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合集)

时间:2019-05-12 21:0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主备:高二政治组 郑运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2)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增强文化竞争意识,树立反对文化版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二..教学的重、难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和意义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综合探究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模块课题

高中政治的四个模块内容高一已学的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本学期要学习必修三导入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二)介绍学习文化生活的目的 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文化的重要性

1.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看,对于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 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2.从个人角度看,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所以,我们要用优秀的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介绍文化生活的结构

文化生活四个单元,是按第一单元是什么、第二单元为什么、第三单元怎么看、第四单元怎么办这样的逻辑思维展开分析的。我们的教学就先从什么开始。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中国结”的图片,先让学生体味我国的传统文化,导入

第一课时 体味文化

一.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4—9,组内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问题,每组派代表来展示本组学习的成果。1.文化现象有什么特点?

2.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3.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4.文化有什么作用? 5.你喜欢哪些文艺节目?

6.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

7.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物质产品属于文化吗,为什么?

8.20世纪20年代,一对牧师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间山洞里,发现了两个野外生长的小女孩,她们的外表是人形,却具有狼的习性,不能直立行走,昼伏夜出,用舌头舔食食物,且咧嘴示警。狼孩有文化吗?为什么?

9.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展示三组图片:

一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二组:我国古代的文化

三组:不同地方的吃、行文化

思考: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含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谈一谈: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物质产品属于文化吗,为什么? 参考:(1)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属于文化。(2)而人类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产品,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所以在人类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也是文化,如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场、音乐厅、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都是文化景观。展示古树土堡图片并思考:

上面古树土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土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点拨:古树土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土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练一练: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2)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3)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9)乡镇企业

(10)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11)苏州园林(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3)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参考:(3)(4)(5)(6)(7)(11)(12)自然现象:(1)(2),经济现象:(8)(9),政治现象:(10)(13)方法指津: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含义进行理解: 第一、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原始森林); 第二,纯经济的东西不是(如交换、分配); 第三、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政党、选举)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思考:20世纪20年代,一对牧师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间山洞里,发现了两个野外生长的小女孩,她们的外表是人形,却具有狼的习性,不能直立行走,昼伏夜出,用舌头舔食食物,且咧嘴示警。狼孩有文化吗?为什么?

3.每个人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和教育获得的。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文化是怎样的呢?

我们通过看书,参观古建筑、参观历史文物来了解古代的文化情况。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精神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谈一谈:阅读教材P7的“公交车上的**”图片,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结论:有些人很有文化但不一定文明,有些文明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水平5.易混知识:1)区分文化与文明 文化(culture):与“自然”相对,包括人类精神活动的积极成果和消极成果。文明(civilization):与“野蛮”相对,文明是文化中积极、进步和合理成分。2)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日常生活中讲的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它们不是一回事。合作探究:文化的力量不是抽象和虚无缥缈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汶川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首小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唤起多少人对生命的敬畏;一曲短歌《生死不离》不胫而走,催下多少爱怜的泪水;一台晚会《爱的奉献》,49个国家和地区争相播放,创造了5.5亿的国内收视纪录,现场募得15.1亿元的善款„„ 合作探究:案例说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讨论得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静态-: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动态: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 2.文化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3.文化的作用(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⑵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⑶ 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的精神力量体现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所以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老师寄语:在一个文化落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吧。课后实践

主题:

校园周边的文化

要求:自己去调查、搜集、整理校园周边存在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现象,并写出宣传积极文化,改革消极文化的方案。课堂反馈

1.(2011年学考)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是(B)

A.到市场上购物

B.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 C.到银行贷款买房

D.参加居委会选举

2.(2012年学考)文化可以凝聚一座城市,可以提升一座城市。当前我国各地纷纷打造城市精神,这是因为(B)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它能促进城市的发展 ③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决定城市的经济发展 ④文化作为软实力,它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2年安徽高考)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B)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回顾导入:

复习提问:1.什么是文化? 2.文化的力量是什么? 合作探究一:

