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1:1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

第一篇: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

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

(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五.板书: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第二篇: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设计

语文组 孙阳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背景,了解词中典故。

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从情景交融与运用典故言志两方面来鉴赏登高词。深入体味作者心境,感受世人登临高处时所抒发的感慨。教学重点:学生对词中情景交融的感受;学习鉴赏借典明志的方法。教学难点:打破时间之隔,深入体味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文本细读” 新课讲授:

导入:古人登高临远,会有很多感慨,王安石说“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触景感怀,忧从中来,李煜说“独自莫凭栏”可他已然登上了高处,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来体会他登上建康赏心亭时的内心感受。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将课文有感情的读两遍。找两名学生朗读,一名学生点评。教师小结。文本研读:词中有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身份——“江南游子”。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江南游子”的? 明确:辛弃疾是北方人(山东历城人),22岁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后南渡故称“游子”;当时朝廷并不认为他是自己人,称“游子”有漂泊感。提问:此时,“江南游子”站在何处?

明确:落日楼头,断鸿声里。黄昏时候,在落日的映衬下词人只留给我们一个苍凉的背影,有种凄凉感;同时说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断鸿”,作者自喻,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内心。

提问:除了“落日”“断鸿”作者还看见了那些景物?他是怎么描绘所见之景的呢?

用三个字来概括首句:水,天,秋。秋季水阔天长,第一句里写出了秋季的辽阔旷远。第二句中“去”字写出了大江奔涌,一区不返。随着江水的奔流,秋色被无限的延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岑”指远处小而高的山。“玉簪螺髻”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岑”作者心中有恨,觉得所见山都“供献愁恨”。过渡:《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宝刀只能摩挲赏玩,英雄不能为国征战。把栏杆拍遍是因为心中有说不出来的苦闷,只能借栏杆来发泄。“遍”更能说明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与悲愤。过渡:作者自己说无人会意,但我们可以通过词所构建的时间之桥跨越千年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结合整个上阕,你怎么看“登临意”? 明确:登上高处,作者置身于广阔浩渺的景象之中,面对无限的时空,感慨自己有限的生命,而此时功业未就,所有的伤心、忧愁、苦闷,涌上心头,登高之痛,深刻的像伤痕一样。齐读全词。

提问:概括三个典故,并说明作者借用这三个典故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志? 明确:“休说”,表明作者不会像张翰那样,见风思归。也表示了自己不破金兵誓不归的决心。

“羞见”表示自己更不会学许汜买房置地。

“桓温慨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何人搵泪”也是无人搵泪,词人时无知己,只能是泪空洒。

课堂小结:当词人登上高处,想要一展郁结于心的悲愤之情时。楚天千里,清秋辽阔,给他提供了一个可以抒怀的背景。而辽阔的江天也被他染上了悲情的色彩,在眼前绵延千里,挥之不去。

第三篇: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3.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是谁呢?(学生齐答: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板书课题及作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二)、作者简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辛弃疾的一些作品。像“醉里挑灯看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等。那么对这些词的作者,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好,xx同学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辛弃疾。(学生答: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著名的南宋词人。他的词多是抒写爱国热情的,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好,请坐。xx同学讲的很好。她很简洁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辛弃疾,但把主要内容都概括到了。下面我来补充一下,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显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平。了解一个作家的主要经历对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有很大帮助。我们来看。

(屏幕上显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擒拿叛徒张安国。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从此闲居20年。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

故宅闲居。

这些同学们都不需要记在笔记上,只要大致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

(三)词文赏析

(展示课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

首先,我们来一起朗读一遍。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词人的感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始。)

。。

好,同学们读的非常好。很有气势。基本上把词人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分析这首词。首先,来看词的上片。

(展示课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接下来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学生齐答:移情)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

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同学们觉得它会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对这几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胆的讲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学你来讲一下。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

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的来。杜甫有诗说,“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馈赠和观赏吴钩这样的宝刀,表示能凭借宝刀从事征战,杀敌立功,以锋利的吴钩陪衬怀有豪情壮志的少年。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

