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思》教案详
《秋思》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诗。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秋思),谁来读?
(2-3人)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差不多了吗?(差不多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
师评: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刚才他把诗中的一个多音字读准了,你听出来是哪一个吗?
(重)
为什么这个字读chóng,而不读另一个读音呢,有什么好办法?(查字典)确实,老师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现在你能准确判断吗?
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评: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3.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4.读完后,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能用诗中的话来说吗?(作家书。)(板书:作家书)5.作家书是什么意思?(写家书。)
三、再读故事,品悟诗情。
1.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可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思”字,那么作者把这份思念藏在哪句诗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1)秋风看得见吗?(看不见)(2)看的见的是什么?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此时的张籍已在洛阳城里漂泊了许多年,这时,诗人看见这瑟瑟秋风会想起谁?(父母、妻儿)
(3)是呀,那么他可能会问候父母些什么?他可能会牵挂妻子些什么?他又可能会叮嘱儿子些什么呢?他想告诉家里哪些事情?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交流)(4)我们有没有把张籍想说的都写下来?(没有)
(5)你是怎么知道的?(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同学们,想象一下,张籍在写这封信时,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呢?(苦闷,眉头紧锁„„)
(7)这真是(ppt出示: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一起来读。2.张籍的思念还藏在哪句诗里?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ppt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哪个动作最能表达他的思念?(又开封)(板书:又开封)你观察到了这个细节。
(2)这里有一个字与又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到了吗?(复)
(3)你觉得,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因为他担心有些话没有写到)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复恐匆匆说不尽)
所以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谁想补充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怕说不完)也就是诗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ppt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抬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哪个是行人?(2-3人)
(左边的是行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他是送信的,旁边有一匹马,有包袱)
(5)的确,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骑马的。行人即将要上马送信,可张籍却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打开信封。这时候,行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张籍呢?(ppt出示:行人临发又开封。)你来读。(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会说什么?想什么?(行人很不耐烦)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烦,而张籍仍旧是——(行人临发又开封)行人还可能会?(不让张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让张籍拿那封家书了,可张籍还是——(行人临发又开封)
(6)此时此刻,行人带走的仅仅是一封家书吗?还带走了什么?(诗人的心)
张籍仅仅用了“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就表达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信随着张籍的心不停地漂泊着。此时张籍的心情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ppt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这首诗呀,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他们会把诗 写好后挂在墙上,也会写在扇面上,看,有人是这样写的,(ppt出示草书《秋思》)谁能把张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这首诗中来,再来读一读。
(8)在学习《秋思》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还学习了另一首诗——《归信吟》。(ppt出示两首诗)归信吟,唐,孟郊,起。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都是思乡的,唐代的,写家书给亲人。)老师发现,这两首诗都有细节描写,你能找出来吗?(又开封,泪洒)
(9)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再读《秋思》。
四、拓展升华。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
(ppt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们只读诗句,不读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除了王安石,唐代张九龄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代杜甫写道(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六、总结。
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试着来默写这首传世之作吧!
