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

时间:2019-05-12 21:0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作文指导)

选择最佳写作角度:

1.记一次__________战

2.记我班关于战争的故事会

3.采访__________

世纪一种新型的战斗武器

5.以“战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可预测未来战争的形式,可就历史上某一次重要战争发表评论,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6.结合本次综合实践活动,针对活动中自己的收获体验,写一篇随感。如学会了如何搜集资料,学会与他人合作,锻炼了自己的胆量等等。

初看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似乎很难找到写该文章的切入点,犹如持矛勇士入了无人之境,找不到敌人而彷徨失措。这和中学生常常抱怨的生活单调、对材料缺乏感性认识有关,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相关材料的阅读也不多,又缺乏思考的习惯。假如生活与观察、思考之间绝缘,就很难激活鲜活、水灵的文字。《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道破了一个真谛:真正的文章不是硬做出来的,是心灵深处激发出来的。这就是说,它来源于对事物多方面的观察,多层次的理解,只有平时多学习,遇事多分析,养成对客观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发表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说理才有力,才能写出新意,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

那么,如何激发思维,秀出自己写此文的亮点,让个性在作文中飞扬呢?

第1~3题,可写成记叙文。第1小题,可以通过想象,也可以结合历史上有名的战争,记述一个战斗小故事;第2小题,可采访曾参加过抗日、抗美援朝等革命活动的老人,让他来倾诉当年的故事;第3小题,记述自己班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况。与此同时,要有重点地结合几个同学的精彩发言,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当然话题作文的“话题”仅仅是一个引子,只要与话题相关便符合要求,因此写作手法可以灵活多样,多种多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往往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所以叙事性文章中不妨辅以生动的描写,但切忌面面俱到,脱离话题而沉迷于叙述的过程中,反而得不偿失。

第4~5小题,若侧重于谈看法,可写成议论文。从战争是把双刃剑的角度去写,选取事例论述战争具有促进科技发展、带动经济的一面;又有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面,同时,战争又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第5小题,可以选取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渴望和平的事例加以论证。要注意篇章结构,思路要清晰,材料要充分,其中最关键的是材料,正如常言所说的,事实胜于雄辩。但若单单用议论的方式论证不免落入俗套,我一向提倡那些议论风生、笔下“流”情的文字,从理智上说服人固然很好,从感情上打动人触及更深。让感情和理智结合在一起,效果当会更佳。因此不妨试试以哲理散文的方式进行诗意的描写。

第6题,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尖端级武器,如激光武器、隐形武器,隐形武器、单兵攻防武器的外形、结构及功用,可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把尖端级武器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说明得准确明白,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此外,虽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话题作文也放宽了对文体的要求,给写作者提供了充分的写作自由,但文章既然选定一种文体,就要像一种文体,“内容是第一位的,再好的形式也是为内容服务的”,要防止写出文体不清的“四不像”文章。

八年级上册作文《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教案

一:训练目标:

1、学会从生活中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突出文章的主题。

2、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二、训练题目:

现在的家庭,一般由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组成,被称为“三人世界”。以“快乐的三人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三、训练要求:

1、写作前编列写作提纲,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2、从生活中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写出真情实感。

3、语句通顺,描写具体,书写工整,字数在600字左右。

四、训练指导:文章的结构主要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这就告诉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就要妥善安排好上述几方面的内容。而编列提纲,主要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这就犹如在砌房子施工之前先要画好设计图纸一样。先列提纲后动笔写作,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学生应自觉养成这习惯。

五、训练过程:

1、小组讨论《背影》一文中,作者是如何采用“截取法”?即如何截取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来突出文章的主题的?

2、如何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1)学生自读课本119页的内容。

(2)小组讨论如何编列写作提纲。

(3)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3、小组讨论如何从生活中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来表现“快乐的三人世界”。

4、明确题目和写作要求。

5、点拨:

(1)审题时必须注意:题目已定,无须再拟题目,题目已明确表明人物是“三人世界”,中心要能突出“快乐”二字。

(2)选材时可以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如中秋一家人赏月,除夕时表演节目,晚餐时相互搛菜„„

(3)安排文章的结构时,做到层次清晰,过渡自然,注意在段落、内容之间的过渡照应。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7、交流点评:

(1)小组交流评议。(2)推荐佳作,全班交流评议。

八年级上册作文《大题小作 化难为简易》教案

发表时间:2008-3-14 10:37:26 文章来源:涨水坪中小学

文章作者:汪长平浏览次数:2148

双击自动滚屏

八年级上册作文《大题小作 化难为简易》教案 执教人:涨水坪中学 汪长平一:训练目标:

1、学会大题小作、化难为易,突出文章的主题。

2、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二、训练题目:

自拟题目,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三、训练要求:

1、写作前学习《作文教程“专家讲座”:大题小作 化难为简易》,掌握作文过程中大题小作、化难为易的方法、技巧。

2、写作前编列写作提纲,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3、从生活中截取最鲜明的材料,突出中心,写出真情实感。

4、语句通顺,叙述具体,书写工整,字数在600字左右。

四、训练指导:

1、指导学生通过“专家讲座”的学习,明确大题小作、化难为简易的基本方法有:重大主题,小处选材;大型题材,小处落墨;自我扩充题目,缩小写作范围;巧妙过度,大题小写。

2、文章的结构主要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就要妥善安排好上述几方面的内容。而编列提纲,主要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这就犹如在砌房子施工之前先要画好设计图纸一样。先列提纲后动笔写作,这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应自觉养成这种习惯。

五、训练过程:

1、教师布置本次作文的任务及要求,然后让学生对怎么写“实话实说”。

2、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课文《蜡烛》,明确课文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这是一个大主题,但作者大题小做,化难为易。

3、引导学生阅读《作文教程》“专家讲座”:大题小作、化难为简易。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班上集体交流。

4、师生共同总结归纳:重大主题,小处选材;大型题材,小处落墨;自我扩充题目,缩小写作范围;巧妙过度,大题小写。

5、同时进行“佳作引路”、“我来点评”。老师朗读学生习作《师爱如山》(本班同学赵进科同学的作文),听后学生点评。

6、指导进一步明确题目和写作要求。

7、指导学生收集作文素材(教师收集的见附页)

8、小组讨论如何编列本次作文写作提纲。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主要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就要妥善安排好上述几方面的内容。而编列提纲,主要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这就犹如在砌房子施工之前先要画好设计图纸一样。(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8、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9、交流点评:(1)小组交流评议。

(2)推荐佳作,全班交流评议。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新闻两则

●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 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见音频资源,教师板书文题)(新课讲授)

一、背景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lo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

1.教师播放选自《新闻两则》(见音频资源)中的则新闻录音片段,请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2.选几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教师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3.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断(见音频资源)。(1)教师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读这篇新闻稿,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及词义(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

(2)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主要内容。(1)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

(2)学生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选两位同学交流,明确: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三、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

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四、训练学生听读新闻、把握新闻内容的能力。

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则短新闻(见音频资源《新闻两则》),要求学生听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新闻内容如下: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学生听读,然后交流,教师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二十日夜起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毛主席发起“向全国进军的号令”。

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贵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各军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南岸阵地,并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第二课时

五、分析探究。

(一)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分发文字资料“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内容如下: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2)读出新闻的结构。全班同学齐读标题。男同学齐读导语。女同学齐读主体部分。(3)探究新闻的结构。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教师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教师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教师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21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结构。(2)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学生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投影显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①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人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③a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生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3.评析体现新闻“及时”这一重要特点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教师点评。

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读:“22日22时”须重读。

析:“在过去一年中„„上月„„最近„„两星期前„„现„„”表示报道及时。

读:这些时间词语须重读。

六、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

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

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提示:埃及大使与人大学子共话中埃友谊。(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2.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进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板书设计

把握新闻内容——记叙六要素 《新闻两则》 分析新闻结构——结构五部分

理解新闻主题——战争、人民必胜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 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 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蜡烛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3.文中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明确: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6.本文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这里补充介绍一下通讯的一些知识

明确:通讯,即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它要求真人真事。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课外拓展:

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指导思想:

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

教材分析:

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但课堂讨论能够积极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

2、了解作家及背景材料。

3、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教学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媒体选择: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只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为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

5、学生齐读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容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 “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意?)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注意品位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茍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选 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作业

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如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亲爱的爸爸妈妈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理解作者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强烈愿望。

重点:

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

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参加一次悼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次活动是为了悼念二战中被屠杀的三百个孩子们。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场景中,贯穿着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罪恶行经,震动读者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深刻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一、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聂华苓,女,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以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等,还有《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二、背景资料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

三、基础字词归纳

蜿蜒(wānyán)婉辞(wǎncí)豌豆(wāndîu)开幕(kāimù)募捐(mùjuān)暮色(mùsâ)

