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3:0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确实是一本好书得到了共鸣,因为书中的一个个案例给予老师们的指点、帮助和启发太多太多,尤其是新教师。

通过品读、反思、感悟的过程,相信老师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太多了,可谓浩如烟海,在如今各种多元化的阅读文库中,每个教师在谈起他们最喜爱的图书时,无不带有深厚的感情和受益匪浅的感慨。我自从有幸拜读了吴放博士写的《和

孩子一起跳舞》真是收益颇多,感慨也颇深。

《和孩子一起跳舞》该书中从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教师发展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记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的心灵深处,使我感触非常深,我想,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有同我一样的感受吧!

虽然作者远在美国,虽然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与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聚焦点——孩子的教育。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在工作着。

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惑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读起来比较轻松,百读不厌,也让我们深受启发。整本书大致分为7个部分,都是作者实实在在地记载教育中的感悟、想法和意见,作者朴质清新的笔触,现身说法的言行,以及鲜活生动的案例,不仅使我有种冲动——我要把所有东西都摘录下来。

当我读完吴放教授写给中国幼儿教师的第37封信后,对做好家长工作有了更深的领悟。开展平等对话、交流,这是增进家园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在开展家长会的方式上,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变为百家争鸣式的茶话会。其目的就是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召开本学期新生家长会时,有家长把开学初新生的哭闹现象现实问题提了出来。老师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请家长们送孩子入园后即全部回避,新生哭闹一会儿自己会停止。这是我们长期工作总结出的经验,家长们都表示愿意配合。这就是平等对话的魅力所在。因为大家都是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而努力。而互相尊重就是建立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

当我读完吴放教授写给中国幼儿教师的第36封信时,对民主和严厉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了一定的想法和把握。从这篇文章中,我感悟到,不管是“严厉”或“放任”,即不管是“和蔼可亲”或“严肃”,这都是教师的特点,都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即怎样成为“民主型”的教师。书中提出了三点理解:

1、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

2、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出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3、民主型的教师能够平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这三点理解与我们

以前讨论过的常规管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一篇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蔼可亲”和“严肃”用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之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同行中存在许多教学风格大相径庭,但培养出来的孩子却有着独立自主、责任心强、有较强的自控能

力等共同的优秀品质。通读完整本书,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教学经验还相对缺乏的我来说真的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我走入吴放笔下幼儿教师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更发现原来想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多么需要一双能够洞悉一切的慧眼,一颗充满包容时时会思考的心。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而且还能以书中的某些案例对照自己,并认真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工作行为;然而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清晰和深刻认识到自己方方面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某些教学理念的不适时代性、工作的缺乏创造性、对孩子的高控制行为……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吴放著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书中从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教师发展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记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的心灵深处,使我感触非常深,我想,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有同我一样的感受吧!

虽然作者远在美国,虽然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与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聚焦点——孩子的教育。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在工作着。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的:“我觉得,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论是幼儿教师、大学教授,还是科研人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应当做的,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今天,我们面对多种教育理论,面对多样的课程的模式,必须从本地本园本班的现状出发,融合相关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和孩子一起跳舞》就是这样一本可以使我们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对照和学习的好书。文中的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机智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而她在文中不时流露的促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苦心,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不断进取的。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俗话说的好,要是大家都会换位思考那该多好,学会换位思考能解决许多的问题,假如老师和家长的位置换一下,你会怎么考虑,你会怎么想,开展平等对话、交流,这是增进家园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家园合作是为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家长既可以从老师这里了解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而老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有关孩子的有效信息,并且也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读了这本书后我们加大了对家长工作的力度,请有空的家长参与我们工作中的各项管理,在教育方面:请家长协作我们,帮助幼儿一起搜集资料、查找信息着力于让家长增加了解、达成共识、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教育中来,更好的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我觉得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孩子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孩子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孩子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孩子们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

孩子们像翩翩雪花,每一片都与众不同。孩子们像海洋一般,潜藏着无尽的宝藏。

孩子们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

——引自吴放《和孩子一起跳舞》

漫长的暑期时光里,为了把空虚的时间填满,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让偶尔懒散的心情充盈文字的跳跃、灵感的火花,我选择了阅读吴放老师撰写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如湖水般平静的心灵瞬间激起阵阵汹涌的波涛。

