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学内容综述及学习体会

时间:2019-05-12 03:0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学内容综述及学习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学内容综述及学习体会》。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学内容综述及学习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学内容综述及学习体会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高校研究生,在确定发展研究方向,规划人生道路以及健全思想人格中,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而当前世界政治趋向多极化,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互联网形成“地球村”,各种主义、思潮、宗教、宣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但也使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正是肃清杂乱视听,摆正研究生价值观念的良药。

本课程共分为十个主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论文化权利与意识形态安全 3.优化大众心理坚定民族自信 4.苏联剧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5.革命的逻辑分析 6.移民、族群与海南文化7.当代中国社会和民生建设专项 8.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9.贯彻发展新概念 开拓发展新境界 10.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若干争议问题及其评价。每个主题都有专长于此领域的老师来讲授课程,虽讲授风格各不相同,但每位老师都治学严谨,学术功底深厚,一方面带领我们梳理历史脉络,反思辩证看待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并立足当前社会形态,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启示和收获;另一方面带领我们着眼当下,通过身边实际发生的事件以小见大,探讨中国民生建设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生动讲述海南本土移民族群与文化风俗;最后还带领我们纵横古今中外,从一些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争议问题着手,探讨建立名族自信心的重要性,辩证分析了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若干问题,每个主题都扎根现实,使我们收获颇丰。

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苏联剧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课程后,深刻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则是我国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保证。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虽从生成之日起就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指责和诋毁,但它的生命力却在持续不断的攻击中磨练得越来越强大。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鲜明特色和根本优势。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执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实施领导,参政党围绕国家建设的大政方针和重大问题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活动,各政党从各自的地位和职能出发,恪尽职守,规范地行使权力,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在和而不同的秩序中共同致力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事业,为维护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验证了这一政党制度和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学习“论文化权利与意识形态安全”与“优化大众心理坚定民族自信 ”课程后,一些现实案列和老师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可是如今社会上仍留存着一些荒谬观念诸如西方霸权横行是理所当然,中国强大了就是威胁世界;西方的成功是制度文明进步使然,中国成功则是侥幸偶然,说到底这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强化文化权利和培养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通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深度和广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国家和民族走向兴旺发达、实现全面繁荣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在学习“贯彻发展新概念 开拓发展新境界” 和“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若干争议问题及其评价”主题后,深刻体会到:1.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极端重要。2.意识形态工作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极端重要。3.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极端重要。当前在一些网络平台,一些大V或者所谓的“社会公知”往往以戏谑调侃的口吻传播鼓吹一些极端思想,如“多党制度、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左右意识形态之争”,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号,其实质则是要在中国推行私有化,甚至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改革开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混淆了许多民众的意识。实践和历史已经证明,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都不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因此必须肃清视听,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美国政治学家摩根索说过的,意识形态同一切观念一样都是武器,既能削减人民斗志,又能提振民族士气。通过意识形态建设,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社会成员指出正确明晰的前进方向,可以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理顺社会情绪、凝聚改革共识,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最终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现阶段,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为一名研究生,首先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其次要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最后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学习资源,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中国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体会(范文)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这学期是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第一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是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我觉得这门课是深入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课程,并且三位老师教学风格的差异让我们领略了不同的风采,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始终是围绕着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展开的,对于该理论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的主题。在古代中国曾经那么辉煌,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经历了外国侵略。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后,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现在继续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在中国的复兴道路上得到了发展与创新。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激励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理论创新。同时,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加以完善。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不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展开的。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的破题,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回答,再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崭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深入和发展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成熟和完善。

虽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学习结束了,但是其理论精髓与实践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我们青年学生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需要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未来之路,为自己为社会不断发展自己获得进步。最后衷心感谢三位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感谢你们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精彩的课堂,希望老师们可以保留这样多人教学的特色。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1、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