缭绕(liáorào)燎原(liáoyuán)僚友(liáoyǒu)模糊(mïhu)摸底(mōdǐ)膜拜(mïbài)谬论(miùlùn)绸缪(chïumïu)抹墙(mîqiáng)涂抹(túmǒ)抹桌子(māzhuōzǐ)

应邀(yìngyāo)应该(yīnggāi)执著(zhízhuï)著名(zhùmíng)荒谬(huāngmiù)

杀戮(shālù)擢拔(zhuïbá)戳穿(chuōchuān)纳粹(nàcuì)粉碎(fěnsuì)猝死(cùsǐ)荟萃(huìcuì)健忘(jiànwàng 恍惚(huǎnghū)赤裸(chìluǒ)悼(dào)念(niàn)呵护(hēhù)朝拜(cháobài)朝气(zhāoqì)迄今(qìjīn)屹立(yìlì)收讫(shōuqì)乞怜(qǐlián)憧憬(chōngjǐng)

四、词语解释

1.杀戮:杀害。2.荒谬:极其错误,非常不合理。3.憧憬:向往。4.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5.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6.缭绕不绝: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停。7.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8.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9.朝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10.屹立:竖立,直立。11.健忘:容易忘事。12.执著:坚持 13.缭绕:缠绕。14.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或形容毫无遮盖掩饰。15.残酷:凶狠冷酷。16.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17.灭种:消灭种族。18.英亩:面积单位,1英亩=4046.86平方米。19.肃穆:严肃而恭敬。20.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21.倾泻:很快地从高处流下。22.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23.同胞: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24.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25.应邀:接受邀请。教学过程:一课时 课 型:新授。方 法:自学指导。过 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节日,即国际儿童节。现在,我们每年都要庆祝这个节日,请你说说,庆祝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同时,我们无法忘记,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小城里,一天之内,有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孩子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

二、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1)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三、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四、重点语句的分析

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与你们一样,心中充满了对这场罪恶的战争的痛恨,和对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敬意。同时,我又发现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语句很难理解,如文章开头的引文中提到的:“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同学们,你们在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语句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再细细琢磨这些句子的含义?

1、课文开头的引文说:“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为什么既说是沉重的记忆,又是美丽的记忆? ①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是沉重的;但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却不向刽子手乞怜,表现出了“整个发族的英勇”,这是美丽的。

我国在抗日期间,同样遭受了苦难,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我国人民,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段历史是沉重的;我国人民不忘记历史,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也是美丽的。

2、文中说到:“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如何理解?

②孩子们从课堂里被抓走,老师和学生惨遭屠杀,这是沉重的;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面对敌人的枪口,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是美丽的。

3、如何理解以下语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③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每年的10月21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到这来纪念死难的人们,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这是美丽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在参加纪念活动时的不同表现?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如何?

④多年后,日本作家还在为日军的罪行进行狡辩,这是沉重的;西德作家却在死难者面前沉重地忏悔,深刻地反省,代上辈人受过,这是美丽的。

5、文章写的是血腥的屠杀,可作者却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有什么用意? „„⑤孩子们被残杀,是沉重的;他们临死前留下的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强烈的爱,这是美丽的。„„

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容易理解,为什么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呢?

“美丽的记忆”后面一句就说明了为什么“美丽”,要注意“整个民族的英勇”一句,这是说,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课文第四部分摘录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倾吐心声和愿望,没有人向刽子手乞怜。还有一位工人要“孩子们为父报仇”。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6、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7、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8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9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五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六文章中心归纳

本文通过记述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二战期间的残酷历史,表达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七结束语:

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课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引言和主体(四个部分)

一、引言

二、主体(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笑声,笑声

枪声,枪声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德)忏悔——狡辩(日)“世间永远不能 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这就是我一、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可以把全班同学先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然后由各小组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作自我推荐或自我介绍。“模拟面试”,可以由几位同学或老师扮演考官,并事先准备一些与招聘内容有关的问题。

2.本单元的三项活动同样是作自我介绍,但是目的却不尽相同。活动一,目的是让新同学尽快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此,介绍要尽可能地全面,说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活动二,是学生为了承担某项工作而作的自我介绍,所以要重点突出,就自己从事该项工作的优势作集中阐述。活动三,是让学生在假设的场景中作自我推荐,趣味性、目的性强,重在在双方的对话交流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文明得体地应答。

