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第一课教学设计——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

时间:2019-05-12 20:2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与社会》第一课教学设计——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与社会》第一课教学设计——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第一课教学设计——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

(他山之石)《历史与社会》第一课教学设计——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 [转贴 2007-9-27 19:42:17]

字号:大 中 小

一、教案设计思路: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是失败的课。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本着这一目的,本课堂上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展开的,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同时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对感性的、直观的内容、学生身边的事情、社会热点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配备了一些图片和材料,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人际沟通的能力,本堂课特地组织了学生讨论,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会人是离不开社会的。

2.使学生了解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方法,掌握观察、分析问题的两个尺度(时间和空间的尺度)。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和社会调查能力。

4.逐步培养学习社会课的兴趣,树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实践的正确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个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人。

难点——掌握观察事物的两个尺度(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启发教学法等。

五、学与教的过程:

师:(祝贺及导入)今天,我们为了共同的目的来到了同一个地方,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首先祝贺大家成为中学生,这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起点,新的起点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老师是新的,同学是新的,我们要学的知识也是新的,我们手上的一本新书是„„

生:《历史与社会》。

师:同学们对这一新课肯定感到很好奇,这是怎样的一门课呢?我们该怎么学呢?今天我们要学些什么呢?

师:我们先大概来了解一下这门课,(简单介绍导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等内容)接着大家听一个小故事。

(听一听:《狼孩的故事》1920年,印度的一位牧师发现了一个与狼一块儿生活的女孩,并把她带回人类社会,给她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卡玛拉”。但她不会讲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不喜欢吃素的,喜欢吃生肉;15岁的她只有相当于3岁小孩 的智力水平;而且她不具有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劳动能力。)

师: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人如果离开了社会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

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为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我们必须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师:听了老师的小故事,接着老师要听大家讲故事了。

(活动一:谁知道《鲁滨逊漂流记》?能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吗?)

生:讲《鲁滨逊漂流记》(略)

师:鲁滨逊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是否说明人是可以离开社会而生活的?(学生思考问题)

生:不是。因为鲁滨逊是从人类社会过去的,他不是出生在孤岛上的,如果他一生下来就在孤岛上,他也可能会变成另一个“卡玛拉”。再说鲁滨逊已经在社会中接受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本领,这些都是他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他带的刀等工具也不是他自己造的„„

师:对。《鲁滨逊漂流记》不能说明人可以离开社会 而生活,相反更证明了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人。因为鲁滨逊在孤岛上生存所需要的工具、农具、种植的技术、捕猎的经验等都是从社会上“带”去的。

师:那么大家知道我们自己吗?人是不是一直就有的呢?你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

(给出几张猿人的图画,启发学生思考)

生:我们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最初和动物一样,后来慢慢地就变成人了,所以我们说人是“高级动物”。

师:回答得非常好。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其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人和动物 的重要区别,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变,我们也一直在变。

(活动二:学生一起朗读诗,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启发学生思考)

(出示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这首诗告诉大家什么?

生:说明一个人是会变的。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看“死“了。

师:对,人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应该学会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我们看事物,观察问题都不能太绝对。(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师: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变,在进步,当然我们取得的许多成绩离不开我们周围的人。大家说对吗?

生:对。

(活动三:“说一说”: 1.从出生之日起到现在,与哪些人发生过联系,这些人在自己的成长中提供了哪些帮助?

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社会各行各业有哪些联系?)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精彩,我们要看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这也说明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和问题要学会用联系的眼光,而不能用孤立的眼光。我们不能做一个自私的人,而应该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帮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联系的观点)

师:社会给予我们这么多,做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做些事情,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活动四:“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近几年我们宁波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旱灾和“电荒”。1.面对旱灾和“电荒”,我们学生分别可以做些什么?

