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树立三个自信

时间:2019-05-12 03:0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树立三个自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树立三个自信》。

第一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树立三个自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树立三个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我们全党同志,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认为树立这三个自信非常重要,有了这三个自信,才会有政治上的自觉,我们才能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坚定,在前进道路上就不会动摇,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才会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只能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有些发展中国家曾把西方发展模式奉为示范,结果非但没有给自身带来福音,反而自吞苦果,经济停滞倒退,社会动荡不安。国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始终有不同的看法、争论和推测。对“中国道路”的探讨之所以形成新的国际学术热点和争论点,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遇到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曾经显赫一时的西方制度暴露出种种弊端,拉美、亚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地区也陷于困境。

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在当代中国,走老路没有前途,走邪路只能会导致灾难的产生,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强国富民的正确选择。过去我们照搬苏联传统模式不能成功,今后如果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也不可能成功。解决面临问题的根本办法还要靠深化改革,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逐步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每一次发展都是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和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的理论回应,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理论的自觉与自信。

我们党的理论自信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在于能够给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使人们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第二,来源于对人民群众实践出真知的认同。我们党信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尊重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对理论蕴藏的力量坚信不疑。第三,来源于党对自身理论建设的不懈坚持。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加强理论建设的历史。不断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决定性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党始终将思想理论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善于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得党的创新理论愈益迸发出真理的光芒。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价值、实践指导作用的科学定位,这是党的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我们要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切实做到“四个更加自觉”,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制度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看其是否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还要看其作出怎样的制度安排,提供什么样的制度保障。而且,看一种制度进步与否,最直观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代表和实现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优越性的最好佐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确立了基本的基调。从建国以来的教训中不难看出,我们采用的不与国情相一致的制度是行不通的,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只有从自身实际发展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引领我们走向中国的复兴之路。

我们党成立91年、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但自信不是自满,道路还要不懈探索,理论还要努力创新,制度还要继续完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有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如期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就一定能化作现实

第二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树立三个自信 王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树立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概念解释

三个自信是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即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

理念意义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2]

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2]

道路自信 来源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意义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90多年来,我们党勇敢承担起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 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同样也将不可逆转地书写社会主义中国生机勃勃,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明前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强大的创新力,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理论自信 来源

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意义

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90多年来,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历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敏锐的理论自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制度自信 来源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意义

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9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

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代表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在制度确立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代表讨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成为来自理论界的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代表们认为,这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底气所在,必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伟大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

代表们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伟大的理论源于伟大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哲学博士王伟光代表说,“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恰恰就是在这个发展进程中破解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做出新的科学回答,也就是说它是从实践中提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30多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不断地随着实践创新而推进理论创新的10年。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实践创新而形成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2]

什么是中国梦?高校青年学生如何实现“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梦,百姓的小康梦(即中产梦)

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二)但凡伟大的文明,大都有伟大的梦想。近代以来,强国梦、复兴梦、现代化之梦是中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2012年11月末,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对“中国梦” 作了阐述,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的“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的又一次全面阐述,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习近平主席再绘“中国梦”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党对青年的殷殷期盼,这是国家对青年的深深呼唤。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青年学生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笔者就对高校青年学生如何实现“中国梦”做以下探讨:

一、在党的引领下寻求圆梦的精神动力

高校的青年学生要去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正确的奋斗方向,这个正确的奋斗方向则必须要有引领青年学生前进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则必然会引领高校青年学生朝着正确的奋斗方向前进。因此,高校青年学生必须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实现“中国梦”寻求精神支柱。

实现“中国梦”的路并不是依靠青年学生一腔热血就可以实现的。青年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才能寻求到努力的方向,才能寻求到实现“中国梦”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便是高校青年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所以一定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通过树立先进的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高校的青年学生,从而为他们圆梦提供精神动力,以便他们满怀信心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二、在社会实践中探寻圆梦的现实问题

高校青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对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难免认识不足,容易形成“空谈误国”,会将为实现“中国梦”停留在口号上。因此,高校青年学生必须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走入社会,根据各自的专业实际,去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去发现现实的问题,然后去根据自己所能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让“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

