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贸易地理期末总结
国际贸易地理期末总结
大一第一学期我们开设了国际贸易地里这门课程,让我系统的了解了国际贸易与地理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我以后的路铺下了坚厚稳固的路基。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无论是从产业部门还是从收入水平、就业和经济增长等不同层面来看,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因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而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各国经济间最为牢固的纽带。而各国之间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各国贸易的重要因素。
国际贸易地理这本书大概可分为两个方向: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主要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分布特点的分析,研究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区域结构和区域间差异;②以国际贸易中重要的原材料及加工产品的产销联系为对象,研究如粮食、主要经济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及尖端技术、高加工度商品的生产、运输、贸易和消费形成的空间流动。由于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媒介,对世界航线、港口、商船、铁路干线、航空运输的研究也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工业加工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和保税仓库区等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产生的条件、类型及布局,亦为国际贸易地理的重要内容。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大致可分为两部分(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学期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很生动,课堂气氛感觉也很好,我们也会努力学好这门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课程,以加强我们今后的竞争力量。
第二篇:期末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2在国际贸易中,为了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出口货物的计价应该用“软币”还是“硬币”?进口货物的计价应该用“软币”还是“硬币”?
6海上保险业务中发生的意外事故,是否仅局限于发生海上的意外事故? 7“红条”款信用证也叫(预支)信用证196
8交易双方只要经过发盘和接受,对交易条件达成协议,即可建立合同关系,可以不经过询盘和还盘。
10海运提单是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订立的运输契约,是物权凭证
12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接受于何时生效?
14按照国际惯例,买卖商品按重量计价时,如果合同中未明确规定计量方法,应按()计价
16FOB、FAS、CIF、CIP四个贸易术语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是哪个? 18我国海运货物保险的基本险别中,承保范围最大的是哪种?
20俗称离岸价的是哪个贸易术语?
22国际贸易的单价由哪几部分构成?
24根据提单收货人抬头的不同,海运提单课分为哪几种?
26构成法律上有效发盘的必备条件?
28汇付的方式包活哪些?电汇、信汇、票汇
30推定海损、部分海损、单独海损、实际全损是否包括共同海损?
32步坪外贸公司对外商询售某电动车,不久接到对方发盘,有效期至8月9日,步坪外贸公司对外商于8月17日用电传表示接受对方发盘,但对方一直没有音讯。因为全球倡导绿色生活,电动车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价上涨,8月31日对方突然来电要求步坪外贸公司在9月10日前将货发出,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请问步坪外贸公司是否应该发货?为什么?
34买卖双方订有长期贸易协议,协议规定:“卖方必须在收到买方订单后30天内答复,若未答复,则试为已接受订单。”4月3日卖方收到买方订购的20000台笔记本电脑订单,但直到5月22日卖方才通知买方不能供应20000台笔记本电脑。买方认为合同已成立,要求供货。问双方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第三篇: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对策
[摘 要]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国际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扩大,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有深刻的影响,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对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利益相近的国家更是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输入和转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统一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使得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联系和彼此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迅速,而且进一步突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世界经济趋于集团化。国际贸易远远超过过去,资本国际化急剧发展,私人投资、商业贷款迅速增长,国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发展加深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萌芽或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即在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集团化的雏形。第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形成的阶段。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进入其形成阶段,还在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年1月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实现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第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蓬勃兴起阶段。1960年以后的20多年间,国家、地区间的大多数经济联合发展较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先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的进行了调整或改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国家。目前影响比较大、成果比较突出的三大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一、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加强联合科研,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加快。第四、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第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第二,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第三,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主权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和回避。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第一、积极倡导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次区域经济集团。我国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在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地区,寻找同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地区组成区域性、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应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分工与合作,我国海外企业也应注重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求得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第三、积极参加APEC,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中有一多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我国应利用同APEC中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充分发挥适用技术优势,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及输出技术。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容量的市场,中间技术领域有许多空隙,我们可以利用适当的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第四、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架起了联系的纽带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跨国公司不仅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走向经济强国之列的必然。我国大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3]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吴永林:缔造强者—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发布时间:2008-11-29)
