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则》教案(推荐)

时间:2019-05-12 21:1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则》教案(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则》教案(推荐)》。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则》教案(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读《论语十则》

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最多成语的书。一,《论语 》简介

《论语 》是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一部书之一,共20篇。

体例:语录体,对话体和叙事体。

内容:教育和伦理为主,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许多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和他的弟子人格修养、学习态度和处事方法。二,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核心思想是:“礼”和“仁”“四书五经”中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仪>><<周易>><<春秋>> 三,通假字 1, “说”通“悦” 2,“女”通“汝”代你 3,“知”通“智” 四,那些是写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的。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到新知识、新体会和新理解。)

3)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学和思辩证关系,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2,(个人修养)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温。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都要向别人学习,并且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文中的成语:

三省吾身:泛指 多次(或从各个各方面)自我反省。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就有成就。

温故知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的理解和认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到处都有我的老师,应虚心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而依从。指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木兰诗》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木 兰 诗

初中学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能够完整复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情节,并初步感知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三、教学难点

1、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过程中,使用了修辞类的内容的梳通。

四、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

生字新词注音释义,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收集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方法1: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电影《花木兰》片尾曲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导入方法2: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

(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用课件音频范读;第二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读准节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见幻灯25)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第三遍根据课件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见附录材料)

(三)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句子(关注互文、比喻的使用给理解带来的难度):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翻译:到东面的集市买好战马,到西边的集市买好马鞍,•到南面的集市买来辔头,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翻译: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翻译:(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坐西边内房的坐榻。

(四)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图片见幻灯4——19)

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根据课件来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基本情节: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六)教学反思

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朗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梳通文章,学生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参与感强。图画形式的内容再现,能帮助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和理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尽可能当堂背诵,并注意理解性背诵和默写。2.赏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3.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角度来赏析木兰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详略安排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四、课前准备

1、背诵诗歌

2、从木兰身上,你看到了谁的影子?

五、教学过程

(一)测(见幻灯21)

1.诵读全诗,回忆内容,抽查部分同学背诵。2.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的解释。

(二)评(见幻灯22)

导入:都说木兰是个伟大的英雄,可是我觉得木兰却很平凡。大家同意吗? 1.木兰 “叹息”不伟大

第一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小女子不好好干活,唉声叹气地想心事,简直就欠打,一点也不伟大。

2.木兰“想家”不伟大

文章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木兰一路都在思念家乡,不想战场,她不伟大!

(三)写(见幻灯23)

经过同学们的帮助,我真切感受到了木兰的伟大和她的女儿情怀。可是我觉得这诗写得不太好,有许多地方还欠推敲,我想把它改得更好!

1.师改第三段,变“详”为“略”

师:我总是觉得第三段太罗嗦了!现在我把它改成“东西南北市,骏马长鞭买”。2.生改第四段,变“略”为“详”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喜欢“详”的。可是,“沙场征战”一段,对于木兰如何英勇善战、机智超群,却只字未提。请你结合本诗的语言,试描写一二句。

如:刀出胡马惊,箭去敌人倒。东城斩敌首,西城夺敌马。南城缴敌械,北城烧敌粮。(1)改的诗虽然不错,但有些诗不合原诗的意境和气势,衔接不太好。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2)原诗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作者不愿触及战争的残酷,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师:是啊,“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战争是残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实是本诗的主旨之一。同学们能自己发现,真是很了不起。

(四)想:(见幻灯24)

“木兰,在你身上,我看到了的影子,你让我懂得了

。”

可以想起了武则天,有的想起了蔡文姬,有的想起了李清照,有的想起了林黛玉,也可想起了一心为民的任长霞,想起了所向无敌的女排,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她们有下面的共同点:

1、木兰既有男子的阳刚之气,又有女子的阴柔之美。

2、女人一样能建功立业,谁说女子不如儿男。

3、现在中国的女性更伟大,许多人虽然默默无闻,但也同样了不起。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六、教学反思

好奇心是一棵生命力极强的草,无论环境怎样恶劣,它都会生根发芽。兴趣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是燃起自信的火把。“木兰不伟大”、“《木兰诗》写得不好”这些一反常态的观点,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始燃烧。正是在质疑中,学生进一步推敲了语言,运用了语言,创造了语言。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析,体味到文章的选材之妙,语言之佳,人物形象之美。由“测”入学,达到回忆与唤醒的目标;到“评”展开,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进入“写”的运用,让学生品味语言之妙;最后由“想”拓展,将学生今天所学与原有的积累打通,与生活的体验相连,真正让语文的人文熏陶到达学生的内心,触及他们的灵魂。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木兰诗》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木兰诗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设想

