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一龙-哥林小镇的感想
参观一龙-哥林小镇的一点感想
充满诗情画意的亭栏、小桥
今天有机会和工程部其他同事一起到哥林小镇去参观,真的挺好,那里有好的地方,也有缺憾;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缺憾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通过参观,发现那里的别墅基本都是一色的设计模式,显得非常密集;基本做的很老套;但是它们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再加上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亭栏、小桥和蓝色水池的点缀,就显得有点新意,那么它的特色在哪里呢?请看下面:
在集中的别墅之间选一处平地,集中布设人们休闲之处,使布局不显拥挤;
小小的木亭,不但可作观赏之用,还可供人们休息、纳凉。小小的草亭,配上小路和弯曲圆滑的曲线,给小区一种宁静、乡村的味道;
木做的连廊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觉;
小区边蜿蜒的马路,和山坡边的美化设计;体现了时代文化的底蕴;
小桥流水,充满诗意;
水池使小区显得休闲,放松,还原了生活的本色;
大门的设计,加深了记忆。
第二篇:大学生活感想--林泽龙
大学生活感想
林泽龙
相信许多人都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会选择另外的方式渡过大学生活”。的确,大学是一生中知识储备、性格成熟、人生成长关键的时期。在那里本该渡过的人生中最值得回忆,最有价值的四年。可为什么却让许多人不堪回首?很多人大学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混一张管用的文凭。只可惜这张文凭如今也不怎么管用了。于是,许多年以后他们再发出那样的感慨,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本可以“活”得更好,收获更大的成功。可是为什么没能做到呢?回头看一看他们走过的路,不难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没有规划或者是没有很好地规划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
大学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以及发展道路;可以帮助管理时间和精力,使之用于最具回报率的事情上去,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高中的时候目标很明确,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了,以为那这里也是我施展拳脚的一片天地。然而到了大学才明白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大学里比我更优秀的人比比皆是,以前在高中是鹤立鸡群,现在,是鸡立鹤群了。社团招新,经过笔试面试,屡屡被刷;竞选班干,有才华的同学在台上各施本领,我在下面暗暗佩服,轮到自己,只能简单地自我介绍。我能干什么?我曾深深的质疑自己。大一课很少,每周只有十一节课,与高中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空闲时间多了,就到市区乱逛,上上网、玩玩游戏,明确的目标完全没有,迷迷糊糊地就这样过了大一。
大二了,觉得该给自己定个目标,好好规划下自己的大学乃至人生的生涯,所以就选了《大学生学习学》这门课,希望通过这课程,能扫除我心中的迷茫,让我明白我能干什么,我该怎么干,该往哪方面下功夫。
通过《大学生学习学》这门课,我有了大致以下三个收获:
一、认识自我。
在这之前,我从没有对自己有过评价或者说是认知。有句名言说:认识你自己,可见,认识、了解自己是很必要的。以前每天就是学习、睡觉、吃饭、打球,都没有好好的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我重新认真审视与认识了自我。
我这个人性格稳重,考虑问题比较周到,喜欢安静,善于克制自己,我个人比较喜欢独处,性格是乐观,刻苦勤奋,注重实践动手,有责任感强。但同时自我表达能力欠缺,交际能力不强,耐心也不够,在这方面我是需要锻炼的。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个人才需求的社会,压力还是挺大的。而通过学习了这门课,得出我是属于现实型的人,喜欢动手,从事工程类、技工之类的工作是最好不过的了。所以说现在给排水专业还是挺适合我的。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课件、视频等方式形形色色地介绍了许多不同的领域的人或事比如最近播放的360京东商城刘强东的创业史。这些人之间的职业价值观各有不同,经历也不尽相同。虽然以后我不一定从事他们的那些工作,但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我借鉴,毕竟他们是过来人。也许以后的我也会遇到跟他们相同的情况呢。虽然我们校的学生的就业还不是很好,但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二、解除迷茫。
大一很迷茫,都不知道要干什么,就像掉进茫茫的时间海,找不到方向。上了这么多次的课,渐渐地对自己、对大学学习生活有了总的方向。我说的那总的方向,就是往个人综合能力进攻。多锻炼自己,在大学期间学好专业的基本知识,打好基础,将来出来社会了才更有竞争力。细想想,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多了,好好利用大学四年,多学几个软件,例如Photoshop、Flash动画等。还有通过英语四六级,拥有CAD资格证,大三或大四时考驾照等。
三、自我感悟。
通过以下这些经典语录来表达下我现在对大学生活的感受。
1、你有足够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不信的话,你去做.做到后会发现有很多人佩服你呢.2、别怕丢人,追求丢人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至于为此笑话你的人,你可以把他们从你将来人生对手的名单中排除了,你也要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3、不管别人怎么说大学是个提高综合能力的地方云云,如果你学习失败了,你就什么也不是——不排除意外,处世能力过分出众而成功得人是有,但你考虑好了吗?你会是那个意外吗?
