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密度的测量方法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方案
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密度的测量方法 单位:
备课人:
授课班级: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p=m/v和几类常见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灵活变通实验原理并总结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按入法、助沉法)和间接测量法(利用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m或V,再进行测量),能根据具体要求或实验器材选用合适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
3、加强对实验思想的培养和实验方法的指导以及对物理方法的掌握和逻辑能力推理能力的提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协商精神,体验多途径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难点:间接测量
三、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归纳、练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程序设计:
1导入:
我们已完成了质量与密度新课程学习,回顾一下与密度有关联的内容,如果要分别测出一石块和一杯液体的密度,器材自选,你能想出几种设计方案?设计的方案越多越好,看谁想得又快又多。
2复习归纳:(1)抽查学生的设计方案
(2)根据学生设计方案,归纳测量方法
a基本测量法 b间接测量法(特殊方法)
(3)密度的基本测量方法及应用:
测固体密度
怎样测一小石块的密度?
教师质疑: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说明理由。
(1)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和实验设计应注意事项。
(2)学生回答、补充,完成后用多媒体出示: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基本测量方法】: 原理:ρ=m/v;
器材:天平、水、量筒、细线;
实验步骤:用天平测质量m,用量筒、水、细线测出石块的体积v=v2-v1。若石块形状规则可用刻度尺测体积(注意体积计算式)。密度表达式:ρ=m/ v2-v1 测量顺序不同时的误差分析:
(3)知识拓展:如果把石块换成蜡块,又怎样测出其密度?
【教师质疑】:蜡块漂浮在水中,怎样测出蜡块的体积?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测蜡块的方法,然后回答、补充。【用多媒体出示】: 体积的特殊测量:
(a)按入法:器材:天平、水、量筒、细线、细铁丝或大头针;步骤:略(b)助沉法:器材:天平、水、量筒、细线、助沉物(铁块);步骤:略
测液体密度
怎样测一杯水的密度?
【教师质疑】: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说明理由。
(1)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和实验设计应注意事项。
(2)学生回答、补充,完成后用多媒体出示: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基本测量方法】: 原理:ρ=m/v;
器材:天平、水、量筒、烧杯; 实验步骤:用天平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将烧杯中水适量倒入部分至量筒中并测出体积v、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m2。密度表达式:ρ= m1-m2/v 测量顺序不同时的误差分析:
【问题探究】现只有天平、烧杯和水,怎样利用这些器材测量一未知液体密度?(1)引导分析:a利用天平和烧杯能测出未知液体质量;b缺少测体积工具量筒,怎样解决体积?
C水的密度已知,能根据水的质量算出水的体积吗? D替代法及间接测量应用
(4)密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及应用:
①如何测定一个墨水瓶的容积?
②如何测出一个可溶于水中的糖块的密度?
3习题巩固:
【例】:给一架天平(附砝码),一瓶没有装满的牛奶,一个奶瓶和足量的水,怎样测定牛奶的密度?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
【引导分析】:由公式p=m/v可知,只要测出牛奶的质量和体积,代入公式就可计算牛奶的质量。没有量筒怎样测出牛奶的体积?怎样利用水的密度来测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与牛奶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才能测出牛奶的体积?怎样操作?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活动】提问、收集实验设计信息。根据信息情况教师适时引导并提出质疑:(1)实验设计顺序能否颠倒?如果颠倒会出现什么情况?
