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只贝说课
《一只贝》说课
(2010-05-20 18:47:36)(指导老师:内乡县教研室刘会平)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一只贝》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分四个部分来说说本课的教学。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只贝》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只贝的一生,它曾经美丽过,因为“一颗石子”的折磨,它变得丑陋了,失去了曾经的光洁,失去了人们的赞誉,被遗忘在了沙滩上,然而它却用自己的血和肉磨制出了一颗稀罕的大珍珠。作者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不漏痕迹地让人读后与这只贝产生共鸣。本单元的主题是奥妙无穷的动物世界,作者借一只贝面对磨难时,毫不退缩,毫不屈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世间的真善美,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它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好范本。
《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贝忍受痛苦和石子抗争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学习贝面对磨难时,毫不退缩,毫不屈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教育学生永远做生活的强者。目标二也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本课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对比体验朗读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协调,灵活变通,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探究、朗读、感悟、想象、训练五结合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珍视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第三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课前,出示海潮汹涌,贝壳涌上岸滩的视频,并用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在浩瀚的大海中,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贝,它们是那么耀眼、那么漂亮,它们享受着贝的荣誉。而今天,我们将跟着作者贾平凹一起去认识一只与众不同的贝,一起去感受这只贝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思考!”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此环节用视频、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新课,学生此时对贝壳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面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复习巩固,整体把握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对孩子们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检查。
1、我会读:旋涡 脖颈 棱角 瓦砾
2、我会写:啮掉 玩腻 荣誉 稀罕
3、我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好习惯,通过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落实双基训练,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同时让学生体验自学成功的快乐。紧接着我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梳理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主题。(可怜可敬)
(三)品读课文,探究阅读
贝的可怜却也正蕴含了贝的可敬之处。为此,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圈画体现贝的可怜的词句。即(课件出示):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的,它说不出来。” 学生对“贝的可怜”的理解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字词表面,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感受贝的可怜,我在学生圈画的基础上,设置了以下两个环节:
1、感悟贝曾经的荣誉。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漂亮贝的句子。即(课件出示):“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
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贝曾经的荣誉,更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呢?我首先引导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让他们想象一下漂亮的贝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并把想象带入文本中去读。紧接着我通过出示漂亮贝的图片,引发学生情不自禁的赞叹,然后引导学生把这种情不自禁的赞叹带进文本再读。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阅读教学不求“讲深讲透”,不能“问个不休”,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通过学生一次次的朗读,引导他们在读中想象,读中体验,读中感悟,为贝下边失去荣誉后的可怜奠定基础。
2、失去荣誉,忍受折磨。紧接着我用课件再次出示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想象。
(1)对比体验。我出示了现在贝丑陋的图片,并把课文第一自然段进行改编,和前边漂亮贝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这只贝不再投影出(太阳、月亮、星星),不再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不再显示(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如果我将这只贝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脖子上,那人们一定会说:“这孩子多(难看)!这(丑陋)的贝壳!”。(2)化身为贝。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就是这只贝,看着自己丑陋的外表,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带进去再读课文第三段。(3)联系实际。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当一粒小石子钻进了自己的眼睛,会有什么感受?
(4)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想象透过“折磨”这个词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再读第三段。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此我通过对比体验、化身体验、联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有创意地、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升华他们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感悟贝的可怜之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贝的可敬。
1、拓展体验
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对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得无一不是建立在既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为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拓展体验,创造性阅读。
即使-------,它也毫不退缩、即使-------,它也从不放弃、即使-------,它也在不停的磨制。
2、化情为诗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的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我用激情的语言进一步激励学生:“同学们,贝经受磨难,饱经屈辱,但它却用他的血和肉磨制出了一颗大珍珠,它不屈于磨难的精神难道不是一首美丽的诗吗?”紧接着我化情为诗,把第三段改变成一首美丽的诗。通过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阅读。
那是颗 十分硬的石子 无论如何 不能挤碎它 又带着棱角 它只好 受着内在的折磨
它的壳上 越来越没有了颜色
没有了图案 它失去了
做贝的荣誉 但它默默的
它说不出来。
学生对贝的敬佩之情将在充满诗意的朗读中全面爆发。
3、人贝融合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文章赞美贝,其实是在赞美人,只有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这一点,学生才能将所学联系到自己、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但这一点却正是文中的空白点。为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拓展阅读,引发学生创造性阅读:
(1)讲述名人故事(课件出示):(张海迪、爱迪生、贝多芬)(2)出示三位人物的名人名言,配乐朗读:(课件出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张海迪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的。---爱迪生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贝多芬(3)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和上边名句畅谈感受。你想对自己说:“。对贝说:“。对天下所有不幸的人说:“。这样不仅总结了全文,同时也是对文本情感上的提升,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洗礼。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将所学由课内走向课外,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两个课外作业:
1、收集相关的格言名言(互赠或自勉)。
2、以《一只贝给予我的启示》写读后感。第四部分:说板书设计
一只贝
折磨 可怜 可敬 磨制
石子 珍珠
我通过这样简单的板书,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他们在语言文字中生成体验,更好地感受贝的可怜和可敬!
