁夷的心象风景画。
3.实践探究。
(1)展示摄影作品《城市的夜晚》——找灵感,寻创作。
教师:遇此夜景,你如何表现?
学生找灵感,谈构思,教师小结:
①画面如何构图;
②画面用什么色调。
③如何选择适合表现内容题材的表现方法。
(2)展示步骤图,教师示范创作《城市的夜晚》。教师示范,点到为止。
小结:
用油画棒加水彩的画法。
①用浅色油画棒画景物、灯光、星光等。
②用水彩(深色、冷色)画天空、远景、大面积近景。
③调整、修改画面。
④用较厚的暖色画亮光。
设计意图:学习教科书中创作的表现方法,丰富创作手段,启迪学生如何创想、创作。
(3)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准备的夜色照片。(逐步挖掘学生的构思能力、创造能力)
教师:这是哪儿的夜景?照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想如何表现此夜色?
小结:画面内容组织和表现方法。
4.作品欣赏。
多媒体展示优秀儿童画作品。(引导观察、分析:表达内容、表现方法、色彩运用、技能技巧等)
5.创作表达。
(1)临摹教科书范画。
(2)根据教科书照片内容进行写生创作。
(3)根据记忆想象,构思夜景,表现美丽的夜晚。
要求:
①构罔饱满,形体概括。
②设色大胆,能表现出夜色所具有的独特韵昧、色彩效果。
6.作业点评。
(l)清学生集体欣赏夜景图,体会由每位同学作品汇集而成的集体大作品中产生的作用,感悟作品的整体美感。
(2)欣赏夜景图,用优美的语言对集体汇集的夜景作品进行描绘。
(3)教师评价并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个人作品。
7.课后拓展。
(1)用冷色调表现不同的景物。
教师:除了用水粉画的工具和颜料,你觉得还能用什么表现方式和材料来更加完美地诠释夜色的美?
(2)陶冶情操,情感教育。
播放黑夜隐没、黎明将至、万物苏醒的视频,进行热爱生活、不惧困难、积极、乐观进取的情感教育。
教师:黑夜是黎明前的沉默,是每一个乍命成长的积淀,是人类精彩的历练;没有困难、没有挫折,何来成长?何为成功?同学们,让我们在美好的夜色中,以饱满的姿态迎接黎明的第一道曙光。
第十二课
亭子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各类亭子的造型特点和建筑特色,并认识中国的名亭。
2.用写生线描的方法画出家乡的亭子,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在画亭子的过程中激发对传统建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亭子,或小巧玲珑,或古朴壮观,千姿百态,翼然卓立。它不仅以自身独特的建筑造型点缀在妩媚多姿的园林风光中,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景的好地方。在亭子里,或倚栏凝视,或站立眺望,远近的景致尽收眼底,诚如古人有诗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在日常生活中,亭子也是孩子们最常见的园林建筑,他们或在亭中嬉戏玩耍,或陪伴老人下棋聊天,早已感受到亭子带来的美与乐趣。画画亭子、了解亭子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想必也很有乐趣。
教科书在提供亭子图片及相关资料的同时,通过提问学生了解有名的亭子及特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及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观察、概括不同亭子的造型特点,明确创作要点,再提供学生作业,拉近学生的创作距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写生线描的方法画出亭子。
难点:线描线条疏密、结构等的处理。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黑色记号笔。
(教师)水墨长卷、写生台、黑色记号笔、透明胶片、范画。教学过程
1.视频导人。
(1)教师:在进入我们今天的新课前,老师想请大家来欣赏一个小短片。
(2)教师:在这个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有没有人发现有个出镜率很高的建筑?对了,亭子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非常迷人而又能典型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种建筑。特别是在中国园林中,亭子是最常见的景观,可以说是“无园不亭”、“无亭不园”。
今天,就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领略亭子的文化,感受它特有的艺术魅力。
2.欣赏名亭。
(1)亭子初建始于汉代。其目的是为了休息、避雨,每隔五里或十里地便建一个亭子。
五里为短亭,十里为长亭。在建筑上则比较简单,四根柱子之上盖一个顶,下面臵围栏,围栏上装有条板供人们小坐。随着历史的发展,能工巧匠不断涌现,亭子作为点景建筑。出现在园林中,亭子的建筑也日益繁复、精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中国古代的四大名亭,并想一想,它们为何会被称为“四大名亭”呢?(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2)小结:亭子本是一种有顶尤墙的建筑物,自古以来,凡有些名气的亭子多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四大名亭”无一不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3.结构探究。
(1)教师:今天老师把四大名亭这美丽的景致搬到我们的课堂咀。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亭子都有哪些基本结构呢?(动画呈现亭子的三大部分:亭檐、柱子、基座)
(2)教师:下面你们可以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发现细节的美)
小结: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亭檐、内顶、柱子和翘角。看,还有很多造型不同的亭子。
4.平面图。
(1)教师:现在老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变成了一只小鸟,从空中俯瞰这些亭子,我发现了好多规则的几何图形,有方的,有圆的,有五角、六角、八角、梅花、扇形,各种各样。好,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好好看看,这个亭子的平面是什么几何图形?
