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刘孝君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歌唱教学,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她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我相信,每个孩子都爱唱歌,但一旦到歌唱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就有些被动,有时会出现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现状,而且总觉得孩子的歌声不动听。为什么会这样呢?重新审视我们的歌唱教学,造成这种困惑的因素很多,但更多的在于我们老师自身。如何来提高我们歌唱教学的效率,让歌唱成为孩子们的乐事,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孩子的学,追求并真正实现“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信心激发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
1.引导幼儿主动愉快地歌唱。
我们的音乐活动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情感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歌唱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幼儿是“老观众”,一部分幼儿是“老演员”,而老师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演员们”的身上,于是,造成了恶性循环,后果可想而知。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歌唱教学要面向全体,并引导孩子们能用心、用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自然而然就会唱出动听的歌声,也给每个孩子带来欢乐和愉快。2.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歌唱
有位教育家曾言:“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江泽民总书记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我们
歌唱教学中,不光强调歌唱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声音”。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创新,独立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歌唱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俗话说:“不让下田,怎会耕田。”不让孩子去尝试、实践,怎么会知道孩子有这方面的愿望和能力。虽然孩子们不会作词,谱曲,但他们能说,会唱,那就行了。在孩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我便让孩子更加大胆、自由地编自己的歌曲,对于这个“创举”,孩子们一下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思维变的非常活跃。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二、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唱第六单元歌曲《渴望春天》时,学生们听了几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畅谈春天的美景后再看课件,果然,图片、音乐一出来,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纷纷讨论,踊跃举手,畅谈春天的美景。紧接着两个乐句的不同节拍对比又从听觉上再一次地让学生感受音
乐。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接着我就让学生一句句地跟着琴声学唱歌曲,这样一来让原本课堂上情感刚投入的学生们又被拉回了原点,歌声又黯淡无光下来,刚燃烧的火即将被熄灭。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吧!
第二篇:感受美 创造美 欣赏美
感受美 创造美 欣赏美
——浅析美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得到全面发展。本文尝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美育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审美的、有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气氛;借助现代媒体教学,由静变动,让学生学会去欣赏美;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去创造美。
【关键词】 美育 渗透 英语教学
英语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个部分,不宜过多的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质。把美育教学引入小学英语课堂中,充分考虑到了“为了每个学生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因为英语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用美育教学,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而且对英语教学也有很好的效果。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根本上保证了主体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把美育渗透到小学英语学科中,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而且美育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
一、充分挖掘审美的、有情意的因素,感悟美得氛围。
1、从美得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美。
0
小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都是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一种趣味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阶段。因此,优美、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室墙壁上挂一些英文字母的装饰品;在黑板上贴一些充满艺术趣味的教学挂图;在作业本上贴一些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画等,都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灵感不断迸发出来,更容易产生一些创造性思维。
2、从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美。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美育的突出优势。教师的言谈举止、板书精心巧妙的设计、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甚至连教师的穿衣打扮等无处不在美育之中。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美得讲台形象和人格魅力,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学手段。同时教师要具有爱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有了爱心就有了一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学生的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育人,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如果深入到每一位学生中去,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试了,教学活动更能溶入学生的生活中。
二、借助现代媒体教学,由静变动,让学生学会去欣赏美。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英语课堂创造了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学生主体
性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在观看中学会了去欣赏、去领会其乐趣。比如,在讲到各个国家的名称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动画显示四位不同国家的小朋友并配有自我介绍: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China/England/America/Japan,学生看到屏幕上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小朋友在进行流利的英语对话,必然十分欣赏、羡慕,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了学习上质的转变,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但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与否应看实际效果。它只是作为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中辅助物,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确切地说它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学到知识,所以教师不应过分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创造美。
