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洋思优秀教学设计展评活动总结
学洋思优秀教学设计展评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共收到教学设计40多篇,这说明教师们的参与意识很强,积极性比较高,非常重视备课与教学设计这一重要环节。从整体情况看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质量是达标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设计理念比较新,即能够按照新课程的“教服务于学,师服务于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角,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引导,指导和帮助学生学的过程”的思想与理念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二,对教材把握的比较透彻,对学生分析的比较到位,教学目标制定的比较正确,对教学重难点确立的也比较准确。教学流程设计的比较科学合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选择的比较灵活恰当,教学手段也比较现代多样,教与学的活动安排得比较丰富实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这样去设计,并做到出色且富有创造性地去上好,那么大家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很理想。同时很多教师在书写方面也很认真规范,取得的效果比较好。总之,本次活动从参与度和效果两方面来看整体情况比较好。经过评审小组认真评选后,确定赵金燕、陈明凤2位教师的教学设获一等奖,车贞花、张洪鸣2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获二等奖,赵彩霞、孙旭红、李德佳、徐冬梅获4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获得三等奖。对上述获奖教师学校给以表扬并颁发证书。当然,即使是获奖教师的作品也并非毫无瑕疵,在某一方面或多或少也存在着点滴不足,如在某一环节中还有不到位,不全面,不尽科学,不流畅的地方,书写不够认真规范等,而没有获奖的教师的设计也有一些环节和程序安排设置得比较科学恰当,甚至有些新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希望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多给教师们创造一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使大家互帮互学共同成长。总结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铁西学校
2009年9月30日
第二篇:洋思总结
七年级
(五)班语文教学学“洋思”学期
实验总结
学习洋思教学模式已经一个学期了,现做一阶段性总结。
一、基本情况
实验班级:七年级(5)班,64人。实验学科:语文。实验课题:学习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教师:杜丽娜
二、所做工作
(一)自己的学习与实践
1、自担任学“洋思”语文教学工作任务之后,我就大量阅读学校从洋思中学带回来的《洋思—课堂教学新策略》、《走进洋思》等书籍,借助网络查阅与洋思有关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大胆实践。
2、积极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a.努力规范备课:我和刘苗、丁桂玉等老师利用每周二集体备课的时间积极研讨,共同研讨学习目标如何定,备课应注意的环节以及在落实洋思教学模式中所遇到的问题等。
b.以学洋思为载体,努力搞好课堂教学,上赛教课、示范课2节,在教研组内累计听课15节,并参与评课。
c.认真做好了作业批改、辅导和月考工作。
d.围绕学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体会感悟进行了教学反思,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二)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和学生讨论学“洋思”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和课堂基本要求。
2、划分学习小组,明确小组内组员的职责,确立培优名单和学困生名单。
3、在班内举办语文学习方法讲座2次,熟练掌握预习方法。
4、举办作业展评2次,表彰鼓励优胜者。
三、取得的成绩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所提高。刚进校时我班有一大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太差,进校成绩太低,不愿学甚至弃学。后来我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给他们讲什么是洋思,学洋思的意义,以及如何学等,让他们也转变观念,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产生兴趣,然后对他们进行层次性的辅导。我在班上把语文学的较好十六名学生定为语文学习小组组长,让他们在课余督促、检查、辅导后进生、对那些后进生的小小进步也予以鼓励,这样那些不想学的也在开始学,弃学的也在努力学。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开学初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充分的预习,并利用早、午自习进行预习指导,经过这一学期三个多月的训练,目前绝大多数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已基本形成,多数学生不用教师布置预习内容也能自觉的进行课前预习,为课上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3、学生喜欢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初步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5、教师的教学素养尤其是课堂调控能力得以极大提升。
四、存在问题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还不娴熟。
2、学生的“先学”环节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参差不齐,甚至个别学困生一筹莫展,产生畏难情绪。中等生的自学能力不稳定,受外界和自身情绪影响较大。
3、在“后教”环节中,讲解不够精炼,易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毛病。
4、“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没落实。
五、实验中的反思及心得体会
(一)学生为什么不认真“先学”?