板书设计:
秋思
作家书
又开封
第二篇:《秋思》教案
秋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第三篇:《秋思》教案
《双调·夜行船·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掌握元代文学的概况和元曲兴盛的时代背景、创作成就,以及马致远的生平、思想、杂剧与散曲的创作成就、艺术特色。
二、基本要求
1、把握元杂剧兴衰的社会原因及元散曲独特的审美品格,了解元曲四大家等作家群体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
2、掌握元杂剧和散曲的有关常识,了解散曲这一诗体与诗词的同异和小令、套曲的体式特征;
3、认知马致远的人生观在元代文人中的代表性,结合《秋思》套曲理解马致远散曲创作的艺术个性、语言特色。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本套曲的艺术魅力:语言、意象和情趣。
2、难点:对于马致远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的评价。这要联系元代民族政策和社会原因,以及元代文人的价值取向等,客观地加以剖析。
四、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和主要教学方法
1、马致远的生平与戏曲创作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散曲兼长。他在元代梨园名声很大,有“曲状元”之誉。曾在大都参加过元贞书会,与花李郎、红字李二等艺人有过合作,熟悉戏曲创作规律。
他青年时追求“龙楼凤阁”,中年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后来隐居田园。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马致远著有杂剧15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复杂。既有具备一定现实意义的历史剧,如《汉宫秋》最为著名;又有思想消极的神仙道化剧,如《陈抟高卧》、《任风子》等。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130余首,题材主要有四类:写景、叹世、咏史、言情。表现了对名利的鄙弃和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元代文人的心态。他融诗词意境入散曲,清雅而不失真率。《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的散曲集,为近人所辑。
2、关于散曲
散曲,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在元代,它是一种新兴诗体。包括小令、套曲(数)两种。小令是独立的支曲。套曲则由同一宫调的多支曲子联贯而成,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套曲又称套数。(以上30分钟)
3、《双调·夜行船·秋思》讲析 1)翻译:
夜行船 人生百年,就象庄子所做的蝴蝶梦一般。回首往事实在可叹。今日春天来,明朝花儿谢,抓紧时机饮酒寻乐,早已是夜尽灯灭。
乔木查
遥想当年秦汉宫阙,如今都变做长满衰草、放牧牛羊的荒野。没有如此兴废,渔人、樵夫就没有闲聊的话题了。帝王的坟地满目荒凉,残碑断碣纵
横交错,碑上的文字也被磨蚀得难以辨认。
庆宣和
布满狐狸踪迹和野兔洞穴的荒坟,掩埋了多少英雄豪杰!三国鼎立时期英豪的事业都中途夭折,灭蜀的魏现在哪里?灭吴亡魏的晋又在哪里?
落梅风
纵是上天让你富贵,你也不要太奢侈,世上没有多少好日子和良宵夜。守财奴吝啬的心如铁一样冰冷,白白辜负了多少豪华的生活和清风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落日疾速如同下坡车。早晨对着明镜,发现头上又增添了白发;上床时脱了鞋,未必再能穿上。不要笑我像不会筑巢的斑鸠那样笨拙而不善营生,我一向是糊里糊涂地装傻。
拨不断
不争名和利,是非从此绝。红尘从来不在门前飞扬,屋角恰巧被绿树遮掩,墙头的倒塌之处正好被青山补上。竹篱茅舍,才是安居处。
离亭宴煞
在蟋蟀的叫声中,一觉刚睡安稳;鸡鸣又得起来忙碌,人生万事无休无止。争名逐利,哪年才是尽头!密密麻麻如蚂蚁排阵,乱乱哄哄似蜜蜂酿蜜,闹闹攘攘像苍蝇争血。我向往的是裴度隐居绿野堂,推崇的是陶潜结交白莲社。最爱的是秋天到来时那些趣事:采摘沾着露水的菊花,烹调下霜后带着紫色的螃蟹,烧着红树叶煮热美酒。
人生有限,总共能喝多少杯酒?能过几个重阳节?嘱咐我的顽童千万记着:即使是像孔北海那样好客的人来探望我,也说我东篱喝醉了。(15分钟)
2)课文解析:
本套曲由七支曲子组成,可分为四层:
首曲 [夜行船] 引子,总领全曲,由花开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人生如梦,富贵无常,提出了应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乔木查]、[庆宣和]、[落梅风]三曲,分别从帝王、豪杰、富人的所作所为为例,否定了争名夺利的处世态度,从反面说明首曲中所提出的人生观。
[风入松]、[拨不断]二曲,则提出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即光阴似箭,人生易老,还是抛弃功名,无是无非,逍遥自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最后[离亭宴煞]曲,是对全套曲的总结,一方面否定和抨击了争名夺利、贪富求贵的处世态度,另一方面肯定与赞扬了弃绝功名、隐居自娱的处世态度。
此套曲由花开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进而认为帝王的雄图霸业、豪杰的赫赫功名都没有意义,守财奴的聚敛和吝啬更是十分可笑。只有乡村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最后将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两种生活作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适的旷达心志。(25分钟)
课堂讨论:《秋思》这首套曲描写了哪两种相反的人生态度?如何评价作者的人生观?