(2)教师:虽然从平面看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但在经过透视后它们又发生了变化。
5.教师示范。
(1)教师:这么美丽且有文化的亭子,老师真想来画一画!你们觉得应该先画什么?
教师边示范边解说:我们先勾画轮廓,注意抓住亭子的造型特征(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从亭尖到基座),大轮廓画好后,再来勾勒细节,如里面的瓦片。我们可以用线条的粗细、疏密、方向、形状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肌理和色彩。当画面层次不清、拥挤不堪时,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或黑白处理,点要点得随意,涂黑要均匀。
(2)教师范作写生盒。
6.学生创作。
(1)教师:欣赏了那么多亭子,你们想画一座怎样的亭子呢?
(2)作业要求:用线描的方法,你可以对四大名亭进行写生,也可以画画自己印象中家乡的亭子。
温馨小提示: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不是白纸,而是透明膜,这种材质你就不能先用铅笔打底稿了。所以,落笔之前请在脑海中慎重构思,注意用线肯定、流畅。7.结束。
(1)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贴在以西湖为水墨背景的长卷上,透明膜上的亭子与背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小结:亭子,或小巧玲珑,或古朴壮观,千姿百态。在亭子里,或倚栏凝视,或站立眺望,远近的景致尽收眼底,诚如古人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作业展示的背景)
第十三课
房间的一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房间功能的设计,掌握写生时对物体主次关系的把握。
2.观察房间物体的摆放,通过有取舍的写生去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
3.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借房间一角的绘画题材进行写生练习,激发学生热爱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教科书中选用了一幅暖色调的凡〃高作品《凡〃高在阿尔的卧室》,用高起点的艺术作品来感染学生。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重点,在写生时,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房间的一角,构图时,根据主体物在画面中的安排,有选择地添加或删减物体。通过写生,懂得只要有真实的感受,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敢于表现的双手,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实地写生或根据照片表现房间的一角,能够主次分明地表现房间的一角。
难点:对房间物品进行合理的取舍。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观察自己的房间,了解自己房间的布臵、摆设,准备房间的照片、铅笔、勾线笔、彩色铅笔、画板、凳子。
(教师)搜集并整理有关房间一角的照片资料;制作好教学课件;找好写生的场地,如图书室、体育室、卫生室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欣赏房间一角的照片。
(2)学生同桌讨论,并讲一讲:摆设、特色和布臵。
教师小结:一般房间的主要摆设:床、桌子、柜子、凳子,沿着墙边、窗边摆放家具和写字台……。
(3)学生扮演小小介绍员,介绍自己的房间。
教师:我们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是在自己房间里度过的,那你了解自己的房间吗?
