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渠:它,水塘。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4.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2.有感情地朗读。3.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第二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1)释 渠 :指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2)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同桌讨论)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写景)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喻理)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克
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 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诗歌
1.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熹的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师板书课题:观书有感】生齐读课题 师:何谓观书?观书有感呢?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到这儿,你知不知道在这首诗里,坐着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呢?(半亩方塘)【板书:方塘】同学们,半亩方塘并不算大,也就我们三个这样的教室大小。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半亩方塘呢?你能不能用上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清)【板书:清】
2、再请同学们细细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个小池塘的清澈? 生自学
3、交流 △“鉴”
·生谈理解:我是从第一句话“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字体会到池塘很清澈的。在这首诗里,“鉴”是镜子的意思。半亩方方的池塘就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师评:你抓住了“鉴”这个字,不仅告诉了大家“鉴”的意思,还说清楚了为什么由“鉴”可见池塘的清澈。
·同学们,“鉴”在这课中是一个生字,上下结构,因为古代的镜子都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它的下面是个金字底。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书空这个字。
生书空
·古人以铜为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共徘徊”
·生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池塘清澈透明,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移动)
·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4.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
5.指导朗读
·师:多美的景色啊,你能读好这两句吗? 指名读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一定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
·熟读成诵,咱们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话。生齐背1、2句 6.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看来,你们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了答案。一起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什么意思?(因为)·这个“为”字向我们解释了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书: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流动的水)
·同学们,有了活水,池塘的水为什么就能这样的清澈呢?(因为流动的水不断地补充进来,带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远清澈明亮。)
·没有源头活水,池塘会是怎样呢?(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7.学到这,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谁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看? 指名说
8.多美的景致啊,真让人喜欢。你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
四、理解寓意
1、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前,老师也介绍说这是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板书:读书】可全诗28个字却没有提到读书,这是为什么呢?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会联想到读书呢? 同桌讨论讨论
同桌讨论,师提示:朱熹的诗富有哲理,在这,他仅仅是在写方塘,是在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2.交流(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更聪明。)【板书:心智明】
3.原来,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不断读书,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生齐读
4.同学们,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在我们学过的诗当中,你知道有哪些说理诗吗? 指名说
·想不到没关系,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出示课件: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生口头完成填空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朱熹先生说理巧妙,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话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如今,这两句话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朱熹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他还写下了一首说理诗《观书有感(其二)》。【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及相关注释】
六、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观书有感(其二)》,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又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读书道理。
七、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 活水 心智明 读书
第四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 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2.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宋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宋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 朱熹
这些指导我们读书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课件,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意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2)理解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
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整首诗描绘的景色。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激发学生的表达。
(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的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池水为什么会这般清澈呢?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
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这首诗?配乐读
4、背诵这首诗。
三、解诗题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观书有感”
师: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四、明诗理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天光云影”好比。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类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写景)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喻理)
第五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以字理教学为切入口,以字理析字解词,从而突破重难点,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词“徘徊”,这也是本课的生字,通过字理析解,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3句名言,大家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来,齐读一次。【板书】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朱熹是什么人呢?,【课件出示简介,讲解】。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爱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感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板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大家打开书。
二、读熟古诗,读出节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借助参考书,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
2、检查朗读。
①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流利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②古诗读出节奏,才会给人美的享受。自己练一练。(课件出示)
谁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
【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③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 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品析诗句,感悟诗情。1.整体感悟。
①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②池塘为什么这么清呢?用诗句来回答。③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字理析词,感悟诗意。
①请大家浏览全诗,找找哪些诗句描绘了它的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②在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最能体现方塘的清?(出示鉴、徘徊)
③“鉴”是个生字,它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看课件,教师讲解】古文字中 像俯首的人,瞪着眼睛(臣)看着下面盛水的盆,皿字底代表水盆,在水面上看自己的影像,这就是最初的镜子,所以 “鉴”指镜子,后来古人用青铜制造铜镜,就把皿字底换成了金字底。平时不用镜子时用布把它盖起来,用的时候把布打开,这就叫—“鉴开”。
④“半亩方塘一鉴开”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⑤“徘徊”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来看看它的演变过程。“彳”(chì),象形字,它的古文字像十字路口的一半,“彳”的字大部分与道路、行走或脚的动作有关系。再看“回”的古文字,其形状像漩涡,表示回旋、移动。所以“徘徊”的本意是来回地走动、移动。⑥在这个方塘里,谁来回地移动呢?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说明什么呢?(是啊,徘徊不仅写出了池水的清澈透明,还写出了池水的流动)
⑦池塘景色优美,明丽清新,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脑海中仿佛看到什么?
⑧半亩池塘,像一块明亮的大镜子,悄无声息地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蓝天、白云悠闲地融在池塘的深绿中。那美丽的倒影,在光洁的水面轻轻地浮动闪耀。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读出了美感和韵味)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四、小结。
古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池塘的清澈,重在写景。池塘为什么这么清?它跟观书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探究。2.品读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②“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③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④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⑤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3.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4.熟读成诵。能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一次。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六、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鉴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