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廉耻doc
章节内容 :
《廉耻》
顾炎武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顾炎武的《日知录》。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意义。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廉耻观的论述于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 学 内 容
一、题解
本文节先自《日知录》。旨在说明廉耻和国运兴兴衰的关系。廉是修身的大节,耻是立心的大德,廉耻是立德的基本,廉耻一旦沦丧,则国家民族亦将随之覆亡。《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一本随笔记录性质的百科全书。《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二、写作背景
顾炎武身处明、清两朝更替(国破家亡)之际,目睹当时许多汉族士大夫不顾国家存亡,只追求一己之富贵,忘却名族大义,纷纷变节,屈膝求官,顾炎武内心十分沉痛,深恨时人寡廉鲜耻,悖德求荣,顾炎武一直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因此,他对明清之际卖国、变节的士大夫,给予了无情的谴责和批判,因而提出‚行己有耻‛的古训,强调一切祸败乱亡,皆由于寡廉鲜耻所致,并以‚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讥讽那些曲意迎合异族的士大夫。指出‚廉耻‛的重要性,讽劝士大夫要知耻养廉。
三、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他人尊称他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爱国学者。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同时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民对于国家的存亡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经学、音韵、史地、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学术研究上 尤重国计民生,强调学问要切于实用。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书传世。顾炎武的笔下充满了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忧国伤时,并对降清贰臣予以无情的讽刺。
学术贡献:《日知录》书名‚日知‛二字,是来自论语‚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学习知识,要靠日积月累。本书为作者一生治学之结晶,而其内容实以治道为中心,其研究对象不以书本为限,广及宇宙万象、国家社会、人生日用等,其所钻研之知识,实为活知识。顾炎武对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风俗等情况特别注意并进行考察,他反对空疏,讲求征实,对当时文人尚空谈、9
本文虽是读书笔记,亦可视为评论时政的警世之文。作者征引旧典,感慨时事,其借古讽今之深意,流露于字里行间。不仅谴责了当时寡廉鲜耻的社会现实,又把自己对国家与民族的满腔热情,作了强烈的表达。凛然正气溢于言表,尤其在环境晦暗不明,价值混淆不清的时代,读这篇文章,真有激动人心、震耳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之效。
五、课文内容探讨:
1、四维之中,何以顾炎武特别重视耻?
答: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代,很多士大夫不顾国家安危,变节求荣,顾炎武忧国伤时,因而重视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对降清贰臣予以无情的讽刺。所以顾炎武特别重视耻,是有期特殊朝代背景的。
2、文中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在现代社会中,你认为这种说法可以成立吗?
答:此种说法仍然可以成立。因为民主时代一样有贪赃枉法,只是较易监督,纠举出来。但在贪官多,又一时未纠举出来时,确实会影响民心,形成祸乱社会的歪风。所以,民主国家执法不严,守法之风未彻底,官吏贪赃枉法,仍将影响社会风气。可见,人人养成守法的习惯是相当重要的。
3、本文引用五代史与颜氏家训之言,有何用意?
答:引述五代史之语,用来说明四维的重要。而以廉耻尤为人所不可或缺者。引颜氏家训教子篇,有影射时人多盲目媚俗,作为猎取功名富贵的手段。痛斥阉然媚于世者,进一步说明耻的重要。颜之推虽历仕各朝,便这是**的时代中小人物的无可奈何,为了整个家族的生存发展,颜氏只得继续任官,但他却能在其中表现出不奉承外族的骨气与节操,并以此精神告诫、教育子孙。
4、文末说‚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阉然媚于世者‛是指何人?作者为何如此抨击?