教师:你的房间里都有哪些摆设和特色呢?请把你的房间介绍给你组内的同学。
学生回忆房间摆设,结合照片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房间。
教师:巡视观察,个别辅导学生学会取舍,抓住重点介绍。
(4)引出课题。
教师:刚才我们是用语言的方式介绍了自己房间的一角,接下来我们就用绘画的形式来介绍和展现我房间的一角,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我们对自己房间的喜和爱。
出示课题:房间的一角。
教师介绍: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
2.深入感知,感受画家笔下的房间,学会如何画房间。
(1)展示欣赏画家凡〃高作品《凡〃高在阿尔的卧室》。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房问,这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凡〃高的房间。看了这个房间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欣赏作品,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
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感受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一张简单又粗糙的大床,墙壁上歪歪斜斜地挂着几张纸片……门是紧闭的,有一扇窗户……整个画面以黄色为主,呈现暖色调。
教师:《凡〃高在阿尔的卧室》是一张用颜料创作的油画作品,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丁具、什么绘画方法能简单巧妙地将我们周边环境快速地记录下来呢?
(2)展示线捕作品:《凡〃高在阿尔的卧室》。
学生欣赏作品,并说一说两张《凡〃高在阿尔的卧室》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一张是凡〃高画的油画作品,一张是其他画家所画的线描作品。线描是绘画中最为概括、最为简明的表现形式。
(3)指导欣赏照片和作品,两两比较,了解怎样画房间。
教师:怎样才能像画家一样,画出自己美丽的房间呢?
①用线流畅大胆。
②懂得取舍组织。
③黑、白、灰的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教师小结:画面内容大部分是按照片来画的,但也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增减了一些摆设。
教师小结:线描画的要领是:用线流畅大胆,通过线条疏和密形成黑、白、灰的效果。在写生时,要根据主体物在画面中的安排,有选择地添加或删减物体,这样能更好地突出主体。也就是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3.线描写生创作。(l)提出作业要求。
教师:仔细观察房问的一角,通过增加或删减,大胆用线描的方式进行表现。
(2)学生线描写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将学生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其他学生展示,加以规避。
4.展示、交流。(1)欣赏学生作品。(2)出示评画标准。①用线流畅大胆。②懂得取舍组织。③黑、白、灰的节奏。
学生根据评画标准,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作品,注意分析比较,找出得意之处,并说明原因。
小结:请个别学生谈谈学习感受,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去发现美,勇于去表现美。
5.视野拓展。
介绍《房间的一角》不同的绘画方式、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只要你有真实的感受,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敢于表现的双手,你就能够用很多的绘画方法、技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第十四课
线条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与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发现线条的美感形式特征与规律,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
2.通过观察、对比欣赏、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具体了解线条的各种线形的变化特点及线条组合的方式,临摹或创意线条组合,进行有韵律美的构成练习。
3.感受自然与生活中的具象和抽象的线条的组合美,提高学生对线的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汇。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的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教科书中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线条:生涩、古朴的线产生稚拙美;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产生韵律美和装饰美;钢构的大桥和建筑简括、挺拔,有一种力度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则飘逸连绵、纤细稚拙。教师可以精选更多自然界中纷繁变化的线条提供给学生欣赏。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观察、对比欣赏自然与生活中具有美感形式的线及组合,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对比观察、分析,并尝试怎样使用线条的排列与组合,对线的艺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与生活中美感的线的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
2.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自然与生活中变化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学习把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的美感特点与规律。
难点:理解不同的线条进行排列组合的美感特征和规律,能在画面的创作中形成韵律美。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马克笔、纸等。
(教师)颜料、马克笔、课堂示范用纸等。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四人一组,分组围坐。
(2)互动交流,游戏导课。
游戏设计过程:①把颜料倒入水中。
②晃一晃盘子,使颜料浮起来。
③用牙签沾肥皂水,轻轻碰触水面,水面形成圆形波纹。④继续用不同的手势,在水面上划出各种线条。
⑤请小助手把准备好的纸放入水中,颜料自然贴合纸面,形成画面效果。
⑥把作品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2.观察感受。
(1)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线条,请两三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
(2)出示线条图片,观察有趣的线,进一步理解线的含义。
3.我的线条。
小练习:画一画你最喜欢的线。
(1)教师示范,边讲解边范画。
(2)学生练习,四人合作在宣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线。
(3)学生展示:选四人在教师示范画上添加上自己最喜欢的线条,并给画命名:《我最喜欢的线》。
4.线的韵律。
(1)出示拥堵的交通图片。
总结:我们现在的作品就像这个路口的状态一样,所有的线条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很有个性,但欠缺魅力。怎样让这幅作品更具魅力呢?