正如封底北京《学前教育》杜继刚主编的题词:“吴放笔下流淌的故事,每每关系教师专业成长的烦恼„„质朴清新的笔触,现身说法的言论,以及生动鲜活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籍由对话和切磋获得专业提升的开阔空间”。的确,吴放老师视角独特,通篇以书信形式展开,将理论结合实践,向我们描述了她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出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那朴质清新的笔触,现身说法的言行,以及鲜活生动的案例,读起来轻松,却封封直击我心灵深处,深受启发。

其一:“细细品读”之“持之以恒”

“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这是吴放老师写给我们的第30封信,从一个对老师批评“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的孩子该如何彻底根治入手,给予教师一定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当孩子们犯一些所谓的“小错误”时,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我们不妨自我反省一下,正如吴放老师所言,“试着找一找孩子们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否合适,就像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一样,有时候也许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加以实践,产生的效果便大不一样。

细细品读,我用心领悟吴放老师的理念。是啊,“孩子们要经历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无数次的摇摇晃晃,是在不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中学习与成长的”,他们的成长好似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完成量变积累的漫长旅途中,老师的容忍、耐心与用心也许正是一种得力的催化剂,帮助孩子完成质的飞跃,破茧成蝶。在深受启示的同时,我又感悟到,纵然破茧成蝶的时刻是美妙的,但是没有一番辛勤的付出、默默的奉献、执着的追求,任何暂时的表面文章都是徒劳的。在教育中,我们就是那辛勤的园丁,尽管混杂了许多的野草尘泥,让我们的眼睛迷离模糊,但是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坚持耕耘,持之以恒,因为No pains, no gains。正因为我们的坚持,孩子们才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在反复中学习与成长!

其二:“用心感悟”之“换位思考”

吴放老师在第一封信“透过孩子们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中提到“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这让我联想到发生在班级里的一件事:最近气温变化较大,不少孩子感冒,每天中午都有孩子吃药。一天,一名幼儿拿来一包“退烧药”,可他并没有发烧,奶奶说他在家哭着硬要带;事隔两天,又一名幼儿哭着要带药来园,妈妈很是疑惑却不甚其解。这也让我犯难了,身体健健康康,为什么偏要带药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而正当我一筹莫展、急于放弃之际,吴放老师的这封信正是雪中送炭,宛如黑夜中的一盏启明灯,照亮我前进的路途,引领我扬帆起航。

“其实,如果我们成人的脑筋也开放一些,心情也轻松一些,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为我们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于诗意的美好世界。”于是,我尝试换位思考,开始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都要带药来园?第二天,我留心到中午吃药时间,带药的孩子兴奋地依偎在我身边,很是自豪,而其他孩子则“目不转睛”地盯着吃药的孩子,满脸尽是羡慕之情。这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们是在羡慕吃药的孩子呀,原来他们也想依偎到我身边,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爱啊!童真无邪的宝宝们原来只是为了要得到我的爱,而我呢,竟然差一点„„想到这里,我不禁自惭形秽,赶紧伸出自己的双臂向所有的宝宝们敞开自己的胸怀。

其实,平日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举不甚举,“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有自己的理解与需求,如果我们不做一回“鱼”,我们又怎能发现孩子眼里的美好世界呢?因此,只有我们换位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心琢磨孩子眼中的神奇世界,相信我们看到的绝对不止是一个枯燥单调的世界,也才会懂得该如何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们乐于接受,快乐成长!

