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时间:2019-05-12 03:3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中共中央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

$$$

第三篇: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展脉络·逻辑结构·品格特征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个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它时代精神和中国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包括三种理论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严整的内在逻辑结构。这一体系的科学性、创新性、人民和开放性的品格特征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脉络;逻辑结构;品格特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p10)报告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集中整合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崭新概念。作为统一思想,推动实践,引导未来的思想理论旗帜,我们有必要认识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逻辑结构和它的品格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p5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自觉的循序渐进的理论提升过程。从中央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多次概括看出,这一理论体系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逻辑起点的。为什么没有包括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究其原因在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正确思想在毛泽东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处于从属地位,甚至被错误的理论和实践所淹没。所以说,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尚处于探索中,并没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河。真正开创这一体系的领导人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卞义伟大事业是分不开的。

(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和确立改革开放的重大国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中心主题是在十一届二中全会上明确的。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从十个方面初步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点” [3](p345)。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党的十三大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并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儿个基本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

(二)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有些思想理论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逐步加深,内涵更加丰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观点在这一时期己经基本具备。如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 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关于社会卞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思想。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也明确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开篇地位。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二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三)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逐步成熟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步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新的理论。这些新的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3](p680)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在不同阶段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面对并探索研究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问题,对象一致、主题一致,贯穿其中的是“发展”这个兴国之要义。所以这些形成于不同阶段的理论创新成果当然属于同一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的统称。它凝结了儿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结晶。这个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坚持持了科学社会住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它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一方面,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时,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观察问题、判断形势。例如,面对当时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习惯思维以及“四人帮”的“宁要穷的社会主义”的狂妄叫嚣,邓小平坚定不移地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5](p63),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5](p255)。这反映了中共党人从生产力角度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结构是一个整体,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则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5](p370)并由此引出把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任务等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主体要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为此,邓小平社会卞义本质论把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日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诉求作为保持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而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把唯物史观这一基本思想高度概括为以人为本,要求通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为民谋利的政党价值观来体现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以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指向,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反映当代中国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进程。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主要矛盾规定的历史任务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世界眼光和时代思维观察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卞义发展命运所进行的理论创新,而每一次的理论创新都是以回答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的崭新课题为牵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着重解决的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并赋予其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反映了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及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面对我国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矛盾凸显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邓小平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富强;江泽民、胡锦涛分别解答了“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崭新课题,继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幸福安康。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深化,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用改革开放的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有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即概念、范畴、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形态和内容上说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它们的一系列基本观点都是紧密联系、相匀贯通的。但从理论逻辑结构来看,这个理论体系并不是这三个方面内容的简单相加。这些理论观点、理论概念理论范畴是如何实现有机地结合?对此,中央文件并没有明确概括,这就需要我们从点和面的结合上加以研究,对这个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建构。学术界对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这也是当前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线、以五大理论作为基石,从而形成了彼此相联系、逻辑层次有序的理论框架。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从逻辑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逻辑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6](p12)邓小平在谈到什么叫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指出:“我们建设社会卞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卞义的基本指导原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点和基点是立足本国实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恩格斯种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可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p742-743)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把马克思卞义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体制变革道路,建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这个问题是由邓小平理论解决的。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卞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p2-3)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6](p252)他立足我国实际,规划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渐进式改革路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取得了举世瞩日的巨大成就。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化。1992年江泽民明确提出:“十多年来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各种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实际决策,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的结合和统一,因而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因而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因而能随着实践的前进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6](p2059)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中国化,而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在逻辑结构的中国化。在实现“相结合”的过程中,这一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和出发点。方法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卞义,贯穿于其中最本质的核心和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出发点就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第二个逻辑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主线。任何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其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逐步展开的。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有的学者把三大理论形态的主题并列总结为这一体系的主题,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体系的主题。笔者比较赞成最后一种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总系统,这个总系统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分系统构成,而三个分系统又由若十子系统理论组成。

从纵向发展逻辑来看,三大理论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系统又有各自不同的核心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卞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卞题是解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围绕核心主题,邓小平理论侧重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和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核心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侧重主题是新形势下执政党的建设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侧重主题就是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三大理论形态的主题虽然各有侧重,但各主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侧重主题是围绕核心主题展开,核心主题又是围绕中心主题进行论证。那么中心主题是什么呢?从理论体系来讲,任何分系统的主题都不能涵盖总系统的主题,中心主题应该是对三大核心株题的提炼和总结。在三大主题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均是为它服务的。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心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卞题展开的。

从横向逻辑来看,三大理论形态探索的是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基本廓清了苏联社会主义“正统”模式的迷雾,为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生机蓬勃、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解决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经受得起长期执政考验的问题避免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出现苏东社会卞义垮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科学发展观则是在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恢复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和本真面目,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大基本问题的中心和关键。三大理论都是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株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回答,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其理论主题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基本原理都是对这一主题的展开、丰富和发展。

从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卞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没有改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现实起点都是社会卞义初级阶段,其所要解决的卞要矛盾依然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卞题没有改变。

