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柴仲雄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56—57页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把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数学含义,学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数学表述。
2、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的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创设,激发探究的欲望,培养勇于尝试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数学是一门培养人、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大”
1、赠送照片,和谐关系。
师:同学们,没多久,你们就要毕业了,在毕业时。老师准备给你们每人赠送一份礼物(出示教者的照片),想要吗?
【设计意图: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2、推陈出新,揭示课题。
出示教师的两组照片。一组1寸照片,一组按比例放大的照片。
师:你能说一说,从图1到图2,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借助多媒体,逐组出示图形)引导学生比较两组图片,得出:放大后的图片,大小变了,现状没变。
板书:图形的放大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变与不变”,并通过现代媒体的形象演示,让学生在类比中调度相关生活经验,很自然的接触到新知。可见,温故而知新,是引导学生新知的重要方式。】
二、探究“放大”
1、猜想“放大”。(1)以问促“猜”。
师:想一想,图1放大到图2,形状不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猜出其中的数学奥妙吗?
(2)以图诱“猜”。
出示反例:一组横向放大的照片,二组纵向放大的照片。讨论:照片上虽然都是老师,为什么不能说这两幅图就是放大后的照片呢?这其中形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应的长和宽的大小变化不一致)
猜想:要使放大后的图形形状不变,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边长的比要相等。
2、验证“猜想”
师:把照片放在方格图中来验证。(出示方格图)说说你的发现,想一想,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放大后的照片与原照片对应的边长的比都是2:1,说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
小结: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的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各边按2:1的比放大。
3、强化“放大”。填空: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就是的原来的图形按():()的比例放大。
把原来的图形按():()的比例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
4、丰富“放大”。(1)识别“放大”。
创设情景:贝贝,晶晶和妮妮每人制作了一面国旗,(出示国旗:贝贝制作长12厘米,宽8厘米。晶晶制作长10厘米,宽
8厘米。妮妮制作长24厘米,宽16厘米。)你们知道谁做的国旗是标准的?为什么? 教师继续引入:国旗的大小是有法律规定的。(幻灯片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制作大小不同的国旗时,应依比例放大或缩小,国旗的式样不得随意改变。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位同学制作的国旗有化有什么规律?
(2)解说“放大”
请大家仔细观察贝贝和妮妮的国旗相比,谁的国旗是放大的?为什么?是按怎样的比例放大的?
讨论:看图形是按几比几的比例放大,只要看什么?(看对应边长的比是几比几)比的前项和后项各表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浓墨重彩,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迁移“放大”
1、以问迁移:由图形的放大你还想到图形的什么?
2、借图迁移:从妮妮的国旗到贝贝的国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图形的“缩小”补充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表述“缩小”:同桌相互说说,上面的照片是按怎样的比例缩小的?
4、讨论:无论把图形按怎样的比缩小和放大,比的前项都表述什么?(变化后的图形)比的后项呢?(原来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和图示,很自然地引出“缩小”。借助“放大”的正确认识,学生很容易的把握“图形的缩小”。】
四、表述“放大和缩小”
1、出示57页例题4,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2、出示61页练习九的第一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集体讨论:比较这三幅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要使图形的形状不变,关键是什么不变?