其三:“快乐成长”之“不断求索”

最后一封信中,吴放老师提出:“让孩子时时面对阳光”,并以卢苏伟成长的经历为例,与我们分享了一则教育成功的经验。我很欣赏信中卢苏伟的一段话:“一个孩子不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会什么。我们要让孩子们时时面对阳光,这样他们才能把黑暗抛在脑后。”这又让我想到美国著名的聋哑勇士海伦·凯莉小姐曾经这样说“:当你面对阳光时,影子就被甩在身后;如果你背对着阳光,那你将永远淹没于阴影之中。”多么绝妙的箴言,在一个人的内心里,如果常常有这样的信念明灯支撑着,那么在不断求索的路途中,你的心境必定明媚坦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亲爱的吴放老师,您的回信我收到了,最近我手不释卷,细细品读了您的五十封回信,仿佛亲眼目睹了您的教育历程,帮助我解决了教育中的很多问题,茅塞顿开:现在我领悟了要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知道要灵活巧妙地指导角色游戏;明白怎样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真的非常感谢您!我被您的满怀热情所打动,被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状态所折服。然而,学无止尽,最近我又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关于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等,具体情况我已经给您寄去了信件,希望您能在百忙中抽空阅读,我将殷切期盼您的再次来信,在不断求索的路途中,继续指引着我们一路前行,快乐成长!

„„

正如吴放老师在信的前沿中提到:“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尝试“和孩子一起跳舞”,尽情舒展自己的舞姿,享受舞蹈的乐趣。我将继续触摸吴放老师的灵魂,追寻老师的足迹,寻找心灵的对话与交流,随吴放老师一路前行!

说起我跟《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真是有缘。在图书馆众多幼教书里,我一眼就它所吸引。和孩子们一起跳舞,让我感觉这中间充满了不确定的可能,充满了创造的机会。这本书的精彩,不是一语所能道破,需要慢慢“品尝”。在“精读”一番后,发现自已受到的启发更多、感触更深。因为书中将我们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惑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那种朴质清新的笔触,现身说法的言行,以及鲜活生动的案例,让我倍感亲切。

这本书有五十封信,感觉每封信都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让自己学习如何游刃有余地“和孩子一起跳舞”!现在讲讲我体会最深的几封信吧。

第三十封信《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 “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常会犯一些小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

————策略:反复强化、积极教育

我们班也有这样的孩子,比如阿哲他总是喜欢把玩具倒出来,摊在一地玩。当他这样时,我们就开始教育他,阿哲马上就认错了,跟我们说:“老师,我这样做不好,我知道错了,我下次会改的。”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又出现了老状况,再教育他时,他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感觉有点不知所措,虽然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在《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中我获得了好的建议。首先要了解幼儿的一些心理与行为特点,试着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以及他们认知的特点是记忆容量小、信息加工效率低、回忆速度慢,而且在不同情境中迁移概念的能力差,所以教师在教导孩子时,讲话要简洁、明了,注意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复强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否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可能好得多。在后来教育阿哲的日子里,我根据书上的建议改变了教育策略。当他出现行为问题时,我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反复提醒他。除此之外,我还会采用一些积极的教育方法,当他把玩具摊在地上,我会和他一起动手把玩具捡起来;当他有进步的时候,我会对他进行鼓励,表扬他的进步。在我们的努力下,阿哲渐渐地不再把玩具随意地摊在地上了。天底下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每个孩子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是在不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中学习和成长的,所以这需要教师的容忍和耐心,从而激励幼儿努力上进。

第三十一封信《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班上有个别孩子经常会打其他小朋友,对于这类攻击性强的幼儿该如何对待?

————策略:提供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我们班的豪豪特别活泼调皮,而且攻击性很强,喜欢抢别人东西,所以打架事件会屡屡发生。当我看到他打其他小朋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豪豪拉到一边,对他教育一番,跟他说一些打人不对的道理,并要求豪豪跟被他打的幼儿说“对不起”。但这样的事经常发生,经过反思我觉得,豪豪可能是迫于老师的压力,才和人家道歉,他心里是不是能接受老师的这种处理方式呢?他是否真得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对于这类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该怎么教育呢?