2.(课外作业)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人、社区、政府在这两方面又做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调查能力,使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生:回答(略)

师:大家讲得很对,“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想法是错误的,关心社会,热爱家乡,爱祖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纸上谈兵”,要从实事做起。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和社会的关系,也知道了社会的重要性,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活动五:你说我说: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回答(略)

师:(归纳)1.多看书,利用各种学习资源。2.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大事。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社会做贡献。

师:社会进步的年轮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后也永远不会停下来。我们绝对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做“井底之蛙”,而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放眼世界,我们学习、了解《社会与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今天、为明天服务的。最后祝愿大家在今后的三年中给自己的人生绘上彩色的一笔。

第二篇: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主备:高二政治组 郑运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2)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增强文化竞争意识,树立反对文化版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二..教学的重、难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和意义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综合探究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模块课题

高中政治的四个模块内容高一已学的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本学期要学习必修三导入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二)介绍学习文化生活的目的 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文化的重要性

1.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看,对于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 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2.从个人角度看,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所以,我们要用优秀的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介绍文化生活的结构

文化生活四个单元,是按第一单元是什么、第二单元为什么、第三单元怎么看、第四单元怎么办这样的逻辑思维展开分析的。我们的教学就先从什么开始。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中国结”的图片,先让学生体味我国的传统文化,导入

第一课时 体味文化

一.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4—9,组内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问题,每组派代表来展示本组学习的成果。1.文化现象有什么特点?

2.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3.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4.文化有什么作用? 5.你喜欢哪些文艺节目?

6.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

7.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物质产品属于文化吗,为什么?

8.20世纪20年代,一对牧师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间山洞里,发现了两个野外生长的小女孩,她们的外表是人形,却具有狼的习性,不能直立行走,昼伏夜出,用舌头舔食食物,且咧嘴示警。狼孩有文化吗?为什么?

9.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展示三组图片:

一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二组:我国古代的文化

三组:不同地方的吃、行文化

思考: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含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谈一谈: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物质产品属于文化吗,为什么? 参考:(1)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属于文化。(2)而人类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产品,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所以在人类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也是文化,如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场、音乐厅、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都是文化景观。展示古树土堡图片并思考:

上面古树土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土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点拨:古树土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土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练一练: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2)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3)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9)乡镇企业

(10)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11)苏州园林(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3)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参考:(3)(4)(5)(6)(7)(11)(12)自然现象:(1)(2),经济现象:(8)(9),政治现象:(10)(13)方法指津: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含义进行理解: 第一、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原始森林); 第二,纯经济的东西不是(如交换、分配); 第三、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政党、选举)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思考:20世纪20年代,一对牧师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间山洞里,发现了两个野外生长的小女孩,她们的外表是人形,却具有狼的习性,不能直立行走,昼伏夜出,用舌头舔食食物,且咧嘴示警。狼孩有文化吗?为什么?

3.每个人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和教育获得的。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文化是怎样的呢?

我们通过看书,参观古建筑、参观历史文物来了解古代的文化情况。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精神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谈一谈:阅读教材P7的“公交车上的**”图片,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结论:有些人很有文化但不一定文明,有些文明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水平5.易混知识:1)区分文化与文明 文化(culture):与“自然”相对,包括人类精神活动的积极成果和消极成果。文明(civilization):与“野蛮”相对,文明是文化中积极、进步和合理成分。2)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日常生活中讲的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它们不是一回事。合作探究:文化的力量不是抽象和虚无缥缈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汶川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首小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唤起多少人对生命的敬畏;一曲短歌《生死不离》不胫而走,催下多少爱怜的泪水;一台晚会《爱的奉献》,49个国家和地区争相播放,创造了5.5亿的国内收视纪录,现场募得15.1亿元的善款„„ 合作探究:案例说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讨论得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静态-: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动态: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 2.文化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3.文化的作用(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⑵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⑶ 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的精神力量体现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所以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老师寄语:在一个文化落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吧。课后实践

主题:

校园周边的文化

要求:自己去调查、搜集、整理校园周边存在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现象,并写出宣传积极文化,改革消极文化的方案。课堂反馈

1.(2011年学考)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是(B)

A.到市场上购物

B.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 C.到银行贷款买房

D.参加居委会选举

2.(2012年学考)文化可以凝聚一座城市,可以提升一座城市。当前我国各地纷纷打造城市精神,这是因为(B)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它能促进城市的发展 ③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决定城市的经济发展 ④文化作为软实力,它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2年安徽高考)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B)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回顾导入:

复习提问:1.什么是文化? 2.文化的力量是什么? 合作探究一:

阅读教材P9—11,组内同学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1.请对下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 :

①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②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③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④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⑤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⑥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⑦旁听一次听证会。

2.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它们是怎么影响的? 3.文化与经济、政治是怎样相互交融的?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如何?我国如何应对?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基础上

合作探究二:1893年,郑观应最早提出了在中国举办世博会的设想。1910年,南阳劝业会召开时,更有人提出中国应在不久的将来举办“全球大博览会”。对于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而言,这些设想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举办世博会,对中国而言,可谓“百年梦圆”。

对中国而言,“百年梦圆”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道理?(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归纳:

“百年梦圆”的原因:1.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的富强为世博会的举办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许多国际事务将难以顺利进行。

结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世博会是各国经济政治的“晴雨表”,是大国发展的“助推器”。世博会不仅是一次展示各国、各地区科技、文化特色的盛会,其背后更是一场“暗潮涌动”的经济盛宴。据专家估算,上海世博“产出影响”794.77亿元、“文化消费”468.64亿元,其经济产出效益抵得上3个北京奥运会的效益。

世博会还是一个外交盛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和谐世界,从邻开始”。我们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大力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结论:虽然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但是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想一想:

1.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文化的发展是否始终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呢?

结论:1.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启示: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识别文化,从而享受优秀文化,淘汰落后文化。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 练一练: 材料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许多偏远地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取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材料二:2011年4月20日,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山东潍坊市拉开帷幕,“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风筝搭台、经贸唱戏”,在举办风筝会期间,在潍坊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出300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小小的风筝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使古老的风筝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结合材料试分析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 合作探究三:

材料一:喜羊羊与灰太狼

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流传开来,《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开始在更广的领域里大赚特赚。动漫业内人士估测,这只“羊”的市场价值已超过10个亿。

在各地影院、商店,大大小小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玩偶、靠垫,印有“喜羊羊”图案的书包、笔袋被抢购一空,产生了不凡的产业延伸价值。

这部动画电影的热映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这不仅使社会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希望,也大大激起了国内动漫企业发展原创动画产业的兴趣和信心。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 引导学生归纳: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表现: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启示: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表现:A、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国内)B、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国际)文化霸权新态势:

一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对别国的文化渗透越来越强。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坦言,要“千方百计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采取西方有关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种文化霸权主义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感召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其利用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战略目的。

我国近年来,随着国家之间对外经济、技术交往越来越频繁,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霸权主义的国家凭借强大实力,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例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乘机而入,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消极的影响。美国搞文化霸权主义,危及到其他国家安全

有材料显示,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产品,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80%。它们不仅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而且到处推销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消解着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这种情况不仅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警惕,甚至连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感到忧心忡忡。启示: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提高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①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如何应对: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课堂巩固

1、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说明()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2、现阶段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对别国进行文化侵略,企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别国。这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C、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有人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其错误在于

A、否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4、2010年8月1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确定,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5、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说明

①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②文化产业的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目前各项工作的中心 ④当今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特点日益明显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四)作业:

预习《文化对人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3、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时间

导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

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

小结

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缴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

课外调查

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

第四篇: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讲到这个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总结:

(一)社会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社会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社会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因此,对社会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另外,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社会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社会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社会小作文”,或写读后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社会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 是很有益处的。