从指导实践来看,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从党的十一大以后召开的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名称来看,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它们围绕的共同主题。而把“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题,笔者粗浅地认为不妥之处在于从概念表述上无法明确发展的主体和客体,对中国社会卞义道路的特殊性也无法作出说明,因此把主题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卞义更为科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卞义主题,三大理论层层推进,以“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理论主线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日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从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经纬网络。

第三个逻辑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所谓理论基石是指在理论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和起核心作用的理论形态,它们构成了理论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方面。目前对其内容比较权威的概括有两种:一是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七一”讲话当中的概括。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十个方面: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根本目的。二是中宣部编的两个纲要的概括。中宣部1995年和2003年的纲要都是从16个方面加以概括的。在十七大之后,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也进行概括。通过对近年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及文章的考察,可以发现理论界对体系所包含的内容的认识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一面,概括少则九大理论,最多达到49个观点,不过大多数意见是集中在14到16个理论的范围之内。这反映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整合研究不太明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三大成果相互系研究还不够深入等问题。因笔者学术研究水平有限,目前还无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做进一步的概括和提炼,因而本文只对贯穿于其中的重要理论观点做初步考察和梳理。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尝试,不一定很全面,但这五个方面是这个理论体系应该涵盖的内容,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

一是社会卞义初级阶段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提供了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卞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战略。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坚持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5](p368),“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p10)

二是社会卞义本质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邓小平把社会卞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四是社会卞义市场经济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内容。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一者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发展社会住义市场经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次和创举,它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五是社会卞义和谐社会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一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以上三条逻辑主线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三条主线不是平行发展,而是具有层次性的。它们分别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三个层面上的问题。对这二个问题的回答和展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宏伟大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品格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全面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实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卞义为主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品格特征。

(一)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视点、方法去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汲取当代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从认识论来说,它始终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作为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始终用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从其内容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科学地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正确地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指导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它的科学性己被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实践证明它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卞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3](p611),“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卞义。”[3](p612)

(二)创新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而贯穿这一特点、成就和标志的动力是理论和实践匀_动中的创新性。坚持马克思卞义理论,就要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卞义新境界。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根据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说出老祖宗没有说出的话。30年来,我们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系统总结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性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本质、特征、目标、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合乎国情、党情的行之有效的社会卞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途径和举措,以创新的邓小平理论少二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导着创新的实践。实践在推进,创新无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人民性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人民性的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关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主体的利益原则。邓小平理论着眼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户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把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和综合国力标准一起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江泽民强调,全党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8](p729)而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日的,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

系人民性的新境界。胡锦涛提出,要以人为本,II}持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 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卞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 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y yos}显而易见,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卞义始终不渝的政治诉求,是邓小平理论、“二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的出发点和归宿。(四)开放性 开放性是马克思卞义的重要特征,与时俱进是马 克思卞义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 具有马克思卞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高度的开 放性。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 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c}yoz}所谓开放 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在实践和理论发 展上的一种未尽性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性;是一种随社会沥史、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修i1:.自我完善并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反对教条卞义、经 验卞义的态度;也是指马克思卞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 践具有一种不断地与发展着的时代、现实相结合、相 匀_动,与其他理论和世界其他发展着的人类文明成果 始终保持沟通、对话、交流、学习、借鉴的能力。中国 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它既以马 克思卞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又积极吸纳当今世界各种 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它既不断总结国内改革发展的 实践经验,又积极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发展的成功模 式;它既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又注重采 思想理论界的探索性意见和建议。开放性是中国 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保持生命力的本质要求,没有 放性,就会因缺少新思想、新见解、新要求而丧失理 的生泪L和活力。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变化,建设中 特色社会卞义的客观进程时刻都在产生出新情况 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出一个个阶段性特征。中 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 的发展而不断开放性地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 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卞义的强大 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f Il }I}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人会文件汇编[(:]一比;人民出版社,zoos.f Zl马克巳恩格斯全集(第3卷)f Ml.北京:人民出版丫 199s.f31十一届三,},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fc}.-I}京:人

出版社,1987.f41马克巳恩格斯选集(第4卷)f Ml.北京:人民出版丫 199s.f s1邓小平文选(第3卷)f Ml.-I}京:人民出版社,1993.fs‟胡锦涛:高举,},国特色社会卞义伟人旗帜为夺取全而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在,},国共产党第十七

全国代表人会上的报告f }l一比京:人民出版社,zoos.f }l十三人以来重要文献选}1 f c1.-I}京:人民出版社,1993 f }l江泽民文选(第3卷)fMl.-I}京:人民出版社,zoos.„责任编辑韩芳‟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中共中央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第二,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能到处搬用,“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要准确、完整地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说,我给中央写信,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看待。”这篇讲话,是最早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系统批判。

