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师道苍茫》有感
教师应剔出浮躁,淡泊名利
——读《师道苍茫》有感
谭红伟
《师道苍茫》以21世纪初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形势为背景,塑造了一心为学生、全心为学校、做人讲正气、处事求公道、行政敢作为、教学有智慧、敢于承担不辞辛劳的新时期人民教师的新形象。面对现下这一浮躁的社会,这一形象给人以清新、洁净的感觉,使人不由得想到:君子之行,要牢记在心,淡泊名利,才能宁静致远。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和影响。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时运不佳,没摊上一个好职业,否则,咱也能露露脸,说不定还能挣上一笔呢。是啊,站在小学教师这一特定的岗位上要想升官、发财,确实有些不切实际!但既然干了,我们就要对这岗位负起责来,就应当剔出浮躁,淡泊名利。
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神雕塑家”等闪光的词句来形容和赞誉教师,这些美誉也鞭策和鼓励着无数的教师努力进取,甘愿吃苦,乐于奉献,从而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教师精神。这种精神铸成了教师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气质和对讲台的一往情深。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都市的灯红酒绿,不时刺激、冲击着我们的灵魂,窗外变幻莫测的现代风景也不时动摇着我们的信念;大款、股票、汽车、别墅,日益膨胀的高消费,就象一只只充满诱惑的手,拉扯着人们容易动心。于是有人跳槽了,有人利用学生拉起了利益的关系网,有人挖空心思赚起了学生的昧心钱。这种心态,打破了校园的平静,玷污了讲台的圣洁!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胡忠、谢晓君带上他们年幼的孩子,放下苍老的父母,舍弃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海拔3800米的康藏高原的一所孤儿福利学校。这一行为看似绝情,但却是极致的深情;这一行为不是冲动,而是不悔的抉择。用胡忠的话说:“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和谢晓君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像那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就要有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情怀。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是潜在的,收入相对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但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如果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心态就会坦然,对工作也就会充满热情,充满激清。
当教师就应当剔出浮躁,淡泊名利。当教师看到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当学生改正了错误的时候,当学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当学生走进社会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时候,一缕眷恋的柔情,一股燃烧的热情萦绕着激荡着教师的心,我们也如同得到了那朵鲜艳的桃花般激动兴奋,天下还有比看到自己培育的新苗正在茁壮成长更叫人快乐的吗?比之名利,这种甜美的感受,以及教书育人本身所蕴含的无穷乐趣,不是更让我们当教师的感到荣耀吗?
大款的别墅我们不羡慕,名星的高收入我们不眼红,教师的职业收入相比之下虽不够丰厚,但对能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的教师而言足够用了。教师应是一个精神事业的高收入者。教师要以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的精神去影响、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学生一块成长。
第二篇:读长篇小说《苍茫》有感
读长篇小说《苍茫》有感
奚同发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与下棋的棋手不一样,艺术家自己为自己创造法则。”艺术创作没有一个模式。谷文峰的长篇小说《苍茫》在写作上不仅利用传统小说前有悬念、逐渐推进、层层剥茧、真相大白的基本手法,而且还加入了许多观念的陈述,两者结合,形成了一部特别的小说。作者不仅在写故事、写人物,更在意的是人物与故事所传达出来的社会见解。古人言“文以载道”,也就是说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谷文峰借用小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多年来对社会、对人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思考。
