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狼》教学设计_1
《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重点了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
2、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
3、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4、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
【前准备】
1、上网收集狼的资料;
2、用笔绘制狼的图画;
教师精讲设计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语
对于动物狼,同学们并不陌生。童话故事中,我们听说过它;动物园里,我们见到过它;生物上,老师介绍过它。文学作品中更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大批形态各异,性格迥异的狼的形象。就拿语文书上的两篇,狼的形象就有很大的差异。
谁来说说看这两篇各自刻画了怎样的狼的形象?
二、举一反三,交流狼的故事
前收集狼的图片,做成幻灯片,上打出图片。给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学生想起更多的狼的故事。
三、推荐阅读──《两狼共行》
导:老师在前两天也读到一篇写狼的,很想推荐给大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链接。请一生朗读。
四、谈你心中的狼的形象
导: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很多人在读完后,都会被作者笔下这两只狼忠贞的感情深深地吸引。但文学作品毕竟是文学作品。作者因情感和立场的不同将狼写出差异。那老师今天想听听你们心中的狼是什么样子的。
五、辩论
导:虽然作家和许多同学都试图将狼刻画的有情有义,但绝大数人还是会“谈狼色变”,对狼充满恐惧与厌恶。那么老师就要问问大家了,你们认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里,人与狼到底能否成为朋友呢?
正方:人狼可以成为朋友
反方:人狼不能成为朋友
六、辩论总结
导:我不禁要为大家的精彩辩论拍案叫绝,也只能以赞赏的掌声结束这次辩论。还是请大家推荐一名同学,给自己的辩论点评一下吧„„
狼能否成为人类的朋友,这个问题我们无从盖棺定论,因为我们无法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做这样的尝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狼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狼的团结、狼的智慧等。
七、本小结,外延伸。
本堂只是开启了狼的专题研究的一扇门,走进这扇门,你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和收获。后我们也可自由组合小组,对狼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提供研究参考和相关网站。
网址:
http://baidu/
http://ban/(北京野保网)
http://linenet/(白鹿书院)
http://ggle/1、学生结合本,交流蒲松龄的《狼》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中狼的异同。
2、学生归纳。
学生介绍已知的狼的故事并归纳故事中狼的形象。(有褒有贬)
一生有感情的朗读。
1、学生拿出前绘制的狼的形象图,在小组交流。
2、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自己心中的狼的形象。
1、前收集的材料在支持的辩论方汇总。
2、学生讨论。
1、学生推荐代表。
2、代表点评辩论。
专题参考:
1、奥斯卡金奖影片《与狼共舞》。
2、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3、中国古代诗词曲赋狼的描写。
4、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复习旧知
老师要对学生的归纳给以肯定,激发学习热情。
生生交流,激发思维。
配乐
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学生意见不一,求同存异。
2、自由组合,展开攻辩。
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
打通内外
【教师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狼》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时能在理解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为一篇自读文言文,《狼》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也是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好。
2、重难点分析:
由于本文篇幅很短,层次清晰,书上注释较具体,学生能借助注释初步读懂文意,但文中文言现象丰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都有出现,因此落实字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新标明确“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我确定本文教学难点是“创造性复述文。”
3、相应对策,学法研究:
对字词的疏通,我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自学中遇到难句、难词摘下来,通过生生,师生之间交流加以解决。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采用讨论法,比如“屠夫的神情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一问题,可以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成果,拓宽学生思路。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老师共同体会是:
1、底子薄,功夫浅,阅读存在困难;
2、兴趣不够,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在“以师生互动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放手让学生去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诵读法──小组流水读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文言文语感。
质疑法──小组交流难词难句,互相质疑,互相解答,让学生会合作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讨论法──让学生小组讨论,用学生的“思”与“说”代替老师的讲。