(二)复出后第一次讲话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复出后的第一次讲话,便是强调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其锋芒仍然是指向“两个凡是”。他说:“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去获得正确理解”,更不能像林彪、“四人帮”那样,“引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片言只语来骗人、吓唬人”,那样,只能“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他特别强调,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中,“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特别重要”。其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两个凡是”正是同这两条根本对立的。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身负众望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的这些谈话和讲话还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已经在中央领导人和一部分高级干部中开始传播,“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已经日趋鲜明,二者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已经拉开。

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

在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的同时,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的呼声也一直以实践的方式冲击着“两个凡是”。历史把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全国范围内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同时,这篇文章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对,包括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某些领导人和某些理论“权威”,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矛头是针对毛主席的,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一时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解放思想遇到了阻力。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坚决有力的支持,领导和推动了意义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

(一)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准备这次会议讲话稿的时候,邓小平对胡乔木等人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因此决定,这次会议的讲话,第一个问题就讲实事求是。他在讲话中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解决”。他批评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为了反驳所谓“砍旗”的说法,邓小平引述了毛泽东从1929年到1963年关于实事求是的一系列论述,指出:离开实事求是,“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只能是违背毛泽东思想。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篇讲话,对主张“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坚强有力的支持,对否定“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深刻有力的批评,对刚刚兴起的群众性思想解放大潮是个巨大的推动。

(二)1978年下半年邓小平连续发表重要谈话,支持和指导开展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7月21日,他同中宣部负责人张平化谈话,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7月22日,他同胡耀邦谈话,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引起争论的根源就是“两个凡是”。8月13日,他同吴冷西谈话,指出:实践标准那篇文章是对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解放思想„„但空气还不够浓,不要从“两个凡是”出发,不要设禁区,要鼓励破除框框。8月19日,在听取黄镇等关于文化工作的汇报后谈到理论问题,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我是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但有人反对,说是反毛主席的,帽子可大啦,那怎么行呢?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这种所谓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的高举”。10月14日,邓小平同韦国清谈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问题,是常识,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人还不少。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动机器,不独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这一年的整个下半年,一直到1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月月都讲真理标准问题,都讲解放思想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心中分量之重。

(三)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宣言书,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解放思想的号召,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他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标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由此掀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新篇章。

抓住当代中国解放思想根本,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随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思想解放也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一)研究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破除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们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邓小平说:过去“左”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确认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摆脱了种种空想。

我们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说,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我们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邓小平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领导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锐意创新,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针对“四人帮”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结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发生了重大变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有密切联系。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便谈不上正确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一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较为具体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领导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同过去相比,实现了三个伟大历史转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提供物质基础,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

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和我国原有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所决定的。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说:“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新的活力。

学习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以新的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以更加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一)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哪个地方思想僵化了,哪个地方就要落后了。当前世界的大变动,中国的新发展,党情的新变化,尤其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二)解放思想要紧紧围绕三大基本问题,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从根本上说,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历史。只有突出解决这三大基本问题,才能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当前,尤其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说:“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围绕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要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工作创新,努力做到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为此,就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坐而论道,流于空谈;要注重开阔视野,从别人、别地、别国那里吸收营养、拓宽思路,不要闭目塞听,坐井观天;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抛弃一切错误或过时的东西,不要把已有的经验、做法绝对化、神圣化;要注重转变作风,从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八股套话中解放出来。

(三)解放思想要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实践标准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认识标准。一个观点、一个思路、一个办法,是否正确,要由实践作结论,“拿事实来说话”,不要搞抽象争论,不要动不动就拿本本来,不要动不动就外国如何,不要动不动就“想当年”。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坚持,不管有什么非议,不管有什么干扰;反之,就改正,“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历史标准。一条路线、一个方针、一项政策,是否进步,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种理念、原则,而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不要用抽象的理念、原则去剪裁生活。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就坚持;反之,就抛弃。人民满意标准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标准。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像邓小平说的那样,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一切理论、方针、政策和实践,都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情,就坚持;反之,就反对,就抛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判断标准,解放思想就有正确方向,解放思想的灿烂之花就会结成丰硕的物质成果。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一篇大文章”的诞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是摆在我们党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但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还把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新观点概括为13条,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政治上发生了政治**;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体制改革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国家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摆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一是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是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江泽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在做好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提出要紧紧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新形势,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主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并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问题,我们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面向未来,解决中国前进、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篇大文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作者秦宣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下载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与改革开放30周年[推荐]

    大学生与改革开放30周年 题记:作为21世纪大学生我们担负着祖国繁荣发展的重任,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得很好方式,因此改革开放与我们大学生休戚相关 一:一篇来自某大学生对于改革开......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5篇模版)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新历史起点上的改革开放宣言书 编者按 在12月18日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

    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4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汇编)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世纪风云,世纪人物,滚滚长江,悠悠岁月,有一个名字是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的,这就是邓小平。山城重庆必然记得那个自广安走来的14岁的年轻人,如何以他的智慧把本来就缀满故事的家......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经济日报) 新合作化使农机化获革命性发展 □王鸿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高”,反映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机械生产、......