英语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从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并不是将美育真正融入到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入一定的情境中。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才是对此的升华与提高。创造美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激励学生,使他们具有创造美的意识,把生活从美得角度去探索,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地去尝试创造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当然不在话下了。
1、演中创造美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英语的许多对话内容是引发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德国
美学家克罗齐)。” 新<<课标>>中强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变课堂生活为真正的生活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型结构后,让学生创设情境,将所学对话表演出来,使学生通过虚拟情境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
2、歌中创造美
在英语教学中,把音乐和英语融合于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活泼好动,唱歌跳舞是他们的乐事。教师针对这一特点,尽量多编、多教一些英文儿童歌曲。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培养美的境界;也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如在教授weeks时,在最后可以借助“days of a week”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学,以唱促学,以学优唱,边唱边表演,同时再教导学生辅以手势。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创造了美。
3画中创造美
小学生不仅对音乐感兴趣,而且对美术也是很陶醉。新<<课标>>强调,各个学科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得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得形象。如让学生们将他们在动物园中所见到的动物先用简笔画比表示出来,tiger(老虎)、lion(狮子)、bear(熊)等,学生们的“画”创造了美,他们看着自己的画,学起来当然兴趣盎然了,学习劲头也因此而倍增。
四、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将美育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宜过分追求形式主义。如在“歌声创造美”这一环节中,教师应结合新教材、新理念,不宜过分追求表面乐趣,而失去内涵。
五、在美育的渗透下,提倡终身学习。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任何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英语学科也不例外。新课程的启动,呼换着教师、学生、教法、教材的重新定位。所以教师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在美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成、寓教于乐。例如,在让学生“演中创造美”时,不仅要激励学生创造美,而且要在表演中,学会记忆的方法,把语言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领悟到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学会用表演背诵的方法。
没有美育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美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相信在新<<课标>>理念的不断加深与完善下,这种整合性会更加突出其必要性。
第三篇:创造美,感受爱
创造美
感受爱
——美术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 生活需要艺术,人生需要艺术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学习美术,有“用”吗?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孩子来说,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是有“用”的,这里的“用”又是指的哪方面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可以让孩子考卷上的分数高一点?对孩子来说,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家、画家?当然不是这样。
那么,为什么需要艺术呢?这其实是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家长应该这样来看问题,孩子需要艺术的体验,需要有艺术的鉴赏力,需要把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说一定要成为艺术方面的专家,作为谋生的手段,那样就太可怕了。如果一半的人都要艺术谋生的话,你想会是什么情形?但是全部的人,都需要艺术教育。
美术作为这样一门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妈妈的围巾,爸爸的领带,家中的一个杯子,一个靠垫···大到城市的规划和建筑···
餐厅里精致的餐具,窗帘上美丽的花纹,着装上时尚的搭配···无一不和美术息息相关,艺术时刻在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案例图片分析 二. 美术教育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而我们的艺术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举足轻重,时机错过,永不再来。
1.创造美
——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性 绘画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
人的思维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智力发展只有两种思维均衡发展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少儿学习必须促进智力平衡发展。
形象思维(imaginalthinking)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1)学龄前儿童(三至六七岁)的思维,只反映同类事物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2)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
(3)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如果孩子学到的是模仿老师传授的绘画技术,学到的是描摹对象的能力,这就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而给他机会去自由想象,他的想象力就会因为学习美术而获得明显提高,他的形象思维因此获得发展。案例图片分析
2.观察和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身
孩子要画出一幅画来,必然离不开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主思考必然让他有更多的发现。这样,可以更加的方便他表达情绪、情感。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的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
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
案例图片分析
3.丰富知识面 案例分析:
一.雨花石
二.虎年画虎
三.埃及壁画
四. 水墨传统技法欣赏(小蝌蚪找妈妈)5.感受爱-----情商教育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
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如今我国应试教育的体系,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决定,在十年内完成应试改革,招考分开,更加注重孩子实际实践的能力,而不是考卷上的分数。幼儿园的家长或许还没有很强烈的感觉,但是小学的家长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现在的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的能力差异很小。考卷上的分数咬的很紧。40个人的班级,100分的孩子是第一名,98分的孩子,或许就是38名。100分和98分,能说第一名的孩子和38名的孩子,智商有区别吗? 而回顾以往的成功案例,成功的人,往往不是考卷上分数最高的那一个,却一定是情商很高的人。
