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
综 合 实 践
—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
高密市东关小学
综合实践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生从小就应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校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以来,从茫然摸索到逐步成熟,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促进了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对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帮助。下面从三方面汇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
一、辐射带动,研训结合。
(一)、请进来,走出去,辐射带动,共同提高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每学期都要进行预约式教研,请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来给我们上课,共同交流对这门新课程的认识、操作、问题与困惑。我们还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听课学习,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写出学习心得,并运用学到的经验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结合讲授观摩课,达到“骨干培训、专业引领”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将继续通过外出学习、比赛等渠道,让教师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及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并通过交流汇报的形式,帮助全体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学校教师整体能力水平。
(二)、抓落实,促长效
为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我校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纳入了跟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大比武中来,其成绩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同时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教研组活动,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两周一次同步研讨。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通过主题报告、观看视频等活动,解决教师在活动开展中的相关问题,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了他们在课程实施中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因为有了多次的培训交流,教师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热情高涨,理论学习意识增强,自主探究的氛围愈见浓郁。
二、选择主题,开发内容。
1.关注学生兴趣,促目标有效达成
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建构一个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这样,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从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较受学生欢迎。比如,我们有的年级选择了《水果的学问》、《服装的调查》、《生活中的纸》、《走进生活,了解蔬菜》等活动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每天都要吃水果蔬菜,都在写作业,都要穿衣服,学生对这些并不陌生,但对相关知识并不了解,由此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会促使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进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通过汇报,使我们感到学生收获很多,不仅了解了一些知识,如纸张的发明、分类、用途,服装的历史,水果蔬菜的营养价值等;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如学会了纸艺制作,了解了穿衣服的学问,懂得水果蔬菜的正确搭配,能做一两样简单的菜肴等;还受到情感的熏陶,尊重他人的劳动,节约每张纸,不挑食等等。这些选题都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使学生不仅能可望而且可及,因此收到较好的效果。
2、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打造学生实践高地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很多学科课程中都可以找到实践与探究的内容。如:
我们的数学课也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结合,如在教学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2页第四单元综合应用《变化的影子》时,老师就让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老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如图课件)每组均在课前合作选择自己小组的测量地点,确定测量时刻,测量物体,制定测量计划,小组内通过实践活动完成表格。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课内活动,首先是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总结提升
再如六年级数学中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教师提前安排学生回家进行实践活动,利用家中的苹果、萝卜或胡萝卜切成圆柱形,然后把制好的圆柱体底面的直径或半径平均切成若干份,再重新拼一拼,试一试还能拼成什么体?思考一下根据转化的思想可以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这样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别展示,并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活动操作,很容易的把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在活动中总结出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我们还进行了科学与综合实践、语文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探索。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我喜欢的节日》,作为语文课,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在教师指导下,中外节日的不同、传统节日的弘扬等有许多可以探究的问题。新课程中的许多学科,很容易整合成为一次主题活动。如学习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研究过程中又衍生出了不同的主题,如《家乡的树》,我们设计了观察树木、收集树叶等系列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观察大自然,了解家乡的树种,体会人与树木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爱树、护树的良好习惯,又能采用探讨、研究与贴画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这样把科学、语文、美术、劳技这些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活动性。3.结合德育工作,丰富课程资源