第四篇:《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RZ030101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地理
总学时:36
周课时:3
学分:3
开设专业:
开课教研室:
开课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包括世界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点及对
国际贸易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当前经济特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航线和港口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
掌握经贸地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全球各地主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和特点,以及对各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掌握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脆弱性等特点。(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全球各地的气候种类及主要特点。
不同的地形区;各国的国别、语言、宗教等人文因素(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二章
世界农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矿产品:铁、天然气和煤的分布特点、主要的生产国及地区及这些矿产资源在全球的主工贸易情况;知道世界主要农产品的分布地区及贸易特点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石油的分布及贸易;小麦的生产与贸易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
※
第二节
世界非粮农产品生产和贸易
第三节
世界能源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第四节
世界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第三章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认识至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掌握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资源的出口国和进口国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石油资源的分布和贸易情况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世界石油资源
第二节
世界石油生产
※
第三节
世界石油贸易
第四章
世界贸易运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世界运输方式的发展演变历史,了解目前主要的运输方式。
认识到运输工具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铁路运输方式他海洋运输方式,航空运输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
第一节海洋运输
※第二节
集装箱运输
第三节
铁路运输
第四节
大陆桥运输
第五节
航空、公路、河道和管道运输
第五章
世界经济特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通过对世界目前的主要经济动向了解到世界经济的演变趋势,认识到目前的世界经济特区形成原因和目前世界主要的热点地区和主要的经济大国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世界经济的演变特性,目前世界的主要经济国家及地区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三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地理分布
※
第四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第六章
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上)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了解目前世界经济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概况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的原因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美国
※第二节
日本
第三节
德国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了解目前世界经济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概况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的原因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国
第二节
英国
第三节
意大利
※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五节
加拿大
第八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贸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了解发展中国家特殊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落后的原因,理解他们发展经济,改变世界经济秩序的迫切愿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发展中国家的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式的特殊性,世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及戗他们的经贸特性。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亚洲“四小龙”
第二节
西亚
※
第三节
印度
第四节
埃及
※
第五节
巴西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
讨论
实验
课时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0
第二章
世界农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0
第三章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0
0
第四章
世界贸易运输
第五章
世界经济特区
0
0
第六章
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上)
0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下)
0
0
第八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贸概述
0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还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配合多种形式的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学辅助活动。其中,讲授法的目的是讲透知识;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穿插在讲授法中采用;辩论法在每个班级、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即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知识传授目标。
2.教学手段: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设备等现代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也加快了走进大学课堂的步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案和图片等内容用投影仪+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并且使讲课更加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效果。
六、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15%+随堂测验20%+期中考试15%+期末考试50%
七、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国际贸易地理》
赵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书
《国际贸易地理》,竺仙如主编,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
《国际贸易地理》
于志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纲制订人: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日期:
****年**月**日
第五篇: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作者:徐莉薇指导老师:李纪生
摘要:历史上远距离的贸易活动不胜枚举,这些贸易活动因其性质和目的的不同,而具有多种贸易形式。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国际贸易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为辅。汉代时,丝绸之路以官方与民间贸易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到15-17世纪时,“地理大发现”则是以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为贸易形式。以上三者作为国际贸易史上重要的远距离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形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着重通过对以上三个贸易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分析,对其国际贸易形式进行比较。