4、Nothing is impossible.只要选择了目标,不要再想太远,每天脚踏实地,风雨兼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总之来说,我选对了《大学生学习学》这门课。(以上说法勿容置疑)
第三篇:哥 林 多 前 书
哥 林 多 前 書(5)
背誦金句:「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 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 神。」(林前3:6–7)
主題:屬靈生命的培植(1)
查考經文:林前3:1–1
1保羅指出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靈命上不長進,便如同「嬰孩」般幼稚。故此,能認清楚自己屬靈生命的地位,至為重要。本段中以三個比喻來說明:
一、生命成長的比喻 — 如嬰孩(林前3:1–5)
1.生命幼小(v1)「屬肉體」的信徒的特色,便是「在基督裏為嬰孩」; 雖然已經得救,但對屬靈事物的理解,今日仍在初步膚淺的階段。
2.只能吃奶(v2)不能吃飯(原文:食物),保羅把「奶」與「飯」作對比,停在嬰孩階段的人便「不能吃」成長的人該吃的食物 — 關乎信仰深入的真理。
3.嫉妒分爭(v3)保羅指出「嫉妒和分爭」乃世俗人的表現,參(加5:19–21);是顯而易見的屬肉體的記號,其表現就是高抬自己,自我中心。
4.效法世界(v4)「和世人一樣」的崇拜名人的心理,造成教會各成派別,互相比較、排斥和攻擊;對屬靈職分的誤解,容易高舉人過於基督。
5.輕重不分(v5)保羅以兩個問題反問,說明他們只是「執事servants」,是神的僕人;各有不同的委託和功用而已,人無權區分他們誰更重要,誰更蒙神悅納。
二、生命栽培的比喻 — 如種田(林前3:6–9)
1.生長在於神(v6-7)保羅是「栽種者」亞波羅是「澆灌者」,惟有「神」能叫人生命成長。「惟有……只在」,保羅要我們注意「神作工」的重要性。
2.賞賜本於神(v8)「栽種」和「澆灌」只是事奉的性質不同,但人得賞賜是在乎忠心的態度和勞苦的代價,故此要盡自己的本分和對神盡忠。
3.同工由於神(v9)雖然各人事奉不一樣,有栽種,有澆灌;其實我們都是同工,一同受命於莊稼的主,是由於衪我們才有同工的機會。
三、生命建造的比喻 — 如蓋房(林前3:9–11)
1.建造的房屋(v9)「建造房屋」的工程是指信徒的工作和生活,正如(太7:24–27)主耶穌所設的比喻說,就是在我們的工程 — 工作和生活上遵從主的話。
2.聰明的工頭(v10)即「聰明的建築師」願遵照主人的吩咐,按照已經定準的圖則建造。
3.立好的根基(v11)「已立好的根基是耶穌基督」,根基的作用是託住建築物,「教會」是有生命的「靈宮」(彼前2:5),耶穌基督是唯一並已經立好的根基。
分享應用:
1.孩子的生命成長是自然的,只要按養育程序;但為何基督徒卻不能,問題在那裡?