【教学媒体与资源应用设计】
CAI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及设计与分析】
六、练习设计
1、收集有关狼的成语、歇后语、故事
2、小练笔:我来为狼申辩,我的自由。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新──自学成果展示──创造性复述故事──多角度谈启发──网络共读,辩思狼性──小结全文──作业布置。
第二篇:30 狼教学设计1
狼
兴平希望学校 李卫英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成语积累。2.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3.准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课前准备
教师:1.一张狼的电脑投影图像。2.重点实词、解释及相关成语。(电脑投影)
学生:1.查阅有关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资料。2.查阅“狼”的相关资料,阅读有关“狼”的作品。3.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并根据想像按故事情节绘制图画。
教学设计 从谈“狼”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狼的图像,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感受;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介绍有关狼的情况。(介绍不必面面俱到,大致清楚即可)
整体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生疏的词语,大家讨论。2.展示电脑投影,点拨、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并积累相关成语:
顾野有麦场(瞻前顾后)场主积薪其中(杯水车薪)恐前后受其敌(腹背受敌)屠乃奔倚其下(倚仗人势)眈眈相向(虎视眈眈)意暇甚(目不暇接)其一犬坐于前(犬马之劳)
3.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展示自己创作的图画,并根据图画讲解故事内容。
4.选取极富想像力、生动有趣的图画,由创作者在全班进行讲解、交流。巧设问题,分析课文 1.课文写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从课文中找出较量双方各自占据的不同的客观条件,并加以分析。
提示:从时间、地点、力量悬殊以及物资等几方面加以考虑、分析。
2.双方在主观态度上采取了什么方式进行较量?(从课文中找出,加以分析)
提示:a.屠投以骨,再投骨,直至骨尽;两狼并驱如故,缀行甚远。
b.屠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狼前后夹击,欲置人死地。3.双方的较量可谓斗智斗勇,看看人和狼的“智”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说说理由。
提示:从人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以及化整为零,一一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狼懂得以分散注意力、前后夹击等方式战胜对方这些方面去考虑、分析。(课文中有关这个问题的内容很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分析即可)
4.狼很狡猾,也善用心计,较量的结果却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你认为狼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谈谈从中得到的启发。提示:从“狼”得骨后仍缀行不止进行思考,抓住其贪婪、凶狠的本性加以分析。(有关学生得到的启发,教师可根据回答情况,及时进行点拨,可由此及彼,略加深入、延伸)
5.联系作家和作品思考,作者想通过《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要求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
提示:从作者的生平、《聊斋志异》的主题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等角度来引导思考。(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以学生的讲解为主,教师只做简单的补充,不必过多,也不必过详)
拓展延伸
1.根据收集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关于“狼”的简短的报告,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狼,全班交流。
2.收集有关“狼”的成语,抄在笔记本上。参考资料
毕淑敏 《母狼的智慧》 肖潇 《母爱的较量》 贾平凹 《怀念狼》
第三篇:《狼和鹿》教学设计四_1
《狼和鹿》教学设计四
作者:杨芳
转贴自: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点击数:80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杨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有条理地复述文。
2、阅读文,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
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复述文。
2、激发学生保护生态平衡。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朋友,想不想一起来认识认识它们?(大屏 幕出示“狼”的画面)认识这位朋友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2、看来,“狼”这位朋友好像不受同学们的欢迎啊!接下来,再让我们来认识另一位朋友吧。(大屏幕出示“鹿”的画面)生自由发言。
(评析:“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朋友,想不想一起来认识认识它们?”这句话仿佛是一块磁铁,它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当第一位朋友出现的时候,学生立刻想起了许多与“狼”有关的话题,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世界里,“狼”是永远不可能成为自己的朋友的。这种认知与情感恰好与文中所叙述的故事产生冲突,这位学生读做了很好的铺垫。当“鹿”出现的时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温顺可爱的鹿,人见人爱。“狼”和“鹿”在学生的反应是那样的鲜明。学生中的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应,会促使他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产生很大的阅读探究动力。)