第二篇:3,一只贝说课
一只贝
【教材简析】
《一只贝》这篇贾平凹的名作是作为一篇课外阅读文章出现在四年级上册《亲近母语》中的,其短小而富有生活的哲理。
初读此文,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只经受磨难孕育出稀罕珍珠的贝。在文章采用的对比中,他可怜更可敬的形象一下子感动了我。于是,我捧起文章一读再读。作者写此文目的何在呢?一遍遍地阅读此文,品味语言文字,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就像浓雾中太阳升起一般,周围的一切渐渐清晰起来。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或许就是指生命的价值吧!他不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而是以珍贵的内里奉献于人;他面对痛苦和磨难,默默地忍受、消化,成就了珍珠;他“磨制”成珍珠之后不显露,不张扬。我进一步联想到,贝如此,人呢?人生真正的价值与外表无关,只与人抵御磨难的气度有关,与人经受挫折锻打的能力有关,更与你能拿出真东西的才具有关。如此,人便可敬了,可爱了,可贵了,因而也就有价值了。
经过反复品味,我稍许能读懂此文了。那如果给四年级的孩子去阅读,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去阅读,应达到什么目标呢?
当然先要看《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要求,其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结合这是四年级上半学期的孩子,这篇文章又是自读课文,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点: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
3、能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并能深入体会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其实,本课的重点是第三个目标,为什么我还要加上前两个目标呢?因为:
一、这是课标要求,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字词的学习、朗读的指导都很重要,仅仅第三个目标是不够的;
二、这是四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他们的阅读既要“放”也要“扶”,要引导孩子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三、这是课外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如果只抓主干,孩子很易养成浅浅而读的习惯,尤其是课外阅读就不会去细细研读,那语文素养又怎会有效提高?
【教学设计】
围绕以上三个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出示贝壳,导入课题。
孩子们,去年夏天,我去青岛旅游,找到了很多宝贝,看(出示贝)——你觉得它们怎样?(色彩鲜艳、五彩斑斓、形状奇特„„)
【这一环节,由直观的贝入手,能一下子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谈对贝的第一印象时,鼓励孩子用恰当而精彩的词语,这有利于孩子词汇的积累。】
对,大家一下子就被眼前漂亮的贝吸引住了!接下来,老师还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只贝,一只着名作家贾平凹笔下与众不同的贝(板书课题)。
【由此贝及彼贝,说到“与众不同”时要放慢语速,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课文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来到这一只贝的故事中,自己读一读。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先划下来,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当你能读准字词并读通课文后,请你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只贝?
【 本文篇幅简短但语言文字并不简单,在本课初读过程中,我请孩子们用的读的方式是自由放声读,这样有利于孩子自我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这是怎样的贝。这一步必不可少,现在很多孩子阅读时整体感有欠缺,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训练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你划出了哪些词?(教师相机板书)
重点解决:漩涡、瓦砾、稀罕、啮掉、棱角
【理解词语时,要引导学生将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瓦砾”,在上文中有一处描写到“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两处地方结合起来,孩子很容易明白瓦砾的意思了。这一步让孩子自己发现有困难的字词并当堂解决看似简单,其实就是教给孩子自学字词的方法: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查一查等。同时对孩子个体而言这是真实有效的,比起教师硬生生出示教师认为要解决的字词来,孩子要感兴趣得多。】
(2)课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相机板书:可怜 可敬)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再读体会: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但是耐人寻味,老师在课前读了很多遍课文呢,老师每次读都被文中的这只贝深深地感动,请孩子们再默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出来,再体会体会。
【这第二次读要要求默读,并且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孩子能边读边静下心来思考的读书方式,最好的就是默读了。】
2、初步交流。(当孩子找到第三和第九段后,教师过渡:如果没有一个石子,这只贝会是怎样?引导找到第一段的语句,读一读,联想一下贝的美丽,再配上海边的音乐指导朗读。)
3、交流第三段 :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1)为什么这一段让你感受很深,你觉得这只贝怎样?(可怜、坚强„„)
(2)哪个词特别打动了你,让你觉得他可怜?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3)着重理解 “折磨”、“无论如何”、“越来越”、“默默的”。
这是怎样的折磨啊?(引读)一颗石子,一颗(十分硬的)石子,一颗(带着棱角的)石子钻进了贝的壳内,你能想像有石子在贝软软的身体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吗?就像我们人的眼睛里吹进了沙子,非常难受)
对啊,一粒小沙就会让我们寝食难安,更何况是一粒硬硬的有棱角的石子了!