综合性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次自主性活动,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设计和组织,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过,鉴于本次活动是中学阶段的第一次,教师可以多一些监督和指导。

4.无论进行哪一项活动,每位同学在自我介绍后都应留出一点听众提问的时间。这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空间。

5.可先布置口语交际要求,只准打腹稿或列提纲,不得写成书面文稿;在完成口语交际练习的基础上,再布置写作练习。

6.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写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怎样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如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特点,或多角度介绍自己等。务必强调要写出新意、写出个性。

7.建议在两周内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其中课内占4课时(2课时口语交际,2课时作文及讲评)。

三、活动评价

教师可根据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的具体本情况,给出分数。

1.口语交际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参与意识;

二、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2.本次作文可以从两点评价:

一、语言表达是否通顺;

二、文章是否有新意,是否写出了个性。第二点可以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新意既可以是对全篇文章而言,也可以是对一句话、一个词语而言。

3.建议从第一次作文起,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便如实、全面了解学生七至九年级阶段的写作发展水平。

四、有关资料

1.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练什么,怎么练呢?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练耳是基础。语言还是文字之事,所以在口耳训练的基础上还得练眼、练手。

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叫插瓶,也许能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

练口,要从发音练起。要从小训练发音准确、清晰。发音含糊,拖泥带水,把词句中的某些音节“吃掉”之类的现象,必须纠正。要练读,大声地读。字读得对,句读清楚,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气神情,才算合格。要练说话,要求说话一字不苟,清楚完整。说稀里糊涂的话,说半截话,都应当纠正。“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嗯”“啊”之类的东西,应当避免。进一步要求说话爽朗流利,有条理。所答非所问,拖沓重复,漫无边际,语无伦次等等现象,都应当纠正。

2.说话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准确、简明、流利、动听地说整段整篇的、连贯的话语能力的教学活动。通过说话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接收能力,活跃思想,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说话是运用有声语言通过口耳进行交际的语言形式,具有自然性和浓郁的生活色彩。一般讲,说话中,短句多,长句少;自然句多,严密句少;并常运用语音的音高、音长、音强、音色来表情达意。进行说话教学,必须充分注意说话本身的本质特点。说话教学的具体目标是: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语调受听;说话有实在的内容和明确的观点,意思集中,前后一贯,不散漫,不离题;用词妥帖,语句完整,句式灵活,无语法错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说话的要求;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先想再说,敏于表达,不讲粗话。说话教学可以分为独白体说话教学和会话体说话教学。独白体说话教学可以采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复述、转述、讲故事、口头作文、演讲等教学方式;会话体说话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对话、讨论、辩论等。说话教学还可以与读文教学、写作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随机进行。

3.学生习作例文

十六岁──两面的我一副沉沉的眼镜,一张文静的面孔,那就是我。从小由于妈妈严格的管理,我很听话,凡是见过面的长辈无不夸我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我被一种模式固定住了,使我无法挣脱。每当我想随心所欲地做一些在长辈看来是越轨的事时,便觉得像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我,于是乎马上恢复了好孩子的面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一天天成长起来。我的体内时时涌起一股股的活力,好像要冲破我的身体窜出来。渐渐的,我开始有些管不住自己。放学以后在街上骑车兜风的队伍里悄悄出

现了我的身影,操场上横冲直撞的足球队中也时不时闪出了我的面孔。我不知不觉地扮演着两种角色:在学校里我很活跃,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十六岁的男孩嘛,这无可非议;在家里,我很听话,办事总是小心翼翼,听话的懂事的孩子嘛,这也很正常。有时,连我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变得这么快?我简直是个天才的演员。为此,我甚至曾经打算去考电影学院,将来说不准弄成个小明星当当。

十六岁将离我而去,我的脸上悄悄的出现了一片“青春美丽小豆包”,声音突然粗了不少。可我的两面角色却始终没变。两时、两地都没有什么人强迫我干这干那,而我却真有些身不由己。两副面孔,一个沉稳,一个活泼,我都喜欢。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去妈妈的单位吃午饭,和妈妈碰上了张阿姨,“瞧这娘儿俩,多好,我说你有这么好的儿子该知足了,多稳重。现在这么沉稳的男孩子不多喽!看我们家那