例如:高校法学专业的青年学生利用周末去参加普法宣传活动,就会了解到法律在我国的普及状况,也会了解到老百姓对我国法律现状的满意与否,更能发现自己法律理论学习的不足。通过发现社会现实的问题,他们就会了解到老百姓的“法治梦”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就会结合自己的自身学习去逐步的为实现这个构成“中国梦”的“法治梦”而奋斗。因为“中国梦”是由人民的梦构成的,“中国梦”源于中国的现实土壤,所以高校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容易发现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激发他们为之而奋斗尽全力,在校园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弥补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在脚踏实地的实干下实现中国之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靠高校青年学生的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空谈是不行的。空谈只会是雾里看花,误国误民、害莫大焉。实现中国梦,必须要高校青年学生脚踏实地,立足国情,立足自身现实,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牢固专业基础知识。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事。

实现中国梦,说到底就是要高校青年学生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青年人只有脚踏实地的实干,才能把美丽的梦想变成光辉的现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作为高校青年学生要牢总书记的教诲,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成功、托起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青年正当时。一切有志于实现中国梦的高校青年学生,都应该扬帆起航、中流击水,在党的指引下把握方向、围绕大局,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中书写璀璨篇章,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留下青春的脚印!

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连日来,代表、委员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建言献策。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代表说,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在一些地方,涉及环境问题的上访、信访量居高不下,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

关键词 节能减排

“坚决对高耗能高污染说不”

“经济不发达地区求‘资’若渴,但不能‘饮鸩止渴’,尤其不能成为污染企业的转移目的地和落后工艺的新家园。”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八组组长周宝生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河源市市长彭建文则认为,当前的生态保护区、生态发展区,往往都是欠发达地区,要切实推行生态补偿机制,保护、鼓励、调动欠发达地区的环保积极性。

“工业‘下乡’不能再走村村冒烟、处处点火的旧路。”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长韩永东认为,必须提高环保门槛,所有项目严把环保关,坚决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说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工业和生活排污治污等设施要配套。

“环境问题绝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输入性污染不解决,任何一个地方都难独善其身。”全国人大代表、海南三亚市市长王勇表示,应该在全国范围统一提高环保标准,施行统一的环保政策,让解决不了污染问题的项目,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生存空间。

关键词 转变方式

“生态环境也是核心竞争力”

“挖煤挖铁总有挖完的一天,单靠资源往下走,只会污染越来越重,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也是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实现永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县副县长史书娥认为,要加大资源集约利用的力度,实行最严格用地、用水制度等。

“现在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1/3,剩下的或者留在了土地里,或者被雨水冲进河沟,形成污染。”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说,资源集约利用特别重要,尤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浪费,也减少污染。

“炼化企业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耗大户,应该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环保。”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总经理朱建民建议,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突出特色产业,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端、绿色环保产品。

关键词 全民行动

“每个人都不应缺席”

“‘美丽中国’,万众期待、人人向往,但绘就美丽画卷却非易事。”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南宁树木园副主任覃建宁表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不应缺席。全国人大代表、盛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坤认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关乎美丽中国,只有把低碳生活、节约能源资源内化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建设美丽的省、美丽的市、美丽的县、美丽的乡镇和美丽的村庄。其中,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础的条件。”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耀表示,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所有人的共同行动。

“要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生态文明从理念转变为全民自觉行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总支书记王文忠认为,加强青少年环保教育非常重要,建议学校加强环保课程,让青少年成长为对环境、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世界公民。

如何正确认识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最大的发达国家。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除了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不同外,还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中美经贸的另一个结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按照1美元兑8.277左右的汇率自由兑换。美元从2002年开始持续贬值。从2003年起,美国公开要求中国采取“灵活汇率”。在美国,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加重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许多美国人把美中贸易赤字归咎于汇率过低。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如调高人民币汇率而大量减持美国国债,美国的政府开支和个人消费可能都受到冲击。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市场会使中国金融业固有的困难加恶化,扰乱中国经济,甚至扰乱全球经济。事实上,中国已实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机制,只是这过程比较缓慢,但这是完全按照中国国情来发展的,适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汇率。只有在适当的时机,实现浮动汇率才会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有利。美国在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又没有为人民币升值高定“时间表”。可见,中美双方都是利益相关者,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只有双方更了解对方的国情与现实,才能找到双方平衡的支点。强势压迫并不是解决之道。

知识产权保护,是夹在中美贸易中的一根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美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纠纷。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美国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并将其视为事关美国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地位的重大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我们中国确实做得不够好,但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方面都不断取得重大进步。我们加强了打击盗版和仿冒的稽查行动,并加强了对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也是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国际合作,并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中美双方只有在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加强对话,加强监督与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充分的自由竞争,最终解决知识产权纷争。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中国还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贸易战并不是出路,中美双方谁也打不起贸易战。只有双方妥善处理好贸易关系,才能更好地巩固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使意识形态,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处理好一个地区发展大国与一个世界强国的关系,不但对两国有益,达到双羸;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必须进一步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陈