阅读教材P9—11,组内同学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1.请对下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 :

①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②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③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④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⑤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⑥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⑦旁听一次听证会。

2.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它们是怎么影响的? 3.文化与经济、政治是怎样相互交融的?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如何?我国如何应对?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基础上

合作探究二:1893年,郑观应最早提出了在中国举办世博会的设想。1910年,南阳劝业会召开时,更有人提出中国应在不久的将来举办“全球大博览会”。对于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而言,这些设想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举办世博会,对中国而言,可谓“百年梦圆”。

对中国而言,“百年梦圆”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道理?(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归纳:

“百年梦圆”的原因:1.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的富强为世博会的举办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许多国际事务将难以顺利进行。

结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世博会是各国经济政治的“晴雨表”,是大国发展的“助推器”。世博会不仅是一次展示各国、各地区科技、文化特色的盛会,其背后更是一场“暗潮涌动”的经济盛宴。据专家估算,上海世博“产出影响”794.77亿元、“文化消费”468.64亿元,其经济产出效益抵得上3个北京奥运会的效益。

世博会还是一个外交盛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和谐世界,从邻开始”。我们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大力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结论:虽然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但是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想一想:

1.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文化的发展是否始终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呢?

结论:1.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启示: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识别文化,从而享受优秀文化,淘汰落后文化。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 练一练: 材料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许多偏远地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取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材料二:2011年4月20日,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山东潍坊市拉开帷幕,“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风筝搭台、经贸唱戏”,在举办风筝会期间,在潍坊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出300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小小的风筝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使古老的风筝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结合材料试分析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 合作探究三:

材料一:喜羊羊与灰太狼

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流传开来,《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开始在更广的领域里大赚特赚。动漫业内人士估测,这只“羊”的市场价值已超过10个亿。

在各地影院、商店,大大小小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玩偶、靠垫,印有“喜羊羊”图案的书包、笔袋被抢购一空,产生了不凡的产业延伸价值。

这部动画电影的热映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这不仅使社会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希望,也大大激起了国内动漫企业发展原创动画产业的兴趣和信心。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 引导学生归纳: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表现: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启示: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表现:A、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国内)B、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国际)文化霸权新态势:

一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对别国的文化渗透越来越强。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坦言,要“千方百计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采取西方有关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种文化霸权主义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感召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其利用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战略目的。

我国近年来,随着国家之间对外经济、技术交往越来越频繁,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霸权主义的国家凭借强大实力,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例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乘机而入,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消极的影响。美国搞文化霸权主义,危及到其他国家安全

有材料显示,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产品,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80%。它们不仅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而且到处推销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消解着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这种情况不仅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警惕,甚至连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感到忧心忡忡。启示: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提高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①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如何应对: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课堂巩固

1、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说明()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2、现阶段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对别国进行文化侵略,企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别国。这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C、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有人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其错误在于

A、否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4、2010年8月1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确定,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5、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说明

①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②文化产业的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目前各项工作的中心 ④当今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特点日益明显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四)作业:

预习《文化对人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测试卷范文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测试卷

一、新添加的题型

1.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部分,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理想追求与办学特色,对于促进学生成才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在中国历史进步的洪流中发挥先锋作用。这说明()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④文化教育是政治进步的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于2013年推出的大型原创类电视节目。下列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本质一样的活动是:()A.2016年中国GDP突破11万亿美元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2016年8月5日到2016年8月2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第三十一次夏季奥运会 D.2017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

①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②优秀文化能够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强大的力量

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类的精神家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4年10月4日,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治理区等12家单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并要求获得称号的单位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生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材料表明()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能够对人和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中央档案馆陆续公布了一些受审日本侵华战犯的亲笔供词,包括笔供的中英文内容提要、笔供原文和译文等。其他国家也纷纷通过摄影、雕塑、论坛、影视等活动和作品反思战争、呼唤和平。从文化角度看,这表明()