《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学生基本上听说过这个故事,对这个故事本身也抱着极大的兴趣。这首诗叙事性强,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适合诵读。新教材人教版把《木兰诗》编入了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本课既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分析体会木兰这一典型形象特点,进而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木兰作为古代巾帼英雄,她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但木兰这一形象更大的魅力在于,木兰是独自闯进男性世界而又依然保留女儿本色的一个女英雄。因此作者在组材时是围绕着“木兰是女郎”来剪裁的,无论木兰是在家,在征战途中,还是战后受赏,归家的整个过程中,木兰始终保留着自己可贵的女儿本色。在进行人物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木兰作为女性的精神世界。另外考虑到本课的故事性,适合学生活动的开展,因此安排了一节课进行课本剧表演。

本课计划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诵读感知,理清情节,积累字词;第二课时着重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组材特点;第三课时进行课本剧表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2)梳理诗歌基本情节,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语言美(2)梳理基本情节,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

有一个成语叫“巾帼英雄”,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巾帼英雄就是女性中的英雄人物,“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巾帼”借指妇女。有一副对联:木兰从军,巾帼不让须眉;昭君出塞,红颜未必祸水。木兰昭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花木兰的故事。

(二)《木兰诗》介绍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诵读感知,领会情感

1.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 音频朗读素材

听读要求:圈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注意朗读节奏、断句处理。2.展示生字词,请生朗读,正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 帖花黄 姊妹 云鬓 3.请生读课文,注意断句处理。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生读生评价)

点拨:本诗多为五字句,五字句的结构多为“二一二”“二三”“二二一”节拍。划分节拍时要联系意义表达,判断其节拍。

举例:

⑴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⑵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⑶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小节: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4.在学生朗读时穿插指导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读得明快、活泼)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句中的“旦、暮、不闻、但闻”要重读,上下句之间可读得前轻后重,读出木兰对亲人的不舍眷恋之情)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读得热烈欢快)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动词可读得响亮,表现愉快喜悦之情)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6.齐读一遍课文。

7.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质疑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师生解答。

(四)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1.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时间顺序)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

归纳:

木兰叹息—替父出征—奔赴战场—征战十年—受赏归家—回乡团聚—比喻作结 出征缘由(1-3)-—十年征战(4)-—凯旋归家(5-6)—比喻结尾(7)3.自由诵读课文

(五)当堂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

(1)木兰当户织(对着)(2)惟闻女叹息(只)(3)愿为市鞍马(买)(4)旦辞爷娘去(早上)(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6)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7)赏赐百千强(有余)(8)出郭相扶将(外城)(9)著我旧时裳(穿)(10)对镜帖花黄(贴)(11)出门看火伴(同伍的士兵)(12)双兔傍地走(跑)2.本诗中的通假字

(1)著我旧时裳 “著”通“着”,zhuó,穿。(2)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tiē, 粘贴。(3)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huǒ,伙伴。3.按照提示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现木兰战功赫赫的句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木兰矫健的身姿和军情紧急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描写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4.判断下列句式特点(1)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2)顶真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3)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4)排比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木兰梦”,你是如何看待花木兰的?请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写一篇300字短文。

三、教学反思

《木兰诗》朗朗上口,上课前学生基本就会背了,所以诵读环节进行得还是很顺利的。但学生朗读时对节奏、断句的处理不是很恰当,教师需要作一定的指导。

在概括故事情节时,因为没有限定字数,学生的表述相对会比较句式化,但限制字数感觉又太死板,所以教学时也需要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整个教学下来,感觉本课理解的难度不大,因为课本上的注释比较多,学生基本没太多字词方面的问题,所以大量的时间是放在了诵读上,感觉学生读的兴致还是很高的。在梳理情节后,我坚持将本课重要的语言点进行了检测,在涉及到那几个特殊句式时,感觉学生还不是特别明白,最后因时间关系也没讲透。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教案

课题:《语文》(人教版)

六 年级上册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设计者:普兰店市实验小学 王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 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 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反复阅读讨论等活动才能充分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能力目标

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 行动 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

感受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学习文中人物的美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六、学习策略

教师:讲授法。

学生: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3分钟)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1)谁欺骗谁?(2)为什么欺骗?(3)怎么骗?