3、现在,老师把“狼”和“鹿”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起,你觉得它们中间可以加个什么字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板书:狼?鹿)(吃、抓、追、咬……)
4、是啊,鹿是温顺可怜的,把它和凶猛可怕的狼放在一起,结局就可能使大家所想象的种种情景。
假如老师在它们之间加上个“和”字,这会引起你的哪些思考呢?(红笔板书“和”)、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聪明,由“狼和鹿”这三个字引发了这么多的思考,那么
在狼和鹿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伯森林。
(评析:在“狼”和“鹿”之间可以加许多字,表示它们间的关系,但这些关系所产生的都是一种结局——鹿成为狼的猎物。就在学生的认识趋于统一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一个“和”字,立即引发了学生的预测欲望。在接下来的阅读预测中,学生间产生了种种阅读预测,都是在情理之中,可文中的故事却是出乎情理之外的。/这种情理之中的预测与情理之外的故事,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阅读期待落差,使学生在阅读之中产生很大的阅读冲突,从而为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探究根源奠定基石。)
二、精读文
1、(出示森林)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书中有一句话描写了此时的
凯巴伯森林,能找到给我们读一读吗?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2、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经过2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速浏览文,找到再次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指名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象?心情如何?有什么感想?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评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通过凯巴伯森林的两次鲜明 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森林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原因的兴趣,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三、深入探究
(一)狼的变化
1、是啊,同一座森林,2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认真读文,找原因。
2、指名说原因。(狼被大量捕杀)
3、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指名回答。
4、当地居民是怎样捕杀狼的?放声读第二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鹿没有了狼和其他天敌的威胁,凯巴伯森林一时间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真的永远成了人们心中鹿的自由王国了吗?
(二)鹿的变化
1、指名读第三小节。思考:狼被捕杀前后,鹿在数量上有哪些变化?(四千——十万——八千)
2、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四、对照感悟
1、狼一只跟着一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随之被破坏,活泼可爱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惨淡,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
2、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谁?读最后一段思考
可恶的狼成了“功臣”:因为…… 可爱的鹿成了“祸首”:因为…… 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狼?鹿?还是?
(评析:抓住狼和鹿的数量对比,导向造成森林和鹿群前后状态的对比,这两组对比分明揭示了“功臣”和“祸首”的特定内涵。)
3、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出于保护鹿而出台这一政策,大量捕杀狼,谁知事与愿违,痛心不已,事后罗斯福总统又下令在凯巴伯森林放回几只狼。
4、(出示天平)生物间有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他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
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的杀死,天平必将倾斜,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和鹿》这篇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交流有关保护生态平衡的例子。
五、外延伸
制作一份以“保护生态平衡”为题的手抄报。
第四篇:狼-教学设计
《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并能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深入探究本文情节安排的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
1.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
了解狼的阴险狡诈的本质,学习屠户用智辉与狼搏斗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
互动流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作家特别善于写鬼写妖,这位作家借谈狐说鬼的表现形式,揭露和讽刺黑暗的现实。谁能够说出这位作者的名字?(板书“蒲松龄”)蒲松龄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教师:今天,我们要阅读蒲松龄的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狼》。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但在蒲松龄笔下,狼是什么样子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吧!