必须进一步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

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也是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目前现阶段我们的国情主要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样一个严峻的状况,所以在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中国发展与富强的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在新疆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民族的人在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中陆续汇集到这里。先来者以宽阔的胸怀热情而友好地接纳着后来者,异乡人最终成为了同乡人。中华文明绝不仅仅是汉族一家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正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铸就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的背后都跟少数民族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证明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

如今的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中东国家动荡不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有所抬头,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依旧保持清醒,依旧按照自己的步伐和节点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少数民族同胞在汉族同胞的的杂居过程中,实现了文化共享,资源共享,早已经是大杂居、小聚居。我国的少数民族以往以游牧为主,多居住在一些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是从事农业,工业相对落后的这样一个过程,文化水平也极其偏低。而汉族主要是分布在中原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文化水平高,虽然经济水平有差距、文化水平有差异,但是汉族同胞始终践行各民族同舟共济的基本信念,不断援建落后的山区,让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通上水电路讯,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让少数民族同胞切实感受到祖国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实践证明少数民族要想快速发展必然是离不开汉族同胞们的地力相助。

历史和实践一次次证明,在中国只有大力的复兴和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的民族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现在中国的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的民族是华夏族的分支,对汉民族文化有着非常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只有实行这样的政策,实行这样的途径,我们的道路才走的很完美,我们共同的梦想才能得到实现,这种形式是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也是世界文明一个成熟与智慧的结晶。“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我国各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深刻揭示和生动写照;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和特点,深刻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互相依存、互相交往的亲密关系,各民族早已结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各族人民建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经受了各种风浪的考验,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所以只有民族团结、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也必须进一步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

第四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

敬爱的党组织:

实现****是***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最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巨的历史进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的。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连续5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题中,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其中,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必须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汇报人:阅读了此文章的人还看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本入党积极分子6月党课培训心得体会党课培训班思想汇报

第五篇:树立自信

树立自信,学会赏识教育孩子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学习体会

倪家营中心小学 豆玉红

今年的教师节,习主席送给我们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他做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讲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我很受启迪。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教会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优缺点,从而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肯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今后的道路。

抱怨教育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赏识教育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挖掘闪光点,允许失败的教育,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拥有赞美学生、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发挥潜能的能力。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过程中同样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教育方法。当你和孩子们真诚相处,以心换心,当你熟悉了学生的一切时,你会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闪闪发光的东西。相信他们能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使他们从自己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

尊重与赏识开启了他的内驱力。学生的心灵是十分脆弱的,任何打击都会使它畏畏缩缩,自卑自怜。而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却能让它充溢向上的力量。赏识,是唤醒学生自我价值的号角;赏识,是开启学生奋斗之心的钥匙;赏识,是滋润学生灵魂的雨露;赏识,还是使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法宝。因而,教育教学中,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赏识激励,帮孩子找回自信,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中快乐成长。

对待学生,只要我们教师能依据他们的心理,灵活巧妙地对症下药,投入更多的爱心和关怀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后进生”也能够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起来,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些后进生的潜力给释放出来呢?我从我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赏识教育”是一把金钥匙。

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它首先要清楚地认识个体,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因为人各有长短之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短处,也必然有某些方面的长处。作为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班级里有落后的学生是完全正常的。我们把学生了解得越客观,对教育就越有利,好比医生只有对症才能下药一样。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份小小的赏识,却能照亮一个人的一生!那就让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用一颗宽阔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缺点,用一颗慈爱之心多带给学生一份信赖,用我们神圣的责任去塑造出一颗颗美好的灵魂,多创造一份师生之间美好的机缘,从而让我们的教育生涯多一份欣慰和坦然!

下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树立三个自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树立三个自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通过对报告的初......

    三个自信[合集]

    三个自信,发展的底气 十八大盛会隆重闭幕,而十八大报告中的精神,正为未来发展翻开新篇章。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

    “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三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文学与新闻学院 传播学 陶兰201330080918 摘要:二十世纪初期是中国饱受凌辱的时期,也是中国爱国人士不断为解救祖国寻找出路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三个自信

    我看“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

    三个自信

    这三个自信,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党的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理论引导的作用,为今后的发展鼓足了信心,指明了方向。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党开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

    三个自信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建国63年来......

    三个自信

    道路自信 来源: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意义: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