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 S版 教学设计 教案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好。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家里面有什么人?同学们真幸福!
2、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但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孩子,生活习俗各不相同。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图片上看看各个少数民族穿上了自己特有的服装。
3、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几个少数民族小朋友家里去做客吧!大家想不想去?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3课《家》。看看其他小朋友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那我们到其他小朋友家里去做客,应该注意什么呢?我们汉族小朋友吃饭时习惯用筷子,这个长久形成的习惯就叫风俗,各个民族的风俗一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虽然各个民族的风俗是不一样的,但是各个民族的小朋友还是快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现在有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跟着老师一起先看看他们所在的地方的风景,你猜出来是哪里吗?听,这个小朋友还唱着歌欢迎我们呢,这里的人们善于骑马和摔跤,你们能才出来是哪个民族吗?蒙族。
现在我们可以去做客了,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他们的家,看看他们的房子是什么样的?蒙古包,毛毡墙壁圆屋顶,喝的是什么呢?奶茶。谁能来告诉我们蒙族的风俗是:蒙古包,奶茶。请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蒙古族小朋友住的是_______,喝的是_________。
住着这么舒适的房子,喝着这么香甜的奶茶,小满达的心情怎么样?开心,快乐!谁能来读一读。(板书:蒙古包
奶茶)
5、让我们告别蒙古族小朋友满达一家,看看接下来哪个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呢?跟着老师一起先看看他们所在的地方的风景,你猜出来是哪里吗?听,这个小朋友还唱着歌欢迎我们呢,这里的人们还跳着舞欢迎我们,你们能才出来是哪个民族吗?维族。策马扬鞭来到天上脚下维族姑娘小帕夏的家。
6、现在我们可以去做客了,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他们的家,看看他们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土拱房,住在这个房子里什么感觉?很凉爽,吃的是什么呢?葡萄。谁能来告诉我们蒙族的风俗是:土拱凉,葡萄。
谁能来告诉我们维族的风俗是:。请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维族小朋友住的是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
他们住在冬暖夏凉的“土拱凉”里,用酸甜可口的葡萄招待客人,这就是小帕夏一家的快乐。
谁能通过读让我们也感受到小帕夏一家的快乐?
谁能比他读得还好!三个同学读。大家一起来读读。
看来你们都已经会当小客人了,还有两个孩子在家里等着我们的光临,你们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去吧,讨论一下你们决定去哪里,一会儿把你们的经历和大家分享。
9、学生汇报:(我和***先去了***的家,*族的风俗是这样的: 有不同意见的互相补充。
认为能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的同学一起来读。
12、小结:我们今天去了四位少数民族小朋友家做客,你最喜欢?为什么?
我们的祖国是个(大家庭)。那么小满达,小扎西就是我们的——(兄弟);小帕夏,小罕玉就是我们的——(姐妹),各个民族的儿童都是咱们的——(兄弟姐妹)。因为各族儿童是——(一家)。对!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7、让我们各族人民一起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播放视频歌舞——宋祖英《爱我中华
56个民族,就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说着同样的话: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播放爱我中华歌曲)
第二篇:《家》教学设计之三-教学教案
胡 丹
教学设想
《家》是《国标本(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
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二、想像入境,情感熏陶
三、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祖国关系的感悟,从蓝天之于白云、树林之于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四、以诗歌咏,启迪性灵
诗歌是韵律和谐的文学作品,有很强的音乐性。抓住诗歌所表达的主题,以不同的旋律(或舒缓悠扬、或节奏欢快)歌咏出来,会带给学生感染,促使其对语言有更深的更细腻的感悟。学生在其间先愉悦身心,然后“由音到义,由动听到动心”直至启发性灵。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带来了一些朋友,(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想认识他们吗?伺机板书这四个词,引导识字读词。(“鸟”注意别忘了其中的点,“鱼儿、种子”注意轻声。)
2.这些小家伙很调皮,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出示大图,学生上前贴画。
3.学生看图用句式“(什么)是(谁)的家”说一说。(出示句卡,学生练说时相应板书蓝天、树林、小河、泥土)
4.师小结:说得真好,其实,把你们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出示课文第一句。
[教学刚开始,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为小伙伴找家,学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贴图,并以此为契机运用句式“()是()的家”练习说话。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了从识字、认词到说句,既遵循了认知规律,又让学生学得主动。]
二、自由选读,体会诗境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这句话,注意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指名朗读,要求定位在读对、读通上。
(二)学生自由选读。
(三)随学生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1.“蓝天是白云的家”。看图或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说说蓝天上的白云怎么样?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及时评价。
2.“树林是小乌的家”通过图理解“树林”一词。(再指名读)学生参与评价。
3.“小河是鱼儿的家”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说我们的教室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条小鱼儿,你会在可爱的家里干些什么事呢?你能带着想像请你再读这一句,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小组竞赛读)
4.“泥土是种子的家”。(有关种子生长的录像)师描述:春天,阳光暖暖地照着泥土,小种子醒来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发芽了。在泥土的怀抱里,它慢慢地长大,长成花,长成草,长成树木和庄稼。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5.小结:你看,其实每一行诗的背后都藏着一幅很美的画,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这美。
(四)学生再读第一句,带着想像读好。
(五)课间活动:听音乐自由想像表演。师在音乐声中引导背诵第一句。
三、句式迁移,突破难点
1.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练说,交流。
2.小动物、植物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们也有自己的家。你有家,我有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祖国。问:你知道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
3.(出示开满鲜花的中国地图)理解“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出示第二句)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上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次利用句式“()是()的家”练说引出课文第2句。学生对于我们和祖国关系的感悟,会从蓝天之于白云,树林之于小鸟„„迁移过来。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感情朗读,以诗歌咏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小诗,它的题目就是——家。(板书课题,教学写字。)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小组里练读,和老师比赛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伺机进行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
