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优享历史八年级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0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部编版优享历史八年级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部编版优享历史八年级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部编版优享历史八年级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15课 北伐战争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共“三大”的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地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爱国、爱党的情感。

【重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自主学习】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什么?

2.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目标是什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3.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这是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为己任的新民一代军人。你知道黄埔军校是怎样建立的吗?你知道哪些革命前辈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吗?

(情境式导入)播放北伐军歌《打倒列强》。教师讲述:同学们觉得这首歌的曲调熟习吗?它和哪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曲调一样?(《两只老虎》)这首歌曲其实最早是一首欧洲儿歌,后来传入中国。1924~1927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以打倒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革命者高唱着这首军歌,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北伐战争》。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国共合作的实现

1.当孙中山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意识到自己的孤单;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自己的弱小。那国共两党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答案提示:国共两党都需要合作。2.阅读教材P70,回答:

(1)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答案提示: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提示: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3)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大会通过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教师点拨: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了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国民革命的车轮在国共的领导下开始运转。国共合作之后,直接的成果是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阅读教材P71相关内容,回答:

(1)黄埔军校成立的时间、地点、名称、领导人及作用。答案提示:根据教材回答。

(2)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这一领导组织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说明黄埔军校的性质是国共合作之下的军官学校。

教师点拨:黄埔军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 北伐胜利进军 1.P72阅读教材P71,思考:

(1)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哪些人?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什么?

答案提示:北伐从1926年开始,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根据P72图片《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回答:北伐的主要战场在哪里?归纳北伐胜利进军的路线。

答案提示:主战场:湖南、湖北。第一条路线:北伐军从广东出发,经过湖南、湖北,在湖北打了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沉重打击了敌军。在武昌消灭了吴佩孚主力。接着向东进攻,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主力,继续攻打到南京。另一路北伐军由福建打进浙江,一直打到上海。

(3)在北伐战争中,发挥先锋作用的是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

答案提示:叶挺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因此被称之为“铁军”。主要有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打败吴佩孚主力。

(4)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了吗?

答案提示:北伐军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完成了革命目标,所以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

2.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也蓬勃开展。(1)阅读教材P73,说一说北伐战争时,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

答案提示: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量增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重大发展。

(2)由此来看,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提示: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3.根据所学,回答P73“问题思考”: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正义战争;作战方针正确;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知识点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阅读教材P73的内容及图片《国民党右派屠杀革命志士》,思考:(1)1927年4月12日发生了什么事件? 答案提示:国民党右派突然背叛革命。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他们开始大肆屠杀工农群众。

(2)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革命却为什么失败了?

答案提示:蒋介石等人叛变革命,建立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但随之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列强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因此说大革命失败了。

教师点拨: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2.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什么?它继续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答案提示: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目的:统一中国。最终结果: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教师点拨: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并立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的破裂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前提

黄埔军校

开始对象北伐战争

高潮:北代胜利进军主要战场、战役成果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篇:人教部编版优享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的纺织部门开始的原因。2.把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主要标志。

3.了解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确立和新式交通工具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图文资料的交流,感受技术的进步,体会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工业革命的概念及其重要发明。难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突破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学生较难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横向联系,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是如何将闭关自守的中国转变为英国殖民侵略对象的。另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关于这一点,可以结合教材的材料研读使学生认识到。

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上一单元,我们一起了解了三场革命,分别是什么? 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2.师:什么是革命?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学生通常描述为“战争”。

3.师:革命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前几课学到的资产阶级革命采用的是狭义的定义,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不过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能够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变化都是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场工业革命。

二、教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师: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业开始的。我们来看看这其中的原因。请大家读一读教材第一 部分,了解当时的情况。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纺织技术革新的背景和内容。

2.师: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于是在棉纺织行业,人们开始寻求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首先是谁什么时间发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3.师:棉纺织业包括纺和织两个相关的部门。长期以来,纺纱工人工资低于织布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纺纱落后于织布的现象。1733 年,机械工约翰.凯伊为织宽面的布而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结果出现了一个织工所需棉纱,得五至六名纺纱工供应的“棉纱荒”,不少人都在想着改进纺纱技术。1765年,什么出现了?有什么作用? 生: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最初的珍妮机能同时纺出8根纱线,经过改造后,能同时纺出80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4.师:据说织工兼木匠哈格里夫斯因为偶然受到妻子的纺车翻倒在地的启发,约在1765年发明了手摇纺纱机。他用女儿的名字“珍妮”称呼这架机器。

指导观察哈格里夫斯的纺纱机。

5.师:珍妮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后来,其他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建立