个„„”妈妈喜笑颜开,忙着应付,我却连大气也不敢出,按照标准的姿势站在妈妈的身后,脸上挂着一丝应有的微笑。“妈,我回学校复习去了。”我转过身,用适中的步子走出楼门,背后又传来一阵赞叹。路上碰到了几位同学,我们一起走着。我们时而高谈阔论,海吹神侃,时而被某君的妙语连珠逗得无所顾忌地哈哈大笑,我身上仿佛放下千斤重担,一片轻松。我换上另一张面孔,引来路人一双双带着些许不安和叹息的眼光:“现在的学生呀,真是„„”而我们毫不顾忌这些,依旧开怀大笑,胡吹说笑。“王东!”一个带着怒意而熟悉的声音冲入耳中。“糟了,怎么碰上了?”我的心格登一下,“妈。”我边说边缓缓转过身。“准挨训。”我心里想,默默地跟在妈的后边。果不出所料,一进门,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你怎么可以这样走在大街上呢,一点规矩都没有,这么肆无忌惮,旁人怎么看你,你知道

吗?„„”这时,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妈,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干点事了,我长大了!”我用异常平静的语调说道。妈妈一愣,似乎原先想好的 “训导”都噎在了喉咙里,她转过身,走回了卧室。“你是长大了,我都快忘了。唉!”这一生重重的叹息震撼了我的心。我错了?不:妈妈错了?没有。谁错了呢?我一片茫然。

从此,我再也不演两面人了。在家,我显出文静本色,但不死板;在外,我多一份活力,但不疯狂。两个“我”,我都喜欢,但我不要刻意地装扮,我要一个真实的我展视在人们面前。也许几年后,我再看这件事会觉得可笑,可我忘不了它。我喜欢十六岁──那个两面的我。我不会忘记,那一夜,我没有睡好,第一次失眠了„„

我这个人

王于鹤

爸爸的同事说我像爸爸,妈妈的同事说我像妈妈。

我像谁呢?

记得刚学骑自行车那会儿,妈妈先教我。由于我动不动就连人带车一起摔到,妈妈终于发话了:“这么笨,一点儿也不像我。我学了四天就会了。”后来爸爸教我,效果并不比以前好,爸爸那辆车子差点儿被我给结束了“老命”。为此,爸爸也丢下一句话:“自己练吧!

一点儿也不像我。”

没人教了,我就自己练。每天我都练上一个小时左右。终于,在我被摔得体无完肤、车子被摔得除了车铃哪儿都响之后,我会骑车了。爸妈都摇头苦笑;“这孩子,不像我。”我像谁呢?思来想去,我就是自己。

在姥姥看来,我才不出众,貌不惊人,而且很缺乏自理能力。

我是废物?

我四年级时,拖地时狠命得蘸水,结果弄得地上“留下脚印两对半”;我六年级时,第一次划火柴,结果被烧伤。我终于发现:我是一个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自命远能治天下其实近不能治一身的废物!我要改!

从那时起,我做值日再也不偷着跑了;妈妈叫我帮她做家务,我再也不以学习为借口推辞了;爸妈都不在家的时候,我也不会

再饿着肚子了„„

渐渐地,我学会了买菜,学会了做饭,学会了洗衣服和收拾房间„„

现在,至少我能够说:我不是废物!

升入初中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一名,夸奖、赞美也随之而至。在弟弟妹妹眼中,我成了他们的榜样;在叔叔婶婶眼中,我成了同龄人的标杆。

我骄傲了!

我真的骄傲了。

面对纷至杳来的掌声、荣誉,虽然我表面上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五味中只剩下“甜”留在心中。我开始目空一切,记忆几乎全被那几句赞美之词占据了。我讨厌听到批评。结果,在期中考试时,我败下阵来,这无疑给了我有力的一击。我犹如从九天之上骤然落下,几乎被摔了个“半死”。我终于明白:骄傲可以让苍鹰失去天空,可以让骏马失去原野。

如今,我可以正确地对待夸奖和批评了。

可以说,我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中学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同时,我又是一个逐渐成长、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人。

也许,将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又将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了吧。评点:本文主题鲜明,逼真地反映出小作者的要强性格、力求上进的精神风貌。人物个性突出,富有立体感。“学车时的辛苦、做家务的认真、骄傲后的反省“,都写得真实可信。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这就是我

一、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可以把全班同学先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然后由各小组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作自我推荐或自我介绍。“模拟面试”,可以由几位同学或老师扮演考官,并事先准备一些与招聘内容有关的问题。

