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5
《长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屯兵、堡垒、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播放长城录像)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作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投影书上第一幅图)、由整体到部分、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板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高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长城是由()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和()。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此文章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学设计
曹之新 2011年10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9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1)介绍观察点。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注:学生可能无法说出来,老师应当适当地引导。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作者走在长城上)
(2)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插图,结合下列词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
第四篇: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5
《长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播放长城录像)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作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投影书上第一幅图)、由整体到部分、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板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单位:英山县方家咀中心小学 姓名:黄开炼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296328342@qq.com
一、设计思想
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为此,我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最佳境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如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学会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的世界遗产。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本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打开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其一是使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说学情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生们可比比较准确的把握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渗透写作方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设计好理解句子的坡度,是大多数学生可以准备把握句子的意思,积累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的原因,感受民族的
自豪之情。
四、说教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格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新课标也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图片欣赏、词句品读、以读代讲”,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五、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长城。一起来读。
2、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
(二)自读感知,反馈交流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师生交流,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接下来老师请几位同学接读课文,其它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远看 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设计巧妙 奇迹 血汗智慧
3、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有和作者相同的感受。
(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的魅力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品读第一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我们先来看“崇山峻岭”这四个字,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带着感受读读这个词语。
(2)长城就是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那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所以作者把弯弯曲曲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比作„„(一条长龙)带着感受齐读这句话。
(3)想不想亲眼看看这条长龙?(播放录像)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让我们齐读第一段,读出龙的气魄。
(4)欣赏了远处的长城,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过渡:刚来我们从远处欣赏了长城的壮美雄姿,现在让我们走近长城,走近它的一砖一石,来触摸它,感受它。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对长城又有了怎样的印象?(2)感受高大坚固的特点
①学生汇报划出的相关语句,交流体会。
②补充资料: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因此墙身高大坚固。
③齐读描写高大坚固的语句。(3)感受构思巧妙的特点
①刚才我们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你还有什么感受? ②学生汇报交流,随机学习理解“垛口、瞭望、屯兵、堡垒”等词语。③你能在图中找到长城的这些部位吗?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出示长城近景图)
④想不想看看古人是怎样依靠长城来作战的?(播放城台场面录像,进一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目的。)
⑤面对这样的设计,你想说点什么?
⑥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过渡: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了长城的雄伟壮丽,领略了它的精心设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之上,踏着平整的石砖,摸着巨大的条石。他想到的又是什么?
3、品读第三自然段
(1)指明读第3段,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2)品读体验:
①“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凝结是什么意思?
凝结的是什么?(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②作者为什么说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这万里长城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生汇报。
③(课件出示第2句)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相信你能找到答案。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谈感受,体会重点词语。
A “没有„„没有„„”有的只是什么?(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块巨石就有两三千斤重,这巨石压在了一双双肩膀上,这是怎样的肩膀?怎样的手?
B “一步一步”“陡峭”
八达岭有多高?相当于300层楼高!C.“数不清”“两三千金重”
(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人们怎样把巨石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3)补充文言文《孟姜女寻夫》及故事。想一想,他们还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它不仅震撼着我们,也同样震撼着全世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课件出示)
长城不但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 让我们一起自豪的对全世界„„
(四)拓展延伸,赞美长城
1、同学们,长城带给我们的是骄傲和自豪。然而强大国力的本身,就是一 4
道令人望而生畏、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老师有这样一个想法:希望长城永不再发挥它的战斗作用,希望和平之花永远盛开,也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力量去筑起新时代的长城。
2、作业:面对长城你们一定有自己的思考,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它记录下来。
八、板书设计
长 城
远景:像一条长龙
观察长城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王口、射口、城台-----互相呼应
联想人民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工程雄伟奇迹
九、作业设计
1、《生字抄写本》
2、《语文课堂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