五、实践操作
1、做一做:课本58页。
学生完成后,出示标准图形,讨论画法。
2、赛一赛:出示61页练习九的第2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并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画图练习,即使操作技能自动化的过程,又是对“形似”数学本质体验的过程,也是数学语言发展的过程。】
六、知识拓展。
1、寻找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的例子。
(说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运用于生活中的例子。)教师介绍示范电脑画法:讲图像放大或缩小。
2、本课时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除了今天出现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后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图形作为主题,研究一下“放大”或“缩小”情况。
【设计意图:最后的拓展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为学生留足了思考探究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
第二篇: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姓名:彭英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59至60页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 学习的方法: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教师引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同学们都熟悉,说说他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讲讲。(课件出示)
2、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1,操作探究,理解放大的意义。出示课件,初步感知。出示图景:出示课本主题情境图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3、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像刚才观看的图片放大或缩小后,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体会放大与缩小的应用规律。
1、教学例4: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让学生明白放大的意义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注意:边长,周长,发现变化规律,面积呢?内角呢?}
2、操作探究,理解缩小的意义。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自己运用学习方法学习,交流,汇报。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试一试:长方形纸一张
(1)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完成,做的快的同学在方格纸上画。
动手操作画一画,量一量。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坏有
(2)汇报,引导自悟自得。
2、练一练
课件出示正方体,学生动手完成,指名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并讲解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一第1、2题
课件出示,学生可分组讨论,进行汇报。
汇报时由学生方格纸上边做边讲。
4、补充填充题。(请学生上来在白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思考。)(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5、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图片,学生按要求放大或缩小,6、你知道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边说边出示图片给学生欣赏,利用链接方式,讲到哪链接到那张图片,并用今天的知识讲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在生活中找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教后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第二学段而言,“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是图形与变换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面对这一新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生活中的放大、缩小学生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我采用了两组图片:第一组金箍棒图片第二组是数字书在主题图片请学生欣赏照片,初步建立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象。同时通过师生对话活动创设了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
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例1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第一幅长方形画”“第二幅长方形画”分别改为“原来的长方形”“变化后的长方形”,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写比的规定。虽然.例1的大、小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数据,让学生思考也能很快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为什么要求学生先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让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目的是: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只观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获取新知。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人人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很快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例2教学我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但在做题前作了提示,提示学生明确做题步骤,关注图形布局;做题后作了必要的总结,揭示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实现了两个目的:
1、学生能在网格中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2、通过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引导学生了解、感知三个图形两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两个相反的过程。
三、拓展练习,形成能力。
等腰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也是我们在把这些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必须考虑的方面:等腰三角形要考虑底边和高;圆只需考虑半径;平行四边形则要考虑底、高和角三个方面。1:
3、2:
1、1:4三个比既有放大也有缩小,在选择比时学生必须考虑如放大这个图形能不能在网格中画下;如缩小好不好画这些因素,要求学生能合理选择,正确操作。
另外本节课内容较多,特别是学生对放大与缩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时间的把握非常重要。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至6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超常发挥,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达到了目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第三篇:教学设计 图形放大与缩小
第1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二、对比导入、揭示课题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楚了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图形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形成概念
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教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教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 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的比缩小。对应的长和宽是原来图形的几分之几呢?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汇报。
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四、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学例2 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的长方形长是几格?宽呢?会画吗?如果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始。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这个长方形放大的?课件演示。怎样缩小的呢? 教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都是2:1,变化后长方形和原来图形的面积比是9:1和1:4,图形的所有对应边都按照同样的比不放大或缩小)教师小结:可以看出,不论是把长方形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
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
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
五、巩固概念,分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
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小结: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形的。
教师小结:
3、发展练习
(1)在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再选定一个比,把它放大或缩小。
可以怎么画呢?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动手操作。学生汇报。
比较放大或所小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
六、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今天咱们学习了利用网格或格点图可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比放大或缩小,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
作业设计:
(1)选择。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的比是3﹕1,高的比是()。
A.1﹕3
B.3﹕1
C.1﹕9
D.1﹕9
(3).0.8:9/5的比值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4).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2,它们的面积比是()。
第四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57页例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学情,我的设计思路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直尺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师:一起来欣赏一张照片,(课件出示)能看清楚吗?(生:看不清)怎么办?(生答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还可以把它缩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联系生活
师:下面这些现象,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课件出示)
师: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吗?(生答)师:看来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出示课题)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创设了照片“放大与缩小”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发现“数学真好玩,然后出示几种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
二、联系生活 理解概念
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师:(课件出示)这是一张长方形图片,再看这三张,和原图比,你觉得哪一张没有变形?(生观察得出:图3没有变形,并说理由)
师小结:从视觉上看,图
1、图2已经把形状改变,图3从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图形形状,那么,图3和原图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见证。
师:大家看,这里是原图和图3,(课件出示)请仔细观察:图3和原图的长分别是多少?
说明: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对应边。(板书)
问:图3和原图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课件随机出示)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答)
师:(课件出示)图3和原图对应边的比是2:1时,就说图3是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了。2:1中2、1分别表示什么?(随机出示)
师:这里是把原图怎样放大了?谁来说一说?
师: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该怎么做?
师:来看刚才的这幅图,(课件出示)图1为什么不是他的放大图?图2呢?(生答)
师:这说明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评析:通过放大图形与原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这个现象,从中体会图形的相似。)
2、类推图形缩小的规律
师:图形有放大,就会有缩小。如果把这个图形按1:2的比缩小,所得图形会有什么变化呢?(课件出示)
师:1:2中的1、2分别表示什么?(板书)(注意指导语言表述)
师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图形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对比所的图形和原来图形,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交流,再汇报,师板书
3、练一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大显身手吧!(课件出示)
(1)抢答
判断下面哪些比是放大比,哪些是缩小比?