2.本单元的三项活动同样是作自我介绍,但是目的却不尽相同。活动一,目的是让新同学尽快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此,介绍要尽可能地全面,说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活动二,是学生为了承担某项工作而作的自我介绍,所以要重点突出,就自己从事该项工作的优势作集中阐述。活动三,是让学生在假设的场景中作自我推荐,趣味性、目的性强,重在在双方的对话交流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文明得体地应答。

综合性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次自主性活动,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设计和组织,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过,鉴于本次活动是中学阶段的第一次,教师可以多一些监督和指导。

4.无论进行哪一项活动,每位同学在自我介绍后都应留出一点听众提问的时间。这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空间。

5.可先布置口语交际要求,只准打腹稿或列提纲,不得写成书面文稿;在完成口语交际练习的基础上,再布置写作练习。

6.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写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怎样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如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特点,或多角度介绍自己等。务必强调要写出新意、写出个性。

7.建议在两周内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其中课内占4课时(2课时口语交际,2课时作文及讲评)。

三、活动评价

教师可根据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的具体本情况,给出分数。

1.口语交际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参与意识;

二、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2.本次作文可以从两点评价:

一、语言表达是否通顺;

二、文章是否有新意,是否写出了个性。第二点可以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新意既可以是对全篇文章而言,也可以是对一句话、一个词语而言。

3.建议从第一次作文起,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便如实、全面了解学生七至九年级阶段的写作发展水平。

四、有关资料

1.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练什么,怎么练呢? 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练耳是基础。语言还是文字之事,所以在口耳训练的基础上还得练眼、练手。

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叫插瓶,也许能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

练口,要从发音练起。要从小训练发音准确、清晰。发音含糊,拖泥带水,把词句中的某些音节“吃掉”之类的现象,必须纠正。要练读,大声地读。字读得对,句读清楚,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气神情,才算合格。要练说话,要求说话一字不苟,清楚完整。说稀里糊涂的话,说半截话,都应当纠正。“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嗯”“啊”之类的东西,应当避免。进一步要求说话爽朗流利,有条理。所答非所问,拖沓重复,漫无边际,语无伦次等等现象,都应当纠正。

2.说话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准确、简明、流利、动听地说整段整篇的、连贯的话语能力的教学活动。通过说话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接收能力,活跃思想,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说话是运用有声语言通过口耳进行交际的语言形式,具有自然性和浓郁的生活色彩。一般讲,说话中,短句多,长句少;自然句多,严密句少;并常运用语音的音高、音长、音强、音色来表情达意。进行说话教学,必须充分注意说话本身的本质特点。说话教学的具体目标是: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语调受听;说话有实在的内容和明确的观点,意思集中,前后一贯,不散漫,不离题;用词妥帖,语句完整,句式灵活,无语法错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说话的要求;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先想再说,敏于表达,不讲粗话。说话教学可以分为独白体说话教学和会话体说话教学。独白体说话教学可以采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复述、转述、讲故事、口头作文、演讲等教学方式;会话体说话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对话、讨论、辩论等。说话教学还可以与读文教学、写作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随机进行。

3.学生习作例文

十六岁──两面的我

一副沉沉的眼镜,一张文静的面孔,那就是我。从小由于妈妈严格的管理,我很听话,凡是见过面的长辈无不夸我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我被一种模式固定住了,使我无法挣脱。每当我想随心所欲地做一些在长辈看来是越轨的事时,便觉得像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我,于是乎马上恢复了好孩子的面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一天天成长起来。我的体内时时涌起一股股的活力,好像要冲破我的身体窜出来。渐渐的,我开始有些管不住自己。放学以后在街上骑车兜风的队伍里悄悄出

现了我的身影,操场上横冲直撞的足球队中也时不时闪出了我的面孔。我不知不觉地扮演着两种角色:在学校里我很活跃,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十六岁的男孩嘛,这无可非议;在家里,我很听话,办事总是小心翼翼,听话的懂事的孩子嘛,这也很正常。有时,连我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变得这么快?我简直是个天才的演员。为此,我甚至曾经打算去考电影学院,将来说不准弄成个小明星当当。

