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三个牢固树立 不辱立德树人使命
坚持三个牢固树立
不辱立德树人使命
重庆市垫江县职业教育中心 陈良彬
总书记在2013年教师节致全国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 “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
总书记的“三个牢固树立”,立意高远、情真意切、言简意赅,既是对我们鞭策和希望,也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政治立场,也是思想品质,更是职业道德。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向往和追求。可以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推动人生发展的引擎。理想信念是个人立 身处世的基石,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人不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身份怎样,总要有做人做事的观念和想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之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是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工作的力量源泉。
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奋斗历史表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九十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兴旺发达,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党员有着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涌现出了像江姐、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富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才使我们党历经挫折而不断壮大,使中国革命历经风雨而终于胜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坎坷不平却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乃至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影响广泛而深远,甚至可以影响一生。教师只有自身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以灵魂影响灵魂,以人格引导人格,教出理想远大、信仰坚定的学生,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怎样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树立实践的观点和为 人民服务的观点,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加深对共同理想的认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领悟,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武装自己、鼓舞自己、壮大自己,遵循教育规律,勇于实践,不断实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努力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其次,要坚持学习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汲取一切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营养,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观察当今社会的思想武器,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矛盾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准前进的方向。
第三,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实现共同理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奋斗下去。每一代人的无私奉献所凝聚的巨大能量都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全体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己肩负的特殊责任,不仅要对个人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第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先进性,是指政治上的清醒、成熟、坚定,即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 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五、做正确理想信念的传播者。我们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感召、引导学生学习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唱响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唤起学生对中国梦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立场、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明辨是非,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人才。
最后,要成为践行正确理想信念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要让青少年真正认同共同理想信念,最有效的方式是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我们要通过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行动、投身改革创新的实践和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彰显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师生互动中形成坚定不移跟党走的良好氛围,带动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想凝聚力量,信念铸就坚强。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育人方向,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绽放出美丽的教育梦。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是人们通过一定方式持续获得知识、价值、技能,并有创造地加以应用,发挥智慧、潜能的过程。
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和知识呈现爆炸式地增长的态势,如果不 加强学习,就会被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所淹没。据测算,人类知识倍增周期现在是3年,知识老化周期已缩短为5年。信息、知识时代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迁,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全部意义,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型社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跟上时代的步伐。
终身学习对人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是从幼年到成年的不断学习,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学习,是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终身学习从时间上讲,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从空间上讲,与人生活的所有方面相联系。终身学习覆盖人的生命始终,覆盖人生的全过程。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与生存、学习与生活之间不存在任何疆界的社会。终身学习强调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以及人人参与学习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把学习作为生存责任、生存方式,提升其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人生成功的阶梯。要想拥有成功的人生,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使自己具有广博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要从各种可能的渠道吸取各种知识。只有那些能通过各种途径持续吸取知识、增长才干的人,才使自己的知识更为广博,使自己的胸襟更为开阔,使自己的兴趣更为广泛,也就能成功的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人生无停顿,学习无止境,不断地学习,就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效率的高低和投入的时间都 会影响他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影响我们成就大小,水平高低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学习。一个不学习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一个不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学习,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有学习;人要想过上满意的生活是因为有学习,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学习;人存在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可以学习。人的才能从何而来,说到底都是从学习中来。一个人从一生下就开始学习,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做事,学习做人。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有本领的人。