2.當你遇見在同工中間有分爭,或意見不和時,除了代禱之外,你又如何處理呢?
3.保羅說「惟有神叫他生長」,對我們的傳福音和事奉有甚麼幫助?
第四篇:聚龙小镇景观考察报告
聚龙小镇考察报告
为深化我们对于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的认识,扩大视野,借鉴学习旅游地产开发的成功经验,11月26号,本部门所有职员赴惠安县黄塘镇聚龙小镇学习考察旅游地产开发运作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利于日后在我们项目运转过程中利用其成功经验,并规避其产生过的一些问题。
一、项目背景
聚龙小镇位于泉州东北方风景秀丽的聚龙山麓,由福建省聚龙养生发展有限公司于2007年春投资创建,规划控制面积20000亩,是一座集养生、休闲、文教、商务、酒店、医疗、运动、人居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以“倾力打造世外桃源生态人文小镇”为目标,规划建设聚龙湖公园、聚龙山森林公园、现代农业体验园、运动公园、高尔夫公园、湿地花海园等主题休闲、运动性公园,并配套建设有商业中心、酒店、医疗保健中心、教育与艺术中心等综合配套体系。园区背靠绵绵数万亩自然森林,栽植有数千类奇花异木,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上万个,平均气温较市区低2至3度,处处鲜花绿树、鸟语花香,集天地钟灵之气的优越环境和不凡气势于一身,堪称世外桃源、养生仙境,是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该项目是一个以森林、湖泊、运动、休闲为主题主题的世外桃源,充分保留了原生态的山水环境,以聚龙山为主峰的山脉,恰似聚龙小镇的一道天然屏障。以50万平米聚龙湖为主的大大小小的湖滨公园有十来个,甘泉湖、逸龙湖、逸翠湖、运动公园水系、桃花源水系、大门口及黄塘溪水系等等,水系面积上千亩。
1、区位概述
聚龙小镇位于泉州东北隅惠安县黄塘镇大寨山内,整个小镇地势呈北高南低状,西北背靠大寨山,东南地势开阔,外通黄塘溪,内拥聚龙湖,与黄塘台商创业基地相邻,距沈海高速公路惠安互通口3.8公里,距离福厦高速铁路惠安西站约1公里,园区景观大道连接城西大道,距泉州市中心15分钟车程,距晋江机场25分钟车程,距厦门机场40分钟车程,区位交通十分便捷。
2、自然条件
聚龙小镇所在的黄塘镇大寨山,旧时人烟罕至、土地荒芜,上山的小路崎岖不平,虽有一座小型水库却早已废弃,几乎无人问津。大寨山外的黄塘溪,沙土堤岸,堤身单薄,坍塌严重,植被稀少,干旱季节无水可供灌溉,汛期一来又是水漫金山,附近农田常常颗粒无收。黄塘溪是惠安县最大的河流和生命溪,担负着沿岸4.47万亩农田灌溉和湄洲湾南岸、城南供水公司、洛阳水厂的供水任务。
二、项目规划
聚龙小镇总体规划面积为20000亩,整个园区全部利用荒山坡地改造,园区总体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三环、五区”的规划格局:
“一心”——以聚龙湖为内核形成景观核心区,建设湖滨景观休闲公园,形成具有600亩水面和30万平方米景观的湖滨观光园;“一轴”——生态人文景观轴,以入园口区-景观大道-海拔505米的聚龙山为纽带,建设各项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设施,培植植被,配置四季观赏花卉,建设惠安传统石雕艺术博览园和自然森林观光园;“三环”——环山自然森林带、环湖养生居住生活带、环湖运动休闲带;“五区”——养生养老服务区、休闲文化运动区、原生态森林体验区、文教图书博览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成集养生、运动、休闲、文教、商务为一体的宜居城乡综合体。
三、聚龙小镇景观设计要点
1、建筑