(2)一定求出水的体积或牛奶的体积才能测出密度吗? 【抽取解题规律】(多媒体出示): 解题思路:根据所给器材测出适量牛奶的质量,再测出与牛奶相同体积水的质量,从而求出牛奶的密度即V牛=V水,m牛/p牛= m水/p水,牛奶的体积可不用求出。【小结】:根据所给器材找出能测出的有用的物理量,测不出的物理量可用密度已知的物质(水或其它物质)相等的物理量代替。
4课堂总结:
(1)密度的基本测量:
a固体密度测量;测质量:天平;测体积:量筒和水; b液体密度测量。测质量:天平、烧杯;测体积:量筒; c测量顺序:一般先质量后体积,再求密度。(2)密度的特殊测量实
质量测定:a 用弹簧秤 b 根据F浮=G排 再根据G=mg求算质量 体积测定:a 用水的体积替代
b根据浮力计算式求出V排来替代
c对于不沉入水中的物体,应用重物坠下去或用针或细铁丝压下去。对于溶于水的,可以用塑料薄膜包好或制成饱和溶液再测体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第二篇:发泡料密度的测量方法
发泡料密度的测量方法
一、测量步骤
1.制作一个约150*150*150大小的纸质容器,然后将发泡料打入容器内;
2.将容器置于遮光的25℃环境下进行自然熟化,约10分钟;
3.将发泡料取出,用小刀切取中芯的部分,大约4~6克,形状无任何要求;
4.取出的发泡料放在电子秤上称量,记下示数m1;
5.选取一量杯,量杯大小要合适,内需装纯净水但不能满,要求将中芯发泡料样块浸没水中时,水杯不能有水溢出;
6.将装水的量杯放在电子秤上,然后将电子秤示数归零;
7.将发泡料样块浸没水中,这时记下示数m2;
二、测量分析、计算
1、整个测量、分析、计算过程用到的公式如下:
ρ=m/V ρ料=m1/V料 ρ水=m水/V水 m1=ρ料*V料 m2=ρ水*V水
2、计算过程
∵ 发泡料样块是浸没在水中的 ∴V料=V水; ∴m2=ρ水*V料
m1/m2=(ρ料*V料)/(ρ水*V料);
由此可得: m1/m2=ρ料/ρ水; 即:ρ料=(m1*ρ水)/m2;
∵ ρ水=1.0*10³kg/m³;
∴ ρ料=(m1/m2)*(1.0*10³kg/m³)=(m1/m2)* 10³
(kg/m³)
3、简化以上计算步骤,实际操作时的方法为:
1)测量中芯样块的质量m1;
2)记下样块放入水中时,电子称显示的相对变化量m2;
3)中芯样块的密度即为ρ料=(m1/m2)* 10³
(kg/m³)。
以上即为通用的发泡料密度的测量方法。
质保部 2014-9-21
第三篇: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设计方案
一、明确复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的阅读。
目标设计:
1、三点:知识点
能力点
德育点
2、教法学法
自学,引导,强化,巩固,扩展。
二、自学本章内容,学生设计知识网络。
学生自学后,当堂设计知识网络,并与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三、自我检测,巩固知识点。
教师设计新颖的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扩充了知识面,并有兴趣高昂的完成自测。
四、指导,扩展并拔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强调重点,针对自测,适当指导,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五、练习,反馈复习效果。
每堂课学生练习不少于10分钟,并当堂反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第四篇: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复习教案范文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5、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6、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难点:密度的概念。
[知识梳理]
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特点: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3、单位:kg、g、mg
4、测量:天平、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 密度:
1、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特点: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公式:ρ=m/v
4、单位:kg /m3、g /cm3
5、物理意义:
天平:
1、构造:横梁、平衡螺母、指针、标尺、游码、分度盘
2、使用: a、测固体质量 b、测液体质量 c、特殊测量 a、测固体密度 b、测液体密度
计算:
1、判断是什么物质,实、空心
2、质量计算
3、体积计算
4、密度计算 [复习内容]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质量的测量】
(1)直接测量质量:对于干燥的、颗粒状的且没有腐蚀性的固体,可直接测量。如:铁、铜、木、蜡块等。
(2)间接测量质量:对于潮湿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等)、粉末状的固体粉末以及有腐蚀性的物体,应借助容器或有关器皿进行间接称量。具体步骤:① 先测量m器。② 再测量m总。③ 求m待。测量次序能倒过来吗?原因:如果先将液体倒入容器测m总,再将液体倒出测容器质量梳,由于容器中必然会有残余液滴即液体质量的一小部分留在容器内,所以这样测量误差较大。
【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2、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天平要保持干燥清洁。
4、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内 5、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
二、体积
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平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⑶体积的测量方法:A: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外形的固体,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B:对于没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可设法把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得出其体积变化,则该体积变化就是该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求体积,指不溶于液体或不发生化学反应,注意处理气泡、物体孔隙、化学反应、溶解等现象的问题)ρ物≥ρ液 可完全浸入;ρ物<ρ液 漂浮.(悬锤法、针压法); C:测质量算体积。
[例题解析]
例1: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密度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或步骤,其中错误的是
A.将天平标尺上的游码移至右端,在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B.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C.用细线系着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测出石块的体积V D.用公式p=m/V算出石块的密度
例2: 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铜块的质量,当
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有50g、20g、10g各1个,游码的位置如图5所示,则该铜块的质 量是
g。若把上述实验移到山顶上进行,测得的该铜块的质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例3 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称某物体的质量。天平指针 位于分度盘中央位置时,右盘内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 如图2所示,该物体的质量为()A.58.2克 B.57.3克 C 58.8克 D.58.4克