怎样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一是要摒弃错误观念。目前主要的错误观念有学习过期论、学习无用论等。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作怪,是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的大敌,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
二是要增强学习自觉性。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步入了社会、进入了职场,都要把学习作为人生永恒的追求,培养学习的热情,养成学习的习惯,追求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变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三是要讲究学习方法。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浏览,一种是精读。要提高修养,必须精读几本书,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感,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读书既要用智慧读书,又要在书中读出智慧、读出深度、读出精彩、读出意义。世界要进步,世界要学习;国家要进步,国家要学习;个人要进步,个人要学习。追求进步和发展,除了学习,别无他法。你可以不学习,不求进步,但你的对手不会,谁学习,谁就走在前列。
总之,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我们树立学习责任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学以致用。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改革创新的胜利成果,都是改革创新智慧结晶。
改革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变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可以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等。
创新是指人们一切有创造性的研究、发明、见解和活动。包括思想理论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中华民族几千年血脉不断、文明不衰、生机勃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中华文明深厚根基,又展示出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发展成了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后者发展成了以人为本、团结和谐、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人文道德精神。这两种精神各有侧重,却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一个民族越是自尊、自重、自立,就越是胸襟开阔,善于学人之长,在广泛吸纳各种文化营养丰富自身的同时,推动各种文明的灿烂繁荣,对人类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仔细地考察中国文化史,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动态特征,批判继承外来文化,坚决扬弃旧有模式。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推动下,我国不仅以著名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伟大创造闻名于世,不仅以诸子百家思想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而且以不断变革创新的实践彪炳人类变法自强的制度创新史。从改革创新的视角看,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道路之争,是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改革创新的问题。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决定了推进这一事业的理论和实践必然具有改革创新性。中国是在各种客观历史条件几乎不具备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每走出一步都凝聚着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创造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国情、世界政治经济走向以及各种主观条件所作的科学把握,对于民族生存发展问题进行重新定位,使得看来毫无希望的民族有了出路,有了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的高度和 眼界,而中国实际则是中国现实历史,由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落后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因而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要结合就要寻找“结合点”。正是通过“结合点”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统一起来。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改革创新精神完全一脉相承,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是着力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攻关过程。再好的教育改革决策方案,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同、积极参与、自主创新,也可能取得实效。教育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来都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紧密配合。凡是深得民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无不渗透着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教师团队攻坚克难,最终凝聚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改革的合力,从而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无法超过这个国家的教师质量。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上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创新人才要靠学校教育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的品质。作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理应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广大教师是改革创新意识的传递者。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是改革创新意识的源头活水。在现实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是传递改革创新意识的“火炬手”。我们既要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创造新事业、推动中国教育进步,又要更新自我、培养具有创 新意识的新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是一场持久的接力,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时代最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在他们那里深藏着改革创新的梦想、冲劲和勇气,广大教师要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自己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更要把这种精神力量传承给青少年学生,将改革创新的火炬传递下去。只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拥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教育改革创新是教师实践改革创新意识的重要园地。教师职业生涯普通而平凡。然而就是这种备课、上课、修改作业的平凡生涯才更需要我们实践改革创新意识。我们要从满足现状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不怕碰壁,不怕困难,勇于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要立足现实,在脚踏实地的本职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突破,小到教学创新,大到教育改革的创新,都需要我们认真寻找现实的走向;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个人兴趣和发挥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在迎接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我们一定要让改革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目标追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为中华民族辉煌而壮丽的复兴做出贡献。