这石子无时不刻折磨着他,一天,两天„„对贝来说,一定“度日如年”啊!谁来读这句话?
读了这一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一幕?
这种折磨不但来自于身体上的创伤,精神上也痛苦不堪,因为——(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
(4)我们刚才走进贝的痛苦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贝的——可怜,再读一读,在可怜的背后,我们还可以读出什么
?(可敬、坚强)为什么?
(5)指导朗读第三段。
【交流第三段时,教师主要运用了引导点拨和指导朗读等方法,而孩子们,主要用了朗读理解和自学法】
4、交流第九段。
除了这一段,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1)出示: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这句话中,哪个词是要我们好好品味的?(磨制)
(2)理解“磨制”。
磨制东西都用硬的东西来磨,用硬的东西来磨软得东西,而贝是拿软软的,嫩嫩的身体去磨石头,在磨制的过程中可能会怎样呢?(可能会出很多的血)但贝放弃过吗?停止过吗?带着这种感情再说说——(大屏幕出示)
即使_________,他也在不停的磨制;即使_________,他也在不停的磨制;即使_________,他也在不停的磨制„„
(3)深化。
贝用他的血和肉仅仅是磨出一颗珍珠吗?
这真是一只(坚强的)贝,这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真是一只(伟大的)贝!
(4)感情朗读第九段。
5、这只贝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通过重点部分的第三和第九段领悟贝的可敬,其他段落一笔带过。而重点的两段中,抓了重点词语来突破,让孩子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妙,同时运用想象将词语理解进一步深化】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齐读全文。
2、现在,读完全文,你对这只贝的感受还和第一次读一样吗?现在你的心中,是否澎湃激荡,想对贝说点什么?
出示:我想对这只贝说()。
第三篇:一只小鸟说课
《一只小鸟》说课
乌鲁木齐市外国语第(22)小学杨婷婷
〈〈一只小鸟〉〉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一只小鸟》。它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鸟儿”系列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在设计本课时,抓住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想像,珍视他们的独特的感受、体验。
二、说教材与学情。
《一只小鸟》这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文中主要讲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每天在枝头唱歌,孩子们用弹弓打中了小鸟,两只老鸟接住小鸟带回巢中,从此孩子们再也没有听到小鸟的歌声。文章以爱为主旋律,歌颂了亲情的伟大;批评了不成熟的儿童因为爱的方式不对,给鸟儿带来了伤害;告诉我们生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的,我们人类应该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应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可见问题不是出在孩子们不喜欢小鸟,故意打伤小鸟,而是出在他们爱的方式不对。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感悟到:鸟儿的快乐是在大自然中自由飞翔而不是在笼中被人们饲养,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鸟儿的痛苦之上。
这篇课文冰心用清新柔美的文字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偶见孩子们和小鸟发生的故事。希望孩子们能够懂得既要爱鸟而且要会爱鸟,同时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但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能对喜欢小动物为什么不能拿回家饲养感到不解,因此,我教学时在尊重学生体验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喜欢的事物不要去破坏它,不要去勉强它,而是要去精心呵护,给它们自由。说教学目标: 1. 2. 认识9个生字,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能结合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3.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如何人去爱自己喜欢的事物,体会亲情伟大。
5、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情感。2 能结合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保护鸟类的情感,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品读感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男女生比赛读、同桌互读、轮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想像表演法。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地展开丰富的想像,并采取他们喜欢的表演形式,让他们尽情地进行创造,就将学生的思维从书本导向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读中质疑,读中感悟、想像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合作的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引发乐学兴趣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开篇伊始,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通过生字闯关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抓住刚刚步入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复习了生字词,又自然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 读中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您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里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尽情提问吧?因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是每一个孩子,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提出问题。因为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多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中间被点亮。