答:‚阉然媚于世者‛是指当时明清之际媚满的汉人,他们掩去自己汉族的身份、血统,卑言侍统治者——满人,甚至为满人去害民,以求得荣华富贵。作者如何抨击,是因为这些人不但助敌害民,祸国殃民;而且身为文人,士大夫却未能为民表率,不但败坏自身名节,也影响民风,社会论理因之沦亡。
5、现代人竞相学习外国语,这与本文中北齐士大夫教其子学鲜卑语的心态是否相同?请说出自己的看法。
答:北朝时,学会鲜卑语,可以靠它获得较多的名利和物资,北齐士大夫教其子学鲜卑语是为了争取个人的名利和享受。但今日世界犹如地球村一般,知识的流通传递很快,如何快速有效地接受新知识,成了现代人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故多学会一种外国语言,就能多接收一种文化,也因多一种才能而增加了求职的机会,现代人学习外国语的动机、心态已有不同,自不能加以指责批评。
六、写作特色:
1、层次分明
文章虽短,但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尤其善于烘托主题,井然有序。
首先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说,肯定四者平等地位,但立即将此四者分为两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为下层
传统的伦理、道德框架的一次最彻底的颠覆。
现在一说到神佛就会被无神论所耻笑,说是‚迷信‛的思想,甚至被认为是‚无知‛的代名词,我们的先辈曾经敬畏神明,‚头顶三尺有神明‛,人们的行为,不敢过于放肆,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讲究积德,急危救困,修桥补路,为自己,也为子孙积德。虽然那时也有造假,也有坑蒙拐骗,但数量和恶劣的程度并不严重,怕因果报应。
一人如果没有信仰,或只信仰物质生活和金钱,不信有因果存在,那么这个人将失去对神佛和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一个没有对因果对上天敬畏的人,他还会惧怕什么呢?他会无所敬畏,无所惧怕;一旦在危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放弃道德和良心,道德在他们那里只会成为拿来掩饰的工具,而实质上他们是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无恶不作。甚至丧失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做人的人性,干出一些丧尽天良禽兽不如的事情。
我们应该有所敬畏。首先要敬畏大自然。以前,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回报。现在人们乱砍滥伐,乱采滥挖,没有植被涵养水了,山洪,泥石流,也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无敬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们还应该敬畏生命。我们应该懂得,当人类把其他生命都消灭同时,我们也在消灭着自己!人与人之间更应该敬畏生命,不能把自己生存的基础建立在剥夺他人生命之上。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真正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才能真正建成和谐社会。
我们应该敬畏的还有历史,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法则,社会规则。只有有敬畏之心,才会有有序的社会,只有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里,才会有家庭和个人的安宁。就是为了自己,我们也应该有敬畏之心。
人没有了敬畏,就没有了廉耻之心。什么感恩、什么天地、鬼神、生命、父母、老师、道德、法律,全不在话下,自己才是天下第一,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什么坏事都敢干,人间的事情做绝了,他就敢去折腾大自然,甚至敢把天捅个大窟窿。所以说,人一旦没有了敬畏感,一个国家没有了敬畏,甚至人类没有了敬畏,人类就将走向毁灭!