第二篇: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
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 促进民族团
结进步事业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宁夏视察工作时都强调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各民族团结的动力源泉,是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的行动准则。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各民族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高度概括了当代中华民族团结的丰富内容:即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相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奋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运把各民族紧密联结在一起;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国家的发展稳定繁荣。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我国各族关系发展历史的深刻揭示和生动写照。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在生产生活上互通有无,经济文化上友好往来。从民族分布的状况来看,由于历史上民族迁移和人口流动,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聚住格局。这种状况和特点,深刻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相互依存、互相交往的亲密关系,各民族早已结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首先是指作为个体的每一个民族的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其次是指作为社会整体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提高。各民族之间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有了和平、和睦、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有了各民族间在平等、团结、互助基础上的互相帮助、互相借鉴,才能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这是相辅相成的。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现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已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牢固基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已成为全疆各族群众的坚定信念。实践充分证明,各民族大团结,是全疆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第三篇:坚持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 努力开拓创新 在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建功立业
——***农业大学共青团工作回顾
***农业大学合并组建十三年来,学校共青团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自治区团委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青年学生
1、坚持着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校各级团组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以党和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了“成才报祖国、青春献给党”、“雷锋大学我先行”和“与信仰对话”等活动,并通过邀请胡春华、任亚平等自治区党政领导到校作形势政策报告、思想政治教育等报告,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党的理论、拥护党的领导,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多年来,团组织共向党组织“推优”3万余名,近1.7万名共青团员被发展为中共党员。
2、坚持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主题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各级团组织充分考虑学生年级、专业、民族、家庭情况等差异,在学生中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精彩四年、成就一生”主题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助困励志成才”等教育活动。并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出台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实施大纲》,将四年制本科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分解,并在每学期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设计和实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3、坚持培养和选树典型,开展“身边的榜样”主题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学校团组织以“12•14”英雄集体、烈士郝龙彪,光明使者李莹,道德模范杜威,“帮学兄弟”庄宏泉、庄汇泉等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事迹作为典型教材,组织全校团员青年通过演讲、征文、座谈等形式开展“青春赞歌”、“身边的雷锋”等主题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高尚品格、参与高尚活动、争做高尚典型。
4、坚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学校团组织积极构筑健康向上、生动活泼、双向互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建立了共青团“彩虹”网,开通了“彩虹”论坛,加大网络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力度。2007年“彩虹”网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网站。2012年在全校801个团支部开通了微博,积极引导探索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5、坚持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培养青年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各级团组织坚持不懈地实行青年志愿者“阳光计划”行动。学校现有120多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十几年来学校共青团共组织了4000余名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621名志愿者被光荣招募,有2.8万余人次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同时,校团委不断拓展志愿者服务项目和工作领域,依托专业背景树立了一批志愿者行动示范群体,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如我校组织品学兼优的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西安世博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的服务工作,受到各级组织的一致好评。我校被评为***自治区“60周年大庆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我校农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首届“***青春大使——爱心之星”荣誉称号。
6、坚持以提高青年学生基础文化素质为重点,深入开展基础文明教育。学校各级共青团组织以校园基础文明建设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小事入手,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以加强文明礼仪、行为举止、功德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和网络文明为重点,开展了“与文明携手、创和谐校园”、“立德修身、求知爱国”等主题教育,大力弘扬思想道德主旋律,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公德意识。
二、始终坚持结合学校实际,紧密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断拓展服务手段和途径