情商的价值是无量的,情商伴随着人的一生,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可以达到的。
而绘画,是重要的培养孩子情商的方式——
绘画是孩子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幼儿期的孩子,还不具备非常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没有办法把他们所想的书写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绘画,成了孩子最直接,最方便的表达方式。孩子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经历,都可以通过绘画来分享和传达,很多抽象的道理,都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来让孩子理解并接收。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技能是载体,具备了美术技能可以进行艺术创造,我们这里提出交互式的美育观念:创造美,感受爱!最高层次的美育目标,必然是情感体验。生活的美和幸福,一定是需要爱的心灵去发现的,艺术会让你的心灵柔软起来,分享,感恩,快乐,都会渗透在我们对艺术的体验之中 走近大师(案例图片分析)
三. 家长如何和孩子一起欣赏和创作
1.相信我们的孩子;
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有潜能的。家长的鼓励和引导,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他、帮助他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有这样的观念,你就不会给孩子很多要求,不再统一地要求他做出什么来。不要要求孩子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幅画。
2.美术是一种没有对错的语言;
孩子画的画,没有对或不对,没有好或不好,没有标准或者不标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放低身段,陪着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家长给孩子很多标准,要求孩子画得“栩栩如生”,其实这就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障碍。
唐朝的时候,有两个画家善于画山水,一个喜欢泼墨手法,气势恢宏;还有一个画家花费数月之功,画的是工笔,那颜色实在是太壮观了。哪个画得好呢?用时间来衡量吗?时间长就好?恐怕不行。那看谁画的像?一个神似,一个形似。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他画的恰恰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因为他善于抓住事物 的主要方面,给他印象最深的地方。可以说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只是一些相对的标准。
3.赞赏
孩子对任何一种学习的兴趣,都是需要激励的。家长要找好看待孩子学习的出发点。孩子的美术学习,不是为了满足不经意之间的虚荣心而互相比较,我们更强调的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也就是他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获得了什么。因为,如果我们让孩子和别人去比,可能更多地不是获得自信而是打击。可能很多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无能。我们更强调孩子自己的表现,每个孩子在这次画中比前次有了新的创意、新的点子。
4.参与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没有足够的快乐,孩子的身心便不可能健康发展。绘画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最安全、最经济、最高尚、对身心健康最有利的娱乐。
家长会有很多的疑问,问的最多的,就是在家里如何指导孩子绘画,这里,我要改动的一个词,就是“指导”。家长不需要“指导”孩子去画画,不要把你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你要做的,叫“参与”。放低身段,成为孩子,参与他的美术游戏活动,让他真正找到自信、兴趣和快乐。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
交流和分享(communications and share)创造(creative)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的一切美好,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感受生活当中更多的真、善、美,打开一扇艺术的门,开始一生爱的旅程!
第四篇: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勇于创新、敢于批判,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美术;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57-0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如何充分发挥美术学科优势,更好地促进美育也已成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第一个窗口”。为使学生能深入美的世界,能感受、欣赏、创造艺术之美,以及感受、欣赏、创造社会、人生之美,教师要做好美的导游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勇于实践,从而达到美术教学和美育目的。
一、善于发现――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1.感受艺术文化之美
感受美的能力是指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从主体感官出发感受到艺术客观作品的直观形式美感。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呈现于现实中,需要教师借助审美能力对其进行解读,并在教学、学习、训练、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美,把美传递给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更要从从艺术作品中品读出感情积累、感情流向和情感共鸣。
如: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沙漠的英雄树――胡杨》的刚强不阿、遒劲坚韧之美,教师不仅要从美术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引导学生解读、剖析艺术的表现语言,更要从胡杨的特性、生长环境等让学生作深刻认识。在人们的印象里,沙漠往往是风沙漫天、荒原漫漫、不见草木的生命绝境。可是在我国西部沙漠边缘,人们却能看到这样的奇景:一种高大乔木常常聚集成林,每到秋天,树上树下的金色叶子连成一片,金光闪闪,把沙漠变成一个梦幻般的金色童话世界。这就是胡杨,维吾尔族人叫它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在沙漠的严酷环境中,胡杨作为唯一的成林树种,就像守护神一样守卫着沙漠外的绿洲,用它们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着风沙对绿洲的侵袭,用它们永生永世的孤寂注满了戈壁滩的宏阔与画意。所以人们又热情地赞美它是沙漠的英雄树,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只有胡杨能在这种地下水中盐离子浓度类似海洋的沙漠中生存下来的原因。通过以上介绍,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做作品的理解能力,引起对广袤沙漠、对英雄树更多美丽画面的更多想象,同时还增加了科普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美育过程。
2.感受自然人文之美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也是美术教育和美育的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古民居,游览层层叠叠的梯田,走访隐藏在深山中的村落等活动,将学生带入乡土美术的氛围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发现身边美的存在,而且引发和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参观教学、室外写生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清晰、综合、整体地认识家乡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思想,体验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真正感受“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的深刻内涵和底蕴。
二、学会欣赏――深刻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而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就是一种主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美术的一般类别,还可以加深美术作品多样性与艺术语言的理解。
