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鄂教版语文九上第18课《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教案
鄂教版2018年语文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把握古人运用的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
2学情分析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而言,在文字上有些难度,表达方式是以议论为主,因此可能初中生对之可能不是很大的兴趣。但是应该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大胆的质疑探究。
3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和“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4.1.2学时重点
朗读体会,积累词语。
4.1.3学时难点
鄂教版2018年语文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有感情的朗读。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的文章可以给我们的人生点亮智慧的明灯。
活动2【活动】读准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1)不为(wei)苟得也(2)为(wei)宫室之美为(wei)之(3)如使人之所恶(wu)莫甚于死者;读准句读:(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生(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3、齐读课文。
活动3【讲授】读懂课文
1、学生自读,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提问。
2、质疑释疑。
3、总结整理:(1)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感激);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从前)(2)一词多义:是,为,而,于
鄂教版2018年语文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3)翻译句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辨析论证方法,画出全文的结构图。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把握古人运用的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
4.2.2学时重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2.3学时难点
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
4.2.4教学活动
鄂教版2018年语文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活动1【活动】检查背诵
采用“接龙法”背诵课文,并让学生找出容易背错或容易写错的字词及语句。
活动2【活动】品读课文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梳理作者的行文结构。
(1)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么提出来的?为何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取义也”是本文的论点。
中心论点是由“鱼”与“熊掌”的比喻类比出来的。先设比喻后提论点,是因为“鱼”和“熊掌”是人们熟悉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名贵者,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又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本文论点,更显自然。
(2)问:论点提出后,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 明确:首先提出了在“生”与“义”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的全文主旨。然后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有所不辟”之心,即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接着再从反面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准则。
(3)问:“此之谓......本心”中的“本心”具体是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关联? 明确:“本心”具体是指“羞恶之心”,“义”源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能按“义”的原则行事,才会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鄂教版2018年语文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人人都不能失掉“本心”。
2、假设重新以此观点写文章,你可举出哪些例子(名人或名言)? 明确:谭嗣同、夏完淳、裴多菲;还可以列举反例。
3、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词句,大声地读出来,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明确:可从修辞手法入手。
活动3【活动】课堂辩论
有人说,为朋友两肋插刀,便是讲“义气”。我们该如何看待? 明确:大义与小义
活动4【导入】布置作业
孟子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他伟岸的身躯犹如担负民族重担的脊梁,面对这篇散发着崇高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唯有敬仰。请大家课后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更多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在课堂上交流。
第二篇:《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孟子,名,字,战国时期
(地名)人,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
”,与孔子并称“ 孔孟”。
2.默写。(3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蹴尔而与之。3.文学常识填空。(4分)(1)《
》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是
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孟子,名,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3)《庄子》是
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
家经典之一。(4)公输盘,鲁国人,姓,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能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
二、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女。”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摘自《韩诗外传》)
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家杀豚何为?
(2)今适有知而欺之
2.文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3、简述这段文字阐明的道理。
第三篇: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教案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教案]
鱼我所欲也
学科:语文 班级:九()
日期:2010-12-15
教者: 课时数:2 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教案。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重点: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二、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正字正音。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
(一)翻译。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教案《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教案》。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本心。
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二)小结 1.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指定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归纳全文: 1.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2.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好处: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4.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5.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三、分析课文
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1.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四、布置作业:完成学案。
教学后记:
第四篇:人教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教案
思 路 1.抓住论证层次进行构思教案;
2.要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发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维目标 1.重点积累:“欲、舍、甚、得”等实词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5.学习文章行文流畅、论证严密、排比铺陈、气势恢宏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结合句子及积累推断字词句的意思;掌握论点及其论证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5课时;或由授课教师自行调整安排。教学过程及方法 随笔•反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由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二、孟子其人 1.生平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2.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三、听读课文2遍。
四、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句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能,能够 得兼:同时得到。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求取正义。