1.师: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不得不提到蒸汽机。早期发明的蒸汽机一般只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使用范围也小。对蒸汽机进行改进,使它成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谁? 生:瓦特。2.师:瓦特出生于苏格兰,他21岁的时候在一所大学当修造教学仪器的工人。1764年,大学委托他修理台当时的蒸汽机教学模型,这种蒸汽机燃料消耗量大,效率低。瓦特决心改进它。他租了间地下室,四处借贷,利用旧机器,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制造出耗煤量仅为原蒸汽机的四分之一,效率却高出5倍的蒸汽机。这部蒸汽机不但吞吐烟火,而且动作古怪,被称为“恶魔”。后来,又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瓦特使蒸汽机变成了适用于一切工业部门的动力机械。1785 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被用在了哪儿? 生:一家纺织部门。

3,师:后来,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燕汽机。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对生产力有什么影响? 生: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4.师: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对工业革命意义重大。直到今天,人们仍以“瓦特”作为计算功率的一种单位。为什么说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它给工厂的生产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感受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过程。

5.师:早期的工厂是用什么作动力的?这给工厂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局限性? 生;早期的工厂是用水作动力的,所以工厂都是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而不是城市。6.师:瓦特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工厂的设置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规模也变得更大,有些工厂甚至能雇佣1000多人。到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现代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那么,当时工厂的工人都是从哪儿来的?请大家读“相关史事”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当时的工人来源及工作时长。7.组织探讨“材料研读”,了解当时工厂"的环境。可重点引导学生注意下列问题:(1)厂房的建设为什么要考虑到容纳最大量的人?(2)工厂的工人除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孩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动物机器”指谁?为什么说他们是“动物机器”? 8.师: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工厂里,资本家开始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劳动成果。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飞跃,而且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影响到了一个时代。后面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等,如果要追根溯源,均与工业革命有一定的因果联系。(三)火车与铁路

1.师:我们知道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在当时的英国工厂,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呕待运到各地市场。而当时的货物运输靠的是什么呢? 生:靠马匹拉动。

2.师:尽管19世纪初期已有与今天的铁路很像的“铁路”,但那时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马拉的。这种运力能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吗? 生:不能。

3.师:1825年,由一名叫史蒂芬孙的英国人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这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我们来看看史蒂芬孙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阅读“人物扫描”,了解史蒂芬孙设计火车机车的过程和成就。4.师:正式试车成功后,从1830年开始,英国掀起了投资建设铁路的狂潮,到1851年时,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这铁路网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生: 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师: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人“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师: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刚才谈到的是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那么,它的影响仅限于此吗?让我们看一则材料: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师: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局面形成。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落后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优享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对比变法前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情况与新法内容,直观展现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二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的措施和结果。难点: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

《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曾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运动来了解一下。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教师:走进近代史,我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不屈地呐喊!同学们,我们来齐声朗读《日落紫禁城》中的这段文字: 展示: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日落紫禁城》

问题:19世纪末的那个秋天,几个读书人面对着民族危亡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一年正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所以这场变法在历史上叫作什么运动? 学生:戊戌变法。

教师:根据《日落紫禁城》节选的上述片段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我们通过认真阅读本课内容来解答并书写在导学案相应的地方,用时10分钟。问题1:文段中“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为什么提出要“变”?文中的“读书人”主要指谁?

问题2:揭开这场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问题3:文段中的“现代化”运动指什么?

问题4:文段中的“杀”是谁指使的?“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你能说说“冷”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题1:《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问题2:公车上书。问题3:戊戌变法。

问题4: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维新变法人士,变法失败。教师:《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通过公车上书、创办报刊、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光绪帝支持变法,颁布诏书,但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变法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历史上又称它为“百日维新”。

二、百日维新 幻灯片展示:

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讨论:

学生: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中国必须变革。

学生: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冗员,触动了当时守旧势力的利益,所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发动政变,扼杀了变法运动。学生:通过变法内容可以看出维新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思想的传播,可惜失败了„„

学生:变法在当时注定不能成功,因为康、梁等人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学生:维新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主义不适合中国近代社会。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戊戌变法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掀起的一场改良运动,康、梁等人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最终失败了,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教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我们通过以下材料来审视历史。展示:

材料一 维新运动留下了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提倡新学、批判旧学、宣传兴民权。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材料二 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他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亦画上句号。问题:戊戌变法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出,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学生:通过材料二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去追寻其他的救国之路——革命。

教师:变法失败了,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展示幻灯片)“戊戌六君子” 学生们齐声朗读:

我们将铭记: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教师:学习历史真正的意义是感受历史的智慧,把你现在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分享感悟 学生试说。

学生们齐声朗读: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教师:实现“中国梦”,全在我少年!