分析与解: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盘内砝码质量与游码所对应刻度值之和。盘内砝码质量为50g+5g+2g-57g。确定游码指示的刻度值要弄清两点:其一游码标尺上每一刻度的单位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其二,观察游码所指示的刻度值应当看其从0到游码左端所对准的数。从图中可见:此题游码标尺上的每一小格表示为0.2克,游码左端与1.4对准,则该物体质量为57g+1.4克=58.4克,选项D正确。
点评:读游码示数时,一要弄清最小刻度值,二要看游码的左边线位置,切记不要读游码右边的标尺数,这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练习巩固]
1、以下物体质量最接近50g的是()
A 一枚大头针 B 一个鸡蛋 C 一个西瓜 D 一只羊
2、在水平桌面上使用天平时发现横梁有点向右倾斜,要将它调到平衡状态,请写出必须进行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
⑴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后,若发现天平指针在分度标尺中央两侧摆动,摆动幅度如图11甲所示,则可判定下一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实验中,当天平右盘内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1乙所示时,天平恰好平衡,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 g。
4、(6分)(1)图 17中,天平(已处于平衡状态)测出物体的质量是___g,图18中量筒中液体的体积__mL,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一)1、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即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即 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5)、密度表揭示了大部分常用物质的密度。
① 气体的密度比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小1000倍左右。
②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说明密度是每种物质自身的特征。不随物体的大小、轻重等因素变化。
③ 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它的密度也将发生变化。例如:水凝固成冰。④ 不同物质的密度也有相同的情况。例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但是这并不影响鉴别物质,因为密度虽然是物质的特性,但不是唯一的特性。
⑤ 对密度,并不能认为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例如:液体水银的密度就大于固体铜、铁、铝等密度。
2、关于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的区别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如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却不变。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环境温度变化,但密度却随温度变化,如一瓶水,温度从O℃升到4℃,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要变大,由4℃升到100℃,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故4℃的水密度最大。
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因为体积要发生变化,所以密度要发生变化,如一块冰化成水后,密度由O.9×1护kg/m3变成1.O×103kg/m3,但质量不发生变化,所以体积要变小。
3、密度的计算和应用
利用密度知识解答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题中哪些量是已知的,所求的物理量与已知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当题目中出现多个未知量时,最好列方程组求解,并注意单位的统一。
复习内容
(二)测量密度的基本原理及用特殊方法测量密度
1、密度有四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2、物质的密度可以用实验测定。原理:ρ=m/V 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利用量筒和水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1)测固体的密度
㈠、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其实验步骤是: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m。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 的水,再将用细线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这时的总体积,那么固体的体积(该方法称之为排液法)。③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密度。④若要知道该物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可查密度表与标准值对照即可。
㈡、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
实验步骤如下:①调节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②用沉锤法测出它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放入铁块如图1A所示,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线,再将物体和铁块一起沉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达到的刻度位置,如图1B所示,则,③用公式 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
(2)测液体的密度 ㈠ 原理:ρ=m/V ㈡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锝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3、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可以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问题(三种比较法)。
⑸测量物体中所含各种物质的成分(列方程求解)。
⑹要学会查密度表及其意义,并要记住常见物质的密度。
⑺根据需要,可对不同密度的材料进行选择,同时也可以人为地制造出所需的密度。
第五篇: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柳园中学
乔泽丰
一、教材分析