我们认为,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比如我校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平时表现的不良行为,选择了《文明礼仪交际教育》,内容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一些服务性强的单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礼仪、现代人礼仪交际,学习礼仪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举行、感恩语言描绘、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社会生活,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有的班级针对现在的学生只知向父母索取,享受爱不知回报爱的现象选择了《我的爸爸妈妈》,有的班级针对学生乱花钱确立了《零花钱该怎样花》,以及浪费现象严重《我与环保》等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及季节性的变化;收集、交流有关水的资料,开展家庭、学校节水活动;开展校园、家庭垃圾产生、分布、处理情况调查,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文明三弯腰”等活动。4.回归生活,服务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行学校、社区的各种环保知识竞赛、绿化养护等活动,创作环保漫画、环保小报,进行环保社区宣传活动,参与学校、社区的规划,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还有的班级选择了《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优美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家乡人民生活的昨天和今天,对家乡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5.课内与课外完美结合,架知行统一之桥
我们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学校统一布置的“三六”生活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一年四季中,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都可以成为一个活动主题。如“三·八”妇女节,布置同学们回家当一天家,体验母亲的辛劳,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妇女节的由来。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见闻,进一步激起同学们对妇女,对母亲的尊重、敬爱。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节日,可以“话中秋”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与中秋节有关的活动,如:了解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查找中秋节的由来,调查月饼的种类、规格、产地等,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等。
6、丰盈的社团活动,还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生活技能、调查交往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在与学校艺术学科相结合中,学校充分挖掘教师特长,结合教师的业余爱好、兴趣倾向、知识领域,将特长突出的教师纳入社团辅导当中来,成立了机器人社团、书法社团、国画社团、排球社团、古筝社团和竹竿舞社团等,在学校第24届艺术节汇报演出中学生们的竹竿舞令人耳目一新,得到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成立了剪纸、小主持人、葫芦丝和武术等社团,让孩子们在不同的领域得到最优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了一批在机器人操作上有潜力的学生,并组织他们参加省、市等各级各类的机器人大赛,连年多人次获得省赛一等奖,其中任多同学在今年的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辅导老师也在不断成长,许多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所写的案例在市征文中获奖。
三、加强管理,多元评价。
学校对课程进行常规管理,加强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采取听随堂课和教学评比相结合的办法管理课堂教学,真正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进行主题活动、自选课题活动、生成性活动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本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学校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观摩、研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等活动,反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总结改进工作的经验。
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学校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档案袋评定。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到的资料、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入档案袋,如:学习环保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可以搜集图片或拍照。二是多元化评定。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还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我们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培植下,在老师们的大力协作下,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会更加完善,将有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第二篇: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此文于2009年6月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9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让 学 生 在 体 验 中 成 长
----新课标下的数学体验学习
台城中心小学方青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就是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功感受,是真切的、深刻的,是自立自愿的情感渗透和价值态度的自然融合与升华。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即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中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必须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一、在自主参与中体验“探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便是他的不幸。”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好奇、探索的愿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探究,尽情表现自己,那么学生就会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到探索的成功和创造的乐趣。如学生学习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后,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特殊情况时,我
1先出示了几组数让学生求最大公约数,并要求他们找规律:(1)35和7、40和5、12和6、77和11(2)8和9、15和37、16和9、4和7,探索过程中,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不用短除法就能很快地找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啦!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秘密”:两个数是整除关系,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接下来我让他们举例验证,他们态度认真,不断尝试,为证实自己的发现毫不放松。最后,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两个数是整除关系,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数是互质关系,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探究中推向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从探索到发现再到完善结论,不仅加深了对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方法的理解,还为后面学习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情况作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学生完全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规律性。