3.师以诗歌咏,学生跟唱。
[教师以这首诗为歌词自编歌曲唱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语言的优美。]
五、背诵全文,创编诗歌(以文中出现的句式刨编)
[背诵涛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感受加上表情和动作进行演诵,教师作适当示范指点。创编诗歌主要是进行句式迁移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1.在学习小组内自学生字,你认识哪几个生字,说说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自学笔顺在书上描红。
3.交流书写体会,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
七、拓展练习,课外延伸
请小朋友课后用画画出你想像中的可爱的家。
[这一练习的设计注意到了课内外的结合,和学生生活的结合以及和其他课程的融合,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
第三篇:家是什么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学习生字6个“洛、杉、矶、墅、辗、篱”,积累词语8个“富翁、别墅、亲情、辗转、亲生骨肉、悲喜交集、无家可归、遗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默读课文,详细复述第二个故事,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加上适当的想象。
4、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了真正的家。
2.教学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节,详细复述课文中的第二个故事。
2、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富翁和热拉尔所说的话。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给我们讲了(板书课题)生齐读:家是什么
2、指导朗读
师:这是个问句,谁能读好?(指名读,齐读)
师:虽然这是个问句,但由于它作课题了,所以就没有问号。(师擦去问号,媒体出示课题)
3、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请你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想一想:家是什么?课文用两个故事来说明,分别是哪个小节?(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2、交流自学情况。
师:课文共有5个小节,请5位同学接龙读。
3、反馈字词学习情况 开火车读词(媒体出示)
音:洛杉矶:这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
“竹篱茅舍”的“舍”是个多音字,在这个词中读she
“别墅”的墅
形:“篱”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离开”的“离”,写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撇折点,一起书空,义:别墅(图):独幢,占地面积比较大,那里可能是绿树成阴,可能有高大的厅堂,装饰得精美华丽的屋子。我们把它称为——“高堂华屋”。竹篱茅舍(图):用竹子搭的篱笆,用茅草盖的屋顶。形容房子非常简陋。辗转数地:学习:辗。就是到过很多的地方。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掌握得很好,再把这些词语读一遍,(齐读词语)
师:家是什么?课文用两个故事来说明,分别是哪个小节?(学生交流,第一个故事是第一小节,第二个故事是第4节。)
4、媒体出示第一、四节课文,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5、交流和学生质疑。
小结:富翁有房子,可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家?热拉尔为什么说“我又有家了”?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洛杉矶、富翁、别墅、亲情、辗转数地、遗忘、亲生骨肉、悲喜交集、无家可归、高堂华屋、竹篱茅舍。
2、看一看,比一比,组词。
公()日()展()翁()旦()辗()
3、师生合作读课文。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洛杉矶、富翁、别墅、亲情、辗转数地、遗忘、亲生骨肉、悲喜交集、无家可归、高堂华屋、竹篱茅舍。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四篇:家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
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陶冶
(一)情境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研讨课文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作者的写作方式 :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4、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布置作业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二、课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四、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
我在教这一课时最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中。
课内: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学生A: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是终点站;
学生B: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火,(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学生C: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旅行包,(2)家是驿站,(3)家是目的地;
学生D: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那么(1)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2)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3)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学生E:如果人生是一座学习的乐园,那么(1)家是妈妈的唠叨,(2)家是爸爸的教诲,(3)家是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学生F: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
学生G: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学生H: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学生I:家是一盏为我点燃的灯,它永远地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
学生J:我认为家是一棵大树,我在这棵大树的树阴下成长,它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温暖,给我依靠。
课外:搜集有关“家”的诗文,抄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
第五篇:小学语文s版《家》教学设计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了解一些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学生明白祖国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是一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民族的生活习惯,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好。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家里面有什么人?同学们真幸福!
2、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但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孩子,生活习俗各不相同。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几个少数民族小朋友家里去做客吧!大家想不想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3课《家》。
【设计意图:低年级孩子大多好动爱玩,在他们的观察和想象中,客观世界是拟人化的世界。抓住了这一特点将教学内容创设成“到少数名族小朋友家去做客”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一起读读课文,看看这首诗歌写了哪些小朋友的家?