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同是它又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密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新教材在引导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样既复习了天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教材要求来看,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有明显不同。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既有“独立操作”水平层次,又有“理解”水平层次。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实验和探究。同时对密度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学生用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具有的共性———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并用图像表示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
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体验物质属性;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如空气、水、泥土、木头、岩石、铜、铁、铝等。
(教师同时将泡沫塑料、木块、锡块、铜块、石块、铁块、铝块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
生甲:用软硬来区别它们。如泡沫塑料、木头比较软,而石头、铜、铁、铝比较硬。
师:对软硬差不多的铜、铝、锡,我们又怎样区别它们呢?(出示铜块、铝块、铁块让学生观察。)
生乙:根据颜色来区别。铜是红色的,而铝和铁是银白色的。
(教师把铜块拿开留下铝块和铁块,指出它们的软硬差不多,颜色都是银白色,有时作为零件时,都有相同的电镀层,然后再追问学生。)
师:你们又如何区别它们?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
(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点评: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判别物质,进而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一般物体的体积、质量的大小有不同的情况,该如何鉴别呢? 讨论提出:进行实验测量,去发现质量、体积方面的规律。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体积不同质量不同,质量越大,体积越大。教师设疑:对于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让学生把质量和体积的数值作为纵坐标和横坐标填写在坐标轴上,描点并且把点连成线,根据所作的图像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什么关系。点评:将测量数据图像化,直观说明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关系,以此培养学生用图像表达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打下基础。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引导提问:物体由哪一种物质组成,用质量或体积能不能判别?(学生讨论)师:你根据什么来判别?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同一物质,该比值一定;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点评:让学生探究建立概念,既体会了密度概念建构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2.密度概念教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师: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点评:密度的形成过程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使学生了解这类物理量的一般研究方法(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比较),以及这类物理量的共同特点(对同一物质为常数,对不同物质一般不同)。
3.密度的单位
教师讲述:由密度的公式可以看出,密度的单位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构成。前面我们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所以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符号为kg/m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另一个单位:克每立方厘米,符号为g/cm3。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g/cm3=1×103kg/m3。
4.密度表
师: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属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所以科学家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进行了测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常见物质的密度值。看完这些密度值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在气体密度表的上方有℃(在标准大气压下),而固体、气体的密度表中却没有?
(2)在世界上,是不是锇的密度最大?
(3)为什么表中有些物质不同,但密度却相同(比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等)?
点评: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讲解第一个问题: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所以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和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要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5.例题(课本)
师: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砌成。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宽2.9m,厚1m,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的质量有多少?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已知:V=14.7m×2.9m×1m=42.6m3,求:碑石的质量。
解:根据公式m=ρV可以求出质量,必须知道花岗岩的密度。查表得花岗岩的密度ρ=2.8×103kg/m3 公式中代入数据得:
m=2.8×103kg/m3×42.6m3=119×103kg=119t 答:碑心的质量是119t。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三)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义是1m3的铝的质量是2.8×103kg/m3。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 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四)联系实际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又一个特性———密度,关于密度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怎样判别某种首饰是否是黄金制成的,常见的硬币是用哪一种金属做的……
(师生讨论,在讨论问题的同时,可以加深对密度的概念的理解,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又一个特性———密度,关于密度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