(2)填一填
(评析:以图形的放大为基础,把图形缩小的方法迁移到图形缩小上来,让学生掌握图形缩小的方法。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评析: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通过“看一看”“议一议”“比一比”等几个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遍被动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结合电脑演示,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让学生直观地获取知识,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养的目的。)
三、动手操作 巩固深化
师: 想尝试在方格纸上放大一个图形吗?(课件出示)
1、要求:按2:1画出下面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交流:请一个同学交流画法(课件配合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对应的边是否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师:如果是三角形呢?(课件出示)生试画,师课件配合验证
3、师:刚才的过程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按相同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4、师: 除了刚才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外,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 图形?这些图形你会把他们按要求放大或缩小吗?(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形)
(1)小组交流画法。(2)试画(3)汇报(师配合课件演示)(评析: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给学生提供独立画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亲历把图形放大的方法。画图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画法,先画一组邻边,或先确定各顶点。......这自然的生成,给同伴以启发,带给学生相互欣赏的喜悦,带给师生成功的欢乐。)
四、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
师:正是有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技术,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缤纷多彩。
小结:(课件出示)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与别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这样,你们在一起就会过得很快乐!
(评析:呈现生活中的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这样,使学生能很好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总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构思新颖别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积极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现实问题情境中,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更为学生自主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整节课学生的感受是: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未尽。
第五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60页例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学情,我的设计思路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师:一起来欣赏一张照片,(课件出示)能看清楚吗?(生:看不清)怎么办?(生答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还可以把它缩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联系生活
师:下面这些现象,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课件出示)
师: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吗?(生答)师:看来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教师创设了照片“放大与缩小”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发现“数学真好玩,然后出示几种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
二、联系生活 理解概念
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师:(课件出示)这是一张长方形图片,再看这三张,和原图比,你觉得哪一张没有变形?(生观察得出:图3没有变形,并说理由)
师小结:从视觉上看,图
1、图2已经把形状改变,图3从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图形形状,那么,图3和原图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见证。
师:大家看,这里是原图和图3,(课件出示)请仔细观察:图3和原图的长分别是多少?
说明: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对应边。(板书)
问:图3和原图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课件随机出示)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答)
师:(课件出示)图3和原图对应边的比是2:1时,就说图3是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了。2:1中2、1分别表示什么?(随机出示)
师:这里是把原图怎样放大了?谁来说一说?
师: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该怎么做?
师:来看刚才的这幅图,(课件出示)图1为什么不是他的放大图?图2呢?(生答)
师:这说明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放大图形与原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这个现象,从中体会图形的相似。)
2、类推图形缩小的规律
师:图形有放大,就会有缩小。如果把这个图形按1:2的比缩小,所得图形会有什么变化呢?(课件出示)
师:1:2中的1、2分别表示什么?(板书)(注意指导语言表述)师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图形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对比所的图形和原来图形,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交流,再汇报,师板书
【设计意图:以图形的放大为基础,把图形缩小的方法迁移到图形缩小上来,让学生掌握图形缩小的方法。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练一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大显身手吧!(课件出示)
(1)抢答
判断下面哪些比是放大比,哪些是缩小比?
(2)填一填
【设计意图: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通过“看一看”“议一议”“比一比”等几个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遍被动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结合电脑演示,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让学生直观地获取知识,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养的目的。】
三、动手操作 巩固深化
师: 想尝试在方格纸上放大一个图形吗?(课件出示)
1、要求:按2:1画出下面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交流:请一个同学交流画法(课件配合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对应的边是否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师:如果是三角形呢?(课件出示)生试画,师课件配合验证
3、师:刚才的过程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按相同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4、师: 除了刚才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外,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 图形?这些图形你会把他们按要求放大或缩小吗?(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形)
(1)小组交流画法。(2)试画(3)汇报(师配合课件演示)【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给学生提供独立画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亲历把图形放大的方法。画图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画法,先画一组邻边,或先确定各顶点。......这自然的生成,给同伴以启发,带给学生相互欣赏的喜悦,带给师生成功的欢乐。】
四、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
师:正是有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技术,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缤纷多彩。
小结:(课件出示)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与别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这样,你们在一起就会过得很快乐!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中的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这样,使学生能很好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构思新颖别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积极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现实问题情境中,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更为学生自主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整节课学生的感受是: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