(2)选取自然界中的线的韵律组合,搭配构成图片进行欣赏评析。
5.文化传承。
古今中外大师作品赏析,理解线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作用。(1)古今对比:马远和吴冠中。
(2)东西对比:葛饰北斋和保罗〃克利。6.作业展示。
(1)用新学的组合方式将《我最喜爱的线》合作完成。(2)展示合作作业,学生评述。
(3)小魔术:作业变灯罩。展示作业,师生赏评。(4)总结本课,引出课题,这就是线条的魅力。
第十五课
创造美的纹理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自然纹理的美,对不同纹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选择身边的多种材料,学习运用滴、吹、涂、喷、洒等创造纹理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纹理效果,以此来创作一件美术作品。
3.感受创造纹理的趣味,体验在创造美的纹理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提高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名言很好地把美的内涵表达了出来: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内容的美术课。通过发现自己身上的肌理,从而理解纹理一词,即事物表面所存在的线形纹路,并进一步领略在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式各样美的纹理,如动物身上的纹理、植物表面的纹理和其他事物的纹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纹理的魅力。原来美,其实就在身边!从而诱发他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本课选取了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和他创作作品时的情景图,以及一些同龄人的作品,旨在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丰富学生创造素材的多样性,拓展新的思路。
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自然界中美的纹理。通过身边的工具材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学习情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发现、创造有特色的纹理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审美力和创造力。在本课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愉快的创造纹理的过程。在讲解创造纹理的方法(如滴、吹、涂、喷、洒等)时可以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一种工具可以有多种方法创造出美的纹理,也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创造纹理的效果,并注意在运用方法时掌握好用水量的多少。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以及在大胆实践中掌握和发现不同的创造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学生领会创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新知培养学生应用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纹理,感受纹理之美。
难点:运用不同的创造方法来表现不同的纹理效果。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废旧报纸、水粉颜料、水粉笔、水桶、吸管、废旧牙刷、铅画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范画作、绘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伸出大拇指观察,发现手指上的指纹,观察人身上的肌理,即皮肤上的纹理。
2.理解纹理一词,教师小结并出示课题:创造美的纹理。
3.观察、欣赏。
教师引导:我们人的身上有许多纹理,在大自然中,美的纹理也有很多,让我们迈着欢快的步伐,投入自然的怀抱,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分别介绍动物的纹理、植物的纹理和其他事物的纹理。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美的纹理,诱发他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4.探究、分析。
(1)教师引导:领略了自然界中美的纹理,大家一定也想跃跃欲试,来创造美的纹理吧。
教师出示喷洒材料,局部示范创造纹理过程,从中发现可以用喷的方法来创造纹理。
(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工具材料,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
(2)教师提问:大家所带的工具材料里有水粉笔,怎样利用它来创造美的纹理呢?