八、思考与练习——单选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易:替换)A.弃礼义,捐廉耻
捐:放弃
B.鸡鸣不已于风雨 已:停止 C.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易:改变 D.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以……为贵,敬重
2、下列属于直接讨论‚廉耻‛问题的一组是(A)①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②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③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④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334-
第二篇:廉耻文化之我见
廉耻文化之我见
在当今物欲横流现代文明社会,廉耻文明日趋远离我们的视野,人们更注重物质需求,而往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廉耻文化”正在消失的。无耻从来都有理由,但没有一个好理由。所以“廉耻文化”当然需要回归显得迫切需要。
古代哲人言耻,着眼于善恶,即以恶为耻,以善为荣。耻感的道德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激励,是推动人们的道德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
何况古人都那么注重“廉耻文化”,而当今社会“廉耻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抓好“廉耻文化”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知廉耻,才能做好人、做好“官”。所谓“廉”就是不贪,“耻”就是羞愧。这两个高度概括的字构成了人的优势心理动机,规范着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比如,有“廉”心就能抑制住贪欲之念,有所不取;有“耻”心则会泯灭非分之想,有所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廉耻之心的培养仍然是做好人的起始点。进一步讲,有无廉耻心,还是贪官和好官的根本区别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事业的艰辛复杂程度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必须思想统一、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作风建设中思想道德修养应是一个重要内容,把明“礼义”(理想、信念)的人生境界,落实到知“廉耻”的做人行动中去,对于推进改造客观世界的进
程、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现实性。
知廉耻,要体现时代精神。“礼义廉耻”的传统政治理念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有承袭关系,又有显著的不同。如从做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求真务实,知行合一,通过“官员”的率先垂范,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两者有相通之处,当今之世仍可借鉴。在新时代新的实践中,我们要吸收中外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建设“廉政文化”,形成富有时代精神的“廉耻”观。
知廉耻,要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修养”就是不断自我克服自身的不足,以达到人格完善。这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修身之道。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那么多仁人志士,他们可以“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也能“闻鸡起舞”、“急流勇退”,贯穿其中的是“浩然正气”,即超越物欲之上的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种精神的获得需要长期“修养”,砥砺心智。一个人自觉修养,最终也可能达不到高尚,但可以避免庸俗。可以说,抑制人皆有之的“动物”性,张扬人性,正是“修养”的任务。由于“修养”触及人的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还要排斥后天环境里层出不穷的诱惑,所以它是一门终生的功课,十分艰难。古人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修养”虽然难,但它可以完善人格,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
知廉耻,从身边做起。特别是党员干部,应该从生活中做起,因为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心中一杆称,你们平时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周边
群众,只有你们平时注重自身形象,才能为党在人民心中树起更高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大家庭,党员干部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增加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为党完成历史使命而努力终生。
当前作为税务干部主要做到“一个牢记、四个必须”,“一个牢记”即:就是要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服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必须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必须推行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必须完善人才兴税、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税务干部特别是要做到廉洁从税,构建和谐税务大家庭,在全系统形成为税不廉可耻,为税清廉光荣的良好氛围。(潘云彬)
第三篇:顾炎武《廉耻》第二段
原文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 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 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 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 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 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字词句梳理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世道
翻译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 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 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 “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 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 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 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 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作者简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一位致力于反清复明的 爱国斗士。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一是亡于学术,二是亡于道德沦丧。他所说的道德 沦丧,就是指“士大夫之无耻”。明末清初之际,许多汉族士大夫只追求一己之富贵,忘却名族大义,寡廉鲜耻,投靠清朝廷,顾炎武对这些卖国、变节的士大夫,给予了无 情的谴责和批判。在他的心中,民族大义高于一切,那些投降清朝的人是出卖民族的败 类,是“阉然媚于世者”,是最无耻之人。因而他号召每一个国人讲廉耻,讲民族气节,肩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指民族兴亡,匹夫有责。他用一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集道德文章于一身,给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而《廉耻》一文就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
引用
1【然而松柏后凋於岁寒,鸡鸣不已於风雨。】
松柏后凋于岁寒:语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 一俱的品质。
鸡鸣不已於风雨:语出《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晦:黑暗;已:止。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喻在黑暗的社会 里不乏有识之士。