①通过这些文化载体,有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②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引导人们反对霸权强权,维护和平秩序

③文化反映政治并将对政治产生反作用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加强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表明()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经济价值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下,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试卷第1页,总4页 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D.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8.2017年6月出版的《习近平故事》一书,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百余则故事,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人民更加团结,让中国更有力量。由此可见

①中国故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②中国故事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

④优秀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7年9月19日,第四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敦煌举行。该论坛致力于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当好市场融通黏合剂、画出情感相通同心圆,已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品牌资源,成果丰硕,前景可观。由此可见

①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②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 ③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7年4月10日,第35届洛阳牡丹花会在洛阳开幕,本届牡丹文化节以“相约千年帝都,共享国色天香”为主题。洛阳牡丹花会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国家级节会,每年的牡丹花都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客商到洛阳投资兴业,为洛阳经济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决定经济效益

B.文化影响经济活动

C.文化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已经形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今天,已很难找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很难找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很难找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对人民的组织动员能力、参与国际化程度等’都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目前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GDP中,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扮演了主要角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材料二 2017年,M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该市文化企业共3172家’实现增加值60.91亿元,较上年增加10.59亿元,增速为18.7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1%。报告同时指出,目前,该市文化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内部结构不舍理、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品味不高,管理经营粗放,竞争能力差等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落后,严重影响了该市文化产业后续发展和做大做强。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作用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重视文化的因素。

(2)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请你从文化的角度,为M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试卷第2页,总4页 12.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13.2016年7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M市的茶叶、丝绸是当地的特色产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M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结合《通知》精神,借鉴其他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培育对象;注重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传统,增强特色小镇的文化氛围,提升特色小镇的功能和品质,建设特色文化小镇、特色旅游小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开阔农民的视野,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推动互联网民宿建设,为特色小镇休闲旅游增添新亮点;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发挥传统特色产业优势,在发展现代科技新兴产业的同时,丝绸、茶叶这些特色产品、传统产业也随着特色小镇一起发展壮大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文化在M市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的作用。

试卷第3页,总4页 14.共享单车是城市慢行系统的模式创新,也是“互联网+交通运输”的交通方式,对解决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方式特别见效。作为新生事物,它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乱停乱放、私锁偷藏和蓄意破坏以及服务维修不到位的问题。共享单车从某个角度来说,已经成为了衡量市民百姓文明素质、国家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尺,诚如网友所说,我们与文明之间,也许恰好隔着一辆共享单车的距离。各种问题的出现暴露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短板,结果就是经营共享单车的公司企业、地方部门以及市民百姓多方共输。

共享单车的背后是共享经济,而共享经济需要“共享文明”来保驾护航,如果缺失了“共享文明”,必然会带来共享经济的损失,也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种阻碍。当文明人、做文明事,就从珍惜与呵护我们身边的每一辆共享单车开始。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共享文明对社会和市民的作用。

试卷第4页,总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A 【解析】北京大学的校训激励着“北大人”在中国历史进步的洪流中发挥先锋作用,这说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①正确;北京大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这说明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②正确;优秀文化才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③不选;文化教育并不是政治进步的前提,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2.C 【解析】题目中,央视推出大型原创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属于文化活动,故C选项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本质一样的活动。A选项是经济活动。B选项是意识活动。D选项是政治活动。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共同的文化将人聚集起来形成社会,这表明民族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①④适合题意;②③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该题选B。