二、走进作者: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三、诵读课文,把握大意
1.诵读第一遍,概述故事大意。教师:请大家不看注释,不查工具书,直接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跳过去,以最快速度读完本文。读完后,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学生:(诵读)
教师:读完了本文,用一句话概述这一故事的大意。参考答案:抓住“狼追屠户”,“屠户杀狼”两个要点即可。
2.诵读第二遍,把握基本情节。
教师:的确,两只狼追赶一个晚归的屠户,从力量对比来看,狼强大而人弱小,形势危急,可一个屠户却杀死了两只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大家再朗读一遍课文。这次诵读请你们思考:屠户从遇到狼到杀死狼经历了几个阶段?能不能把每个阶段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请你们在概括的时候,不要忘了本文的主线。本文的主线是“屠户”和“狼”的关系变化。因此在概括每一个阶段内容时,自然少不了“屠户”和“狼”这两个方面,而他们的关系,又需要用某个动词来表达。明确了这一点,概括就比较容易了。学生:(朗读,交流,完善自己的概括)
参考答案:第一阶段:屠户遇狼;第二阶段:屠户惧狼;第三阶段:屠户御狼;第四阶段:屠户杀狼。
四、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1.翻译文言文方法:
增(增加)留(保留)换(替换)删(删除)调(调换)补(补充)2.猜读
教师:请再次阅读课文,大胆猜测你不懂的文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上下文的意思,推断难词难句的含义。学生:(猜读)3.译读
教师:请大家把这篇文章翻译为现代汉语,不能译读的词句请用笔勾画出来。学生:(自由译读,勾画疑难点。)
4.释疑(通过互助学习,解决疑难问题)教学设计构想:这个环节是通过互助学习的形式,让全班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直接回答,也可引而不发的回答一半,让学生经过思考作出回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订正答案。
五、品味语句,探究精彩之处
1.分析狼和屠户的特点
教师:本文除了情节精彩以外,“屠户”和“狼”的形象,也值得品味。请你们谈谈你们的体会。明确: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学生:“惧”“投以骨”“复投之”等动作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学生:“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教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也写了双方的神态,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诵读课文,挖掘寓意 教师:本文写“狼”,是借“狼”这个动物来讽刺或揭示什么道理,请大家思考这则故事的寓意。
明确: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六、当堂练习:
(一)填空: 1.《狼》节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
(二)说出下列带点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 . 一狼得骨止 .
2、缀行甚远 .
3、一狼仍从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4、恐前后受其敌 .
5、顾野有麦场 .
6、弛担持刀 .
7、一狼径去 .
(三)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提示:
少时„„久之„„屠暴起„„方„„一狼„
„身已„„屠自„„乃悟„„„ 狼亦„„禽兽„„„„
七、作业:
请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作业提示:
1、不要逐字逐句翻译,尽量用自己的话说。
2、注意描绘屠夫的心理变化及杀狼时的动作。
第五篇:《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
武屯初中陈宁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正确流利地朗读并理解背诵课文。(重点)
2、朗读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含义与用法(重点)
3、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形象,把握主旨。(难点)
4、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关于狼的故事很多,请根据图片提示写出相应的作品或故事名称。
多媒体出示图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东郭先生和狼)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关于狼的故事,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狼的本性。
二
了解作者作品(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蒲松龄
(1640-1715)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三
品读探究
(一)自读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正字正音。
3、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
(二)互读释义
1、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2、结合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完成后互换)
(三)细读理事
1、通读全文,作者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屠夫与两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人物+事件)
2、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期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明确:三次交锋。
第一次:屠夫惧怕并且“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随;
第二次:屠夫背倚麦秸垛,“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
此处应读出怎样的感觉?(情势危急,屠户紧张)请同学们读。
第三次:屠夫奋起,杀死二狼。
这里怎样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语速快,语气重)集体读。
3、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看,可以怎样概括?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起因、经过、结果)
(四)精读悟理
1、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参照下面的句式回答。
我认为这是两只()的狼,因为……
我认为这是一个()的屠户,因为……
归纳:
狼
——凶狠
贪婪
狡猾
屠户——机智
勇敢
果断
2、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意思是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齐读)
3、上面这句话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属于议论的表的方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此句话适宜用何种语气来读?
讥讽、嘲笑。(齐读两遍)
5、“止增笑耳”的仅仅是狼吗?作者嘲讽的只是恶狼吗?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明确:
不是,也指像狼一样的人。
启示:
要敢于斗争,一味退缩,只会助长敌人气焰。
要善于斗争,要冷静,利用有利地形和条件,予以反击。
对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存在任何幻想,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四
积累拓展
1、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
补充:
杯盘狼藉
狼烟四起
豺狼当道
虎狼之势
驱羊战狼
这些成语大都是贬义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狼的排斥。通过大多数成语可知,“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阴险狡诈、贪婪凶狠的。“狼”在人们心目中的“恶人”形象,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如对待朋友要摒弃“狼”一般的冷漠无情,对待恶势力则该像“狼”一般凶狠无比。
2、诵读积累以上成语。
七
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外阅读《聊斋志异》。
板书设计:
狼:
贪婪
凶狠
狡猾
狼
蒲松龄
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屠户:
勇敢
机智
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