【设计意图】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回顾预习,交流收获(10分钟)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进行再学习,思考:(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设计意图】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索(2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画出具体语句体会,做批注。

(2)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4)自学后小组交流

2、学生围绕自学提示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提示指导学法,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四)全班交流,顺学而导

1、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2、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练学跟进,拓展应用(5分钟)

1、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2、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

(六)当堂检测,总结评价。(1)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2)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强化点拨。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

扯马草换书看

青年:买马草(无马)--------不计一己得失 想方设法

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九、教学后记

第五篇:《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自主探究学案

课型:讲读课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前六章)

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

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提示: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二、能力提升。学习前六章

1、学习第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注音:说(yuè)

愠(yùn)(2)解义: 学:学习

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

时:按时

习:

复习

亦:也是

说:通“悦”,高兴,愉快

知:了解

愠:生气

君子:品格高尚的人(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5)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2、学习第二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注音:省(xǐng)

传(chuán)(2)解义:

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

谋:出主意

而:转折 信:诚实

传:传授的知识(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5)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学习第三章(提示:2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注音:逾(yú)

矩(jǔ)(2)解义:

有:通“又”

而:表示顺承

立:独立

惑:迷惑

天命:自然规律

逾:超过

矩:规矩(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 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5)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①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③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学习第四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曰:“温/而知,可以/为师矣。”(1)解义:

温:复习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2)画出朗读节奏。(3)翻译: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4)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5、学习第五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注音:罔(wǎng)

殆(dài)

(2)解义:

而:表示转折

罔:迷惑

殆:有害(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5)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学习第六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注音:箪(dān)

瓢(piáo)

陋(lòu)

哉(zāi)(2)解义:

贤:品质高尚

堪:忍受

乐:乐于学(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5)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三、小结

四、完成相关练习:默写前六章

反思:

第二课时(后六章)

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前六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前六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论语>十二章》(后六章)。

一、能力提升。学习后六章

7、学习第七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注音:好(hào)

(2)解义:之:代词,学问

者:„„的人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4(5)课文探究:

①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②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学习第八章(提示: 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注音:肱(gōng)

(2)解义: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疏:粗粮

水:冷水

曲肱:弯着胳膊 而:顺承

乐:乐趣

不义:不正当手段

于:对于(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9、学习第九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义:三:几个

行:走

焉;在其中

其:代词,他

而:顺承

善:优点、长处

从:跟从、学习(2)画出朗读节奏。(3)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4)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学习第十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解义:川:河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4)课文探究:

①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②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学习第十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解义:三军:军队

匹夫:普通人(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4)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学习第十二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注音:笃(dǔ)

(2)解义:博:广泛

而:表并列

笃:坚守

切:恳切

仁:仁德(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5)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二、小结

三、完成相关练习:默写后六章

反思:

第三课时

目标:

1、掌握文言文重要的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默写课文。

3、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们来进行归纳总结。

一、能力提升。

1、通假字(提示:30秒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C,B-D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

不亦说乎

说:通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B,C-D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

(1)不亦君子乎

(2)可以为师矣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古:可以、凭借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

(4)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古:冷水

今:疏通、疏散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

(6)也吾日三省吾身 ...古:普通人

古:多次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今:数词,三

3、词类活用(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 D-A, C-B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 7(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

4、一词多义(提示:1分钟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D,B-C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

(1)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2)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

(4)其:仁在其中矣

他的 ..温故而知新

顺承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博学而笃志

并列 .

5、特殊句式:(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当堂训练:(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1、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1)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乎吾身。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准确翻译句子。(提示:2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小结

四、完成相关练习:《学习指要》 《论语》的成语:

不亦乐乎 一日三省 反思:

从心所欲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9

逝者如斯择善而从

下载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则》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则》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自主探究学案 课型:讲读课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前六章) 目标: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教案3 新人教版

    论语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

    三年级上册第十课教案

    10、风 筝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者:番达 文章来源:网络共享 更新时间:2006-1-5 【字体:小 大】1、《在山的那边》 王家心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者:番达 文章来源:网络共享 更新时间:2006-1-5 【字体:小 大】1、《在山的那边》 王家心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教学设计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回顾并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学生:韩非子 教......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论语》十二章

    12《论语》十二章精彩开篇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