板贴:蒙族朋友小满达、维族姑娘小帕夏、藏族孩子小扎西、傣族姑娘小罕玉
2、(过渡语:即诗歌的第一小节。屏幕出示。不同族别的小朋友,他们的生活习惯、礼节等是各不相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家家都是丰衣足食,有衣穿,有饭吃,家家都是快乐的。)(板书:乐)
这些小朋友呀都热情好客,瞧,离我们最近的蒙古族朋友小满达还给我们发来了邀请函呢:
亲爱的二
(二)班全体同学:
我是一名蒙古族小朋友,我叫满达,我和我的家人真诚地邀请你们来我家玩。我家住在蒙古大草原,我们住的房子名字叫“蒙古包”,毛毡做的墙壁,圆圆的屋顶,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非常舒适。我在家里准备好了烤全羊、手抓羊肉、奶茶等好多好吃的,等着你们的带来!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你们的蒙古族朋友:满达
2010年5月27日
【设计意图:创设邀请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3、要去做客先要了解别人的生活习俗,根据创设情境说说蒙古族的风俗特点【住房,生活习俗】(板书:蒙古包
奶茶)
读一读这一节诗,说说小满达的快乐在哪里
4、(出示课件,播放背景音乐,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现在我们可以去做客了【设计意图:适当播放本民族的音乐,加深对本民族的印象,让学生在文本和音乐中轻松学习。
配乐、课件展示、教师解说、带入情境。
游戏:模仿骑马、蒙古摔跤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自由读)
5、维族姑娘小帕夏、藏族孩子小扎西、傣族姑娘小罕玉都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家里做客。让我们告别蒙古族小朋友满达一家,策马扬鞭来到天上脚下维族姑娘小帕夏的家。维族姑娘小帕夏已经在“土拱凉”里等候着我们了!
谁来读读这一节诗
6、等等,在去别人家之前,要先了解维吾尔族人的风俗特点。谁来说说。学生汇报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板书:土拱凉
葡萄)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去小帕夏的家了。出示课件,图片。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的第三节,说说小帕夏一家的快乐又是什么?
指名回答。
谁能通过读让我们也感受到小帕夏一家的快乐?
谁能比他读得还好!三个同学读。大家一起来读读。
拓展:跟着学习维族舞蹈《娃哈哈》
7、我们去了两个少数民族小朋友家做客,大家想想,我们都是怎么做的?(先了解少数民族的特点,再读诗歌,找到表达他们快乐的词语,感受他们丰衣足食的快乐,然后把这种快乐读出来。)
【设计意图:及时的进行总结,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体现出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理念。】
8、看来你们都已经会当小客人了,还有两个孩子在家里等着我们的光临,你们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去吧,一会儿把你们的经历和大家分享。
9、学生汇报:(我和***先去了***的家,*族的风俗是这样的:我们俩把这个小节读一下。我认为***词可以看出他们是快乐的,因为……)【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体现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目标】
有不同意见的互相补充。
认为能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的同学一起来读。
教师相机出示(出示藏族图片,藏族歌曲)(板书:平顶房 新袍)
10、谁刚刚从傣族姑娘小罕玉家里出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我和***先去了***的家,*族的风俗是这样的:我们俩把这个小节读一下。我认为***词可以看出他们是快乐的,因为……)
有不同意见的互相补充。
认为能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的同学一起来读。
相机出示傣族图片,傣族歌曲。(板书:竹楼 竹笛)
11、(屏幕出示课文第六小节。)师领读,生接读。板书:大家庭
12、小结:我们今天去了四位少数民族小朋友家做客,你最喜欢?为什么?
有这么深刻的印象,你能背诵这一小节吗?
继续汇报。指导背诵。
一起来背诵一、六小节。
三、背诵、小结
1、今天我们去了4个少数民族小朋友的家,虽然他们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和睦相处,相亲相爱,谁也离不开谁,其乐融融。
2、小结:56个民族,就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说着同样的话: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播放爱我中华歌曲)
【设计意图:音乐能够渲染气氛,《爱我中华》这首歌基调欢快、热烈,听后能使人感受到家给人带来其乐融融的幸福体验,是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欢快旋律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3、作业:我们了解了四个少数民族的风俗,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没有介绍到,请同学们查找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课下互相交流,比一比谁知道的最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外同学们查找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课下互相交流,为学生拓展了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板书设计:
蒙族图片 蒙古包 奶茶
23、家 维族图片 土拱凉 葡萄 大家庭
乐 藏族图片平顶房 新袍
傣族图片 竹楼 竹笛
教学后记: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感到自己最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语文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使学生在游戏与活动中轻松快乐的学习。
其次是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课文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易于理解。适时的歌曲的播放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充分的利用了课文这一载体作为教学的发散点,把学习的范围向更深跟广的范围拓展,体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教学时间分配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我以后要在教学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