聚龙小镇园区内现共规划建设五个高档居住区,包括陶然新村、陶然居两个高层花园洋房,高级高层公寓东篱新村,以及高级独栋别墅区甘泉居。小镇内所有的建筑风格均以从欧式建筑风格演变而来的简欧风格为主,整体建筑线条简洁明确,建筑外墙颜色以暖色为主,以缓和简洁的建筑线条所带来的冰冷感。
2、植物配置 聚龙小镇现有园区总 面积为122.96公顷,其中
园林绿化面积达86.1公顷,整个园区绿化覆盖率达81%,相对比整个泉州地区的房地产项目来说,聚龙小镇园区内部的绿化覆盖率是比较高的。园区内的的植物配置景观多种多样,除了景观大道的行道绿化、花钵小景以、水生植物及树阵等常见的植物景观外,园区内还利用到垂直绿化及屋顶绿化等比较新颖的植物景观配置形式。
在植物种类的选取上,保留原有树种以及大量使用本土植物是聚龙小镇植物配置的一大亮点,利用大量的本土植物如各色三角梅、刺桐、凤凰木、造型榕树,与部分引进的优质景观植被进行合理的配置,营造出良好景观效果同时的同时,不仅极大的降低植物的养护难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在植物造景及养护上的资金投入。大量使用时花植物形成季相鲜明的植物景观是聚龙小镇植物配置的另一亮点,初春桃花绽放,木棉飞絮;初夏凤凰花红半边天;盛夏赏莲荷美景;金秋枫叶转色,金桂飘香;就连寒风凛冽的冬季,也有傲骨腊梅,迎风绽放。
3、水系
聚龙小镇位于惠安县重要的水源黄塘溪畔,未开发之前园区内就有一座废弃的水库,外通黄塘溪,内拥聚龙湖,园区内水资源丰富,形成以聚龙湖为核心,逸龙湖、逸翠湖及园区内各单独水景为一线的水景系统。聚龙湖作为聚龙小镇园区内最大的水系,全湖面积达600亩,湖面平静,围绕着聚龙湖,形成以聚龙湖为中心的湖滨景观休闲公园和湖滨观光园,而聚龙湖极其相关的湖滨观光园也成为聚龙小镇最大的景观核心区。
除了聚龙湖,园区内还分布着面积较小的逸龙湖、逸翠湖以及各类小型水景,以聚龙湖为中心,形成聚龙小镇的园区内部的水景系统。
四、聚龙小镇考察中发现的优点
1、注重细节,园区内景观细节考虑到位
在本次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聚龙小镇在规划设计上,不仅仅对整体布局等大方面考虑周全,在细节部分更是做到精致细微,考虑到最小的景观部件,整个园区内的景观细节处理都比较到位。
如左图:运用插花艺术原理,将陶罐、花钵与观花、观叶植物搭配,使角落的小景不仅与绿化背景相融,而且从背景中突出,形成幽静清雅的小景角落。
如右图:入户小径利用植物围合屏障与汀步的结合,既保证私密性,又使小径变得活泼,在汀步的前端利用山石、时花点缀,更显轻松活泼。
如右图:棕榈植物与芭蕉的搭配,形成高低错落的常绿屏障,与院内高耸的乔木辉映,突出景墙的隔景作用,同时运用到隔景与借景两个造景手法。
2、利用惠安本地传统的石雕文化,大量使用惠安石雕小品,加深园区文化底蕴
惠安石雕自古以来就很出名,是惠安除惠女以外的另一大地域文明
特征。惠安石雕做工巧妙精致,大部分石雕是对传统故事里的人物进行想象雕刻的,聚龙小镇巧妙的利用这一特征,大园区内大量使用惠安石雕,作为园区内的景观小品或点景小品,既增加了园区内景观小品的丰富度与客观性,又增加了游人在游园时观赏的乐趣。
3、大量利用原有植物以及本土植物造景,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大大节约了造景成本
在聚龙小镇,没有大量名贵的花木树种,其造园利用的植物大部分是四处可见的本土植物,甚至利用到很多在常人眼中不起眼的植物,通过与部分引进树种合理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的同时,不仅极大的降低植物的养护难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在植物造景及养护上的资金投入。
五、聚龙小镇存在的不足
1、水面够大,但以静水面为主,缺少灵动的动态水景