1、发挥农林院校专业优势,引导团员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探索中已形成了体系完善、主题鲜明、组织严密、点多面广、内容充实、总结深入的特点,做到了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经费五落实。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结合、与专业学习结合、与择业就业结合、与勤工助学结合、与创新创业结合的“五个结合”有效途径,通过学校直属队、学院重点队、小分队、个人等形式组织实践。多年来,我校共组织校级实践直属队85支,院级直属队528支,实现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覆盖。共为基层演出150余场,共向实践基地和扶贫点捐款、捐书、捐物价值50余万
元。学校的科技专家组、博士硕士服务团深入厂矿企业、农村牧区解决技术难题近百项,为我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青年学生实践成才搭建了广阔舞台。
2、加强对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引导青年走创新型人才之路。搭建有效平台,各级团组织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品牌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自2005年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出台《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以来,全校本科生申请科技创新基金项目800余个,共有近400个项目被批准立项,资助金额达到70万元,目前有350个项目顺利结题。2001年以来,学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二、三等奖近二十项。同时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CCTV”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重大赛事中共获一、二、三等奖100余项。
3、引导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学校共青团组织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有效促进学风建设的工作机制,将五四红旗团支部评选与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相结合,将学生干部的选拔、团员“推优”与学习成绩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诚信考试”系列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此外,学校各级团组织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促进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饮食文化节、计算机科技节、园艺节、英语文化节和测量技能大赛等丰富多彩的专业类活动,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4、以观念引导、就业见习、创业扶持等工作为重点,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通过邀请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举办“青春创业讲堂”、“知名教授零距离”报告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同时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训练内容,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2009年起,校团委联合招生就业处、各学院,积极争取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系,校、院两级团组织共建立就业见习基地18个,其中2个国家级见习基地,2个自治区级见习基地,做好就业创业政策宣传、项目展示以及岗位对接等工作,增强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有6个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累计获得25万元创业扶持金。
5、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增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坚持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以“十大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一院一品”活动为龙头,形成校、院两级精品活动届次化的格局。校团委连续多年举办了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金马杯”文艺汇演、“十佳毕业生”评选及颁奖晚会、“新星魅力秀”校园主持人大赛、校园模特大赛等活动。同时,学校邀请了李肇星、龙永图、余秋
雨、洪战辉等知名人士,举办了“世纪风”名人论坛12期。此外,我们还邀请中央歌剧院、***民族歌舞剧院等多家专业文艺团体到校演出。这些活动极大地活跃和繁荣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力。我校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示着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时代气息和良好精神风貌。
6、指导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朝着健康、有序、规范的良性轨道发展。各级团组织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坚持“健康发展、规范管理”的方针,制定了《社团管理办法》,对110个校级社团重新进行了注册登记,将其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志愿服务、体育健身六大类,规范了各类社团的管理。校团委拨出专项经费资助社团活动,涌现出了“音乐嘉年华”、“动漫协会”、“舞狮协会”等一批明星社团,形成“百团争鸣”的社团文化局面。如今,社团已经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团节更成为这道风景线的一大亮点。我校环保协会获得“全国十大环保社团”和“全国优秀社团”称号。
7、关心关爱家庭困难学生,引导青年学生励志成才。学校各级团组织通过摸底调研,准确掌握家庭困难学生情况。通过开展励志成才系列主题教育对困难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和引导,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奖助学金。近几年,累计争取奖助学金项目11项,资助学生346名,资助金额70余万元。通过有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为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帮助。
三、始终坚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1、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工作取得新成效。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需要,面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校党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建带团建,全面加强共青团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团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学校团组织深入开展“1111”创建活动,即创建1个“五四红旗团委”、10个“五四红旗分团委”、100个“五四红旗团支部”、1000个“五四红旗团小组”,并详细制定了考核评比创建措施。
2、加强团组织制度建设,团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学校先后出台了《基层团组织等级考核办法》、《团干部例会制度》、《关于青年团员“推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共青团工作科学高效和规范发展。
3、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干部素质稳步提高。校团委坚持“五个一”学习日制度,使团干部理论学习研究有了新发展,带领团干部走出校门,到兄弟院
校学习先进经验,选派团干部到机关旗县挂职锻炼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团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全校团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推进团干部作风建设,通过团干部联系团支部、两周一次的学习例会、评比表彰和日常考核机制,不断加强团干部自身建设。十多年来,共有20余名团干部走上处级领导岗位,50余名团干部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团干部。此外,学校团组织还注重加强学生团干部队伍建设,以全国、全区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校院两级团校为渠道,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全校学生团干部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4、发挥共青团优势,突出生力军作用。在突发事件、重大工作中,共青团始终站在工作第一线,切实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在抗击“非典”、迎接教学评估等工作中,我校共青团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我校60周年校庆期间,全校团组织勇挑重担,圆满完成了校庆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校庆期间,各类志愿者人数达3000余人,累计服务28900小时,展现了新时代农大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为校庆整体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指导学生会开展工作,学生会作用发挥日趋明显
