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文章标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告诫我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反映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
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一、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权力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公仆。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要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行为准则。当前,领导干部必须明确三个观念:(本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百度直接输入“好范文”第一个网站便是)①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领导和群众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他们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是职责分工不同,领导干部为民排忧解难,并不是个人权力的体现,也不是对百姓的恩赐,而是一种职责的约束,岗位的要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权力意识。②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权力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作为领导干部不应只把眼睛盯在权力上,似乎有了权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还应看到权力后面所凝结的责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强调的就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只有做到秉公用权,为民尽责,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③公仆就是奉献的观念。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时提出的思想。在这里,“公仆”意味着牺牲和奉献。作为公仆,在使用权力时只能为人民造福,不能为己谋私;只能廉洁奉公,不能损公肥私。
二、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就是从政的成绩。从执政党角度看,广义的政绩是指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建树的功绩。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政绩,是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做出的业绩。我们倡导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政绩。当前有些干部的政绩观发生了偏差和扭曲,他们或者沽名钓誉,醉心于“形象工程”,追求“显性”政绩;或者不顾实际,急功近利,追求“暂时”政绩;或者“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追求“畸型”政绩;或者为迎合上级,不顾民力,乱铺摊子,追求“邀功”政绩;或者好大喜功,弄虚作假,追求“虚假”政绩。诸如此类,严重败坏了党的干部形象,损害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为谁建立政绩?必须明确,建立政绩的出发点只能是为了造福百姓、造福社会,[找文章还是到☆好范文 wenmi114.com,更多原创!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而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邀功请赏。二是建立什么样的政绩?政绩只能是“保一方平安、兴一方经济、福一方百姓”的实绩,而不是“一地致富、八方遭殃”,不切实际,不顾长远,造势一时的“政绩”。三是靠什么建立政绩?实践证明,政绩只能靠立足实际,认准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做好自己的工作,特别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事情。四是怎样检验政绩?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只有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在历史上经得住考验的,才是真正的政绩。
三、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正确的利益观是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在处理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时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克已奉公,廉洁从政,勤政为民。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出现了为政不廉和消极腐败现象,严重败坏了党纪党风,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首先要求共产党员要具有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牺牲和奉献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也融汇和渗透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李大钊为追求真理而捐躯,董存瑞为人民解放而献身,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郑培民身体
力行“万事民为先”的准则,廉洁从政,鞠躬尽瘁,都是一曲曲响彻寰宇、本文出自xiexiebang.com可歌可泣的牺牲和奉献之歌。当然,倡导牺牲与奉献精神,绝不是漠视个人利益,共产党员要生存和生活,要发展和提高自己,需要从社会中、从群众中得到尊重,得到必要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这里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做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由此决定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做不到这一点,就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其次,要严于律己、警钟长鸣。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广大党员干部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名权利的考验,一些意志薄弱者经不起这些考验,过不了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而毁掉了自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时时刻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坚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提高防腐拒变的免疫力。要像郑培民那样:“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始终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切莫“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尤其是要做到“慎独”。古人说:“莫见乎隐,莫显手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没有人看见,或者事情微小,就可以放松自己。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东汉有个叫杨震的清官,曾举荐一个叫王密的人为县令。一天深夜,王密前往杨震官邸拜谒,见室中无外人,便送上十斤黄金,并说:“夜深天晚,无外人知道。”杨震正色说:“你送金子给我,外人怎么会不知?即使没人知道,也有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古代的“君子”、“清官”尚且做到这一点,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就更没有理由做不到这一点。“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党员干部只有严于律己,警钟常鸣,才能做到“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才能站在河边不湿鞋,永葆清白世家,清廉门庭,清正门第。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第二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增强服务群众造福于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优势。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专题报告和《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我深切地感到,党以民为本,国以民为基。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血脉和根基,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员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共产党员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群众,为民谋利,不断增强服务群众,造福于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强化以民为本观念,政为民执、利为民谋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同资产阶级政党最根本的区别,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最本质的体现。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无往而不胜,重要的经验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现实的危险,也在于脱离群众。求木之长必固其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必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思想。“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永恒追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做决策、办事情,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情况,都要坚定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既要体现对群众长远利益、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又不能忽视部分群众正当的现实利益需求。当我们的所作所为与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群众利益,以群众的利益需求定取舍。