(展示课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

下片是具体申说“无人会”的“登临意”,二十句,用了三个典故,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是第一层意思,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

(四)背诵诗歌

第四篇: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分钟)

(一)导语设计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将士仰望。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目标导航 1.品鉴意象,赏析手法 2.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二.初读(5分钟)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内解决字音、停顿等 2指名朗读,指正 3.学生齐读 三.再读(4分钟)

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结合文本和注释,理解词意,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师引导:题目是《登建康赏心亭》,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词人在登上赏心亭后,思绪或者情感是怎样的,你能从词中找出字或词来说一下吗? 生:愁、恨、忧愁 四.品读(16分钟)

词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提示:可以从手法进行分析

明确:上片通过描写“楚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宏大、壮阔而又苍凉的氛围(同样也是豪放派词的一个特点)表达了忧愁和飘零江南的孤寂之情。

追问:词人在看到壮阔而又苍凉的景物后,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绪?(看、拍)(师:让学生想象模仿此动作,体会悲愤的情感。词人为何会有如此悲愤?介绍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这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抒情词。)“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把它“看了”,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苦闷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再把“栏杆拍遍”,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可是这种悲愤和雄心壮志是没有人理解的,所以作者接着说“无人会、登临意”。

下片用典: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师:对张翰持有什么态度?生:反对。师:从哪个词看出?生:休说)(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师:许汜、刘备更赞同谁?生:刘备。师:赞同刘备实质也是对他的仰慕,仰慕刘备也是想表达自己的雄才大略,建功立业的抱负)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解释“犹”,尚且,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小结:上片借景抒情,下片用典抒怀(板书:借景抒情,用典抒怀)五.美读(8分钟)

过渡语: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悟,有感情朗读全词,并试着背诵

1.师范读 2.男女生分别齐读 3.试着背诵

小结:辛弃疾的抱负得不到实现,“无人会,登临意”和“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两句把词人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倾听完了他的心声,我们来完成一项训练 六.拓展提高(6分)

“报国欲死无战场,阑干拍遍悲断肠”,同学们,面对这样的辛弃疾,你不想对他说一点什么吗? 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借景抒情

用典抒怀

教后记

教材分析:《水龙吟 等建康赏心亭》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中的作品,该词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辛弃疾词雄浑豪壮的风格。全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用典抒怀。

学情分析:学生对辛弃疾的词风以及个人生平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生活阅历较少,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习目标:根据三维目标,具体如下:阅读诗词,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词句内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注重合作学习,养成和他人交流的阅读习惯;赏析手法,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基于这些,我设计了两大目标:1.品鉴意象,赏析手法

2.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设计理念:帮助学生在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发展。具体如下:本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其风格是豪放的,由于学生对辛弃疾已经了解,因此在导入环节简单概括评价一下,直接进入教学。通过学生的合作和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情感。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写作手法来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个环节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并结合写作背景来进行感悟。这首词较长,学生必须充分朗读,深入理解才能达到背诵效果。拓展提高环节,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对词人想说的话,从而更进一步体悟情感。整节课围绕着初读-再读-品读-美读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预期效果。

设计亮点:通过多种读的方式,进行诵读指导,有感情传达作者情感,达到当堂背诵效果。

第五篇: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导入: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跟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抓住关键词)——(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1(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学生朗读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讨论)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小结: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的手法,通过大气豪放的语言,营造一种空旷辽远的意境,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这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五、作业

1、背诵

2、拓展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孙权虽然年少,却统帅千军万马,英姿飒爽、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的英雄形象。

作者借三国时的英雄孙权来暗讽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屈辱求和,倾吐了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

下载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一、作者介绍 1、生平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宋室南渡已十三年。也就是说他出生于沦陷区。 【南渡......

    水龙吟 教案[大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词人的豪放风格。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3、学习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把握情......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通过本词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 3.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二......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大全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赵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

    辛弃疾 水龙吟教案范文合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