第四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优享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业。秦朝的力量强大啊!我们知道,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500多年,周朝(从西周到战国)存在了800年左右。按理说,秦朝存在的时间应该更长。秦始皇也希望他的皇位能传之万代。可事实上秦朝只存在15年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会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新课讲解:

一、秦的暴政

1.提问:现在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来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老师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

2.引导:那农民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呢?

秦朝推行暴政,迫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3.引导:很好。那么秦的暴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为了修宫殿、陵墓、长城和驰道等,秦朝每年服役的不下300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归纳:回答得很全面,现在我们在黑板上归纳一下。

(1)徭役繁重(2)赋税沉重(3)刑法残酷(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4.讲解:我们先来看看秦朝的徭役。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从17岁到60岁都必须为国家服役。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来就不下300万。就是说每20个人中,就至少有3个人需要去服役,而这20个人中只有三四个才是青壮年男子,其他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小孩。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抽去最主要的劳动力之后,农业会受到何等打击,剩下的人们的生活是何等困苦!大家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传说秦始皇时代,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范喜良在新婚不久就被征去修长城,由于承受不了沉重劳役的折磨,终于死在长城上。孟姜女在家里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饱含深情地为丈夫缝制好一件御寒的大衣,就历尽艰辛,跋涉千山万水,满怀希望地去看望丈夫。可是,她来到长城边上时却得到丈夫已经死去的消息。她伤心欲绝,放声痛哭,哭声震动天地,沮水溅到长城上,城墙立刻倒塌了一大段,形成了一个四十里长的大缺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境况的悲惨,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筑陵墓、宫殿、驰道、长城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的控诉。

秦始皇修筑那么多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之外,当然还需要大量钱财。为了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他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赋税。田租、口赋、杂赋等加起来就占去农民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人们这样描述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男子力耕不足食,女子纺织不足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是何等悲惨。

除了沉重的徭役、赋税,秦朝的刑法也是让人闻之色变的。光是死刑就有十多种。其中,车裂就是将人的双手、双脚和脑袋分别绑在五匹马上,然后让马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直到人的身体四分五裂,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五马分尸。相比之下,一些腰斩、剖腹、戮尸等就算是比较仁慈的死刑了。

有些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被抓人大牢,甚至糊里糊涂就给砍去了脑袋。这就是当时最不合理、最不人道的刑罚:连坐。一个人犯了罪,往往会牵连到他的家族和邻里。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继位,后称秦二世。他的统治更加残暴,连秦始皇都望尘莫及。这样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说话,奸佞小人当道,民间则民怨沸腾,最后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材料研读(p.51)

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说明秦朝的法律非常残酷。

二、陈胜、吴广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引导:同学们阅读第二个子目的内容,看看陈胜、吴广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公元前209年,900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到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了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补充:由于起义首先发生在大泽乡,所以这次起义我们也称它为大泽乡起义。课本上有一幅《大泽乡起义》图。站在前面振臂高呼的人是陈胜,而跟在他后面紧握大刀的人则是吴广。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扮演陈胜、吴广,重现一下当时陈胜、吴广是如何商议发动起义,又如何发动群众的。我和其他同学就来扮演穷苦百姓。

(1)起义过程。

讲解:起义发生后,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接连攻下了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国号称为“张楚”。陈胜自立为王,并封吴广为假王,接着就派主力军向秦朝的都城咸阳方向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的骊山。这把秦二世吓坏了,他急忙下令赦免当时在骊山修筑陵墓的几十万刑徒,将他们组织起来,配合秦军镇压这场起义。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不到半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也相继被部下杀害。

(2)意义。

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历来都为人们所称道。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它的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问题思考(p.51)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

过渡:不错,这次起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陈胜、吴广虽然死了,但各地的农民并没有从此屈服。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2.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①过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此过程中,有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就是巨鹿之战。这个战役里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成语?(破釜沉舟)

②提问:这一战役中,项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接近1:10的比例。按照常规的战术打,不大可能取得胜利,而项羽的做法是将他和士兵们的退路堵住了,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沙场。为了活命,将士们除了与敌人英勇战斗,别无选择。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起到以一挡十的威力。项羽在特殊的情况下,运用特殊的做法,应该说是非常高明的。

③过渡:在项羽指挥巨鹿之战的时候,刘邦也没有闲着。他率兵一直打到咸阳。由于当时秦军的主力都在对付项羽,结果让刘邦捡了个大便宜,轻轻松松就攻陷了咸阳。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就这样走到了它的尽头。