善于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社会越进步,群众利益愈呈多元化。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就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好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这是时代发展向共产党人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一切为了群众,就要认真研究并尽快适应这种要求,正确反映、妥善协调、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充分考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尽可能使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照顾了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却又损害了另一部分群众的利益。要通过执政决策的公开与透明,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从而把党的先进性与人民性、时代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坚决摒弃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行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就要努力为民谋利,而不能有损民利。为民谋利则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领导干部来讲,要把为民谋利作为谋求发展、追求政绩的最终目的,切不可追求一时表面繁荣,搞劳民伤财的短期行为、政绩工程。实践证明,那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侵害。要注意防止把领导者个人或单位部门的利益当成群众的需要,为了跟形势、赶潮流、求政绩而上项目、搞建设,把所谓的政绩变为留给后人的沉重包袱,直接损害群众利益。要防止追求形式上的一时轰动,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与群众需要背道而驰。更不能漠视群众疾苦,滥收费、滥罚款,欺压勒索百姓。
二、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排解民怨、凝聚民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处在社会转轨时期,深化改革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人民内部矛盾随之日渐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这是我们躲不开也绕不过的。对此,我们必须勇于面对不能回避,积极疏导不激化矛盾,通过健全机制,及时化解矛盾,排解民怨、凝聚民心,使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敢于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失地农民增加,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国企改革、改制,下岗职工增加,一部分群众生活还很贫困;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趋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现在是我们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群众意见比较多的时期。应当看到,群众意见多并不全是坏事,这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了,也说明我们的政治生活更加民主,群众有什么要求可以直言不讳了。我们对群众的意见必须高度重视。如果回避矛盾,见到问题绕着走,推诿扯皮,不负责任,小矛盾也要汇聚成大矛盾,个性矛盾也可能酿成全局性矛盾,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震荡,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从我做起,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敢于正视矛盾,积极疏导矛盾,善于化解矛盾,用真情感染群众,用真心打动群众,用真意温暖群众,使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党同心同德。
注重健全工作机制,妥善化解矛盾。整合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组织、建立健全规范长效的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是排解纠纷、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顺遂民愿、维护好群众利益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社会常态下的管理,而对非常态下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则缺乏应对的经验。对此,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节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排查矛盾纠纷,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为群众提供一个畅通的反映问题的渠道,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乡(镇),难事不出区县(市),矛盾问题不上交。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按照早发现、控制住、处置好的目标,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上访问题。群体事件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千万不能人为地激化矛盾。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联系群众、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中的作用,多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维护大局、理解改革、支持改革,自觉为党和政府分担暂时困难,团结一心,共创改革发展大业。
三、关心群众切身利益,为民解难、为民创安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最大的期盼和最大的利益,也是新时期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努力方向和重大任务。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就要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倾情倾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具体、最现实的切身利益。
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也是我们执政为民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从我市情况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尽管去年农业大丰收,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但“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大的改变,农民增收的压力很大,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事业严重滞后,还有50万贫困农民没有脱贫。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没有农业的发展不可能实现全市经济的振兴,没有农民的富裕就难以建成和谐的社会。因此,要为人民执好政,就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特殊关注农村、真诚关爱农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大幅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积极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关注和保护好特殊困难群体。关心困难群体并竭尽全力为其排忧解难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宇新同志曾经明确地提出:“关心群众生活,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疾苦;为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困难群体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对于我市这样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改革任务艰巨而繁重的城市来说,来自困难群体的压力更为沉重。困难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产业工人和农民,他们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计划经济时期为共和国的成长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改革开放后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生活遇到了暂时困难。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最大努力关怀和帮助困难群体,像胡锦涛同志要求的那样,对他们“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解困等,“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解决”,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救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的具体工作中。