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玩数学”。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玩”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玩”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中,我先播放配乐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米老鼠躲在圆栓形滚筒里四处奔跑、滚动、嬉闹的滑稽画面,然后话外音质疑:米老鼠躲在一个怎样神奇的小屋里?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种紧张而有趣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他们情绪高涨,很兴奋地 “玩”了起来: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桌面滚动,再拿出一个圆柱体学具在桌面上滚动,在探索比较中同学们感悟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多角,跑不动,而圆圆的柱子可以滚动,所以米老鼠躲在这种形状的小屋里跑得特别快。又如“装有水的容器里放入石头”,为了让学生理解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石头的体积这一关系,我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一个装满水的量杯,一块长方体或正方体铁块,一个小桶,让他们玩起“测一测,量一量”的活动。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玩起“剪剪拼拼”的活动。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我又组织了学生玩起“画一画,剪一剪,作出最美的图案”活动,学生通过“玩”展示了一张张美丽的图画,不但懂得了什么是“对称”,还感受到对称的美。由此可见,实践操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玩数学”的乐趣,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就会在交流中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例如我在教学“把35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7段,每段是多少米?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这类题目对于初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理解,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说一说“你怎样区别并解答两个问题的?”经过一番的讨论,得到了始料不到的效果: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就是把35平均分成7份,用35÷7=5就可以算出,而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35米看作单位“1”,意思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那每份就是全长的了。又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是求每份数,我根据“每份数=总数÷份数”这数量关系用35÷7=5就求出来,而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我理解为每份所占的分率,把总数看作单位“1”,用117
÷7=就求出来,还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就是把35平均分成7份,根据“每份数=总数÷份数”这数量关系用35÷7=5计算,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我利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根据“每段长度÷总长度=每段占全长几分之几”这数量关系用5÷35=,等等不同的说法,道出了学生心中的所想,道出了各自卓越的思维方法,同学们也体验到精彩的畅所欲言学数学的情趣。又如,我在教完“归
一、归总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钢管长300厘米,截下30厘米的一段钢管重450克,剩下的一段钢管重多少克?”先让学生思考再分组讨论并解答,场面非常热烈,解答的思路有多种情况:①先求出1厘米的钢重几克,再求剩下几厘米,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
30)×(300-30);②先求出1厘米的钢重几克,再求出共有几克,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30×300-450;③把30厘米的一段钢管重450克看作一份的数,求出剩下的厘米数即剩下几份,再求出剩下的重量,列式为450×【(300-30)÷30】;④先求出300厘米可以截成长30厘米为一段的有几段,再求出共几克,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300÷30)-450等等,学生通过思考和合作交流,畅开了思路,深化了认识。
四、在生活实际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走向自然、面向社会,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每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我在教学“利息”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解决以下的实际问题:
1、生活实际中储蓄的种类有哪些?哪种的储蓄方法利息最高?
2、如果某客户把5000定期储蓄3年,而他两年半就提款,该怎样计1717
算他所得的税后利息?如果延迟半年提款,又怎样计算他所得的税后利息?
3、张平有500元,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43%;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选择哪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这样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就会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用于生活。
五、在总结反思中体验“评数学”。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学的得与失,师生共同总结与反思是一种很好的评价体验。学生可以在评价中体验到与人分享、相互鉴赏,促人进步的乐趣。为了发挥这种“双促进”导向功能,每次上完课,我都要求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情感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以下的总结评价:
1、你认为这堂数学课有什么作用?自己在这堂课学得怎样?给自己打几分?
2、选择班里的一两个同学,评价一下,表现怎样?你给他打几分?
3、老师在这堂课中表现怎样?还有什么改进?通过这样的评价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激励自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可以互相督促、相互赏识、取长补短。
“让学生体验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也是时下数学教坛的流行语。体验学习确实能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
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只要我们适当的指导,学生就会在体验过程中健康和谐地成长。
第三篇: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快乐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快乐