(用涂的方法来创造纹理)
(3)教师再问:这方法很简单,还能有其他创造方法吗?我们先试着利用水粉笔来实践探究一下,从中也许会发现一些新的创造方法。
(4)学生初步实践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初步体验创造纹理的乐趣)
(5)学生回答,教师一边小结,一边演示创造的过程。
教师引导:如何利用其他所带的工具材料来创造纹理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6)教师小结:利用身边的工具材料,可以用滴、吹、流、喷、印、刷、涂等方法来创造美的纹理。为了创造出美的纹理,我们在创造方法的运用上要注意颜料水量增减的变化,以期达到更好的纹理效果。
(设计意图:进一步完善创造纹理的方法,积累创作素材,以便更好完成创造)
5.交流、创作。
(1)出示大师作品和同龄人的画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幅纹理作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6.展示。
(l)学生展示作品,自述作品内容,并互评作品。
(2)教师总评学生作品,对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审美能力)
第十六课
瓶子变个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瓶子的造型特点,拓展多角度观察想象的视野,掌握瓶子创意美化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观察、构思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用画、加、填、贴等装饰手法,装饰一个瓶子。
3.增强“变废为美”的美术创意意识,体验“美术改变生活”的学习快乐,发展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将美术表现的触角伸展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废弃了的瓶子上,通过有目的的欣赏、探索、创作、表现、评价等学习活动,使之经历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从而发展他们“变废为美、变废为宝”的现代设计与创意精神。这一课不仅是《线条的魅力》、《创造美的纹理》的综合运用,更是一节融汇以往绘画、纸艺、拼贴等多方面所学的环保美术课。这一课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生活性”,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发现
并采用生活中像瓶子这样普普通通的媒材进行美术创意,打开“美术创意,无限可能”的学习视野;第二个特点是“独特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的观察想象、个性表现内容的构想、特别创意手法的选择等角度,提高学生美术创意表现的独特性与创造力;第三个特点是“社会性”,用装饰美化的现代设计精神展开融合“环保文化”在内的生活创意,有助于引领学生建构更加健康、更为低碳的社会价值观。瓶子创意装饰学习要重视学生关注生活、保护生活、美化生活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本课教科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观察想象、多形式创意表现的瓶子作品,而且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彩绘瓶子表现技法”的制作步骤图,更提供了不同表现形式的同龄学生习作,这十分有助于学生展开探究为主、创新思维发展为重的美术创意学习。
2.重点、难点。
重点:对瓶子造型特点的感受以及装饰、美化瓶子方法的了解。
难点:如何做一个有特色的装饰瓶。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1至2个瓶子、水粉颜料、水粉笔、桶或各色彩色卡纸等在内的手工制作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瓶子若干、水粉颜料、笔、桶。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讨论导入。
(1)引导学生“走向瓶子世界,寻找创意灵感”。创设“乱扔酒瓶”的视觉情境,引导学生围绕“如此处理废弃的瓶子,这样做好吗?我们该怎么办”等问题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叙说各种合理的建议,并随机引向“这样处理怎样?你还有哪些好办法可让瓶子变得更美呢”等的研讨,自然引出学习主题:瓶子变个样。
2.观察想象,拓宽思路。
(1)引导观看造型各异的瓶子,思考:看着这些不同形状的瓶子,你联想到什么?
(2)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变换角度去看瓶子,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带的瓶子进行构想:我能把自带的瓶子变成什么?鼓励学生各种大胆的想法,加强组内外的交流。
3.欣赏探析,寻找方法。
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对相应作品进行赏析:一是这些瓶子分别采用了哪些装饰方法来进行创意?用这些方法装饰瓶子,你面临哪些动手操作上的困难?(教师在鼓励学生看步骤进行自主探究的同时,就“刷底色”和“起稿方法”等方面,进行局部示范,以解决学生彩绘瓶子技法上的学习难点)你还有不同招法吗?二是你最喜欢哪件作品的创意?为什么?这件作品为你接下来的创作带来哪些启示?