吴放老师在第31封信中讲到了“应该如何对待攻击性强、合作能力差的幼儿”的问题。她在信中强调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并不是幼儿有意识地做出来的。同时还强调对于那些个性强、易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教师的责任是为他们创造机会,培养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而教师不要去改变孩子的个性。如何培养这类幼儿的自控能力呢?可以先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然后教幼儿一些控制自己行为的方法,并且帮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哪些方法在哪些情境中有效,并教他通过行为后果而作出最佳行为选择。最后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孩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同时,对于这类所谓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吴放老师觉得也应该找出他们身上的亮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豪豪虽然调皮,但有时候很关心老师。当他看到我的腿撞到桌子上了,会主动跑来给我揉揉腿。我夸奖了他,还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他整一天的表现都非常好,简直让我们惊喜,无意中的赞许竟换来了如此神奇的效果,看来,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关注这些调皮的孩子,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给他们机会表现自己,让他们在积极的氛围中成长啊!

第三十六封信《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和蔼可亲和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怎样把握它们之间的“度”的问题?

————策略:做“民主型”幼儿教师

应该如何来把握这个“度”呢。当时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有点小疑惑,对于这两点如何兼顾呢?刚开始工作,看到一群可爱的宝贝们,心里就想我要成为和蔼可亲的好老师,成为他们的亲密好朋友。当有小朋友玩好玩具却没有收拾好的时候,我会提醒他:“宝贝,要把玩具送回家呀。”可过了会,我发现他跑去别的地方做其他事情。这时我会想宝贝还小呢,我先帮他来整理吧。过了段时间,我发现孩子们好像根本“不怕”我了,这时,我觉得自己是否应该“严肃”些,但我又在思考如果这样的话,那我算不算是和蔼可亲的老师呢?

正当我为此犯愁的时候,吴老师的这封信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了答案。可以做一个既和蔼可亲又严肃的“民主型”幼儿教师。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首先我们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因此在对待孩子,和孩子交往中教师应该“和蔼可亲”的。即教师的态度必需和蔼可亲,只有亲切的老师才能给孩子一个轻松的乐园,孩子们才能信任我们。其次严格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教师的,然后才指向幼儿。教师首先要在自身的专业修养和追求上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和常规也提出严格的要求。虽然找到了答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让我觉得做起来有些难。比如中午睡觉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已经入睡了,可凌凌还在床上不时地抬起头四处看看。和他讲道理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我就用温柔的目光盯着他,他看到我在看他,立马把头钻进被窝了,但他的眼睛不停地转,我知道他心里的小算盘:只要我一走开,他又要把头抬起来了。于是,我仍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他不时地用眼睛看我一眼,我就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凌凌坚持了一会儿,无奈地放弃了,悄悄地闭上眼。很快,我就听见了他的呼噜声。由此,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根本是要有一颗爱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态度和蔼,要求严格的老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十分佩服吴老师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她的每一封信都蕴涵着真正的教育教学价值,也是我们幼儿教师值得去借鉴和反思的。吴老师说:反思的力度与反思的形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反思是否能够对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我要去发现问题,去反思问题,去记录下孩子们的每一精彩瞬间!

《和孩子一起跳舞 :给中国幼教工作者的50封信》简介:

本书收集了著名旅美幼教专家吴放自1999年以来为北京《学前教育》、山东《幼教园地》等期刊撰写的50篇文章。本书涉及幼儿心理、课程、教学、行为管理、教师发展、家园沟通等各方面,结合作者在中国和美国的幼教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最新的幼教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老师的日常工作中去,回答了很多老师长期感到困惑的问题。本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范例,对一线教师和幼教工作者都颇具启发意义和实用价值。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朱晓岚 寒假里读了吴放著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使我感触非常深,我想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吧。

虽然作者远在美国,虽然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与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聚集点——孩子的教育,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在工作着。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刚刚中班插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平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全书从童心篇到随感篇,篇篇深入人心,不管是对待孩子、对待工作、对待家长,都让我本着一条宗旨:“一切为了孩子”。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孩子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孩子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孩子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第二篇: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范文]

幼儿园需不需要教幼儿阅读以及如何教?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现在,早期阅读在幼儿园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因为早期阅读不但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在为幼儿未来的学业陈能够就打基础。吴放老师也认为,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得益就越大,将来的收获也就越显著。