“先学后教”中,先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几乎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通常我会出示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要求,但每节课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看似在学,实际在开小差,一无所获,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了原因。一是对学习没兴趣,只图混完三年了事,而现行的教学中没有“惩罚”一说,所以你的苦口婆心对他而言如同隔靴搔痒,你的善意激励对他来说犹如一阵微风,过后没一点影响,这种同学虽少,影响极坏。二是学生自制力差,所以课堂开小差、懒惰、浅尝辄止,不愿动脑筋去思考,只愿完成最简单的东西。三是学习不讲效率。四是绝大部分学生基础太差,这些都极大影响了“后教”,最终导致效果不好。
(二)“先学”必集训: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战前动员非常重要。我用了两个早自习给学生做战前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得之鱼,不如得之以渔”的道理,针对班级学生“先学”中的思想态度,分类对待,可谓“威逼利诱,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呀!个别学生顽固不化,加之基础较差,行为散漫不想学,我只有用情感去“软化”他,让他觉得不好好学习对不住老师。但是由于学生都是走读制,回家的这一时间需要家长的监督与配合,我班有近三十多名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还有一部分家长文化层次有限,对学生的辅导与监督无从落实,这对落实“先学”造成极大困难,这也是我最为困惑的问题。
(三)时间就是质量
上完每节课,总觉得时间太紧,匆匆结束,往往未能落实课堂训练,为什么?为什么上不完的总是我?痛定思痛:一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尚未养成,依赖性强,因此在“后教”中势必占用大量时间。二是学生的课堂习惯欠缺,如不愿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因此组织教学占用了一些时间。三是我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面面俱到,生怕遗漏,结果适得其反。可见要想落实“当堂训练”,必须合理安排每分钟。
(四)反思“后教”之一:
“教”,虽是老本行,但在“学洋思”教学模式中,我在“后教”这一环节上摔了几次跟头。在开始的几节课中,每次都从学困生开
始检查,再到中等生,然后尖子生,最后教师精讲。几节课下来,尖子生几乎不再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态度散漫、做小动作、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多了。对此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反复思考,方悟出其中原因。原来,尖子生认为反正这些问题每回都由学困生、中等生完
成了,自己可清闲了,没事了就该休闲休闲,久之便产生了上述现象。我决定改变一些形式,在学困生回答后,或由尖子生充当老师评判,或由尖子生补充完整,再由中等生评判,而我本人在这之间不发表任何意见,充分展现尖子生的能力。
六、努力方向
1、继续激发学生兴趣,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自学方法。
2、我应继续领悟“洋思”教学实质和精髓,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经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娴熟的驾驭课堂教学。
3、克服畏难和懈怠情绪,扎实抓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勤奋而务实地做好“周周清”、“月月清”工作,让教学成绩再上新台阶。
总之,一学期的学洋思实验,有喜有忧,有苦有乐,有收获有遗憾。但我将沿着学洋思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
第三篇:学洋思总结
学洋思总结
一、收获
首先,是大家的思想观念都在转变,这是推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如果思想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永远也迈不开大步子。
其次,是学生学习的转变,由过去的集体被动学习转变成个体主动学习,学生都动起来了,真正地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热情高了,学生的笑脸多了,老师的笑脸也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一下子蹿上来了。课堂上说闲话的人少了,做小动作的人少了,玩手机的人也少了,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再次,先学后教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预习的习惯,动手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等都在慢慢养成。
二、困惑 学生作业太多,学生的负担过重,老师的负担也过重,过重的负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挫伤了老师进行教改尝试的积极性。比如,我们整天都埋头在作业里面,而且效果不一定好。这样长期以来,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也许就会形成上面有政策,下面就有对策的消极思想。而洋思和杜郎口的做法是尽量不布置作业,如果要布置,则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不同课型,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分为必做题和试做题。作业一般不能超过三道题。课后作业的数量还要以教师能及时批改为限。并教育学生和家长不过分迷信复习资料和练习册,以避免课外时间的浪费。
2、课堂上对学生往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这是教改中许多教师共同的体会。
3、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在一个小组内找不到一个领头羊,一个不会,大家都不会,达不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效果,结果还得老师一个一个讲,很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进度。