作者在对现实表示不满、对世俗之徒表示鄙视的同时,不免流露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只能追求超尘出世、笑傲林泉的生活,但其坚持独立人格、不愿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还是难能可贵的。(20分钟)
3)艺术特色:
作者采用了借景写情的手法,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现强烈的感情,富有艺术感染力。语言明快流畅,与曲中强烈的感情相适应,并由此形成了一种豪放的艺术风格。有人说百中无一,有人说万中无一。
强烈的感情色彩
本篇感情激烈,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颂什么,讽刺什么,向往什么,鄙弃什么,态度十分鲜明,毫不含糊遮掩。适应这种感情表现的需要,曲中意象独特,色彩绚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匠心。以荒坟断碑写帝王霸业的消歇,以狐踪兔穴显豪杰功名的虚幻,盛衰之间,对比强烈。以蚁密蜂乱蝇闹比世俗名利之争,以黄花紫蟹红叶写田园闲适之趣,一冷眼相“看”,一真心去“爱”,态度鲜明。自我写照,情趣盎然。
鼎足对和博喻 套曲一般善于铺陈,常用鼎足对和博喻。鼎足对就是三句对,如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即是。博喻就是使用一连串的比喻,如上引蚁、蜂、蝇即是。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再三强调,反复加重,极情尽致,一泻无余。本篇豪爽动宕、明快流畅语言风格的形成,与这两种修辞手法有关。
审美化的意象
作者善于将理念的东西形象化,并使之呈现审美的光彩。全曲在意境的营造、意象的组合上都极为出色,例如 [乔木查、庆宣和]两曲,摹画出一幅苍凉景象:衰草连坡的山野,四处荒坟垒垒,断碑横陈。谁能想到这放牧牛羊的山野就是当年秦宫汉阙巍峨耸立的所在呢?而如今成了狐兔巢穴的荒坟废冢,埋葬的竟是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那些不可辨识的碑文,原来都记载着他们的赫赫功业。就这样,作者寄寓了他对王朝兴废、历史变迁的深沉感叹。
再如[离亭宴煞]一曲,用整饬的排比句,将带有相同美学风格的意象串联在一起,创造出一个远避尘嚣的清逸境界,从中表明作者萧然淡世的情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由于注意了色彩的点染,意境尤其富有韵致。
曲文则出入于雅俗之间,既有精雅的文词,又融入了相当一部分口语,但无论雅俗,遣词造语都体现出了鲜明生动的特色。
马致远擅长把透辟的哲理、深沉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旷达的胸怀熔于一炉,语言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是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包括拓展内容共45分钟)
五、内容拓展
1、这套散曲一韵到底,“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韵险就险在韵脚全部押入声韵,如蝶、穴、杰、别、竭、绝,是入声作平声;阙、说、铁、雪、拙、缺、贴、歇、彻、血、节,是入声作上声;灭、月、叶,是入声作去声;无一字不妥。
2、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情节:
汉元帝派奸臣毛延寿遍行天下征选宫妃,于秭归县得到绝色美女王昭君。毛延寿向她索要百两黄金贿赂,答应选为第一。昭君不肯行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丑化其容貌,想让她入宫以后,永远不能见到君王。汉元帝因闻琵琶得见昭君,惊其美貌绝伦,封为明妃,恩爱备至。毛延寿见事情败露,便逃往匈奴。把王昭君的画像献给单于,唆使匈奴侵犯边境,以武力威胁索要王昭君。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汉元帝软弱无能,在群臣胁迫下割爱和亲。昭君为国家利益情愿和番,以息刀兵。行前留下汉家服饰,以誓不辱汉室。行至汉匈交界,昭君举酒南向祭奠,之后纵身投江,殉节而死。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3、王起:《元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宋浩庆:《元明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出版社,1992年版。
6、刘荫柏:《马致远及其剧作论考》,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七、思考与练习
1、元散曲具有哪些独特的审美品格?
2、具体分析这首套曲的语言特色。
3、这首套曲表现出马致远怎样的情趣与胸襟?
4、背诵本套曲。
第四篇:秋思.详细教案
秋
思
涵水小学
曾
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秋思》。
2、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3、积累思乡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古诗。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
3、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诗句。
2、通过朗读、想象、移情体验,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教学准备:
1、思乡主题的古诗3-5首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 学生准备:
积累思乡古诗、练笔本、积累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会背古诗吗?能背诵一些思乡的古诗吗?