淮安市淮阴区王兴镇小学 刘文中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将更的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式,是今后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究,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教师对探究学习的认识不够到位,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对探究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心理氛围中,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学会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学习中探究性学习中我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探究中体验和享受学习地快乐。
一、让学生当探究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空圆柱和空圆锥,动手验证它们底面积和高的关系,小组内先交流。
生1:空圆柱和空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我是这样做的:底面对底面一样大,再把它们放在桌子上,我从上面看一平,所以它们高相等。
生2:我认为空圆柱和空圆锥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和生1的方法一样,高相等我是这样验证的:把空圆锥放入空圆柱,正好上下一齐,所以,高相等。
生3:我也同意它们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我是量出来的。
师:大胆猜一猜,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会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想,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生2:我想,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5倍。生3:圆柱体积可能是圆锥体积的3倍。
师:下面我们就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把空圆锥里倒满水然后倒入空圆柱,看看几次倒满。(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分工,动手装一装、看一看,做好记录,五分钟后汇报。)
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总结规律后教师指出: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今天这种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基本上和科学家们进行研究的方法相同,这就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操作验证──探究规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成探究过程,当成研究活动,不再是课堂练习的重复和机械训练。使学生明白,任何知识都是通过人们的艰苦努力和探索得到的。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心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现者、探险家,体验到探究发现规律的无比快乐。
二、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学生探究机会。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经历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然而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把前人总结的或课本上现成的知识以结构的形式教给学生,而对这些知识的发展、发展过程并不够重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短暂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的要求。我们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同时,也形成了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教师先出示两组题,让男、女生各计算一组,比赛哪组同学既对又快。
第一组(男生做): 263-15-85 457-36-64 727-213-187 第二组(女生做)263-(15+85)457-(36+64)727-(213+187)
在动笔计算过程中,女同学做得很快,男同学却很慢,并有少数男同学向老师提意见:女同学的题目计算起来简便,括号里的两个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数,一个数减去整百数当然比较快。
通过观察,女生也同意男同学的“意见”。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问:他们的算法不一样,但结果却相同,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
师:仔细观察这3个等式,请你大胆地猜测一下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开始积极地观察、讨论,大胆地猜想起来。生1: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生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教师板书)师: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过把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这时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验证,然后交流总结。„„
然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作出充分地肯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建构,并进行相应的巩固性、综合性、应用拓展性练习。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课堂上洋溢着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通过创设数学情景的教学,把书本中现成的结论变成学生探究的课题,促使探究活动主题化,静态知识动态化。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史学史不仅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探索新知的兴趣,从创设的数学情景中尝到了数学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使学史学会探究,促进体验成功。
体验创造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以及结论和规律是怎样应用的,也就是把教材錗含的知识成果经过学生的再创造,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荷南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
资助探究为核心的过程。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会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教师以赞扬、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习成果,水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促进,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例如在《8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的最后,教师出示了书上的一道口算题:妈妈带了8张5元的人民币去卖锅,汤锅每只38元,炒锅每只41元,可以买哪一种锅?学生在读题、独立思考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有一位同学的想法很特别:
生: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东西,有会员卡可打八折,每有会员卡也可打九折,41元的炒锅如果打九折就不到40元了,妈妈当然可以买到41元的炒锅。
师:你们对这位同学地回答有什么想法?(学生窃窃私语,又不敢下定论。)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1:我们小组认为他的想法和生活中的情况很接近,应该是正确的。生2:我们小组认为他很聪明,想到了我们都没想到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生3:编书的叔叔阿姨可能没想到我们小朋友也懂得打折。生4:我们小组还不太理解打折,老师你能为我们讲讲吗? „„