水面积大可以说的聚龙小镇最大的卖点之一,其园区内仅聚龙湖占地面积就达到600亩,加之黄塘溪的水系支持,整个聚龙小镇内的水资源可谓非常丰富。但是在聚龙小镇水景的处理上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聚龙小镇采取的方式的以湖为中心,向外扩展,第一圈为公园景观第二圈为建筑,这样的处理形式将建筑与水面的距离拉远了,形成园内有水不亲人的效果,建筑与水景的融合度大大降低。
其次,水系设计不够灵动,缺少生态灵性美。众所周知观水有观其型听其音。但是在聚龙小镇,水只见其型不闻其音,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是园区内水系设计以静水面为主,动态水景较少,整个水系只能静观,没有动感缺乏自然的张力。
2、园区内缺乏生活必须的商业街铺,园内居民生活较不方便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园区内人气不足,整个园区内出现购房多,入住少的情况。考察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讨论关于入住率底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园区内生活较不方便。
一方面,聚龙小镇内部只有一条小型商业街以及一家综合超市,居民的日常消费娱乐活动在园区内几乎无法开展;另一方面过少的商家入驻,降低商家竞争,园区内形成少数商家垄断整个园区消费活动的现象,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商家的服务质量与水平的下降,进一步降低园区内居民生活品质。
3、园区内缺乏大的人流集聚中心,没有可以开展大型活动的硬质铺装广场 聚龙小镇整个园区规划面积达2万亩,园区内包括体育馆、学校、高尔夫球场等活动场所,但是唯独缺乏一个大型的人流集聚中心,无法开展大型活动。纵观聚龙小镇,整个园区内只有吻峰台和营销中心两个小型的硬质铺装广场,对于占地面积达两万亩的小镇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缺乏足够大的人流集聚中心,意味着小镇不能开展大型的居民互动活动,对于居民来说,他们的日常娱乐生活又少了一项,而对于小镇来说,缺乏开展大型互动活动的机会,整个小镇的人居氛围就会变得冷清,导致小镇内缺乏生机与人气,不利于营造较好的人居氛围。
4、整个园区内风格揉杂,缺乏具有记忆点的特色景观
首先,聚龙小镇园区内所有的建筑风格为从欧式风格演变而来的简欧建筑风格,整体建筑线条简洁明确,凸显建筑风格。但是在对欧式建筑风格进行简化过程中,对于分区建筑的协调性考虑不足,尽管园区内所有的建筑风格都是从欧式演变而来的统称为简欧的建筑风格,但是不同的区域的建筑保留了不同的欧式建筑元素,整个园区内建筑没有共同的特征,缺乏识别特色,不仅没有达到整体统一的一个建筑识别特征,反而使得园区内的建筑分别显得杂乱缺少章法。
第五篇:赡养哥(一)故事梗概
【身边的故事】感动网民的甘肃“赡养哥”——西和农民工姜旭东收留供养流浪老人的故事
2011-09-15 00:09:00 来源: 甘肃日报(兰州)
他是一名在宁波打工的普通的甘肃农民,他先后将3位素不相识的孤寡老人领回家供养。10多年来,他用一颗赤子之心,把赡养在家的孤寡老人当亲生父母一样看待。他的故事感动了宁波,他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赡养哥”,他名字叫姜旭东。
9月5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姜旭东,并赶往姜旭东老家西和县何坝镇大池村,记录下了藏在大山深处的感人故事。
“大妈,如果你信任我,跟我回家,我来养你。”
1997年7月,19岁的姜旭东前往新疆打工。在兰州火车站转车时,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站在他面前,伸出了手。
“大妈,因为没钱,我这才出去打工。如果以后有了钱,一定给你。”8岁丧母、家境贫寒的姜旭东对老人作出了承诺。