3.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生命是我喜爱的,(然而)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凭借这些方法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采用;凭借这些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义”),(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就是“不义”)。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本性)使它不丧失罢了。
二、课文分析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耳”)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辟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第三课时
一、疏通文句: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熟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
3.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乡:同“向”,原先,从前
为:① wèi,为了;② wéi,动词。做,这里指接受。得:通“德”,动词,感激 本心:本性
翻译:先前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先前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义,宁愿)身死不接受,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二、分析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
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 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第四课时
一、全文分析
1.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2.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A理论论证
B举例论证
3.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4.“是心”直译为这种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到底指的是什么思想?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给与),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5..结构提纲
6.结构分析
二、拓展
1.请你举一些“守义不辱”或“见利忘义”的例子,联系实际、结合孟子的“义”谈谈你的看法。
——董存瑞舍生炸碉堡;刘胡兰慷慨就义;文天祥“富贵不淫”舍身为国;闻一多作最后的演讲;夏明翰为“主义”而被砍头„„
2.知识延伸: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3.物欲、生命、礼义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礼义故,二者皆可抛。第五课时
一、练习
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看看意思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给)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表示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但是,表转折)
3、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
二、难句点拨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②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⑥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⑦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三、归纳
(一)通假字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避”,躲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先前
(二)古今异义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好处 今义:增加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愿动词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因该;把 今义:能愿动词
(三)一词多义 得:
1、二者不可得兼:能
2、得之则生:得到
(四)虚词
1、之 ①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起提宾作用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不译 ②代词
呼尔而与之:人家 人皆有之: 指羞恶之心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指不辨礼仪而受之
2、为 ①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因为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为了 ②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做 故不为苟得也: 做 3.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示并列,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转折,却 呼尔而与之: 表示修饰,不译 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示承接,就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示原因,不译;表示目的,就 4.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表示比较,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示对象,对、对于 5.则:连词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表示假设,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结果,就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2、倒装句 所恶有甚于死者 此之谓失其本心
3、省略句
故()不为苟得()也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第五篇:读孟子《鱼我所欲也》有感
读《鱼我所欲也》有感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了一个“活”字,我宁愿在遇到的一些事情面前低头,但自从学了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我顿时醒悟:原来最重要的是生命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光和热。
文章用“鱼”和“熊掌”作喻,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应当作出如何的选择,也含蓄地告诉我们“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我们不能因为“半斗米而折腰”,也不能在金钱、权利面前失去良知,甚至做出伤天害理、背叛国家的事,更不能使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得生”、“避患”的目的。
宋朝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一次战争中,被敌人俘虏,在他关押期间,敌人的说客一次又一次向其赠送金钱、权势,说只要他肯为他们的国王效力,金银财宝、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他当时的反应,我不知是怎样的,但我知道他没有答应,从而被敌人拷打、用刑„„。文天祥不屈不挠,始终没有答应或屈服。我想后人之所以如此敬仰他,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而在于他给我们留下的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吧。
革命前辈陈毅,我们也学过他的《梅岭三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暂阎罗”,表现了一个革命者死也不愿屈服,要与反动派们斗争到底的精神。
《红岩》中的叛徒甫志高,成为了叛徒的代表人物,这些叛徒们贪生怕死,变节求荣,成为历史的罪人,遭到人民的唾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我一定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坚持和学习它,做一个顶天立地、有益于人民的人!
鱼我所欲也得读后感
时间行如流水,如离眩的箭,令人迷蒙,令人费解,使我们无法明确怎样利用他,怎样利用好他!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也总是把今天的事交给明去做,而拖至于后天,大后天,白白地浪费掉宝贵时间,“少壮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宝贵的时间,努力,不至于到老了后悔那个地步。现在的勤奋,定能促使我们在成功的顶峰上欢呼雀跃!让那些后悔莫及的人在山脚下自甘堕落吧!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生命划过每一条美丽的弧线时,是时间的点滴拼凑而成的!宝贵的时间得来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面临种种选择,种种挑战,你们是否考虑到时间的差距呢?时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如果我们不务正业的荒废了他,那就是从人间白走一遭了!
雷锋同志说过:“时间是靠挤的,靠钻的!”我们生活中,同学们常说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时间只要挤,总是还有的。如果我们把玩的时间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那是戳戳有余的。
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吧!
鱼我所欲也 读后感
给你一个大概的思路:
在这篇文章中,亚圣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这一高尚情操,现在社会还适用吗?
屈原,邱少云已成往事,现在人大多把追名逐利奉为第一原则....(你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三鹿奶粉)以致这个社会不公平现象,让人揪心的现象屡屡发生。
我们不能说他们都错了,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对待黑暗,过去的智者也曾选择归隐山林。正如渔父所说: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你选一句,不用全选)
但是我选择,我就要负责!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舍生取义,是对追求光明的一种执着,是对自己选择无悔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也有为光明奋战的英雄...(举例)
藏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对于我们来说,舍生取义或许不太可能,但是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舍生取义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