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进法律 法不可违 防患于未然快乐学案
【课题】第七课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学习重点及难点预测】加强自我防范的能力。(重点)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难点)
【导学流程】①预习(5分钟)②学生交流讨论(10分钟)③展示(20分钟)④达标测评(10分钟)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经常旷课,有时还偷拿同学的东西,打架斗殴,受到学校的多次教育,但他
不思悔改,又经常在社会上偷盗少量财物,还参加赌博等,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仍屡教不改,后因持刀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法院审理,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
(1)陈某的行为中,哪些是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一、预习导航,自主学习
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如何?
2.为什么说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
3.怎样理解未成年人犯罪也要受到惩罚?
4.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为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严重不良行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5.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6.为什么要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重点)
二、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7.认真阅读教材97页,思考后回答问题:(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
(2)他有过知耻的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深渊?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8.中学生陈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他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变
(2)陈某从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
(3)我们青少年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三、巩固测评
(一)学案整理
(二)达标测评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我们身边(上)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
①旷课 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从小偷钉,到大偷金”这句诗给我们的启示是()
A.一般违法必然发展成为犯罪 B.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本质是相同的
C.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D.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4.对我国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负任何责任 B.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C.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D.已满十八周岁的人违法,应负刑事责任
5.八年级学生王某因经常敲诈同学的小额钱财,曾被公安机关拘留过。但他仍然不思悔改,后因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这一案例说明()
①一般违法行为若不加以制止,就有可能走向犯罪 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都会从轻处罚
③王某持刀抢劫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④我们要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 A.①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6.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 ②维护法律的尊严 ③自觉依法自律 ④加强自身法律修养 ⑤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四、师生反思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二、达标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就是()。A.没有圆规也能画成圆
B.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C.人人都要按自己的规矩办事 D.在社会生活中有无规矩一个样
2.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大肆收受巨额贿赂而构成犯罪。2000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核准胡长清死刑。这说明()。
A.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B.法律只对违法犯罪的少数人具有约束力 C.法律只对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具有约束力
D.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某犯罪嫌疑人为了报复社会,在公共汽 车上放置炸弹,造成16人死亡、30人受伤的惨剧。这说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A.严重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严重违法性
D.刑罚当罚性(二)是非判断题
1.法律只对犯罪人员具有约束力。()2.只要不违法犯罪,公民生活就与法律无关。()3.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4.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5.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三)案例分析题
1.据《北京晚报》报道:某住户周某恶意拖欠物业公司供暖费,物业公司多次催交,但周某仍迟迟不交纳。物业公司被迫向法院提起诉讼,得到法庭支持。在物业公司向法院申请执行后,法院依法对周某实施了司法 拘留。最后,周某不但将所欠的供暖费补交完毕,而且将当年的供暖费一并交纳。请回答:
上述案例说明法律具有什么特征?
2.司机刘某爱开快车,经常疲劳驾驶,注意力不能集中,曾多次因闯红灯被警察罚款;也曾和别人发生碰撞,因撞坏了别人的物品而赔偿。刘某最后一次驾车因疲劳过度,撞人致死。他怕承担责任,撞人后驾车逃逸,后被公安机关抓获,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请回答:
刘某的上述行为有哪些是违法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三、综合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自己一不违法,二不犯罪,不会与法律打交道
B.为了保护自身健康成长,青少年必须依法律己
C.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而公民的生活不一定需要法律
D.法律只依靠人们自觉遵守即可
2.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的是()。
A.十六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B.《中学生守则》 C.《民法通则》
D.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3. 19岁高中生王某,深夜持刀抢劫路人,但只抢到1元钱。王某的行为属于()。
A.不道德行为,王某向受害人赔礼道歉即可
B.违纪行为,接受学校处分即可
C.一般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罚 D.犯罪行为,要受到刑法处罚(二)案例分析题
2002年6月16日,北京“蓝极速”网吧的大火,无情地夺去了24条无辜的生命。纵火犯是13岁的张某、宋某。
张某、宋某都来自单亲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宋某的后母还用暴力虐待宋某。学校对他们也采取放任态度,宋某从2月份一开学就没有在学校露过面,学校竟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张某、宋某在社会上看了大量触目惊心的暴力影视制品,在网吧里浏览了大量乌七八糟的东西,这些原因造成了张某、宋某开始从逃学旷课、欺负女生,逐渐发展到拦截殴打他人、强行索要同学财物,直到在“蓝极速”网吧进行纵火。请回答:
(1)最后一段描述的张某、宋某的三种行为分别是什么行为?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避免类似事件 的发生。(3)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这一事件对你有何警示作用。
四、拓展训练题
(一)小调查:了解人们在超市、学校、影剧院、体育馆、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应遵守的规则,然后填入下列表格。
不同场所
应遵守的规则
超市
学校
影剧院
体育馆
医院
其他公共场所
通过调查,你的体会是:
(二)填一填:权利与义务
发展阶段
享有的权利 应尽的义务
出生来到世间
儿童少年期
18岁以后
中年
老年(丧失劳动能力)告别人世时
(三)填表并回答问题
内容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承
担的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1)根据上表,请分别举一个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例子。
(2)从上表中,你得出的结论是:
(3)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更应如此。你知道我国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刑罚包括哪些种类吗?请列举出几种。
(四)活动设计
对全班同学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是否骑车闯红灯,是否走人行横道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并用实际行动来杜绝违章行为的出现。
(五)课后收获
我的收获:
五、课外探究
在班里组织一次讨论会,共同制订本班班规。也可以先由每个同学分别制订本班班规,然后将它们进行归类。
(1)在班集体中应注意的问题:
(2)根据以上问题,制订出几条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条款:
(3)全体同学共同认可的条款:
(4)保证这些条款实施的措施:
六、资料下载
什么是青少年不良行为?