两年后,回家途中的姜旭东在兰州火车站又看到了这位老人。再次看到乞讨的老人,姜旭东心里一阵酸楚。他把老人带到附近的面馆,请她吃了一碗热乎乎的面条。这位名叫苟清顺的老人给姜旭东讲了自己的身世:老人家在礼县,无儿无女,丈夫多年前因病去世,生活无着的她选择了外出流浪。
听完老人的诉说,姜旭东更是充满了同情,加上两年前他答应要帮这位老人。他觉得不能再让老人受罪,起码要让老人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我家在西和,咱们是邻县,大妈,如果你信任我,跟我回家,我来养你。”姜旭东对老人说。
听到这句话,老人有点难以置信,她将信将疑地随着姜旭东上了回家的火车。从天水火车站出来,转乘汽车到了西和县,姜旭东有了顾虑:父亲是否会同意?村里人会怎么看?
姜旭东决定在县城找一家招待所,先让老人住下,然后回去和家人商量。不出意料,父亲听到姜旭东的想法后大发雷霆,连稍有文化的叔叔也不同意,亲朋乡邻也纷纷反对。
姜旭东一边给父亲做思想工作,一边抽空到县城里照看老人。就这样,过了
一周,父亲理解了儿子的爱心举动,同意先把老人领回家。“一起回家吧。”面对姜旭东的真诚邀请,老人嗫嚅着双唇,眼眶里满是泪水。
到今年,67岁的苟清顺老人在姜旭东家已经生活了12个年头。
“大叔,您要吃什么尽管点,今天我来掏钱”
2001年12月,姜旭东从杭州打工返乡,途经西安火车站转车。
在车站附近一家面馆,正准备吃饭的姜旭东看到,一位灰头土面、胡子拉碴的老汉向店主乞讨。店主不但恶语相向,还将老人推倒在门外。看到老人哆嗦的样子,姜旭东上前扶起老汉,并把他拉到饭桌前,对老人说:“大叔,您要吃什么尽管点,今天我来掏钱。”老汉是聋哑人,看到姜旭东的举动,激动地咿咿呀呀比划着表示感谢。
饭后,姜旭东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带老人上火车。姜旭东立即跑到售票大厅,给老汉买了张与自己同一趟车的票。
到了天水,老汉跟姜旭东一起下了车。姜旭东不忍把老人独自留下,“带回去住几天再说,反正家里已经有两个老人,再多一个也无妨”。
就这样,没跟家人商量,姜旭东又领了一个老人回家。
他们回到家的第二天,姜旭东的儿子出生了,这个不宽裕的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
姜旭东对老人比划着说,“如果你愿意,就留下来吧,有我们一口吃的,就有你一口吃的。”老人激动得手口并用,表达着他的感激之情。
2002年初,为照顾父亲和两位老人,还有坐月子的妻子,姜旭东没有外出打工,他选择在村子附近的一家采矿场当厨师。
在他出入矿场大门的时候,蜷缩在门口的一位老汉引起了姜旭东注意。老汉所谓的“家”两块石头,几片大树叶;刮风下雨,老汉紧紧抱成一团缩在里面。姜旭东见老人可怜,每天中午,就把矿工们剩余的饭菜给老人送去。
2个月后,姜旭东患上了阑尾炎,需要回去做手术。一个月后姜旭东出院了,他决定辞去矿场的工作。
在收拾好行李,走出大门时,姜旭东又看到了蜷缩着的老人。“如果我就这样走了,他肯定活不了多久。”姜旭东又一次决定,把老人带回家。
“既然我们是一家人,我就会养你们一辈子”
先后来到姜旭东家中的三位老人,见到姜旭东一家待他们客客气气,心里不免有些不安。“放心吧,既然我们是一家人,我就会养你们一辈子”。姜旭东的一番话,解了老人们的心结。
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姜旭东夫妇和老人们相处得很融洽。或许是总想对这对夫妇回报点什么,老人们也不愿老是闲着,时常相伴着,在姜旭东家的田地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家里老人多了,开销大了。四位老人做了一个决定,共同留守老家,互相照顾,让姜旭东夫妇外出打工赚钱,改善生活。
2006年春节过后,姜旭东和妻子到宁波务工。
姜旭东时时挂念着老家的几位老人,基本上每半年都要去邮局汇钱,1000元、2000元、3000元,姜旭东已经记不清汇过多少钱。