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但是这些语言的表达运用手段又是灵活多变的。在西方绘画中是明暗、空间、透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随着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把握好后,当他们要对某作品进行更深入分析欣赏时,就会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等,这就在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美术与其它科目有了一定的联系。就以罗贯中的《父亲》这幅油画作品为例子,为什么它一经展出,就能够引起轰动,这就要我们知道,作者所生长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怎样的,1964年罗贯中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四川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8年才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这段时间他经受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因而他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及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困的老农形象,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从而作品一经公开展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对于刚刚经过“文革”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学生要想理解这幅作品,就要了解到作者所属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因而把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学科相互渗透和联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各方面对美术学科的重视,消除偏见。所以说对“美术鉴赏”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美术鉴赏”的教育,开展好美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迈好关键一步。
三、勇于创造――真实表达美的能力
云和地处浙西南边远山区,这里没有美术馆,没有画展,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经典之作,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唯有立足当地广袤的自然空间,绿色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人文风情和木玩特色产业,让学生懂得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真实的情感尽情地去描绘,去创造,去表达。
1.多方式描绘“家乡美”
在学生充分了解云和家乡美景后,如何让学生用美术形式在笔下、在手中呈现呢?笔者就通过让学生学习用绘画――线描、国画、水粉画、实用美术――雕塑、民间工艺――剪纸、综合材料――粘贴等多种艺术手法去表现,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下:
(1)用线条勾勒云和风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景观特征,用各种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勾勒云和的山山水水、层层叠叠的梯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用国画描绘云和山水
仙宫湖,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本身就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学生也就能用焦、浓、重、淡、清的墨色简约、概括、生动地画出仙宫湖。此教学让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体验传统绘画――国画的淋漓笔墨和构图、取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
(3)用环保材质粘贴云和景观
利用植物叶子、蛋壳、麻绳、火柴等材料粘贴各自然景观。粘贴画是一种受材料制约,必须因材施艺的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制作材料简易方便,又能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以云和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在课堂中引入粘贴画。
2.多形式拓展创意空间
充分利用当地木玩特色产业,多形式为学生搭建木玩创意产品创作平台,拓展创意空间,创作的系列木玩创意作品融入了创造者对美学的思考,极具欣赏性。
(1)组织“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
“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创意长上翅膀”,“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中,学生用成百上千块积木拼搭而成的巍峨延伸的古城墙,高耸入云的摩天楼,气势恢宏的坦克阵,场景栩栩如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刷新了人们对木制玩具的既有认识。
(2)木玩产品设计研发
学校设立的木玩产品设计工作室,进行益智型木玩产品研发和积木玩具造型创意设计。为提高云和木玩的益智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工作室团体将木玩与旅游、幼教、动漫、娱乐等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开发了系列产品。例如,研发团队结合云和梯田的地理特点,研发了“立体式梯田DIY组合”“十二级四季梯田”“立体式水滴状绚彩梯田”等木玩作品,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融入立体思维和全局概念,研发了“新型立体式五子棋”,提高了趣味性,这款作品获得了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3)木制工艺品DIY制作
成立木制工艺品DIY制作工作室,师生在课余时间从企业搜集玩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如榉木块、木屑粉,加上五彩砂砾,一起设计“接地气”和“跨时代”创意作品。在师生们的妙笔生花下,创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DIY装饰画,既减少了木料浪费,又收获了美与创意。如创作的《足球》《田园风光》《彩色木糠画》等系列作品在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3.多途径参与创意服务
学校成立“艺都设计组”,参加了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文化墙制作,以及主题摄影、运动会宣传牌制作项目;与城建局开展美丽县城玩具元素的设计和展示活动,在云和江滨公园与县城建局共同设计并制作了《巢-城市》主题积木玩具造型雕塑群,形成旅游景观;配合旅游局开展如“鲁浙百名学子乐游云和”等玩具文化创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创意服务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学校既要在教育教学中强化传统艺术经典教育,让经受过时间检验的艺术经典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味求新逐异,也要把民族、民间、地域的艺术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让美育就地取材。“在学校美育工作中,应发扬‘大美育’观念,把美育素材扩大开来,”真正培养具有综合高雅文化艺术素养的文明人、文化人。
(作者单位: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段鹏.当代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略谈[J].中小学美术,2015,(3).[2]杨立竹.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学研究,2014,(7).[3]李建芳.美术生活化,生活美术化[J].中小学美术,2014(5).[4]关鸿羽.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第五篇:感受美,创造美——“学雷锋树新风”
感受美,创造美——“学雷锋树新风”
一、班会目的
针对本班学生多为家中的“小皇帝”且生活于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时代大环境中,平时表现较为自私,缺乏互助意识与奉献精神,拟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课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明白:雷锋精神的内涵在于奉献,而奉献正是美的真谛,从而在切实感受身边好人好事(感受美)的过程中激发奉献(创造美)的情感,学会关心与帮助周围的人,共同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教育重点
奉献是雷锋精神的内涵,是美的真谛,中学生应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中无限的美。
三、准备工作
1、组织学生收集雷锋事迹片段(录像或VCD均可),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爱的奉献》;
2、发动全班同学分小组搜集有关雷锋的事例与名言,并制作成小剪报;
3、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布置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①我班有哪些好人好事?是否体现雷锋精神?