【点睛】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而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4.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力量。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物质载体,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表明文化能够对人和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5.C 【解析】“其他国家也纷纷通过摄影、雕塑、论坛、影视等活动和作品反思战争、呼唤和平”这表明通过这些文化载体,有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①正确;“引导人们反对霸权强权,维护和平秩序”并不是从文化角度来看的,②不选;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作品来反思战争,呼唤和平,这表明文化反映政治并将对政治产生反作用,③正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6.B 【解析】优秀文化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A项不选;材料中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B项正确;文化创新并不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C项错误;文化的价值并不在于创造经济价值,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B。7.C 【解析】太湖边上的杨湾村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下,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故C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B选项错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C选项没有体现。8.C 【解析】精选出百余则故事,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人民更加团结,让中国更有力量。这说明优秀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中国故事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④适合题意;①③材料没有体现,答案第1页,总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9.C 【解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该论坛致力于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当好市场融通黏合剂、画出情感相通同心圆,已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品牌资源,成果丰硕,前景可观。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②④适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发展与经济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对立性,③是错误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10.B 【解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A、C是错误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每年的牡丹花都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客商到洛阳投资兴业,为洛阳经济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这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与经济相互交融,B适合题意;先进的文化为我国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D不适合题意,排除。11.(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经济。文化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可以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激发社会消费需求。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有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政治。借助文化的影响,有助丁提升政府对人民的组织动员能力。⑤文化是综合同力竞争的重要凶素,有助丁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化的程度,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答对三点即可)

(2)①继承并保护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意识。(若从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因素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重视文化的因素,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文化的作用主要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为M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可以从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主体和途径、精神文明建设等角度思考分析。【点睛】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自觉服务人民,促进社会和谐。

答案第2页,总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书之风,可以使人们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4)文化塑造人生。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以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文化作用”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属于原因类试题,实际是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答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13.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体现着一种精神价值。M市通过文化提升了特色小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特色小镇的建设。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M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发挥科技、文化的作用,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促进了M市经济发展。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M市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开阔了农民视野,推动了互联网民宿建设,为特色小镇休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文化在M市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的作用。

先审设问,可把握本题的方向是要求说明文化的作用;再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文化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具体起到的作用,然后把“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材料中的具体作用结合起来,从文化的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点睛】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答案第3页,总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4.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共享单车,就是一种共享文明,共享文明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共享文明可以展示城市良好形象,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升我国综合国力。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享文明将深人人心、提高市民素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共享文明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意义重大。【解析】本题以共享单车带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共享文明对社会和市民的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答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答案第4页,总4页

第三篇: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1)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3)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4)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 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2.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第2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一首歌》作为央视的一个品牌栏目,每年在全国各地举行几十场的重大演出,在繁荣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因此,在社会上流行着“文化搭台,政策引导,经济唱戏”的说法。究竟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有什么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板书)

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探究提示: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板书)

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学生活动:请结合中国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举例分析一下。

举例:小农经济产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从愚忠和小农的封闭文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是寡头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政治是民主开放,文化是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

◇注意: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文化发展并非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板书)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可以感受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特点,并且日益显著。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板书)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板书)

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运动。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正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

学生活动:请学生介绍自己家里的文化消费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下结,并补充事例。举例: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深圳的“国际文化创业博览会”,人们的文化消费从书本、收音机到影碟机、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艺术演出消费等。

◇小辞典: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板书)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人的文化素质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板书)

一方面,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文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举例:代表的提案权、审议权需要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政治文明建设本身也有文化的内容,如听证会的民主参与、执政为民的人本主义文化思想等。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板书)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过渡: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在重视发挥文化的力量,而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板书)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板书)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板书)

思考: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增强综合国力”呢?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都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而奋斗。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明确了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国际范围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每一位中学生都必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c.③④⑤⑥⑦)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 D.③⑤⑦⑨⑩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据此,应选C项。

2.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强 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这是因为(C.①②④)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只有健康、向上的 文化才能促进人的成长,成为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舍去。

3.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基础。市民素质的形成(a)

A.离不开社会实践 B.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 C.也可以是天生的 D.家庭教育最重要 解析:C项说法错误,B、D 都具有片面性。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文化?(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由两个设问构成。

第(1)问既要抓住文化概念的本质内涵,指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又要结合背景材料解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是什么。

第(2)问则应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两方面作出回答。

板书

第四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课教学设计doc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家乡的美景。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贵州省地图。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从小喝着家乡的水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我们都是那样的亲切。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板书课题)

二、教师出示中国政区图,大家一起来找一找自己的家乡:

1、家乡的名称是什么?