当然,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紧扣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热情高涨,提出问题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品读感悟 理解情节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说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说明理由,然后朗读完整的句段。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句段子中的重点词体会当时小鸟的处境。在朗读汇报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孩子们看见这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欢快的唱歌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这只快乐的小鸟为什么会变成可怜的小鸟呢?同时抓住“啁啾、欢乐、可怜、斜刺、箭也似的、一滴一滴”等词,与文中的图画结合理解,体会两只老鸟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现在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读出不同的感受。
(四)创新表演 情感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议课程要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个体,具有惊人的创造潜能,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在这个环节中我组织学生当小导演,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让体验在表演中升级,情感在表演中升华。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理解,又促使他们运用语言,将对课文的学习转化为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创作才能表演。评价中努力引导学生从小鸟的角度去思考:小鸟多么痛苦、多么可怜,两只老鸟多么伤心。让学生明白喜爱的东西不能去破坏它,而是要精心呵护,使孩子体会到爱不是占有。由此产生保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否则后悔的还是我们自己。也使本课的三维目标达到和谐统一。
(五)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是我设计这一课的一个宗旨。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小片段练习:小鸟后来怎么样了?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也可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种现象,并说一说今后打算怎么做。这些看似简单的话题,既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又把学生导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思考,去探索。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内容需要,课文中编绘了色彩鲜明的插图。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美化了版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进行听说读写多项训练,陶冶学生爱美情趣。因此,在板书设计的这个环节中,我也运用图片出示了课题、快乐的小鸟、一只受伤的小鸟、两只老鸟救小鸟的情景,将学生入情入境地引入了课文中,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一只贝》赛课 公开课教案
一只贝
五四班
段涵博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有没的语句。
2、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自主探究
1、导入:同学们,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在茫茫的大海中认识了一只小小的贝壳,下面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一课时的内容,能不能告诉老师,你心目中对这只贝的印象是什么?(预设:可怜又可敬)。同学们可真是聪明,跟作者贾平凹先生的意见不谋而合。(齐读中心句: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直可敬的贝)。针对这个中心句,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要质疑么?
2、归纳出示: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又是一只可敬的贝?
3、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受到贝可怜和可敬的语句,感受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写出批注。
二、师生联动,合作探究 步骤一:学生小组讨论 步骤二:师生协力解决问题:
(一)学生反馈能表现贝可怜的句子。老师评价并出示。“因为有一颗石子„„说不出来”
标出重点词“折磨”,问:大家知道折磨这个词的意思么?为什么说可怜会用到折磨?
A、给出提示:“折”和“磨”的意思,学生从中总结出“折磨”一词的意思。
B、再回过头读句子,学生找出能表明贝承受肉体折磨的词语。“十分硬”“棱角”“无论如何”“只好”
用联想自己生活中鞋子钻进一颗石子的经历来理解这种痛苦。赋予贝表达的能力,让学生代言它的痛苦。
C、除了肉体上的痛苦还有没有其他的折磨? 学生反馈:“失去了做贝的荣誉”
追问:做一只贝有什么荣誉呢?(学生反馈)出示句子:“壳的样子很体面„„潮的上头”
“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形状”
展示美丽的贝的图片,用一句话来赞美它。同学们,你们的赞美就是贝一生最大的荣誉啊!能不能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两句话?(学生诵读展示)
在我们赞美这些贝壳时,有没有想到,还有一只贝却失去了这种荣誉,它因为受到石子的折磨而变得„„(学生反馈文中句子)
它受到了怎样的对待?(视而不见,一脚踢飞)
两种不同的待遇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这可真是一只可怜的贝啊!现在再来看这段话,真是字字都含着热泪啊!(展示可怜的句子)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学生配乐诵读展示)
(二)那么又为什么说它可敬呢?
1、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答案?
(学生反馈文中句子,出示: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追问:这颗大珍珠是怎么孕育出的?(学生反馈句子)“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这是不是一会儿功夫就能完成的事?
(欣赏图片,体会年复一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我们能用哪些词赞美贝的这种坚持?