十六岁将离我而去,我的脸上悄悄的出现了一片“青春美丽小豆包”,声音突然粗了不少。可我的两面角色却始终没变。两时、两地都没有什么人强迫我干这干那,而我却真有些身不由己。两副面孔,一个沉稳,一个活泼,我都喜欢。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去妈妈的单位吃午饭,和妈妈碰上了张阿姨,“瞧这娘儿俩,多好,我说你有这么好的儿子该知足了,多稳重。现在这么沉稳的男孩子不多喽!看我们家那个……”妈妈喜笑颜开,忙着应付,我却连大气也不敢出,按照标准的姿势站在妈妈的身后,脸上挂着一丝应有的微笑。“妈,我回学校复习去了。”我转过身,用适中的步子走出楼门,背后又传来一阵赞叹。路上碰到了几位同学,我们一起走着。我们时而高谈阔论,海吹神侃,时而被某君的妙语连珠逗得无所顾忌地哈哈大笑,我身上仿佛放下千斤重担,一片轻松。我换上另一张面孔,引来路人一双双带着些许不安和叹息的眼光:“现在的学生呀,真是……”而我们毫不顾忌这些,依旧开怀大笑,胡吹说笑。“王东!”一个带着怒意而熟悉的声音冲入耳中。“糟了,怎么碰上了?”我的心格登一下,“妈。”我边说边缓缓转过身。“准挨训。”我心里想,默默地跟在妈的后边。果不出所料,一进门,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你怎么可以这样走在大街上呢,一点规矩都没有,这么肆无忌惮,旁人怎么看你,你知道吗?……”这时,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妈,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干点事了,我长大了!”我用异常平静的语调说道。妈妈一愣,似乎原先想好的 “训导”都噎在了喉咙里,她转过身,走回了卧室。“你是长大了,我都快忘了。唉!”这一生重重的叹息震撼了我的心。我错了?不:妈妈错了?没有。谁错了呢?我一片茫然。

从此,我再也不演两面人了。在家,我显出文静本色,但不死板;在外,我多一份活力,但不疯狂。两个“我”,我都喜欢,但我不要刻意地装扮,我要一个真实的我展视在人们面前。也许几年后,我再看这件事会觉得可笑,可我忘不了它。我喜欢十六岁──那个两面的我。我不会忘记,那一夜,我没有睡好,第一次失眠了……

这就是我

一头黑亮的秀发,一双灵活的眼睛,一张甜甜的笑脸,这就是我,同学眼中的李含嫣,一个文静又大方的姑娘,一个有思想又敢于挑战的学生。

我的兴趣十分广泛,写作啦,唱歌啦,朗读啦,书法啦……我都跟它们交上朋友,于是

幸运也常常光顾我这儿。从一年一次,到后来一月一次,我已是硕果累累,不是刊登,便是获奖,什么“征文三等奖”啦,“二等奖”啦,“演讲一等奖”啦……兴趣给我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机会,带来了财富──使我成了个敢于挑战的学生。可是,我并不以它为荣,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忘不了那一次演讲比赛。面对着强有力的对手,三所实验小学,他们在每次比赛中都能屡屡夺魁。我不灰心,不气馁,不退缩,紧紧抓住这一次难得的机会。一次次地练习,一次次地修改,再一次次地练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演讲有了很大的提高,博得了我班同学的阵阵掌声,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中,我满怀信心地走向赛场。

我清楚地记得,那刺眼的灯光照得我满脸通红,照得我睁不开眼睛……我紧张的心情慢慢平静了。面对着观众,我开始了演讲:“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羊尖中心……”我越讲越投入,越讲越流畅,越讲越精彩,会场里静悄悄的。当我向大家鞠躬致谢时,台下立刻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成功啦!我边走边暗暗对自己说。

同学们,这就是我,一个面对困难从不低头的我。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一起迎接挑战,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人生寓言》作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朗读

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L匕较阅读。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点评

本教学案,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当前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最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本教学案依据教材特点,采用对比阅读教学的方法,形式新颖别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突出了教学重点。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启示,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思考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与可操作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发现问题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从教学流程上看,学生互动性强,参与面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训练。在思维训练方面,涉及到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另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体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一、先掌握新闻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新闻

广义的新闻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了评论等少数议论文,绝大多数新闻都是记叙性文体。

(二)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2.新鲜性3.倾向性4.选择性

(三)新闻的五要素

即五个“W”。什么事What?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新闻要素=5“W”+1“H”,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

(四)新闻的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体裁大致有以下几种:消息(简讯)、通讯、报告文学等。

二、怎样写好消息(新闻)