三、今后的措施
1、认真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具体做法,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还要关注魏书生、李镇西、余映潮等人的教学改革。
2、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大家抽出时间相互听课,一定要放下架子,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我们不敢说洋思的做法是非常科学的,但至少在目前是适合我国教育体制的。所以我们要重视洋思的“当堂训练”这一环节。多年来洋思就提出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种负担主要是课外作业。洋思中学1983年开始搞教学改革,首先是从当堂布置作业开始的,要求老师当堂布置当堂批改,课后不留作业。并且规定每堂课的作业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这样就逼着教师少讲。一开始学生自学中遇到问题是由老师解决,到后来则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再到后来,每堂课的作业练习就是考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也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学习,课后轻松,没有作业,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培养各方面的素质。
4、在教学中,我们老师总是对好学生的精彩发言报以微笑,肯定与赞扬,他们永远生活在鲜花与掌声当中,而我们的阳光却总照不到后进生的身上,他们默默地坐在那儿,只有羡慕的份儿。这样好学生越好,后进生就越后。而洋思的做法是“起点是后进生,重点是后进生,落脚点也是后进生”。我们今后要用“关爱和尊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只有后进生的成绩上去了,我们才能获得大面积的丰收。因此,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今后工作中一个重点。
5、处理好“收与放”“动与静”“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课堂练习与语文能力”“张不开嘴与话语霸权”等之间的关系。
四、几点思考
1、教学改革只有人人参与,才有可能成功。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怎么样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一个教师积极地投身于教学改革当中,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我认为是学校目前的头等大事。
2、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只体现在课堂上,它应该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领域中。比如晚自习,作业和有关制度也应随之改革。我们学洋思,不能全盘模仿,好的留,不好的坚决去,为什么现在学洋思的普遍一层,而成功的没有几个,弄到最后不得不发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感慨。
3、我觉得学不学洋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必须学习和了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只有真正地掌握了教育规律,我们也能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条路子。洋思只是路标,是航灯,而不是归宿,真正的归宿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天天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生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真的知道吗?了解吗?这也许包括领导和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反思的问题吧。我们既然铁定了要改革,就要有颠覆传统的勇气和决心。
4、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不要一改革就要见成果,一口就要吃个大胖子,特别是在改革初期也许可能失败,但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当我们感到迷茫和无序的时候,我们很需要指导。
5、我们课堂上要改革,我觉得像晚自习、作业等也要随之改革。
第四篇:学洋思总结
学洋思,促课改,抓质量
——谈学习洋思经验与提高山区学校教学之感悟
衢江区黄坛口乡中心小学 方雪辉
这次,全国刮起了学洋思之风,起先总觉得这是一种宣传,一种夸张,然而,通过耳闻目睹洋思的事迹,聆听洋思的办学发展历程及洋思的经验介绍,特别是他们的成绩更让我们刮目相看,真可以说是教学管理上的一个奇迹,让我彻底信服了洋思人。一开始觉得他们这样的管理对学生的文化课的提高是有效的,但没想到他们学生的学习习惯、表达能力、音、体、美等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整个学校学生的合格率、毕业率都达到100%。最使我们敬佩的是他们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真正看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和方法。细细分析,“洋思”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我们不光要学习洋思人的精神,还要学习洋思人他们的办学思想和成功的教育理念,他们那完整而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严格的管理方法、严肃的敬业态度、严明的办治纪律、严谨的教育理念。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虽然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衢江区已经开展了一轮多了,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摸索着课改,实践着课改。然而,课改的效果在我们的学校并不是显的那么的突出,而且课改之后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如两极分化,学生的成绩下降等等却让我们教师绞尽了脑汁。