2、家乡在祖国的哪一个位置呢?

3、家乡周围有哪些邻居?

4、在地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在班上回答)

三、用自己的彩笔勾画家乡的轮廓,并涂上颜色。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并进行点评。

四、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填空:

1、家乡的面积:

2、家乡的人口:

3、家乡的省级行政中心:

4、家乡的简称和别称:

5、家乡周边相邻的省(市)有:

五、看P6——P7的图画,说说下面各地的自然环境

1、青藏高原:

2、四川盆地:

3、东北平原:

4、黄土高原:

5、东南丘陵:

6、太行山:

六、说说家乡的环境:

1、以小组为单位说;

2、全班交流。

七、说说自己的老家:

1、什么是老家?(教师讲解)

2、你回过老家吗?老家还有哪些亲戚?那里是什么样子?想一想后,把这些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全班交流。

八、学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第一课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即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浓浓乡土情。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经济、从地理环境到人文风情,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可喜,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的家乡在哪里》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主题,学生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地图知识,认识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

2、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开展教学。

重点难点: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能正确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贵州省地图、贵阳市行政区图。

学生准备彩笔,课前了解地图、贵州、贵阳的有关知识。【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忆一忆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

是啊,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永远是最美丽、最可爱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欢乐的笑声,让我们走进家乡,拥抱家乡吧。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

二、认识地图,找一找

1、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了解家乡呢?

(位置、物产、风俗、英雄人物、历史故事。)

2、师: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可真多,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我们家乡的地理位置。你能告诉我你的家乡在哪里吗?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3、认识中国地图

(1)师:在幅员辽阔的祖国版图上,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揭示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去地图上找一找吧。

(2)出示中国地图

师:地图有什么作用?你知道地图的哪些知识?(3)小组内讨论、交流。(4)小组请代表汇报。

生1:我从数学课上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了方向就可以确定地图上某一地方的具体位置。

生2:我知道地图上的图例表示各种事物的符号,如:首都用红色五角星表示,省、市、自治区政府驻地用红色圆形表示;国界、省界、地区界分别用粗细不

一、间隔不等的虚点线表示;铁路用黑白相间的线段表示;公路用红色单线表示;河流用由细到粗的蓝色单线表示;山峰用黑色三角形表示……

师:你了解得真细致,看来图例是读图的“钥匙”,读图之前,先把图例的意义弄清楚,对于正确理解地图内容就方便多了。

生3:我知道地图旁边的这条线段是比例尺,地图的比例尺为1﹕370千米,也就是说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70千米,通过它可以计算出图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师:了解了比例尺的这些知识点,在出行之前就可以对到达目的地的路程和所需时间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老师暑假想从贵阳去北京,你们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帮老师算算贵阳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吗?你准备怎么算?

生自主测量、计算后汇报方法:用直尺量出上海到北京之间的直线距离,再乘370千米。

生4:……

(5)学了小知识,你知道怎么看地图了吗?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的家乡贵州省吗?请同学们再打开课本p3,在地图上把贵州省的轮廓勾画出来。

(6)看图说一说:它的形状像什么?我们贵州在祖国的那个位置呢?周围有哪些好邻居?

(7)思考:你知道了哪些关于贵州的知识?贵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课前调查的资料,然后再进行讨论、汇报。

(人口、面积、风景点、历史文化、特产等。)

生1:总面积176167万平方公里。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贵州省去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484.07万人。

2、风景点有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风景名胜区、红枫湖风景名胜区等等。

生3:贵州历史文化有遵义会议会址等。

4、认识贵州地形图

(1)师:看来,大家课前都做了充分的调查了解。让我们再走进贵州,把我们的家乡看得更仔细些吧。观察贵州地形图,我们贵州有多少个地区级的城市?我们是在——贵阳市。

(2)让我们再走近一点看看我们的修文县在哪里?(出示贵阳市政区图)邻近的又有哪些县呢?