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对学生地回答进行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机会充分让给了学生。这种创新的想法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同学们的赞赏和肯定中,使学生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
总之,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学习是充满乐趣的。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资助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第四篇: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探究解读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探究
《万花筒》教学案例
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四唯路小学 姓名:彭敏 邮编:430010 电话:*** 活动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学生在尝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精神和品格。
《万花筒》一课包含了光的反射、漫反射、散射等光学原理,教学目的就是想通过学生独立研究万花筒的活动,促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做中学科学、用科学,切实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感悟到小事情中往往包含着大学问,并在交流中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是教材的设计者、创造者,也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点拨者,因此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点应该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都应为学生服务,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科学探究情境下,动手做科学,体验科学发展的历程、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在这种以探究制作为主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要少之又少,只是起引导、点拨、启发、激励的作用,而应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想、充分地做、充分地说,学生获取的知识、能力、技能、方法才真正是他自己的,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制作简易万花筒,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玩、看、做、想等科学探究中学习简易万花筒的制作方法,并。
2、通过探究万花筒的一些奥秘,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万花筒的制作方法。
难点:对万花筒图像形成原理的研究。
活动准备:
饮料瓶、宽透明胶、半透明塑料袋、黑色塑料袋、彩色纸及黑色纸、彩色碎纸屑或彩色珠子、双面胶、卡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自己制作的万花筒)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玩具,你们谁认识? 生:(齐声回答)万花筒。(师板书课题:万花筒)师:请大家来玩玩万花筒,把你们的发现或是你们感到有趣的现象告诉给组内同学。
(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并且小声地议论。)师:哪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你们感到有趣的现象? 生1:我们发现万花筒每转一次,里面的花都不一样。
生2:我们看到里面装有小镜子、碎纸屑,都感到十分神秘。
生3:我在以前查过资料,其实里面装有一面可以反光的三角镜,在最底部还装了一些彩色纸屑,转动角度不同,图案就不一样。
师:万花筒是一种光学玩具,只要往筒眼里一看,就会出现一朵美丽的“花”样。将它稍微转一下,又会出现另一种花的图案。不断地转,图案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叫“万花筒”。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教师制作的万花筒的,吸引学生的眼球,并通过让孩子上台玩一玩的体验方式,有效激发孩子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探究制作方法。师:万花筒是不是很神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万花筒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10页,自学万花筒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制作方法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自学了万花筒的制作方法及步骤,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
学生自由提出困惑,教师随机指导制作方法。
(三)动手制作 展示评价。
1、生自制作万花筒。
2、展示评价。先小组内展示评价,然后在全班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时围绕是否精致、牢固等内容展开评价)
(四)小组实验 研究原理。(1)提出问题。
师:万花筒这么神奇,在刚才做和玩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同学们猜一猜,万花筒内多变的图像可能与什么有关?咱们在小组里研究一下好吗?(2)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师:你们觉得万花筒里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生1:三面镜,可以反光的作用。生2:它可把一个东西反射成几个,光从一面镜反到另一面,再从这一面又反射到三面镜子。师:万花筒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筒中的彩色碎屑经过三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就形成了美丽的图案。在旋转万花筒,碎屑的排列发生变化,就形成了不同的花型。彩色碎屑,在三面镜子上连续多次反射,形成无数的碎屑虚像,组成一幅幅彩色图案。
(五)总结收获、创意制作:
师:今天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万花筒,心里应该挺开心的。今天做的这种万花筒内部是三棱镜的,如果我们把内部做成五棱镜或六棱镜的那里面产生的图案又会是什么的?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尝试。
活动反思: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放开手脚,做学生智慧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一)以人为本,调动学生参与欲望。兰本达教授曾提出:教学可以看作是提供特定的情景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学生要投入就要有投入的愿望和迫切的心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喜爱的活动,用富有激情幽默的教态、语言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点燃学生好奇求知的“火花”,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之中。
儿童天性爱玩,最愿意玩,也最想有创意的去玩。教师可充分发掘教材中“玩”的因素,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结合起来,孩子们会玩性盎然。而万花筒的制作就顺应了学生玩的需要,因而孩子们兴趣浓厚,不仅爱玩,还渴望玩出创意。
(二)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探究。
儿童天性好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儿童的天性为这种教学提供了必然。教师不要把自己制造的教学任务强加给学生,而要努力创设问题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此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探究愿望。