对照洋思经验,我们发现,我们新课程改革在洋思是有那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上,我们的的确确要好好的学习洋思,以促进新课改真正的良性化发展,也确确实实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的就是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核心就在于人人都能学好,人人都能学会学习。“洋思”的“先学后教”,渗透着自主精神,不仅预习在先,上课时往往经教师数语点拨,学生们就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快车道”,而且所谓“后教”之“教”也不是教师教,依然主要是引导学生们自己教自己,学会的教尚未学会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革新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通过优化课堂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作业,做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洋思经验在教学工作中的支撑点就是“三清”,要把洋思的“教学三清”运用到新课改中,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教学三清“是洋思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从课课清做起,可能就会在教学方面大有进步的,我想学洋思经验就要先学好课课清。教师在落实新课程中都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堂堂清、周周清、单元清、月月清,必须精心备课,精讲精练,当堂过关。对于学困生,可指导他们预习,为他们扫清新课程中的障碍,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能够有效的自主学习,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针对他们在当堂达标测试题中出现的问题
投入,他们爱课堂、爱知识、爱学习!课堂上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尽量给更多的孩子以表现的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和学困生,为此课堂上它限制优秀学生发言的机会每人每节课最多两次,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学习有了兴趣,就有了热情,有了热情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2、困难分解,发挥学生的作用。
我们用于课堂教学总学时间较紧,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很多老师已觉得很紧了,加上班上有大部分的学生需要辅导,很多老师学生的作业不讲解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甚至有的教师一次作业要讲三次,做之前先讲解一次,批改之后还要讲解一次,最后对差生没听懂的还要再讲一次,本来工作已经很忙了,还要给自己添上更多的工作,结果教师自已一天到晚忙的团团转,结果还没忙到点子上,甚至出现顾此失彼。为此,洋思经验启示我们,在课上怎样指导学生形成兵教兵的习惯,以及课后如何发挥兵教兵的作用等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方法,一对一,他们优秀学生本来自己学会,通过辅导自己又加深了了解,而差生有一对一的辅导,克服了学习习惯上的障碍,也避免了集体辅导没有针对性的缺憾。为此“兵教兵”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3、精心备课,做到胸有成竹。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真正正的还给了学生。老师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
第五篇:洋思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对洋思实践的看法
代玉霞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现阶段许多中小学掀起洋思的教学热潮,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洋思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取经活动,都大为感慨,就是“严”,严格的学生管理,严格的教学管理。严格的老师管理,还有就是节奏快,许多人带着疑惑,这样的教学能行吗?这样的教学能适应现阶段的学生吗?在去年我校的校本培训上就有意识的给我们灌输了一些学习洋思、杜郎口的教学模式的思想。可那时我们不够重视,也没有真正了解洋思,更没有付诸于行动。对于洋思模式也只是肤浅的理解。我校在今年2月份开学前的校本培训上,教研室的朱主任就给我们全校教师介绍了洋思教学模式的经过。听了教研室主任的介绍后,我们同事之间议论纷纷,更多的是拿来开玩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去请那些专家、学者来教教我们的后进生,看他们能不能教好”,“喔!以后我们上课还是只讲4分钟”,“学生自学都可以了,还用老师干什么”……这就是老师们对洋思的初始态度。而且我的脑子里也糊涂,没个方向不知道洋思到底怎么样的。但值得高兴的是在上学期里有幸能观摩到朱继梅老师的课,才让我对洋思教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听了朱继梅老师的课后,我回来后自己也试着开始着手进行洋思教学,但上学期我带的是初三毕业班,要实施这种模式相当困难,所以并没有入门。这学期开始才真正的实验,通过实践这种教学,我认为要接受和实践洋思应该遵循以下的两种方式:
一、转变自己的观念
洋思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洋思人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从实质上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传统的教师主导作用不同的是: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靠系统讲授来实现的,现在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并且扭转了以前对洋思教学肤浅的、错误的认识。