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哈尔滨”活动。平安是最大的民愿,是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创建“平安哈尔滨”,让人民群众在安全、安稳的社会环境中生产生活,是我们服务群众、造福于民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市的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是平稳的。去年全市刑事发案在2003年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又下降5.5%,人均发案率降到了万分之三十二,在全国14个大城市中最低,没有发生影响大、危害大的严重恶性事件,群众安全感有所增强。但影响社会治安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大量存在,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同人民群众求富求安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平安哈尔滨”创建工作这个平台,以“强化一个中枢、建立四道屏障、完善五个网络”为框架,巩固社区警务成果,层层创建平安区、县(市)、乡(镇)、单位,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城市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防控能力。要继续坚持严打方针,强化命案必破理念,继续狠狠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打击“法轮功”的破坏活动,狠抓“法轮功”分子的教育转化工作。要坚持执法为民,从严管束队伍,提高办案效率,保证办案质量,从机制上解决执法不公、徇私枉法的问题,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要以加强社会管理为核心,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各种城市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四、发挥群团和统战作用,集中民智、反映民愿
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只能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来。群团组织和统一战线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动员和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时代发展和实践进步,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集中民智,反映民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群团组织同他们各自所代表的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党的群众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群团组织来实施和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能力强不强,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群团组织工作的能力强不强。放手依靠群团组织做好群众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要继续发挥群团组织在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扶贫济困和维护职工、妇女、青少年合法权益中的积极作用,在改革过程中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一起解决,把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传递给群众。要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尤其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江泽民同志指出,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我们为民执政,不能丢掉这个法宝。要继续发挥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维护稳定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作用,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团结。必须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重大作用。必须不断加强同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团结,积极调动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鼓励支持他们在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解决就业、增加税收和促进社会稳定、缓和人民内部矛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从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体察民情、甘当公仆
胡锦涛同志指出,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党员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做到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清正廉洁、当好公仆,勤政高效、为民造福。
深入群众,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江泽民同志指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说到底是个感情问题。感情问题解决了,就能够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甘当公仆,永葆先进性。当好人民的公仆,要心里始终装着群众,视人民为衣食父母,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官僚主义。要主动贴近群众,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切忌嘴里不离群众,身子远离群众;表面尊重群众,心里漠视群众;要经常深入群众,带着感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总之,就是要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实际行动,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以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感染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为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而尽心尽力。
勤政高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甘当公仆,不仅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而且要有勤政高效的行为和作为,这是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外在表现,是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只有始终坚持勤政高效,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民的需要,真正体现党员的先进性。目前,一些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粗暴、独断专行、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等“浮、粗、骄、懒”的工作作风,不切实转变这种工作作风,势必影响党同人民群
众的关系,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勤政高效,就要坚持勤奋工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兢兢业业地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
清正廉洁,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勤政高效需要以清正廉洁为保证。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思想道德品格,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不廉洁就没有先进可言,也必然要脱离群众,影响党的形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生活方式日趋多样性,有些党员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心理失衡,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漠,甚至以权谋私,严重损坏了执政党的形象。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我们需要像洗脸、扫地、消毒那样,日复一日做到警钟长鸣,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从思想到行动、从工作到生活、从大事到小节,全方位构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那样,对人民怀着赤子之心,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维护和树立党员领导干部甘当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我们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群众对我们的感情就有多深。共产党员只有服务群众、造福于民,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全面地体现在带领群众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开拓进取的实际行动上,赢得人民的爱戴,以鲜明的先进性品格为党旗增光
第三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才能使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威
力充分发挥出来。
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制定方针、政策和措施,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我们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有了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抓好落实。实干利民兴邦,空谈误国害党。现在在一些地方,有些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并非思路不对、措施不当,也不是没有想到、没有说到,而是没有真抓实干,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内部矛盾的产生,也都与一些地方的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有关。不落实,已成为一些地方工作中的一大顽症和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热点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加以改变。必须看到,愿不愿抓落实,去不去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也是对党的事业的态度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衡量干部的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政策水平、领导能力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以求实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从中真正得到好处、得到实惠。版权所有