“姜旭东经常给我们买衣服寄来,一人一套,家里的老人谁都有。”姜旭东的父亲说起儿子的孝顺一脸自豪。
已在姜旭东家生活10多年的苟清顺说:“姜旭东对我就像对亲生母亲一样,能遇到姜旭东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其实,在宁波务工多年的姜旭东,生活很简朴,并不富裕,现在和妻子租住着一间7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我们年轻,能吃苦就会挣到钱,老人们都上了年纪,生活上不能亏待。”姜旭东说。
2008年农历三月十五,是姜旭东父亲59岁的生日。姜旭东特意请假回老家给父亲过生日。姜旭东为父亲和其他3位老人购买了许多礼物。
因为其他老人的生日不详,姜旭东建议把父亲出生的日子农历三月十五,作为全体老人的生日。
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大池村也受到影响,姜旭东听到消息后,赶忙回到老家,用他打工的积蓄,为老人们盖了5间新房。
遗憾的是,房子还没盖好,三位孤寡老人中最后一位被领养的老人赵国其,因为突发性心脏衰竭过世。
老人的过世,让姜旭东感到,要珍惜、善待每一位老人。
去年冬天,姜旭东回到老家,对老家做了一番装修,新添了一些家具和电器,并特意安装了电话,方便老人和他联系。
“赡养哥”感动宁波市民
姜旭东的故事经宁波多家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宁波市民,网友们还给他起了个很时尚的名字“赡养哥”。
网友“宁波爱心天使”留言说:“姜旭东的行动很感人,原以为这样的情节只有在电影剧本里才看得到。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而且能坚持至今,的确是很不容易,他不是作秀,只是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网友“人在天涯”说:“当前,老年人因精神空虚造成的问题很多,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需要进一步关照。姜旭东不仅仅解决几位老人的生计问题,他的行为已经超越物质层面,让老年人有了一个归属感。姜旭东的善举,感动的不仅仅是宁波人。”
一位宁波诗人看到姜旭东的故事后,在一首《爱在高原》的诗中写道:“姜旭东,你真的好幸福,你将传统美德痴痴地守望,你的善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你的事迹感动宁波这个地方,你的真情掀起了东海的巨浪,你的故事温暖着整个浙江,你用行动诠释一个主题大爱无疆。”
“姜旭东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尊老爱老典型,丰富了我们的德育教学案例,单从这一点讲,我就要好好感谢他。”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一位老师说。
姜旭东的爱心故事在宁波传开后,到姜旭东的蜗居看望他和妻子的市民络绎不绝,一些社区开展了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一些单位号召员工走进街道结对帮扶孤寡老人,一些热心的市民还准备到姜旭东的老家探望老人,一些学校还邀请姜旭东去做“敬老爱老”为主题的报告。
面对荣誉,姜旭东很平静,他说:“我做的不是什么大事,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给流浪的孤寡老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姜旭东,这位贫困山村的农民凭借大爱,用并不宽裕的物质条件和浓浓的真情,让陌生的孤寡老人有了一个温暖的晚年。他的举动感动着社会,他的爱心温暖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