4.个性表现,视觉创意。
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角度联想法”、“用好合适装饰法”这两个办法,进行“瓶子变个样”的创意。
5.展示赏评,成功体验。
(1)举办“创意瓶子博览会”,引导学生从构思的独特处、装饰的巧妙处等方面互相进行赏评。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利用闲暇时光进行环保美术工艺品制作,以美化自己的居所或作为小礼品赠送给好友。
第十七课
虫虫大聚会
一、教学目标
1.观察并初步了解大自然中各种虫子的形体和色彩的特点,积累视觉经验。
2.尝试用折剪的方法进行立体表现,学会一些简单的纸艺方法。
3.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提高爱护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环保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大自然是天然的画室,其中各种各样的虫子以“多样的形体”和“丰富的色彩”成为学生积累视觉经验最好的资源。本课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对纸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和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学习内容选用了动画片《虫虫特攻队》的报帖,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表现对象的关注。七只形态各异的虫子实例图片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感受,进一步观察体会“形体”和“色彩”的特点。在欣赏评述活动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多元化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仔细观察分析、发现它们特殊的美感。教科书中还呈现了不同折剪法的步骤图例,清晰明了。这些图例构思独特,创意新颖,方法简单易学,可以很好地解决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科书中的学生作品为完成作业打开了思维广度,让学生在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中选择不同的折剪法,并通过添画、拼贴的方法来进行立体表现。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纸艺中折剪的基本方法,学习立体表现有趣的虫虫。
难点:能抓住虫子的特点进行立体表现。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油画棒)、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胶水、彩色卡纸、范例作品若干。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虫点点》片段后教师揭示课题:虫虫大聚会,并设问:你还见过怎样的虫?介绍其形体和色彩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分析虫的形体与色彩,初步感受美感。
3.小游戏:请学生快速用线条画出看见的虫的形体轮廓,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得又多又能抓住特征。
4.引导学生小组欣赏各种平面表现形式的虫。
5.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怎样用纸材来表现立体的虫?学生可以借助视频资料或观看教科书及教师的演示制作步骤,学习多种纸艺立体表现方法。
6.布臵作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折剪法,并通过添画、拼贴的方式制作一只有趣的虫虫。
7.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
8.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评价重点放在造型上,是否将虫的特征表现了出来?
9.拓展欣赏:纸艺大师用纸表现的作品。教师总结:创意无处不在!
第十八课
良渚古玉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历史、地域分布等知识,感受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征。
2.通过对良渚文化玉器在材质、色彩、造型、纹饰等特征的欣赏、描述,以及利用适当的工具、材料表现良渚文化的玉器或神徽,提高审美评述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激发对良渚古玉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古老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对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良渚文化不仅在浙江省有很高的认知度,而且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在全国多个博物馆均有陈列,在书店或图书馆也能找到有关良渚文化的文献、图片。通过上网查询,还能找到更多有关良渚文化的资料,在当地还能买到良渚文化器物的复制品。这给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主要呈现了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玉器,具体介绍了玉琮、“神徽纹”——神人兽面纹及各类玉器。教科书通过“小知识”、“想一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了解良渚古玉的神韵、特征,感受良渚古玉的美感特征。同时,通过“学习建议”及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探究与创作活动。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良渚古玉的欣赏,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良渚玉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以及自己欣赏的感受,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和水平。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了解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难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签字笔等。
(教师)相关图片、课件及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出示PPT提问:
①请看大屏幕,这幅照片拍的是什么?
②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这是考古发掘现场,是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现场。他们在进行考古发掘。
(3)提问:
①你知道良渚在哪里吗?
②你对良渚文化有哪些了解?
出示PPT,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
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 300-4000年。经半个多世
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
溪、瓶窑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
(5)出示PPT,学生欣赏了解良渚文化分布区域。
(6)教师谈话,呈现课题: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
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今天一起来欣赏良渚古玉,出示PPT。
2.初步赏析。(1)提问:
①你见过良渚文化的玉器吗?在哪儿看到的? ②你认识哪些良渚文化的玉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逐一呈现良渚文化的玉器及名称。③良渚文化的玉器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交流后教师谈话引导进一步欣赏探究良渚文化的主要玉器及特征。
3.深入探究。
(1)欣赏“玉琮王”及神人兽面纹。
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个玉器叫什么?造型和纹饰是怎么样的?
②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件玉琮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琢刻有简化的神人兽面纹。
③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玉琮上神人兽面纹有什么特点?用了怎样的雕刻手法?为什么要刻这样的形象?