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尽心竭力地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和抓住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来部署、来展开、来落实。首先,要牢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尤其对那些生产和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困难的群众,更要格外关心,重点帮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其次,要兼顾各方面利益,但最主要的是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最大我数人的利益始终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关系党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再次,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尤其要把加快发展、富民强国,全面建设小康腐和为当前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当前,必须把抓防汛救灾、抓生产自救与抓改革开放、抓经济发展、抓社会稳定统一起来,确保防汛抗洪求灾的劲头不松,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不减,全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不变,努力保持全省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势头,在加快发展、富民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更快更坚实的步伐。
版权所有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四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认真帮助群众解决突出问题
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这些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我们党亲民、爱民、为民的根本立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以民为先的价值取向,表明我们党在探索执政规律、提高执政水平和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上,更加清醒和自觉,站到了新的制高点。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牢固树立民本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提高执政水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拥有执政党不可缺少的坚实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受人民的重托行使权力。这个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否则,就丧失了执掌权力的资格。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是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和巩固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政权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否则,就丧失了政权的群众基础。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否则,就无法实现党的领导作用。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大而化之,而应该体现在一些很具体很实在的事情上,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好当前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努力给群众以更多的实惠。要从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把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落实到一件一件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使之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座座桥梁,成为人民群众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一个个载体。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往往上通过自己所关心的事情是否解决,来看自身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群众才会真正拥护我们。我们作为人民的公仆,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惠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以群众的情绪为第一标准,尽心尽力地为群众解决最实际的困难,尽职尽责地为人民谋取最实在的利益。
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切实把“靠民定策”作为“心为民想”的实际行动来抓。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拥有知情权、管理权和决定权。而作为执政党,它所制定的政策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心为民想,顺应民心,合乎民意。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拥护你,紧跟你,党的凝聚力才会不断得到增强。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吸收群众智慧。一方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我们不作调查,就不可能制定出切中时弊、受民拥护的好政策来。因此,要在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企业,深入生产一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特别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党员干部要多和人民群众谈心、交朋友,有关政策的制定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要在党内建立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组织机构和决策机制,定期开展民意调查,进行民主测验,使人民的意愿通过有序的渠道、畅通的途径反映到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中来,体现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切实加强工作督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必须拿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进行检验。经检验正确的就要继续贯彻执行,不正确的就要及时整改,防止因政策问题造成工作和生产中的失误,确保政策不违背民心,不偏离民意,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切实把“为民解难”作为“利为民谋”的重要举措来抓。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对比以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由于受历史、文化、区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仍有一部分群众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如下岗职工、城镇困难群众、农村贫困人口等等。对于这些社会弱势群体,我们要切实关心他们的疾苦,为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渡过暂时的难关,让他们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覆盖面。同时,要采取政府投、部门筹、群众集等多条渠道大力筹措资金,确保社会保障金的按时足额发放,让广大群众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保障,使他们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卸下一切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帮困力度。要通过调查走访困难群众,全面澄清扶贫工作底子,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工作生活,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扶贫方式上要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从单纯的支援资金和物资,转变为支援项目、支援技术、支援人才,以此增强地方经济的发展后劲。三是要全面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大力提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努力构建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和谐社会美景。
三、必须强化勤政廉政举措,切实把“请民监督”作为廉政自律的有效途径来抓。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一个执政党要真正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只有实行人民民主监督。只有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我们才不致于消极懈怠,才会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会始终做到勤政廉政。实现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努力推行政务公开。严格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切实变“我公开什么,群众了解什么”为“群众需要了解什么,我及时公开什么”,把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毫无保留地进行公开。二是要广泛开展民主评议。要组织群众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议,不断扩大评议的范围和内容。尤其是对于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要作为评议的重点内容,定期组织,扎实开展。三是要敢于鼓励群众检举。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的举报形式,大力推行电话举报、网上举报和信访举报,从严惩处泄露机密和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对于群众举报的问题,要建立责任呈报制度、责任查核制度和责任反馈制度,切实做到限期受理、限期督办和限期回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必须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和研究执政为民的具体内涵,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为民谋事。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圆满地回答人民交给我们的问卷。