小说《苍茫》以扇型结构,由刘记安的人生“外扇边”及文兴国的经历“内扇边”组成。两人的生活轨迹恰好对应时代的大背景。刘记安死了,正在纠结是否辞去经济学院院长一职的师兄文兴国,收到刘记安死前寄来的包裹,里边的信件、日记、手写资料引发他对刘记安之死的原因回溯。小说以悬念开头,立刻让阅读开始了“在路上”的探秘。这也预示着故事的发展将以寻找不同的当事人、探访的不同时段等来结构刘记安的人生。于是,刘记安在老家生活的母亲、曾就学的学校、工作的食品有限公司、经济学家蔡先生、妻子子菡等,先后作为一个个节点,依次展示了他不同时段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恰似一个个扇骨,继而再组成一个大的小说情节扇面。文兴国的印证和成长轨迹是扇形的下边,与刘记安相互映照,又相互对应。而扇子的背面是刘记安的日记,文兴国每每听到讲述人对刘记安的陈述后,便找出日记查阅他的心境和对这件事的态度。这样的结构很有意思,也颇为耐人寻味。
作者意在以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展示近30年中国经济变革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生态及人的变化,尤其是物质对人性的异化。刘记安由最初对人生的梦想至商界的人生辉煌,再到欲壑难填灵魂的毁灭,上演了人性底线最后一寸失守后的悲剧。作者没有直接写刘记安因梦想破灭而选择决绝,却用“心灵自杀了”取而代之,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这样开放式的写作,呈现出文学特有的张力与魅力。
小说中的刘记安由曾对社会及外在环境的抱怨,最终完成自我反省——植物生长固然与环境密不可分,但要长成什么,首先是自己的基因起决定作用。忏悔固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却比继续作恶,或一味执迷,而让我们看到人生不幸中的那一抹暖色。透过刘记安的人生经历、内心徘徊,似乎听到了个人梦想与时代进程的变奏曲。
第三篇:读《大地的苍茫》有感800字
读《大地的苍茫》有感800字
李传生
自从得到《大地的苍茫》,就被书中那深沉的土地情怀所打动,还有他那坦诚裸露内心世界的纯真所感染。
随着他的文笔,渐渐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跟着他的描写,我的眼前也呈现出那些艰难的岁月。他的所有经历,就是我童年的翻版。
在那贫穷、荒诞的日子里,人性被扭曲,亲情被割离。温饱、生存成了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无法越过的现实问题。
我一直想把那些经历写出来,只是没有这个能力,今天看到《大地的苍茫》,心灵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
对大地的眷恋,还表现在书中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农村谚语、俚语,我看到这些谚语、俚语,显得格外的亲切。
因为我时而会不自觉地在心中默默的絮叨,有时候会情不自禁的大声说出来。这是因为这些谚语、俚语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看到这些看似俗不可耐的描写,就难以抑制我内心的激动。因为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那些曾经的事物,历历在目,总也挥之不去。还有就是这些曾经的过往,承载了无数的苦难和苦闷。
书中那对土地,对农村,对农人的了解、剖析、同情与无奈,更彰显了作者骨子里流淌的农人后代的伤感和同情。
他身处省城,而心一天也没有离开过那曾经生息过的土地。时时刻刻都在追忆故乡的苦与乐,更是对于那贫穷而又苦不堪言的经历难以忘怀。
是那些苦难和贫苦的经历,让他更加的珍惜当下。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他从不飘飘然。依然固守自己心灵的底线。
没有苦难,就没有文学。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反过来又成了他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没有童年的苦难,就没有今天的《大地的苍茫》。
没有对大地的眷恋,就不会写出“面包不是来自超市,而是来自土地”这样深刻的警语。一个人童年的不幸和苦难,是他一生的财富。
没有农村的经历和童年的磨砺,是很难读懂他文字背后的辛酸,更别说引起共鸣了。
读《大地的苍茫》,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深深的被他的文字所吸引。我能读懂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是因为我也走过相同的道路,能读懂他的所思所虑。
谢网络珍图,谨致敬意!