(学生反馈:永不放弃、坚持不懈、顽强不屈)
2、它的可敬只是因为它孕育了一颗大珍珠么?(引导学生探讨贝默默付出的精神)
(三)称赞贝的背后其实还称赞了谁? 和贝有着同样品质的人。追问:有哪些呢?(学生反馈后,展示图片)
三、总结引导,知识生成
1、想对贝表达些什么呢?(学生表达)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用独特的笔触给我们讲述了一只贝的一生,它曾经美丽,但因为一颗石子的折磨,它变的丑陋了,被人们忽略、抛弃。而当人们终于发现它孕育出的闪光的珍珠时,它却已经不见踪影。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但也真称得上是一只可敬的贝!它的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才是它真正奉献给我们的珍珠啊!
四、科学训练,提高能力
请写一写你身边像贝一样默默付出的人,也为他们的奉献精神写一首赞歌!
板书设计:(简笔画贝)默
坚
无 默
持
私 付
不
奉 出
懈
献
可怜——————可敬
第五篇:《一只贝.》说课稿
《一只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一只贝》。今天我将分六个部分来说这篇课文。
一、说教材
《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作者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却不乏哲理、激情。笔下的这只贝虽然外表丑陋,但它含英咀华,它的精神令人起敬,它的际遇发人深思,因而本文也是一则思维训练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二、说目标
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材知识构建特点,我确定了本课以下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感知课文中描写的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语。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并掌握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3、感悟一只贝在特殊经历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无论在阅读能力,在理解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飞跃,有了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的良好习惯,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四、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情感,以情促读,读中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积极构建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1、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现在,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一只贝》。
板书课题并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贝?学生回答或美丽、或丑陋、或可怜、或可敬„„学生的回答是多样化的,但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都给予肯定。
【本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并抓住主要问题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本着“以读为本”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本展开零距离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对比朗读 感受贝的丑陋
——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在海里,还是在沙滩上,这只贝和其它美丽的贝相比显得那么丑陋。他没有漂亮的颜色、图案,它只有两片瓦砾似的壳,壳已经很破烂,很不完全。这是一只丑陋的贝!(板书:丑陋的)
(二)抓住文眼 重现贝的痛苦
出示重点句:“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有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这一段话,我把它聚焦成一个词——“折磨”。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由这个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厚读深。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贝所受的折磨,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同学们都有被沙子咯着眼睛的经历吧?那谁来说说自己被沙子咯着眼睛时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说到想尽办法想把它驱除,觉得十分难受、痛苦,备受折磨。我顺势问:“是啊,小小的一粒沙子都把我们搞的痛苦不堪,更何况钻入贝体内的是一颗十分硬的石子,它忍受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啊!”然后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边读边想象石子在贝身体里的情况,体会这只贝在肉体上遭受到的巨大痛苦。体会这是一只饱受折磨的贝!是一只可怜的贝!(板书:可怜的)
(三)紧扣默默 品味贝的孤独
出示重点句:“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的,它说不出来。”
——通过教师引读,紧扣“默默”引导学生理解这只贝所遭受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遭受不幸却无人可诉。紧接着让学生将他和别的贝作比较。它失去了颜色,失去了图案,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无法像别的贝一样系在孩子的脖颈上受赞美。他备受苦难与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这是一只“寂寞的、孤独的贝,更是一只默默地、有苦说不出的贝!”(板书:默默的)
(四)聚焦磨制 感受贝的可敬
这仅仅只是一只可怜的贝吗?我简简单单的运用一句反问句,就把学生带入对贝可敬之处的研读。出示重点句子:“这是珍珠!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时聚焦“磨制”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磨制”的意思,紧扣“血与肉”想象日复一日磨制的痛苦。面对身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选择了默默忍受,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制。我拓展设计了如下练习:
一年又一年,这只贝,周而复始的在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即使,即使,即使,他都没有停止努力,他从不埋怨,从不退缩,默默承受,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这是一只 贝。引导学生体会贝所承受的痛苦,并追问学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了吗?” 引导学生明白色彩斑斓的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这是一种肤浅的美;丑陋的贝虽然外面不美,但却孕育出了珍贵的珍珠,所以后者的美更有价值,更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它没有失去做贝的荣誉,而是得到了更大的荣誉。这是一只可敬的贝!(板书:可敬的)
最后深究:我们说贝可敬,仅仅是因为磨出了一颗珍珠吗?引导学生理解:贝具有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这是一只奉献的贝!(板书:奉献的)
美的真正价值,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无法如此深入的体会,我想能够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意识任何美都不光取决于外表,从小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美的种子,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只贝
丑陋的 默默的可怜的 可敬的
此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七、说作业设计
1小练笔;读了全文了解了贝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体现的是科学性,人文性。写一段话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种预设,但课堂是动态的,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