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包含8个“明确”和14个“坚持”。

一、“八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十九大报告在阐释这一思想时,提出了8个“明确”。这8个“明确”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目标明确、方略清晰。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个坚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励精图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在本质上就是在我国发展起来后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等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实现了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水到渠成、应时而生,有其形成的严密逻辑。其时代逻辑,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它要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时代是思想之母。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物质成果一样,人们也创造自己的思想成果,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他们只能在所处的时代中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邓小平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总书记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就是说,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欠发展”时期和“发展起来”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总体上处于“欠发展”时期;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总体上步入了“发展起来”时期。美籍华裔学者熊玠强调说,如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问题?这一“邓公之问”的答卷,如今交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在逻辑上密切相关的是,我国正处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正处于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正处于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蕴含于其中的本质,是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所推进的整体转型升级。在这一新时代,最根本的是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逻辑及其本质特征,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一飞跃,根植于推进“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性变革之中,基于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上所进行的思考,聚焦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分析和解决,形成于对推进“四个伟大”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解答,体现为它是围绕大国成为强国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总之,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成果新拓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坚实基础和立论根据。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基于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成果新拓展,打造出融通中外且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而提升出能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的中国核心理论。对此,我们应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专家。韩庆祥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四梁八柱、核心要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在发展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方位会有不同的内涵。

“十四个坚持”,它主要是回答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步骤等等。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是理论上的回答,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明确的回答,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中,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讲方略、办法、路径的问题。人民日报评论员也指出,进入新时代,要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坚定不移实现伟大梦想,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极不平凡,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涵: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特征

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虽然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它都表现为一定的特殊性,但作为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具有一些一般性特征:

1.资源配置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市场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这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结合问题,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信息市场和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同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运行。5.完善以间接调控为特征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和健全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6.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一阶段: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认识市场调节的作用从时间上看,这一阶段大致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前。

1.充分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初步认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 “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2.对市场机制大胆地进行了尝试

我们党从理论上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并从实践上开始了对市场机制的大胆尝试。首先在农村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村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次在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引入了市场机制,确立了政府和企业、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了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使企业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3.强调“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 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982年9月1日通过的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 “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可见,在这个时期,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对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没有更充分的认识,从总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对市场机制的作用,仍限制在为“辅”的限度内。第二阶段: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性质,加大市场机制在各领域的调节力度 这一阶段大致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始,至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止。

1.开始强调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要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市场经济仍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强调: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但同时又认为: “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这说明当时虽然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仍不充分,但与前一阶段相比已有所转变。

2.明确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性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之后的经济性质到底是什么?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 “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而指出这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定性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准确地阐明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性质。十三大报告指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确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全面加大了市场机制在各个领域的调节力度

在经济实践上,我国在这一阶段加大了市场机制在各个领域的调节力度。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影响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力度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阶段:结束“社”、“资”之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一阶段大致从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 深化改革的决定》始,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止。

1.结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困扰人们的“社”、“资”之争。在谈到计划与市场的性质问题时,邓小平说: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性质

市场经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认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最终实现了理论的升华,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就是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由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组成。

第四阶段:开创科学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并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确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民本思想。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发展,一切应当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发展是否成功,关键一条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法和步骤上,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任务。经过近几年的奋斗和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践线,以人为本、大胆探索,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实践,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 网易新闻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百度百科

3、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韩庆祥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百度百科

5、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陈炎兵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才思敏捷、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措施

科技的前提是人才,当今世界,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而又深刻的表现。在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怎样选拔人才?如何培养及使用人才、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只