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
青少年不良行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由青少年实施
青少年不良行为是由青少年实施的。青少年是指12~25岁的人,但主要是18周岁以下的人。这个年龄段的人主要是中学生,还包括一部分大学生和社会青年。
(二)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
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也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是维持和保障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所必需的。这类基本准则有的是不成文的,有的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规中。青少年是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因此 社会对青少年又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要求。例如,在家庭、学校、班级中,都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青少年遵守这些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纪律。
(三)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是青少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表现。有些行为违反社会规范,有些行为虽然没有违反社会规范,也没有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损害,但对青少年本人有明显的危害,不利于青少年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间接地给社会、他人造成危害。
(四)对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一定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表现为违反了社会禁止性行为规范,对社会造成了物质上的损害,如破坏公共设施等。对他人的危害是指对他人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和痛苦,比如逃学、离家出走等会对青少年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青少年不良行为虽然对社会、他人和本人有危害,但这些危害的严重性都比较轻,不构成任何形式种类的刑事犯罪。
第三篇:七年级政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第七 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框题三 防患于未然
一、学习目标
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
一、好学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
例1.中学生陈某由一个好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二:犯罪有什么危害?
例2.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问题三:应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例3 我们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三、目标检测
(一)、辨别题
1.青少年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处罚。()2.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二)、填空题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的预防,对-----------------------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四、配餐作业
A组题
(一)判断题
1.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行为上就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情。()2.我们就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二)单项选择题 1.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话表明()
A小偷小摸没有关系,不会构成犯罪 B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C“偷针”与“偷金”是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本质区别 D一般违法容易发展到犯罪 2.中学生王某不爱学习,迷恋网吧,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来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这一案例说明()
A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B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C犯罪不一定违法 D仅仅靠教育不能减少犯罪
3.下列关于违法与犯罪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违法犯罪都与自己无缘 B不良行为不加改正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C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D一般违法与犯罪在所违反的法律等方面有严格的界限
(三)回答题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B组题
(一)判断题
1.“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说明小错虽不断,但只要大错不犯就行。()2.多次偷窃属于不良行为。()3.受到行政制裁的行为是违法行为.()4.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但不必受到刑罚处罚.()
(二)选择题
1.“严重不良行为是”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下列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①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索要他人财物 ②纠集他人寻衅滋事 ③旷课、夜不归宿 ④吸食、注射毒品 ⑤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⑥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⑤⑥ 2.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 ②维护法律的尊严 ③自觉依法自律 ④加强自身法律修养 ⑤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三)材料分析题: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上述古语体现了什么道理?