(3)我们贵阳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你知道吗?谁能为我们介绍介绍?

小组为单位议一议,说一说。

生1:贵阳,地处中国西南,贵州中部,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被外界称之为“森林之城”,“中国避暑之都”。

生2:贵阳的景点有甲秀楼、红枫湖,花溪公园、天河潭、青岩古镇等。

师:的确,我们贵阳真的是个好地方,令我们骄傲,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大声地向全中国宣布:我的家乡在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

三、抒发情感,画一画

1、在课本p4的方框中画画贵州的轮廓,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并在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2、学生上台展示。

师:大家都画得很认真,个别同学画得不是很像,没关系,把家乡的模样牢牢地记在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四、指导行为,说一说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了解了家乡,明天我们将为家乡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努力学习、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绿化家乡等。)

结束语: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 的家乡,一个深爱祖国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同学们,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行动吧!祝愿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我爱我家》三年级品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家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大部分都认为家是自己温暖、安全的港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的家庭不完整或者不和谐,有些家庭的孩子属于长期留守状态,从而对家认识肤浅,不知道惜爱。因此,要教育学生热爱父母,热爱长辈,从而热爱整个家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介绍家庭情况,体验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要学会为父母分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学会感恩,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教学难点:感恩父母,学生怎样关心父母。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问答游戏

师: 三(3)班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杨老师很高兴能够和同学们在一起快乐的学习。我们首先来玩个问答游戏,相信一定难不倒聪明的你们!请大家仔细听: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兄弟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什么?

(二)揭示课题: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大家族,这就是我们温馨可爱的家!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我爱我的家(注意手语)!揭示课题并板书《我爱我的家》。

(三)活动1——认识自己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活动2——我在家长大

师: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是父母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是他们教你洗脸,教你梳头发,教你做人的道理。当你开心的背着书包上学时,为了你身后书包和漂亮的衣服,父母正在辛苦的工作。在寒冷的冬天,当你穿着暖和的衣服安心的坐在教室里,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冬雨的那片花伞下父母那颗期盼的心。当你在操场上开心的奔跑时,父母却在烈日下为生活忙碌着。当你课间和同学开心玩游戏时,外面磅礴大雨,仍然有父母忙碌的身影。放学刚离开校门,开心的拿零用钱买到美味食物,但是你知道吗?你的零用钱是父母怎么节约下来的?当你手上拿着那清脆可口的薯片,你知道奶奶捡了多少废纸而换来的?周末你所遇到的难题有他们一起解决,但是难题过后你坐在电视机、电脑前开心的玩耍时,你是否曾经转过你的身躯寻找过他们的身影?

生:①我想说:爸爸妈妈辛苦了(注意激励语言)②我想说: 我长大后要爱爸爸妈妈,赚很多钱来回馈爸爸妈妈

③我要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④我想我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活动3——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己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己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孩子是在家人的关爱下成长的。

活动4——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己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己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己的家居。比如,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四)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五)板书设计:

下载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习选购商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择商品的有关常识,学会看包装中的有关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辨别商品的真伪、优劣。 2、行为与......

    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诚信是金》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诚信,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以往的生活经验,了解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诚信的含义,懂得诚信是中华......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大全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教学设计 各族儿女手拉手 勒流中心小学 杜笑焕 羊婷 【教学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当矛盾发生时》案例 五年级 刘春胜 一、活动主题 当矛盾发生时 二、教材分析 《当矛盾发生时》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课。随着年龄的增长,五年级的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陈立宁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商品形象的变迁,感受“中国制造”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2、感受中国经济的......

    《个人与社会》教学设计

    《个人与社会》教学设计 【摘 要】本课教学内容来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学校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第一、二标题,教师将相关内容整合为一个问题“个人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直面灾害 1.天有不测风云 (第一课时) 元江第四小学 王记芸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曾......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0.衣食的来源 林丰乡中心校:肖 维 一、教学目标: 知道衣食对人生存的重要,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