服从真理。这种个性特征常常使他们在行动上敢于冒险,不愿忍受繁规琐节的束缚,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比较开方不受条条款款所约束、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二、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1.以知识传播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有人也称为“知识中心论”。“知识中心论”比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对知识型人才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学历和文凭,人们通常认为学历越长文凭越高知识就越多,也就越容易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造就所谓的知识型人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越来越多,选修课越来越少;理论教学越来越多,实践操作越来越少;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越来越多,学生主动性发挥越来越少。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取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阻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知识传播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动脑、不动嘴、不动手,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另一方面知识学习主要是注入式的,强化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要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被扼杀了,因而十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高校管理过于刻板,制度不尽合理,缺乏宽松、自由的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作用,并且创造出文化价值”。我们的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作法不尽如人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高校管理上的刻板和规章制度上的不合理,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自由。缺少自由选择下的强迫性学习只能是失去兴趣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过多的限制,必然造成鲜活思想的禁锢和创新思维的窒息;缺乏对学生学习失败的宽容,也只能是关闭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大门。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1.建立健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优化培养过程,完善培养环节,大力推进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更好更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2.创新管理制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有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第一个诱惑了夏娃,第二个砸醒了牛顿,第三个曾被史蒂夫· 乔布斯掌握。而在后两个中,牛顿是贵族式研究方式的典型,乔布斯则用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告诉我们,他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欧洲古典的贵族式研究方式是完全凭借好奇心和个人兴趣进行研究。而能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则包含了好好把握每一天和“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的双重意义。

在全世界“果粉”为创新天才乔布斯的离去难过时,我国对原创成果和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让培养“乔布斯”式领军人才成为热门话题。中国不缺乔布斯那样智商的人,也不缺乔布斯那样勤奋的人,缺乏的是创新氛围、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美国之所以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发达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外,最重要的,人才很关键,我们国家缺乏的是一种创造人才的环境。的确,只有“让研究人员吃饱喝足”,没有“近忧”才能“远虑”,激发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这样,人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才能创造出新东西,社会才能前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才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正如谚语所说:“天助自救者”。要使人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会成功,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养和强化。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存在于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每个地方,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做到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支持性环境,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他们能在周围人的支持下身心愉悦地学习、思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培养学员去探索、去创新。让学

生主动参与,只有在“活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才可能有所创新,才会有创新的念头。

3.促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独特优势。高水平科研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高水平前瞻性的学科和学术研究带动本科新专业的建立和建设,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二是高水平学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三是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为学生广泛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四是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问题给予了明确回应。确立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提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的创新、生产与传播,离不开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必将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011年10月18日下午,为期三天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指出: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说,目前制约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匮乏,尤其是优秀的、有创意的、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的文化人才。全会提出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可谓一语中的。

面对文化改革发展新目标、新任务,全会对文化领域的队伍和人才建设再次作出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

才队伍。”“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四、结语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则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较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盘活现有人才的主要措施,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前瞻性、实效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民族创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浅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于桂芳,鞍钢党校.[2]《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胡昌.[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清华大学,段远源,张文雪.2009-02-11.[4]《浅论创新型人才培养》杨美成 2009年4月上总第134期.[5]《谁能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科学时报2011-10-17.[6]《创新人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光明日报2010-08-05.[7]《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从十七届六中全会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的学习心得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网络自主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理论创新、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经验教训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认识。这次课程是自主选择的网络学习,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更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认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长期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但由于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逐渐受到列强的侵略,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他们不停地反抗,做出英勇的斗争与牺牲,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通过各阶级人民的努力,不断地探索,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从苏联亡党亡国中汲取教训,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第二,必然始终坚持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第三,必须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第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两者不可偏废,更不能分离或对立,并应始终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对于一个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理论太重要了。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反之,党便涣散,政策便失误,思想便混乱,经济便停滞甚至倒退,社会便动荡。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从另一角度来说,错误的理论必然产生错误的行动。正确理论是革命的先导,错误理论是垮台灭亡的先导。重视理论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勇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不断出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情势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不辱使命,完成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且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学内容综述及学习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学内容综述及学习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作业题目: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段晓蕾 学号:4201210000752年级:2012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学院(部、所):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评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一、 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 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 径? 三、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尽管只有短短12周的教授时间,我却受益匪浅。 本门课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范文大全

    关于生态文明的现实思考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贵鹏2013207037)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经过了一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对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本学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