2、过渡谈话: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洁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课件出示)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准注意生字、多音字,争取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第三遍:读出自己的感情味道。
2、抽读。老师范读。
3、师生合作读诗。
过渡谈话:诗歌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桌一起交流张籍对古诗的理解,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2、品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体会“见秋风”。“秋风”看得见吗?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那他看不见什么?
(2)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3)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写家书)
过渡谈话: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欲作家书意万重。”(课件出示)
(4)“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5)(出示家人图片,配乐,师深情旁白。)是啊,十年了,3650多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无时无刻不思念远在他乡的儿子,头发花白、佝偻着身躯的他们常常望着南归的大雁,站在秋风里呼喊:“儿子快回来吧!”温柔贤惠的妻子既要照顾多病的公婆,又要养育儿女,还要春耕秋收。她何尝不想夫君早日回到身边和她一同担当啊!这是他的儿女,在孩子的脑海中,父亲的音容笑貌遭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了;在孩子的记忆中,父爱总是缺席,他们只能在梦中和父亲相见,梦中醒来常常泪眼朦胧。家人的千呼万唤绞碎了张籍的心,2 他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是写给父母的一段话,可以是写给妻子一段话,也可以是写给孩子的几句话。
(6)生朗读自己替张籍写给家人的信。
过渡谈话:把我们所有的话加在一起,张籍觉得够吗?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齐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3、品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了,张籍就放心地把信捎走了吗?(不放心)那他又做了什么?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开封”是什么意思?(把封好的信拆开)“又开封”呢?
(课件出示图片)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捎信人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么做。现在我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来问你们来答,好吗?
1、张籍呀,我就要走了,我还要急着回家,你为什么叫停下?
2、张籍呀,时间不早了,你又拆开信干什么呀?
3、张籍呀,我马上启程赶路了,你还拆开信干什么?
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饱含万重意的家书,这封沉甸甸的家书,作者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吗?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请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环朗读,深化主题
1、过渡谈话:行人终于把这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此时的心情他的好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出示孟郊的《归信吟》,读诗句“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理解当时张籍的心情。)
2、回读全诗,感情深化。
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的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瑟瑟,思潮澎湃,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3 再读——《秋思》;这秋思就是一个游子永远也叙不完的——思乡情!
五、拓展延伸,升华思乡情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那时候,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出示思乡诗句)希望同学课后积累下来。
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
张九龄
《西江夜行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
《月夜忆舍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
王维 《九与九日以山东兄弟》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
袁枚
《随园诗话》
2、过渡谈话:这思乡怀亲从唐到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在余老先生的心中,这乡愁不仅是思亲怀乡,更是一个游子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情怀!(课件出示《乡愁》音乐响起)。
3、师生朗读《乡愁》
六、总结全文,背诵古诗
孩子们,家乡的山山水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朋友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有一天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情愫,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牵挂。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传世之作吧!
板书设计:
秋
思
见
意万重
思乡情
恐
又开封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有感情的朗读并加以背诵
2、细细品味此小令,重点体会文中景物的作用
3、仔细分析,能够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2、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解课文:
1、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及戏曲作家。毕生从事杂剧创作,今传15种,代表作是《汉宫秋》,散曲120多首,有《东篱乐府》传世。他早年曾追求功名,但郁郁不得志,晚年因不满朝政隐居田园。
2、详细讲解课文:
A.文章题目: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解释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B、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
答: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下)夕阳
C、从这些景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副什么样的场景,结合文章并发挥想象描述出来: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D、具体分析这些景物及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凄凉暗淡的景象(点明时间在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会想到)温馨柔美的江南水乡的农村图景 问:这样写不显得矛盾吗?
答:不矛盾,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行人看见乡村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优美景色给人以休闲雅致的感觉,自己却置身于这荒凉的古道上,独自漂泊,在外更增伤悲。
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荒凉凄苦的景象,又增加了荒凉之感 夕阳西下——使昏暗的画面有了些许暗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联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照理解)断肠人在天涯——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E、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
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综合分析文章: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