(一)选择好消息的材料,找准切入点。同样是写消息,有的同

学写的消息让同学们觉得确实是好消息,不但给大家知识,还很有趣,有的同学写的消息则不然。

(二)拟写一个有水准的标题。刚开始写消息,不要写什么主标、副标、引标,就拟写好主标即可。首先标题要点出文章精华,这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关键,要把文章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写在标题之中;其次标题要简短易读,不要一写就是几十字,写好标题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再就是标题拟写可以巧用修辞。

(三)导语要干净利落,简洁明了,必须花力气砍去空话、套话以及泛泛之言。既不要啰里啰嗦,也不宜拐弯抹角。要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套用政治性术语和口号。

(四)注意倒金字塔式,把高潮或结局放在开头,然后再介绍其余内容。

(五)加强语言修炼,尽量写得文采斐然。

(一)我市庆祝第30个教师节文艺晚会在光明大剧院举行 9月9日晚6点,由市教育局主办的我市庆祝第30个教师节文艺晚会在光明大剧院举行。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师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用各种各样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庆祝教师节。

晚会开始前是市教育局致辞,接着是副市长颁发了2013年我市的“十佳教师”荣誉证书和奖金,并对2014年上学期工作做了回顾和小结。

本次晚会节目丰富多彩,动感十足、活力四射。晚会在合唱《飞

来的花瓣》中拉开了帷幕,一开场便赢得了阵阵掌声。歌曲联唱《一分钱》《校园的早晨》《同桌的你》《二十年后再相会》展示了广大师生对校园的热爱。音乐情景剧《老师 妈妈,妈妈 老师》、舞蹈《春蚕》、音诗画《红烛赞》、歌伴舞《心曲》、古韵新曲《春风化雨》、报告剧《阳光童年》、舞蹈《桃李芬芳》、歌伴舞《校园春秋》、情景表演《记忆》、情景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舞蹈《乘着知识的翅膀》等节目展现了我市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出对老师最诚挚的祝福。

晚会还邀请一位91岁高龄的老教师,讲述了一家三代从事教师事业永不悔的事迹,并和在场的教师一起宣誓,将晚会推向高潮。晚会在歌伴舞《老师,你我共同的名称》中圆满落幕。

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欢快的舞蹈、真实的画面、感人的场面遥相呼应,给现场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精神上的升华。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一个个动人的舞蹈,一声声的问候,一句句的祝福,将晚会一次次推向高潮,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本次晚会,充分展示了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精湛的艺术才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点评:该作文是一篇很典型的教师节消息(新闻)。标题和导语基本一致,很简明地概括了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材料真实、新鲜,报道及时,语言简明而且富有文采!

(二)益民小区献孝心,母亲节日奖母亲

5月8日是今年的母亲节,益民小区居委会照例在人民剧场举行了“母亲节日奖母亲”慰问表彰大会。30位受表彰的母亲和236名小区居民参加了这次盛会。

益民小区连续三年被评为铁西区文明社区,这30位母亲功不可没。她们在居委会主任胡月琴大妈的组织下,成立了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队,组建了社区环境管理小分队,创办了社区托儿所、养老所。她们挑起了社区服务的大梁,赢得了益民小区780名居民的尊敬和爱戴。慰问表彰大会上,孩子们献上了优美的舞蹈、甜蜜的歌声和深深的祝福。居委会主任代表全社区居民送上了慰问品和浓浓的敬意,台下不时响起感激的掌声。

“母亲节日奖母亲”活动开展以来。益民小区居民的思想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居民之间关系融洽了,爱心增强了,整个小区讲奉献的风气已初步形成。

点评:该作文是一篇很典型的教师节消息(新闻)。标题和导语基本一致,很简明地概括了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材料真实、新鲜,报道及时,语言简明而且富有文采!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作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详细

    《三峡》 教材简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有不少是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本文的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导学 本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先听听两个人的故事: 诺贝尔物理学家杨振宁 大数学家苏步青先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总 个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复习抓住特征 准确说明 内容: 11.中国石拱桥 12.桥之美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 课时:5课时 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

    上册教案一单元

    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一 《我的母亲》 体裁:回忆性散文 一、上课,同学们好 母亲,一个饱含多少深情的称谓;母爱,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它如阳光普照般温暖;如春风化雨般细密,如......

    语文八年级单元教案[模版]

    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学案 第三单元 抓住特征 准确说明 11.中国石拱桥 12.桥之美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 兴趣情境导入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抓住特征 揭......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训练目标] 1、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 [训练题目] 1、......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文内容 1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2谈家桢 《奇妙的克隆》 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4梅涛《生物入侵者》 桂文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