在《创意万花筒》一课中,我先让学生玩万花筒,再让学生说从万花筒里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又玩又说的导课情景,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接着我出示了自己制作的简易万花筒,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制作欲望。当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成功地制作好万花筒后,我又精心地设计了“你们的万花筒里是不是也能看到美丽的图案?谁能说说万花筒为什么会产生万花呢?”这样的两个问题,引导让学生由动手制作阶段转入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研中玩,玩中学。课尾在学生合作研讨、交流的基础上,利用形象、直观地课件,让学生的探索结论得以升华。
(三)以人为本,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时空。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动手实践、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
(四)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灵魂。
教师要因人而异,想办法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对知识有缺陷、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参与探究时扶一扶,点拨探究方向、方法,而不是教他具体如何去做;不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会教我做的依赖思想;更不能干扰大多数学生的探究活动,它只是一种个别行为。对双基扎实、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一定的形式让学生产生不断深入探求研究的热望,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就会保持高昂持久的探究热情,将探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总而言之,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立的主体,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强调学习的参与过程,体现出指导——探究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活动。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成长马爱玉
让学生快乐成长
文峰中学马爱玉
大家知道:人,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或工作的激情才可能受到鼓舞;人,只要
是觉得快乐的,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会得到成功。因此,要使学生学会生活与学习,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产生积极求知的欲望,成为生活与学习的主人,前提条件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求知的快乐,懂得感悟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成长,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一、首先用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去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郑晓江编著的《穿透人生》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每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金矿,只是很少有人开采它;每个人的身后都沉睡着一个神通广大的巨人,可是很少有人唤醒它……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阳光,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让它发光。做班主任的就是要用我们的精力去帮助学生,让他们身上的太阳能发出万丈光芒。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王玲岩,学习成绩是班上倒数第二名,值日时也不 积极参与,班上没有人注意她、欣赏她,好象她是一个多余的人。与她的谈话中我感觉到,她虽然行为上表现的是无所谓,有点自暴自弃,但内心里是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需要的,这说明她还是很有上进心的。于是我有意识的安排她收拾桌子,负责班级前部的评价表的工作,不听地在学生面前表扬她,让同学们都认为她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她也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和快乐,找到了自己在这个集体中存在的价值,学生对班级拥有了归属感。从此,她每天都开心地上学,再也没有一次违纪现象,学习成绩进步很大。
所以说,真诚的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上课时写错了字,讲错了题或冤枉了学生,主动对学生说声“对不起”;学生犯错时,冷静处理;学生不听课时,不再当众批评;后进生不会做题时,耐心地辅导……温和地对待
每一位学生,微笑上好每一节课。学生感受到了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视的关爱,也唤醒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师友合作让学生体验 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省力。
“和谐互助”“师友合作”策略能把课堂创设为师生寻求快乐的源泉及阵地,让课堂教学展现绚烂的魅力,点燃学生主动探究与求知、享受成功与快乐的火花!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延长、学生师友教学相长。所以在课堂上、班级管理中,我们引入了“和谐互助”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教与学的过程。班长郝苑君说:“作为师傅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毕竟自己是师傅,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耽误了杨萌浩的学习与进步。所以这就在无形中提醒我要以身作则,要对他负责任。于是,在某些事情上便会严格要求自己,会在课前把知识弄透彻,课堂上认真听懂讲,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徒弟,不能做好反而给老师丢脸,所以事事争上游,大大增强了我的责任心。其次,在给杨萌浩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等于又学了一遍,加深了自己对于题目的掌握与理解,巩固了知识。慢慢养成细心、稳定、善于钻研的好习惯,遇到难题你不能再不退缩,而且,再难的题,你给徒弟讲的多了,你真正掌握它的做题技巧,日久天长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组织,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渐渐的,我上课回答问题也越发的有条理了。”
教育专家认为,学生是在不断体验中长大的。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更应理性地看待学生的体验,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给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我反省和成长的空间。
三、用激情点燃每一个心灯
人性,是相通的,激情,是可以感染他人,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我的生活就是如此,我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打扫卫生,一起跑操,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我让学生在和我相处的日子里,去和学生一起承担生活的苦和乐!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尊严、什么是拚搏、什么是直达心灵的教育。我们互助,我们反思,我们紧张,我们收获,我们快乐。用我的激情点燃每一个心灯,从而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教育蕴含着最丰富的幸福密码,面对多姿多彩的学生,你得时时擂响心头的大钟小鼓,为自己的教
学时钟暗暗上紧弦儿——轻慢自己的学生,就是一种罪过。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成长的同时,也让我们携智慧与阳光漫步,做一名幸福快乐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