二、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我在教学时,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先学阶段,很多学生(无主动学习习惯的学生)是坐在方位上耍,等着老师讲,念答案,或者是仅仅把书上文字看一遍,连一些简单问题都不敢动笔,害怕出错;另外课前三分钟准备,即使纪律好,也就是静静坐在那儿等着老师来上课,甚至连书都不翻开,我知道这些就是学生长期依赖老师,被动学习而养成的方法和习惯所致,所以我们除了进行洋思教学实践外,还要结合具体情况给学习介绍方法,讲道理,让学生也要学习洋思,了解洋思,明白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也真正转变学习观念,进而改进学习方法。
洋思方法,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毕竟那是洋思人花了10多年时间的经验总结,我们运用他人的劳动成果不下一翻功夫怎么能轻易学到。有很多人认为采用洋思教学老师会很轻松,我看不一定,至少在我们没能灵活运用前是非常辛苦的,因为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用洋思经验中教好的部分去教学,工作量是特别繁重的,课前预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难点,还要把引导的内容和过程设计好,课上的巡回指导和提问会使你感到劳累,课下的辅导和作业(三清)更需要你的细心和奉献,所以学习洋思还要不怕吃苦,要需灵活运用,如果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照抄照搬过来,收获一定不大,甚至会出现退步。既然洋思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它就应该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学习价值。坦率地讲,我们班级经过近一个月的实验,我感觉并不好,从第一次月考考试成绩与兄弟班级比较也来看也毫无优势可言。与兄弟班级落后很多,我认真分析、总结教训,得出结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去实践的结果,只停留在表面,简单模仿,甚至是很多时候是走形式,况且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不是短时间的事.。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积极实践,放开手脚。有改革就会有成功和失败,所以学习洋思要有思想准备,不管在学习,教学的道路上有多少阻力与挫折,只有执着的追求、探索,才会成功。正确分析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并把已经成功的洋思经验和不断改进的教法应用到教学中去,不断总结、探索、创新,我相信也能取得洋思一样的效果,甚至更好的成绩。
在月考后我从新在制定计划,从课堂上去下功夫,我认为历史课就是注重“读”。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可见学习洋思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其大量的历史素材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因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教会学生“读书这里的“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背”。“读”是带着问题去熟悉知识,理解教材,学生记下的内容应该是“活”的,这些“活”的知识会让学生在今后的考试或运用中灵活自如。“背”是不顾教材含义的“硬啃”,学生勉强记下的一点内容也是“死”的,不久就会烟消云散,对学生今后的考试和运用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那么应该如何去“读”,怎样“读”才更有效率?简而言之,读好历史书就是做好“粗读”和“细读”整篇文章。“粗读”就是读整本书、整个单元、整节课的层次和结构:这本书一共写了哪几个单元?这一单元一共写了哪几节课?这一节课一共写了哪几个问题?即我们得先抓住教材的基本思路和线索。就好比是我们自己在构思一篇文章的时候,总会列个提纲,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其实教材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来编写的,我们的考试题目(特别是主观题)的命题也是这样的思路。一旦我们抓住了编者的思路和线索,就好比是在旅行中找到了地图。可谓把课本由“厚”读“薄”了。这一点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
所谓“细读”,就是在“粗读”的基础上,深入到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让你刚刚掌握的这些结构丰满起来。每一个问题都会有它的前因后果,都会有它的经过,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细部了解和掌握,可谓把课本由“薄”读“厚”。
如果把书比为一棵大树,“粗读”就是树干和大的树枝,“细读”就是哪些细枝和茂密的树叶。就拿历史人教版八年级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举个例子吧,这一课讲的是红军长征,那我们就要从长征的原因,经过,长征胜利的标志、作用及启示来学习教材用了三个子目来描述,分别讲了这些问题:
1、红红军长征的原因;
2、长征的经过及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会议;
3、长征胜利的标志、作用,显然,1个子目属于原因,2、3是经过,作用及启示。这就是这个知识点的线索和结构,至此已经达到“粗读”的目的。
接下来,围绕每一个具体问题深入阅读教材。比如“红军长征的原因”,通过阅读,我们发现,由于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转移战略根据地,这就是红军长征的原因了。至此我们掌握了教材的内容,细读的任务就完成了。
在课堂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以上是我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肤浅的经验,说得不到的地方,敬请大家原谅,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在洋思这条路上开拓出更加宽广的道路,能够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加畅快的遨游。洋思也还只是一种资源,只有我们大家都来实践洋思、探索洋思,创新洋思,共享资源,洋思教学才会成为我们一师教育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