(二)社会课上的辩论赛

课堂讨论一直是社会教学的难点,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各自陈述意见,再自由争论,最后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顺境逆境孰利孰弊”,正方的观点是“顺境利于成长”,反方的观点是“逆境利于成长”,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社会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社会课上的热点问题

社会与政治部分家,教学内容还涉及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要启发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社会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社会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以上的几个方法是我在教学海洋边拾到的几个贝壳。

林冰淑

2015-1-25

第五篇: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潘略辉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温州第四中学 潘略辉

摘 要:《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教师应在课前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以及把生活化学习延伸至课后。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教学

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那么究竟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落实纲要所提倡的这种“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

1、教师按生活化教学的需要,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由于教材中呈现的史实、地理特征、案例很多是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换、增添、删选即“重编”。

第一,替换教材中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材料,使知识具有亲切感。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教材是选用学生比较陌生的蓝田人家园今昔变化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对教材进行改造选用我们自己家乡今昔变化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具有真实感。例如在教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时候,我补充温州过年的传统习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变迁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贴近本地生活。

第三,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使知识具有时代感。例如教师在讲九年级教材中的联合国、欧盟、世贸组织这些内容时可与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温州打火机进入欧盟遭遇壁垒等问题相结合,从而使枯燥的知识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学生按生活化教学的需要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教师不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选好“生活点”。如对《屈辱的岁月》一节中“鸦片战争”的教学可以有很多种教法,但按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就要选准离学生生活近的,学生所熟悉的一个点,这个点是什么呢?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发现这个点就是“毒品”,我就选择了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所熟悉的吸毒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当代吸毒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及危害,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上课时,我紧紧抓住学生所熟悉的吸毒这个敏感、引人注目的问题,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及探究知识的“启情点”,然后才讲述鸦片的危害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以此来说明历史上中国禁烟的正义性,抵抗英国侵略的合理性。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更浓。既实现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又充分发挥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实践表明,生活化教学应具备五基本环节:

1、激活生活经验,启迪设疑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教“时区与日界线”一节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有一轮船自西向东航行,船上有一个孕妇顺产了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小孩诞生于西十二区,后出生的小孩诞生于东十二区,可是先出生的小孩却要叫后出生的小孩为哥哥,先出生的小孩却成了弟弟,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日界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设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旧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但是《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部分内容具有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过去性,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遥远又不容易记忆的历史知识,精心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如在讲授《丝路明珠:楼兰》这一节时,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创设一个超越时空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楼兰昔日因丝绸之路而辉煌,也因之而消亡的历史沧桑。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事先准备好的关于丝绸之路、楼兰古国的文献资料,丰富学生学前理解。步骤2: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张骞出使西域图》、《楼兰古国遗址图》、《楼兰美女复原图》等图片;播放歌曲《楼兰姑娘》、视频《楼兰遗梦》和电视剧《汉武大帝》剪辑片断等。通过这些经由现代教学技术处理的再创性历史实物创设一种虚拟历史场景,刺激并丰富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在超越时空的情境中体验历史的真实。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一个商人,请你想像和描绘出你穿越时空沿着丝绸之路进行买卖的情形。步骤4: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同学的模拟表演,以4 人小组进行讨论以下问题:古楼兰国的消亡对今天有何启示?你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何建议?等。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节课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小论文,通过写文章使学生将交流讨论中的见解、观点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意义的生成,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信念。

3、迁移应用实践,培养能力 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但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人口警钟须长鸣”之后,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回答。如温州市区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难问题、老年化问题、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学生“多子多福”的落后传统观念,树立优生优育的先进理念,从而把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内化为自觉行为。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就可以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4、总结知识方法,发展思维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例如在上《变革与争霸》新授课后,我及时指导学生总结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用“比较法”分析改革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深化理解标题“变革”与“争霸”的关系,并进一步延伸到今天我们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学生学会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今天的改革目的是不一样的,当时的改革是为了争霸的需要,而今天的改革开放为了发展我国经济,改善人们生活,提高综合国力,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历史与社会课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