作者简介
李传生,山东淄博市周村人。写诗、跑步、旅游是我生活的三大主题,用诗歌记录生活,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去感受美景。三十年笔耕不辍,坚持长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心和脚步永远在路上。
第四篇:读《师道》心得
读《师道》心得
当我刚拿到《师道》这本书,心中就充满着欢喜,醒目的黄色封皮,上面排列着16位大师的名字,让人一下子就充满着敬畏感和崇拜感。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大师:百科全书梁启超、兼容并包蔡元培、容为智慧胡适之、唤醒国人马相伯、允公允能张伯苓、大师之谓梅贻琦、唯求其是竺可桢、平民情怀晏阳初、爱满天下陶行知、独立品格陈寅恪、一代大儒梁漱溟、大师之师叶企孙、美在艺术吕凤子、语文人生叶圣陶、儿童世界陈鹤琴、灵魂高度李叔同,这些名字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但当你把这本书读完,你就会忍不住想站起来给他们鞠上一躬。这本书名为《师道》,“师”既是从师问学,也是大师的意思,“道”既是思想的光芒也是人格的典范,16位大师级人物影响了中国教育文化历史的进程。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立志,高瞻远瞩)
纵观这些人物,很多受过私塾教育,出国留过学,有着精深的学问,但哪一个在求学成功后,不是为民族存亡考虑,不是致力于改造中国落后的现状?他们从青年便找寻到目标,立下远大志向,人生就是为一大事而来的。竺可桢留学美国,教学中国;晏阳初曾立志不做官,不求财,要把终生献给劳苦大众;陶行知少年时挥笔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吕凤子弃文从武,18岁考入苏州武备学堂,精研武术,为的是“兴我中华”;叶圣陶作为一名作家,既是谋生的需要,更是出于学术责任的担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爱国人士。爱国情怀成就了他们的人生,成为他们事业的不竭动力。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孜孜以求,执着追求)
自从立下志向开始,他们便没有了自我,只有忘我。梁启超一直忧国忧民,为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而寻找出路;胡适不喜欢做官,却答应了就任美国大使的职位,只是因为知识分子的骨子里的那份责任与担当;马相伯倾其家产竭尽全力护国,为了民族,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张伯苓;梅贻琦自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大学;晏阳初的一生因平民教育而备尝艰辛;梁漱溟投身于乡村教育,不断去农村办学,希望开发民智,消除文盲,唤醒民众的自觉;叶企孙终生未娶,以学生为伴,善待学生,唯独不考虑自己;吕凤子为了办学,家财散尽,将个人画展所得全部拿出来做办学资金。他们忘却自我,一心系着大众,对人世间充满着无限悲悯。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功到事成,豁然开朗)
凡事不为则已,为之必用全力,便是第一等人物。梁启超在新式教育、国学教育、家庭教育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蔡元培兼容并包,有了北大的繁荣学术、锦绣文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的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风范,让后人产生无限的尊重和敬畏;叶企孙作为“大师之师”,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等中国的一大批科学家;陈鹤琴在开发儿童潜能,完善儿童人格,健全儿童体格等方面都建立了健全的体系;青年李叔同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兴起。他们在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服务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一个个高贵的灵魂令后人敬仰不止。
马相伯说:“我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把中国人叫醒。”他希望用教育去唤醒人,可惜没有等到被唤醒的那一天;梁漱溟临终前说:“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今天,我们的祖国正走在伟大复兴的路上,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传承先师们的爱国情怀,仰慕教育的丰碑,增强责任担当意识,追随高贵的灵魂,以他们为参照,去达到自己的人生高度,也不枉与他们相遇一场。
第五篇: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
读完《师道:为师亦有道》我心潮澎湃,当了十几年的老师,今天的我似乎才顿悟,才有了拨开云雾豁然开朗之感。读了这些名师的事例,我觉得自己就如海里的一粒沙是如此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但我又从中知道瘦弱的身躯是可以撑起一片蓝天,点亮一片光明,英雄女教师殷秀梅就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为了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是何其的伟大?这是爱的极致,因为爱——那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才使殷秀梅成了英雄教师。相比之下,我们那些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的老师应该汗颜。做人应该有骨气,做老师更应该顶天立地,陈延周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做教师就应该做个有爱心有责任心能挺直腰杆的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大作家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孩子这是易做却不易坚持的主题,有的老师在教育队伍里久了,对这份工作提不起兴趣,没有了当初的新鲜感与满腔热情,对学生缺乏爱心与耐心,为了不步入此后尘,我时时告诫自己并经常读励志的书籍以保持一份激情。在学生调皮捣蛋不思进取时,我总是以心交心,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再引导学生走向光明大道。每当遇到极度极端的孩子,想放弃时,我总会想起全国模范教师霍懋征老师,他能60年坚持在小学教育第一线,不计荣辱,为生施爱,我就知道自己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每位学生都有权力得到老师的爱,得到老师指点迷津,这也是我们老师最大的责任,教师不单单只是教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方式。
当然对学生的教育并不只是口头上的教育,还有一种那就是榜样的教育,人格魅力的影响教育,它有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呢,湖南省双峰一中师德标兵陈初元老师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从他的身上,我明白了要做到三点才能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第一,要时时充电学习专业知识,做个知识渊博有教书育人能力的教师。第二,要注重细节,行为举止文明,穿着得体,有健全人格素养。第三,要爱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也才能教育好学生。
多读书,读好书,是我信奉的原则,书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我从此将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书海中,在书海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营养素长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