②我班存在哪些与雷锋精神相违背的现象?
4、教师归纳专题讨论结果,用于班会课上的讨论;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及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辩论与发言;
6、组织学生排练小品《雷锋在哪里?》。
四、活动程序
1、主持人(宣传委员)宣布班会课开始;
2、播放雷锋事迹片段(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3、小品表演《雷锋在哪里?》;
4、学生小组发言:美在我身边(讲述身边好人好事);
5、小组竞赛:谁的点子最好用——如何针对本班实际创造美;
6、班主任宣布竞赛结果与进行小结;
7、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8、班会课结束;
五、活动过程
1、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课开始;
[主持人]三月赶走寒冬,悄然而至;三月融融暖意,却上心头;三月的嫩绿,三月的和风,三月的轻柔,构成一幅极美的图画。但三月的美又岂是如此简单就描绘得尽的呢?三月的第一次班会,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美,创造美!
2、播放雷锋事迹片段;(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主持人]自然景观是一种美,爱人助人难道不是一种美吗?这一种心灵的美,更能让人感动,更能体现美的真谛。可是有的同学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么傻的人吗?有的同学说:这叫吃亏,何美之有?还有的同学说……
3、表演小品《雷锋在哪里》;
[主持人]小品中的同学吵来吵去都没得到结果:雷锋到底哪去了?是啊!时代不同了,今天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午餐节省下来给邻居大嫂吃,带病去帮工人叔叔干活等,但社会的发展难道就代表从此不需要雷锋了吗?我们真的找不到雷锋了吗?
4、学生小组发言:美在我身边(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
[主持人]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雷锋其实哪儿也没去,就在我们的身边。时代的改变或许会令雷锋精神的表现形式有了改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社会不再需要雷锋。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被千千万万的人所学习与继承,以美而纯洁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美,感受到如三月和风般的温暖与舒适。
时代需要雷锋,时代需要美,但美却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去感受与创造。如何才能为社会创造美?如何才能让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让我们一起来出谋划策,从美化我们的班集体开始,美化我们的生活。接着我们进行小竞赛:针对本班实际出点子,并请班主任当裁判进行评比,看谁的点子最新颖最实用。
5、小组竞赛:谁的点子最好用——如何针对本班实际创造美; 主持人出示课前学生专题讨论的结果,各小组可任选其一来出点子,小组长发言小组讨论结果。
评比标准:新颖,实用。
附:学生专题讨论结果
①同学请教问题——诸多借口,不愿解答;
②早上值日迟归——其它同学不愿帮忙,班集体被扣分;
③好朋友上课违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④班干部履行职责——其它同学不配合甚至搞破坏;
⑤同学的课本不见——袖手旁观“看好戏”。
[主持人]请各小组选择要出谋划策的题目,立即协商,五分钟后由各小组长归纳发言。
6、班主任宣布竞赛结果与进行小结;
[班主任]经过十分困难的比较过程,最终χχ小组以微弱优势胜出。我们大家用掌声对χχ小组的同学表示庆贺。
这次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也开得很有创意与实效,让同学们明确“学雷锋”关键是要学习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在新时代我们仍需要雷锋精神,在我们的身边仍存在许多活雷锋,如我班的陈帜同学,冯婉婷同学等,都是乐于助人的榜样。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美。但美不仅要感受,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创造。我们的班级,我们的社会有好人好事的存在,同样也有自私自利、漠不关心、“我好你不好”等现象的存在,需要我们出点子,把这些“丑恶”变成美。刚才大家集思广益,提了许多好点子,那么希望我们的每个同学都能真正把这些点子付诸于行动,用实际行动创造美,让我们的班集体更团结,更互助,更“美丽”优秀。
7、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8、主持人宣布班会课结束;
[主持人]今天的学雷锋主题班会课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希望我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行动并不因此而结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创造更多的美,创设更团结互助的班集体,让雷锋精神得以延续,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