第五篇:牢固树立荣辱观念
牢固树立荣辱观念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民勤县西渠中学 李发明 段开平
[摘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青少年 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有些青少年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美丑不分,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迫切地需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荣辱观念,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诚信缺失 腐败蔓延 未成年人 荣辱观念 加强德育 迫在眉睫 优化德育环境 廉洁自律 为人师表 点滴做起 促新风尚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人的荣辱羞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通过后天教
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来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概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胡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概括,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在本质上与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要求是相统一的。
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就是要求我们学校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把祖国利益放在年第一位。
倡导‚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教育,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些与《党章》中规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尊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一致。
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广大中小学生高举科学旗帜,用科学武装大脑,努力学习,勤思好学,乐于探究,养
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切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倡导‚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要求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中进一步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小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关注弱势群体,共同进步。
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求青少年从小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广大小学生说真话、做实事、待人真诚、交友以信,不弄虚作假。
倡导‚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要求学校对青少年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知法、守法、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
倡导‚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求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引导广大小学生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勤俭节约、乐观向上、健康成长。
胡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高度概括了人的做人准则,这就是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八荣八耻‛明确划分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必须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荣辱
观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有些青少年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美丑不分,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迫切地需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荣辱观念,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胡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工作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连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都分不清,能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成功吗?
三、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并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1.廉洁自律、净化校园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载体。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学校通过黑板报、画廊、校园之声等媒介来宣传‚八荣八耻‛。学校组织师生一起进行‚牢记八荣八耻‛的签名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另外,学校还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一进校门就能从老师和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与友爱,从团队活动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另外,要净化校园这片沃土,需要校长、老师廉洁自律,坚决制止乱收费、乱订资料、乱办班等腐败行为。因为这样做直接伤害着学生及家长的感情。为此,学校要实行校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不搞暗箱操作,增强学校的透明度,规范办学行为。这样,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得以培养。
2.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市场经济的浪潮波及到校园,激发了一些老师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和其他丑恶现象。所以,当务之急需要优化德育环境,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营造一种氛围。首先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学生主要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都在学校,他们既接受知识又受到学校的熏陶。特别是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行为,让学生耳濡目染,对他们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荣辱观养成的好与坏。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品质;诚信正直,高尚纯洁的心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慈爱宽容,廉洁奉公的品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作风,才能担当起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
3.充实课堂、丰富生活
学校要不断充实课堂,丰富学校生活,对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1)要不间断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高尚情操塑造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把个人命运前途同祖国的命运前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反对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倾向和行为。要充分利用政治课、升降旗仪式、共青团入团宣誓、班会、‘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拿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事迹来感染学生、激发爱国热情。
(2)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3)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养成教育,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通过这些丰富的教育活动,学生一定能够体会到何谓荣,何谓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一定能够深入人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思想的改造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然而,我们有信心,只要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校园新风尚一定会由树变成森林。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光要表现在意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中,我们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试看将来,知荣耻、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必将在神州大地逐步形成。
参考书目:
1《人民教育》中教育部副部长 陈小娅的发言;
2《求是》杂志; 3《党的建设》刊物; 4《武威教育》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