关于阅读,美国国家阅读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个从文字引申意义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一下所有的方面:(1)把文字与相应的语音练习起来的能力;(2)解读新词汇的能力;(3)流畅地阅读的能力;(4)掌握足够的信息与词汇的能力;(5)掌握通过文字建构意义的有效技能,以及(6)发展并保持阅读动机。

其实对幼儿来说,兴趣非常重要。因此,就这点,我们应从兴趣开始培养,让这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不可或缺的,从而培养其爱读书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认识的字并不多,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幼儿认识多少字,能读懂这个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重要的还是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的阅读技能,教给他们如何读,培养的是一种好的习惯。比如说,读书要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进行,书要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翻;对图书要爱惜,不折损,不撕页,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习惯、方法都应从孩子上小班时就开始培养。

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在这一块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要一味让孩子懂得什么,知道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一种兴趣,一种阅读的好习惯。

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比较乏味的。从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幼儿对学数学的兴趣并不高,而且也较难掌握,长期以往,孩子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其实,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与数字或算术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对幼儿来说,数学知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事处处,而他们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中也都会包含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美国教育中,幼儿就是通过游戏,通过动手在探究和发现自己生活中事物的共性、特性、逻辑性已经可转换性。比如让幼儿学习长度测量,教师不仅仅用叉子作为测量工具,而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具体,与他们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更加有趣的方法,用空的可口可乐罐来测量,通过这个活动,并通过这个活动的延伸(如使用积木、铅笔等工具来测量),幼儿便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涵盖着数学的内容。幼儿园的桌子有方的,但也有圆的;积木是三角形的,有红色的、蓝色的,很多不同的颜色;有的小朋友高一点,有的小朋友矮一点……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的,空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聊天,进行随机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了上课的压力,也就学得更开心,记得更牢了。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从教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身边幼儿常接触的事物以及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的意义。

第三篇:《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平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平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幼儿园需不需要教幼儿阅读以及如何教?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现在,早期阅读在幼儿园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因为早期阅读不但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在为幼儿未来的学业陈能够就打基础。吴放老师也认为,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得益就越大,将来的收获也就越显著。

关于阅读,美国国家阅读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个从文字引申意义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一下所有的方面:(1)把文字与相应的语音练习起来的能力;(2)解读新词汇的能力;(3)流畅地阅读的能力;(4)掌握足够的信息与词汇的能力;(5)掌握通过文字建构意义的有效技能,以及(6)发展并保持阅读动机。

其实对幼儿来说,兴趣非常重要。因此,就这点,我们应从兴趣开始培养,让这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不可或缺的,从而培养其爱读书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认识的字并不多,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幼儿认识多少字,能读懂这个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重要的还是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的阅读技能,教给他们如何读,培养的是一种好的习惯。比如说,读书要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进行,书要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翻;对图书要爱惜,不折损,不撕页,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习惯、方法都应从孩子上小班时就开始培养。

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在这一块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要一味让孩子懂得什么,知道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一种兴趣,一种阅读的好习惯。

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比较乏味的。从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幼儿对学数学的兴趣并不高,而且也较难掌握,长期以往,孩子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其实,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与数字或算术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对幼儿来说,数学知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事处处,而他们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中也都会包含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美国教育中,幼儿就是通过游戏,通过动手在探究和发现自己生活中事物的共性、特性、逻辑性已经可转换性。比如让幼儿学习长度测量,教师不仅仅用叉子作为测量工具,而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具体,与他们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更加有趣的方法,用空的可口可乐罐来测量,通过这个活动,并通过这个活动的延伸(如使用积木、铅笔等工具来测量),幼儿便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涵盖着数学的内容。幼儿园的桌子有方的,但也有圆的;积木是三角形的,有红色的、蓝色的,很多不同的颜色;有的小朋友高一点,有的小朋友矮一点……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的,空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聊天,进行随机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了上课的压力,也就学得更开心,记得更牢了。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从教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身边幼儿常接触的事物以及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的意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梁梁刚插班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平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拿到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忍不住在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会是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为主?会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粗粗地翻到目录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等七个篇章,在这些篇章里,而作者对于每个篇章的需求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籍……