(2)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怎样做到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C组题 材料分析题
学生李某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他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经常旷课,有时还偷拿别人的东西,打架斗殴,受到学校多次教育,但他不思悔改,又经常在社会上偷盗财物,还参加赌博等,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仍屡教不改,后因持刀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法院审理,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
对李某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行分析。(1)李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
(2)我们青少年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提纲
【考点点击与提示】
1.知道社会生活中规则的种类。
2.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
3.了解违法的含义,类别。
4.理解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5.理解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6.懂得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7.知道路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8.知道未成年人的年龄界定。
9.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
10.知道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两部法律。[练一练]
一.填空
1.法律是由()制定或认可,法律靠()保证实施,法律对()具有普遍约束力。
2.()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是人们行为的底线。3.根据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和()。4.()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5.()是犯罪的本质特征。6.()是犯罪的法律标志。7.()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性
8.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包括()和()两大类。
9.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事罚,包括()()()()()。
10.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主要方法,包括()()()三种。
二.选择(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作用的是
()
A.小王买的鞋有质量问题,在消协的作用下,商场给予退货
B.李某经常有手机向张某发送侮辱性短信,被法院判决停止侵害并赔礼道歉
C.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吸毒违法,贩毒有罪。
D.李某的不正当收入被没收。
2.某公安机关在抓获15周岁犯罪嫌疑人王某时,不开警车,不着警服,不扩大知情面。这体现了
()
A.对未成年犯罪的宽容和理解
B.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
C.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
D.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3.近年来国家严打酒后驾驶,市民张明在深度醉酒状态下驾车,造成5死4伤的严重后果,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说明()
A.酒后驾车是严重违法行为
B.凡是违法行为必然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C.我国法律是保护人民惩治违法犯罪的武器
D.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导致犯罪 4.13岁的小丽刚读完小学六年级,就被继夫送到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小芳向当地妇联反映了情况,在妇联的帮助下小丽重返校园。小丽维护合法权益时使用的是()
A.诉讼手段落
B.打官司
C.非诉讼手段落
D.自诉手段
5.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必须
()①对未成年犯罪给予严厉处罚
②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③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④对未成年人的犯罪不予处罚而采取感化教育的方针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三.简答
1.违反宪法的行为是否是违法行为?依据是什么?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仅十四岁的初二学生小北经常旷课逃学,到电子游戏厅和网吧玩游戏,期中考试后老师在家长会上公布了小北排在最后一名,小北的爸爸对他丧失了信心,回家后将他毒打了一顿。小北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了南方的一家沿海城市。小北在老乡的安排下,进入一家工厂当学徒工。
⑴上述材料中的现象和行为违反了未成人保护法中的哪几种保护?在材料中如何体现的?
⑵我国制定了哪几部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
第五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感受法律的尊严》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感受法律的尊严》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七
感受法律的尊严
1、什么是规矩?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需要共同准则)P86
(1)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2)因为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规则有哪些种类?P87
1)道德;2)纪律、规章;3)法律。
3、法律有哪些显著特征?(P87)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我国法律的性质是什么?其作用表现在哪里?(P89—90)
(1)性质: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2)作用:1)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同时,它还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保护作用:A、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B、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5、对待法律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什么?P90
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6、什么是违法行为?P93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7、违法行为的种类?P93
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该受到的惩罚等情况可以将它们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包括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又叫严重违法或犯罪)。
8、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P93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于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9、什么是刑法?P94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10、什么是犯罪?P94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94)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2)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12、一般违法与犯罪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一般违法与犯罪二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但两者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
2)启示: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染上了坏思想、坏习惯;有了不良行为尤其是严重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矫治,而任其发展,便会去干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直至滑向犯罪的泥潭。
13、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哪些种类?P95
(1)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幸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2)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4、为什么说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预防违法犯罪?(道德水平高低与预防违法犯罪的关系)P97
1)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2)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3)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4)遵守法律,也是饯行道德的表现。
15、违法犯罪有什么危害?P98
犯罪行为人自以为占了便宜、图了痛快,其实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恨违法行为,行为上远离违法行为。
16、青少年应怎样加强自我防范?P99—100
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何危害性?(七上第八)
(1)不良行为:旷、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严重不良行为,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危害: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而严重不良行为已属违法行为,如不及时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
22、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主要要求。(七下第八第一框)
23、我国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性。(为什么党和国家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七下P103)
(1)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因为1)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3)家庭、学校、社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现象。4)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3)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7、青少年应该怎样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己?(七下P108—111)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寻求法律援助,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其方式和途径主要包括: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
28、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为什么?(七下P113)
(1)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做斗争;当国家、集体、他人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也要维护。在与违法犯罪做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
具体方法有: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
(2)当公安、司法人员向我们调查有关案情时,应该主动协助调查,实事求是地提供有关情况并敢于指证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
(3)当自己的亲友受到不法侵害而又不敢斗争时,应该对他们讲清楚危害,劝其及时报案;保护犯罪嫌疑人作案现场,保留物证等。
(4)因为:1)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只有人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坏人坏事才会减少,社会正气才能得到弘扬。因此,我们自觉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既是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又能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