坚持“党委领导、团委指导、宏观把握、微观放开”的原则,在保证学生会正确工作方向的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几年来,学生会依据自身特点,制订了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会下设的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索伦哥艺术团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在代表和维护广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同时,积极参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共青团组织发挥育人功能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学校共青团走过的十三年历程中,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2002级农学2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班集体”、郝龙彪荣获全国“舍己救人英雄”、李莹荣获“全国优秀大学生”。学校还多次获得“挑战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组织单位,校团委每年被自治区团委评为实绩考核突出单位。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共青团工作得到了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展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二是不断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形式,是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学生的重要手段。三是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把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补充。
过去的十三年,学校共青团组织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治区共青团工作有关会议精神,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今后,学校共青团将进一步提高团干部理论水平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拓展团组织服务青年学生的渠道和途径需等,继续努力把我校共青团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彭静]
第四篇:坚持立德树人演讲稿
坚持立德树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爱心立德 奉献树人
酒泉市实验小学 魏丽娟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二十年前的我踏上了三尺讲台,从那天起,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那便是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做一名让孩子满意让家长放心的好老师。一路走来,经历过无数艰辛有过无数酸楚,但我收获着更多的惊喜,品尝着一份又一份的感动。
一、教育是爱的事业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也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教师职业的内涵,让我深深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爱我们,只有用爱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古语说得好:“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我懂得这样的道理,多一分真诚就多一分关怀,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温暖!只要走上那三尺讲台,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对那一张张神情专注的面庞,我的心中自然而然的有一种情绪在涌动--那就是至高无上的师爱!师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所有学生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曾经我教过一个被老师同学公认为“傻子”的孩子。一个刚出生就失去母爱,在继母手中遭受百般虐待的可怜的8岁孩子。穿着邋遢,面黄肌瘦、头发脏乱,表情呆滞,他总是被同学欺负还不敢告老师,考试总不及格。很多时候他被老师同学遗忘。是从教两年的我,用满腔热血和无私的爱、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挽救了那个孩子。我送他衣服、给他理发洗脸、课间陪他玩耍,生病时我带他看医生,下班时间我给他补课,我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对孩子少些打骂多些关爱,我带动全班同学关心帮助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那个孩子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目光中透出了生机与活力。考试能考80多分,同学们主动和他交朋友。还推选他当卫生委员。他彻底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也把我当成了他的亲人,私下里给同学们说“魏老师要是我的妈妈那该多好呀!” 这无忌的童言不正验证了那句话吗!--“你付出了爱必将收获到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用心中的爱点燃了学生爱的火把,我们播撒了爱心,收获了感动收获了希望。我们用爱呵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尊重,让学生真正从心灵深处受到感化和触动,使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这才是教育对爱的诠释。
二、教育是奉献的职业
太阳总在有希望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想的地方朦胧,奉献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教师就像一颗星,没有太阳的热烈、没有月亮的温柔、没有朝霞的眩目、没有白云的高远,但从来无怨无悔,与世无争,总是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默默的奉献着那份光和热。我们的付出,不求任何人的物质回报,但求所有孩子们能体会到最温暖的春风。这就是乐于奉献的教师精神。
有这样一批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用生命和爱维护了师尊,铸造了师魂,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大爱无声。
谭千秋,四川绵竹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他张开双臂保护了四名学生,四名学生全部获救,而他却义无反顾地献出了51岁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他那在突发灾难来临时的瞬间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
29岁的张米亚老师,在倒塌的教学楼里,跪伏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把孩子救出。这就是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们把住了生命之门。让两支稚嫩的花朵得到了庇护,铸写了一代师魂的高洁。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车祸发生的刹那间,不顾个人安危,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
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在生死关头用鲜血和生命保护学生的壮举,犹如最后一堂无声之课,给教师,这个原本普通的字眼赋予了许许多多的内涵,他展现了人民教师的操守,体现了人民教师的良知和勇敢,以及生命的尊严和伟大,点亮了学生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突然间让我明白了,原来,教师除了默默无闻以外,也是伟大的,雄壮的,忘我的。他们带给我们这些仍工作在岗位上的教师们太多太多值得思考与回味的东西。
教育,原来就是用生命护卫生命,用生命去唤醒生命。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学生不仅是他们职业价值所在,更融进了他们的生命。这就是更崇高的奉献精神。
在我们的实校,也有着许多平凡却又伟大的老师,正是因为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才有了实校辉煌的今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相同的信念和追求:那就是用自己博大的爱心演绎着无悔人生,书写着“师德”大字!用无私的奉献谱写幸福的人生!用自己的的青春智慧和热血诠释人民教师的内涵,用真和善哺育纯洁的心灵,用爱与美铸造闪光的灵魂!记得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让他传播到遥远的后世。”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对教育痴心不改,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就一定能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铁肩担道义,爱心筑师魂。老师们,让我们为了心中共同的梦想风雨兼程!让我们热忱、执着、坚定地用无私的爱与奉献谱写幸福的人生吧!