5、大胆畅想质疑,回归生活

生活化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畅想和困惑,让他们大胆质疑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看不见的手》时提出:股市的涨跌是不是也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在操纵?我们应该怎样炒股?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通过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要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通过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或者通过社会实践,亲自体验课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这样就使学科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一展风采,达到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享受了学以致用的快乐。同时,学生也认识到今天在学校里学习就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从而增强了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作业类型可以分以下几种:

1、生活化开放型作业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变单一机械的书本作业为有声有色的生活化作业,“作业过程生机盎然”才能激发学习动力。如讲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节内容时,我针对平阳水头镇皮革工业的水污染问题,要求学生写小论文提合理化建议,向平阳县政府、人大、政协就污染问题建言献策。开放的问题,多元的思维,收获了丰富的“金点子”,培养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

2、生活化实践型作业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有许多章节的内容可以布置生活化实践作业,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情感内化。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探寻温州》参观考察菜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实践体验生活。在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事项:(1)结合课本知识,明了社会参观考察的基本要求,写好考察提纲;(2)让学生自愿结合组成4 人考察小组,做到任务清楚、分工明晰、责任明确;(3)考察任务必须在1 周至2 周内完成,考察成果可以是纯文本报告、DV摄影及PowerPoint 演示文稿等形式。各小组上交考察报告后,教师精心组织一次“《探寻温州》专题报告会”,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各自的心得体会,然后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考察成果进行多元互评。这种实践型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文素质。

3、生活化研究型作业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创业有方,诚信无价》这一章节时,教师会面临这样的困境:教材虽然尽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创业的学问及诚信的重要性,但学生仍然不能有效地理解文本的旨意。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以布置一次生活化研究型作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主题为“找回身边的诚信”的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各小组事先拟好调查访问提纲;调查时可采用笔录、录音及摄影摄像等形式作真实的记录;调查结束后,对记录进行整理,如果每个成员都有记录,应当互相核对,务求记录准确教师在学生完成调查访问后,收集好学生的调查报告,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总结和归纳,从而加深对这次调查活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将诚信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

4、生活化选择型作业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身边的故事》这一章节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收集相关材料,说明家庭或者社会生活变化的历程,收集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物品或工具,在不同年代的图片、实物,如收集家庭在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收集以前使用的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煤票等各种票证。同时学生也可以说一个故事、写一首诗歌、画一幅画来表达生活的变化。学生选择其中一项即可,这样的选择型作业会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都得到发展。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教学必须让学生课前做好调查准备,积累生活经验;课上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以创新精神与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下载《历史与社会》第一课教学设计——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与社会》第一课教学设计——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当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应试教育观念和氛围的影响下,存在着课堂设置单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模式与手......

    543-走进社会,感悟生活

    ???1.增强“开合”能力(既要放得开,又要合得拢) 2.增强“选择”能力(什么方面,什么方式,什么方法) 走进社会,感悟生活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一、习作题目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就是在......

    走进社会 用脚步探索真知

    走进社会 用脚步探索真知 ——记调研山东“风向标”走进青州 酷暑八月,骄阳似火,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暑期社会实践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来自山东大学(威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风......

    呵护心灵 拥抱生活 感恩社会

    呵护心灵,拥抱生活,感恩社会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道桥104 李笑天 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是因为他懂得呵护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灵;岳母在岳飞身后铭刻“精......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示例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示例】 【体例模块】 ·教材分析:即教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即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设计理念:即设计的主体思路的把握 ·教学目标:即当堂授课时遵从教......

    《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探索

    《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探索 泸州市龙马潭区教研室教师进修校贺正媛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课教学设计doc(最终定稿)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提高运用地......

    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从有利于教学相长的目的出发,在促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