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读者,而是感觉有一位幼教方面的专家在跟自己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者吴放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而且受益匪浅。

在第十封信“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中作者提到,“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学会欣赏比学会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还提到了“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加欣赏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五大要点,通过这封信的阅读,让我对美术欣赏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赏,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到底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生活经验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所以欣赏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欣赏的枯燥,欣赏的方式也应该多变。

第35封“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与方法”中针对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初的时候,我对反思的理解就是寻找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渐渐地,在幼儿园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知道了反思除了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也应该找出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与人一起分享,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反思的主旨“不要一味地回头看自己踩歪了的脚印,而要向前看怎样才能把下一步走得更稳,反思很大一部分应该着眼于教学的成功而不是失败之处”,另外,书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教师的反思应该做到及时,作者提到了自己带带班时总会口袋里装着一些碎纸和一支笔,不用多写,只需要几个关键词就行,等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温记录,这样一来对以后的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书虽然还没看完,但自己每看一封信总会从中收获很多,或产生共鸣,或受益匪浅,不管怎么样,我感觉作者本人是用心在教育,而身为我们一线教师不是更加应该用心地去对待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呢?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孩子在改变,我们的每一天都会遇上不同的新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观察、思考、反思来去解决。

第四篇:《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利用空闲时间,我阅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收获颇多。书中,吴放老师她以一种闲谈的方式,谈到了很多方面,提到了幼儿园工作中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她的处理方式,细细读来,每一封都非常的精彩,书中,她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教会我们更多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提高应对能力。作为一线的教师,从她的文字的阐述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在第一封信中,出现的主人公是乔嘉,她是个害羞又有些神经质的小女孩,不过,她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和常规。在幼儿园里她最喜欢美工活动和动手游戏,当同伴们用彩色水笔画画时,她却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纸上用力地剁,使水彩在纸上四处溅开来,当同伴们用各式各样的橡皮章印画时,她却蘸着各种油泥做起来指纹画,每当妈妈来接她时,她每次扮演各种小动物,做各种各样的动作,不管她当什么,她妈妈都会和她一起扮演。从乔嘉和她妈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爱心和宽容,当乔嘉明显地表现出和和同伴不同的行为时,妈妈没有遏制孩子的言行举止,而是为乔嘉提供了一种自由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如果她不参与孩子的创造过程,而要求孩子按照和同伴一样的发展来发展,那么,我们就看不到吴放老师笔下灵动的乔嘉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强调按规则来做事,常常会忽略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来任其发展。吴放老师教会我们“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为我们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于想象的美好世界”。在第7封信中,吴放老师谈到了幼儿园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于我当前所加入的阅读课题想关联,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阅读,前提是要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都说“习惯成自然”,当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孩子就会主动地读,并真正地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现在正是大班上学期,在幼小衔接方面,我们让孩子学习这样来看书:

1、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由于孩子已认识1-10的阿拉伯数字,因此,先教他们按页码顺序翻阅图书,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

2、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看书过程中,孩子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故事是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吴放老师的每一封信都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那种朴质清新的笔触,现身说法的言行,以及鲜活生动的案例,让我读起来比较轻松,百读不厌,也让我深受启发,感触极深。

《和孩子一起跳舞》真是一本值得回味的好书,读来可谓受益匪浅,可以说每一封信都蕴涵着不同的教育价值,都值得我们幼儿教师去借鉴和反思。

第五篇:《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朱晓岚

寒假里读了吴放著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使我感触非常深,我想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吧。

虽然作者远在美国,虽然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与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聚集点——孩子的教育,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在工作着。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刚刚中班插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平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

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全书从童心篇到随感篇,篇篇深入人心,不管是对待孩子、对待工作、对待家长,都让我本着一条宗旨:“一切为了孩子”。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孩子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孩子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孩子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下载《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5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后感

    “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作为一名新教师,自......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200字

    我曾经在《早期教育》上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读函授本科时听老师们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美幼教模式等......

    和孩子一起跳舞的读后感

    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400字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书心得

    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沈凤鹤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