第五篇:履行立德树人使命心得体会
履行立德树人使命心得体会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以身作则。教育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便是身教。学生成长中,榜样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作为教育者,我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正直、有责任感、善良、勇于承担的榜样。我向学生展示着一个勤奋努力、具备道德情操的人的样貌,通过言传和身教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其次,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优势和不足,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作为教育者,我要善于发现和认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并以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塑造和引导。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从而激发他们全面发展的动力。
第三,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在知识传授中渗透道德教育。知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而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品质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我让他们在知识学习中体验道德价值,培养自我约束和自觉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我注重谈论作品中的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道德原则,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判断能力。
第四,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与家长紧密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课堂,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与家长的紧密合作是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和需求,并与家长共同讨论制定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的方案。通过家校合作,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得到一致的道德教育,形成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最后,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与社会共同育人。学校不仅仅是孩子成长的地方,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能够丰富学生的教育资源,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因此,我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通过亲身参与社会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责任和价值,增强他们的社会担当意识。
履行立德树人使命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反思和总结,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和素养,与学生共同成长。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只有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我们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益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人才。(1200字)。
履行立德树人使命心得体会2
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xxx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并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他在讲话中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我是师范学校毕业的,今年也是我从教第三十年,在倍受鼓舞的同时,对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对“四有”好老师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体悟。见贤思齐,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向着好老师努力显得尤为重要。
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不仅悠久,而且一直是主流。教师重要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教学过程是由师生互动共同完成。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思索与回答的基本命题。回顾十几年做学生和三十年教学的经历,师德至上、学术为本、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是我工作中感悟和体会最深的。
“师德至上”。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光荣职责。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课堂观会通过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对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系毕业的学生比较念旧,十分珍惜大学的`情缘,每每聚会都会邀请老师参加。这几年参加毕业学生的聚会比较多,他们跟我聊到大学时代对他们记忆深刻的、或者影响到他们考研、择偶的话题,大多是我带他们史迹考查活动中的一些细节,课下交谈的一句话、课堂讨论时一个肯定或赞许的眼神。每每至此,你会感到身为教师的欣喜、压力和责任。这时你会发现,我们熟悉的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等等话语,对塑造一个好老师是多么重要。我的感受是只有秉持和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学术为本”。学高为师,备好课、上好课、育好人是作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操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时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j·迈克尔·毕晓普在他的自传《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中写到:“教学,这是大学教师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是非履行不可的职责,可以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可以是荣誉的,令人欣慰的一部分。教学的愿望是发自肺腑,不需要辩护,不需要解释,它是一种文化义务,是一种使命。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现代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其最崇高的使命,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人身上。”从事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和我自身的教学科研经历,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学与科研如同鸟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激发科研的灵感,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我自己研究的课题有些就是来自备课、上课、与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讨论过程中。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需求成为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教师只有很好地把握所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技能,才能适应和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可以说,教学过程既是对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也是教师科研动力激发的过程,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科研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品位。只有教师是创造性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这几年参与我课题研究的学生,所做的毕业论文和考研方向的选择也多受此影响。
“用爱点燃爱”。爱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前提,用爱点燃爱,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师生的共同成长至关重要。历史学是基础学科,历史学专业的生源和就业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许多学生一开始有着“所学非所爱”的迷茫,想打退堂鼓,或者想转专业。如何通过入学教育、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教师的现身说法来确立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年下来,历史教师的感觉是树立学生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付出真爱,用爱点燃爱,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育积极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文化,多途径为学生考研、就业服务,就会让学生明白专业没好坏,关键在于你能否学好。逐年好起来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就是教师付出真爱,最终赢得了学生的真爱的说明。在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享受到过程本身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生命价值实现的欢乐。爱是彼此成全,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着更加美好的职业。好老师是学出来的,好老师是做出来的,好教师是通过好学生成就的,好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为做党和人民的好老师而努力。