(2)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

过渡:所谓“一山不能藏二虎”,秦朝灭亡后,两位农民军的领袖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谁来称王呢?论实力吧,项羽确实比刘邦强大得多,但是他们又有个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称王。虽然秦军的主力是给项羽的军队打败的,但是咸阳却是刘邦先攻下的,论理应该是刘邦称王。项羽当然不会甘心将宝座拱手相让。于是,为了争夺统治权,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后又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三、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皇位,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历史上称楚汉战争。(通过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了解史实。)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楚汉之争的性质:由推翻暴政到争夺皇位。

讲解:之所以叫“楚汉之争”,是由于项羽原本就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加上巨鹿之战后,他的威望和实力都大增,不但自封为西楚霸王,还封刘邦为汉王。因此,人们就把他们争夺天下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虽然战争初期项羽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威望上都占据优势,但公元前202年却被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而死,刘邦则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知识拓展

1、阅读(p.53):破釜沉舟。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之争。其中,秦末农民起义是这节课的重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现在请同学们综合之前学习的内容,思考一下:楚汉之争与之前的农民战争在性质上是否相同?、(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争夺统治权利的斗争,因此算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而农民战争则是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残酷统治的战争)作业:课后活动(p.53)

1、你认为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些?试在右侧的口中画V。(略)

2、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第五篇:(部编优享)人教版 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老子与《道德经》;孔子的思想《论语》;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制作知识卡、观点辩论、图表归纳、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扩展思想、古为今用,增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老子与《道德经》;孔子的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意义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学生每天通读的《弟子规》导入

(课件出示《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同学们每天读第子规,你们知道这个圣人人指的是谁吗?(学生回答:孔子)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各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热点切入,过渡自然,理解课程内容。](二)讲授新课

(一)自学教材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三个问题阅读教材,找出答案。1.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2.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各有哪些?

3.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的思想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熟悉内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別答疑。这些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书,完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任务。梳理基础知识如下: 1.老子的思想主张

(1)思想主张: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政治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3)老子的著作:《道德经》

2.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 思想主张:

面对当时社会的混乱,孔子在政治上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行提出“仁者爱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教育主张:

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 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的思想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修生活,提倡节俭。

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学教材。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カ、阅读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二)合作交流

[教师过渡]通过阅读教材,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了 解。接下来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进一歩的学习了解。请同 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讨下面的问题。

1.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今天有什么借 2.结合《论语十则》,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 鉴意义? 些帮助。3.归纳比较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的治国思想。如果 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支持谁?请你说明理由。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培养了分工协作的精神,同时有助手解决本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展示提升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汇报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大家进行思维碰撞。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点拨。

1.孔子的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战乱的时代背景下难以实现,但在今天国家安定和谐的背景下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学习有很大帮助,如: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等。

3.孟子:仁政 荀子:礼治

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不 墨子:“兼爱”“非攻” 韩非:以法治国。

支持哪一家的观点都可以,理由是这种思想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集合小组同学的智慧进行全班汇报,小组之间取长补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扩展延伸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共同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局面对当时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党和国家大力提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你认为这一时期的哪些思想是我们今天必须要继承发扬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

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回答的内容,并进行点拨。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党和国家大力提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谐、礼治、仁爱这些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必须要继承发扬的。[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繁荣是出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的,同时也对这个时代产生推动作用。最后一问是达成学习历史的目的,借古鉴今,学以致用。]

(三)、课堂小结

生产力发展(牛耕和快制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四)、课堂练习:

1.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A)A.孔子B.墨子C.孟子D.庄子

2.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集会上就宣称“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智慧”是指(C)A.“无为而治”B“兼爱”和“非攻”C.“仁”和“德治”D.实行“法治” 3.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位思想家是(A)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孙武

4.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カ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C)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当仁不让于师

(五)、板书设计

一、老子:

1、老子生平及其思想

2、《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生平

2、孔子核心思想“仁”

3、孔子具有思想

4、《论语》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

2、墨子及其思想

3、孟子思想

4、庄子思想

5、韩非的思想

6、百家争鸣的含义和影响

第8课

百家争鸣

下载人教部编版优享历史八年级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部编版优享历史八年级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上)历史(人教)期末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1.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2. 中国的禁烟,使英国决定发动侵华战争来维护鸦片贸易,在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 3.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

    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11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通关秘籍

    一、不平等条约和列强侵华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战争鸦片战争道光帝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来源:Zxxk.Com] 1.(2分)如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描述的是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说“屏”》教学设计(通用)[范文模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说“屏”》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

    【人教部编版】2017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为了使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顺利地完成八年级语文教学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

    人教八年级英语上教学总结范文合集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英语教学总结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英语的习惯都较差,这势必大大影响了初中英语的学习效果,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