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位似图形的画法。
学生分析
八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设计理念
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课件、操作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操作引入
1、展示课件: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画面,二是神州飞船首飞成功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新课引入进行铺垫,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2、操作实验:指导全班同学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每位同学拿出自备的两个相似图形纸片,位置任意摆放,连接对应点,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是否经过一点。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前台选取不同类型的相似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进行演示,供班级同学参考并猜想。
3、放映中国著名球星姚明扣篮雄姿的一组缩放照片,突出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与学生的实验形成对比,引出课题。板书:§4.9 图形的放
大与缩小
二、自主活动 实践感知
1、建构新知: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都能构成位似关系。(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
3、认一认:见课本p136页图4-28(1)、(2)、(3)辨认位似图形,并指认位似中心。(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位似图形的认识)
4、练一练: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 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 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例2 下列每组图中的两个多边形,是位似图形的是()
例
3下列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d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a.点e b.点f c.点g d.点d
例
4已知上图中,ae∶ed=3∶2,则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d的位似比为()
a.3∶2 b.2∶3 c.5∶d.5∶3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三、合作探究 明确强化
1、量一量:
度量课本p136页图(1)(3)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经过猜想,讨论,归纳得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2、想一想:
本章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前后知识的理解,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归纳:直角坐标系放大图形法;橡皮筋放大图形法。它们都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
3、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一半。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亲自试一试;(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 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 归纳小结
1、试一试:已知五边形abcde,作出一个五边形a’b’c’d’e’,使新五边形 a’b’c’d’e’与原五边形abcde对应线段的比为1∶2。
⑴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 ⑵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两侧; ⑶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内部; ⑷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条边上;
⑸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个顶点上;
2、课堂小结:
(1)畅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受。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总结: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应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3、实际应用:位似图形在家庭装潢设计上的运用。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后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教案并进行了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必修内容,在过去版本的教材中只列为选修内容,我们都不曾上过。选中它作为校本教研公开课,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提出一个新的挑战。
1、全体性
面向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长城画面和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邮票的缩放,精美的图片、鲜明的动画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通过姚明扣球的雄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引入自然、贴切,而且寓学生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2、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已准备的相似多边形的图片仔细观察、自主思考、随意放置,然后连接对应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断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差异性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4、实践性
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实际操作、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位似图形的概念,找出规律,从而确定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
5、创新性
通过作新五边形与原五边形位似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篇: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姓名:彭英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59至60页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 学习的方法: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教师引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同学们都熟悉,说说他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讲讲。(课件出示)
2、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1,操作探究,理解放大的意义。出示课件,初步感知。出示图景:出示课本主题情境图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3、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像刚才观看的图片放大或缩小后,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体会放大与缩小的应用规律。
1、教学例4: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让学生明白放大的意义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注意:边长,周长,发现变化规律,面积呢?内角呢?}
2、操作探究,理解缩小的意义。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自己运用学习方法学习,交流,汇报。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试一试:长方形纸一张
(1)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完成,做的快的同学在方格纸上画。
动手操作画一画,量一量。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坏有
(2)汇报,引导自悟自得。
2、练一练
课件出示正方体,学生动手完成,指名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并讲解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一第1、2题
课件出示,学生可分组讨论,进行汇报。
汇报时由学生方格纸上边做边讲。
4、补充填充题。(请学生上来在白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思考。)(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5、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图片,学生按要求放大或缩小,6、你知道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边说边出示图片给学生欣赏,利用链接方式,讲到哪链接到那张图片,并用今天的知识讲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在生活中找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教后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第二学段而言,“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是图形与变换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面对这一新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生活中的放大、缩小学生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我采用了两组图片:第一组金箍棒图片第二组是数字书在主题图片请学生欣赏照片,初步建立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象。同时通过师生对话活动创设了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
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例1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第一幅长方形画”“第二幅长方形画”分别改为“原来的长方形”“变化后的长方形”,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写比的规定。虽然.例1的大、小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数据,让学生思考也能很快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为什么要求学生先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让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目的是: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只观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获取新知。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人人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很快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例2教学我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但在做题前作了提示,提示学生明确做题步骤,关注图形布局;做题后作了必要的总结,揭示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实现了两个目的:
1、学生能在网格中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2、通过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引导学生了解、感知三个图形两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两个相反的过程。
三、拓展练习,形成能力。
等腰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也是我们在把这些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必须考虑的方面:等腰三角形要考虑底边和高;圆只需考虑半径;平行四边形则要考虑底、高和角三个方面。1:
3、2:
1、1:4三个比既有放大也有缩小,在选择比时学生必须考虑如放大这个图形能不能在网格中画下;如缩小好不好画这些因素,要求学生能合理选择,正确操作。
另外本节课内容较多,特别是学生对放大与缩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时间的把握非常重要。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至6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超常发挥,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达到了目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第三篇:教学设计 图形放大与缩小
第1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二、对比导入、揭示课题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楚了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图形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形成概念
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教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教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 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的比缩小。对应的长和宽是原来图形的几分之几呢?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汇报。
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四、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学例2 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的长方形长是几格?宽呢?会画吗?如果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始。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这个长方形放大的?课件演示。怎样缩小的呢? 教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都是2:1,变化后长方形和原来图形的面积比是9:1和1:4,图形的所有对应边都按照同样的比不放大或缩小)教师小结:可以看出,不论是把长方形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
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
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
五、巩固概念,分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
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小结: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形的。
教师小结:
3、发展练习
(1)在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再选定一个比,把它放大或缩小。
可以怎么画呢?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动手操作。学生汇报。
比较放大或所小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
六、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今天咱们学习了利用网格或格点图可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比放大或缩小,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
作业设计:
(1)选择。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的比是3﹕1,高的比是()。
A.1﹕3
B.3﹕1
C.1﹕9
D.1﹕9
(3).0.8:9/5的比值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4).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2,它们的面积比是()。
第四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阳曲县侯村中学
孙保剑 第 1 页 授课时间: 2016-1-22
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位似图形的画法。
学生分析
八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设计理念
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课件、操作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操作引入
1、展示课件: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画面,二是神州飞船首飞成功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新课引入进行铺垫,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2、操作实验:指导全班同学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每位同学拿出自备的两个相似图形纸片,位置任意摆放,连接对应点,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是否经过一点。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前台选取不同类型的相似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进行演示,供班级同学参考并猜想。
3、放映中国著名球星姚明扣篮雄姿的一组缩放照片,突出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与学生的实验形成对比,引出课题。板书:§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自主活动
实践感知 阳曲县侯村中学
孙保剑 第 2 页 授课时间: 2016-1-22
1、建构新知: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都能构成位似关系。(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
3、认一认:见课本p136页图4-28(1)、(2)、(3)辨认位似图形,并指认位似中心。(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位似图形的认识)
4、练一练: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 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 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
例2 下列每组图中的两个多边形,是位似图形的是()
例
3下列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d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a.点e
b.点f
c.点g d.点d
例
4已知上图中,ae∶ed=3∶2,则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d的位似比为()
a.3∶2 b.2∶3 c.5∶d.5∶3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三、合作探究 明确强化
1、量一量:
度量课本p136页图(1)(3)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经过猜想,讨论,归纳得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阳曲县侯村中学
孙保剑 第 3 页 授课时间: 2016-1-22
2、想一想:
本章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前后知识的理解,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归纳:直角坐标系放大图形法;橡皮筋放大图形法。它们都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
3、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一半。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亲自试一试;(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 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 归纳小结
1、试一试:已知五边形abcde,作出一个五边形a’b’c’d’e’,使新五边形 a’b’c’d’e’与原五边形abcde对应线段的比为1∶2。
⑴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 ⑵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两侧; ⑶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内部;
⑷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条边上; 阳曲县侯村中学
孙保剑 第 4 页 授课时间: 2016-1-22 ⑸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个顶点上;
2、课堂小结:
(1)畅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受。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总结: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应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3、实际应用:位似图形在家庭装潢设计上的运用。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后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教案并进行了教学。选中它作为校本教研公开课,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提出一个新的挑战。
1、全体性
面向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长城画面和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邮票的缩放,精美的图片、鲜明的动画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通过姚明扣球的雄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引入自然、贴切,而且寓学生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2、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已准备的相似多边形的图片仔细观察、自主思考、随意放置,然后连接对应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断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差异性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4、实践性
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实际操作、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位似图形的概念,找出规律,从而确定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
5、创新性
通过作新五边形与原五边形位似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五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融合了“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运动及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
在教学中,学生理解的难点主要有:
一、理解比的意义,也就是对放大比和缩小比的认知。
初步理解时,学生要清晰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表示什么,怎样的比表示图形放大,怎样的比表示图形缩小,对不少学生来说是“反常识”的。例如,在给定几个图形中找出哪两个图形之间存在放大或缩小关系,学生存有困难。进一步应用中,部分学生认识不到:图形边长、高等长度要素在按比例变化时存在一致性,但面积的变化情况就不能照搬放大比或缩小比进行计算。
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是一般让学生要记住前项大就是放大比,前项小就是缩小比。面积的变化情况要根据面积公式来计算放大或缩小后的结果。
二、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指定图形
学生在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时经常出现图形形状改变的错误。主要原因可能是视觉定位偏差、概念理解不到位或审题问题等。比较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原图上进行操作以减少错误。
另外,在例题教学中,发现用照片的缩放来引入图形的缩放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徒手拉大或缩小照片容易出现图形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学生不易察觉的缺陷,一定要进行“过度操作”才能看出形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