履行立德树人使命心得体会3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意识到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
首先,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教师放眼全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教师要积极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要有所教养,注重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其次,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特点和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教育并非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通过引导、示范和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塑造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第三,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教师注重教育的质量。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需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还需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教师要及时了解更新的教育理论和最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
第四,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教师与家长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优劣势,与家长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业和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形成家校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
最后,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教师秉持教育为人、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坚守教育的本质,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教师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发扬教育事业的光荣传统,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总之,履行立德树人使命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份圣职。教师要放眼全局,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注重教育质量,与家长形成合作关系,秉持教育为人、育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好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履行立德树人使命心得体会4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矢志不渝铸师魂。
自任教以来我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公正严明,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我坚持以德治教,以德育德。坚持从育人环境抓起,从学生行为规范抓起,从每一名学生抓起,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环境,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学会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奋发进取。
2、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我们这的杜顺老师,他不幸患上了脊髓空洞症,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3、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教师魅力。
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其次,教师要增强理论深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人生品位。
4、学会宽容,敬业爱生。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力量源泉。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
教师的多重身份,对教师的品德修养、职业修养、知识结构、业务水平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使“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规范变得尤为沉重,我们不仅得换角度思考,还得刷新固囿的陈陋眼光。
在边学习边反思中,我清楚地意识到,当好当前形势下的新型教师,随遇而安的态度不行,固步自封的态度不行,安分守己的态度也不行,光说不练的态度更不行。我们得顺应潮流,得紧随形势,得更新自我,得探索创新。
“探索创新”是此次学习中对我触动最深的一种感受。教材的更新需要我们探索创新,课堂角色的转换需要我们探索创新,信息技术的高端化需要我们探索创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运用需要我们探索创新,我们激励学生探索创新自己得先探索创新……但是如何创新这还是一个有商榷须争议的科研话题。
教师也是科研工作者,通过此次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的科研工作更需要创新精神。
首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创新。科学的理论始终是前进的航标,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思路才符合客观规律,我们的工作才有成效。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创新。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班级管理、常规检查等日常工作,都会给提供我们发现的契机,我们要善于利用创新空间,大胆设想,勇于探索,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再次,在调查基础上创新。创新不是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我们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的工作部署同我们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加强调研,发现经验,发现典型,发现问题,寻找科学的措施和对策。
当然,探索创新对人的素质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它要求我们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意识和精神来源于我们队事业的热情和忠诚,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也向我们的能力和本领发起挑战。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需上下而求索”,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定具备非凡的毅力和恒心,哪怕前路坎坷,哪怕荆棘挡道,依然不改艰辛前行的步伐。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履行立德树人使命心得体会5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是一群追逐者;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一群学习者。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考力、有创造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人。
一、做一名有思考力的教师。
人与人的不同,在于思想的差异,而思想则主要来源于思考。一个人是否喜欢思考,做到常态思考,取决于他的思维习惯、问题意识和格局视野。
教师的思考力,主要体现在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上,首先愿意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思考选取最佳的方法达到目标;其次,常时间集中关注在某一主题的研究上,持续推进,尽量寻找创新点;还有就是在常态教学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为每一次的发言做准备,为每一节课做设计,为每一次阅读做整理,为每一次实践做反思。
二、做一名有创造力的教师。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思考不同,才能有创造。作为一名有创造力的教师,他所做的,都是经过思考的,他所使用的方法都是最简单有效的。不仅如此,他还要善于整合资源。他能够认识到: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我们日常的工作,常常是缺少创造。一节教案讲了五年,教材都变了,教案还在用。一篇讲稿,反复改了几遍,听众都变了,还在讲,内容仍停留在最初那个年代。经验永远是创造的羁绊,我们却舍不得扔。我们的工作质量需要通过创造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境遇需要创造去点亮。没有创造,就没有不同,没有创造,就没有杰出的表现。
三、做一名有执行力的教师。
任何事只有做,才会有结果。如果只停留在计划和想的层面,永远也实现不了突破。执行力,是推进事物进展的关键,是实现由质变到量变的飞跃。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我们应该将行动纳入决策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性急的人容易锻造成具有执行力的人,但一定要克服“不思考”,要三思而后行。将时间安排得有条不紊,就可以变性急为执行力。性稳的人,也要有提前意识,要为后期完善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