其实,这里的松柏、鸣鸡正是作者精神的自况。康熙时有人举荐他去修《明史》,他以死辞之。后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以怀柔政策安抚明朝遗贤,有人欲举荐他,他说: “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他大节不亏,正气凛然,永远 拒绝这个异族政权。
2【《颜氏家训》有云:“„„亦不愿汝曹为之。”】
这句话引用自引用《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颜之推的作品,主要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 以告诫子孙,共二十篇。
在教子篇中,颜之推反对以媚世之术教子鞭斥弃礼义、捐廉耻的世风士习。顾炎武 认为这是知廉耻的表现,推而广之,以正道教世。
3【尚有《小宛》诗人之意。】
这里的《小宛》指的是《诗经·小雅·小宛》。
《诗经·小雅·小宛》描述的是:作者的父母去世之后,他的兄弟们嗜酒如命、不 务正业,致使家道衰败。而作者终日为国事或家事操劳奔波,力图维系着家门的传统。表达了作者怀念祖先、父母的思想感情,也暗含着今不如昔的深切感慨。
顾炎武说的“《小宛》诗人之意”即是颜之推对上文所提到的“三代以下,世衰道 微,弃礼义,捐廉耻”这种社会现象的悲愤和惋惜,4【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引用南宋理学家罗仲素的语录,说明倡导廉耻的途径。
这里开头三句运用排比句式,从三个方面突出强调了“教化”“廉耻”“风俗”的 重要。然后,再从“朝廷”“士人”“天下”三个方面,对“教化”“廉耻”“风俗” 三者的关系进行推理,语气连贯,推理严密,富有逻辑力量。
内容解析
在之前的第一段顾炎武说明了“礼义廉耻”这“国之四维”中,耻尤为重要。但在 顾炎武所处的明末清初,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百姓都不讲廉耻。所以在第二段,顾炎 武通过同样身处乱世、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士大夫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 境中,知廉耻,守节操。颜之推这个事例,与《颜氏家训》中的“阉然媚于世者”形成 正反对比,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也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充分体 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
接着他又引用罗仲素的话再一次进行了严密的推理,从而使自己的论证过程环环相 扣,滴水不漏,不容置辩,直指人心。
第四篇:明廉耻演讲稿
明廉耻树形象
——做新时期合格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大家好!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一定要牢记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事业嘱托,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教育好我们的后代,塑造他们完美的灵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方法和指明了方向。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品行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是无形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也是形成教师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因此,作为人师,我们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真正地认识“荣”与“耻”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栋梁之才。
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我们不能只是口沫横飞地对他们宣讲 “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口号,因为这样的语言太苍白无力,使学生既在认识上形成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能落实到行动中。最好的方法是教师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教师身体力行,自觉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随手拾起掉在地上的纸屑,在食堂打饭时与学生一起排队……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不起眼,但正是这些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成就了教师的威信,彰显了教师的道德修养与人格魅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些做法也许比严厉的批评和训斥更能让学生信服。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然应把这千百年来的古训当作指引我们行动的准绳。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育是大事,可教师却应该从注意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小事情”维系着“大荣辱”。作为教育工作者,小事情上的失信行为,将会带来大事情上的不和谐,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对理想、道德产生不利的影响,带来思想上的混乱,甚至人格上的扭曲。这就必然对学生的思想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往往决定他行事结果的正负。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荣辱观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所有孩子的头脑中扎下根。俗话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榜样是最好的教育。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地学习并躬身践行“八荣八辱”,以此带动学生学习并把“八荣八辱”落实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接班人,树立怎样的价值观、道德观,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对于引导少年儿童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社会风范,具有重大意义。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总书记提出的这八荣八耻,从培
养孩子们爱国主义到团结友爱,从树立孩子们遵守法纪到崇尚道德,从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到勤劳诚信,既有对光荣传统的发扬与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老师。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教师本人除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之外,更应该是学生道德的引路人,是品行的示范者。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正是规范我们行为的准则。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示范、引导、感化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坚持用“八荣八耻”来潜移人、默化人、塑造人。当“八荣八耻”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行为、自觉行动。他将会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激励我们奔向新的精神高地,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谢谢大家!
第五篇:廉耻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廉耻,即廉操与知耻,出自《荀子·修身》。另有散文《廉耻》,作者:顾炎武。下面是廉耻顾炎武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廉耻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媿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能以无耻为可耻,就能免于羞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战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军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么?”《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不能无感。
杜子美诗道:“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木材,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从此以后朔方防御侵掠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作将帅便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