④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图案上部为人像,脸呈倒梯形,重圈为眼,两侧有三角形的眼角,宽鼻,用弧线勾出鼻翼,大口,露出两排十六颗牙齿。头戴宽大的羽冠,冠上羽毛呈放射状排列。双臂抬起,肘部屈曲,双手五指平伸插于兽面眼眶两侧。中部是兽面,重圈为眼,双目圆睁,两眼间有短桥相连,宽鼻,阔口,上下两对獠牙露出唇外。下部为兽足,双足呈爪状相对,爪甲尖利弯曲。无论人像或兽面,都有一种凶猛逼人的气势,给人以神秘、恐惧之感。用了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增加玉琮的神圣感、神秘感。
(2)欣赏比较各种玉琮的异同,进一步了解玉琮的特点。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些玉器都叫“玉琮”,在造型和纹饰上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②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PPT呈现): 相同:方柱体,内圆外方,中间有圆孔。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琢刻有简化的神人兽面纹。
不同:分单节和多节。转角处雕刻的简化的神人兽面纹有的精细复杂,有的粗犷简单。玉琮是良渚古玉的代表性玉器,是祭天地的重要礼器。
(3)欣赏各种玉璧,了解玉璧的特点。
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些玉器叫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玉璧,扁平圆形,正中有圆孔,代表财富,也是祭天用的礼器。
(4)欣赏各种玉钺,了解玉钺的特点。
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些玉器叫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玉钺,造型像斧子。是军事首领的象征物,也是重要的礼器。
(5)通过认一认、猜一猜,进一步了解其他各类良渚玉器及其特征。
①教师逐一呈现PPT图片,请学生认一认、猜一猜玉器的名称。②根据课件提示,请学生说说良渚文化古玉器的特征。(6)讨论总结良渚玉器的特点及成就。
①教师逐一呈现总结的类别:请学生说出其各自的特点。②总结呈现良渚玉器的艺术成就。4.课堂尝试练习。
(1)练习要求:
(在下列两项练习中自选一项)
①用萝卜、陶泥、彩泥等材料以雕刻的方式表现一件良渚玉器。②用线描的方式临摹或表现神人兽面纹。(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5.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作品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7.拓展欣赏。良渚玉器造型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第十九课
清明上河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面貌。认识手卷这种国画形式并初学其欣赏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画家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城市生活画卷。北宋画家张择端用画笔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长卷的艺术魅力及其所包含的古代都市的商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历史文化信息。四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城乡的生活面貌比较陌生但充满好奇,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自主寻找长卷中的兴趣点进行细致观察、研究、讨论,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难点:对古代建筑、人物服饰、风俗活动的了解。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水、长条宣纸。
(教师)课件、长卷复制品、画卷局部打印稿、作业纸。教学过程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城市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学生自由猜想)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一幅传世名画去了解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出示课题:清明上河图。
2.看一看,感知体验。
让我们展开画卷,跟随画面的场景,体验视觉欣赏之旅吧。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动态展示图。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讲解画作相关信息。(作者、年代、题目含义等)
(3)了解长卷的表现形式和欣赏方式。
长卷因是横幅且画面窄长,不能悬挂,只能用手展阅,故又名“手卷”、“图卷”。这幅五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是汴京郊野的风光,中段描绘了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展示了热闹的城区街道。
欣赏长卷,一般是放在书案上手握长卷两头从右至左的顺序展开欣赏,画作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教师实时演示)
3.探一探,细品互说。
分发长卷各段落的打印稿,四人小组仔细观察画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人物、动物、建筑、船舶等)仔细观察、研究讨论,完成作业纸。各小组代表结合画作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教师补充总结。
4.学一学,尝试实践。教师示范国画白描法,学生在长条宣纸上自由临摹长卷中的人或物。
5.评一评,展示评价。
将学生作业组合成长卷形式,并添加背景,进行展示评价。6.拓展。
《清明上河图》摹本很多,最为著名的有明代画家仇英仿本,现为辽宁省博物馆藏。还有清代乾隆年间由清官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的清院本,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