关键词:贸易活动性质;贸易活动目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的性质及目的
1、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目的公元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着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以及东非地区的友好关系。郑和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郑和一共奉命远航了有七次之多。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开辟了明朝通往南洋,非洲东岸的海上贸易路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世界性的盛举。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作为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性质的远洋活动,郑和下西洋也具有着多重的目的。首先,郑和大航海的首要目的就是对外贸易。当时,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同时,郑和把“扩大经商”、实行开放式贸易作为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始终在海外进行广泛的贸易活动,并逐步将以纳贡和皇帝赏赐为主要内容的朝贡贸易转变成持久均衡的贸易往来,与所到国公平贸易、互通有无,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利润。
其次,他出使另一目的,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并赠送礼物,赐与各国国王诰命银印,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丝绸之路的性质与目的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旅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作为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重要交通线,丝绸之路最初开辟的目的与贸易并无太大关联。公元前137年,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等西域国家,共同夹击匈奴。这便是丝绸之路最初开辟的目的。尽管它最初带有着鲜明的政治军事色彩,但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两汉王朝的不断经营,这一路线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路线,在沟通中土与西域的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中土和西域各国日后的贸易往来开辟了重要的道路。
3、地理大发现的性质与目的“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十五到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些航海远洋系列活动统称为“地理大发现”。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而贸易的形式则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
“地理大发现”对于亚欧及欧美地区贸易影响深远。首先,它扩大了当时欧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引起了西欧商业性的革命;其次,“地理大发现”后,国际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另外,“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了海外贸易公司这一重要的组织形式。
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目的有很多,相较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郑和下西洋,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目的少了许多政治色彩,更多的是商业贸易的动因。
首先,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阻碍了原有的亚欧贸易路线。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欧洲人从此不能再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巨大港口的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其次,寻找新的殖民地以及更多的财富,推动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又一目的。很久以来,阿拉伯人与意大利人垄断了整个欧洲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正因如此,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的君主以及商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直接通过某一航路,前往印度、中国和其他盛产香料的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提高贸易利润。
最后,寻求更多的黄金用以进行更多贸易成为了另一重要的目的。当时,欧洲贸易对于中国和印度长期处于出超状态,导致了欧洲商人在与中印两国进行香料和丝绸等贸易时,耗费了大量的金银。长期的入不敷出,引发欧洲人对于中国、印度的金、银、宝石和香料等资源的渴求。
二、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1、郑和下西洋的国际贸易形式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贸易形式主要有三种:朝贡贸易,官方贸易以及民间互市贸易。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通过这种形式来获得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
第二种官方贸易。这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期间开创的击掌定价法对当时的国际贸易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种民间互市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期间消灭了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贸易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2、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形式
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形式是由最初的官方贸易过渡到日后的民间贸易。
首先,官方贸易形式。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因此,丝绸之路开辟初期,贸易形式主要以官方贸易为主。由出使西域的官员带着丝绸等物品到西域各国,通过贸易,得到西域国家盛产的香料、象牙等珍贵物品。
其次,民间贸易形式。丝绸之路开辟后,历经两汉王朝的经营,特别是后来东汉时期,班超对西域的妥善管理,扫清了大部分丝绸之路上的胡匪沙盗,维护了沿途贸易线的安定,使得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更加通畅,民间贸易更加频繁。在此期间,中国与西域客商互通贸易,促进了这种民间贸易形式发展,并使之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流贸易形式。
3、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
相较于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地理大发现的贸易形式则显得较为特殊和单
一。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贸易的形式主要以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为主。
殖民贸易形式,是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及美洲等地进行的,以暴力控制为手段,通过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获取资源及财富的贸易形式。15世纪末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美洲大陆便遭受了残暴的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殖民者通过各种暴力手段,强行与当地居民进行不平等的贸易。同样的,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致使我国在当时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严重损害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
三、总 结
通过对以上三者的性质和目的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远距离贸易活动需要强大的政治权利作为其实施,进行的基础和后盾,正因如此,这些贸易活动在形式上多带有着官方的政治性色彩。如郑和下西洋进行的带有明显政治行为的贸易形式---朝贡贸易。
2、贸易活动的目的往往直接影响到贸易形式的正义性。贸易活动目的以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促进国与国贸易发展为主的,在其贸易形式上表现出正义性,并且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带来正向的影响和积极作用;反之,贸易活动的目的带有着掠夺性时,贸易形式表现出非正义性,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致使一些国家在贸易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合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